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十五卷 正法念处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4 13:42

第十五卷 正法念处经

地狱品第三之十一

又彼比丘。知业果报。复观阿鼻大地狱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名黑肚处。是彼地狱第六别处。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见闻如。若何等人。取佛财物而自食用。不还不偿。不信彼业。而复更取。复教他取。为作住持。或施佛已复还摄取。或他与物令使施佛。而自食用。彼人以是恶业因缘。身坏命终。堕于恶处。在彼地狱。生黑肚处。受大苦恼。所谓苦者。如前所说。活黑绳等七大地狱。所受苦恼。彼一切苦。此中具受。百倍更重。复有胜者。所谓彼处。饥渴烧身。自食其身。食已复生。食已复生。如是无量百千亿岁。食已复生。生已增长两重受苦。饥渴苦恼。于彼恶业。所受苦恼。百倍更重。自作苦恼。还自押身。彼人如是。自食身肉。处处驰走。既如是走。有黑肚蛇。如黑云色。执彼罪人。从足甲等。稍稍渐啮。合骨而食。食已复生。生已复食。食已复生。如是久时。以恶业故。如是被食。以彼罪人食用佛物。诸福田中。佛福田胜。损佛物故。如是受苦。既得脱已。入焰铁地。佉陀罗炭火炎相似。入彼地中。一由旬量。彼人入火。无量百千亿岁煮烧。复更增长。如是极煮。若得脱已。望救望归。彼处复有阎魔罗人。以焰铁钳。钳取其身。置铁镬中。煮之极熟。如大小豆。烧煮转捩。若浮若沈。受坚鞕苦。第一恶苦。如是苦恼。不可譬喻。一切三界因果相似。彼人所受地狱苦中。百分千分歌罗分中。不及其一。如是苦恼。百千势力。第一苦恼。大海所漂。自业果证。乃至作集恶不善业。未坏未烂。业气未尽。于一切时与苦不止。若恶业尽。于彼黑肚地狱之处。尔乃得脱。既得脱已。千二百世。生于食屎饿鬼之中。若得脱已。于七百世。生于食吐畜生之中。既得脱已。难得人身。如龟遇孔。若生人中同业之处。作食屎等邪见外道。是彼恶业余残果报。

又彼比丘。知业果报。复观阿鼻大地狱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名身洋处。是彼地狱第七别处。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见闻知。有人行恶。取法财物。面自食用。作而复集。业业普遍。作业究竟。复教他作。彼人以是恶业因缘。身坏命终。堕于恶处。在彼地狱。生身洋处。受大苦恼。所谓苦者。如前所说。活黑绳等七大地狱。所受苦恼。彼一切苦。此中具受。百倍更重。复有胜者。所谓彼处。有二铁树。皆悉焰燃。恶业风吹。迭互相合。彼地狱人。在二树中。极势相触。如多罗叶。机关压拶。身体消洋。又复更生。生已复拶。两树直来。两边拶身。受大苦恼。如是蹉捩。消洋堕地。彼有铁鸟。金刚恶嘴。在彼树上。啄罪人头。啄已上树。数数如是。罪人头破。啄眼而食。罪人唱唤。悲啼号哭。复食其眼。破其头已。而饮其脑。既饮脑已。次劈其心。既劈心已。而饮肉血。彼既饮已。次食其肠。既食肠已。次食其胃。既食胃已。次食熟藏。食熟藏已。次食其髋。既食髋已。次食其髀。既食髀已。次食其胫。既食胫已。次食足趺。食足趺已。次食足指。彼人如是受坚鞕苦。于长久时年岁无数。百年中数亦不可尽。无少相似。今说少分。如大海中取一掬水置于异处。如是所说。唯说一分。彼恶业人。如是长时受坚鞕苦。如是乃至作集恶业。未坏未烂。业气未尽。于一切时。与苦不止。若恶业尽。彼地狱处。尔乃得脱。既得脱已。于一千世。生于食唾饿鬼之中。有命而已。第一饥渴苦恼烧身。彼处若脱。生畜生中而作大鱼。在大海中碱水之处。常在大海水中而住。谓那迦罗。若摩伽罗。若作大龟。常患饥渴。碱水中行经一千世。既脱彼处。于过去世有人业熟。若生人中同业之处。所在国土。二王中间疆界之处。彼二国王。常共斗诤。彼人财物聚集得已。为他所取。王罚而取。既夺取已。狱中守掌。饥渴烧身。从他得食。受极苦恼。是彼恶业余残果报。

又彼比丘。知业果报。复观阿鼻大地狱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名梦见畏。是彼地狱第八别处。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见闻知。若何等人于多比丘众聚和合欲食之食。取而食之。令彼众僧不得饮食。身受饥苦。不得念善。不得坐禅。心不寂静。彼恶业人。取僧现食。取已不忏。心不生悔。复于僧食喜乐欲取。复教他人。心生随喜。业业普遍。作业究竟。彼人以是恶业因缘。身坏命终。堕于恶处。在彼地狱梦见畏处。受大苦恼。所谓苦者。如前所说。活黑绳等七大地狱所受苦恼。彼一切苦。此中具受。百倍更重。复有胜者。一切众生不知其名。彼大苦恼。皆悉坚鞕。甚切难忍。所受苦恼。自业所起。今说少分。如海一渧如人梦中。所见不实此地狱中。所见如梦。见有恶人。甚可怖畏。彼人手执种种器仗。若枷若杵。取地狱人。恶业行人。置在铁地。坐铁函中。以热铁杵。捣筑其身并骨碎散。如蜡蜜块。又复更生。生已棒打。破坏碎散。是彼恶业。作集势力。受彼果报。若脱彼函。所受苦恼。复入铁林。自业道行。入彼铁林。一切身分。分分析裂。劈割令散。堕铁床上。彼恶业人。一切身分皆悉破坏。若脱彼处。望救望归。处处驰走。复雨铁刀。劈割其身。一切筋脉。断绝破坏。唯有骨网。无有少肉可停蝇处。皮骨筋连。唯是骨网更复雨铁。劈裂破碎。悲苦唱唤啼哭而走。处处驰走。而不得脱。自恶业起。不善业起。乃至作集不善恶业。未尽未坏极急烧煮一切身熟破灭坏烂不善业故。长远时受。不得解脱。若彼恶业一切受尽。尔乃得脱。既得脱已。于一千世。生食疮汁饿鬼之中。若脱彼处。于五百世。生畜生中。常有石堕压拶之处。身如苇等。受大苦恼。因此致死。彼处得脱。若生人中同业之处。常贫常病。为他所使。旷野崄岸饶沙之处。草稀之处。无草之处。无水之处。离泽之处。常怖畏处。恶国土生。是彼恶业余残果报。

又彼比丘。知业果报。复观阿鼻大地狱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名曰身洋。受苦恼处。是彼地狱第九别处。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见闻知。有檀越家。常有好心正信成就。恒于病人。于出家人。为差病故。与其财物。如此财物。随何病人。令得病差。而有恶人。贝声行人。内心不善。离善知识。远无漏道。被服袈裟。而是大贼。食彼供养病人财物。用已不忏。心不生悔。不还不偿。复教他人令往随喜。而复贪取。彼人以是恶业因缘。身坏命终。堕于恶处。在彼地狱。生在身洋受苦恼处。受大苦恼。所谓苦者。如前所说活黑绳等七大地狱所受苦恼。彼一切苦。此中具受。百倍更重。复有胜者。彼地狱处。一由旬量。热沸铁树。彼树焰燃。恶业所作。彼地狱处。有热焰石。金刚相似。触甚坚鞕。百倍焰烧。如是火树。炽然极高。树根下处。彼地狱生。四百四病。增长苦恼。独而无伴。头面在下。脚足在上。彼树炎热。势力炽盛。形地狱火。则如冰冷。彼树根汁。一种苦压。遍罪人身。无毛头许。彼病苦重。于火百倍。树压苦恼。复过于是。时节久远。年岁无数。受如是苦。彼处复有阎魔罗人。手执铁刀。脉脉遍割。彼地狱处。受五种苦。谓树火铁饥渴病苦。于长久时年岁无数。闻者毛起。百那由他。此说少分。坚鞕苦恼。恶味苦恼。乃至恶业。未坏未烂。业气未尽。于一切时。与苦不止。若恶业尽。彼地狱处。尔乃得脱。既得脱已。于七百世。生食火烟饿鬼之中。饥渴烧身。如烧林屋。彼处得脱。于五百世。生畜生中。作被烧龙。常雨热沙。堕其身上。而被烧煮。于畜生中。既得脱已。若生人中同业之处。住丛林中。常负塼等。尽生极苦。不曾一饱。不得美食。唯闻好食美味之名。为奴他使贫病凡贱。是彼恶业余残果报。

又彼比丘。知业果报。复观阿鼻大地狱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名两山聚。是彼地狱第十别处。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见闻知。有人行恶。于辟支佛饥欲啖食。而便偷取。彼人以是恶业因缘。身坏命终。堕于恶处在彼地狱两山聚处。受大苦恼。所谓苦者。如前所说活黑绳等七大地狱所受苦恼。彼一切苦。此中具受。百倍更重。复有胜者。所谓彼处。多有铁棒铁戟铁镬铁函苦恼。上两铁山。与种种苦。彼处多雨胜胜山聚。从上而堕一由旬量唯两山聚。打彼罪人。身体散坏。犹如沙抟。散已复生。生已复散。散已复生。有十一焰。周遍烧身。火烧身已。次复破眼。破已复生。阎魔罗人。复割其舌。割已复生。复割其鼻。热白镴汁。置其割处。复割其耳。热赤铜汁。置耳令满。以热铁钵。盛热沸灰。以洒其耳。复以利刀。割而复削。四百四病。常具足有。火焰普遍。合为一焰。受极热苦。彼地狱处。于长久时。无有年数。乃至作集不善恶业。未坏未烂。业气未尽。于一切时。与苦不止。若恶业尽。彼地狱处。尔乃得脱。既得脱已。于五百世。生蝇虫等。遍覆其身。常所唼食。身有疮孔。孔有恶虫。啖食其身。在屏中住。常食粪屎饿鬼之中。若脱彼处。于七百世。生畜生中旷野恶处。常受鹿身。饥渴烧煮。既得脱已。若生人中同业之处。身常负重。被打身坏。昼夜不安。手足皆破口常干燥。身体色恶。衣裳破坏。是彼恶业余残果报。虽生人中。于五百世非是正人。与鬼相似。身常苦恼昼夜不安。是彼恶业余残果报。

又彼比丘。知业果报。复观阿鼻大地狱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彼处名为阎婆叵度。是彼地狱第十一处。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见闻知。有人野处。于河泽中。取济活命。彼河泽处。是第一业。一切田地谷等食具皆从彼得。以存性命。有恶心人。断截彼河。河既断已。彼处国土一切皆失。鸟鹿亦死。况复人类。城邑聚落一切沙门婆罗门等。皆悉渴死。彼河断故。国土人民一切死尽。彼人以是恶业因缘。身坏命终。堕于恶处。在彼地狱阎婆叵度别异处生。受大苦恼。所谓苦者如前所说活黑绳等七大地狱所受苦恼。彼一切苦。此中具受。百倍更重。复有胜者。所谓彼处。七百由旬。如大旷野。崄岸高山。大火焰燃。多有铁树。彼地狱人。颠倒见故。见有河池树林具足。彼患饥渴。第一恶火。烧其身已。唱唤号哭。走向彼池。作如是意。我到彼处。饮彼池水。既到彼池。有热沸灰。满河池中。于彼池所。阎魔罗人。手执铁刀。执彼罪人。以刀削割。受二苦恼。一刀割苦。二饥渴苦。彼人如是。在旷野处。刀破其身。受大苦恼。于长久时。若脱彼处。以饥渴故。处处驰走。饥渴烧身。处处驰走。见有冷河。疾走往趣。彼人既走。池中有鸟身大如象。名曰阎婆。嘴利生焰。执地狱人。上举在空。举已游行。彼地狱人。即失忆念。然后放之。如石堕地。彼中地处。焰坚恶触。罪人堕地。碎为百分。复更和合。合已复散。散已复合。鸟复更取。如前所说。与彼苦恼。彼地狱人。复有恶病。如前所说。如是无量。百千亿岁。受如是种恶鸟苦恼。若脱彼处。而复更为阎魔罗人之所执持。置在热沸赤铜旋河。既置彼处。身皆消洋。如水沫消。又复更生。彼恶业人。恶业行故。长久远时。如是烧煮。无有年数。破国土人。若得脱已。饥渴烧身。处处驰走。自恶业故。所行之处。铁钩满道。其刃极利。割破其足。自从足下。次第至髀。一切破裂。足破裂已。其身焰燃。受极苦恼。唱声啼哭。心生悔恼。呻号叫唤。一切身分。皆悉烧燃。烧已复起。起已复去。彼人如是。心乱不正。彼处复有焰齿狗来。遍啮罪人。一切身分皆令破坏。皮肉脂髓。皆悉啖食。复饮其汁。彼破国土恶业行人。自业如是。于长久时。受大苦恼。乃至作集恶不善业。未坏未烂。业气未尽。于一切时。与苦不止。若恶业尽。彼地狱处尔乃得脱。既得脱已。于五百世。生饿鬼中。极受苦恼。若脱彼处。于五百世。生畜生中。作赊罗婆生生之世。入火被烧。或为蛇食。或为火烧。或为风杀。彼处既脱。若生人中同业之处。无戒时生。一切人中最为凡鄙。是彼恶业余残果报。

又彼比丘。知业果报。复观阿鼻大地狱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名星鬘处。是彼地狱第十二处。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见闻知。有人行恶。于起灭定。一切烦恼尽灭比丘。初起极饥。偷其食已。心生欢喜。食已贪取。口说赞善。复教他人业业普遍。作业究竟。作而复集。恶业坚鞕。彼人以是恶业因缘。身坏命终。堕于恶处。在彼地狱。生星鬘处。受大苦恼。所谓苦者。如前所说活黑绳等七大地狱所受苦恼。彼一切苦。此中具受。百倍更重。复有胜者。所谓彼处地狱二角。普地狱处。镬汤焰燃。如虚空星。于一角处。二十亿数。九那由他。九千钵头摩。六十亿阿孚陀。三十大钵头摩。亿百网。亿二十千鬘过如是数时节烧煮。煮熟烧熟。如鱼动转焰燃赤沸铜旋镬中。烧煮增长。一切时烧。受坚恶苦。彼恶业人。唱唤心悔。自心恶业。长久远时。如是烧煮。如前所说。彼人如是一受苦处。若得脱已。又复更入。胜热味风。恶触如刀。割一切脉。既割脉已。举之在上。移向地狱第二角处。彼恶业人。既到地狱第二角已。风吹亿剑。割彼罪人一切身分。皆悉散坏。唯有筋脉。彼人如是。身唯筋缕。阎魔罗人。然后执持。置在星鬘风吹镬中。既置彼已。足在于上。头面在下。头面先入。彼复后时。热沸赤铜先烧其眼。次烧髑髅。次烧其面。次烧其齿。次烧咽喉。热赤铜汁置咽喉中。一切普烧。不能唱唤。不能出声。彼人如是受坚鞕苦。受彼苦已。更复有余。阎魔罗人。手执铁杵。打筑其头。既筑其头。一切身分皆悉跳建。头身俱跳。如鱼动转。过久远时。如是两角星鬘地狱。在中煮熟。乃至作集不善恶业。未坏未烂。业气未尽。于一切时与苦不止。若恶业尽。彼地狱处尔乃得脱。既得脱已。于一千世。生在悕望饿鬼之中。常受苦恼。饮食难得。于百年中。或得不得。彼处脱已。于五百世。生畜生中。在隘迮处。而受鹿身。心常惊恐。于一切人。皆生怖畏。于崄岸中离人之处。常怖畏故羸瘦无色。身体干枯。恶业力故。猎人所杀。既得脱已。若生人中同业之处。则常治生。身为导主。饥渴常乏。一切时行。常系属他。为他所使。依他活命。与人相似。非是正人。常受苦恼。是彼恶业余残果报。

又彼比丘。知业果报。复观阿鼻大地狱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彼处名为一切苦旋。是彼地狱第十三处。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见闻知。有恶心人。起颠倒意。于一切智所说言语书画文字。除灭隐障。令失法身。令诸众生不得信佛。若闻正法。则生信心。以无法故。众生不信。如是心意。如是邪见。作集恶业。垢心恶心。若教他人令住随喜。如是作已。后复更作恶心意故。业业普遍。作业究竟。复于彼处。作已复作。彼人以是恶业因缘。身坏命终。堕于恶处。在彼地狱一切苦旋别异处生。受大苦恼。所谓苦者。如前所说活黑绳等七大地狱所受苦恼。彼一切苦。此中具受。百倍更重。复有胜者。所谓彼处。热沸赤铜。置其眼中。二眼皆满。或以热沙金刚恶触。揩磨其眼。消洋碎散。又复更生。生已复揩。复以利锯。割截其手。截已复生。生已复截。复置焰镬。头在下入。身在镬外。如是极煮。半身镬外。利刀割削。以眼看法。灭坏法故。受如是报。以手指磨灭坏法故。受锯截报。以本恶心隐灭法故。在镬中坐。金刚嘴鸟。拔心而食。饮其心汁。以恶心故。受如是苦。身坐镬中。背分在上。不入镬处。阎魔罗人。执利斤斧。以斤其皮。令使下脱。严热灰汁而灌洗之。焰热利针。遍刺其身。焰热铁轮。疾转在头。如是受苦。若脱彼处。堕消洋地。苦常不断。作集业故。于地狱中。受如是苦。乃至恶业。未坏未烂。业气未尽。于一切时。与苦不止。若恶业尽。彼地狱处尔乃得脱。虽脱彼处。于五百世生在食烟饿鬼之中。恶行覆身。心受苦恼。心乱不止。若脱彼处。于七百世。生畜生中。作夜行虫。若作獯狐兔枭等鸟。脱彼处已。过去久远。有人业者。若生人中同业之处。生雪山中。食恶饮食。恒常贫穷。于三百世夷人中生。是彼恶业余残果报。

又彼比丘。知业果报。复观阿鼻大地狱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名臭气覆。是彼地狱第十四处。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见闻知。有人邪见故以恶心。忆念思惟。随顺嗔心。生喜乐意。于僧田地。或甘蔗田。园林果树。或复众僧余受用处。放火焚烧。如此烧僧所受用物。令诸比丘衰损失坏。业业普遍。作业究竟。和合相应。彼人以是恶业因缘。身坏命终。堕于恶处。在彼地狱臭气覆处。受大苦恼。所谓苦者。如前所说活黑绳等七大地狱所受苦恼。彼一切苦。此中具受。百倍更重。复有胜者。所谓彼处。有热焰网。名针孔网。热焰普遍。遍地狱中。恶业罪人。既生彼处。阎魔罗人。焰利大刀。执箭射之。驱入焰燃针孔网中。不能得走。彼恶业人。彼处系缚不能得脱。彼网极利削割其手复削其胁。复削其背。一切身分。皆悉遍削。唯有骨在。网割削已。阎魔罗人。甘蔗杖打。百倒千倒。若百千倒。彼恶业人。恶业遍覆。受彼箭苦。于长久时。受大苦恼。坚鞕恶触。所受苦恼。无异相似。彼地狱中。极受大苦。乃至作集恶不善业。未坏未烂。业气未尽。于一切时与苦不止。若恶业尽。彼地狱处尔乃得脱。虽脱彼处。于七百世。生于食血饿鬼之中。唯食产血。若脱彼处。于五百世生畜生中。作鸡孔雀鸲鹆等鸟。脱彼处已。若生人中同业之处。于旃陀罗屠儿家生。是彼恶业余残果报。

又彼比丘。知业果报。复观阿鼻大地狱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名铁鍱处。是彼地狱第十五处。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见闻知。有人轻心诳心恶意。于俭时世。请唤比丘。作如是言。于此年中。我家夏坐。病药所须。我皆供给。一切勿忧。莫生异意。彼诸比丘。心皆生信。时世复俭。信彼人故。更不余求。既赴夏坐。彼恶心人。一切不与。驱令使去。时世俭故。彼诸比丘。或有死者。或有比丘。失前夏者。或有极受饥渴苦者。或有比丘向异国者。如是恶人。弃舍比丘。妨废恼乱。彼人以是恶业因缘。身坏命终。堕于恶处。在彼地狱生铁鍱处。受大苦恼。所谓苦者。如前所说活黑绳等七大地狱所受苦恼。彼一切苦。此中具受。百倍更重。复有胜者。所谓彼处地狱罪人。十一焰聚。周匝围绕。常患饥渴。阎魔罗人。数数常以热赤铜汁热铁块抟。令饮令啖。彼罪人身乃于无量大钵头摩。三余多数。尼余多数。常烧常煮。干燥破坏。又复更生。复有胜苦。如业所作。阎魔罗人。取热铁鍱。广五由旬。焰火甚炽。普一焰鬘。以彼铁鍱。裹其身体。一切烂熟。普身焰燃。唱唤号哭。石坏苦恼。无少乐事。如针孔许。可攀缘处。如是铁鍱火遍无间。如是恶触。受苦叵耐。如是铁鍱。作饥作渴。作大炽火。受如是苦。乃至恶业未坏未烂。业气未尽。于一切时。与苦不止。若恶业尽。彼地狱处尔乃得脱。脱彼处已。于百千世生于食脑饿鬼之中。若脱彼处。于七百世生于食火畜生之中。彼处脱已。若生人中同业之处。于五百世为王不信。常系在狱。饥渴而死。是彼恶业余残果报。

又彼比丘。知业果报。复观阿鼻大地狱处。彼见闻知。复有异处。名十一焰是彼地狱第十六处。众生何业生于彼处。彼见闻知有人恶行。若于佛像若佛塔等。众僧寺舍。破坏拭灭。恶心破坏圣人住处。灭佛画像。或复有人。非佛弟子。于佛不信。而自说言是佛弟子。为求过失而听佛法。推求其便。闻已于法不生信入。如是毁呰乐行多作。彼人以是恶业因缘。身坏命终。堕于恶处。在彼地狱十一焰处火中而行。受大苦恼。所谓苦者。如前所说活黑绳等七大地狱所受苦恼。彼一切苦。此中具受。百倍更重。复有胜者。所谓彼处。有一千倍。严恶毒蛇。彼蛇多饶。普遍地狱。彼地狱人。在中来去。阎魔罗人。手执铁棒。打令疾走。为蛇所啮。复有执火。极热烧燃。彼人如是二种火烧。谓毒火烧。地狱火烧。唱唤驰走。悲号啼哭。以唱唤故。阎魔罗人。复为说偈。呵责之言。

汝以爱毒醉一切痴心力

于正法顽钝今者徒叫唤

见恶业喜乐唯贪现在乐

作恶初虽甜后则如火毒

作恶业之人一切人毁呰

作善者皆赞如是应舍恶

见者不爱乐恶报受苦恼

作恶得恶报如是黠慧舍

作恶不失坏一切恶有报

恶皆从作得因心故有作

由心故作恶由心有果报

一切皆心作一切皆因心

心能诳众生将来向恶处

此地狱恶处最是苦恶处

莫系属于心常应随法行

法行则常乐恶行不寂静

非法无善果以不颠倒受

一切种种果如因相似见

果与因相似异相非因果

如是无常法皆因缘而生

非无因见果地狱中最胜

如因果相应地狱中熟煮

作集业坚鞕决定恶处行

业果相续缚地狱中煮熟

若忏悔方便恶业则破坏

不见不爱果实见者所说

世间因光明如业因得果

业果迭相因一切法如是

见迭互因缘迭互自在行

相似随顺缚实见者所说

一切世间法非是无因果

非自在等作实见者所说

无始生死来皆因缘而生

如业相似见无法不相似

若知爱作业众生业因生

彼人知业果故名寂静人

自体作恶人常为痴罥缚

已作恶业竟云何心生悔

恶常依止恶法常依止法

黠慧人俱舍实见者所说

若迷道非道则迷于佛法

彼不得寂静如日中无闇

若人迷因缘迷于法非法

法到恶地狱极苦恼之处

阎魔罗人。因相应语。呵责之已。复执戟鉾。以嗔怒心。复以无量种种器仗。缚地狱人。无量百千钵头摩数。于长远时。斫刺打筑。自业所作。如是受苦。乃至作集恶不善业。未坏未烂。业气未尽。于一切时与苦不止。若恶业尽。彼地狱处尔乃得脱。既得脱已。于七百世生食粪屎饿鬼之中。是彼恶业余残势力。若脱彼处。于五百世生畜生中。作蚯蚓等。彼业势力余残果报。脱彼处已。若生人中同业之处。生于边地。身体黑色。渔人之属下湿之处。水田无食。饮食难得。食水中虫。是彼恶业余残果报。

又彼比丘。知业果报。观察阿鼻大地狱处。更不见有第十七处。下向亦无。傍厢亦无。粗细俱无。近远皆无。更无所摄。一切不见。彼比丘如是思惟。见道思惟。观察尽边。八大地狱。各十六处眷属之处。如是尽边恶业人地。一切愚痴凡夫之人。作集此地作恶业人。受证之处。八大地狱并眷属处。我更不见异大地狱。更无异业一种生处。更无恶处。如此阿鼻大地狱处。何处众生得大苦恼。如此阿鼻大地狱处。毛起地狱。于千分中。不说一分。何以故。不可说尽。不可得听。不可譬喻。地狱苦恼。如是极恶。如是坚鞕。如是大苦。如是叵耐。如是苦恼。无异相似。不可喻苦。何以故。无人能说。无人能听。若有人说。若有人听。如是之人。吐血而死。此大地狱。不可爱乐。不可忆念。彼地狱苦。苦中之苦。彼比丘。如是观察大地狱已。则于一切生死苦恼。心生厌离。观察无常苦空无我。见一切法皆悉无常。思惟圣谛。则于生死重生厌离。毁呰生死。如是生死。最为鄙恶。彼比丘如是见已。生如是心。此诸众生。无有天眼。不知过去离闻正法。复于地狱极苦恼处。第一苦处。第一恶处。而复更生。此如是等愚痴凡夫。爱罥所缚。无始生死。

又修行者。内心思惟。随顺正法。观察法行。知彼比丘。次第观察一切恶处。从活地狱。次第乃至阿鼻地狱。彼业果报。一切悉知。得十三地。不乐魔界爱不自在。为脱爱缚。不住魔界。喜乐无常。彼比丘欲断使结入涅槃城。彼地夜叉。见其精进。心生欢喜。转复上闻虚空夜叉说如是言。阎浮提中。某国某村。某善男子。某姓某名。剃除须发。被服法衣。正信出家。正行正道。正见不邪。行出世道。知业报法。得十三地。尽见一切地狱边底。知无间苦。彼地夜叉。如是如是。具足传闻虚空夜叉。虚空夜叉。向四大王。如前所说。彼四大王。向四天王。亦如是说。彼四天王。向三十三天。说如是。三十三天。向夜摩天。亦如是说。彼夜摩天。向兜率天。亦如是说。彼兜率天。向化乐天。亦如是说。彼化乐天。向第六天。亦如是说。次第乃至向少光天。如是说言。天今当听。心当正念。阎浮提中。某国某村。如是种姓某善男子剃除须发。被服法衣。正信出家。彼正行法。不曾休息。心不乐住魔之境界。不乐染爱。不乐欲染。色声香味触等境界。得十三地。八大地狱一切业报。皆悉尽知。彼比丘如是知已。厌离无明黑闇生死。天今应知。魔分损减。正法增长。彼少光天。如是闻已。极大欢喜。其以得闻魔分损减。正法朋长。是故欢喜。彼处诸天。得闻正法。如是欢喜。未闻佛法。诸天闻已。犹尚欢喜。何况信心随顺行人。谛见正士。闻彼比丘知业报法。增长正法。而不欢喜。

End

黄念祖: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

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十五卷 第四十章 过好三关 灭除颠倒乱想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五卷 第四十章 过好三关 灭除颠倒乱想内容提要:修菩提路,要永断五种辛菜,这是增进修行的第一关。不饮酒,不食肉,断淫心杀性,是增进修行的第二关。持戒清净,无杀盗淫心,心不外逸,不涉六

观辉居士:第十五卷 第四十一章 因地十心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五卷 第四十一章 因地十心内容提要:世尊对阿难说修行因地十心住,其名为:干慧地、信心住、念心住、慧心住、定心住、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住、愿心住。原文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

观辉居士:第十五卷 第四十二章 十住十行十回向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五卷 第四十二章 十住十行十回向内容提要:一十住是: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二十行是: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五卷

卷第十五:贤首品第十二之二【白话】有胜三昧其名安乐,能普救度一切群生,放大光明不可思议,令其见者悉得调伏。所放光明名为善现,若有众生遇此光明,必令获益功不唐捐,因是得成无上智慧。彼光示现于诸佛陀,示法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十五卷

景德传灯录 第十五卷吉州清原山行思禅师法嗣。第四世一十七人。澧州龙潭崇信禅师法嗣二人见录。朗州德山宣鉴禅师。洪州泐潭宝峰和尚。吉州性空禅师法嗣二人见录。歙州茂源和尚。枣山光仁禅师。京兆翠微无学禅师法嗣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十五卷

五灯会元 第十五卷◎云门宗青原下六世○雪峰存禅师法嗣△云门文偃禅师韶州云门山光奉院文偃禅师,嘉兴人也。姓张氏,幼依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敏质生知,慧辩天纵。及长,落发禀具于毗陵坛,侍澄数年,探穷律部。以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十五卷

古尊宿语录 第十五卷○云门(文偃)匡真禅师广录上 (门人明识大师赐紫守坚集)△对机师上堂,良久云:夫唱道之机,固难谐剖。若也一言相契,犹是多途,况复忉忉,有何所益。然且教乘之中,各有殊分。律为戒学,经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十五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五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法语中示觉民知库圆湛虚凝道体也。展缩杀活妙用也。善游刃能操守。如珠走盘如盘走珠。无顷刻落虚。亦不分世法佛法。直下打成一片。所谓触处逢渠。出没纵横。初无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五卷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五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钱计议请普说。僧问。昔日僧问杨岐和尚。如何是佛。答云。三脚驴子弄蹄行。未审意旨如何。师云。天上天下没踪迹。进云。只如威音王已前。是甚么人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十五卷

祖堂集 第十五卷祖堂卷十五西堂西堂和尚嗣马祖,在虔州。师讳智藏。有一秀才问曰:有天堂地狱不?师云:有。又问曰:有佛法僧宝不?师云:有。秀才云:但问处尽言有,和尚与摩道,莫是错不?师云:秀才曾见什摩老宿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十五卷

禅林僧宝传 第十五卷衡岳泉禅师禅师名谷泉、泉南人也。少聪敏、性耐垢污。大言不逊、流俗憎之。去为沙门、拨置戒律。任心而行、眼盖衲子。所至丛林、辄删去。泉不以介意。造汾阳、谒昭禅师。昭奇之、密受记别。南归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