学佛笔记

第十五卷 出曜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9 07:47

第十五卷 出曜经

广演品第二十四

虽诵千章不义何益宁解一句

闻可得道

虽诵千章不义何益者。夫人在世多诵广学不晓义理。亦复不了味义句义。犹如有人多负草木至百千担。正可劳苦无益时用。是故说曰虽诵千章不义何益也。宁解一句闻可得道者。如昔有士多贮财货饶诸谷食。意欲远游便以家谷粜之易宝积珍无量。后复以珍宝多易好银。意复嫌多便以好银转博紫磨金。意复嫌多时以好金转无价如意摩尼宝。所愿毕果终不差违。此亦如是虽多学问不解句义。解一义者所获必克。是故说曰宁解一句闻可得道也。

虽诵千章法义具足闻一法句

可从灭意

虽诵千章法义具足者。人多修学义味成就。然复不能思惟义趣。便自坠落不至究竟。是故说曰虽诵千章法义具足也。闻一法句可从灭意者。世多有人博学多闻。能思一句至百千义。义义相次不失其绪。以渐得至无为大道。是故说曰闻一法句可从灭意也。虽复寿百年毁戒意不定。不如一日中供养持戒人。虽复寿百年毁戒意不定者。夫犯戒之人不护三事。坐禅诵经佐助。如斯之类不可亲近。虽久在世积恶无量。死入地狱受无数苦。火车炉炭刀山剑树。畜生饿鬼亦复如是。是故说曰虽复寿百年毁戒意不定也。不如一日中供养持戒人者。持戒之人。修行定意一日功德无数无量。不可以譬喻为比。久处于世积德无量。若生于天自然受福。是故说曰不如一日中供养持戒人。

虽寿百年无慧不定不如一日

黠慧有定

虽寿百年无慧不定者。世多有人不知惭愧。与六畜不别。犹如骆驼骡驴象马猪犬之属。无有尊卑高下。人之无智其譬亦尔。愚闇缠裹莫知其明。是故说曰虽寿百年无慧不定也。不如一日黠慧有定者。黠慧之人深入法典。从一句义至百千义。思惟反覆不以为难。是故说曰不如一日黠慧有定也。

虽复寿百年懈怠不精进

不如一日中精进不怯弱

虽复寿百年懈怠不精进者。如世有人意恒懈怠所愿不成。既自坠落复使他人没在生死。自陷溺者失五分法身。不至无为大道之处。自迷于道转教他人没在生死。若受檀越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不能消化。从生至死堕于地狱饿鬼畜生。虽得为人边地佛后世智辩聪八难之处。所以然者。皆由前身不积德也。是故说曰虽复寿百年懈怠不精进也。不如一日中精进不怯弱者。或有世人勇猛精进解世非常。人身难得佛世难遇。生值中国亦复难遭。诸根完具亦复难得。于贤圣法中求作沙门。亦不可得闻真法言。复不可得有智之人。能解此者当念精进求于道果。得至泥洹亦复不难也。已以办具便能成就无漏法身。是故说曰不如一日中精进不怯弱也。

虽复寿百岁不知生灭事

不如一日中晓了生灭事

虽复寿百岁不知生灭事者。人在世间无明自缠不能得解。计百年之中积罪无量。亦复不知生者灭者。虽得出家为道。在如来法中不了生灭。恒在凡夫之地不至无为也。斯非比丘沙门之业。远如来藏不近佛箧。是故说曰虽复寿百岁不知生灭事也。不如生一日晓了生灭事者。人之在世观达诸法一一虚无。生者不知所以生。灭者不知所以灭。一一别之能知根本。临死之日亦不畏惧无所怖难。所生之处神识不错。遭贤遇圣闻法得度。是故说曰不如一日中晓了生灭事也。

取要言之。观痛所从生。夫人处世不知痛灭所兴。虽为比丘。不达沙门之行。是故说曰观痛所从生也。当观有漏尽。人之习行不达有漏。便当留滞三界五趣。流转生死无有出期。智者习行观此有漏。知所从生知所从灭。生不知所以生。灭不知所以灭。渐渐得至无漏境界。复当观察不动行迹。若复有人不能观察不动行迹者。便自堕落坠乎生死。虽处沙门非沙门行。虽处婆罗门非婆罗门行。由四事因缘虽深奥法者。若复学人。观察了知不动行迹。意不倾动亦不移易。渐渐得至登无为岸。复当观察不死行迹。如人在世不知死生。死为神徙风去火次魂灵散矣。身体侹直无所复中。然此习道之人。荷服法衣剃除须发着三法衣。不能观察死之为死生。之为生。亦复不能修清净梵行。所谓不死行迹者。灭尽泥洹。是以得入中无为之处。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澹然快乐。是故说曰当观不死行。复当观察清净行迹。道之清净非秽浊。所学道能去垢。非习垢所学次当观察天形像。法不可睹见习上人迹。于一切诸法最上最尊无能及者。所谓灭尽泥洹是也。行人观察甘露行迹无饥渴想无烦热想。其不睹者永坠生死不达本。无获甘露者。福业具足以己施彼。无所吝惜也。

虽复寿百岁山林祭祀火

不如须臾间执行自修慕

虽复寿百岁山林祭祀火者。昔有梵志劳形苦体。在于旷野深山之中祭祀火神。随时瞻拜不违其文。选择净薪采取好葩。烧种种香以用供养望得恩福。时彼梵志退自念言。我在此山习学奇术。念事此火以经百年。今当自试知火恩福。若识恩养证验当见。设不尔者复祭祀为。时彼梵志意不远虑。即以两手前探炽火。寻烧手臂疼痛难言。梵志自念。吾祭祀火经尔许年。唐劳其功损而无益。将是我身招此患苦。尔时彼山有学道比丘相去不远。知而问曰梵志当知。火者体热不别恩养尊卑高下。卿欲知者吾有圣师三界独尊。行则蹑虚无所挂碍。坐则扬光照彻十方。宁可与卿往彼亲觐。备得闻其深奥之法。从此岸得至彼岸。梵志闻已心开意解。便与道人往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尔时世尊观彼梵志应得度脱。在大众中而说斯偈。

虽复寿百岁山林祭祀火

不如须臾间执行自修慕

尔时梵志。豁然心解诸尘垢尽得法眼净。佛告梵志。卿前在山百年事火祭祀诸神。唐劳其功不至究竟。汝今乃知真道之处。不如须臾间执行自修慕。世人执愚至死不克。百年事火不自觉寤。抱愚投冥不能自改。若能自觉知之非真。恒常思惟。知病所兴为所从来为所从去。悉了非真实法。若复受他衣被饭食床卧具病瘦医药。便能消化不令有失。承事供养名华捣香杂香缯彩幢旛。如是之福不可称计。百岁事火。不如须臾弹指之顷一行慈心。其福最尊为无有上。难称难量不可以譬喻为比。犹如芥子仰比须弥。牛迹之水与海捔量。爪上末尘自称胜地。萤火之虫与日竞明。慈心之德其事如此。况复百年修德具足乎。乘此之福经百千劫。未曾坠堕在凡夫地。众人仰望莫不敬奉。皆由前世积行所致。是故说曰不如须臾一行慈心也。

从月至其月愚者用抟食

彼不信于佛十六不获一

从月至其月愚者用抟食者。或有生类贪着饭食以养其形。不虑后世殃祸之灾。四大之体其性不同。神处其中识别是非。智者识真愚者倒见。不知今世后世。善恶之行展转三涂八难无有出期。是故说曰从月至其月愚者用抟食也。彼不信于佛十六不获一者。若有众生一日半日。一时半时弹指之顷。笃信于佛意不移易。其福难量不可称计不可以譬喻为比。福至冥报无形无像。忽然自至功祚无穷。是故说曰彼不信于佛十六不获一也。取要言之。彼不信于法十六不获一。亿千万劫时闻法声。所谓法者灭尽泥洹是也。如契经所说。告诸比丘今当与汝说三第一之尊。一者佛为第一之尊。二者法为第一之尊。三者僧为第一之尊。彼云何佛为第一之尊。诸有众生之类。无足有足一足二足四足至众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乃至非想非无想。如来于中为尊为最为无有上。是以比丘其有众生笃信佛者。为信第一之尊。以信第一之尊。便受第一之福。以受第一之福。便生人天第一豪尊。是谓名曰佛为第一之尊。彼云何法为第一之尊。所谓法者。有为法无为法。灭尽无欲无生灭法泥洹法者。为尊为最为无有上。其敬法者。为敬第一之尊。以敬第一之尊。便获第一之福。以获第一之福。便生天上第一豪尊。是谓名曰法为第一之尊。彼云何僧为第一之尊。诸有大众大聚大会翼从之徒。如来圣众为尊为最为无有上。是以比丘其有众生笃信僧者。第一之尊。以信第一之尊。便受第一之福。以受第一之福。便生天人第一豪尊。是谓名曰僧为第一之尊。不以慈心者十六不获一。众生之类昼夜含毒嗔恚所缠共相茹食。由怀忿怒向乎二亲。岂当有慈加被众生乎。此事不然也。是故说曰。不以慈心者十六不获一也。不愍众生者十六不获一。由如境界方域。其中众生名号姓字不可称计。若有入慈定之士。于中教化周穷济乏。不择好丑亦不兴想。斯可施与。斯不可与。平等无二一而不异乃谓真施。是故说曰。不以慈心者十六不获一也。或有国土称。其众生名曰蠕动之类。于中勇猛不辞勤劳。适彼国界供给所须不令阙减。是谓施心。蠕动之类不以神祇故。十六不获一。不以正法故。众生自坠堕外道异学尼犍子等。自称为尊。以铁鍱腹跨行世间。自相谓曰。此诸释种沙门道士世之狂夫。露头左衽自称为尊。我等观察。正是不祥之应世人狂惑。何为尊事。若有众生施此人者。后得秽恶不净之报。梦想见之寤则遇恶。况当行道与共相见。是故世尊告诸比丘。能于正法信心不断。遭遇百千艰苦众难心不变易。一意信向不习倒见。尔乃名曰如来正法。其不信者于十六分未获其一。其有信心向正法者。其福无量不可称计。百倍千倍万倍巨亿万倍。不可以譬喻为比。何以名曰十六分不获一也。所以论十六者。谓十六者。谓十六大国也。此阎浮境仁义所居。无有出此十六大国。博古揽今敷演深奥。随时决断永除狐疑使无犹豫。十六国名其号一为鸯伽。二者默偈陀蓱沙王。三者迦诗。四者拘萨罗波斯王。五者素摩。六者须罗吒。七者恶生王拔蹉。八者拔罗忧填王。九者遏波。十者阿婆檀提忧陀罗延王。十一者鸠留。十二者般遮罗阿拘岚王。十三者椓难。十四者耶般那。十五者剑桴(本阙十六)。此十六大国包识万机。众事不惑众辩捷疾。学不烦重畅达妙义。寻究本末演布无量寻之难穷。斯出十六大国之中夫修行人不能施。心仰慕妙义者。但当游行历十六国。威仪礼节自然修成。不加于师无有摸则也。

若人祷神祀经岁望其福

彼于四分中亦未获其一

若人祷神祀经岁望其福者。想外道异学颠倒邪见执愚不寤。祭祀神祠乃经一岁。其中费耗生民之货亦不可计。以若干种甘馔饮食焚烧于火。谓为获福反更遇祸。斯由执愚不自改更。至令死后入于闇冥。不睹大光智慧之明。是故说曰于四分中亦不获其一也。是故圣人训之以渐道之以路。获诱愚惑至安隐处。须臾行善胜彼一年也。

亲品第二十五

无信怀憎嫉斗乱彼此人

智者所屏弃愚习以为乐

无信怀憎嫉斗乱彼此人者。夫人在世信心不固。亦复不信佛法圣众真如四谛苦习尽道。积财至天犹不可恃怙。舍寿之日财不自随。皆由今身不惠施故不造功德毕故不造新。犹如有鸟素贪肉食。山树有叶其像肉色。昼夜伺捕延颈仰望。在树像肉堕即为叶。迷惑所缠不自觉寤。如是不息丧命于彼。所以然者。皆由贪心不自改更故。此间闻语传至于彼。设从彼闻复传于此。斗乱彼此使不成就。意中兴嫉转生尘垢。是故说曰。无信怀憎嫉斗乱彼此人也。智者所屏弃者。智人知礼节避嫌远疑。不处惑乱之中。弹指之顷不与从事。况当至竟与共游乎。所谓智者明古知今。博通众事防虑未然。所行不左心口相应言无有失。分别深义意不倒错。从一句义演布无数愚者所惑。是故说曰。智者所屏弃也。愚习以为乐者。设复有人善心劝谏诱进童蒙。训之以道使见道门。不从其教反更疑惑。以地狱为堂室。不虑后世殃祸之根。教行恶业不从善教。转复堕落地狱饿鬼畜生之中。是故说。曰愚习以为乐。

有信无憎嫉精进信多闻

智者所敬待贤圣以为乐

有信无憎嫉者。如复有人笃信佛法圣众。至意信解苦习尽道。不怀谀谄心意柔软。承事敬待诸梵行人。昼则勤受夜则经行。孜孜汲汲不失威仪。和颜悦色先笑后言不伤人意。是故说曰。有信无憎嫉也。精进信多闻者。人之修行精进为上。况复广学采取多闻戒闻施慧广布一切。安处无为宁处道场。以己所见演示前人。是故说曰。精进信多闻也。智者所敬待者。常当亲近承受。不及戒身不具足者令使具足定身慧身见身见解脱身。不具足者令使具足。是故说曰。智者所敬待。贤圣以为乐者。夫人修行追贤逐圣不辞寒苦。正使遭遇七千亿难能舍身命。虽遭斯苦不分其意。是故说曰。贤圣以为乐。

不亲恶知识不与非法会

亲近善知识恒与正法会

不亲恶知识者。彼修行人遭恶知识者日增恶行。堕入地狱饿鬼畜生。正使行清意洁随恶染其素。由若有人爱犬猪羊心不远离。猪犬随逐亦不相离。猪犬所乐粪除为上。厕溷为浴池共相染污。亲恶知识者亦复如是。共相追逐终以无善。是故说曰。不亲恶知识也。不与非法会者。非法人者五无救罪。无戒无信无闻无慧无施。如此之人不可亲近。其有追逐以为伴者。堕入恶趣不至善处。是故说曰不与非法会也。亲近善知识者。学有日新出言柔和心意相应。设有之造不伤人意。先笑后言文句相应。是故说曰。亲近善知识。恒与正法会者。所谓正法会佛辟支佛声闻是也。更无众生出于佛者。除佛以更无众生出于辟支佛者。除佛辟支佛更无众生出于声闻者。其有信心向此三者得至究竟。不坠三涂厄难之处。是故说曰。恒与正法会也。

行路念防虑持戒多闻人

思虑无量境闻彼善言教

各各知差别

行路念防虑者。群徒在途出言防虑。旷野之中多诸鬼神。若论恶语神即得便。论说善者鬼神营护。所至到处不遇恶人。亦复不逢劫盗人者。是故说曰。行路念防虑。持戒多闻人。受佛言教不去心首。如佛所说。告诸比丘当修三昧正受定意。若行若坐无令违失。便为诸天鬼神所见营护。所以然者。皆由承受正佛言教。是故说曰。持戒多闻人也。思虑无量境者。昼夜思虑坐禅诵经戒闻施慧。是故说曰。思虑无量境也。闻彼善言教各各知差别。如彼学人闻彼善教意不错乱。文句相应便成道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增益善根至无为道。是故说曰。闻彼善言教各各知差别。

近恶自陷溺习善致名称

妙者恒自妙此由身真正

近恶自陷溺者。如复有人亲近恶友。但有日损不至究竟。犹若半月日有闇冥无有大明。亲近恶友亦复如是。日损善根增益恶法。是故说曰。近恶自陷溺也。习善致名称者。胜人所习日有名称。犹如月欲盛满日有光明远照无外。修善之人亦复如是。善名广著名称远布。是故说曰。习善致名称也。妙者恒自妙。所行专正修无上道。犹如须陀洹家仰修斯陀含道。斯陀含家仰修阿那含道。阿那含家仰修阿罗汉道。阿罗汉家转自增益诸善功德。是故说曰。妙者恒自妙也。此由身真正者。当求巧便求诸功德璎珞其身。意中欲得名称广布者。欲得诸天世人敬待。当自谨慎不与尘劳怀来道故。是故说曰。此由身真正也。

善者终以善斯由亲近善

智慧为最上禁戒永寂灭

善者终以善斯由亲近善者。智人求于智以成其圣道。犹如紫磨真金内外清彻。造作器皿无不成就。智者亦尔。贤圣相习留教在世永世不朽。是故说曰。善者终以善斯由亲近善也。智慧为最上禁戒永寂灭者。夫人习行先当求上人之法。是故说曰。智慧为最上。禁戒永寂灭者也。

如鱼湍聚凑人之贪着取

意着不觉臭习恶亦如是

如鱼湍聚凑。人之贪着取者。犹如群鱼集聚一处秽污难近。人意贪着不顾臭秽。愚人执意谓为甘美。不知久久不便于身。臭气流溢布见于外。习恶之人亦复如是。与亲近者即成其恶。损减善根增益恶部。是故说曰如鱼湍聚凑人之贪着取意着不觉臭。习恶亦如是也。

木榓葵霍叶众生往采取

叶薰香远布习善亦如是

木榓霍葵叶众生往采取者。如有善察之人往采其香。虽不得根而获香叶香气苾芬。正使舍彼故处犹香。善知识从事者亦复如是。成人之德功德日积。是故说曰。木榓葵霍叶众生往采取叶薰香远布。习善亦如是也。

已自不习恶亲近习恶者

为人所诬笑恶名日增炽

已自不习恶亲近习恶者。世多有人不行恶事淫劮盗窃。性不饮酒不博弈戏乐。然彼众生或在酤酒家坐。或入淫种村中。或在博弈家坐。为主人所见。谓为斯人习此非法兴犹豫想。此人先自贞洁清净。今日何为习此非法。恶声遂显流闻四远。百千众生共相告语。诽谤之名从是日滋。是故说曰。已自不习恶亲近习恶者为人所诬笑。恶名日增炽也。

观习而习之知近而亲近

毒箭在其束净者被其污

勇夫能除污去恶不为伴

观习而习之知近而亲近者。世多有人未在道捡。意不坚固与恶从事。不被教训见物而习。见恶习恶见善习善。以己所见示见于人。身自不正焉能正人。犹如毒箭污染余者。己身行恶教人习之。智者观察此已终不行其恶。是故说曰。观习而习之知近而亲近。毒箭在其束净者被其污。勇夫能除污去恶不为伴也。

是故知果报智人悉分别

非亲慎莫习习当近于贤

比丘行于道忍苦尽诸漏

是故知果报智人悉分别者。众生造行果报不同。或舋轻而药妙。或罪重而易疗。唯有觉者能消灭耳。智人所习自审明矣。设有愆咎即能诲过。犹马蹶踬加之杖策然后调伏。智人习行亦复如是。寻隙所生自悔不及。是故说曰。圣人知果报智者悉分别也。非亲慎莫习习当近于贤者。所谓非亲所行非义。口吐言教终无善响。布毒于人以为快乐。其有众生玩习此者。便为长夜流转生死受恼无量。神识倒错心意烦热。所谓贤者包识众事万机不惑。为人师范辩才无碍。以己明慧演示众生。其闻音者斯蒙度脱。是故说曰。非亲慎莫习习当近于贤也。比丘行于道忍苦尽诸漏者。行人执意众业备具。贤圣八品如来圣道诸佛世尊常所修行。复以贤圣苦忍之法。尽诸有漏成乎无漏。是故说曰。比丘行道忍苦尽诸漏也。

愚者尽形寿承事明智人

亦不知真法如瓢斟酌食

愚者处世虽受百年与智者同俱然意曚曚不别真法。是以圣人以瓢为喻。终日酌物不知碱酢。喻彼愚者虽遇贤圣意迷心惑不达正教。寄生于世无益于时。是故说曰。愚者尽形寿承事明智人亦不知真法。如瓢斟酌食。

智者斯须间承事贤圣人

一一知真法如舌知众味

智人所学意志捷疾。闻一知万豫达未然。随时之行亦不错谬。悉能分别亦无滞碍。犹舌尝味甜酢咸淡悉能知之。学人所习究畅本末别白黑法。知病所兴知病所灭。斯非颠倒斯是颠倒。皆能别了投之圣药。是故说曰。智者斯须间承事贤圣人一一知真法如舌知众味也。略说其事。彼不解慧愚人所习。唯有智者能究其事。彼无眼目。所谓愚者是也。眼目者贤圣眼目是也。唯有智者而有此耳。彼不知真法三耶三佛说。所谓不知真法者愚者是也。

智者寻一句演出百种义

愚者诵千句不解一句义

智者寻一句演出百种义者。智者执意明达道术。禅燕不乱练精神识。永无尘垢四辩具了。问一句之义达百千之章。是故说曰。智者寻一句。演出百千义也。愚者诵千句不解一句义者。愚者意迷从冥至冥不睹大明。虽诵千章不解一义。是以智人常当远之不与从事。是故说曰。愚者诵千句不解一句义也。

一句义成就智者所修学

愚者好远离真佛之所说

昔有比丘往至佛所。前白佛言。唯然世尊大慈垂愍。开悟未及愿为说法应适人意。我闻法已心意开悟得蒙度脱。尔时世尊略说其义告比丘曰。非汝则舍。比丘白佛。我以知矣。佛告比丘。我义云何汝以知乎。比丘白佛。色非我有我以舍矣。佛言善哉如汝所说。是故说曰。一句义成就智者所修学也。愚者好远离真佛之所说。圣人处世教诫众生平等大道。愚者意迷神识难革。或见如来而掩目者。或闻说法而塞耳者。或见如来行迹轮相在地而蹋坏者。斯等之类罪垢深固难可改更。过去恒沙诸佛世尊。终讫说法于无余境。然众生类执愚积久。甘露滋降不睹不闻。舍形受形轮转生死无有出期。斯由愚惑无明所缠故也。

怨憎有智胜不随亲友义

愚者训非道渐趣地狱径

怨憎有智胜者。怨憎之人自知隙咎。本性明达防虑未然恒自思惟。设我今日行非法者。便自陷溺不毁彼人也。如有怨仇众多。思欲报怨力所不至。知当如何。不如行慈乃可得胜。是故说曰。怨憎有智胜也。不随亲友义者。亲友之人心意款到。意之所好教授前人与共同欢。恶则同恶好则同好。后受报对入地狱中。是故说曰。不随亲友义愚者训非道渐趣地狱径。

愚者自称愚当知善黠慧

愚人自称智是谓愚中甚

愚者自称愚。当知善黠慧者。愚自思惟悔本不及。我本所行实为非法。种诸罪根开地狱门。塞泥洹路昼夜恳责。我今处世众结自缠尘垢污染。舍身受身轮转生死不离三有。便自悔责追师逐侣。渐渐得至无为之处。是故说曰愚者自称愚当知善黠慧也。愚人自称智是谓愚中甚者。愚人生世恒自叹誉。我为尊贵余者不如不达。今世后世殃舋之罪。我所知见世之希有。自扬其名抑彼之德。不知生死之难。修凡夫行。是故说曰。愚人自称智。是谓愚中甚。

若复叹誉愚毁呰智者身

毁智犹有胜叹愚不为上

若复叹誉愚者。愚者所习见物叹誉。不别尊卑善恶之行。所可叹者反更毁呰。是故说曰。若复叹誉愚也。毁呰智者身者。虽被诽谤不以忧戚。自知果报缘对所至。是故说曰。毁呰智者身犹有胜也。叹愚不为上者。众生处世群愚党惑。闻彼称名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不知久后于身不便。是故说曰。叹愚不为上也。

莫见愚闻声亦莫与愚居

与愚同居难犹如怨同处

昔佛在罗阅只。将侍者一人。名曰阿难在路游行。尔时世尊遥见调达逐路前进。佛告阿难。我等可共就余路行。何为与此愚人相见。尔时阿难前白佛言。云何世尊如来。今日畏此调达乎。何为欲避就于余路。佛告阿难。我自忆念。本所造福自致无上等正觉。亦复不见魔若天外道异学沙门梵志。能使如来有恐怖者此事不然。吾昔在树王下众结未尽。弊魔波旬将十八亿众。人身兽头猿猴师子。虎兕毒蛇恶鬼形貌。担山吐火把持刀剑戈牟铠钾。扬声哮吼填塞虚空时来恐我。犹尚不能动我一毛。况今我身成等正觉三界独尊。岂当畏于愚调达耶。此事不然。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莫见愚闻声亦莫与愚居

与愚同居难犹如怨同处

当选择共居如与亲亲会

夫人处世。当与黠慧之人共居。出则和颜入则同欢。共相敬待如父如兄如身无异。犹如亲亲心意款至。如此相敬皆至无为。是故说曰。当选择共居如与亲亲会也。

是故事多闻并及持戒者

如是人中上犹月在众星

是故事多闻并及持戒者。多闻众生解世非常明鉴三有。知今世后世之报。自知众德具足。恒亲近贤人戒成就者。定成就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说曰是故事多闻并及持戒者也。如是人中上犹月在众星中者。五分法身未具令使具足。在大众中独尊只步无有俦匹。犹如明月在众星中。光明远照无有及者。是故说曰。如是人中上犹月在众星。

End

黄念祖: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

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十五卷 第四十章 过好三关 灭除颠倒乱想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五卷 第四十章 过好三关 灭除颠倒乱想内容提要:修菩提路,要永断五种辛菜,这是增进修行的第一关。不饮酒,不食肉,断淫心杀性,是增进修行的第二关。持戒清净,无杀盗淫心,心不外逸,不涉六

观辉居士:第十五卷 第四十一章 因地十心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五卷 第四十一章 因地十心内容提要:世尊对阿难说修行因地十心住,其名为:干慧地、信心住、念心住、慧心住、定心住、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住、愿心住。原文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

观辉居士:第十五卷 第四十二章 十住十行十回向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五卷 第四十二章 十住十行十回向内容提要:一十住是: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二十行是: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五卷

卷第十五:贤首品第十二之二【白话】有胜三昧其名安乐,能普救度一切群生,放大光明不可思议,令其见者悉得调伏。所放光明名为善现,若有众生遇此光明,必令获益功不唐捐,因是得成无上智慧。彼光示现于诸佛陀,示法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十五卷

景德传灯录 第十五卷吉州清原山行思禅师法嗣。第四世一十七人。澧州龙潭崇信禅师法嗣二人见录。朗州德山宣鉴禅师。洪州泐潭宝峰和尚。吉州性空禅师法嗣二人见录。歙州茂源和尚。枣山光仁禅师。京兆翠微无学禅师法嗣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十五卷

五灯会元 第十五卷◎云门宗青原下六世○雪峰存禅师法嗣△云门文偃禅师韶州云门山光奉院文偃禅师,嘉兴人也。姓张氏,幼依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敏质生知,慧辩天纵。及长,落发禀具于毗陵坛,侍澄数年,探穷律部。以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十五卷

古尊宿语录 第十五卷○云门(文偃)匡真禅师广录上 (门人明识大师赐紫守坚集)△对机师上堂,良久云:夫唱道之机,固难谐剖。若也一言相契,犹是多途,况复忉忉,有何所益。然且教乘之中,各有殊分。律为戒学,经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十五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五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法语中示觉民知库圆湛虚凝道体也。展缩杀活妙用也。善游刃能操守。如珠走盘如盘走珠。无顷刻落虚。亦不分世法佛法。直下打成一片。所谓触处逢渠。出没纵横。初无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五卷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五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钱计议请普说。僧问。昔日僧问杨岐和尚。如何是佛。答云。三脚驴子弄蹄行。未审意旨如何。师云。天上天下没踪迹。进云。只如威音王已前。是甚么人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十五卷

祖堂集 第十五卷祖堂卷十五西堂西堂和尚嗣马祖,在虔州。师讳智藏。有一秀才问曰:有天堂地狱不?师云:有。又问曰:有佛法僧宝不?师云:有。秀才云:但问处尽言有,和尚与摩道,莫是错不?师云:秀才曾见什摩老宿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十五卷

禅林僧宝传 第十五卷衡岳泉禅师禅师名谷泉、泉南人也。少聪敏、性耐垢污。大言不逊、流俗憎之。去为沙门、拨置戒律。任心而行、眼盖衲子。所至丛林、辄删去。泉不以介意。造汾阳、谒昭禅师。昭奇之、密受记别。南归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