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十一卷 出曜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9 07:43

第十一卷 出曜经

忿怒品第十四

不怒而兴怒不造而行恶

彼受其苦痛今世亦后世

昔佛在拘奢弥瞿师园中。尔时彼村众多比丘好喜斗诤。恶眼相视共相毁辱。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止止比丘勿共斗诤。所以然者。比丘当知怨不息怨忍乃息怨。是如来正法。何以故。过去久远无数世时。迦尸国王。名梵摩达。拘萨罗王。名曰长寿。时梵摩达王即集四兵。象兵马兵步兵车兵。攻伐长寿王土界。时长寿王闻外境有军马至。复集四兵。象兵马兵步兵车兵。出往迎逆与共战斗生擒梵摩达。身摧破大众语梵摩达曰。赦汝生命归汝本国。自今以去更莫叛逆。时梵摩达得还本国。未经几时复集四种兵。象兵马兵步兵车兵。往诣攻拘萨罗国求共斗战。长寿王内自思惟吾先与共战斗擒获己身摧破大众。不能自改既往之失。今复来战侵我土境。长寿王轻将数骑往与共战。为梵摩达所破。轻走得脱及将第一夫人。侍臣有一。隐处深山无人之处。藏形灭迹恐有知者。时长寿王复重思惟。吾居深山无方自存。当习诗颂歌咏游处人间乞丐自存。如其所念即习歌颂。兼学弹琴鼓瑟。音响流利与琴相入。在在处处以得自存。时梵摩达王第一大臣出梵志种。闻此国界寒俭乞士夫妇二人。游在人间弹琴鼓瑟乞丐自存。即遣人唤欲听音乐。乞者到家共相慰劳即设音乐。大臣闻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告乞人汝等夫妇二人孤穷倮露恒乏衣食。可住我家教习后生。常当供给不令乏短。时彼乞士第一夫人垂垂欲产。内生此心语其夫曰。我向生念。愿得四种兵众围我数匝。得好帏帐而寝其中。洗利刀汁欲得饮之。君能办不。夫报其妻我等。二人为梵摩达所坏。亡失国土那得办此四种兵众。及好帏帐洗利刀汁。其妻语夫设不办者。正尔取死复用活为。尔时大臣即唤乞士在前作乐。声与琴合琴与声合。或时琴与声违声与琴违。大臣问曰观卿作乐。而有不悦身有患耶。心有所念乎。乞士报曰。身无苦患。唯心有所念耳。问曰汝何所念可说情故。答曰我所将妻怀妊。日满垂产在近欻生此念。欲得四种兵众。围绕数匝寝好帏帐洗利刀汁而欲饮之。得便存活不得便死。审当尔者我用活为。大臣报语卿且自宁勿怀忧虑。当设权计办四种兵。即如其语办四种兵。围绕数重寝好帏帐饮洗刀汁。即生男儿颜貌殊特有豪贵相。大臣见已跽向夫人三自称善。举声说曰。拘萨罗国复生圣主系嗣王位自今炽盛。告己兵众莫传此语。及使彰露当诛戮之。时梵摩达窃闻长寿弹琴鼓瑟人间乞求。即遣人捕得闭在牢狱。长生太子渐长成人。诣诸大臣豪贵长者。自诉求愿口出斯言。愿诸贤士行檀布施分德立善。设有毫厘福者。尽施长寿王早得解脱毕此苦原。梵摩达王。窃复闻知长寿太子长生者。游在人间与父乞恩劝人修善。愿及父身早免苦难。梵摩达王嗔恚兴盛。即出长寿王诣于都市。长生后执利剑高声白父。我堪此间脱父厄难。长寿王报曰。止止童子。夫人立行亦莫见短亦莫见长。傍人闻之谓为长寿王知死逼近狂有所说。长寿报傍人曰。其中智者童子。乃当识吾往言耳。即于市上斩为七叚。长生太子见己身中沸血遍满身中。嗔恚内盛不敢显外。复诣诸大臣所求哀请恩。我父无过横为贵主所杀。形尸暴露捐在都市。无人殡藏收拾形骸。愿诸贤士与我收舍起七偷婆。华香供养如世常法。即如其语收拾供养起七偷婆。长生太子内自思惟。梵摩达王暴虐无道。侵我境土夺我民众。复取父王都市斩杀。我宜逃走出此国界。捕得我者不免此患。即将夫人出国逃走到他方土。复习琴瑟歌声调和。在在处处乞丐自存。渐渐以次还入本国。梵摩达王闻有乞士将母自随。弹琴鼓瑟家家乞索。音响清和见莫不欢。即遣人唤将入深宫。昼夜听乐乃无厌足。形命相委如同产子。时梵摩达出外游猎。长生太子御车游猎。恒导险难无人之处。不按正路不附兵众。太子自念。昔破我国劫夺我民枉杀我父。今不报怨何日可果。复御猎车转入深山。时梵摩达疲顿欲得懈息。即告御者可于此顿。吾今疲极欲小止息。即如其言住车止息。王告御者汝坐。吾欲枕汝膝上。王即枕而眠。长生太子内自思惟口发斯语。此梵摩达王暴虐无道。侵我境土夺我人民。枉杀我父思欲报怨。正是今日。若不杀者何日可果。时长生太子即拔利剑俟王颈项。退复追念昔我父王临终时教诫我曰。童子当知夫人立行宜唯贵信义。违父遗意者则非孝子。又敕我曰。汝莫见短亦莫见长。设当杀此王者违我父教。即还内剑息恚不兴。时梵摩达王于梦中惊忽然觉寤。身体流汗衣毛皆竖。长生太子问其王曰。向如安眠何为惊寤。王告御者汝欲知不。我向安眠。梦见长寿王儿长生。右手执剑左捽吾髻。以刀俟我项曰。吾欲报怨汝知不乎。即于梦中复重悔责。昔我父王临欲终时殷勤教敕。夫欲胜怨唯当以忍。以是之故于梦惊觉。御者白王还安眠勿复惊惧。王欲知不。长寿王子长生者我身是也。昔我父王以法治化不枉人民。王自暴虐。侵我境土夺我人民枉杀我父。思欲报怨于此深山正得王便。今不报怨何日可果。向实拔剑俟王颈。退复追念父王教诫。童子当知夫人立行唯贵信义慎莫念恶。恶加人形终不得解。设我违父遗意者则非孝子。欲崇父教诫故即便内剑耳。今原前[億-音 (夫*夫)]不录其罪。欲还将王早归国界。得至彼已任王刑斩。即共载车还本宫殿。普集大臣而告之曰。卿等云何设见长寿王太子者卿等如何。其中或有说者。设当见者先截手足却取杀之。复有说者。当生剥其皮尔乃却杀。复有说者。当以火炭箭射之。异口论者不可称计。时梵摩达王告诸群臣。长寿王太子者今此人是。卿等勿兴恶意生杀害心于此太子。所以然者。我由此人得存命根。尔时梵摩达王。即沐浴长生太子。着王者服头戴天冠妻以一女。还立为拘萨国王。佛告比丘。古昔诸王检意自守。修忍如地视怨如赤子不造怨仇。况汝等诸族姓子。以信坚固出家学道。剃除须发着三法衣。不能行忍互相是非。以小致大共相毁辱。为是宜不于彼众中斗讼。比丘前白佛言。唯愿世尊。暂屈威神至彼比丘众中。乃当知曲直耳。彼人自恣骂詈不虑禁法。我等有何不如能默然忍之。尔时世尊观彼比丘不受其教。即腾上虚空还本精舍。复集圣众说斯颂曰。

不怒不兴怒不造而行恶

彼受其苦痛今世亦后世

无过而强生过者。今世后世而受其痛。

先自漏罪然后害人彼此兴害

如鸟堕网

先自漏罪者。或有众生心识倒错。数兴恶念不能禁制。是故说先自漏罪也。然后害人者。夫人兴恶结嫌积久常求方便。思惟计数。然后乃得发恶于外。已生恶念不得思惟道德。是故说然后害人也。彼比丘兴恶者。复以偈报之。

多结怨仇祸患流溢实无过咎

怨者何望

是故说彼此兴害也。如鸟堕网者。昔有鹰王搏撮群鸟获得一鸟。名伽频阇路。高飞远翔诣高山顶。时伽频阇路并说斯言。是我身过当复告谁。设我恒守本业旧居者。则不为汝所擒。鹰王问曰。本业旧居在何所乎。雀报鹰曰。高山绝岸深涧石聚则我旧墟。若在彼者终不为汝所擒。鹰告雀曰。今且放汝听归本居。观吾力势为能获汝身不。时鸟雀得归住两石间。遥语鹰王汝设可者暂下共战。鹰王闻已恚怒炽盛。鼓翼奋势。从空中下欲搏撮之。鸟入石间鹰摧翅翮于此命终。是故说如鸟堕网罗也。

害人得害行怨得怨骂人得骂

击人得击

害人得害者。众生处世志趣不同。己身行恶自然不祐。举手打人仍更自害。是故说害人得害也。行怨得怨者。复有暴恶众生。昼夜念恶常伺人短心常思惟。某村某家。劫夺我牛强取我财。杀我知亲侵我田业。要当伺捕方便报其重怨。思惟挍计不去心怀。设复出家道心未固学日既浅。内心思惟某甲比丘曾共止住。取我坐具针筒钥拇沙门六物至今不还。但思惟诸物不念修道。不知后报卒至为身招祸。是故说行怨得怨也。骂人得骂者。若有骂詈反得其辱不自观省。皆由愚惑缘致斯骂。不知受报亦复不久。修行人。所修彼行人者分别前人。计骂尽寂了无形质。若人骂我知之为空。吾耳往听悉无所有。彼虚我寂谁有骂者。是故我今忍而不起。夫人骂詈法自有极。四大为形不久居世快意斯须。不知久久涉苦无量。是故说骂人得骂也。击人得击者。夫人相嫉毁人善行。性无常则喜怒无恒。或有愚人不遇师训既不广学。志性闇钝结怨在心终已不解。如斯之人不当与坐起言语饮食欢宴。人欲之造见则不吉成事倾败不果本愿。是故说击人得击也。

斯何沙门不知正法寿既短促

复结怨为

斯何沙门者。夫言沙门者。履行清虚离世八业志崇清净乃谓沙门。如今卿等沙门荷佩法服不能禅寂。六情闭塞五欲世间荣宠心求染着。设遭毁辱悔欲就俗。夫为沙门若遭荣宠不以增欢。设遇毁辱不以加戚。尔乃名为沙门。是故说斯何沙门也。不知正法者。是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虽出家学种姓若干意行不同。或畏王法而出家者。或避重役而共出家。如斯之心不可亲近。已能出家当修正业。六时行道昼夜不废。复当思惟福度众生。设欲饮食意愿一切不独为己。汝等诸人虽言为道行与愿违。过去贤圣所以教人。法衣表识者欲令除内秽垢。卿等秽人假被法服。污染真形坏败表识。是故说不知正法也。寿既短促者。佛告比丘生处五浊。虽云百年卧消其半。命多危险受四大身如蛇蛰聚。一增百病共相危害。乐少苦多忧患万端苦痛难量。不能端意思惟以来真道方便兴起慢嫉履凡夫行。是故说寿既短促也。复结怨为者。人身难得佛世难值像法难遇。虽得为人不能练精进行禅燕。役神方更随时进趣与世同流又不广显三宝训悟后学。三涂八难何日当空。是故说复结怨为也。

人相谤毁自古至今既毁多言

又毁讷讱亦毁中和世无不毁

昔佛在罗阅城竹园迦兰陀所。尔时调达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须臾前白佛言。我观如来颜色变易诸根纯熟年过少壮垂朽老迈。唯愿世尊自闭静室禅定自娱。四部之众愿见付授我当教诫。如世尊无异。随时供养四事不乏。尔时世尊告调达曰。咄愚所启不虑后殃。舍利弗目连比丘。由尚不付授众僧。况汝嗽唾弊恶之人可付授圣众耶。尔时调达内兴妒嫉。闻世尊语已倍生恚怒。如来今日赞叹舍利弗目连比丘。而更轻贱小弟。要当求便丧灭师徒使此国界众生不睹其形不闻其声。是时调达比丘。即从坐起礼足退归。在在处处巧言伪辞。诳惑于俗劝诱世人得数十人。在在处处共相劝勉取要言之。尔时世尊与无央数大众。围绕而为说法。尔时调达告己弟子曰。汝等莫听瞿昙所说。所以然者。所说不随正法。吾有一一深经好义当以相教。恒求方便欲坏乱如来圣众。尔时世尊告调达曰。止止调达慎勿兴意坏乱圣众。后备受报其痛难忍。尔时调达执意牢固不改其行。尔时世尊知彼意正终不可回。便以宿命通。观过去无数阿僧祇世因缘宿对所经历事。是时调达将五百弟子。如来自观为菩萨身。复将五百弟子俱游宝积山侧。菩萨门徒宽仁柔和。教以正法修持禁戒。出入进止不越其序。调达众者己行不均。门徒弟子尽法师。则出言粗[麩-夫 黃]语辄兴恚。与弟子论如怨斗讼。弟子厌患不堪侍从。尽舍调达往就菩萨。菩萨得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并自称说吾有千弟子众德具足。与世殊绝谁能及者调达得是极兴恚怒即发誓愿。此人今日诱我弟子坏我门徒。正使此人后成无上等正觉时。我当坏彼徒众如今无异。如来观知调达比丘。必坏圣众定无有疑。如来即从坐起舍众而去。何以故。有五事不得坏乱众僧。一者如来目前不得坏乱众僧。如来威神不舍本誓故。二者如来般泥洹后。不得坏乱众僧。设有人言。我今成佛逮最正觉。当以此问之。释迦文佛在时汝为所在。三者未曾有恶时。不得坏乱众僧。四者比丘不竞利养。不得坏乱众僧。五者知慧神足弟子和合。不得坏乱众僧。诸佛世尊常法神足智慧弟子。一日之中圣众终不空缺。如来以宿命智观。必知调达当坏乱众僧。如来即舍而去。调达在后与众说法。若有众生事我为尊。承受教诫当习五法。何以故。行此五法早得解脱。何假沙门瞿昙说八直行。云何为五。一尽形寿常守三衣。二尽形寿常当乞食。三尽形寿不得食肉饮血。四尽形寿常当树下露宿。五尽形寿不得获持金银宝物。诸有比丘修此五法者。早得解脱尽有漏成无漏。何假沙门瞿昙八直行耶。调达说是语已即从坐起。五百比丘寻从而去。左面弟子名曰铿荼陀婆。右面弟子名曰瞿婆离。归本所居。弟子前后围绕而为说法。舍利弗目连比丘后往彼众。调达见已举声称善。善来舍利弗目连比丘。吾获大利知我成佛三界独尊。智慧神足弟子自然响应。尔时调达即移瞿波等左右弟子坐。舍利弗目连安处左右。尔时调达像如如来。告舍利弗目连曰。吾患脊痛小欲安睡。卿等二人与圣众说法。尔时调达右胁着地欲得睡寐。天神强挽调达左胁在地。天神复厌诳有言语。鼾声现外秽气远彻。尔时尊者目连以神足力飞腾虚空作十八变。坐卧经行涌没自由。或身上出火身下出水。或身下出火身上出水。东没西涌四方亦尔。尔时目连从空中还就本坐。尊者舍利弗告众会人。如来之身神德无量。具一切智前达无穷却睹无极。如来法者得现法报快乐无为。智者之所修学。非愚者之所习。如来圣众者。戒具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可敬可贵。承事供养为众生良祐福田。尔时诸比丘各生此念。我等愚惑不识真正。舍实就华弃本逐末。今日观二贤所说。世之希有我等宁可舍此调达。就如来众不亦快乎。舍利弗知其心念即从坐起。彼五百比丘亦皆俱起。随舍利弗目连后追随而去。时瞿波离比丘以右脚蹋调达曰。弊恶调达何为耽睡。舍利弗目连二人将汝弟子去尽。尔时调达觉寤甚怀忧戚。是故说人相谤毁自古至今。乃至世无不毁也。

断骨命终牛马财失国界丧败

复还聚集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昔长寿王身分为七叚。亡国失土由尚忍怨不起。共相尊敬还立国土如本无异。汝今比丘当以道德自持共相忏悔。大者以法小者承受。汝等云何不知正法。当念忍辱叹说忍力。所行真正叹说真正。比丘当知吾所以从无数阿僧祇劫。积行已来修六度无极行檀修施。头目髓脑国财妻子持戒忍辱精勤一心。皆欲除贪除嗔怒想。是故说断骨命终国界丧败也。

人若骂我胜我不胜快意从者

怨终不息

人若骂我者。人自思惟彼人骂我。不随禁律枉侵良善。是故说若人骂我也。胜我不胜者。彼自思惟如我法者则我得胜。不如法者则我不胜是故说胜我不胜也。快意从者。作是思惟者遂增怨仇不谛思惟。是故说快意从者。怨终不息者。如此之人心如刚铁不可沮坏。是故说怨终不息也。

不可怨以怨终已得休息

行忍得息怨此名如来法

不可怨以怨者。是时世尊告诸来会。吾自追忆无数劫已来。怨能息怨人身难得佛世难遇。犹如忧昙钵华时时乃有。难得为人出家学道亦不可果。汝等已得人身诸根不缺堪任受化。何为于正法中共相诤竞。是故说不可怨以怨。终已得休息也。行忍得息怨此名如来法者。夫人行忍寂默为首。听彼已报闻彼骂已还以骂报。如是之比怨终不息。弱名忍强亦名为胜。是故说行忍得息怨此名如来法也。

若得亲善友共游于世界

不积有遗余专念同其意

若得亲善友者。或有众生礼仪成就于行不缺义味成就忍行成就皆由朋友成就身行。是故说若得亲善友。共游于世界者。如此善友从劫至劫共相追随不以为苦。是故说共游于世界也。不积有遗余者。夫人意等不计财货。亦复不选择知亲。正使朋友出在卑贱。善色恶色若好若丑不得选择。是故说不积有遗余也。专念同其意者。发心起行齐同其善笃信向佛。是故说专念同其意也。

设不得亲友独游无伴侣

广观诸方界独善不造恶

设不得亲友者。所谓亲友者。行齐德同俱造于善乃名亲友。不造善行者不名为亲友。如世常言人无有伴侣。如驴牛俱修不善行不得名为善友。是故说设不得亲友也。独游无伴侣者。宁独游处快修善行。不以弊恶与人共俱。是故说独游无伴侣也。广观诸方界者。人欲观化触类所见。渐以益智闻语不惑。是故说广观诸方界也。独善不造恶者。是以智士乐静不居乱闹。昔有敌国大王兴兵相攻。邻国闻之臣启王曰。外有贼寇逼近土境。王曰。无苦无所堪任。贼复前进臣复白王。贼已逼至转来到城。王言无能侵我。贼遂入城固守城郭。臣复白王贼寇逼近。王宜防备出共斗战。王言无苦终不害我。外冠转进直趣宫殿。臣复白王。贼今已至王欲云何。时王沐浴更着新衣自负粮食。出见敌国邻王而告之曰。城郭宫殿是卿所有。吾欲入山且修道德。食足支命衣足盖形。尔时王便说颂曰。

吾今此衣食自求欲隐形

舍位卿为王且欲求多福

宁处岩石间粗衣弊恶食

食果数息定麋鹿共相娱

不以处王位考掠苦毒病

智者畏后世终不造恶缘

观卿兴兵众欲来伤害吾

是身为朽器时杀勿枉众

时彼敌国王闻是语已熟自思惟。复以此偈报曰。

快哉大觉士依法而自将

被一切德箭摧破我兵众

虽怨智慧胜亲友愚何益

是以慧为首智慧广济度

时敌国王即退军马。将己兵众归还本国。宫殿屋舍尽还本王。是故说广观诸方界独善不造恶也。

忍辱胜怨善胜不善胜者能施

至诚胜欺

忍辱胜怨者。两剑所俟必有伤损。遇毒毒治必死不疑。唯有忍者能去其怨。是故说忍胜怨也。善胜不善者云何。卿等颇闻火之禀性有冷义耶。对曰无之。此亦如是怨欲息怨终不可得。何者能息。唯有善者乃能息耳。是故说善胜不善也。胜者能施修善之人行无缺漏。意不起想果能惠施。结怨之人为身招祸。死入地狱受苦无量。共相伤害死而复生。若生人中颜貌丑陋。为人轻慢所愿不果。是故说胜者能施也。至诚胜欺者。智者行身不犯口过。出言应律无所触娆。正使身死不以妄言绮语而求苟活。经历生老涉苦无量。目见耳闻怨仇最重。是故说至诚胜欺也。

学无朋类不得善友宁独守善

不与愚谐

学无朋类者。夫人广学当凭善知识。从初发意至得道。皆凭善知识乃得成就。若遇恶友行必遇恶。是故说学无朋类也。不得善友者。或复学人遇恶知识。昼夜斗讼行恶为业。是故说不得善友也。宁独守善不与愚谐者。设无朋类。当自建意念在闲静去离愦乱。设闻斗讼者。常当远离心不愿乐。是故说宁独守善不与愚谐也。

乐戒学行奚用伴为独善无忧

如空野象

乐戒学行者。夫修行人心乐闲静。恒以禁戒自缨络身。尔时世尊告拘苫鞞比丘。谏喻止讼。比丘闻已不受佛教。佛知其意即从坐起。飞腾虚空十二由旬。还本精舍至大众中。而说颂曰。

乐戒学行奚用伴为独善无忧

如空野象

尔时世尊便作是念。拘苫鞞好喜斗讼各相谤毁。吾今已离之。正使我闻拘苫鞞比丘在其方者。吾当避之而就他方。尔时有一象王离诸群索居。独游旷野心自思惟。得离诸象及诸宗亲。独游在此何以快哉。我在象中时群多纵逸。蹋蹈水草然后吾乃得食。今日独行得清水好草亦无忧虑。尔时世尊见彼象心中所念。便于大众而说颂曰。

一象于象众六牙而备具

心念与吾同独善而乐静

一象于象众者。如来身者亦名龙象。彼象者亦名龙象。如来世雄三界独尊。象者龙中独尊。是故说一象于象众也。六牙而备具者。牙者象之威怒自缨络身。功德者如来相好。如来见彼拘苫鞞比丘自生厌患。象者患厌群众。是故说独善无忧如空野象也。

惟念品第十五

出息入息念具满谛思惟

从初竟通利按如佛所说

出息入息念者。安者谓息入。般者谓息出。彼修行人当善观察二甘露门。一者安般二者不净观。或有行人但修安般或修不净观。彼修安般者。思惟分别出息入息。息长亦知息短亦知息熅亦知息冷亦知。意若错乱复从一始。从头至足分别了知。设复错者复从一始。如是经历返覆数过自知意至。吾今捉息皆得自在。欲使气息从左耳出如意不难从左耳入。亦复如是从右耳出入。或从鼻出入皆能随意。最后回息从顶上出随意者成数息法。设不成者脑盖发坏即取命终。如是学人经十二年。或有成有不成者。复次行人分别思惟不净观。往至城外丘旷塳间。观死人尸骸谛熟分别。此尸我形有何差别。复还至精舍或坐床或敷坐具。或复露坐内自思惟。经忆塳间死尸暴露。我身与彼等无差别。如是经历过十二年。有得定者不得定者。是故说出息入息念也。具满谛思惟者。夫人定意善察分别。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是故说具满谛思惟也。从初竟通利者。昼夜孜孜初不懈息。数缺则从一始。是通利不受六情染外尘垢。是故说从初竟通利也。按如佛所说者。如来所以遗十二部经。剖判要义皆为后生。未开悟者众智自在除去希望。是故说按如佛所说也。

是则照世间如云解日现

起止学思惟坐卧不废忘

是则照世间者。犹如秋时明月。无有五蔽在众星中光明独照。此亦如是得安般定者。在众修行人中。威神独显颜貌光曜无与等者。是故说是则照世间如云解日现也。起止学思惟者。以得安般定意。身意铿然不动不为外邪所沮。心亦如是不随外尘兴于邪念。是故说起止学思惟。坐卧不废忘者。彼修行人已得三昧定意亦常思惟。若坐若卧终日学习初不暂舍。是故说坐卧不废忘也。

比丘立是念前利后则好

始得终必胜誓不睹生死

比丘立是念者。所谓比丘永息万想意不驰骋。执志牢固端摄诸情意。常在定不求余念。是故说比丘立是念也。前利后则好者。先得安般数息禅定。后能越次取证超过三界。身中诸结永尽无余。净如真金永无微翳。是故说前利后则好也。始得终必胜者。已具知断化缘已遍。己身度有更不受当来形。是故说始得终必胜誓不睹生死也。

若见身所住六更以为最

息心常一意便自致泥洹

若见身所住者。比丘比丘尼及新学者。男弥女尼优婆塞优婆夷刹利婆罗门长者居士种。执志坚固趣道不难。是故说若见身所住也。六更以为最者。闭塞诸根眼耳鼻口身意诸根澄净不乱。守护六情不受诸见。是故说六更以为最也。息心常一意者。彼修行人数出入息观诸毛孔一一分别终无错谬。犹如明眼之士于明镜中自睹面像。是故说息心常一意也。便自致泥洹者。断诸使流永离世俗。便逮泥洹不动不变。无复往还染着诸界。是故说便自致泥洹。

以有是诸念自身常建行

若其不如是终不得意行

以有是诸念自身常建行者。如彼执行之人。昼夜精勤意不迷误。进前求道如遭劫烧救护头燃。初中竟夜亦不废忘。是故说以有是诸念。自身常建行也。若其不如是终不得意行者。生死长远亦无端绪。解知泥洹已离三界过去未来现在。是故说若其不如是终不得意行也。

是随本行者如是度爱劳

若能寤意念解脱一心乐

是随本行者。初入道者。或时先教安般守意。或时先教不净观。须观彼行者心之好乐。是故说是随本行者也。如是度爱劳者。爱为病根难掘难拔。何以故。爱难掘爱难拔。犹此爱本涉历生死。遍满三界。增益四生。回趣五道。谁能觉者唯黠慧之士。乃能觉了三界五道受苦之恼。是故说如是度爱劳也。

若能寤意念解脱一心乐

应时等行法是度老死地

若能寤意念者。彼修行者。系意在明不敢睡寤成诸道果。要由觉悟不从睡寐而得道也。虽复觉寤系意不专不成道果。意既觉寤加心专正。便越三有至无余界。是故说若能寤意念也。解脱一心乐者。彼修行人已得定意众德具足。不得定人不能具诸德行。昔有淫逸之人。意专女色不能去离觉寤。思女姿颜欲与言语交通。眠寐梦想容貌携手共游。时妇遇疾骨消肉尽形骸独立。尔时彼家恒有知识道人往返。其妇白道人曰。我今所患日夜困羸。将其意故欲陈我情为可尔不。时道人曰但说无苦。设有隐匿之事。我当覆藏不使彰露。妇人白言。我夫禀性淫欲偏多。昼夜役娆不容食息。由是生疾恐不自济。时彼道人告妇人曰。若汝夫主。近汝身者。便以此语其夫曰。须陀洹法礼应尔耶。后果如所言夫主来近。妇寻语曰。夫为须陀洹道为应尔耶。夫闻妇言甚怀惭愧内自思惟。我将不审是须陀洹乎。即便息意在闲静处思惟校计。成斯陀含阿那含果。自知已得道迹。便不复与女人从事。妇人问夫。汝今何故永息欲心不与吾从事。夫告妇曰。吾审见汝已何由复共往反。妇语其夫。汝言审见我。我有何咎。我恒贞良不犯女礼。何以见骂。乃至于斯妇人即集五亲宗族。告语之曰。今我夫主意见疏薄。永息亲情不复交通。复见骂詈称言见我。今于众前便可说之。夫言且止须我引证乃得自明。夫主还归彩画好瓶。成满粪秽牢盖其口香华芬熏。还至彼众告其妇曰。审爱我不。若爱我。者可抱弄此瓶如爱我身。妇随其语抱瓶玩弄意不舍离。夫主见妇已爱着此瓶。即打瓶破臭秽流溢蛆虫现出。复语妇曰。汝今故能抱此破瓶不耶。妇答曰。我宁取死终不能近此破瓶。宁入火坑投于深水。高山自投于下。头足异处终不能近此瓶。夫告其妇。前言见汝。正见此事耳。我观汝身剧于此瓶。从头至足分别思惟。三十六物有何可贪。尔时复重说偈曰。

勇者入定观身心所兴尘

见已生秽恶如彼彩画瓶

是故说解脱一心乐也。应时等行法者。夫修行人凭善知识。或诸天卫护外邪不入。求道甚易无所畏难。犹如远行之人迷失大道反从小径。惺寤之士告其人曰。此非正道时可变悔从彼正路。时迷路者从其言教。还复大路安隐得归。彼修行人亦复如是。凭善知识获致正道。是故说应时等行法也。是度老死地者。犹人涉路多诸恐畏。或遇虎狼盗贼。或遭奸邪恶鬼。或值道路崄难侧身傍过。如此众难数百千变。复值水浆乏短。其人自念设道路有一难犹尚叵过。况复多崄。即自建意昼夜不息。得越彼难安隐得归大失财宝。彼修行人观察三界皆悉炽燃。欲得远离求无为道。是故说是度老死地也。

比丘寤意念当令应是念

都佮生死弃为能作苦际

比丘寤意念者。昔有商客经过旷野。道路疲极竟夜眠睡。群贼相率欲来劫夺。时彼虚空神天。于虚空中。以偈告商人曰。

觉者谁为眠眠者谁为觉

谁知谁分别见报如其义

尔时商客中有优婆塞。是佛五戒弟子即报之曰。

我觉我为眠我眠我为觉

我知我分别欲知此是义

天复问曰。

云何觉为眠云何眠为觉

云何知分别吾欲闻此义

时优婆塞即报天曰。

觉圣八道者三佛之所演

于彼觉寤法我为在眠寐

不觉八道者三佛之所说

于彼眠寤法我为在觉寤

是谓神天我觉我为眠。我眠我为觉。我知我分别。欲知是此义。天复说曰。

善哉觉为眠善哉眠为觉

善哉知分别善哉闻此义

时优婆塞闻此义已即报天曰。遭蒙天恩安隐得归。天迷盗贼不知商人止顿处所。令诸贾客得度险路。是故说比丘寤意念也。当令应是念者。彼修行人执意精勤。意之所愿无事不果。清净无瑕秽不行放逸。身着精进衣心怀慧明。愚痴闇冥无由得现。是故说当令应是念也。都佮生死弃者。彼修行人复以方便断诸结使。缘着诸缚。弃重弃剥重剥打重打。去离生老病死。是故说都佮生死弃也。为能作苦际者。于现法中越凡夫法。不处中般泥洹生泥洹行无行般泥洹不上流究竟般泥洹。如斯学人于现法中般泥洹。舍此五泥洹。何以故。佛契经杂阿含所说。我今比丘不说少许生分。下及弹指之顷况复多乎。何以故。受生分苦由是流转不免于苦。比丘当观犹如粪除。少许常臭况复多耶。是故比丘当求方便断受生分永离三有。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拔生根本无令滋蔓。诸修行人闻佛所说承受教诫。于现法中。拔其生本不复受。是故说为能作苦际。

常当听微妙自觉寤其意

能觉之为贤终始无所畏

常当听微妙者。与人说法甚为难遇。具足诸根亦复难得。遭贤遇圣亿世乃值。世尊说曰。吾昔积行亿百千劫时乃闻法。虽得闻法分别义味复不可遭。告诸来会专精一意听微妙法。是故说常当听微妙也。自觉寤其意者。世尊在世与无央数百千之众。前后围绕而为说法。时有一人于彼大众眠寐睡彻。于上比丘一人。告彼睡比丘曰。何不觉寤听如来说法。方更睡寐惊动大众。汝何不观如来妙法。美于甘露除人万患。其人闻已默然不对。是故说自觉寤其意也。能觉之为贤者。觉此睡眠犹天之与地。亿千万倍不可以譬喻为比。或有行人阴盖所蔽瞪懵着睡。诸天扶佐数来觉寤。伺命狂象蹋三善根苗。无常炽火烧生类根栽。人中尊者今日出现。普照三界无不蒙光。结使贼寇盗窃善财。如此众变不可称记。皆由睡眠不觉寤故。是故说能觉之为贤也。终始无所畏者。夫人觉寤万邪不能干。不但行道之人觉寤为贤。世凡夫人亦由觉寤成办众事。或时俗人于眠睡中忘失财货。怨家责主盗贼水火所见侵欺。或时行人瞪懵睡眠。应闻法时反更不闻。应成道果反更不获。应当诵习根义觉道。于睡眠中皆悉亡失。是故说终始无所畏也。

以觉意得应日夜慕学行

当解甘露要令诸漏得尽

以觉意得应者。彼修行人校计思惟。昼夜叹誉觉寤之德。慢惰之人复自叹说睡眠之要。是故说以觉寤其意得应也。日夜慕学行者。彼修行人精勤自役昼夜不息。前后中间不失次第。是故说日夜慕学行也。当解甘露要者。贤圣八品道。谓之甘露。灭尽泥洹。亦名甘露。彼修行人习学贤圣八道进趣泥洹。离八不闲贪乐意欲。寂静淡泊无为无作。是故说当学甘露要也。令诸漏得尽者。漏义云何。以何故名为漏义。答曰住义为漏义。渍为漏义渧为漏义。增上为漏义。非人所持为漏义。住为漏义者。欲界众生以何制住。答曰漏也。色无色界众生以何制住。答曰漏也。是故说住为漏义。云何渍为漏义。答曰。犹如以水。渍谷萌芽得生。此众生类亦复如是以三有水。渍宿行本结使。萌芽得生。是谓渍为漏义也。渧为漏义者。犹如涌泉屋漏。深渠沟涧母人慈重自然流溢。是名渧为漏义也。增上为漏义者。犹如人间共相尊贵。尊卑贵贱各有所在。上有明主下民不得东西纵逸。此众生类亦复如是。为结使所制持。不能得离三界四生五趣。是谓增上为漏义。非人所持为漏义者。犹如人为非人所持。狂有所说可避而不避。应离而不离。可持而不持。不可捉而捉。此众生类亦复如是。为结使非人所持狂有所说。是故说非人所持为漏义。能断此诸漏者。于人天独尊意之所念必成不难。而获断智拔苦根本至究竟处。不受当来有。得无生忍。是故说能断此诸漏也。

夫人得善利乃来自归佛

是故当昼夜一心当念佛

夫人得善利者。世间利者。象马车乘国财妻息金银珍宝。车磲马瑙水精琉璃珊瑚琥珀。虽言是善利非真正利。欺惑世人。由是致忿亡国破家无不由之。不免地狱饿鬼畜生。能投命自归于如来所。便能得免地狱畜生之难。自归佛者。断有至无欲越次取证。随三乘行各得其愿。若生天上人中受自然福。若初发意志崇佛道者。复得四意止四意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意八贤圣道。是谓三十七品。是故说夫人得善利也。问曰何以故。但说人得果证。不说天龙阿须伦阅叉鬼神耶。答曰。人道于诸趣最尊最妙。专心一意便能断漏尽结越次取证。人道堪受贤圣道教故说人也。乃来自归佛者。云何名为自归。何以故说自归。答曰救护为归义。复次无畏为归义。脱难为归义。是故说乃来自归佛也。是故当昼夜一心当念佛者。人心所念流驰万端。弹指之顷造行无量。昼夜所思无有停息。于中自拔回意向善。一心念佛永无众想。是故当昼夜一心念佛也。

夫人得善利乃来自归法

是故当昼夜一心当念法

所谓法者。灭尽泥洹有恐惧者。令至无为。无恐惧者取道有何难乎。有为法者。为生老病死所见逼迫。灭尽泥洹无生老病死者。是故说夫人得善利乃来自归法也。昼夜一心念法者。夫言法者。现在获祐除诸热恼。智者所习非愚所行。是故说昼夜一心念法者也。

夫人得善利乃来自归众

是故当昼夜一心念于众

夫人得善利乃来自归众者。问曰无畏为归义。于大众中有恐怖者。何以故说自归于众。答曰。或有大众。已离五难无复恐惧。云何五难。一为生难二为老难三为病难四为死难五为不乐众难。离此五难乃可自归。云何名为众诸有异众外道。裸形从一至十乃至无数。如来圣众在诸众中为尊最上。是故说夫人得善利乃来自归众。是故当昼夜一心念众也。

能知自觉者是瞿昙弟子

昼夜当念是一心归命佛

能知自觉者。初自归法其义不定。今此念佛乃名为定。向佛牢固不可移转。是故说能知自觉者。是瞿昙弟子者。如来出瞿昙姓。观察将来未然事故说此义。于将来世当有众生。姓婆嗟无父母。忽然而生豪尊自贵在世自夸。如来欲止彼谤故。说瞿昙弟子也。昼夜当念是一心念于佛。一心念佛者。邪恶鬼众不敢侵近。是故说昼夜当念是佛一心念于佛也。

善觉自觉者是瞿昙弟子

昼夜当念是一心念于法

善觉自觉者。佛告诸比丘。当自观察于诸法要除去乱想。是故说善觉自觉者。是瞿昙弟子昼夜当念是一心念于法也。

善觉自觉者是瞿昙弟子

昼夜当念是一心念于众

善觉自觉者。佛告诸大众。汝等皆见一切大众。以智而见非为无智。以观而观非为无观。亦知我众清净不清净。是故说善觉自觉者是瞿昙弟子。昼夜当念是一心念于众也。

念身念非常念戒布施德

念天安般死昼夜当念是

彼修行人持戒完具清净无秽。犹如金刚不可沮坏。犹如须弥不可移动。是故说念身念非常念戒布施德念天安般死昼夜当念是。所谓念施者施有二种。财施结使施。结使施者名曰究竟施。不变悔。财物施者非至竟施。施已还悔。是故说念施也。所谓念天者。贤圣弟子昼夜念天。于此持戒得生彼处。习行功德不断信根。具众德本成就禁戒。是故说昼夜当念天也。当念身者。常观此身成诸不净瑕秽充满。是故说当念身也。至死亡念亦复如是也。

善觉自觉者是瞿昙弟子

昼夜当念是一心念不害

善觉自觉者。是瞿昙弟子者。一切众生皆念其命。爱恋妻息贪着家业。身口意所修。不害人者乃称明智之士。是故说昼夜当念是一心念不害也。昼夜当念是不起嗔恚者。夫人嗔恚多起乱想心。如剑戟难制难持。生恚者不获其果。是故说昼夜当念是不起嗔恚也。昼夜当念是。愿欲出家不乐在家贪着五欲。彼修行人虽在家内。观欲如火意常厌患。昼夜思惟梦想出家。是故说昼夜当念是常念欲出家也。昼夜当念是坐禅一意定。初学三禅定为首。禅以摄意不兴结使。众想寂定念不流驰。是故说昼夜当念是坐禅一意也。昼夜当念是念持不受尘。常乐寂静不处人间。粗衣恶食不著文饰。趣自支形自足修道。是故说昼夜当念是念持不受尘也。昼夜当念是空不愿无想。恒观五阴身虚而不真不可恃怙。为变易法不得久停。计我无我况有身耶。是故说昼夜当念是空不愿无想。昼夜当念是去离愿求意。彼修行人。志求道德不自为己。亦不愿男相女形。亦不愿色声香味细滑法。是故说昼夜当念是去离愿求意也。昼夜当念是习学无想心。学人得无想定。具足贤圣法律。问曰。学人在诸地不见有我无我。何以故。不说具足贤圣法律。独说无想定耶。答曰。无想定者贤圣之奥室。入此室者不闻凡夫杂糅之行。是故说昼夜当念是习学无想心也。昼夜当念是入室而思惟。彼修行人初入行时学二思惟。一者断结。二者于现法而自娱乐。是故说昼夜当念是入定而思惟也。

善觉自觉者是瞿昙弟子

昼夜当念是意乐泥洹乐

所谓泥洹者。终始无忧亦复不见起当有尽。永离众患亦无热恼。无求无想无复五阴名色。不我有我不见名色。取要言之虚无想像智者教习。是故说善觉自觉者。是瞿昙弟子昼夜当念是意乐泥洹乐也。

End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二问曰。世第一法为几念处。答曰。现在一坏缘法念处。未来四。问曰。世第一法为几缘。答曰。为四缘。因缘者相应共有因。次第缘者。与苦法忍作次第缘。境界缘者忍智所缘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三问曰。以何等故。见道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说者。见道展转为因。非世第一法。复有说者。见道圣人身中修。以圣人身中修故。自地他地修。世第一法凡夫

第十一卷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六云何名身。云何句身。云何味身。乃至广说。问曰。何以故作此论。答曰。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彼尊者迦旃延子。于此经中。现种种事。善于义相。或有人疑。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四复次诸心心数法。于所缘定。问曰。为于何法定言定耶。为于眼入定。为于色定。为于刹那定。答曰。或有说者。于眼入定。不于色定刹那定也。所以者何。未生心心数法甚多。云何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六复有经说。若入地一切处定行者。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不离不异。余一切处亦如是。问曰。诸得一切处定。必离第三禅欲。彼若见地是我。当知是第四禅地身见。见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四云何顶法云何顶法退。云何暖法乃至广说。问曰。此中逆说凡夫所得法。说世第一法已。何以不次说忍耶。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应说云何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七即彼经说。应以四事察人是长老。为可与语。为不可与语。云何为四。一不住是处非处。二不住智论。三不住分别。四不住道迹。问曰如此四事有何差别。答曰或有说者。不住是处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十有业得一入报。谓法入中命根。有业得二入报。谓意入法入。触入法入亦如是。若得报眼入。得四入。眼入身入触入法入。如眼入耳鼻舌入亦如是。若得身入。得三入。身入触入法

第十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一一人此生十二支缘。几在过去几在未来几在现在。如是章及解章义。此中应广说优波提舍。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为止他义故。如毗婆阇婆提说缘起是无为法。问曰彼以何义故说缘

第二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爱敬品第四之四世尊说无学成就戒身。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经中说无学成就戒身。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佛经是此论根本。今欲广解佛经故而作此论。复次所以作

第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三问曰次第缘体性是何。答曰。如波伽罗那说。除过去现在阿罗汉最后心。诸余过去现在心心数法是也。复有说者。诸过去现在心心数法。是次第缘体性。问曰。若然者阿罗汉最后心。

第十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十一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善法与不善法。作近所作因。不善法与不善法。作近所作因。不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者。以善业故生大富长者商主家。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