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十五卷 宋高僧传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6 10:30

第十五卷 宋高僧传

明律篇第四之二(正传十九人附见三人)

唐余杭宜丰寺灵一传

释灵一。姓吴氏。广陵人也。神清气和方寸地虚。与大和元精合其纯粹。年肇九岁僻嫌朽宅决入梵园。堕息慈之伦禀出家之制。暨乎始冠受其具足。学习无倦律仪是修。示见谈笑。欲明解脱。示人文艺以诱世智。初不计身中有我我中有身。德全道成缘断形谢。以宝应元年冬十月十六日。寂灭于杭州龙兴寺。春秋三十五。凡满十五安居。临终顾谓弟子行茶毗法树小浮图焉。时左卫兵参军李纾嘉兴县令李汤左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及。相与悼梁木之既坏。虑陵谷之当迁。后之人礼应真之塔婆。昧应真之德行。故刻石于武林山东峰之阳也。一家富货殖。既而削发。推千金之产。悉让诸孤昆弟。所取者惟纳衣锡杖。自尔叩维扬法慎师学相部律。造乎微而臻乎极。友善者慧凝明幽灵祐会稽昙一晋陵义宣同门三益作者七人也。一咳唾尘境继日经行。宴坐必择山椒树下。初舍于会稽山南悬溜寺。接禅者隐空干靖讨论第一义谛。或游庆云寺。复居余抗宜丰寺。寺邻生丹山。门对佳境冏然独往。暴风偃山正智不动。巨浪沃日浮囊不飘。于是着法性论以究真谛。此一之了语也。每禅诵之隙辄赋诗歌事思入无间兴含飞动。潘阮之遗韵江谢之阙文。必能缀之。无愧古人。循循善诱门弟子受教若良田之纳膏雨焉。一迹不入族姓之门。与天台道士潘志清襄阳朱放南阳张继安定皇甫曾范阳张南史吴郡陆迅东海徐嶷景陵陆鸿渐为尘外之友。讲德味道朗咏终日。其终篇必博之以文约之以修。量其根之上下而授之药焉。一居寺高隅。初无井泉。一旦呀然而涌喷金砂之溜于庭之左右。挹之弥清[奭*斗]之无竭。盖精至之感矣。诗行于世。有选其尤者入间气集焉。

唐吴郡东虎丘寺齐翰传

释齐翰。字等至。吴兴沈氏之子。高祖陈国子祭酒。曾祖隋魏州司马。祖考三世不仕。翰绮岁从父至山寺。蹈高静无尘之躅。恻然有宿命之知。固请舍家。至天宝八载八月五日。奉制度配名永定寺。九载十月跻五分坛。纳形俱戒移名开元。大历中转隶武丘。皆两州道俗所请从命也。翰道性渊默外则淡然。迹不近名身不关事。长在一室寂如无人。岂比夫骈行鼓簧之士哉。颛门相部义疏精敏罕俦。明法华经。主苏湖戒坛。每当请首。则今时所谓坛长也。大历十年入流水念佛道场。是夜西方念中顿现。盖纯诚之所致也。即以其年终于本院春秋六十八。法腊二十六。翰遇疾之日谓门弟子曰。有鹤从空飞下回翔我前。尔曹见乎。必谢之期。小圣犹病安能免哉。受业门人如隐戒坛宣兑等与吴兴皎然。结法门昆弟之交。俱高洁难可轻慕焉。

唐润州招隐寺朗然传

释朗然。俗姓魏。世袭冠冕。其先随东晋南渡则为南徐人也。开元中入道受业于丹阳开元寺齐大师。天宝初受具于杭州华严寺光律师。后徙灵隐寺依远律师通四分律钞。重禀越州昙一律师精研律部。讲训生徒四远响应。肃宗至德二年。恩命举移隶名于慈和寺。上元中刺史韦儇又请为招隐统领大德。即以其年讲授之暇着古今决十卷。解释四分律钞。数十万言。繁杂义例条贯甚明。大行于世。观其先列古人之义。有所不安则判断之。故号决也。决中自序。初依天竺威律师学习。复从远一二师也。凡戒坛则二十六登。皆为坛席之主。律钞凡二十八过讲。有馈遗者随丰薄。受而转施悲信二田。凡于教理披文究义。皆言宿习之力也。执持戒检斯须不违。大历十二年冬癸卯。趺坐如常恬然化灭时年五十四。僧腊三十五。越十三年春辛酉。建塔于山西原。缞麻之徒泣血千计。高行弟子清浩择言等。请益弟子御史中丞洪府观察使韦儇。吏部员外李华。润州刺史韩贲。湖州刺史韦损。御史大夫刘暹。润州刺史樊冕。皆归心奉信。屯田员外郎柳识为碑颂焉。

唐越州称心寺大义传

释大义。字元贞。俗姓徐氏。会稽萧山人也。以天授二年五月五日。特禀神异生而秀朗。七岁父训之以经典。日可诵数千言。年十二请诣山阴灵隐寺求师。因习内法开卷必通。人咸叹之。属中宗正位恩制度人。都督胡元礼考试经义。格中第一。削染配昭玄寺。自兹听习旁赡玄儒。开元初从吴郡圆律师受具。复依本州开元寺深律师学四分律指训。义因游长安。深公已亡。乃抠衣法华寺玄俨律师。其俊迈出伦。俨云。于今传法非子而谁。及称心本寺超律师请为寺任。开元中丧亲。誓入天台佛陇转藏经。答劬劳也。天宝中遂筑北坞之室。即支遁沃州之地也。初梦二梵僧曰。汝居此与二十日。至宝应初复梦。曰本期二十日今满矣。魔贼将至不宜更处。无何海贼袁晁窃据剡邑至于丹丘。义因与大禹寺迥律师同诣左溪朗禅师所学止观。而多精达。前后朝贵归心者相国杜鸿渐。尚书薛兼训中丞独孤峻。洺州刺史徐峤次徐浩皆宗人也。以大历已未岁五月终于本院。春秋八十九。僧腊六十三。殡于寺之北坞旧居。因造塔焉。义前后戒坛计二十七登。受戒弟子三万余人。终时室中闻天乐声验乎生。诵法华经大涅槃经小大乘戒本。以为口业德行非归兜率。不往净土未可议其生处也。

唐常州兴宁寺义宣传

释义宣者。晋陵人也。宿植利根翛然出俗。不烦师训砥砺厥心。纳法后孜孜律科时无虚度。玄儒旁综长在篇章。卒问捷给。而禀延陵恭让之风。雅得毗尼之体。初扬州法慎传于旧章。淮甸之间推为硕匠。天宝初宣敛衽抠衣。咨询弥久辈流率服。慎且叹赏曰。可畏乎。宣讲终南事钞请业于周律师之庭。考核尤精。乃着折中记六卷以解之。盖慊。融济[山/口/咢]胜诸师有所纰谬故也。使是非各尽其分。人免据宗而阿比。从此立称耳。毗陵多出名士。僧有三宣慧德义是欤。时于江都习业。与会稽昙一闽川怀一庆云灵一同门为朋也。晋陵既有三宣。慎门复出三一焉。江表资为美谈。宣天宝末盛行化导。罔究其终。

系曰。夫名以制义所出无穷。奈何师资踵武而犯教祖之讳乎。通曰。春秋贵贱不嫌同号也。或曰。滕齐不敌俱书侯。乃曰。不嫌同号。号与名岂得例诸。通曰。号大不嫌。名小岂嫌乎。矧以义宣始为名者。安知弟子成事于南山之门邪。然出家者必也无妨。一则姓既以华从梵。咸称释氏。一则西域无讳。此合从旃。具讳者周人以事鬼神。夏商无讳明矣。况乎宣师已生兜率。小为天人大为菩萨。岂宜以鬼神事之。致令唐初高德胜士往往止存一字名。职由讳之极矣。属今修撰。乃阙文也。乃知真谛无讳。俗谛闻似则惧。或曰。今沙门姓既为释。名复不讳。言我不随俗谛。云何对君主称臣。莫西域有否。通曰。姓名不对王者。臣妾表疏合然。昔齐帝问王俭。遂令对见称名。自汉至唐肃宗朝。始见称臣。由此沿而不革。良以沙门德薄日就衰微。一往无复矣。又以法委国王诚难改作。王谓为是楷定莫移。故佛言。虽非我制诸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也。

唐苏州开元寺辩秀传

释辩秀。俗姓刘氏。汉楚王交三十一代孙也。秀幼孤。诸父哀字。礼如教立孝自天生。而宿植缘深心田欲稔。因请伯氏出家长行。哀而舍旃。事灵隐谋禅师便能问津。图入道之意。所闻指训。如凉风入怀。醒然清悟。天宝四年受戒于东海鉴真大师。传律于会稽昙一。至德中举高行隶名于吴郡开元寺。乾元中下诏天下二十五寺。各定大德七人长讲戒律秀应其数也。顷年于净土一门不愆于念。尝谓人曰。昔闻西方之行是有相大乘。此乃蓬心不直非达观之说。何邪夫出言即性发意皆如。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况我正念乎。秀坛场一十六番度人孤制。律枢正持僧纲自肯。湖南北皆宗仰焉。以建中元年六月十五日寝疾而终。春秋六十七。法腊三十五。当其逝日。有庭树一本。枝叶扶疏朝华正敷。而遽萎瘁。其年七月五日。迁灵龛于武丘西寺松门之右。门人道亮道该清会。偕绕旃檀之香树也。故观察使韦元甫李栖筠虢州刺史李纾。御史中丞李道昌。尽钦慕往德。亦林下之交。霅昼为碑颂焉。

唐京师安国寺如净传

释如净。不详何许人也。甫参法位。当纳戒津明练毗尼砥砺名节。时恒讲勖徒侣云屯。辞笔偕长博达儒典。先是关中行智首律师四分律疏。魏郡法砺律师着疏别行。尔时关辅河北各竞宗派。微似参辰。隋末唐初道宣律师。以首大疏为本。造删补律钞三卷。稍为会要。行事逗机。贞观已来三辅江淮岷蜀多传唱之。次装三藏弟子怀素者。先习钞宗。后委弃宣砺之学。于咸亨年中别述开四分律记。后号新章欤。至代宗大历中新章旧疏互相长短。十三年敕。集三宗律匠。重定二家隆杀。时净推为宗主。语在圆照传。至建中二年奏二疏并行净之力也。盖以国相元公载笃重素公崇其律教。乃命净为新疏主作传焉。

唐汉州开照寺鉴源传(慧观)

释鉴源者。不知何许人也。素行甄明范围律道。苾刍表率何莫由斯。后讲华严经号为胜集。日供千人粥食。其仓箪中米粟才数百斛。取之不竭。沿夏涉秋未尝告匮。其冥感如此。其山寺越多征应。有慧观禅师见三百余僧持莲灯凌空而去。历历如流星焉。开元中崔冀公宁疑其妖妄。躬自入山宿。预禁山四方面各三十里火光。至第三夜有百余支灯现。兼红光可千尺余。冀公蹶然作礼叹未曾有。时松间出金色手长七尺许。有二菩萨黄白金色闪烁。然复庭前柏树上昼现一灯。其明如日横布玻璃。山可三里所。宝珠一颗。圆一丈熠爚可爱。西岭山门悬大虹桥。桥上梵僧老叟童子间出有二炬烂然空中。如相迎送交过之状。下有四菩萨两两偶立放通身光。可高六七十尺。复见大松林后。忽有寺额篆书三学字。又灯下垂绣带二条。东林之间夜出金山。月当于午。金银二色灯列于知铉师坟侧。韦南康皋每三月就寺设三百菩萨大斋。菩萨现形捧灯。僧持香灯引挹之。炉在寺门矣。白中令敏中睹瑞兴立此寺。大中八年改额曰开照。源律师道化与地俱灵哉。弟子传讲东川所宗也。

唐吴郡双林寺志鸿传

释志鸿。俗姓钱氏。湖州长城下若人。本名俨。志鸿字也。少出俗于石门乡寺。则梁静林也。削染受具讫。往茂苑亲道恒师盛集研核精微。时昙清省躬互相切磋。卒成洪绪。然慊先德释南山钞。商略不均否臧无准。捕蝉忘后补衮不完。囊括大慈灵[山/口/咢]已下四十余师记钞之玄。勒成二十卷。号搜玄录。大历中华严疏主澄观披寻。乃为序冠于首。然其解判不无所长。其如科节繁碎是其短也。春秋一百有八岁。敕署为长寿大师焉。近世止行其字而已。今双林累遭兵革。加以水潦碑碣失踪。閟于言行也。吁其俨公氏族本生。必与南山宣律师相同。亦为美事矣。

唐京兆安国寺乘如传

释乘如。未详氏族。精研律部颇善讲宣。绳准缁徒罔不循则。代宗朝翻经如预其任。应左右街临坛度人弟子千数。先是五众身亡衣资什具悉入官库。然历累朝曷由厘革。如乃援引诸律。出家比丘生随得利死利归僧。言其来往来无物也。比丘贪畜自兹而省者职由于此。今若归官例同籍没。前世遗事阙人举扬。今属文明乞循律法断其轻重。大历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敕下。今后僧亡物随入僧。仍班告中书门牒。天下宜依。如之律匠非上训二众而已。抑亦奋内众之遗事立功不朽。如公是乎。终西明安国二寺上座。有文集三卷。圆照鸠聚流布焉。

唐襄州辩觉寺清江传

释清江。会稽人也。不详氏族。幼悟幻泡身拘羁鞅。因入精舍便恋空门。父母沮劝建乎难拔。礼昙一律主为亲教师。讽诵经法寓目俱通。长者品量之曰。释门千里驹也。于浙阳天竺戒坛求法。与同学清源从守直和尚下为弟子。还听习一公相疏并南山律钞。间岁精义入神举皆通畅。而善篇章。儒家笔语体高辞典。又擅一隅之美。时少伦儗。其褊懆之性不与人类。尝于一公少因不足。亦有舍和尚之讥。由是游方服勤。凡云律筵无不预者。自责己曰。天下行半少有如我本师者。还会稽。一公犹老。当其僧大集时。击木唱某再投和尚摄受。时一公诟骂。江雨泪而忏悔曰。前念无知后心有悟。望和尚大慈施与欢喜。苟不许收则越人不可以强售章甫也。一公悯其数四求哀。乃曰。为汝含垢。遂为师资如初。江有禅观之学。大历八年于汝濆遇忠国师。因弟子说自。忠曰。此律师是和尚乡人。乃欣然相会寻往南阳。再谒国师密传心要焉。

系曰。江尝为七夕诗。或谓之四背中一背也。通曰。诗人兴咏用意不伦。慧休怨别。陆机牵牛星。屈原湘夫人。岂为色邪。皆当时寓言兴类而已。若然者言火则焚口。说食则疗饥也矣。江之舍师后乃扬师之美。反权合道也。实为此诗警世无常引令入佛智焉。其故何也。详江遇忠国师大明玄理无以域中小乘法拘之哉。

唐会稽云门寺灵澈传

释灵澈。不知何许人也。禀气贞良执操无革。而吟咏性情尤见所长。居越溪云门寺。成立之岁为文之誉袭远。讲贯无倦生徒戾止如阛阓焉。故秘书郎严维刘隋州长卿前殿中侍御史皇甫曾。睹面论心皆如胶固。分声唱和名散四陬。澈游吴兴与杼山昼师一见为林下之游。互相击节。昼与书上包佶中丞盛标拣其警句最所重者归湘南作。则有山边水边待月明。暂向人间。借路行。如今还向山边去。唯有湖水无行路句。此僧诸作皆妙。独此一篇使老僧见欲弃笔砚。伏冀中丞高鉴深量。其进诸乎。其舍诸乎。方今天下有故大贤勤王。辄以非急干请视听。亦昭愚老僧不达时也。然澈公秉心立节不可多得。其道行空慧无惭安远。复着律宗引源二十一卷。为缁流所归。至于玄言道理应接靡滞。风月之间亦足以助君子之高兴也。其为同曹所重也如此。昼又赍诗附澈去见。佶礼遇非轻。又权德舆闻澈之誉。书问昼公。回简极笔称之。建中贞元已来。江表谚曰。越之澈洞冰雪。可谓一代胜士。与杭标霅昼分鼎足矣。不测其终。

唐扬州慧照寺省躬传

释省躬。睦州桐庐人也。为童强识。耆宿呼语怪其志大而言高。每厌樊笼。忽投圣德寺慕道从师。敕恩得度。性灵天发于毗尼道。学如温习。复择名师得姑苏开元道恒师。恒曰。甚矣吾得躬也。门人日益亲。及乎探颐精微愈征愈远。时有击论互指为迷者必请见。躬为其判之。坐分曲直。谚曰。义尽省躬。言到躬义无不尽也其博综律乘捍御师门也若此。恒曰。自吾有躬也恶言不闻矣。躬避席叶拱而对曰。某不佞也。仰师之道。若采扶桑以啖[蠢-春 原]蚕。所患者未能呕繁丝以报主耳。恒曰。视子吐园客五色丝。可供黼绣之资。言太谦矣。晚赴维扬之召。广训徒焉。然其满口雌黄品藻否臧古今之义。生徒明敏者各录之。都加润色号顺正记。十卷行之。复着分轻重物仪别行沿袭十三章门。条例外加近世现有物之重轻。颇为要用。躬复高儒学作碑颂越多。以其曾化邪沟。故呼淮南记主。自号清冷山沙门焉。

唐吴郡包山神皓传(维亮)

释神皓。字恒度。姓徐氏。八代祖摛齐竟陵王西邸学士。子陵梁尚书左仆射。其文与庚子山齐名。迨陈国亡。因佐吴邑。遂家姑苏。皓乃为吴郡人也。天性耿洁风韵朗迈。幼负脱俗之姿。寻依钱塘龙泉道场一公出家。天宝六年降版诏精择真行一州许度三人。皓居荐首。因隶僧籍于包山福愿道场。初进具于兴大师。次通律钞于昙一。后士讲律钞。五升坛场遂乘舟归包山。使野叟诛茅山童扫石。逍遥栖息旋增修屋宇。乾元元祀有诏天下二十七寺。各奏大德七人长讲戒律。因请住开元寺。欲果其愿且惧简书。遂僶俯从命。奉戒弟子开州刺史陆向前给事中严[況-口 公]服道弟子礼部侍郎刘太真前大理评事张象钦风弟子前廉史亚相李栖筠。请纲任海隅。一邑缁伍三变至于道。末年工于圆宗。别置西方法社。诵法华经九千余部。贞元六年十月开元寺遇疾至十二月顾嘱弟子维亮曰。我弃世后可归洞庭故山置塔。说法而终。是夜琉璃色天星霣如雨。西方兆眹密现于前。春秋七十五。僧腊四十三。门人维亮。有文有道独步当时。执师之丧不以证而废教也。传法弟子道超灵俊道浚道棱维让维诚。皆一时英迈。霅昼为坟塔碑颂美云。

唐京师安国寺藏用传

释藏用。不详何许人也。从其拔俗依栖嵩山空公为师。及乎年当应法。即于汾川炬律师所受上品形俱法。登诣洛中业公讲肄研核律文。循其奥妙无所不臻。洎闻有禅观之学。遂登庐陟霍涉汉泛湘。望双峰之丛林。又归开法京辇。道既精粹训且均敷。蔼然为物楷模。向风宗重。当建中中。已全三十许腊。寻应诏充临坛首席。相继度弟子越多。及居东城化塔。乃代宗之邸第也。推用主其纲任。苾刍至息慈。皆遵畏爱焉。席熊延客挥麈开谈。指衡山石也有以识前身。传曹溪钵也有以知后际。是以门多长者之辙。室满度人之筹。益物良深坐镇雅俗。贞元中左司正郎王鋗南台崔公继和之如是数公将议标题。兵部正郎程浩作都序。职方正郎知制诰吴通微书之。四年戊辰岁也。用公长于律学急护任持。为上都之表则也。

唐湖州八圣道寺真乘传

释真乘。姓沈氏。德清人也。厥父玄望孝廉举调兖州司马。母氏妊乘有神光异气之祥。识者言。沈氏必大其阀阅。暨诞生也瑰伟。长与宗族诸子杂处。若群草中之琪树焉。总丱之后。司马以文学喻之令修官业。且愀然如有不得已之色。居处玩戏则以佛像班布。父观其宿习果请出家。属颜鲁公许试经得度。时已暗诵五百纸。比令口讽一无差跌。大见褒异。落发配住八圣道寺得戒。后于通玄寺常进师所综习毗尼。进公见其俊迈也。诫同门曰。乘虽少龄不可以伯仲齿之。后西上京师云华寺学法华天台疏义。大著声望。又章信寺众僧辟其讲发。醉千日者。一听而自醒。迷终身者。暂闻而永悟。经宗律柄兼讲无亏。籍甚缁行炟赫京邑。贞元十一年功德使梁大夫。以德宗亟幸安国寺。奏乘移隶以备应对。充供奉大德数焉。时本师无滞。亦以道业实蒙恩渥。奏举乘为国祈福无滞。忽梦乘捧一白莲华南去。无何乘果疾乞归田闾。敕允。既还乡里。本郡守李公锜田公敦浙东率薛公戒。或踵门而劝登法座。或驰简而延莅戒坛。乘迫以法缘悉所勉强。以是八为律学座主。四为临坛正员。凡训授度人。或巾屦结缘。一无所受。游五台山礼文殊圣容。所见瑞相不可胜言。后在护国寺礼佛名经一百周。忏法之余。撰法华经解疏记十卷。以元和十五年冬十月示疾而终于本寺。乘精于律法长于演说。以长庆二年十月十三日。焚身于韶村西隅。遵遗命也。万年县尉王甄为碑述德焉。

唐杭州灵隐山道标传

释道标。富阳人也。俗姓秦氏。其远祖与羸同姓。世为汧陇大族。及晋东渡衣冠随之。后为杭人也。其高曾至王父。皆沿以儒素不甘为吏。故州里尊奉之。标生则孤明。长而深趣。老而坚固。盖良善之因有自来矣。年七岁时神清气茂不杂凡童。倏有大沙门手摩其顶曰。此孺子目秀如青莲。得非我释氏之威凤乎。苟能舍家必有善称。不然乘云霓薄天汉。吾不可得而知也。父允其请。遂为灵隐山白云峰海和尚弟子。妙高之上唯日月是丽。娑竭之宫固云雷斯蓄。至德二年诏白衣通佛经七百纸者。命为比丘。标首中其选。即日得度。蒙配天竺寺焉。永泰初受具品于灵光寺顗律师。登以护戒严谨为时所推毗奈多罗之言罔不该贯。凡度人戒计六坛为众紏绳。经一十二载。置田亩岁收万斛。置无尽财与众共之。贞元中以寺务克丰。我宜宴息。乃择高爽得西岭之下。葺茅为堂。不干人事。用养浩气焉。标经行之外尤练诗章。辞体古健比之潘刘。当时吴兴有昼。会稽有灵澈。相与詶唱递作笙簧。故人谚云。霅之昼能清秀。越之澈洞冰雪。杭之标摩云霄。每飞章寓韵。竹夕华时。彼三上人当四面之敌。所以辞林乐府常采其声诗。由是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书云。重名之下果有斯文。西还京师有以夸耀。又景陵子陆羽云。夫日月云霞为天标。山川草木为地标。推能归美为德标。居闲趣寂为道标。名实两全品藻斯当。尔后声价轶于公卿间。故与之深者有相国李公吉甫大司空严公绶。右仆射韩公皋。礼部侍郎吕公渭。滑毫节制卢公群。襄阳节制孟公简。同州刺史李公敷。凤翔尹孙公[王*壽]。浙东廉使贾公全中书舍人白公居易。隋州刺史刘公长卿。户部侍朗丘公丹。外郎裴枢。秘阁严维。小谏朱放越。廉问薛戎夕。拜卢元辅。常州释元浩。润州释南容。金华释干辅。吴门释光严。上都释智崇等。并心交尘外分契林中。万境在空驱之为射御。五峰满眼立之为疆场。文雄而再鼓不衰。神王而一战自胜者也。以长庆三年示有微疾。六月七日归灭于所居兰若。至冬十月三日葬于旧山春秋八十有四。法腊五十八。弟子如玢如辩行俭省言常俭智猷日超等。皆得师之法。仿仰不遑。空围绕于栴檀恨满盈于石室。至今杭民谓之西岭和尚矣。开成五年中郑素卿录德行刊碑颂。立于天竺山之东墟存焉。

唐衡岳寺昙清传

释昙清。未详何许人也。幼持边幅罔或迷方。以谨昏呶究穷佛旨。乃负笈来吴北院道恒宗师法会。与省躬犹滕薛之前后也。旋留南岳化徒。适会元和中阆州龙与寺结界。时义嵩讲素新疏杰出辈流。因云。僧祇律云。齐七树相去。尔所作羯磨者名善作羯磨。准此四面皆取六十三步等。如是自然界约令作法界上僧。须尽集时清遂广征难。如是往返经州涉省。下两街新旧章南山三宗共定夺。嵩公亏理。时故相令狐楚犹为礼部外郎判转。牒据两街传律断昙清义为正。天下声唱。勇执纪纲清能干城矣。后着记号显宗焉。

系曰。清公南山宗崛起别峰。人咸景仰。与嵩悟二公遇于必争之地。清果得俊。矧夫阆苑也僻用律文三隅不反。既成图状。学者流传致其嵩公如填海底。至大中中玄畅公荐加褒贬贬嵩。之转沈尾闾中矣。

唐京师西明寺圆照传(利言)

释圆照。姓张氏。京兆蓝田人也。年方十岁笃愿依西明寺景云律师。云亦一方匠手四部归心。照当应法乃受近圆。谨愿执持如怀宝器寻究经论访问师承。维摩法华因明唯识涅槃中观华严新经。或深入堂皇或略从染指。仍旁求于儒墨。兼擅美于风骚。律藏珠珍专探日用。后则霜坛秉法雁序度人。洎乎开元年中。敕选名德僧参其译务。照始预焉至代宗大历十三年。承诏两街临坛大德一十四人。齐至安国寺定夺新旧两疏是非。盖以二宗俱盛。两壮必争被擒翻利于渔人。互击定伤于师足。既频言竞。多达帝聪。有敕令将二本律疏定行一家者。时照等序奏云。按四分律部主。梵云昙无德。秦言法藏。自姚秦弘始五年壬寅岁。罽宾三藏佛陀耶舍。秦言觉明。讽出梵文。沙门竺佛念听而笔受。成四十五卷。至十一年岁次戊申。支法领又从西国将梵本来。于长安中寺重仇校。殆十四年辛亥译毕。沙门慧辩等笔受。成六十二卷。后有魏朝道覆律师。于法聪讲下纂成疏六卷。北齐慧光律师造疏二本。次道云律师修疏九卷。次道晖撰疏七卷。隋朝法愿裁疏十卷。自唐平一天下也。四方昌阜三宝增明。有智首律师述疏二十一卷。次慧满律师造疏二十卷。事各一时流通绝矣。当武德元年戊寅岁。有相州日光寺法砺律师制疏。至九年丙戌岁成十卷。宗依成实论。今称旧疏是也。洎高宗天皇大帝咸享元年岁在庚午。有西太原寺怀素律师。撰开四分律宗记十卷。宗依根本一切有部大毗婆沙俱舍等论。称新章疏是也。至我皇帝受佛付嘱钦尚释门。信重大乘遵承密教。见两疏传授各擅颛门学者如林。执见殊异数兴诤论。圣慈愍念务息其源。使水乳无乖一味和合。时遣内给事李宪诚。宣敕勾当京城诸寺观功德使镇军大将军刘崇训。宣敕云。四分律旧疏新疏。宜令临坛大德如净等于安国寺律院佥定一本流行。两街临坛大德一十四人俱集安国寺。遣中官赵凤诠敕尚食局索一千二百六十人斋食并果实解斋粥一事。已上应副。即于安国寺供僧慧彻如净等十四人。并一供送充九十日斋食。用茶二十五丳藤纸笔墨。充大德如净等佥定律疏用。兼问诸大德各得好在否。又敕安国寺三纲。佥定律疏院一、切僧俗辄不得入。违者录名奏来云。其时天长寺昙邃。净住寺崇睿。西明寺道邃兴泚。本寺宝意神朗智钊超侪。崇福寺超证。荐福寺如净。青龙寺惟干。章信寺希照。保寿寺慧彻圆照。共奉表谢。答诏云。师等道着依经功超自觉。承雪宫之旨奥。为火宅之凉飔。四分律仪三乘扃键。须归总会永息多门。一国三公谁执其咎。初机眩曜迷复孔多。爰命有司婢供资费。所烦笔削伫见裁成。所谢知悉。其日品官杨崇一。宣敕荐福温国两寺三纲与净土院检校僧等。严饰道场命僧行道。用五十四人。起今月一日转经礼佛六时行道至来年二月一日散。其设斋食料一事已上。令所司只供。宜各精诚。问师等好在。及解道场。中官李宪诚宣敕语温国寺转念道场四分律临坛大德等。释门三学以心印相传。无上菩提以戒法为根本。道场毕日即宜赴大安国寺楷定律疏十道流行。至二月八日敕检校道场大德昙邃飞锡等。道场定取十日散。设斋外各赐绢帛。其十四人律师并令赴安国寺修疏。程才品用各得其宜。众推如净慧彻同笔削润色。圆照笔受。正字宝意纂文佥定。超侪笔受。其崇睿已下九人证义。共议篇题云。敕佥定四分律疏卷第一。京城临坛大德。某等奉诏定。以此为题也。照为首唱诸公和之。其间厥义非长若农夫之去草。其义合理犹海客之采珠。可谓名解毗尼不看他面。俄属德宗即位。改元建中。其年五月疏草毕。六月望敕圆照。依国子学大历新定字样抄写进本。至十二月十二日。送祠部进新佥定疏十卷。仍乞新旧两疏许以并行从学者所好。敕宜依。照务其搜集专彼研寻。着大唐安国寺利涉法师传十卷。集景云先天开元天宝诰制三卷。肃宗代宗制旨碑表集共二卷。不空三藏碑表集七卷。隋传法高僧信行禅师碑表集三卷。两寺上座乘如集三卷。佥定律疏一行制表集三卷。般若三藏续古今翻译图纪三卷。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音义二卷。三教法王存没年代本记三卷。上卷明佛。中道。下儒也。翻经大德翰林待诏光宅寺利言集二卷。再修释迦佛法王。本记一卷。佛现八相身利益人天成正觉记一卷。判方等道场欲受近圆沙弥忏悔灭罪辩瑞相记一卷。五部律翻译年代传授人记一卷。庄严寺佛牙宝塔记三卷。无忧王寺佛骨塔记三卷传法三学大德碑记集十五卷。建中兴元贞元制旨释门表奏记二卷。御题章信寺诗太子百寮奉和集三卷。贞元续开元释教录三卷。照自序云。伏以开元十八年岁在庚午沙门智升修撰释教录。洎乎甲戌经六十五年中间三藏翻经藏内并无收管。恐年代[寖-又 巾]远人。疑伪经又先圣大历七年许编入。制文犹在。时帝敕宜依。至今江表多集此集中经而施用焉。照于律道颇有功多。肃代二朝尤为杰立。累朝应奉赐紫充临坛两街十望大德内供奉检校鸿胪少卿。食封一百户。后终于别院。春秋八十二。法腊五十八云。

系曰。刊正二宗会归一见。庶几知有定分不横驰求。何以诸师却请双行。不其感欤。通曰。是此举也。则元载所请。帝乃曰俞。究其始因乃新章也。挟力轮摧相部。独存于我专利于人。亦犹纪昌俄遇飞卫并其箭术成我材官御大辂而废其椎轮得火生而焚其木母。窃量诸德微愤不平。故奏双行。同不佥定则何异乎眼头生目。匪成三点之伊。必须声后知音方验一夔之足。因排法砺三本生焉。旧有南山四家出矣。又如东汉季也。灭一跋扈生四强臣。初止政出一门。末云赂归四贵。若然者骈拇悬瘤虽多无用。然则吾善用多矣。大集经云。如是诸见不妨诸佛法界及大涅槃。依之修行皆得解脱。此通方之大解也哉。

End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

宏海法师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讲净土宗的祖师,已经讲到第十一代叫省庵大师。在佛门里边很多的大祖师爷来的时候都是胎里素,就是不吃荤的。省庵大师也是这样,从小就不染荤腥。后来他妈妈看他善根深厚,就把

高僧自述过去世邪淫所受果报

佛陀般涅槃后二百多年,印度阿育王时代。在有花城之称的巴嗒厘子城中,居住着依西达西和菩提两位长老尼。她们两位长老尼,都是具足戒行、喜乐禅那、博学多闻,并且断尽了一切烦恼的四果阿拉汉圣者。有一天,她们进入

宋代高僧圆通居讷禅师

庐山圆通寺居讷禅师,宋代著名高僧。梓州(今四川三台)人,俗姓蹇。相貌英俊,读书过目成诵。居讷禅师十一岁出家,十七岁时因背诵《法华经》得度出家,受戒后开始登坛讲经,因辩才无碍,深得信徒的欢迎,连当时的耆

凉州籍高僧昙曜

◎柴多茂一、昙曜生平简介昙曜,生年不详,约卒于487-489年间,籍贯凉州(一说为罽宾人,今指克什米尔一带)。他少年出家,修行禅法,坚守戒律,节操高拔,是北魏时期佛学修养最深、最有才华的一位高僧。昙曜

赠药山高僧惟俨

◎ 李 翱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去药山参拜药山惟俨禅师,禅师正在窗下看经,既不起身迎接,也不抬头招呼他。李翱急躁地说:见面不如闻名!禅师说:太守为什么要贵

高僧憨山大师

◎ 车如舜在明代高僧中,与紫柏大师齐名,两人相交甚厚,主张相近,而且最后都同遭官府拘捕迫害的是憨山大师。憨山(1546-1623年),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以号行。全椒(今属安徽省)人。据说

黄念祖: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

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吴言生佛源老和尚与虚云老和尚佛源老和尚年轻时亲近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受到器重,被委任为云门寺知客。佛源老和尚对师父也十分钦佩。他曾讲述过一个虚云老和尚降服老虎的传奇故事。任何境

92岁高僧的养生秘诀:慢!

星云大师今年已经92岁高龄了,可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在52年前就是一个糖尿病患者,在漫长的与糖尿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让他积累了许多保健、养生经验,其中,慢,即为其养生之道之一。几年前,星云法师说过这样一句

高僧的惜福节俭

高僧的惜福节俭◎ 如 意 惜福节俭是历代高僧大德都具有的优良品格,也是我们增进道业和培植福报的最好方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所拥有的每一点福报,时时处处都做到惜福节俭。唐代高僧左溪玄朗法师(67

五位高僧大德的临终往生体验

印光大师: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往生前,预知时至。公元一九四0年十月二十七日,示现一点小病,隔日即召集大众,宣布妙真法师为苏州灵岩山寺之住持。于是大众选十一月九日为升座日期,印光大师说:太迟

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看唐代中国文化的西传

◎ 张梓波中国古代的西行求法高僧,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在求法过程中,这些梵汉兼通的高僧也把中国文化传至西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将汉文经典译为梵文,如玄奘翻译《老子》一事;其二,在西行求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慎 言尊师重道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佛陀在许多经典中都论及到尊师重道的问题。如佛陀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谈到净业三福时说,为佛弟子当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在《善

当代高僧:父母这样教育 孩子便堪称大才

作父母的,对子女负有抚养教育的责任,必须认真履行,要为子女提供必要的衣食住等生活资料,令其能正常健康地成长。但要提倡节俭,不要奢华浪费,知一菜一米,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爱护。同时要教以孝顺父母,尊老爱

怎样做个好人?高僧:至少达到六条标准

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好人的标准就是向善、向上。向善就是不做坏事,只做好事;向上就是做好人,做圣贤,做伟人,成佛作祖。无论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作

信佛多年仍不快乐 高僧三句话告诉你真正原因

有些人皈依后,仍然不觉得快乐,执念不断,烦恼不断,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下文禅师与信众的对话中感悟一二。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绿色人生!高僧开示吃素的功德和意义

我们祖先说过:一日吃素,天下杀生无我份;你今天吃素,今天全世界的杀生就与你没关系,这就像互联网一样,你的电脑没有连接到杀生的网络里。我们的祖先又说:吃他一口肉,欠他万万千;世间最惨的事情莫过于生命屠杀

中国佛教鼻祖高僧竺法兰

云雾缭绕,佛教南传第一寺弥陀道场。一千八百多年的东汉,印度高僧来此创建。四围峰峦形如莲花,寺在莲花中心,一朵莲花盛开的古刹禅林。我好奇追印度高僧是谁?她说:迦叶摩腾,竺法兰。高僧一:迦叶摩腾,也作摄摩

观辉居士:第十五卷 第四十章 过好三关 灭除颠倒乱想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五卷 第四十章 过好三关 灭除颠倒乱想内容提要:修菩提路,要永断五种辛菜,这是增进修行的第一关。不饮酒,不食肉,断淫心杀性,是增进修行的第二关。持戒清净,无杀盗淫心,心不外逸,不涉六

观辉居士:第十五卷 第四十一章 因地十心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五卷 第四十一章 因地十心内容提要:世尊对阿难说修行因地十心住,其名为:干慧地、信心住、念心住、慧心住、定心住、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住、愿心住。原文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

观辉居士:第十五卷 第四十二章 十住十行十回向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五卷 第四十二章 十住十行十回向内容提要:一十住是: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二十行是: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

高僧离世为啥叫“圆寂”,和死亡有什么区别?

圆寂,其实是“涅槃”的另一种说法,是对“涅槃”一词的大体解释。“圆寂”这词儿是最常见的,此外,“灭度”、“入灭”都是同样的意思。中国人比较喜欢“圆”而不太喜欢“灭”,所以,在古代通用的“入灭”、“灭度

高僧为什么圆寂之后要坐缸

圆寂通常是用于佛教之中。普通人死了就叫做死,而和尚死叫做圆寂。出家之人置身红尘之外,不然世俗,境界非常的高。大家可能会在一些电视影片中看到有些和尚在死的时候是坐着的。这也叫做坐着圆寂,因为修行高的人能

高僧故事:童子妙答传佛衣钵

伽耶舍多之母因梦见拿镜子的天神而怀孕,七天之后生下伽耶舍多。伽耶舍多刚出生时,肌肤细腻光润,有如晶莹琉璃,而且散发阵阵芳香,充盈整个房屋。他从小就表现出超常的禀赋,思维敏捷,言谈得体,无论什么事都一点

陈坚: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

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陈坚内容提要:本文扼要地比较了晚明四大高僧在禅教关系问题上的看法,云栖袜宏主张禅教相资;紫柏真可主张禅教同一;憨山德清主张禅教之间是性相关系;藕益智旭的禅教关系则是袜宏和德清

最早来中土的高僧摄摩腾

摄摩腾原是中天竺(古印度)人,相貌仪表很俊美,精通大乘佛经和小乘佛经,以经常到各地周游传播教化为己任。从前,他曾经往天笔附属小国,宣讲《金光明经》。当时正赶上敌人侵犯边境,摄摩腾说:“佛经中说:‘能够

吴言生:古代高僧元宵节是怎样说禅的?

元宵节又称上元、灯节,家家户户挂灯、赏灯,很多地方还举办规模盛大的灯会。关于元宵节燃灯习俗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与佛教东传有关的说法便是其中之一。东汉明帝提倡佛教,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从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五卷

卷第十五:贤首品第十二之二【白话】有胜三昧其名安乐,能普救度一切群生,放大光明不可思议,令其见者悉得调伏。所放光明名为善现,若有众生遇此光明,必令获益功不唐捐,因是得成无上智慧。彼光示现于诸佛陀,示法

洪修平: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

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洪修平儒佛道三教在中国历史上虽时有争论,有时这种争论还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但三教融合的总趋势却始终不变,三教一致、三教合一的呼声也不断出现,唐宋之际更是形成了绵延上千年之久、成为

高僧是指什么

高僧指德行崇高之僧伽,亦为对佛门比丘之尊称。虹化就是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于公元前710年,曾亲自赴峨眉山、五台山等地传播佛教,将佛法传到了汉地,是最早在汉地弘

中国历史上著名高僧

1.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支遁(314-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本姓关。陈留(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

近百年来中国有哪些得道高僧

虚云法师虚云法师,堪称近现代最具传奇色彩的高僧。1840年生,1959年圆寂,世寿120岁(学者胡适对此有争议)。“历经四朝五帝”,五帝是指: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是指:大清、太平天国、

对我国佛教发展影响比较大高僧

1.智者大师,天台创始——智顗智顗(538~597年),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湖北潜江)人。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因智

中国有一位传奇高僧寿命高达290岁

有一本作品叫《历代高僧生卒年表》,这部年表明确记载:“慧昭,男,526年生,815年卒,终年290岁。”当然这条数据也是来自佛教史籍,比如《宋高僧传》。《宋高僧传》之中有慧昭法师的详细资料,我们不妨了

高僧传

《高僧传》又称《梁高僧传》,是南朝梁僧慧皎撰佛教史书。共十四卷。类传体。所载僧人,从东汉永平十年(67)至南朝梁天监十八年(519)四百五十三年间,共二百五十七人,附见者二百余人。分为十门:译经、义解

高僧介绍: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

高僧介绍:生根活佛

伏藏法王生根活佛是西藏雍仲本教与宁玛巴教两大教派的伏藏法王,“密宗”和“大圆满”传承中最早期的六位上部大师之一,也是“密宗”和“大圆满”传承的第五代法王。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于公元前710年,曾

方立天:弘扬当代高僧圆瑛法师的爱国爱教精神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弘扬当代高僧圆瑛法师的爱国爱教精神方立天圆瑛法师(18781953)在1942年给北平佛教学院师生赠言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又在抗日战争时期

近代中国证得阿罗汉之果位的一位传奇高僧

广钦老和尚是一位久负盛名的高僧大德,据传老和尚已经证得大阿罗汉果位。实在是中国的一位国宝级别的人物。广钦老和尚曾经长期住山修行,住山洞,吃野果,喝山泉,一心修行佛法,两耳不闻世事,修行证量很高。广钦老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丈雪通醉

丈雪通醉禅师,俗姓李,四川内江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阴历10月15日。父名李梅,母姚氏,皆以耕织为业,生活贫苦。禅师幼年气质矜持,成年后性情宽厚沉静。六岁时(1616年),即被笃信三宝的父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圆悟克勤大师

禅宗临济一脉,自晚唐义玄大师(787--867)创立后,六传至北宋石霜楚圆,分为杨岐方会(992-1069和黄龙慧南(1002-1049)两派。其中杨岐方会一派,后成为临济正宗。可以说临济宗后期的历史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破山海明

朱明一代,临济宗盛行。迨至中叶,出了一位法龙门象笑岩德宝大师(1512-1581年,字月心),他自幼出家,受戒后便南北弘法,游方传教,以禅道接引诸方学者,晚年定居北京柳巷精舍。史称明末四高僧中的三位云

禅宗文化:禅宗高僧南泉普愿禅师

南泉普愿禅师(748―834)是马祖道一的弟子,他与百丈怀海、西堂智藏被称为马祖门下三大士。禅师是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人,俗姓王,自幼仰慕佛法。他是中国禅宗史上一位有着广泛影响的人物。普愿于唐至德二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十五卷

景德传灯录 第十五卷吉州清原山行思禅师法嗣。第四世一十七人。澧州龙潭崇信禅师法嗣二人见录。朗州德山宣鉴禅师。洪州泐潭宝峰和尚。吉州性空禅师法嗣二人见录。歙州茂源和尚。枣山光仁禅师。京兆翠微无学禅师法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