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十五卷 大乘集菩萨学论 - 乾隆大藏经
2025-07-11 07:43

第十五卷 大乘集菩萨学论

治心品第十二之二(亦名禅定波罗蜜多品)

复有佛缘菩萨缘声闻独觉缘众生缘等。彼众生缘者。谓先乐与利益安乐。以禅定意与彼慈故。或有知识客寄近住。以己聚落如他聚落。乃至于此一方解脱。如是汝缘十方佛等亦无厌怠。如金刚幢回向中说。具足修习菩萨行者。若所见色对治于爱。如是乃至声香味触法对治于爱。则无罪犯。是净是善。最上光洁超诸妙乐。生适悦意起净信乐。发生踊跃安住极喜。于分别心不生退恼。心意调柔诸根猛利常受妙乐。如是回向一切诸佛。转复回向诸佛般若。而得具足不可思议佛妙乐行。然未同佛得善摄受三摩地乐。由是力能展转得佛无量妙乐。具足无量佛解脱乐。摄受无量佛神通乐。得善摄受无数诸佛无著行乐。得佛自在如彼牛王所至远近速疾妙乐。毕竟获得无量佛力了知一切寂静无生无灭等乐。于无著行而常等引得诸如来不二集行无嗔妙乐。是为菩萨常以如是善根回向如来。回向菩萨者。谓于意乐未圆满者。回向圆满于一切智。未清净者。深心清净一切波罗蜜多。未成办者。为令成办发菩提心。犹若金刚令一切智铠无有退屈。若令一切智铠无退屈者。则于菩提妙乐随所轻安。于诸善道无所退向。平等安住一切世间。圆满大愿修习一切菩萨之行。了知菩萨利根神通。由斯善根证一切智。以如是善根义故。回向菩萨。又若学佛教者。一切声闻辟支佛等。亦以善根如是回向。若有众生一弹指顷闻佛法声。及贤圣众为作尊重。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谓念佛圆满回向。念法方便回向。尊重圣众回向。不离见佛回向。清净心回向。通达佛法回向。所修无量功德回向。清净一切神通善根回向。断诸法疑回向。是为于声闻辟支佛等学佛教者之所回向。又彼菩萨亦以善根回向一切众生。所谓远离地狱道回向。断除畜生道回向。与琰摩罗界妙乐回向。断除堕诸恶趣回向。令彼众生乐欲增长无上菩提回向。为令深心得一切智心回向。不谤一切佛法回向。毕竟成就一切智地回向。毕竟清净一切众生回向。以无量智回向一切众生。乃至所有饮食衣服卧具病缘医药。于身承事去来坐立。种种作业住律仪道。于律仪道不生嗔恚。身语意业如善修作。密致诸根而或自身消息。按摩等事。众味饮食。若开若合。若观不观。若卧若觉。而复自身诣彼承事。菩萨于一切智缘平等相应者无不回向。彼一切智心乐利乐一切众生。乃至意常救护一切世间。发起善根远离憍逸。以要言之。令诸烦恼不复现前。为诸菩萨之所守护。决定勤求一切智道。爱乐亲近诸有智者。乃至而能修习一切善根。速得圆满相续诸行。以要言之。彼畜生趣者。或以少饭而能施与。令彼一切得生善趣。如是利益解脱回向。彼畜生者。是为苦海。是苦所取。是为苦蕴。是名苦受。是为苦聚。是苦迁流。是苦边际。是苦根本。是苦依处。于彼众生不退回向。又彼一切众生缘者。谓于众生现前作意。由先所作善根发菩提心回向一切智故。不堕轮回离诸险难得佛妙乐现前无碍超轮回海永断相续照明佛法起大慈故。如最胜金光明经慈悲藏伽陀云。

是金光明最胜金鼓所出妙声

遍三千界能息地狱及焰摩罗

乃至人中贫穷苦等又此金鼓

灭除世间一切障恼亦愿众生

得除恐怖如牟尼尊寂静无畏

如诸圣人处生死海修一切智

如彼所得胜慧等持及菩提分

功德大海又此鼓音愿诸众生

获斯梵响如佛证已胜妙菩提

转净法轮住无数劫说法利生

灭贪嗔痴烦恼众苦若有众生

住于恶道为火所烧身常洞然

闻斯鼓音如教诲言令归佛宝

又令众生得宿住念于百千亿

俱胝生中念牢尼尊闻甚深教

又此鼓音常得近佛净修善行

远离罪恶乃至偈云又诸刹土

一切众生息除世间所有诸苦

又若众生身分下劣根缺减者

普得诸根悉皆圆满若疾病者

身形怯弱随其方处无所依怙

解脱众病得获轻安根力充实

又若众生王法所加生种种怖

及多忧恼彼诸众生苦难若至

最极恶事百种怖畏悉令解脱

或复捶打枷锁系缚种种苦具

逼切其身又复无量百千种类

忧畏愁叹间扰其心牢狱系闭

打挞楚毒一切解脱被临刑者

遽活躯命众苦虽至得无怖惧

又若众生饥渴逼恼令得上味

美膳饮食盲者备睹众妙色相

聋者得闻适意音响彼裸形者

得细软衣贫窭众生得众伏藏

仓库丰饶众宝严饰一切众生

获斯妙乐无一众生受诸苦报

诸相端严人所乐见饮膳丰饶

福德具足常得受用无量妙乐

箜篌箫笛众妙音声随彼心念

应时现前念水即现清净池沼

金色莲华及优钵罗遍覆其上

随彼心念应时现前乃至偈云

涂香花鬘和合末香每日三时

从树而雨众生取已咸生喜悦

供养十方不可思议一切如来

菩提妙法诸大菩萨远尘离垢

诸声闻众得离一切卑下种族

及八难处常值无难最胜中王

常得亲近诸佛如来乃至偈云

愿诸女人得为男子刚健勇猛

智慧聪利而常修行诸菩提道

六波罗蜜见十方佛在宝树下

处琉璃座安隐快乐围绕恭敬

闻说妙法

论曰。此略明慈行对治于嗔。以缘生观对治于痴。今当说是中缘生义。有稻秆经说。云何内缘生法系属于因。谓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若无无明则知无有行。乃至若无有生则知无有老死。又若实无明灭则行灭。如是乃至生灭则老死灭。又彼无明不念我从行起。行亦不念我从无明得起。如是乃至生亦不念我从老死得起。老死亦不念我从生得起若实无明起者。则行起不可得。如是乃至生起则老死起亦不可得。应知是为内缘生法系属于因。复何内缘生法系属于缘。谓地水火风空识等界。和合于内系属于缘。云何地界。谓令此身聚集而转。坚硬为性。说为地界。又若令身摄持造作。说为水界。又若令身暖性现前饮食成熟。说为火界。又若于身造出入息。说为风界。又若于身中有窍隙。说为空界。谓此名色犹如交芦。令五识身相应系属。有漏意识。说为识界。若非此缘者。则身不转。若内不阙地界。如是水火风空识界亦无阙减。彼彼和合则身定转故。然此地界不念我能令身坚聚。水界不念我能令身摄持造作。火界不念我能令身温暖饮食成熟。风界不念我能于身作出入息。空界不念我能于身中成窍隙。识界不念我为缘生由是缘故身定得转。又此地界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意生无儒童非男非女亦非非男亦非非女无自在无主宰无此无彼及无所有。如是水火风空识界亦复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意生无儒童非男非女亦非非男亦非非女无自在无主宰无此无彼及无所有。复次无明者。是义云何。谓于此六界之中。起一想合想坚固想常乐我净想众生寿者意生儒童想自在主宰等想。如是种种无智。说为无明。由此无明谓实有境起贪嗔痴。即彼贪嗔痴境。此说为行。于事表了。此说为识。识俱生时彼四取蕴。说为名色。又此名色所依诸根。说为六处。三法和合。此说为触。由触领纳。此说为受。受耽着故。此说名爱。爱深广故。说名为取。取能生有。有复生因。由是蕴起名生。蕴熟为老。蕴灭名死。痴嗔染着畏死名忧。追感伤叹名悲。五识相应不常领纳名苦。作意和合极苦名恼。如是引生随烦恼等。乃至总略。

End

梁武帝所礼敬的肉身菩萨

◎ 大 安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在这率从里面,其中大有功德,而且取得显著成就的在北魏年间就有昙鸾。北魏政

观自在菩萨的“自在”

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来观察这世间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们说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但这并

如何是大乘入道顿悟法要

◎怀 海问:如何是大乘入道顿悟法要?师云:你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并皆放却,莫记莫忆,莫缘莫念,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

真正的佛菩萨

他是无限的安静。这种安静不是无声的安静,而是内在的安静。仿佛静静的大山,静到极致,却像通天彻地的声音,有着某种难以表述的震慑力。这就是三法印所说的涅槃寂静,它来自所有躁动平息后的内心,来自宇宙人生的最

龙树菩萨的传奇人生

龙树菩萨是南天竺国的婆罗门族,天生聪明颖悟。事情只要对他说一遍,便永远不会忘记。有一次在乳哺中,听到婆罗门行者诵四部韦陀典,每一部各四万偈,每偈四十二个字,听完就能背诵,而且了解其中的含义。二十岁时

文殊菩萨度化众生的善巧

一日,阿难尊者向舍利弗提及,自己曾亲见文殊师利所成就的不可思议神通力,及所说妙法。此时,大迦叶尊者也跟舍利弗说,自己亦曾见过文殊师利的希有神通,接着详说整个过程。昔时,世尊成佛未久,文殊师利童子从宝王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概要

第一卷贰、概 要(十门分列中前九门)谨释此经,依华严宗法及《弥陀疏钞》例,总开十门:计为一、教起因缘。二、本经体性。三、一经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器。六、藏教所摄。七、部类差别。八、译会校释。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一

第一卷一、教起因缘教起因缘者,明大教所以兴起之因缘。初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次则详述本经兴起之因缘。夫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三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三、一经宗趣经之所崇向者,名之为宗。宗者要也。全经之宗旨也。又宗者,修行之要径也。故知宗者,为全经之纲领。纲举目张,领提衣顺,是故于辨体后,首应明宗。体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二、本经体性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实相者,真实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实相无相,亦无不相,相而无相,名为实相。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五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五、所被根器前明本经广收万类,普被三根。今当更明,万类之内,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谁是当机。夫根器有“是器”与“非器”之别,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故名非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四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四、方便力用如《大毗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故知度生之方便,正是诸佛大愿之结归,大智之显现,万德之所庄严,果觉之究竟处也。是故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八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八、译会校释“译”指本经之原译本。“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甲本经译本本经乃“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九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九、总释名题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再记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伍、再记丙寅暮春之初,本解三校甫竣。乃于篇末,再赘数语。此解因海内缁素大德之倡导,由东林寺提出申请,重印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