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十五卷 高僧传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6 08:52

第十五卷 高僧传 经师第九

帛法桥一 支昙籥二 释法平三 释僧饶四 释道慧五 释智宗六 释昙迁七 释昙智八 释僧辩九 释昙凭十 释慧忍十一

帛法桥。中山人。少乐转读而乏声。每以不畅为慨。于是绝粒忏悔七日七夕。稽首观音以祈现报。同学苦谏誓而不改。至第七日觉喉内豁然。即索水洗漱云。吾有应矣。于是作三契经声彻里许。远近惊嗟悉来观听。尔后诵经数十万言。昼夜讽咏哀婉通神。至年九十声犹不变。以晋穆帝永和中卒于河北。即石虎末也。有弟子僧扶。亦戒行清高。

支昙籥。本月支人。寓居建业。少出家清苦蔬食。憩吴虎丘山。晋孝武初。敕请出都止建初寺。孝武从受五戒。敬以师礼。籥特禀妙声善于转读。尝梦天神授其声法。觉因裁制新声。梵向清靡四飞却转。反折还喉叠哢。虽复东阿先变康会后造。始终循环未有如籥之妙。后进传写莫匪其法。所制六言梵呗传响于今。后终于所住。年八十一。

释法平。姓康。康居人。寓居建业。与弟法等俱出家止白马寺为昙籥弟子。共传师业。响韵清雅运转无方。后兄弟同移祇洹。弟貌小丑而声踰于兄。宋大将军于东府设斋。一往以貌轻之。及闻披卷三契。便扼腕神服。乃叹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信矣。后东安严公发讲。等作三契经竟。严徐动麈尾曰。如此读经亦不减发讲遂散席。明更开题。议者以为相成之道也。兄弟并以元嘉末卒。

释僧饶。建康人。出家止白马寺。善尺牍及杂技。而偏以音声著称。擅名于宋武文之世。响调优游和雅哀亮与道综齐肩。综善三本起及大挐每清梵一举。辄道俗倾心。寺有般若台。饶常绕台梵转以拟供养。行路闻者莫不息驾踟蹰。弹指称佛。宋大明二年卒。年八十六。时同寺复有超明明慧。少俱为梵呗长斋。时转读亦有名当世。

释道慧。姓张。寻阳柴桑人。年二十四出家止庐山寺。素行清贞博涉经典。特禀自然之声。故偏好转读。发响含奇制无定准。条章折句绮丽分明。后出都止安乐寺。转读之名大盛京邑。晚移朱方竹林寺。诵经数万言。每夕讽咏辄闻闇中有弹指唱萨之声。宋大明二年卒。年五十一。

释智宗。姓周。建康人。出家止谢寺。博学多闻尤长转读。声至清而爽快。若乃八关长夕中宵之后。四众低昂睡蛇交至。宗则升座一转梵响干云。莫不开神畅体豁然醒悟。大明三年卒。年三十一。时有慧宝道诠。虽非同时作法相似。甚丰声而高调。制用无取焉。宋明忽赏道诠。议者谓逢时也。

释昙迁。姓支。本月支人。寓居建康。笃好玄儒。游心佛义。善谈庄老。并注十地。又工正书。常布施题经。巧于转读有无穷声韵。梵制新奇特拔终古。彭城王义康范晔王昙首。并皆游狎。迁初止祇洹寺。后移乌依寺。及范晔被诛。门有十二丧。无敢近者。迁抽货衣物悉营葬送。孝武闻而叹赏。谓徐爰曰。卿着宋书勿遗此士。王僧虔为湘州及三吴。并携共同游。齐建元四年卒。年九十九。时有道场寺释法畅。瓦官寺释道琰。并富声哀婉。虽不竞迁等。抑亦次之。

释昙智。姓王。建康人。出家止东安寺。性风流善举止。能谈庄老。经论书史多所综涉。既有高亮之声。雅好转读。虽依拟前宗而独拔新异。高调清彻写送有余。宋孝武萧思话王僧虔等。并深加识重。僧虔临湘州携与同行。萧守吴复招同入。齐永明五年卒于吴国。年七十九。时有道朗法忍智欣慧光。并无余解。薄能转读。道朗捉调小缓。法忍好存击切智欣善能侧调。慧光喜骋飞声。

释僧辩。姓吴。建康人。出家止安乐寺。少好读经。受业于迁畅二师。初虽祖述其风。晚更措意斟酌。哀婉折衷独步齐初。尝在新亭刘绍宅斋。辩初夜读经始得一契。忽有群鹤下集阶前。及辩度卷一时飞去。由是声振天下远近知名。后来学者莫不宗事。永明七年二月十九日司徒竟陵文宣王。梦于佛前咏维摩一契。同声发而觉。即起至佛堂中。还如梦中法。更咏古维摩一契。便觉韵声流好着工恒日。明旦即集京师善声沙门龙光普智新安道兴多宝慧忍天保超胜及僧辩等。集第作声。辩传古维摩一契瑞应七言偈一契。最是命家之作。后人时有传者。并讹漏失其大体。辩以齐永明十一年卒。中兴有释僧恭。当时与辩齐名。后遂退道。

释昙凭。姓杨揵。为南安人。少游京师学转读。止白马寺音调甚工而过旦自任。时人未之推也。于是专精规矩更加研习。晚遂出群翕然改观。诵三本起经尤善其声。后还蜀止龙渊寺。巴汉怀音者皆崇其声范。每梵音一吐辄鸟马悲鸣行途住足。因制造铜钟。愿于未来常有八音四辩。庸蜀有铜钟始于此也。后终于所住。时蜀中有僧令道光。亦微善转读。

释慧忍。姓蒉。建康人。少出家住北多宝寺。无余行解。止是爱好音声。初受业于安乐辩公。备得其法。而哀婉细妙特欲过之。齐文宣感梦之后集诸经师。乃共忍斟酌旧声诠品新异。制瑞应四十二契。忍所得最长妙。于是令慧满僧业僧尚超朗僧期超猷慧旭法律昙慧僧胤慧彖法慈等四十余人皆就忍受学。遂传法于今。忍以隆昌元年卒。年四十余。

释法邻(平调牒句。殊有宫商)释昙辩(一往无奇。弥久弥胜)

释慧念(少气调。殊有细美)释昙干(爽快碎磕。传写有法)

释昙进(亦八能流。编善还国品)释慧超(善于三契。后不能称)

释道首(怯于一往。长道可观)释昙调(写送清雅。恨功夫未足)

凡此诸人。并齐代知名。其淅左江西荆陕庸蜀亦颇有转读。然止是当时咏歌。乃无高誉。故不足而传也。

论曰。夫篇章之作。盖欲申畅怀抱褒述情志。咏歌之作。欲使言味流靡辞韵相属。故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咏歌之也。然东国之歌也。则结咏以成咏。西方之赞也。则作偈以和声。虽复歌赞为殊。而并以协谐钟律符靡宫商。方乃奥妙。故奏歌于金石。则谓之以为乐。设赞于管弦。则称之以为呗。夫圣人制乐其德四焉。感天地。通神明。安万民。成性类。如听呗亦其利有五。身体不疲。不忘所忆。心不懈倦。音声不坏。诸天欢喜。是以般遮弦歌于石室。请开甘露之初门。净居舞颂于双林。奉报一化之恩德。其间随时赞咏。亦在处成音。至如亿耳细声于宵夜。提婆扬响于梵宫。或令无相之旨奏于篪笛之上。或使本行之音宣乎琴瑟之下。并皆抑扬通感佛所称赞。故咸池韶武无以匹其工。激楚梁尘无以较其妙。自大教东流。乃译文者众。而传声盖寡。良由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是故金言有译梵响无授。始有魏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意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其后帛桥支籥亦云祖述陈思。而爱好通灵别感神制。裁变古声所存止一十而已。至石勒建平中有天神降于安邑厅事。讽咏经音七日乃绝。时有传者并皆讹废。逮宋齐之间有昙迁僧辩太傅文宣等。并殷勤嗟咏曲意音律。撰集异同斟酌科例。存仿旧法正可三百余声。自兹厥后声多散落。人人致意补缀不同。所以师师异法家家各制。皆由昧乎声旨莫以裁正。夫音乐感动自古而然。是以玄师梵唱赤雁爱而不移。比丘流响青鸟悦而忘翥。昙凭动韵。犹令鸟马踡局。僧辩折调。尚使鸿鹤停飞。量人虽复深浅。筹感抑亦次焉。故夔击石拊石则百兽率舞。箫韶九成则凤凰来仪。鸟献且犹致感。况乃人神者哉。但转读之为懿。贵在声文两得。若唯声而不文。则道心无以得生。若唯文而不声。则俗情无以得入。故经言。以微妙音歌叹佛德。斯之谓也。而顷世学者裁得首尾余声。便言。擅名当世。经文起尽曾不措怀。或破句以合声。或分文以足韵。岂唯声之不足。亦乃文不成诠。听者唯增恍忽。闻之但益睡眠。使夫八真明珠未揜而藏曜。百味淳乳不浇而自薄。哀哉。若能精达经旨洞晓音律。三位七声次而无乱。五言四句契而莫爽。其间起掷荡举平折放杀。游飞却转反叠娇弄。动韵则流靡弗穷。张喉则变态无尽。故能炳发八音光扬七善。壮而不猛凝而不滞。弱而不野刚而不锐。清而不扰浊而不蔽。谅足以起畅微言怡养神性。故听声可以娱耳。耹语可以开襟。若然可谓梵音深妙令人乐闻者也。然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昔诸天赞呗皆以韵入弦绾。五众既与俗违。故宜以声曲为妙。原夫梵呗之起亦兆自陈思。始着太子颂及睒颂等。因为之制声。吐纳抑扬并法神授。今之皇皇顾惟。盖其风烈也。其后居士支谦。亦传梵呗三契。皆湮没而不存。世有共议一章。恐或谦之余则也。唯康僧会所造泥洹梵呗于今尚传。即敬谒一契文出双卷泥洹。故曰泥洹呗也。爰至晋世有高座法师。初传觅历。今之行地印文即其法也。籥公所造六言。即大慈哀愍一契。于今时有作者。近有西凉州呗。源出关右。而流于晋阳。今之面如满月是也。凡此诸曲并制出名师。后人继作多所讹漏。或时沙弥小儿互相传授。畴昔成规殆无遗一。惜哉。此既同是声例。故备之论末。

唱导第十

宋 释道照一 释昙颖二 释慧璩三 释昙宗四 释昙光五 齐 释慧芬六 释道儒七 释慧重八 释法愿九 释法镜十。

释道照。姓麴。平西人。少善尺牍兼博经史。十八出家。止京师祇洹寺。披览群典以宣唱为业。音吐寥亮洗悟尘心。指事适时言不孤发。独步于宋代之初。宋武帝尝于内殿斋。照初夜略叙。百年迅速迁灭俄顷苦乐参差必由因召。如来慈应六道。陛下抚矜一切。帝言善。久之斋竟。别嚫三万。临川王道规从受五戒。奉为门师。宋元嘉三十年卒。年六十六。照弟子慧明。姓焦。魏郡人。神情俊迈祖习师风。亦有名当世。

释昙颖。会稽人。少出家谨于戒行。诵经十余万言。止长干寺。性恭俭唯以善诱为先。故属意宣唱天然独绝。凡要请者皆贵贱均赴贫富一揆。张畅闻而叹曰。辞吐流便足腾远理。颖尝患癣疮积治不除。房内恒供养一观世音像。晨夕礼拜求差此疾。异时忽见一蛇从像后缘壁上屋。须臾有一鼠子从屋脱地。涎涶沐身状如已死。颖候之犹似可活。即取竹刮除涎涶。又闻蛇所吞鼠能疗疮疾。即刮取涎涶以傅癣上。所傅既遍鼠亦还活。信宿之间疮痍顿尽。方悟蛇之与鼠皆是祈请所致。于是精勤化导励节弥坚。宋太宰江夏王义恭最所知重。后卒于所住。年八十一。

释慧璩。丹阳人。出家止瓦官寺。读览经论涉猎书史。众技多闲而尤善唱导。出语成章动辞制作。临时采博罄无不妙诣。宋太祖文皇帝车骑臧质。并提携友善雅相崇爱。谯王镇荆要与同行。后逆节还朝。于梁山设会。顷之谯王败。璩还京。后宋孝武设斋。璩唱导。帝问璩曰。今日之集何如梁山。璩曰。天道助顺况复为逆。帝悦之。明旦别嚫一万后敕为京邑都维那。大明末终于寺。年七十二。

释昙宗。姓虢。秣陵人。出家止灵味寺。少而好学博通众典。唱说之功独步当世。辩口适时应变无尽。尝为孝武唱导行菩萨五法礼竟。帝乃笑谓宗曰。朕有何罪而为忏悔。宗曰。昔虞舜至圣犹云予违尔弼。汤武亦云万姓有罪在予一人。圣王引咎。盖以轨世。陛下德迈往代。齐圣虞殷。履道思冲。宁得独异。帝大悦。后殷淑仪薨。三七设会悉请宗。宗始叹世道浮伪恩爱必离。嗟殷氏淑德荣幸未畅。而灭实当年收芳今日。发言凄至。帝泫怆良久。赏异弥深。后终于所住。着京师塔寺记二卷。时灵味寺复有释僧意者。亦善唱说。制睒经新声。哀亮有序。

释昙光。会稽人。随师止江陵长沙寺。性意嗜五经诗赋。及算数卜筮无不贯解。年将三十。喟然叹曰。吾从来所习皆是俗事。佛法深理未染一毫。岂剪落所宜耶。乃屏旧业听诸经论。识悟过人一闻便达。宋衡阳文王义季镇荆州。求觅意理沙门共谈佛法。声境推光以当鸿任。光固辞。王自诣房敦请。遂从命焉。给车服人力月供一万。每设斋会无有导师。王谓光曰。奖导群生唯德之本。上人何得为辞。愿必自力。光乃回心习唱制造忏文。每执炉处众。辄道俗倾仰。后还都止灵味寺。义阳王旭出镇北徐。携光同行。及景和失德义阳起事。以光预见乃赍七曜以决光。光杜口无言。故事宁获免。宋明帝于湘宫设会。闻光唱导帝称善。即敕赐三衣瓶钵。后卒于寺中。年六十五。

释慧芬。姓李。豫州人。幼有殊操十二出家。住谷熟县常山寺。学业优深苦行精峻。每赴斋会常为大众说法。梁楚之间悉奉其化。及魏虏毁灭佛法。乃南归京师。至乌江追骑将及。而渚次无航。芬一心念佛。俄见流船忽至。乘之获免。至都止白马寺。时御史中丞袁愍孙。常谓道人偏执未足与议。乃命左右令候觅沙门试欲语之。会得芬至。袁先问三乘四谛之理。却辩老庄儒墨之要。芬既素善经书。又音吐流便。自旦之夕袁不能穷。于是敬以为师。令子弟悉从受戒。芬又善神咒所治必验。后病笃服丸。人劝之以酒。芬曰。积时持戒宁以将死亏节。乃语弟子云。吾其去矣。以齐永明三年卒于兴福寺。年七十九。临终有训诫遗文。云云。

释道儒姓石。渤海人。寓居广陵。少怀清信慕乐出家。遇宋临川王义庆镇南兖。儒以事闻之。王赞成厥志。为启度出家。出家之后蔬食读诵。凡所之造皆劝人改恶修善。远近宗奉遂成导师。言无预撰发向成制。元嘉末出都止建初寺。长沙王请为戒师。庐承相伯仲孙等。共买张敬儿故庙为儒立寺。今齐福寺是也。儒以齐永明八年卒。年八十一。时闲心寺有释僧喜。亦善唱说。振誉于宋末齐初。

释慧重。姓闵。鲁国人。侨居金陵早怀信悟。有志从道愿言未遂。已长斋菜食每率众斋会。常自为唱导。如此累时。乃上闻于宋孝武。大明六年敕为新安寺出家。于是专当唱说。禀性清敏识悟深沉。言不经营应时若泻。凡预闻者皆留连信宿增其恳诣。后移止瓦官禅房。永明五年卒。年七十三。时瓦官复有释法觉。又敦慧重之业。亦擅名齐代。

释法愿。本姓钟。名武厉。先颖川长社人。祖世避难移居吴兴长城。愿常为梅根冶监。有施慎民来代之。先时文书未校慎民、遂偏。当其负愿乃诉求分罪。有旨免慎民死。除愿为新道令。家本事神身习鼓舞。世间杂技及耆父占相。皆备尽其妙。尝以镜照面云。我不久当见天子。于是出都住沈桥。以庸相自业。宗壳沈庆微时经请愿相。愿曰。宗君应为三州刺史。沈君当位极三公。如是历相众人。记其近事所验非一。遂有闻于宋太祖。太祖见之。取东冶囚及一奴美颜色者。饰以衣冠令愿相之。愿指囚曰。君多危难下阶便应着锁。谓奴曰。君是下贱人。乃暂得免耶。帝异之。即敕住后堂知阴阳秘术。后少时启求出家。三启方遂。为上定林远公弟子。及孝武龙飞宗壳出镇广州。携愿同往。奉为五戒之师。会谯王构逆羽檄岭南。壳以咨愿。愿曰。随君来误杀人。今太白犯南斗。法应杀大臣。宜速改计必得大勋。果如愿言。壳迁豫州刺史。复携同行。及竟陵王诞举事。愿陈谏亦然。愿后与刺史共欲减众僧床脚令依八指之制。时沙门僧导独步江西。谓愿滥匡其士。颇有不平之色。遂致闻孝武。即敕愿还都。帝问愿。何诈菜食。愿答。菜食已来十余年。帝敕直合沈攸之。强逼以肉。遂折前两齿不回其操。帝大怒。敕罢道作广武将军直华林佛殿。愿虽形同俗人。而栖心禅戒未尝亏节。有顷帝崩。昭太后令听还道太始六年佼长生舍宅为寺。名曰正胜。请愿居之。齐高亲事幼主。恒有不测之忧。每以咨愿。愿曰。后七月当定。果如其言。及高帝即位。事以师礼。武帝嗣兴亦尽师敬。永明二年愿遭兄丧。启乞还乡。至乡少时敕旨重叠。愿后出憩在湘宫。銮驾自幸降寺省慰。愿云。脚疾未消不堪相见。帝乃转跸而去。文惠太子尝往寺问讯。愿既不命令坐。文惠作礼而立。乃谓愿曰。葆吹清铙以为供养。其福云何。愿曰。昔菩萨八万伎乐供养佛。尚不如至心。今吹竹管子打死牛皮。此何足道。其秉德迈时皆此之类。其王侯妃主及四远士庶。并从受戒悉遵师礼。愿往必直前无有通白。感致随喜日盈万计。愿随以修福未尝蓄聚。或雇人礼佛。或借人持斋。或收籴米谷散饴鱼鸟。或贸易饮食账给囚徒。兴功立德数不可纪。愿又善唱导。及依经说法率自心抱。无事宫商。言语讹杂。唯以适机为要。可谓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后入定三日不食。忽语弟子云。汝等失饭箩矣。俄而寝疾。时寺侧遭烧寺在下风。烟焰必及。弟子欲舆愿出寺。愿曰。佛若被烧我何用活。即苦心归命。于是三面皆焚。唯寺不烬。齐永元二年年八十七卒。

释法镜。姓张。吴兴乌程人。幼而乐道事未获从。值慧益烧身启帝度二十人。镜即预其一也。事法愿为师。既得入道履操冰霜。仁施为怀旷拔成务。于是研习唱导有迈终古。齐竟陵文宣王厚相礼待。镜誓心弘道不拘贵贱。有请必行。无避寒暑。财不蓄私常兴福业。建武初以其信施立齐隆寺以居之。镜为性敦美赏接为务。故道俗交知莫不爱悦。虽义学功浅而领悟自然。造次嘲难必有酬酢。齐永元二年卒。年六十四。其后瓦官道亲彭城宝兴耆阇道登。并皆祖述宣唱。高韵华言。非忝前例。倾众动物。论者后之。今上为长沙宣武王治镜所住寺。因改曰宣武也。

论曰。唱导者。盖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也。昔佛法初传。于时齐集止宣唱佛名依文致礼。至中宵疲极。事资启悟。乃别请宿德升座说法。或杂序因缘。或傍引譬喻。其后庐山释慧远。道业贞华风才秀发。每至斋集辄自升高座躬为导首。先明三世因果。却辩一斋大意。后代传受遂成永则。故道照昙颖等十有余人。并骈次相师各擅名当世。夫唱导所贵其事四焉。谓声辩才博。非声则无以警众。非辩则无以适时。非才则言无可采。非博则语无依据。至若响韵钟鼓则四众惊心。声之为用也。辞吐后发适会无差。辩之为用也。绮制雕华文藻横逸。才之为用也。商搉经论采撮书史。博之为用也。若能善兹四事。而适以人时。如为出家五众则须切语无常苦陈忏悔。若为君王长者。则须兼引俗典绮综成辞。若为悠悠凡庶则须指事造形直谈闻见。若为山民野处则须近局言辞陈斥罪目凡此变态与事而兴。可谓知时知众。又能善说。虽然故以恳切感人倾诚动物。此其上也。昔草创高僧本以八科成传。却寻经导二技。虽于道为末。而悟俗可崇。故加此二条足成十数。何者至如八关初夕。旋绕行周烟盖停氛。灯惟靖耀。四众专心。叉指缄默。尔时导师则擎炉慷慨。含吐抑扬辩出不穷言应无尽。谈无常则令心形战栗。语地狱则使怖泪交零。征昔因则如见往业。核当果则已示来报。谈怡乐则情抱畅悦。叙哀戚则洒泪含酸。于是阖众倾心举堂恻怆。五体输席碎首陈哀。各各弹指人人唱佛。爰及中宵后夜钟漏将罢。则言星河易转胜集难留。又使人迫怀抱载盈恋慕。当尔之时导师之为用也。其间经师转读事见前章。皆以赏悟适时。拔邪立信。其有一分可称。故编高僧之末。若夫综习未广谙究不长。既无临时捷辩必应遵用旧本。然才非已出制自他成。吐纳宫商动见纰谬。其中传写讹误亦皆依而唱习。致使鱼鲁淆乱鼠璞相疑。或时礼拜中间忏疏忽至。既无宿蓄耻欲屈头。临时抽造謇棘难辩。意虑荒忙心口乖越。前言既久后语未就。抽衣謦咳示延时节。列席寒心观途启齿。施主失应时之福。众僧乖古佛之教。既绝生善之萌。秖增戏论之惑。始获滥吹之讥。终致代匠之咎。若然岂高僧之谓耶。

End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

宏海法师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讲净土宗的祖师,已经讲到第十一代叫省庵大师。在佛门里边很多的大祖师爷来的时候都是胎里素,就是不吃荤的。省庵大师也是这样,从小就不染荤腥。后来他妈妈看他善根深厚,就把

高僧自述过去世邪淫所受果报

佛陀般涅槃后二百多年,印度阿育王时代。在有花城之称的巴嗒厘子城中,居住着依西达西和菩提两位长老尼。她们两位长老尼,都是具足戒行、喜乐禅那、博学多闻,并且断尽了一切烦恼的四果阿拉汉圣者。有一天,她们进入

宋代高僧圆通居讷禅师

庐山圆通寺居讷禅师,宋代著名高僧。梓州(今四川三台)人,俗姓蹇。相貌英俊,读书过目成诵。居讷禅师十一岁出家,十七岁时因背诵《法华经》得度出家,受戒后开始登坛讲经,因辩才无碍,深得信徒的欢迎,连当时的耆

凉州籍高僧昙曜

◎柴多茂一、昙曜生平简介昙曜,生年不详,约卒于487-489年间,籍贯凉州(一说为罽宾人,今指克什米尔一带)。他少年出家,修行禅法,坚守戒律,节操高拔,是北魏时期佛学修养最深、最有才华的一位高僧。昙曜

赠药山高僧惟俨

◎ 李 翱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去药山参拜药山惟俨禅师,禅师正在窗下看经,既不起身迎接,也不抬头招呼他。李翱急躁地说:见面不如闻名!禅师说:太守为什么要贵

高僧憨山大师

◎ 车如舜在明代高僧中,与紫柏大师齐名,两人相交甚厚,主张相近,而且最后都同遭官府拘捕迫害的是憨山大师。憨山(1546-1623年),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以号行。全椒(今属安徽省)人。据说

黄念祖: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

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吴言生佛源老和尚与虚云老和尚佛源老和尚年轻时亲近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受到器重,被委任为云门寺知客。佛源老和尚对师父也十分钦佩。他曾讲述过一个虚云老和尚降服老虎的传奇故事。任何境

92岁高僧的养生秘诀:慢!

星云大师今年已经92岁高龄了,可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在52年前就是一个糖尿病患者,在漫长的与糖尿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让他积累了许多保健、养生经验,其中,慢,即为其养生之道之一。几年前,星云法师说过这样一句

高僧的惜福节俭

高僧的惜福节俭◎ 如 意 惜福节俭是历代高僧大德都具有的优良品格,也是我们增进道业和培植福报的最好方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所拥有的每一点福报,时时处处都做到惜福节俭。唐代高僧左溪玄朗法师(67

五位高僧大德的临终往生体验

印光大师: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往生前,预知时至。公元一九四0年十月二十七日,示现一点小病,隔日即召集大众,宣布妙真法师为苏州灵岩山寺之住持。于是大众选十一月九日为升座日期,印光大师说:太迟

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看唐代中国文化的西传

◎ 张梓波中国古代的西行求法高僧,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在求法过程中,这些梵汉兼通的高僧也把中国文化传至西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将汉文经典译为梵文,如玄奘翻译《老子》一事;其二,在西行求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慎 言尊师重道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佛陀在许多经典中都论及到尊师重道的问题。如佛陀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谈到净业三福时说,为佛弟子当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在《善

当代高僧:父母这样教育 孩子便堪称大才

作父母的,对子女负有抚养教育的责任,必须认真履行,要为子女提供必要的衣食住等生活资料,令其能正常健康地成长。但要提倡节俭,不要奢华浪费,知一菜一米,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爱护。同时要教以孝顺父母,尊老爱

怎样做个好人?高僧:至少达到六条标准

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好人的标准就是向善、向上。向善就是不做坏事,只做好事;向上就是做好人,做圣贤,做伟人,成佛作祖。无论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作

信佛多年仍不快乐 高僧三句话告诉你真正原因

有些人皈依后,仍然不觉得快乐,执念不断,烦恼不断,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下文禅师与信众的对话中感悟一二。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绿色人生!高僧开示吃素的功德和意义

我们祖先说过:一日吃素,天下杀生无我份;你今天吃素,今天全世界的杀生就与你没关系,这就像互联网一样,你的电脑没有连接到杀生的网络里。我们的祖先又说:吃他一口肉,欠他万万千;世间最惨的事情莫过于生命屠杀

中国佛教鼻祖高僧竺法兰

云雾缭绕,佛教南传第一寺弥陀道场。一千八百多年的东汉,印度高僧来此创建。四围峰峦形如莲花,寺在莲花中心,一朵莲花盛开的古刹禅林。我好奇追印度高僧是谁?她说:迦叶摩腾,竺法兰。高僧一:迦叶摩腾,也作摄摩

观辉居士:第十五卷 第四十章 过好三关 灭除颠倒乱想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五卷 第四十章 过好三关 灭除颠倒乱想内容提要:修菩提路,要永断五种辛菜,这是增进修行的第一关。不饮酒,不食肉,断淫心杀性,是增进修行的第二关。持戒清净,无杀盗淫心,心不外逸,不涉六

观辉居士:第十五卷 第四十一章 因地十心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五卷 第四十一章 因地十心内容提要:世尊对阿难说修行因地十心住,其名为:干慧地、信心住、念心住、慧心住、定心住、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住、愿心住。原文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

观辉居士:第十五卷 第四十二章 十住十行十回向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五卷 第四十二章 十住十行十回向内容提要:一十住是: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二十行是: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

高僧离世为啥叫“圆寂”,和死亡有什么区别?

圆寂,其实是“涅槃”的另一种说法,是对“涅槃”一词的大体解释。“圆寂”这词儿是最常见的,此外,“灭度”、“入灭”都是同样的意思。中国人比较喜欢“圆”而不太喜欢“灭”,所以,在古代通用的“入灭”、“灭度

高僧为什么圆寂之后要坐缸

圆寂通常是用于佛教之中。普通人死了就叫做死,而和尚死叫做圆寂。出家之人置身红尘之外,不然世俗,境界非常的高。大家可能会在一些电视影片中看到有些和尚在死的时候是坐着的。这也叫做坐着圆寂,因为修行高的人能

高僧故事:童子妙答传佛衣钵

伽耶舍多之母因梦见拿镜子的天神而怀孕,七天之后生下伽耶舍多。伽耶舍多刚出生时,肌肤细腻光润,有如晶莹琉璃,而且散发阵阵芳香,充盈整个房屋。他从小就表现出超常的禀赋,思维敏捷,言谈得体,无论什么事都一点

陈坚: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

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陈坚内容提要:本文扼要地比较了晚明四大高僧在禅教关系问题上的看法,云栖袜宏主张禅教相资;紫柏真可主张禅教同一;憨山德清主张禅教之间是性相关系;藕益智旭的禅教关系则是袜宏和德清

最早来中土的高僧摄摩腾

摄摩腾原是中天竺(古印度)人,相貌仪表很俊美,精通大乘佛经和小乘佛经,以经常到各地周游传播教化为己任。从前,他曾经往天笔附属小国,宣讲《金光明经》。当时正赶上敌人侵犯边境,摄摩腾说:“佛经中说:‘能够

吴言生:古代高僧元宵节是怎样说禅的?

元宵节又称上元、灯节,家家户户挂灯、赏灯,很多地方还举办规模盛大的灯会。关于元宵节燃灯习俗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与佛教东传有关的说法便是其中之一。东汉明帝提倡佛教,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从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五卷

卷第十五:贤首品第十二之二【白话】有胜三昧其名安乐,能普救度一切群生,放大光明不可思议,令其见者悉得调伏。所放光明名为善现,若有众生遇此光明,必令获益功不唐捐,因是得成无上智慧。彼光示现于诸佛陀,示法

洪修平: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

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洪修平儒佛道三教在中国历史上虽时有争论,有时这种争论还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但三教融合的总趋势却始终不变,三教一致、三教合一的呼声也不断出现,唐宋之际更是形成了绵延上千年之久、成为

高僧是指什么

高僧指德行崇高之僧伽,亦为对佛门比丘之尊称。虹化就是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于公元前710年,曾亲自赴峨眉山、五台山等地传播佛教,将佛法传到了汉地,是最早在汉地弘

中国历史上著名高僧

1.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支遁(314-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本姓关。陈留(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

近百年来中国有哪些得道高僧

虚云法师虚云法师,堪称近现代最具传奇色彩的高僧。1840年生,1959年圆寂,世寿120岁(学者胡适对此有争议)。“历经四朝五帝”,五帝是指: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是指:大清、太平天国、

对我国佛教发展影响比较大高僧

1.智者大师,天台创始——智顗智顗(538~597年),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湖北潜江)人。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因智

中国有一位传奇高僧寿命高达290岁

有一本作品叫《历代高僧生卒年表》,这部年表明确记载:“慧昭,男,526年生,815年卒,终年290岁。”当然这条数据也是来自佛教史籍,比如《宋高僧传》。《宋高僧传》之中有慧昭法师的详细资料,我们不妨了

高僧传

《高僧传》又称《梁高僧传》,是南朝梁僧慧皎撰佛教史书。共十四卷。类传体。所载僧人,从东汉永平十年(67)至南朝梁天监十八年(519)四百五十三年间,共二百五十七人,附见者二百余人。分为十门:译经、义解

高僧介绍: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

高僧介绍:生根活佛

伏藏法王生根活佛是西藏雍仲本教与宁玛巴教两大教派的伏藏法王,“密宗”和“大圆满”传承中最早期的六位上部大师之一,也是“密宗”和“大圆满”传承的第五代法王。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于公元前710年,曾

方立天:弘扬当代高僧圆瑛法师的爱国爱教精神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弘扬当代高僧圆瑛法师的爱国爱教精神方立天圆瑛法师(18781953)在1942年给北平佛教学院师生赠言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又在抗日战争时期

近代中国证得阿罗汉之果位的一位传奇高僧

广钦老和尚是一位久负盛名的高僧大德,据传老和尚已经证得大阿罗汉果位。实在是中国的一位国宝级别的人物。广钦老和尚曾经长期住山修行,住山洞,吃野果,喝山泉,一心修行佛法,两耳不闻世事,修行证量很高。广钦老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丈雪通醉

丈雪通醉禅师,俗姓李,四川内江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阴历10月15日。父名李梅,母姚氏,皆以耕织为业,生活贫苦。禅师幼年气质矜持,成年后性情宽厚沉静。六岁时(1616年),即被笃信三宝的父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圆悟克勤大师

禅宗临济一脉,自晚唐义玄大师(787--867)创立后,六传至北宋石霜楚圆,分为杨岐方会(992-1069和黄龙慧南(1002-1049)两派。其中杨岐方会一派,后成为临济正宗。可以说临济宗后期的历史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破山海明

朱明一代,临济宗盛行。迨至中叶,出了一位法龙门象笑岩德宝大师(1512-1581年,字月心),他自幼出家,受戒后便南北弘法,游方传教,以禅道接引诸方学者,晚年定居北京柳巷精舍。史称明末四高僧中的三位云

禅宗文化:禅宗高僧南泉普愿禅师

南泉普愿禅师(748―834)是马祖道一的弟子,他与百丈怀海、西堂智藏被称为马祖门下三大士。禅师是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人,俗姓王,自幼仰慕佛法。他是中国禅宗史上一位有着广泛影响的人物。普愿于唐至德二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十五卷

景德传灯录 第十五卷吉州清原山行思禅师法嗣。第四世一十七人。澧州龙潭崇信禅师法嗣二人见录。朗州德山宣鉴禅师。洪州泐潭宝峰和尚。吉州性空禅师法嗣二人见录。歙州茂源和尚。枣山光仁禅师。京兆翠微无学禅师法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