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十五卷 显扬圣教论 - 乾隆大藏经
2025-07-17 09:12

第十五卷 显扬圣教论

成苦品第五

如是成立无常相已。云何成立苦相。颂曰。

生为欲离因灭生和合欲

倒无倒厌离彼因为苦相

论曰。若法生时为远离欲因。若法灭时为和合欲因。若不了知是颠倒因。若善通达是无倒因。于一切时生厌离欲。如是应知是苦通相。复次颂曰。

依三受差别建立三苦相

故说一切受体性皆是苦

论曰。由依三受相差别故建立三苦相。谓苦苦相坏苦相行苦相。由此相故佛说诸受皆名为苦。谓于苦受及顺苦受处法。当知建立最初苦相。于乐受及顺乐受处法。当知建立第二苦相。于不苦不乐受及顺此受处法。当知建立第三苦相。由不了知此第三相能为常等颠倒生因。若能了知为无常等无倒生因。及能发起涅槃乐欲。又由了知不了知第三苦故。于前二苦亦了不了应知。

复次前二苦相世间共成。第三苦相不共成立。今当成立诸行性。是行苦。颂曰。

当知行性苦皆粗重随故

乐舍不应理同无解脱过

论曰。诸行性乐及性是舍不应道理。何以故。于一切位粗重所随故。是故诸行体性是苦。若不尔如其次第于彼性乐及不苦不乐乐欲应无。应无苦及不苦不乐觉应无苦乐觉。问汝亦同然若唯一行苦性者应无乐及不苦不乐觉。答由不了故谓有。问我亦同然由不了故谓有。答不然。无解脱过故。若于性乐及不苦不乐诸行了知。是苦名苦谛现观。由此次第乃至证得究竟解脱。若不了故。谓为苦者即是颠倒。不应能证究竟寂灭。复次颂曰。

利深等障碍依进住乘空

执着性下劣颠倒及染污

论曰。又诸行性苦少苦加之苦相猛利。乐等不尔。又苦相深重难为对治。乐等不尔。又苦相平等遍一切处。乃至证得广大法者。亦被损恼又执常乐我净。名为颠倒能障圣法。又执乐等。能为贪等大小诸惑所依止处。又苦等行能引胜进上地功德。又复久处住等威仪即生大苦不可堪忍。又执空者亦大苦随逐。又执着乐者其性下劣。又于诸行执计为乐颠倒所摄。又缘世乐所起乐欲多是染污。是故诸行皆性是苦。复次颂曰。

如痈疥癞等三受之所依

彼能发三触取乐等随转

论曰。诸行性苦当知犹如痈疥癞等三受所依。何以故。世间痈疥癞等能发随顺苦乐舍等三种触故。由依此触世间有情取为苦乐不苦不乐。如是于诸性苦诸行发起三触。由此触故乐等受转。此若无者。诸受不转。如是显示苦相立宗及因喻已。复何因缘建立诸行。唯有三苦不多不少。颂曰。

自相自分别不安隐苦性

五十五应知三苦之所摄

论曰。由苦自性唯有三种。一由自相故。谓苦苦性。二由自分别故。谓坏苦性。若无分别虽有变坏已解脱者苦不生故。三由不安隐故。谓行苦性。烦恼粗重等所随逐故。如是三苦差别复有五十五种应知。云何五十五种。颂曰。

界缘身等趣种类谛三世

时命品异故引众苦差别

论曰。界差别故有三苦。谓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缘差别故有六种苦。谓欲根本苦。愚痴报苦。先业缘苦。现因缘苦。净业缘苦。不净业缘苦。身差别故有四种苦。谓受重担等苦。位变坏苦。粗重苦。死生苦。趣差别故有五种苦。谓那落迦苦。乃至天趣苦。种类差别故有五种苦。谓逼恼苦。匮乏苦。大乖违苦。爱变坏苦。粗重苦。谛差别故有八种苦。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世缘差别故有九种苦。谓过去苦。因过去未来现在缘所生。如是未来现在苦亦尔。时差别故有四种苦。谓时节变异苦饥苦渴苦威仪屈伸入息出息闭目开目等所引苦。养命差别故有四种苦。谓所求无厌足苦。追求苦。守护苦。不自在苦。品差别故有七种苦。一损减苦。谓在家品。二增益苦。谓出家品。三忧恼苦。四离有苦。又依善说法律。出家者有三种苦。一愚痴苦。谓希望未来追味过去故。二嫉妒苦。三不胜他苦。依恶说法律。出家者亦有三苦。一愚痴苦。谓于所知法颠倒执故。二嫉妒苦。谓于佛及佛弟子所得名利心不忍故。三他所胜苦。谓为名利故起诤论时堕负处故。颂曰。

未离欲色等三种地应知

欲界一切种色无色除二

论曰。如是五十五种苦三地所摄。一未离欲地。谓欲界所系。二已离欲地。谓色界所系。三离欲色地。谓无色界系。即此三种如其次第立三种苦。谓上中下。又欲界中具一切种苦。色无色界中无二种苦。所谓苦苦坏苦所摄二。及欲根本苦愚痴报苦所摄二。然有余苦。颂曰。

世俗有二种胜义谓遍行

二缘通上地当知无现染

论曰。如是诸苦略有二种。谓世俗胜义别故。世俗谛所摄苦有二种。谓苦苦及坏苦。胜义谛所摄有一种谓行苦。此亦名遍行苦。遍至欲等三界故。欲界上地有二缘所生苦。谓有先业缘苦。无现在因缘苦。有净缘苦。无不净缘苦颂曰。

非无色重担遍行天粗重

及谛最后边余七上随缚

论曰。无色界中无身重担苦有天趣苦。粗重苦。谛最后边诸取蕴苦。此通欲等三界故名遍行苦。余生等七苦欲界所摄。上地虽有随缚复可退还故。然无苦自体。颂曰。

当知生等苦各五种差别

苦粗重相应三苦所依止

论曰。生等七苦当知一一各有五种。谓苦相应故。粗重相应故。及三苦所依止故。生者。为老等苦所依。烦恼所依。不可乐欲行坏所依。老者色衰退等所依。病者。习所不欲所依。不习所欲所依。顺死大种乖违所依。死者。自体别离所依。财宝别离所依。所爱离别怨憎合会苦之所依。怨憎会等三苦身逼迫所依。心逼迫所依。及彼所作衰损所依。颂曰。

最后与最后各四苦所依

谓生生根本及苦性变坏

论曰。于八苦中最后所摄诸取蕴苦。及三苦中最后行苦。各为四苦所依故苦。一生苦所依。二生根本苦所依。三苦自性苦所依。四变坏苦所依。颂曰。

三世之所摄二缘苦非上

所说余诸苦皆欲界应知

论曰。欲界上地三世苦中。当知无有去来缘苦。何以故。非于上地缘过去未来虚妄分别生诸苦故。唯有现缘粗重所随。除上所说。所余诸苦当知唯在欲界所系。

复次何因缘故。于实有苦境诸愚痴转。颂曰。

失念无功用乱不正思惟

不正了愚痴及由放逸等

论曰。于苦愚痴由五种因。及由前所说放逸等法五种因者。一于过去苦念忘失故。二于未来苦不作功用推求故。三于现在苦起四倒乱故。四由不正思惟于粗重苦计为我故。五由不正了于诸性苦不了知故。复次由四种因起念忘失。颂曰。

昧故羸劣故及起放逸故

相续断绝故忘念转应知

论曰。昧故者。谓愚昧种类。羸劣者。谓于死等位。放逸者。谓于境耽着。相续断绝者。谓于余生前众同分相续断故。复次由四种因无功用转。颂曰。

昧故放逸故保重现法故

不信当苦故无功用发趣

论曰。昧及放逸已如前说。保重现法者。由彼保重现在法故。于未来苦不作功用。不信当苦者。由不信有未来苦故。不作功用。复次由四种因起四颠倒。颂曰。

相似相续转对治妄分别

串习总取故起四种颠倒

论曰。以见相似相续转故起于常倒。对治分别故起于乐倒。妄分别乐为苦对治故由串习故起于净倒。由总执故起于我倒。复次于苦愚痴由不了别五因故起。何等为五。颂曰。

界别缘起别位别次第别

及相续差别当知各多种

论曰。界差别有三种苦。谓欲界色界无色界。缘差别有七种苦。一福缘。二非福缘。此二在欲界。三不动缘。在色无色界。四缠随眠缘。谓异生者。五随眠缘。谓见谛者。六有行缘。谓非菩萨。七智行缘。谓诸菩萨。位差别有十二种苦。一纯乐俱。谓诸天。二纯苦俱。谓那洛迦。及鬼傍生一分。三杂苦乐俱。谓人及鬼傍生一分。四不苦不乐俱。谓从第四静虑乃至有顶。五不净净处。谓欲界中无难生处。六净不净处。谓色无色界中诸异生者。七净净处。谓色无色界中诸见谛者。八不净不净处。谓欲界中有难生处及四种入胎苦。一不正知入母胎不正知住不正知出。二正知入母胎不正知住不正知出。三正知入母胎正知而住不正知出。四正知入母胎正知而住正知而出。次第差别有十二种苦。谓依十二支缘起次第相续。差别有无量种有情相续无边差别故。复次于一切苦能遍了知。当知有十八种。何等是耶。颂曰。

信解与思择不乱心厌离

见修及究竟又如前十一

论曰。一信解遍智。谓闻所生智。二思择遍智。谓思所生智。三不散乱遍智。谓世间修所生智。四厌心摄遍智。谓暖等顺决择分智。由此智观自心相总厌离转故。五见道遍智。谓依止见道智。六修道遍智。谓依止修道智。七究竟道遍智。谓无学道所摄智。及如前所说十一种智。一不善清净世俗智。二善清净世俗智。三胜义智。四不善清净相有分别智。五善清净相有分别智。六善清净相无分别智。七成所作前行智。八成所作智。九成所作后智。十声闻智。十一菩萨智。如是总为十八种如实了知苦遍智。复次如是遍智为尽众苦。由何遍智尽何等苦。颂曰。

缠疑不乐离沉恶趣余趣

下劣行所起遍独众苦尽

论曰。信解遍智能灭缠苦。思择遍智能灭疑苦。不散乱遍智能灭不乐远离苦。厌心摄遍智能灭惛沈苦。见道遍智能灭恶趣苦。修道遍智能灭余趣苦。究竟道遍智能灭下劣行所起苦。谓除乐速通行。所余诸行皆名下劣应知。菩萨遍智遍灭一切自他诸苦。声闻遍智独灭自苦应知。

成空品第六

如是已成立苦相。云何成立空相。当知空相有三种。一自相。二甚深相。三差别相。

云何自相。颂曰。

若于此无有及此余所有

随二种道理说空相无二

论曰。空自相者。非定有无非定有者。谓于诸行中众生自性及法自性毕竟无所有故。非定无者。谓于此中众生无我及法无我有实性故。随二种道理者。谓即于此中无二种我道理。及有二种无我道理。随此二种故说空性无有二相。一非有相。二我无故。二非无相。二无我有故。何以故。此二我无即是二无我有。此二无我有即是二我无故。是故空性非定有相非定无相。云何甚深相。颂曰。

甚深相应知取舍无增减

论曰。随前所说无二道理。虽舍诸法而无所减。虽取诸法而无所增。无取无舍无增无减。是甚深空相。云何差别相。颂曰。

差别有众多如彼彼宣说

论曰。即此空性薄伽梵于处处经中显示多种差别。谓胜义空内空外空如是等今且分别。胜义空以胜义故空无所有故名胜义空。此显四种义。何者为四。一离我因义。二离我相义。三离无因义。四离非自业得义。由六处生时不从我来亦不聚集依止于我。如是名为离我因义。若执六处以我为因应无分别五趣别异。又由六处本无今有。有已散灭故离我相。以如是相非我有故。又由有业为因异熟生起都无作者亦无有情舍续诸蕴。如是名为离无因义。又由于有分法假立有情相续一类流至现在异熟法上非异相续。是故名为离非自业得义。复次云何应知补特伽罗我无所有。若有我者为即蕴相为住蕴中为住余处为非蕴相。颂曰。

唯假过失故蕴无我过故

我无身过故三我不应理

论曰。若所计我即是蕴相应唯是假违。汝自宗故成过失。以即于诸蕴假立我故。若离诸蕴住余处者。我应无蕴。是亦有过。于诸蕴中无有我故。若非蕴相者。所计之我有无身过。无身之我不应理故。是故三种不应道理。复次若计实我住诸蕴中。是亦不然。何以故。颂曰。

如主火明空形异依他过

无常无业用非因非有我

论曰。所计实我住诸蕴中。为如主住舍为如火在薪。为如明依灯。为如虚空处种种物。如是一切皆不应理。何以故。有五种过失故。何者为五。若如主住舍中者。形段应异舍主与舍形貌异故。若如火在薪者。有依他过。火依薪力不自在故。若如明依灯者。有无常过。随灯有无明起灭故。又前二种亦有无常过失。不见舍主有常住者。舍虽久住而彼舍主或往余处或死灭故。火随薪力有无不定无常性故。若如虚空者。应有业用显然过失。虚空业用显然可得。谓去来等业无障碍故。我即不尔。故成过失。又所计我与果为因亦不可得。何以故。无我外物诸种子等与果为因亦可得故。是故计我住诸蕴中与果为因。不应道理。亦无所计实我体性。问若唯有蕴无别我者谁见谁闻。乃至谁能了别。答若见闻等即是我体。或是我业。或是我具。执我以为见闻者等。皆不应理。何以故。颂曰。

我唯应是假譬喻不可得

七喻妄分别无见者等三

论曰。若汝执我即是见等。又名见者。乃至了别者。所计之我唯应是假。即于见等法上假立我故。若执见等是业是具。此亦不然。无譬喻故。虽妄分别七种譬喻。然有多过。是故三种皆不应理。云何多过。颂曰。

若如种无常作者应成假

如成就神通应世俗自在

论曰。若汝计我于见闻等业如种于芽者。我应无常。种非常故。若汝计我于见闻业等如陶师于器者。我应是假。何以故。世间现见假名士夫有造器用。不见余故。若汝计我于见等业犹如世间有神通者。能起变化。即应同彼世俗假立及自在过。何以故。离假者外余成神通者所不见故。又复现见成神通者。于变化事随意自在。我于见等不假异缘。应得自在。复次颂曰。

我如地如空应无常无性

应如二无作分明业可得

论曰。若汝计我于见等业犹如大地能持万物者。我应无常。地非常故。若如虚空无障碍故容所作业。我亦如是容见等业者。我应无体。犹如虚空唯色无体是虚空故。又如大地虚空于任持等无动作用。我亦如是于彼见等应无作用。既无作用执见者等。不应道理。又大地虚空任持无障二种功能分明可得。我于见等诸所作业无别可得。故不应理。复次若执见等是我具者。是亦不然。何以故。颂曰。

能烧及能断唯火等所作

我于见等具非如刀火等

论曰。若汝计我执见等具能见能闻乃至了别。如人执火能烧。执刀能断者。不应道理。何以故。世间现见离能执人。火自能烧刀自能割。见等亦尔。虽无有我亦应自有见等作用。而汝不许故此非喻。又复世间诸蕴共合假想立为我人众生执持镰等能刈能断无别实我故此非喻。复次颂曰。

如光能照用离光无异体

是故于内外空无我义成

论曰。现见世间即于光体有能照用。说为照者。离光体外无别照者。如是眼等有见等用。说为见者。乃至了别者无别见者等。是故内外诸法等无有我。问若实无我云何世间有染有净。答染净诸法从因缘生不由实我。何以故。颂曰。

如世间外物离我有损益

内虽无实我染净义应成

论曰。如世外物虽无有我而有种种灾横顺益事业成就。如是内法虽无有我而有种种染净义成。是故无过。复次若无我者。谁受果报谁能作业谁脱众苦。颂曰。

位思烦恼分无常变异故

我常无转易受作脱应无

论曰。汝所计我于苦乐等位善恶等思。贪等烦恼一切时分常无变异。无变异故受者作者及解脱者。皆不应理。如前已说。虽无实我而有世俗假者三时变异。受者作者及解脱者。时分差别皆得成就。复次若无我者谁转谁还。颂曰。

法性从缘生展转现相续

有因而不住变异故名转

如身牙河灯有种种作用

我常无变异转还不应理

论曰。不由有我而有转还。何以故。现见转者必有生相。前后相续展转不断。恒现在前显了可见。有因不住而复变异。说名流转。相续断绝。说名还灭。犹如身牙河灯有往来等种种作用及有还灭。非汝所计常无变我有流转用。流转尚无。何况还灭。复次若唯诸行无有我者。世间现见彼彼有情。若名若想差别应无。颂曰。

依我起名想见二种过失

是故遍一切实我性都无

论曰。不由名想实我得成。何以故。见二种过失故。若世间人于实我上起佛救等种种名想者。于身等法彼解应无。若于身等起名想者。不应说我有诸作用。所以者何。世间现见起诸言说。谓佛友能见德友能闻等。又见二种过失者。若执我见体性是善。任运现前能生染法。不应道理。若是染污能证实我。不应道理。又计我者。执取我时为我能执。为见能执。若言我执我者。不应世间执我之人有起疑惑。谓为有为无为是何等。何以故。现见我故。若言见执我者。汝今不应说我能取。由如是等种种过失。是故世间无真实我。复次若尔何故于正法中建立名想种种差别。颂曰。

为言说易故随顺世间故

断除怖畏故显德失二故

论曰。虽无实我而立有情名想别者有四种因。一为令言说易故。二顺世间故。三令初学者离怖畏故。四为显自他功德过失有差别故。复次若无我者。世间不应才见形相率尔便起有情之觉。又亦不应思觉为先起诸作业。颂曰。

率尔觉乱起世间现可得

觉为先作业有十种过失

论曰。率尔生觉非证我因。何以故。错乱觉心率尔而起现可得故。如于女身起男子觉。于男子身起女人觉。杌起人觉。人起杌觉。又汝计我思觉为先起诸作业有十种过。何等为十。颂曰。

觉我因功用自在等各二

有因及无因当知十种过

论曰。若汝执觉为因起诸作业。是即非我能起诸业。若我为因思觉非因。是则应无思觉为先起诸作业。又若汝执以我为因能起作业。即应常起一切作业。若我非因是即我无所作。又若汝执有余因法能为因故起诸作业。即所计我无所造作。若更无因即应常起一切作业。又若汝执由内功用能有所作。此亦如前有二种过失。又若汝执我于作业得自在者。即应常作一切所爱不作不爱。若不自在即非我相。如是已说空相及成立。今当显示观空真智所治萨迦耶见差别。颂曰。

不审决遍行增益及无事

于事怖妄见譬喻五应知

论曰。萨迦耶见当知五种。一不审事见。如于绳见蛇。二遍行见。谓染污意相应妄有身见。于一切时常随行故。如于梦中见所受用。所以者何。犹如贫者。于睡梦中自见受用可爱境界。如是愚夫未起真如正觉已来。常起妄计我见随逐。三增益事见。犹如希望随属他女。四无实事见。犹如小儿见幻化事。五于事怖见。如人怖畏自画药叉。如是已说所治差别。今当显示能治差别。颂曰。

无体及远离除遣依三种

对治诸缚想十六种差别

论曰。依止遍计所执等三种自体。如其次第立三种空。一无体空。二远离空。三除遣空。又此三空对治诸缚诸想差别有十六种。诸缚者有十四种相缚粗重缚应知。一根缚。二有情互染缚。三所依缚。谓依器世间诸根流转。四于智无智缚。五于境妄境缚。六后有爱缚。七无有爱缚。八执无因不平等因缚。九得上慢缚。十遍计所执自体执缚。十一诸法自体执缚。十二诸法遍智自体执缚。十三补特伽罗自体执缚。十四补特伽罗遍智执缚。诸想者。谓六种想缚。厌此想故菩萨依空勤修念住令心解脱。云何名为六种想缚。谓依身受心法发起内想名初想缚。即依身等发起外想是名第二。即依身等起内外想是名第三。为欲度脱十方无量无数有情界故。发起大愿修诸念住。此分别想是名第四。于身等境谓有智慧正观察住。此分别想是名第五。于身等境谓有我人正观住者。此分别想是名第六。又观身等后后相成有十一种想缚差别应知。何等十一。谓于身等起随身等正观察住。及于染净二谛第一义中起分别想名初想缚。即于染污第一义中起有作想。是名第二。即于清净第一义中起无作想。是名第三。即于有作第一义中起流转想。是名第四。即于无作第一义中起于常想。是名第五。即于流转由苦变异故起于苦想。是名第六。即于常法起无变想。是名第七。即于流转由生灭住异自相故。及由自相有变异故。起自相想。是名第八。即于有变无变染污清净第一义中起能摄受一切法想。是名第九。即于染净一切法所起染污清净我所有想。是名第十。即于染污清净诸法起于自体自相之想。是名第十一。菩萨摩诃萨于如是后后相成想缚差别及彼境界。正观察已依止于空修诸念住令心解脱。若于如是诸妄想缚得解脱时。当知解脱一切想缚。

十六空者。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大空空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初后空无损尽空性空相空一切法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复次于此空境有六种愚无始流转。何等为六。颂曰。

自性与执着不开解失念

一切遍一分愚差别流转

论曰。自性愚者。谓一切有情无始流转无智。自体执着愚者。谓诸外道倒见相应所起无智。不开解愚者。谓无闻异生所起无智。失念愚者。谓有闻异生及诸圣者所起无智。一切遍愚者。谓诸异生于众生空及与法空所起无智。一分愚者。谓声闻等唯于法空所起无智。云何证得如是空理。谓由八种智。何等为八。颂曰。

法住求自心住自心除缚

怖无二染净证得真空理

论曰。一法住智。谓依素怛缆等安立法门智。二求自心智。谓于顺决择分位寻自心智。三住自心智。谓于见道位证真如智。四除心缚智。谓于修道位对治障智。五怖行相应智。谓圣弟子智。怖畏流转大苦恼故。六无二分别智。谓菩萨智。流转寂灭过恶功德不分别故。七不善清净智。谓有学智八善清净智。谓无学智。

End

黄念祖: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

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十五卷 第四十章 过好三关 灭除颠倒乱想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五卷 第四十章 过好三关 灭除颠倒乱想内容提要:修菩提路,要永断五种辛菜,这是增进修行的第一关。不饮酒,不食肉,断淫心杀性,是增进修行的第二关。持戒清净,无杀盗淫心,心不外逸,不涉六

观辉居士:第十五卷 第四十一章 因地十心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五卷 第四十一章 因地十心内容提要:世尊对阿难说修行因地十心住,其名为:干慧地、信心住、念心住、慧心住、定心住、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住、愿心住。原文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

观辉居士:第十五卷 第四十二章 十住十行十回向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五卷 第四十二章 十住十行十回向内容提要:一十住是: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二十行是: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五卷

卷第十五:贤首品第十二之二【白话】有胜三昧其名安乐,能普救度一切群生,放大光明不可思议,令其见者悉得调伏。所放光明名为善现,若有众生遇此光明,必令获益功不唐捐,因是得成无上智慧。彼光示现于诸佛陀,示法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十五卷

景德传灯录 第十五卷吉州清原山行思禅师法嗣。第四世一十七人。澧州龙潭崇信禅师法嗣二人见录。朗州德山宣鉴禅师。洪州泐潭宝峰和尚。吉州性空禅师法嗣二人见录。歙州茂源和尚。枣山光仁禅师。京兆翠微无学禅师法嗣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十五卷

五灯会元 第十五卷◎云门宗青原下六世○雪峰存禅师法嗣△云门文偃禅师韶州云门山光奉院文偃禅师,嘉兴人也。姓张氏,幼依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敏质生知,慧辩天纵。及长,落发禀具于毗陵坛,侍澄数年,探穷律部。以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十五卷

古尊宿语录 第十五卷○云门(文偃)匡真禅师广录上 (门人明识大师赐紫守坚集)△对机师上堂,良久云:夫唱道之机,固难谐剖。若也一言相契,犹是多途,况复忉忉,有何所益。然且教乘之中,各有殊分。律为戒学,经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十五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五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法语中示觉民知库圆湛虚凝道体也。展缩杀活妙用也。善游刃能操守。如珠走盘如盘走珠。无顷刻落虚。亦不分世法佛法。直下打成一片。所谓触处逢渠。出没纵横。初无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五卷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五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钱计议请普说。僧问。昔日僧问杨岐和尚。如何是佛。答云。三脚驴子弄蹄行。未审意旨如何。师云。天上天下没踪迹。进云。只如威音王已前。是甚么人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十五卷

祖堂集 第十五卷祖堂卷十五西堂西堂和尚嗣马祖,在虔州。师讳智藏。有一秀才问曰:有天堂地狱不?师云:有。又问曰:有佛法僧宝不?师云:有。秀才云:但问处尽言有,和尚与摩道,莫是错不?师云:秀才曾见什摩老宿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十五卷

禅林僧宝传 第十五卷衡岳泉禅师禅师名谷泉、泉南人也。少聪敏、性耐垢污。大言不逊、流俗憎之。去为沙门、拨置戒律。任心而行、眼盖衲子。所至丛林、辄删去。泉不以介意。造汾阳、谒昭禅师。昭奇之、密受记别。南归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