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十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8-02 13:01

第十一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佛升夜摩天宫自在品第十五

尔时如来威神力故。十方一切诸佛世界。诸四天下一一阎浮提。皆有如来坐菩提树下。无不显现。彼诸菩萨。各承佛神力说种种法。皆悉自谓在于佛所。尔时世尊。威神力故。不离道树及帝释宫。向夜摩天宝庄严殿。时彼天王遥见佛来。即于殿上敷莲华藏宝师子座。十万种宝以为庄严。十万宝帐弥覆其上。十万宝网以为珓珞。次上十万众妙宝盖。又复十万天诸华盖。天缯杂宝以为垂带。十万璎珞而庄严之。十万宝衣。以敷其上。十万天子在前立侍。十万梵天而围绕之。十万菩萨在前赞叹。十万光明以为照耀。十万妓乐自然演出。十万正法娱乐音声。十万善根妙相显现。十万如来威神护持。十万功德藏而长养之。十万三昧而严净之。十万愿藏以为清净。十万奇特未曾有法胜相显出。十万妙法而现在前。十万自在处处普现。十万功德妙相等起。十万音声演出诸法。时彼天王。庄严宝莲华藏师子座已。合掌恭敬白佛言。善来世尊。唯愿哀愍处此宫殿。时佛受请即升宝殿。一切十方夜摩天宫亦复如是。尔时天王。无量音乐寂然无声。即自忆念过去佛所所种善根。以偈颂曰。

名称如来闻十方诸吉祥中最无上

来入摩尼庄严殿是故此处最吉祥

宝王如来世间灯诸吉祥中最无上

来入甘露上味殿是故此处最吉祥

喜王如来慧无量诸吉祥中最无上

来入杂宝庄严殿是故此处最吉祥

慧眼如来世间灯诸吉祥中最无上

来入殊特最胜殿是故此处最吉祥

饶益如来义无量诸吉祥中最无上

来入清净宝山殿是故此处最吉祥

无师如来世间尊诸吉祥中最无上

来入微妙宝香殿是故此处最吉祥

天人中尊世间灯诸吉祥中最无上

来入轻微妙香殿是故此处最吉祥

无去如来论师子诸吉祥中最无上

来入明净普眼殿是故此处最吉祥

分别如来功德持诸吉祥中最无上

来入娱乐庄严殿是故此处最吉祥

苦行如来利世间诸吉祥中最无上

来入等色普照殿是故此处最吉祥

如此间夜摩天王佛神力故忆念过去诸等正觉以偈赞叹。如是十方一切世界。夜摩天王。各自忆念过去佛所所种善根。以偈赞叹亦复如是。尔时世尊升其宝殿宝莲华藏师子座上。结跏趺坐。尔时宝殿忽然广博。犹如夜摩天处。十方世界亦复如是。

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第十六

尔时十方各过十万佛刹尘数世界。有世界名无量慧。次名幢慧。次名地慧。次名胜慧。次名灯慧。次名金刚慧。次名安乐慧。次名日慧。次名清净慧。次名梵慧。其佛号常住眼。次号无量眼。次号真实眼。次号不动眼。次号天眼。次号清净眼。次号安谛眼。次号明相眼。次号无上眼。次号净光泽眼。其菩萨名功德林。次名慧林。次名胜林。次名无畏林。次名惭愧林。次名精进林。次名力成就林。次名坚固林。次名如来林。次名智林。此诸菩萨。各于其国佛所净修梵行。尔时佛神力故。彼诸菩萨。各与一佛世界尘数菩萨。来诣佛所恭敬礼拜。佛神力故随所来方。化作宝藏师子之座。结跏趺坐。充满十方。如此世界夜摩天上菩萨云集。十方世界亦复如是。尔时世尊从两足指。放百千亿妙色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诸四天下菩提树下。夜摩天宫莲华藏宝师子座。如来神力及诸大会。皆悉显现。尔时功德林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以偈颂曰。

普放净光明遍照十方界

一切悉睹佛通达无障碍

佛处夜摩宫莲华宝座上

一切诸世间奇特未曾有

赞叹十如来众生皆悉闻

世尊大众会一切无不见

普于十方界演说无上法

亦悉同名字如我菩萨众

各从十方界来诣于此处

彼诸上人等清净修梵行

彼诸如来等亦各同名号

见佛清净刹自在神通力

一切见如来人中或道场

又复见世尊处此夜摩宫

一切诸世间莫能思议佛

随彼众生愿一切皆悉见

众生见如来无量自在力

离世大仙人功德藏无量

游行十方界一切无障碍

一身为无量无量身为一

功德甚深妙一切莫能测

无著无所依清净如虚空

尔时慧林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以偈颂曰。

不可思议劫天人师难值

离垢诸大人此会亦难遇

悉皆一切智慧光靡不照

演说深妙法饶益于众生

一切诸世间常为痴冥蔽

如来世灯明皆悉能除灭

施戒忍精进禅定三昧藏

修习深妙智普照于一切

如来无与等何况有胜者

颠倒取诸法是故不见佛

自在神通力无量难思议

无来亦无去说法度众生

若有得闻见清净天人师

永出诸恶道远离一切苦

无量无数劫修习求菩提

逮成等正觉广度诸群生

不可思议劫供养无量佛

若能解是义功德胜于彼

虽施无量刹满中诸珍宝

不能解此义终不成正觉

尔时胜林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以偈颂曰。

犹如春后月虚空无云曀

日曜清净光一切无不照

光明无限量世间无能数

有眼尚不知何况盲冥者

如来亦如是功德光无量

无量无数劫莫能分别知

光明无来处去亦无所至

不生亦不灭空寂无所有

未来一切法悉无有来者

无生无现在是故无过去

一切法无生亦复无有灭

若能如是解斯人睹如来

诸法无生故当知无所有

如是分别知此人达深义

诸法无自性一切无能知

若能如是解是则无所解

所言有生者当知由所生

解彼真实性是则无疑惑

一切诸所生正观亦如是

菩萨如是观具足一切智

尔时无畏林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以偈颂曰。

此处无边际广大如法界

一切无不至湛然不迁变

若闻如是法恭敬信乐者

永离三恶道一切诸难苦

往诣诸世界无量不可数

闻此甚深法忆念善受持

闻受大仙人清净深妙法

一向求菩提究竟无上道

深信过去佛及彼诸佛法

一切世间灯除灭众痴闇

若有得闻佛无量自在力

决定信向者具足人中雄

若能一心信现在一切佛

彼成等正觉开示无量义

无量无数劫此法甚难值

若有得闻者当知本愿力

如是佛深法悉能善受持

广为众生说是人难思议

是故勤精进修行大庄严

闻持是正法究竟得菩提

尔时惭愧林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以偈颂曰。

得闻真谛法殊特未曾有

欢喜信乐者除灭众疑惑

一切知见人自说深妙法

佛慧靡不照是故难思议

非从智慧生亦非无智生

了达一切法除灭世间闇

色法非色法此二不为一

愚智亦如是其性各别异

生死及涅槃此二悉虚妄

愚智亦如是二俱无真实

世界始成立无有败坏相

愚智亦如是二俱相乖违

菩萨初发心及以最后心

愚智亦如是二俱不相应

譬如六情识迭用互不同

愚智亦如是究竟不和合

譬如伽陀药消灭一切毒

智慧亦如是除灭诸痴闇

法王无上尊是胜莫能过

所说皆真实以故难值遇

尔时精进林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以偈颂曰。

诸法无差别唯佛分别知

一切无不达智慧到彼岸

如金及金色其性无差别

如是法非法其性无有异

众生非众生二俱无真实

如是法非法其性无所有

譬如未来世无有过去相

一切法如是无有真实相

譬如过去法无有生起相

诸法亦如是皆悉无有相

涅槃不可取说时有二种

诸法亦如是无有差别相

譬如种种数皆悉是数法

诸法亦如是其性无别异

譬如数法十增一至无量

皆悉是本数智慧故差别

譬如诸世界劫烧有终败

虚空无损减无师智亦然

十方空无异众生起分别

如是取如来虚妄不见佛

尔时力成就林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以偈颂曰。

一切众生类悉皆三世摄

三世诸众生皆为五阴摄

五阴从业起诸业因心起

心法犹如幻众生亦如是

世间非自作亦复非他作

不知真实性生死轮常转

所谓世间转皆悉是苦转

众生不知故生死轮常转

世间非世间二俱非真实

众生愚痴故妄取诸法相

三世五阴法说名为世间

斯由虚妄有无则出世间

何等是五阴五阴有何相

不见五阴坏妄取谓常住

五阴虚妄法真实无所有

空寂不迁变究竟离众相

世间既虚寂佛及法亦然

斯等三种法其性无所有

除灭诸颠倒明了见真实

一切知见人常现在其前

尔时坚固林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以偈颂曰。

譬如地种性自性无所有

一切佛自在其性亦如是

一切诸世间咸共偁赞佛

求彼偁赞法十方无来处

众生虚妄取谓之为真实

分别离众生业性不可得

业性无所有众生身非真

种种无量色亦复无来处

一切诸形色业性难思议

虽见无所有识性亦如是

诸佛身如是不可得思议

无量妙色身普现一切刹

无量身非佛佛非无量身

清净妙法身究竟度彼岸

若有能得见清净妙法身

是人于佛法其心无痴惑

过去一切法观察等涅槃

彼人见如来究竟常安住

修习正忆念明了见正觉

无相无所有是名法王子

尔时如来林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以偈颂曰。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

虚妄取异色四大无差别

四大非彩色彩色非四大

不离四大体而别有彩色

心非彩画色彩画色非心

离心无画色离画色无心

彼心不常住无量难思议

显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犹如工画师不能知画心

当知一切法其性亦如是

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

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诸佛悉了知一切从心转

若能如是解彼人见真佛

心亦非是身身亦非是心

作一切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

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

尔时智林菩萨。承佛神力普观十方。以偈颂曰。

所取不可取所见不可见

所闻不可闻所思不可思

于有量无量不应作限量

有量及无量二俱无所取

不应说而说是为自欺诳

己事不成就不能悦众生

若有能赞叹无量诸如来

不可思议劫功德不可尽

犹如随意珠能现无量色

此色非真色诸佛亦如是

如虚空清净非色不可见

能现一切色其性不可见

如是大智人示现无量色

非识之所识一切莫能睹

虽闻如来声音声非如来

离声复不知如来等正觉

是处甚深妙若能分别知

庄严无上道远离诸虚妄

一切诸如来无有说佛法

随其所应化而为演说法

功德华聚菩萨十行品第十七之一

尔时功德林菩萨摩诃萨。承佛神力。入菩萨善伏三昧。入三昧已。十方各过万佛世界尘数刹外。各见万佛世界尘数诸佛。是诸如来皆号功德林。时彼诸佛。告功德林菩萨言。善哉善哉。佛子。乃能入是善伏三昧。十方各万佛刹尘数诸佛。加汝神力故。能入是善伏三昧。卢舍那佛本愿力故。威神力故。诸菩萨善根力故。欲令汝广说甚深法故。长养一切智故。分别一切众生性故。离一切障碍入无障碍境界故。成就一切方便故。成就一切种智故。觉悟一切法故。善知诸根故。闻持一切法故。所谓菩萨十行。佛子。当承佛神力广说妙法。时彼诸佛。即与功德林菩萨无障碍法。与安住法。与无师法。与无痴法。与不杂乱法。与清净法。与无量法。与最胜法。与无垢法。与不退法。何以故。彼三昧力故。尔时诸佛各申右手。摩功德林菩萨顶。摩其顶已。即从定起。告众菩萨言。诸佛子。菩萨行业不可思议。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学三世诸佛所行法故。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行。菩萨有十行。三世诸佛之所宣说。何等为十。一者欢喜行。二者饶益行。三者无恚恨行。四者无尽行。五者离痴乱行。六者善现行。七者无著行。八者尊重行。九者善法行。十者真实行。是为十行。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欢喜行。此菩萨为大施主。悉能舍离一切所有。等心惠施一切众生。施已无悔。不望果报不求名誉。不求生胜处不求利养。但欲救护一切众生。欲摄取一切众生。欲饶益一切众生。欲学一切诸佛本行。欲正忆念诸佛本行。欲得清净诸佛本行。欲得受持诸佛本行。欲显现诸佛本行。欲广说诸佛本行。欲令一切离苦得乐。是名菩萨摩诃萨欢喜行。菩萨修欢喜行时。一切众生欢喜爱敬。随诸方土有贫穷处。菩萨愿往生彼。豪贵大富财宝无尽。于念念中有无量无边无数众生。诣菩萨所。白言。仁者。我等贫窭靡所资赡。愿垂慈救得济生命。菩萨念念应其所须。悉令满足靡不欢喜。菩萨不以求索烦重而生忧恼。但发无上大慈悲心施无厌足。欲令常来。来已称庆倍复欢喜作如是念。我得善利。此等众生。是我福田是我善友。不请不求自来教诲。发起我心修行佛道。我今应当如是修学。普令众生悉得欢喜。我于三世所修功德。愿速成就清净法身。神力自在。悉令众生随其所须皆得欢喜。以此功德。令诸众生悉成正觉。度脱无量众生。悉令究竟无余涅槃。我当先令一切众生满足诸愿。然后我当成等正觉。离我想众生想。我所想寿命想。种种想福伽罗想作者想。法界众生界空无差别。离欲法非真实法。无所有法非坚固法。非恃怙法非所作法。菩萨如是观时。不见施者不见受者。不见财物不见福田。不见业不见报。不见果不见大果不见小果。菩萨观察三世。发如是念。哀哉众生。为愚痴所覆烦恼所缠。常流生死。轮回苦海。于不坚固法不得坚固。我当尽学诸佛所学饶益众生。成等正觉开悟一切皆令清净。随顺寂灭观三世法。是名菩萨摩诃萨初欢喜行。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第二饶益行。此菩萨持戒清净。于色声香味触法。心无染着。广为众生说无染法。不求生于人天胜处尊贵之家。不求利养不求端正不求帝王。但坚持净戒。作如是念。我持净戒。离一切缠烦恼炽火忧悲苦恼。不负众生。诸佛欢喜。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菩萨如是持净戒时。于一日中。若有无量无数阿僧祇诸大魔王。一一魔王。各将无量无数阿僧祇诸天女众。皆悉端正颜貌姝妙。姿容妖艳倾惑人心。又复赍持一切乐具。欲来惑乱菩萨道意。尔时菩萨作如是念。此五欲者是障道法。乃能障碍无上菩提。是故菩萨。乃至不生一念欲心。心净如佛。除其方便教化众生。内不离菩萨一切种智。坚固正念。不为五欲因缘故。起一恶念恼乱众生。宁舍身命不加恶于人。若加恶于人无有是处。菩萨自见佛已来。未曾有心起一欲想。何况从事。若或从事无有是处。尔时菩萨作如是念。众生长夜在生死中。忆念五欲贪着五欲。爱乐五欲。心常流转五欲境界。永没五欲莫之能出。我今应当作如是学。令诸魔王天女眷属及一切众生立无上戒。立净戒已。又教令得不退转地一切种智成等正觉。乃至究竟无余涅槃。何以故。此是我业一切诸佛皆如是学。离诸非行计我无知。观一切佛平等深法。得一切智。为众生说法。断除颠倒。不离众生而有颠倒。不离颠倒而有众生。颠倒内无众生。众生内无颠倒。颠倒非众生。众生非颠倒。颠倒非内法。颠倒非外法。众生非内法。众生非外法。一切诸法但是虚妄无有真实。须臾不住无有坚固。犹如幻化欺诳愚夫。悟一切法如梦如电。如是解者。能达生死究竟菩提。未度者度未脱者脱。未调伏者令得调伏。未寂静者令得寂静。未安隐者令得安隐。未离垢者令得离垢。未清净者令得清净。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未快乐者令得快乐。我当舍离世间众事。令诸如来皆悉欢喜。具足成就一切佛法。安住无上最胜法中。平等正观一切众生。分别了知一切诸法。远离诸恶永舍虚妄。除灭一切烦恼习气。成就出要胜妙方便。悉得无量无边辩才。成就甚深空寂智慧。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饶益行。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第三无恚恨行。此菩萨常能修习忍辱之法。谦卑恭敬和颜爱语。不自害不害他亦不俱害。不自举不举他亦不两举。不自是不是他亦不两是。不自赞叹。但作是念。我当常为众生说法离一切恶。断贪恚痴憍慢乱心悭嫉谄曲。以大忍法而安立之。菩萨成就如是清净忍法。设有无量无数众生。一一众生。各有无量无数眷属。一一众生。各有无量无数化头。头有无量阿僧祇舌。舌出无量无数恶声。声出无量无数恶骂音辞。鄙秽毁辱菩萨。又此众生。各有无量阿僧祇手。手执无量无数刀杖。捶击摧辱毁害菩萨。乃至无量阿僧祇劫未曾休息。菩萨遭此楚毒之时。作如是念。我因是苦。若生恚心。则自不调伏自不守护。自不明了自不寂静。自不修定自不真实。自爱其身。何能令彼生欢喜心而得度脱。菩萨作是思惟。因身心故。于无量劫受诸苦恼。是故重自劝励。令心欢喜善自调摄。何以故。我当安住无上法故。欲令众生亦得此法。复更思惟。此身空寂无我我所。无真实性空无有二。若苦若乐皆无所有。诸法空故。我当解了广为人说。是故我今虽遭苦毒应当忍受。为愍伤众生故。饶益众生故。安隐众生故。摄取众生故。不舍众生故。欲令众生得不退转究竟成就无上菩提。佛所行法我当修行。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三无恚恨行。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第四无尽行。此菩萨勤修精进。胜精进最胜精进。第一精进大精进微妙精进。上精进无上精进。无等精进无等等精进。彼菩萨。不为贪欲所乱。不为嗔恚愚痴憍慢恼害悭嫉嫌恨谄曲无惭无愧之所恼乱。菩萨复作是念。我不欲恼诸众生。乃至不欲恼一众生故。勤修精进。但欲舍离诸烦恼故。修行精进。欲害一切结故。修行精进。欲离一切习气故。修行精进。欲悉分别一切众生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烦恼习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种种希望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诸境界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诸根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众生心心所行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法境界故。修行精进。欲知诸佛实法故。修行精进。欲知诸佛平等法故。修行精进。欲以善方便知三世平等故。修行精进。欲知清净平等法故。修行精进。欲得一切诸佛法故。修行精进。欲以一方便门知一切佛法故。修行精进。欲知诸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故。修行精进。欲知诸佛大智慧善方便故。修行精进。欲知一切佛法广为众生句句分别故。修行精进。菩萨成就如是精进。若有人言。无量无数阿僧祇世界众生。汝能为此一一众生故。于无量无数阿僧祇劫。具受无择大地狱苦。令彼众生究竟涅槃。复有无量无数阿僧祇佛。出兴于世。令无量无数阿僧祇众生受种种乐。汝犹具受大地狱苦。然后汝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答言。我悉能为尔所世界一一众生受地狱苦。诸佛出世众生受乐。我亦受苦。然后我当成无上道。复有人言。汝若能以一毛渧无量无边阿僧祇诸大海水皆悉令尽。无量无边阿僧祇世界。末为微尘。悉知其数。如是念念次第常不废忘菩提之心。菩萨若闻是语。不退不悔欢喜踊跃。勤修精进作如是念。我得善利。因我故令无量无边阿僧祇世界众生永离众苦。菩萨复作是念。我当代一切众生受一切苦。普令众生离一切苦。悉皆究竟无余涅槃。然后我当成无上道。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四无尽行。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第五离痴乱行。此菩萨成就第一正念。未曾散乱。坚固不坏。第一最胜清净无量。舍离痴冥分别正念。善能受持世间出世间经论。色法非色法经论。受想行识经论。无有痴乱。死此生彼无有痴乱。处胎出胎无有痴乱。住菩提心无有痴乱。亲近善知识无有痴乱。学诸佛法无有痴乱。觉诸魔事无有痴乱。远离魔事无有痴乱。于无量劫修菩萨行。菩萨成就如是等无量无数坚固正念。于无量无数阿僧祇劫。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闻受正法。所谓甚深法。微妙法。庄严法。种种庄严法。种种名味句身法。庄严菩萨法。庄严诸佛无上法。正希望清净法。不染一切世间法。分别一切世间法。广法无量法。舍离痴暗分别世间法。共法不共法。菩萨智境界法。一切智自在法。菩萨闻此法已。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未曾退忘。何以故。菩萨摩诃萨。本无量劫修道行时。未曾恼乱众生。正念三昧不断正法不断善根不断智慧故。此菩萨无量种声不能娆乱。所谓高大声。恼乱声。令人恐怖声。微妙声。不可爱声。散乱六根声。菩萨闻如是等无量无数好恶诸声。于正念不乱。三昧不乱。境界不乱。入微妙法不乱。菩萨行不乱。修习菩提心不乱。念佛三昧不乱。观察真实法不乱。教化众生智不乱。成就众生不乱。安立众生清净智不乱。观察甚深义不乱。不行恶业故无恶业障。不行烦恼故无烦恼障。不行不恭敬故无不恭敬障。不行谤法故无谤法障。如是等无量种声。一一音声。充满十方无量无边阿僧祇世界。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未曾断绝悉能坏乱众生诸根。令其发狂而不能乱此菩萨甚深三昧。菩萨于三昧中。思惟分别一切音声生住灭相。善分别知生住灭性。亦善观察诸闻声者。闻好恶声心无憎爱正念不乱。于彼诸声善取其相而不染着。知一切声皆无所有非真实性。无有造者亦无本际。与法性等无有差别。是菩萨。成就寂静身口意行。不复退转。安住诸禅三昧正受。悟一切法智慧成就。得离一切音声三昧。阿僧祇三昧门以为眷属。长养大悲。于念念中。能得无量阿僧祇三昧。究竟成就一切种智。菩萨闻此能坏诸根大恶音声已。作如是念。我当令一切众生安住清净正念。于一切智得不退转。究竟成就无余涅槃。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离痴乱行。

End

《华严经疏》中的十种回向

在《华严经疏》这部书里,把回向分为十种。哪十种呢?一、自他回向把自己的功德、福报、智慧回向给他人,就是回自向他。我做的功德,回向给你;你做的功德,回向给第三者,这都是回自向他。回自向他可以利益、安稳自

《华严经》之出世

◎ 铂 净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龙树菩萨传》说龙树菩萨:独在静处水精房中,大龙菩萨见其如是,惜而憋之,即接之入海,于宫殿中开七宝藏,发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龙树受读,九十日中,通解甚多

王骧陆: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抉隐

一、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六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六《华严经》卷第三十九【题解】此卷包含第十「法云地」的全部内容以及相对独立于第十地而有概括全品之作用的「地影像分」、「地利益分」的内容。十六、「法云地」关于本部分的结构。世亲《十地经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三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三《华严经》卷第三十六【题解】此卷包含第四「焰慧地」及第五「难胜地」的全部内容。十、第四地:「焰慧地」关于第四地「焰慧地」的结构。据澄观《华严经疏》卷三十七的判释:「文亦三分:一、赞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二《华严经》卷第三十五【题解】此卷包含第二「离垢地」及第三「发光地」的全部内容。八、第二地:「离垢地」关于第二「离垢地」,澄观将其分为三部分:「初,赞请分。二、正说分。三、重颂分。第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五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五《华严经》卷第三十八【题解】此卷包含第八「不动地」及第九「善慧地」的全部内容。十四、第八地:「不动地」关于本部分的结构。据澄观《华严经疏》卷四十一的判释,文分为三分:初,赞请。第二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四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四《华严经》卷第三十七【题解】此卷包含第六「现前地」及第七「远行地」的全部内容。十二、第六地:「现前地」关于第六「现前地」部分的结构。据澄观的判释:文有三分:初,赞请分。第二,正说亦

杨维中: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

论《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佛学思想编辑:杨维中来源:闽南佛学内容提要:本文首先考释了《华严经十地品》的汉译及其在中土的传播情况,并指出在早期的十几种汉语译籍中,一般都是十住与十地交替或混合使用的,大

杨维中: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一

新译华严经十地品之一《华严经》卷第三十四 十地品之一【题解】此卷为八十卷《华严经?十地品》的第一卷,包含《十地品》的「序分」以及「正宗分」的开首「本分」、「请分」以及初地「欢喜地」的全部内容。依照世亲

华严经的十种佛是什么

第一正觉佛。成正觉的佛,在印度伽耶菩提树下降伏众魔,成了道业,朗然大悟,证得了无上的果位,这叫成等正觉的正觉佛。正觉佛就是‘菩提’,华言叫‘道’,菩提华言叫‘道’。在菩提树下,就是佛在这个树下成道了,

周叔迦:《华严经》之研究法

《华严经》之研究法周叔迦绪 说《华严经》或称为《杂华经》,乃法相宗六根本经之一。而贤首宗亦以为根本。西竺大本凡十万偈。东土有二译。晋译只三万六千偈,凡六十卷,有八会三十四品。唐译只四万五千偈,凡八十卷

吴言生:《华严经》与生活禅

拨尘见佛是本体论意义上对佛性的追寻,它决定了存在论意义上的生命体证--在世出世。华严圆融,消除了一切对立,打通了众生与佛陀、俗界与佛界的隧道,呈显出存在而超越的生命情调。《华严经》常以净莲不染形容澄明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四)

禅宗的生佛圆融境华严宗的性起缘起、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等理论,与生佛一如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乃至普见一切众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谓无性。 卷52 按照这种理论,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五)

禅宗的理事圆融境理事无碍是华严要旨。禅宗对理事关系的体证,深受《华严经》、华严宗的影响。华严四法界中的理事无碍法界,源于杜顺大师的理事无碍观。1.对理事无碍的体证杜顺设法界三观,分别为真空观、理事无碍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三)

禅宗的时空圆融境《华严经》的禅悟特质是大乘空观、不二法门、离言绝相,在此基础上,华严宗建构起性起缘起、四法界、十玄无碍、六相圆融之说。大乘空观将事物看作没有自性的诸法,由于没有自性,故相即相入,性空缘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二)

二、华严宗的禅悟思维以《华严经》为宗经,对《华严经》进行研究、持受、弘扬,中国佛学史上渐渐地形成了一个新的佛学宗派,这就是华严宗。华严宗在汲取《华严经》禅悟内涵的基础上,对圆融境界予以特别强调,并集中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一)

在所有佛教经典中,《华严经》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唐实叉难陀译,大正藏第10册,本书所论主要依据此本。另有东晋佛驮跋陀罗译60卷本,大正藏第9册。 体系雄阔,义海赡博,气势恢弘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六)

禅宗的事事圆融境事事圆融是华严的至境。禅宗受《华严经》、华严宗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的影响,形成了事事圆融境。1.周遍含容观禅境克文《法界三观六颂》前二首分咏色空无碍、理事无碍观,上文已具引。对《法界观门

吴言生:《华严经》、华严宗与禅宗思想(七)

禅宗的现量直观境现量境是原真的、即时呈显的未经逻辑理性干预的境界,它不依文字,不著世间,不取诸法,不起分别,不染著世事,不分别境界,于诸法智,但应安住,不应称量 卷43 。形成文字者是比量,现量不可言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三卷

卷第三: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三【白话】接着,更有欲界第一天四天王中东方的天王大众。如:持国天天王主乾闼婆王,证得了自在方便摄一切众生解脱门。这是能知晓佛陀的清净空性,帮助众生从正道中解脱的解脱法门。树光乾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六卷

卷第六:《如来现相品》导读上品当中,述说诸菩萨、天神大众都已经集会来此,于是此品一开始,一切世间主、菩萨众就共同起念发问如来三十七道问题。如来显现了许多瑞相,以为说法之前的行仪法式,所以才称为如来现相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一卷

卷第一:《世主妙严品》导读此品乃《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一品,篇幅长达五卷,宣讲此经的时、人、事、物、地等因缘条件,以及描述大会的代表与眷属来到时种种殊妙庄严的情形。此品大约分为五大段:一,始成正觉;二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五卷

卷第五: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五【白话】接着,更有普贤菩萨摩诃萨,进人了不思议的解脱门方便海,也进入了如来的功德海。这些不可思议的解脱门方便海中,有解脱法门,是为庄严清净一切诸佛国土,并调伏众生,令他们究竟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卷

卷第二: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二【白话】这时,如来道场上海潮般的大众,已云集在一起。他们的品类无数,遍布各处,各自有其形体色相、眷属与部下。他们各从一方来到这里亲近、瞻仰世尊,一心充满了仰慕。这些如来道场上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四卷

卷第四:世主妙严品第一之四【白话】接着,更有主火神大众。如:普光焰藏主火神,证得了悉除一切世间阴暗的解脱门。这是能以如来的精进大威力,来灭除一切众生之障痴的解脱法门。普集光幢主火神,证得了能息一切众生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七卷

卷第七:《普贤三昧品》导读此品名为普贤三昧品。普贤是说法者普贤菩萨的称号,三昧则表示展现的法用。这是人法合举的形式,所以合起来说可以是普贤的三昧、三昧是普贤所有;又三昧境界名为普贤、普贤即三昧。就其意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八卷

卷第八:《华藏世界品》导读经文的卷第八、九、十都是属于《华藏世界品》。此品是经由普贤菩萨来说明毗卢遮那如来所庄严清净的华藏世界海之形状景况,并特别回答三十七问中的佛世界海、众生海等问题。华,自然是指莲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二卷

卷第十二:《如来名号品》导读从这一品始,又从世尊在摩竭提国始成正觉说起,开启另一段的胜会。所以一般称前六品为第一会,此品起为第二会。就总体而言,是应前面名号海之问而答的。第二会的主要场所在普光明殿,此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卷

卷第十: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三【白话】这时,普贤菩萨又向大众说:诸佛子啊!在离垢焰藏香水海的东边,依次有香水海,名为变化微妙身香水海。在变化微妙身香水海中,有一个世界种,名为善布差别方世界种。再依次有香水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九卷

卷第九:华藏世界品第五之二【白话】这时,普贤菩萨又对大众说:诸佛子啊!在无边妙华光香水海的东方,有一个香水海,名为离垢焰藏香水海。在这个香水海中绽开一朵大莲华,名为一切香摩尼王妙庄严大莲华,有遍照刹旋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一卷

卷第十一:《毗卢遮那品》导读前五品在华严大会中,所有集众、说法行仪,各种道场庄严、殊胜境界,这些人、事、地、物、时的示现,都是因往昔所有大众在毗卢遮那如来处,所修功德、所发大愿,才来到这个大会的。当然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七卷

卷第十七:《梵行品》导读本品是由正念天子发问如何修梵行以成就无上正觉,而由法慧菩萨回答所构成。刚开始出家的菩萨,究竟要如何修清净的梵行,才能迅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呢?法慧菩萨说,要对十种法来观察其是否为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五卷

卷第十五:贤首品第十二之二【白话】有胜三昧其名安乐,能普救度一切群生,放大光明不可思议,令其见者悉得调伏。所放光明名为善现,若有众生遇此光明,必令获益功不唐捐,因是得成无上智慧。彼光示现于诸佛陀,示法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十卷

卷第二十: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二【白话】佛子啊!什么是大菩萨的无着行?佛子啊!当一位菩萨以不执着的心,在念念当中,能够进人阿僧祇数的世界,也能庄严清净阿僧祇数的世界。他对于各个世界,都能心中无所执着地任意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四卷

卷第十四:《净行品》导读此品由智首菩萨启问,文殊师利以偈颂来回答法义。前品已解释所疑所困,所谓解行并重,因此在这一品就以清净妙行为要旨,以使依理而入,随事而行,以达理事圆融,才不会虚费多闻而无益。既说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三卷

卷第十三:《光明觉品》导读世尊从两足轮下,放百亿光明的境界是此品全部的内容。世尊以此不可思议光明遍照此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的各种万法万界也在此光明中显现。此光明又照至过此世界十佛土,乃至过十亿世界的百亿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六卷

卷第十六:《升须弥山顶品》导读此品世尊不离一切菩提树,而上升须弥,向帝释殿,所以才有品名如此。世尊将从此品起到《明法品》共六品中说十住之法。前面以在人间地上的普光明殿中说十信之心。须弥义为妙高,所以世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八卷

卷第十八:《明法品》导读本品是忉利天宫会六品的最后一品,如果照梵本,品名应是名为法光明之品,因为这一品要以此胜进趣向十行位,而行需要以智慧来明照,所以称为法光明。也就是说前面五品已发菩提心成就广大功德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十四卷

卷第二十四: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二【白话】佛子啊!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不坏回向呢?佛子啊!菩萨摩诃萨对于三世诸佛如来的信心不坏,因为他已经能够完全承事一切佛陀。对于诸菩萨众,乃至于刚刚发起一念菩提心想求得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九卷

卷第十九:《升夜摩天宫品》导读本品是第四会夜摩天会之首,此会有四品,而以《十行品》为正宗。夜摩天是时分天之意,这一天没有日月晦明,而以莲华开为昼,以合为夜,所以称作时分天,也是空居诸天之首。梵本品名为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十一卷

卷第二十一:《十无尽藏品》导读本品是第四会的最后一品,一方面结成此会,一方面为胜进于十回向位之基础。十无尽藏是十种无尽功德藏之意,分别是:一,信藏;二,戒藏;三,惭藏;四,愧藏;五,闻藏;六,施藏;七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十三卷

卷第二十三:《兜率宫中偈赞品》导读本品是第五会的第二品,内容结构与《须弥顶偈赞品》、《夜摩宫中偈赞品》相似。本品承上一品之后,由佛陀神力,十方有十大菩萨来集,化出宝座后以偈赞佛德,而相应于十回向法门。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十二卷

卷第二十二:《升兜率天宫品》导读本品是第五会兜率天宫会之首。第五会共有三品,即本品、《兜率宫中偈赞品》、《十冋向品》。前二品是序言,《十回向品》是主体。本会要说明的是上贤的十回向位,主要的说法者是金刚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十七卷

卷第二十七: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五【白话】佛子啊!菩萨摩诃萨将连着皮肤的顶髻布施给乞讨的人,就如同宝髻王菩萨、胜妙身菩萨,以及其余无量诸菩萨所行的布施一般。菩萨凡见到乞者前来,无不心生欢喜地告诉乞者:现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二十五卷

卷第二十五: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三【白话】佛子啊!什么是菩萨摩诃萨的无尽功德藏回向呢?佛子啊!菩萨摩诃萨用以下种种善根回向诸佛国土;忏悔消除一切业力的重大障碍,所生起的善根;礼敬三世一切诸佛,所生起的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