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十一卷 贤愚因缘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9 09:15

第十一卷 贤愚因缘经

无恼指鬘缘品第五十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于时国王名波斯匿王。有辅相。聪明巨富。其妇怀妊。生一男儿。形貌端正。容体殊绝。于时辅相。见儿欢喜。即召相师。令占相之。相师看见。怀喜而言。是儿福相。人中挺特。聪明智辩。有踰人之德。父闻遂喜。敕为作字。相师问言。儿受胎来。有何异事。辅相答言。其母素性。不能良善。怀妊已来。倍更异常。心性恭顺。乐宣人德。慈矜苦厄。不喜说过。相师言曰。此是儿志。当为立字。号阿舋贼奇。晋言无恼。儿渐长大。雄壮绝伦。有力士之力。一人敌千。腾接飞鸟。走疾奔马。其父辅相。甚爱念之。于是国中。有一婆罗门。聪明博达。多闻广识。有五百弟子。追逐随学。尔时辅相。即将其子。往嘱及之。令其学问。婆罗门可之。受持教授。阿舋贼奇。夙夜勤业。一日咨受。胜余终年。学未经久。普悉通达。婆罗门师。异常待遇。行来进止。每与是俱。及诸同学。倾意瞻敬。尔时婆罗门师妇。见其端正才姿挺邈过踰人表。怀情色着。爱不去意。然诸弟子。与共周回。行止不独。无缘与语。有心不遂。常以叹悒。会有檀越。来请其师及诸弟子。三月一时。婆罗门师。内与妇议。我今当行受请三月。当留一人经纪于后。时妇内喜。密自怀计。白婆罗门。是事应尔。后家理重。宜须才能。可留无恼嘱以后事。时婆罗门。即敕无恼。我今赴彼檀越之请。后事总多。须人料理。卿着才能。为吾营后。无恼受教。即住不行。师及徒众。引导而去。其妇怡悦欣喜无量。极自庄饰。多作姿媚。与共谈语。娆动其意。无恼志固。无心相从。欲心转盛。实意语之。我相钦爱。由来有素。但逼众人。有怀未发。汝师临去。吾故相留。今既独静。当从我意。无恼晓谢语言。我梵志法。不淫师妇。若当违犯非婆罗门。宁交取死。终不为此。于时师妇。望重违心。惭愧嗔愤。复作密计。候师垂至。挽裂衣裳。爴破其面。尘土坌身。憔悴卧地。无所言语。时婆罗门师徒俱到。师即入内。见妇色状。即问其故。何缘乃尔。妇垂泣言。不足问也。时婆罗门。重更问之。汝有何事。当相告语。云何不说。妇啼而言。汝所钦美。阿舋贼奇。自汝去后。常见侵凌。我适不从。抴裂我衣。坏我身首。汝畜弟子。云何乃尔。婆罗门闻。甚怀恚忿。语其妇言。此无恼者。力敌千人。辅相之子。种族强盛。虽欲治之。宜当以渐。诠谋是已。往见无恼。随宜方便。而慰喻言。我去之后。苦汝营劳。又汝前后。奉事尽忠。常感汝意。思欲相酬。有一秘法。由来未说。若能成办。直生梵天。无恼长跪。问是何事。答言。若持七日之中。斩千人首。而取一指。凡得千指。以为鬘饰。尔时梵天。便自来下。命终之后。定生梵天。无恼闻此情怀犹豫。复白师言。此事不应。杀害众生。便生梵天。师又告言。汝我弟子。岂不信我至要之言。若汝不信则为义绝。随尔道径莫复此住。又更作咒。竖刀在地。说咒已讫恶心转生。师知其意。即授与刀。受刀走外。得人便杀。取指为鬘。人见便号鸯仇魔罗。晋言指鬘周行斩害到七日。头方得九百九十九指。唯少一指。残杀一人。指数便满。人皆藏窜。无敢行者。遍行求觅。更不能得。七日之中。不得饮食。其母怜愍。遣人为致。悉各怀惧。无敢往者。其母持食。躬自致往。儿遥见母。走趣欲杀。母时语言。咄不孝物。云何怀逆。欲危害我。儿便语言。我受师教。要七日中。满得千指。便当得愿生于梵天。日数已满。更不能得。事不获已。当杀于母。母又语言。事苟当尔。但取我指。莫见伤杀。于时世尊具遥睹见。知其可度。化作比丘。行于彼边。鸯仇摩罗。已见比丘。舍母腾跃。走趣规杀。佛见其来。徐行舍去。指鬘极力走不能及。便遥唤言。比丘小住。佛遥答言。我常自住。但汝不住。指鬘复问。云何汝住。我不住耶。佛即答言。我诸根寂定。而得自在。汝从恶师。禀受邪倒。变易汝心。不得定住。昼夜杀害。造无边罪。指鬘闻此意欻开悟。投刀远弃。遥礼自归。于时如来尔乃待之。还现佛身。光明朗日。三十二相。昺着奇妙。指鬘见佛光相威仪。以身投地。悔过自责。佛粗说法。得法眼净。心遂纯信。求索出家。佛即可之。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衣着身。随彼所应。重为说法。心垢都尽。得罗汉道。佛即将其。还只陀林。尔时国中。人民之类。闻指鬘声。皆各惊怖。人畜怀妊。怖不能生。时有一象。不能出子。佛敕指鬘。往说诚言。我生已来。不杀一人。指鬘白佛。我由来杀多。云何不杀。佛告之曰。于圣法中。是为始生。尔时指鬘便整衣服。奉教往说如语。寻生皆得安隐。还诣精舍。坐一房中。时波斯匿王。大合兵众。躬欲往讨鸯仇摩罗。路由祇洹。当往攻击。时祇洹中。有一比丘。形极痤陋。音声异妙。振声高呗。音极和畅。军众倾耳。无有厌足。象马竖耳。住不肯行。王怪顾问御者。何以乃尔。御者答言。由闻呗声。是使象马停足立听。王言。畜生尚乐闻法。我曹人类。何不往听。即与群众。暂还祇洹。到下象乘。解剑却盖。直进佛所。敬礼问讯。彼呗比丘。呗声已绝。王先问言。向闻呗音。清妙和畅。情豫钦慕。愿得见识。施十万钱。佛告之曰。先与其钱。然后可见。若已见者。更不欲与一钱之心。即将示之。见其形状。倍复痤陋。不忍见之。意无欲与一钱之想。王从座起。长跪白佛言。今此比丘。形极短丑。其音深远声彻乃尔。宿作何行。致得斯报。佛告王曰。善听着心。过去有佛。名曰迦葉。度人周讫。便般涅槃。时彼国王。名机里毗。收取舍利。欲用起塔。时四龙王。化为人形。来见其王。问起塔事。为用宝作。为用土耶。王即答言。欲令塔大。无多宝物。那得使成。今欲土作。令方五里高二十五里。极使高显可观。龙王白言。我非是人。皆是龙王。闻王作塔。故来相问。苟欲用宝。当相佐助。王欢喜言。能尔者快。龙复语言。四城门外。有四大泉。城东泉水。取用作墼。成绀琉璃。城南泉水。取用作墼。其墼成已。皆成黄金。城西泉水。取用作墼。墼成就已。变成为银。城比泉水。取用作墼。其墼成已。变为白玉。王闻是语。倍增踊跃。即立四监。各典一边。其三监。所作工向欲成。一监慢怠。工独不就。王行看见。便以理责。卿不用心。当加罚讁。其人怀怨。便白王言。此塔太大。当何时成。王去之后。敕诸作人。昼夜勤作。一时都讫。塔极高峻。众宝晃昱庄校雕饰。极有异观。见已欢喜。忏悔前过。持一金铃。着塔枨头。即自求愿。令我所生音声极好。一切众生。莫不乐闻。将来有佛。号释迦牟尼。使我得见度脱生死。如是大王。欲知尔时一监作迟怨塔大者。此比丘是。缘彼恨言嫌其塔大。五百世中。常极痤陋。由后欢喜施铃塔头。求索好声及愿见我。五百世中。极好音声。今复见我。致得解脱。王闻是已。便辞欲退。佛问大王。欲何所至。王白佛言。国有恶贼鸯仇摩罗。伤杀人民。纵横暴害。今欲率众往攻伐之。佛告王曰。鸯仇摩罗。当如今者不能杀蚁。况复余耶。王心念言。世尊已往已降伏之。佛告王言。指鬘今已出家入道得阿罗汉。诸恶永尽。今在其房。欲见之不。王言思见。即起到其房外。闻指鬘比丘謦欬之声。忆其暴恶所伤弥广怖躃断绝良久乃稣还至佛所。以事白佛。佛告王言。不但今日闻彼之声堕地断绝。过去世时闻其音声亦尔断绝。善听大王。过去久远。此阎浮提。有一大国。名波罗捺。尔时国中。有一毒鸟。捕诸毒虫。恒以为食。其形极毒。不可触近。所经历下。众生皆死。树木悉枯。尔时此鸟。遇到一林。住一树上。謦欬欲鸣。时彼林中。有白象王。在傍树下。闻毒鸟声。躃地断绝不能动摇。如是大王。尔时毒鸟。今指鬘是。时白象王。今王身是。王复白佛。鸯仇摩罗。暴害滋甚。杀尔所人。赖蒙世尊降化修善。佛告王曰。鸯仇摩罗。不但今日杀此多人蒙我降化。过去世时。亦杀此等。我亦降化。乃复思善。王重白佛言。不审此等。先世被害。世尊降化。其事云何。愿为解说。佛告王曰。善听着心。过去久远阿僧祇劫。此阎浮提。有一大国。名波罗捺。于时国王。名波罗摩达。尔时国王。将四种兵。入山林中。游行猎戏。王到泽上。驰逐禽兽。单只一乘。独到深林。王时疲极。下马小休。尔时林中。有[馬*字]师子。怀欲心盛。行求其偶。困不能得。值于林间。见王独坐。淫意转隆。思欲从王。近到其边。举尾背住。王知其意。而自思惟。此是猛兽。力能杀我。若不从意。傥见危害。王以怖故。即从师子。成欲事已。师子还去。诸兵群从。已复来到。王与人众。即还宫城。尔时师子。从是怀胎。日月满足。便生一子。形尽似人。唯足斑驳。师子忆识。知是王有。便衔担来。着于王前。王亦思惟。自忆前事。知是己儿。即收取养。以足斑驳。字为迦摩沙波陀。晋言驳足。养之渐大。雄才志猛。父王崩亡。班足继治。时驳足王。有二夫人。一王者种。二婆罗门种。时驳足王。一日出城。游于园观。敕二夫人。随我后往。谁先到者。当与一日。极相娱乐。其随后者。吾不见之。王去之后。其二夫人。极自庄饰。严驾车乘。一时俱往。到于道中。见于天祠。梵志种者。下车作礼。礼已急进。犹随后到。王从本言。而不前之。于是夫人。嗔恚烦愤。怨责天神。我由礼汝。使王见薄。若有天力。何不护我。恚恨愤恼。密自怀计。王后还宫。加意奉事。复还待遇。从王求愿。听我国中一日自在。值王偏心。即听可之。出外令人打坏天祠。令平如地。乃还宫中。守天祠神。悲苦懊恼。往至宫中。欲思伤害王宫。天神遮不听入。有一仙人。住仙山中。时驳足王。恒常供养。日日食时。飞来入宫。不食肴膳。粗食粗供。偶值一日仙人不来。天神知之。化作其形。欲来入宫。宫神犹识。不听前入。遥在门外。白王求通。王闻仙人在外索现。怪其所以。急敕听入。是时宫神。闻王有教即休不遮。径前得入。坐于仙人常坐之处。办如常食。以用供养。时化仙人。不肯就食。即语王言。此食粗恶。又无肉鱼。云何可啖。王即白言。大仙自来。恒食清素。故令不办肉鱼肴膳。化仙又告。自今已后。莫设粗供。但肉为食。即如语办。食已还去。后到明日。旧仙飞来。为设肴膳种种诸肉。仙人嗔恚。怨愤于王。王言大仙。昨日敕如是作。仙人语言。昨日有患。断食一日。不来是间。谁语汝曹。但相轻试。故复尔耳。令王是后十二年中恒食人肉。作是语竟。飞还山中。是后厨监。忘不办肉。临时无计。出外求肉。见死小儿肥白在地。念且称急。即却头足。担至厨中。加诸美药。作食与王。王得食之。觉美倍常。即问厨监。由来食肉。未有斯美。此是何肉。厨监惶怖。腹拍王前。若王原罪。乃敢实说。王答之言。但实说之。不问汝罪。厨监白王。先日有缘。不及觅肉。得死小儿。以称时要。不意大王。乃当觉之。王言。此肉甚美异常。自今已往。如是求索。厨监白王。前者偶值自死小儿。更求叵得。其作食者。畏惧国法。王又语言。汝但密取。设有觉者。断处由我。厨监受教。密捕得之。日日供王。于时城中人民之类。各各行哭云亡小儿。展转相问。何由乃尔。诸臣聚议。当试微伺。即于街里。处处安人。见王厨监抴他小儿。伺捕得之。缚将诣王。具以前后所亡事白。王闻是语。默然不答。三重白王。今捕得贼。罪衅彰露。事当断决。云何默然。王乃答言。是我所教。诸臣怀恨。各自罢去。于外共议。王便是贼。食我等子。啖人之王云何共治。当共除之去此祸害。一切同心咸共齐谋。城外园中。有好池水。其王日日。至彼洗浴。诸臣储兵。安伏园中。王出洗浴已到池中。伏兵一时周匝四合。即围其王。当取杀之。王见兵集。惊怖问言。汝等何故。而围逼我。诸臣答言。夫为王者。养民为事。方临厨子。杀人为食。众民呼嗟。告情无处。不任苦酷。故欲杀王。王语诸臣。我实无状。自今已后。更不复为。唯见恕放。当自改厉。诸臣语曰。终不相放。正使今日天雨黑雪。令汝头上生黑毒蛇。犹不相听。不须多云。时王驳足闻臣语已。自知必死。得脱无路。即语诸臣。虽当杀我。小缓须臾。听我小住。诸臣缓置。王即自誓。我身由来。所修善行。为王正治。供养仙人。合集众德。回令今日我得变成飞行罗刹。其语已讫。寻语而成。即飞虚空。告诸臣曰。汝等合力。欲强杀我。赖我大幸。复能自拔。自今已后。汝等好忍。所爱妻儿。我次当食。语讫飞去。止山林间。飞行抟人。担以为食。人民之类。恐怖藏避。如是之后。杀啖多人。诸罗刹辈。附为翼从。徒众渐多。所害转广。后诸罗刹。白驳足王。我等奉事。为王翼从。愿为我曹。作一宴会。时驳足王。即许之言。当取诸王令满一千。与汝曹辈。以为宴会。许之已讫。一一往取。闭着深山。已得九百九十九王。残少一人。其数未足。诸王念言。我曹穷急。当何所趣。若其捕得须陀素弥。须陀素弥有大方便。能济我等。作是计已。白罗刹王。王欲作会。极令有异。纯取诸王。不用凡细。须陀素弥。甚有高德。若能得来。王会乃好。罗刹王言。有何高德。即时飞腾。往欲取之。值须陀素弥。将诸婇女。晨欲出城至园洗浴。道见婆罗门。从其乞丐。王语婆罗门。待我洗还。当相布施。王既到园。入池中洗。时罗刹王。飞空来取。担到山中。须陀素弥。愁忧悲泣。时驳足王。而问之曰。闻汝名德殊胜第一。大丈夫志。当任穷达。云何特愁。啼如小儿。须陀素弥。白罗刹王。我不爱身贪惜寿命。但念生来未曾妄语。朝出宫行。见一道士。当车驾前。从我乞丐。我许洗还。当相施与。出值大王担我至此。念今妄语违失诚信。是以故愁。非惜身也。愿见哀愍。假我七日。施彼道士。当归就死。驳足闻是。而语之言。汝今得去。宁当自还来就死耶。即复问言。正使不还。我自能得。寻放令去。王还到国。道士犹在。欢喜供养。施婆罗门。时婆罗门。见王不久欲还就死。惧其恋国而有愁忧。即为其王。而说偈言。

劫数终极乾坤洞然须弥巨海

都为灰炀天龙人鬼于中雕丧

二仪尚殒国有何常生老病死

轮转无际事与愿违忧悲为害

欲深祸重疮疣无外三界都苦

国有何赖有本自无因缘成诸

盛者必衰实者必虚众生蠢蠢

都如幻居三界皆空国土亦如

识神无形假乘四蛇无眼宝养

以为乐车形无常主神无常家

形神尚离岂有国耶

时须陀素弥。闻说此偈。思惟义理。欢喜无量。即立太子。自代为王。与诸臣别。当还赴信。诸臣同声。白于王言。愿王但住。勿忧驳足。臣等思计。设备防虑。锻铁为舍。王且在中。驳足虽猛。何所能耶。王告诸臣并诸人民。夫人生世。诚信为本。虚妄苟存。情所未许。宁就信死。不妄语生。复为种种说诚信之利。广为分别虚妄之罪。诸臣悲咽。一更无言。王起出城。一切皆送。[口*睪]慕道次。断绝复稣。王晓喻讫。涉道而去。时驳足王。自思惟言。须陀素弥。今日应来。坐于山顶。遥候望之。见其顺道径来越已。既到见之。颜色怡悦。欢喜解释。踰过于旧。罗刹王问。快能来到。人生于世。靡不惜寿。汝今当死。欢喜倍常。还到本国。获何善利。须陀素弥答言。大王。宽恩假我七日布施。得遂诚言。又闻妙法。心用闻解。当如今日。志愿毕足。虽当就死。情欣犹生。驳足王言。汝闻何法。试为吾说。须陀素弥。为说本偈。复更方便广为说法。分别杀罪及其恶报。复说慈心不杀之福。驳足欢喜敬戴为礼承用其教。无复害心。即放诸王。各还本国。须陀素弥。即收兵众。还将驳足安置本国。前仙人誓。十二年满。自是已后。更不啖人。遂还霸王。治民如旧。如是大王。欲知尔时须陀素弥王者。今我身是。驳足王者。今鸯仇摩罗是。尔时诸人十二年中。为驳足王所食啖者。今此诸人。为鸯仇摩罗所杀者是。此诸人等。世世常为鸯仇摩罗之所杀害。我亦世世。降之以善。我念过去。为凡夫时。化令不杀。况我今日。成为如来。众德普备。诸恶永息。岂复不能降化之耶。王复白佛。今此诸人。宿有何缘。乃常世世。为其所杀。佛告王曰。善谛听之。乃往过去久远劫中。此阎浮提。有一大国。名波罗捺。于时国王。名波罗摩达。王有二子。各有雄才。端正殊妙。王甚爱念。于时小者。心自念言。设我父崩。兄当继治。我既年小。无望国位。生于一世。已不作王。处世何为。不如幽静以求仙道。作是念已。往白父王。贪慕深山。求于仙道。愿见听放。得遂所志。如是殷勤。志不可夺。父便听之。即放入山。去经数年。父王崩亡。其兄继位。统领人民。兄治不久。遇疾命终。未有子嗣。更无继绍。诸臣集议。靡知所归。有一臣言。王有小子。前启大王。入山学仙。当还往迎以续王位。诸臣喜曰。定有此事。即相率合入山请唤。到以情状具白其意。唯愿垂怜。抚接我国。仙人答言。此事可畏。我此静乐。永无忧患。世人凶恶。好相斩戮。若我为王。傥见图害。今甚乐此。不能为也。诸臣重白。王崩绝嗣。更无绍继。唯有大仙。是王之种。国土人民。不得无主。唯愿垂愍。顾意临覆。如是致诚。殷勤求请。其意不忍。遂与还国。仙人少小。不习欲事。既来治国。渐近女色。淫事已深。奔逸放荡。晨夜耽荒不能自制。遂敕国中。一切诸女。欲出行时。要先从我。尔乃然后。听往从夫。及诸国中。端正妇女。入其意者。皆悉凌辱。时一女人。于道陌上多人众中。倮形立溺。人悉惊笑。来共呵之。汝何无羞。乃至若是。女即答言。女于女中。有何羞耻。汝等立溺。既亦不羞。我汝不异。有何羞耻。诸人答言。是语何谓。女复言曰。唯王一人。是男子耳。一国妇女。皆被其辱。汝等若男。当令尔耶。于是诸人。更相惭愧。便共谈论。如此女言。实是其理。阴持女言。转密相语。同心合谋。欲共图王。城外园中。有清凉池。王恒前后。至池洗浴。诸臣民辈。安伏园中。值王出洗。伏兵悉出。周匝围绕。逼取欲杀。王乃惊曰。欲作何等。诸臣白言。王为正治。淫荒过度。坏乱常俗。污辱诸家。臣等睹见。不能堪忍。故欲除王更求贤能。王闻遂惊。语诸臣言。我实不是负累汝等。请自改厉。更不敢尔。愿见宽放。与民更始。诸臣复语。正使今日。天雨黑雪。顶生毒蛇。终不相放。奚须多云。王闻是已。自知必死。嗔恚感愤。语诸臣言。我本在山。无豫世事。强来见逼。以我为王。未有大失。同心图我。我今单弱。无力自拔。誓当来世当常杀汝。垂当得道。犹不相置。虽作是誓。犹故杀之。如是大王。欲知尔时仙人王者。今鸯仇摩罗是。尔时臣民同心杀王者。今此诸人。为鸯仇摩罗所杀者是。从彼已来。常为所杀。乃至今日。犹害此等。时王长跪。复白佛言。指鬘比丘。杀此多人。今已得道。当受报不。佛告大王。行必有报。今此比丘。在于房中。地狱之火。从毛孔出。极患苦痛。酸切叵言。于时如来。欲令众会知作恶行必有罪报。敕一比丘。汝持户排。往指鬘房。刺户孔中。比丘即往。奉教为之。排入户内。寻时融消。比丘惊愕。还来白佛。佛告比丘。行报如是。王及众会。莫不信解。尔时阿难长跪白佛。鸯仇摩罗。宿有何庆。身力雄壮。力士之力。健捷轻疾。走及飞鸟。复得值佛。越度生死。唯愿垂哀。为众会说。佛告阿难。汝等善听。乃往过去迦葉佛时。有一比丘。为僧执事。将僧人畜。载致谷米。道中逢雨。隐避无处。谷米囊物。悉被浇浸。时彼比丘。思欲疾过。力少行迟。无方从意。心怀悒迟。即立誓言。愿我后生。力敌千人。身轻行速。走疾飞鸟。将来有佛释迦牟尼。使我得见永脱生死。如是阿难。尔时执事比丘者。今鸯仇摩罗是。由彼世时。出家持戒。因营僧事。立愿之故。自从是来。世世端正猛力轻疾。悉如其愿。复遇见我。得度生死。尔时阿难。及诸比丘。王及臣民。一切会者。闻佛所说因缘行报。皆悉感厉。思惟四谛。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者。有种辟支佛善根本者。有发无上正真道意者。或有得住不退转者。皆护身口克心从善。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End

无业禅师悟道因缘

明 尧汾州(今山西汾阳)无业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商州(陕西商洛)上洛人,欲姓杜。其母李氏怀他之前,有一次做梦,听到空中有个声音问她:寄居得否?她答应了,醒来后不久就怀孕了。无业禅师诞生的那天晚上

因缘乞丐

李英棣京都的清晨,天蒙蒙的将亮未亮,在西本愿寺的本堂阶下跪着一位年约四十岁的乞丐。天亮后,西本愿寺的大门开启,乞丐静静的合掌念佛,直到早课结束。白天,他在西六条的新町乞食,每当有人施舍食物给他时,他便

善会禅师悟道因缘

澧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夹山善会禅师,船子德诚禅师之法嗣,俗姓廖,广州人。自幼出家,成年受戒,曾广泛听习经论,对戒定慧三学颇能通达。后住润州(今江苏镇江)鹤林,讲经示众,因听道吾禅师之劝告,前往秀州(

余弘律之因缘

◎ 弘 一弘律因缘初出家时,即读《梵网合注》。续读《灵峰宗论》,乃发起学律之愿。受戒时,随时参读《传戒正范》及《毗尼事义集要》。庚申之春,自日本请得古版《南山灵芝》三大部,计八十余册。辛酉之春,始编《

珍惜因缘

◎ 圣严从禅的立场来解释,生命是时间加上空间的活动,在时间的过程之中移动,在空间的范围之内变化,时间加空间,觉得有个我的存在,这就是生命。因此,生命似乎是一桩不可捉摸的事,其实不然。生命是一个事实,它

刘经臣居士悟道因缘

◎ 法 宝签判(官职名)刘经臣居士,智海本逸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兴朝。少年时以才高俊逸,登上仕途。当时他对佛法并不相信。三十二岁时,刘经臣偶然与东林照觉常总禅师相识,相谈甚欢。在常总禅师的启迪下,刘

恶行莫做!佛说筋骨节酸痛的因缘

佛陀不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他有血肉之躯,跟你我一样,必须经历生、老、病、死的人生历程。当然,他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有很多处,其中之一就是当他经历以上的过程时,他没有烦恼,他不会像凡夫一样哀嚎痛哭,不会忧伤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李炳南:未证真如应慎因缘

学重行解相应。解而不行,说食数宝;行而不解,多入歧途;两俱有过。今修净者;但曰念佛,求生西方,只知向果上攀缘,至于所念,如法与否,慢不加察。是于因力缘力,反而忽之,宁非不知务本耶?经曰:因地不真,果招

李炳南:李老居士的学佛因缘

区区学佛因缘,自幼受家庭熏习,但以种种关系,其间若断若续,一直到三十岁以后,才可说是有信仰。此是沾了苏州弘化社的光;因以前所读之经无非是《金刚》、《楞严》、《法华》、《圆觉》之类。其实是囫囵吞枣,望文

李炳南:李炳南居士的皈依因缘

民国十九年(1930年)四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反对蒋介石的中原大战爆发,西北军攻占了莒城,中央军来援,把莒县县城包围起来。莒县监狱官李炳南被围困在城中,时间长达半年。路过的部队占据民房,勒索民饷

李炳南: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

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答:佛陀十号,并非姓氏之称,乃就其德能之大而显者,定有十种称颂耳。如今称赞人曰,某公吾兄先生,是三号焉。曰某公某长是良吏是正人是国家之柱石,是五称焉。中国以前之封号

杜甫与佛教的因缘

杜甫与佛教的因缘◎许美中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迁居河南巩县。杜甫早年研习儒学,二十岁时开始漫游吴越齐赵,过了十年左右裘怀清狂的生活。三十五岁以后到长安求官,不第。后两次献赋,

宿世因缘

宿 世 因 缘◎ 莲大士窥基的父亲尉迟宗,是唐代左金吾将军。母亲裴氏夫人因梦见掌中有月轮吞下而怀孕。据说窥基呱呱坠地时,红光满室,全家人都很惊喜,唯有他父亲深感不安,不知此子将来会面临怎样的人生道路。

本焕老和尚:念佛要有福德因缘

首座和尚、班首师父、各位执事、各位护法居士:你们各位来问我本焕小和尚,天天不过堂,为什么今天来过堂?我现在倚老卖老,虽然我倚老卖老,但我不比大家起的迟,我可以告诉大家,我每天四点就起床,一直诵经到七点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 一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

修慧要有深厚的福德因缘作基础

净慧法师学佛就是向佛学习,学习佛是如何觉悟的。佛就是觉,《六祖坛经》上讲,迷即众生,觉即佛,一念迷即众生,一念觉即佛。生佛之间,只是一字之差。看似简单,可是真要觉,却不是那么容易,这中间要克服种种困难

一切都只是因缘的一场会聚

一切都只是因缘的一场会聚静波法师交织爱与恨,是劫还是缘?一切也都只是因缘的一场会聚,有缘则聚,无缘则散。轮回,皆缘由爱恨情仇,父母儿女夫妻朋友,皆不出要债还债报恩讨怨。所谓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虽然

贤愚寿夭,富贵贫贱,皆可自作主宰

印光大师【原文】修德有顺有逆。顺性而修,愈修愈近。修极而彻证,证而了无所得。逆性而修,愈修愈远。修极而永堕恶道,堕而了无所失。了此则愚者可贤,贤者可愚,寿者可夭,夭者可寿。富贵贫贱,及与子孙之蕃衍灭绝

天下事皆有因缘

◎ 印 光【原文】天下事皆有因缘。其事之成与否,皆其因缘所使。虽有令成令坏之人,其实际之权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现缘也。明乎此,则乐天知命,不怨不尤。素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矣。汝独不知身为人子,

出家在家因缘不同切莫强求

静波法师《维摩诘经方便品》中说: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维摩居士也有自己的妻子,但是他又去修梵行、离欲。你说那是不是功夫呢?绝对是功夫。我要再重复一遍曾经说的一句话:放下不是放弃,随缘不是随便。所以,在家

要有八种因缘,才能得到莲花化身

宣化上人谈到莲花化身,不是那么容易的,要修很多人所不能修的苦行,要有八种的因缘,才能得到莲花化身。第一种,至失命不说他过:不要说是小事情,甚至于把生命丢了,你也不讲他人的过错。即使只要辩说: 啊!那事

因缘

现在有一句流行的话:向钱看。钱,有那么重要吗?除了向钱看,世间上可看的东西太多了,有的人喜欢看山,有的人喜欢看水,有的人喜欢看书,有的人喜欢看人;也有人喜欢看各种表演、喜欢看各种奇人妙事,喜欢看电视、

胡小林:随缘,但不要自己制造因缘

等待因缘,不要自己制造因缘,自己制造的因缘往往是不好的,不是有个故事吗?说一个乌龟从海边出来了,从海边那个洞里头出来,出来以后一个小孩看见了,一个小孩看见这乌龟以后,他觉得天上有老鹰,因为老鹰吃海龟,

耶舍长者闻法的因缘

耶舍长者闻法的因缘证严法师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一切因缘生,一切因缘灭,因缘来时,就要看我们是否能好好把握因缘,佛在

改变命运要修福修慧从因缘果报上来改变

惟觉法师福报代表这一生当中的经济环境,有福报的人做任何事都很顺利;没有福德,做任何事都会遇到困境,经常一筹莫展,所以福报的熏修很重要。中国有句俗话,大树底下好遮荫。一棵树枝叶茂密,树荫愈大,就能容纳许

学佛要懂因缘敢承担

◎ 梦 参地藏菩萨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上说:如果不至心,虽念我的名号,等于没有念;听到我的名号,不名为闻,也等于没有听到。这个含义就是你跟地藏菩萨这个因缘没有建立起来,虽然听到名号,你没有什么信乐心,

佛教的十二因缘

佛教的十二因缘◎ 葛兆光人生都是痛苦的,仿佛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循环流转的苦难历程,从生到死,从死到生,处于生生不息的轮回之中的众生,好像没有办法逃出这种苦难的缠绕,这一生如此,下一生也如此。有人就说,西

把握因缘,带动良善社会风气

证严法师年轻人,是社会未来的希望。慈济大专青年联谊会已经成立十年了,十多年前,很多慈青还是不解世事的大学生,现在已经在社会各个角落承担不同的职业,扮演不同的人生角色。还有的一路深造,从硕士进修到博士,

皈依三宝而生天的因缘

皈依三宝而生天的因缘◎ 北魏吉伽夜 【经文】尔时。舍卫国须达长者以十万两金雇人。使皈依佛。时有一婢闻长者语。即皈依佛。命终之后生三十三天。于是往集善法堂。帝释以偈而问言。汝宿有何福。得生于天中。光

我认识金山活佛的因缘

我认识金山活佛的因缘乐观法师一提到金山活佛,马上就好像有一个蹲蹲跄跄蹢蹢躂躂类似济公活佛那副神情形状的影子映现在我的面前,我同这位带着神奇气氛的人物首次接触见面,那是在民国十七年的夏天,一个偶然的因缘

诸法皆是因缘和合

诸法皆是因缘和合◎ 果 如该怎么修行才能出苦离苦呢?首先,要知道一切皆是因缘和合的假有,并没有真实的存在。但是,因为自己还没办法体认、亲证这个的道理,所以仍要借假修行,等到你修到了净除妄念、妄觉、妄分

因缘所生法

因 缘 所 生 法◎ 梁启超一般人多以佛教为谈玄家,在后此各派佛学诚有此倾向,原始佛教却不然。释迦是一位最注重实践的人。当时哲学界最时髦的问题如世界有始无始,有边无边,身体与生命是一是二,如未死或不死

徐恒志: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3、我的学佛因缘

3、我的学佛因缘徐恒志(一九五三年八月)我原籍是浙江镇海,父亲治儒学,能文艺,秉性明达、慈厚,常常济人的贫苦,解人的危急,曾以薪水收入,节衣缩食赡养族中鳏寡老少的生活几十年。在饱经忧患、阅历沧桑之后,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净 慧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七天的时间,转瞬之间就过去了。时间是迁流的,世事是无常的,人生也是短暂的,这都说明了世间一切事物的有限性。另外一方面,我们人的妄想、人的欲望却

一日禅:顺境逆境皆是因缘

人生数十年,顺境逆境皆是常事。顺境使人顺悦的同时,亦容易让人懈怠;逆境则相反,虽容易让人倍觉焦躁痛苦,可一旦坚忍跨过,则更上一个台阶。所以当我们遇到逆境的时候,心里定要坚定信念,与其自怨自艾,更不如将

于凌波:十二因缘观

十二因缘观于凌波在原始佛教的教理中,除了三法印和四圣谛外,尚有十二缘起论。十二缘起论就是十二因缘观,在第六章第四节中已有过介绍。但前面介绍的只是十二缘起的流转门,尚有后一半还灭门未介绍出来。所谓十二缘

于凌波:杨仁山的学佛因缘及其对近代佛教的影响

在清季宣统末年中秋节过后的第二天,南京城廷龄巷的金陵刻经处内,客厅中有许多人在开会。他们都是南京佛学研究会和金陵刻经处的人员,开会的目的,是要选出一位新会长。老会长卧病在床,病情日重,昕以授意他们选出

一次五台山,因缘五百年!

在很多人眼中一直以为五台山只是一座山的名字没想到是有五座山峰其最高峰──叶斗峰海拔3058米为华北地区的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美称五台山因其五座主峰峰顶平缓有如垒土之台而得名五座台顶上分别供奉着文殊菩萨

界诠法师的学佛出家因缘

文/界诠法师我是五九年出生的,六零年闹饥荒,六零、六一、六二连续三年都闹饥荒,以后也都吃不饱,有得吃但是吃不饱。一直到八五年我去北京读书的时候还是吃不饱。为什么吃不饱呢?粮食是限量供应的。现在小孩子会

明海大和尚:随顺因缘的背后 还有一句很重要的话

我们坚持初发心特别是坚持发菩提心是非常不容易的。佛法里有许多故事讲到坚持菩提心不退的不容易,其中一个故事讲释迦牟尼佛座下的比丘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在很久以前就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要修菩萨行就要修

慈悲的因缘到了 你自然也会素食

念佛之人为什么要吃常素呢?由于念佛一法是大乘佛法,修菩萨道圆成佛果。成佛的种子是什么呢?是慈悲心、大慈悲心,本着慈悲心的因缘,我们要吃常素,不能伤害众生。一是为了圆修佛果的目的、慈悲心的培植,我们要吃

韩清净:十义量 因缘业果义第六

因缘业果义第六已辩善巧,今次当说因缘业果是诸善巧所依处故。云何因缘业果?谓若有法能顺益彼即说此为彼因,若此与彼为生起依即说此为彼缘,若能造作说名为业,若所成办说名为果。此中一一复有差别,谓有十因、四缘

雪漠:因缘的波光中藏着解脱的秘密

因缘的波光中藏着解脱的秘密相续迁流化,灭灭又生生。如水翻泡沫,似波光盈盈。当你注意观察自己的生活和身边一切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规律,什么规律呢?就是你无法从中找到任何一个独立存在的物体,也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世尊与燃灯佛的因缘

以前有个提和卫国,国王名叫灯盛,他有一位神奇的儿子,出生之时身边一切光明照彻,犹如明灯,因此被称为燃灯太子(锭光太子)。国王灯盛在临终之时将政务托付给了锭光太子,太子明白世事无常的道理,根本无心政务,

蔡礼旭:创造人生好因缘 第一集

创造人生好因缘台湾暑假大专营第一集2007/08●人生时时都在抉择尊敬的诸位同学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在暑假期间能跟这么多的同学们一起,我们来学习我们自己老祖宗几千年的文化智慧。其实人生没有重来一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