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十一卷 续高僧传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6 09:42

第十一卷 续高僧传

义解篇七正纪十二附见五。

隋渤海沙门释志念传一。

隋西京日严道场释智矩传二(慧感慧赜)

隋西京静法道场释慧海传三。

隋西京日严道场释辩义传四。

隋西京日严道场释明舜传五(慧相)

隋西京禅定道场释智梵传六。

隋终南山至相道场释[彰-章 青]渊传七。

唐京师胜光寺释道宗传八。

唐京师慈门寺释普旷传九。

唐京师大庄严寺释保恭传十。

唐京师大兴善寺释法侃传十一(道抚)

唐京师延兴寺释吉藏传十二(慧远)

释志念。俗缘陈氏。冀州信都人。其先颖川寔蕃之后胤也。因官而居河朔焉。念冰清表志岳峙澄神。俊朗绝伦观方在虑。爰至受具问道邺都。有道长法师精通智论。为学者之宗。乃荷箱从听经于数载。便与当席擅名。所谓诞礼休继等。一期俊列连衡齐德。意谓解非满抱终于盖棺。乃游诸讲肆。备探冲奥务尽幽赜。又诣道宠法师。学十地论。听始知终闻同先览。于即道王河北。流闻西秦有高昌国慧嵩法师。统解小乘。世号毗昙孔子。学匡天下众侣尘随。沙门道猷智洪晃觉散魏等。并称席中杞梓慧苑琳琅。念顾眄从之。成名猷上。皆博通玄极堪为物依。乃旋踵本乡将弘法泽。时刺史任城王彦。帝之介弟。情附虚宗。既属念还为张法会。与僧琼法师。对扬道化。盛启本情双演二论。前开智度后发杂心。岠对勍锋无非丧胆。时州都沙门法继者。两河俊士燕魏高僧。居坐谓念曰。观弟幼年慧悟超迈若斯。必大教由兴。名垂不朽也。于即频弘二论一十余年。学观霞开。谈林雾结。齐运移历周毁释经。遂乃逃迸海隅同尘素服。重寻小论亟动天机。疑虑廓销伫聆明运。值隋国创兴佛日还复。敕访之始即预出家。而包蕴迦延未遑敷述。至开皇四年。谓弟沙门志湛曰。吾穷冠小乘。自揣与罗汉齐镳也。但时未至故且敛翮耳。湛夙餐法味。欣其告及。以事达明彦法师。彦成实元绪素重念名。与门人洪该等三百余人。躬事邀延阐开心论。遂骋垂天之翼。弘盖世之功。俯仰应机披图广论。名味之聚缘重之识。卷舒夐古之下。立废终穷之前。大义千有余条并为轨导。至如迦延本经传谬来久。业揵度中脱落四纸。诸师讲解曾无异寻。念推测上下悬续其文。理会词联皆符前作。初未之悟也。后江左传本。取勘遗踪。校念所作片无增减。时为不测之人焉。撰迦延杂心论疏及广钞各九卷。盛行于世。受学者数百人。如汲郡洪该。赵郡法懿。漳滨怀正。襄国道深。魏郡慧休。河间圆粲。俊仪善住。汝南慧凝。高城道照。洛寿明儒。海岱圆常。上谷慧藏。并兰菊齐芳踵武传业。关河济洽二十余年。隋汉王谅作镇晋阳。班条卫冀搜选名德预有弘宣。念与门学四百余人。奉礼西并将承王供。谅乃于宫城之内更筑子城。安置灵塔别造精舍。名为内城寺。引念居之。开义寺是也。劳问殷至特加尤礼。又令上开府咨议参军王颇宣教云。寡人备是帝子民父。莅政此蕃。召请法师等远来降趾。道不虚运必藉人弘。正欲阐扬佛教使慧日清朗兆庶蒙赖法之力也。宜铨举业长者。可于大兴国寺宣扬正法。当即大众还推念焉。既预经纶即弘敷训。先举大论末演小乘。辩注若飞流。声畅如天鼓。三乘并骛四部填堙。其知名者。则慧达法景法楞十力圆经法达智起僧鸾僧藏静观宝超神素道杰等五百余人。并九土扬名五乘驰德。精穷内外御化一方。销鄙吝于筵中。断封疑于理际。仁寿二年献后背世。有诏追王入辅。王乃集僧曰。今须法师一人神解高第者可共寡人入朝。拟抗论京华传风道俗。众皆相顾未之有对。王曰。如今所观念法师堪临此选。遂与同行。既达京师。禅林创讲。王自为檀越经营法祀。念登座震吼四答冰消。清论徐转群疑潜遣。由是门人慕义千计盈堂。遂使义窟经笥九衢同轨。百有余日盛启未闻。王又与念同还并部。晋阳学众伫想来仪。王又出教令。于宝基寺开授。方面千里法座辍音。执卷承旨相趋阶位。会隋高晏驾。中外相疑。汉王列境举兵鲸鲵海陆。念乘衅还里。与沙门明空等讲宣二论。绍业沧溟望风总集。大业之始载荡妖氛。招引义学充诸慧日。屡诏往征。频辞不赴。以大业四年卒于沧土。时年七十有四。渤海太守金紫光禄大夫历阳公宋元亮。及诸缁素。若丧厥亲。为之建塔。益州福成寺道基法师。慧解通征祖习有所。乃为之行状。援引今古。文质存焉。

释智矩。姓吴氏。吴郡人。性矜庄。善机会。美容貌。雅为众表。又善草隶偏爱文章。每值名宾辄属兴缀采。铺词横锦勇思霏霜。而仪轨宪司未沿流俗。初听兴皇朗公讲。讨穷深致学冠时雄。而神气高标在物峰出。威仪庠序容止端隆。虽寝处虚闲立操无改。有人私觇两月徒行。空野摄衣无见抄反。欣其谨慎故重叙之。讲四论大品。洞开幽府镜识宗归。披释金陵望风顿怯。吐纳机辩适对当时。弘匠浙东。砥砺前学。致使禹穴西骛成器极繁。末于故都建初寺又讲三论。常听百人。蒋州刺史武山公郭演。隋之良宰。创莅南蕃。奉敬咨谒降情归禁。隋炀往镇杨越。采拔英灵。矩既誉洽东瓯名流西楚。征居慧日处以异伦。而执志出群言成世则。欲使道张帝里学润秦川。开皇十九年更移关壤敕住京都之日严寺。供由晋国。教问隆繁置以华房。朋以明德一期俊杰。并是四海搜扬矩。特立清秀不偶群侣。覃思幽寻无微不讨。外辞以疾内寔旁通。业竞六时研精九部。才有昏昧览兴赋诗。时暂阕余便观流略。制中论疏止解偈文。青目所销鄙而轻削。每讲谈叙清攉宗致。雅涉昙影之风。义窟文锋。颇怀洪偃之量。时有同师沙门吉藏者。学本兴皇。威名相架文藻横逸。矩实过之。所以每讲叙王皆制新序。词各不同。京华德望餐附味道者殷矣。而性罕外狎。课力逞词。自非众集未曾瞻觌。以大业二年正月卒于寺房。春秋七十有二。葬京郊之南。门人慧感慧赜。亲承嘉诲询处有归。后于江之左右所在通化。各领门侣众出百人。传嗣宗绩不爽遗绪。

释慧海。姓张氏。河东虞乡人。久积闻熏早成慧力。年在童龀德类老成。所以涉猎儒门历览玄肆。虽未穷其章句。略以得其指归。乃曰。可以栖心养志者。其惟佛法乎。年至十四。遂落发染衣。为沙门大昭玄统昙延法师弟子也。流心宗匠观化群师。十八便讲涅槃。至于五行十德二净三点。文旨洞晓词采丰赡。既受具戒转厌嚣烦。屏迹山林专崇禅业。居于弘农之伏读山。会周武肆勃仁祠废毁。乃窜身避难奔齐入陈。戒品无亏法衣不舍。又采听摄论研穷至趣。大隋御宇方践京邑。帝姊城安长公主。有知人之鉴。钦其德望为立伽蓝。遂受以居之。今之静法寺是也。课业四部三学兼弘。门徒济济于今传美。末爱重定行不好讲说。缄默自修唯道是务。而无恃声望不言加饰。直心道场于斯人矣。仁寿已前。文帝频颁玺书分布舍利每感异祥。恒有延誉之美。故感应传云。初海造塔于定州恒岳寺。塔基之左有滢。名曰龙渊。其水不流深湛悬岸。及将安置即扬涛。沸涌激注通于川陆。父老传云。此水流竭不定。但有善事相投。必即泄流奔注。其征感如此类也。后又送舍利于熊州十善寺。有人[戀-心 足]躄及痼疾者积数十年。闻舍利初到。舆来礼忏心既殷至。忽便差损轻健而归久值亢旱飞尘天塞。又感甘泽地如油涂。日朗空清来苏数万。大业二年五月二十七日卒于本寺。春秋五十有七。初病极命诸徒曰。吾闻上栋下宇生民之偓龊。外椁棺内世界之萦羁。既累形骸于桎梏亦碍生世于大患。岂揖礼义于嚣尘。卜宅葬于烦饰者也。宜宗薄葬用嗣先尘贻诸有类矣。弟子钦崇德范。收骨而建塔于终南之峰。即至相之前岭也。刻石立铭树于塔所。自海之立寺。情务护持勤摄僧伦延迎宾客。凶年拯及振名京邑云尔释辩义。姓马氏。贝州清河人也。少出家。沉静寡世事。志怀恢厚善与人交久而笃敬。言无勃怒滔然远量。初归猷论师。学杂心贯通文义。年始登冠便就讲说。据法传道疑难纵横。随问分析曾无遗绪。有沙门昙散者。解超遂古名重当时。闻义开论即来仇拟。往返十番更无后嗣。义曰。理势未穷何不尽论。散曰。余之难人问不过十。卿今答势不尽。知复何陈。当即惊誉两河甫为称首。属齐历云季周丧道津。乃南达建业。传弘小论屡移声价。更隆中土。隋炀搜选名德令住日严。以义学功显著遂之关辅。咨义决疑日不虚席。京师俊德昙恭道抚及赜净等。皆执文咨议穷其深隐。并未尽其怀也。后以世会明时寺多高达。一处五讲常系法轮。义皆周历观详折中弘理。而晦景消声不咎前失。必应机坠绪者并从容辞让无何而退。不欲显黜于前故。英雄敬其卑牧。传芳又甚于昔。仁寿二年。隋汉王谅。远迎志念法师。来华京室。王欲炫其智术也。乃于禅林寺创建法集。致使三辅高哲咸废讲而同师焉。义厕其筵肆聆其雅致。乃以情之所滞。封而问之。前后三日。皆杜词莫对。念处座命曰。向所问者乃同疑焉。请在下座返询其志。义潜隐容德世罕共宗。及见慧发不思。合京竦神传听。其为显晦皆此类也。炀帝昔位春宫。献后云背。召日严大德四十余人。皆四海宗师一时翘楚。及义对扬玄理。允塞天心。沙门道岳命宗俱舍。既无师受投解莫从。凡有疑议皆赍而取决。岳每叹曰。余之广扬对法。非义孰振其纲哉。故洽闻之美见称英达。时有沙门智矩吉藏慧乘等三十余人。并炀帝所钦。日严同止。请义开演杂心。顾惟不竞。即就元席。既对前达不事附文。提举纲纽标会幽体。谈述玄极不觉时延。其为时贤所重如此。以大业二年遘疾卒于住寺。春秋六十有六。葬京郊之南。东宫舍人郑颋。为之碑颂。初义仁寿二年。奉敕送舍利于本州宝融寺既达州治忽放光明。寺僧智耀先有舍利九分。将入道场。数之加得十二分。又放光明。随人缘念色相不同。青红紫白同时异见。或佛像僧形重沓而出。前后放光日流数度。将入塔夕。复于基上气发黄紫。去地四尺。填平后夜又放大光。上属星汉下遍城邑。合境顶戴欣其嘉瑞。四年春末。又奉敕于庐州独山梁静寺起塔。初与官人案行置地行至此山。忽有大鹿从山走下。来迎于义。腾踊往还都无所畏。处既高敞而恨水少僧众汲难。本有一泉。乃是僧粲禅师烧香求水。因即奔注。至粲亡后泉涸积年。及将拟置。一夜之间枯泉还涌。道俗欣庆。乃至打刹起基。数放大光如火如电。旋绕道场。遍照城郭。官民同见共嗟希有。

释明舜。姓张。青州人。少在佛宗学周经籍。偏以智论著名。次第诵文六十余卷。明统大旨驰誉海滨。解惠连环世称雄杰。值法灭南投届于建业。栖止无定周流讲席。后过江北住安乐寺。时弘论府肆意经王。大小诸乘并因准的。盛为时俊所采。时沙门慧乘。辩抗淮阳义归有叙。从舜指摘大论定其宗领。遂尔弘道累稔栖意。未终夕经入梦具见冥官征责福业。舜答。讲智度论并诵本文六十余卷。冥官云。讲解浮虚诵经是实。余龄未尽且放令还。既寤便止谈论专私自业。末为晋王召入京辇住日严寺。传灯事绝终窭其心。时叙玄义顿倾品藻。仁寿四年下敕造塔。令送舍利于蕲州福田寺。寺是州北三里鼓吹山上。每天雨晦冥。便增鼓角之响。因以名焉。竹林蒙密层巘重叠。唯有一路才可通车。寺处深林。极为闲坦。是南齐高帝所立也。三院相接。最顶别院名曰禅居。赵州沙门法进之所立也下瞻云雾。至于平旦日晚。望见横云之上乃有仙寺。每日如此。实为希有之胜地也。舜案行山势。唯此为佳。乃于次院之内。安置灵塔。掘基三尺得一小蛇。可长尺余五色备饰。乃祝曰。若为善相可止香奁。依言即入。遣去复来。经停三日便失所在。又深一丈获方石一段。纵广径丈五采如锦。楞侧畟然如人所造。即以石函置上而架塔焉。以大业二年卒于京寺。春秋六十矣。门人慧相者。惠声有据崇嗣厥业扇美江都。

释智梵。姓封氏。渤海条人。后因祖父剖符。遂居涿郡之良乡焉。岐嶷彰美早悟归信。年十二届河间郡。值灵简禅师。求而剃落。遂游学邺都。师承大论十地等文。并尝味弘旨温习真性。俊响遐逸同侣归宗。二十有三躬当师导。后策锡崤函通化京壤。绵历二纪利益弘多。结众法筵星罗帝里。开皇十六年。天水扶风二方胜壤。闻梵道务竞申奏请。有敕许焉。梵任吹虚舟憩翼天水。大行道化信靡如风。仁寿末年重还魏阙。法轮重转学侣云随。开帙剖文皆传义旨。其年季春。奉敕置塔于郢州宝香寺。仍于塔东流水获毛龟八枚。寺内基东池内又获八枚。皆大小相似与世无异。但毛色青绿可长三寸。背上横行五节而起。光相超异。出水便靡但见绿甲。入水毛起历然上竦。具以奏闻。由是腾实楚都知名帝阙。大业五年又应诏旨令住禅定。静缘摄想无替暄寒。九年二月四日卒于寺房。春秋七十有五。遗属施身。门徒遵旨乃送终南山。鸠集余骸缄于塔内。外施铭文。于今传尚矣。

释[彰-章 青]渊。姓赵氏。京兆武功人也。家世荣茂冠盖相承。厌此浮假希闻贞素。十三出家。道务宏举定慧攸远。属周武凌法。而戒足无毁。慨佛日潜沦。拟抉目余烈。乃剜眼奉养。用表慧灯之光华也。然幽情感通遂果心愿。暨隋文重开正法即预缁衣。而慧业遐举闻持莫类。自华严地持涅盘十地。皆一闻无坠历耳便讲。既释众疑时皆叹伏。行必直视动静咸安。住则安禅缘诸止观。一钵之与百纳。始习至终。常坐之与山居。报倾便止。讥疑有涉敛足不行。尼寺市阗由来不往。斯诚节动后昆厉清末法。兼以是非长短罕附胸怀。供给僧俦身先轨物。承灵裕法师擅步东夏。乃从而问焉。居履法堂亟经晦朔。身服粗素摧景末筵。目不寻文口无谈义。门人以为蒙类也。初未齿之。裕居座数观异其器宇。而未悉其惠解。乃召入私室与论名理。而神气霆击思绪锋游。对答如影响。身心如铁石。裕因大嗟赏。以为吾之徒也。遂不许住堂同居宴寝。论道说义终日竟夜。两情相得顿写幽深。渊谓。理出不期更流神府。博观盛集全无可师。还返裕所具陈性欲。后整操关壤屏迹终南。置寺结徒分时程业。三辅令达归者充焉。今之至相寺是也。裕后敕召入朝。才有间隙径投渊寺。欣畅意得倾阴屡改。又以帝之信施为移山路。本居迮隘兼近川谷。将延法众未日经远。裕卜西南坡阜。是称福地。非唯山众相续。亦使供拟无亏。渊即从焉。今之寺墌是也。自尔迄今五十余载。凶年或及而寺供无绝。如裕所示。斯亦预见之明也。因疾卒于至相之本房。春秋六十有八。即大业七年四月八日也。初渊奉持瓦钵。一受至终行住随身未曾他洗终前十日破为五段。因执而叹曰。钵吾命也命缘已谢五荫散矣。因而遘疾。此则先现灭相。后遂符焉。及正舍寿之时。钟声无故嘶破。三年之后更复如本。此皆德感幽显呈斯征应。率如此类也。弟子法琳。夙奉遗踪敬崇徽绪。于散骸之地。为建佛舍利塔一所。用津灵德。立铭表志云。

释道宗。俗姓孙氏。莱州即墨人。少从青州道藏寺道奘法师。学通经论。奘明达识慧。标举河海名播南北。立四种黎耶闻熏解性佛果等义。广如别传。宗受业智论十地地持成实毗昙。大小该博。晚住州中游德寺。寺即宗之所造。房堂园圃悉是经论。声名雄远玄素攸仰。及讲大论天雨众花。旋绕讲堂飞流户内。既不委地。久之还去。合众惊嗟希有瑞也。宗虽目对初不怪之。行讲如初。后不重述。时共伏其远度。晚住慧日。英彦同聚该富是推。常讲成实弘匠后学。伪郑钦敬礼问优繁。上清东夏又钦德素。召入西京住胜光寺。复延入弘义宫。通霄法集。群后百辟咸从伏听。披阐新异振发时心。自尔周轮随讲无替。虽无成济而学者推焉。以武德六年卒于所住。春秋六十一。秦府下教赠物二百段。收葬于终南山至相寺之南岩。

释普旷。俗姓樊氏。扶风[邱-丘 (尸@目)]人也。七岁出家。依止圆禅师而为沙弥。居山饵柏一十五载。诵读经教日夕相连。及进大戒便行头陀。乞食人间栖投林冡二十余载。刚梗严毅卓荦不群。言议酬捷孤然天挺。后游聚落采拾遗文因过讲席听其余论。素未开解闻即宪章。便构心曲陈论高座。发言新奇卒难解释。皆叹其俊锐莫肯前驱。每与周武对扬三宝。析理开神。有声朝典。佛法正隆未劳听解。遂往樊川头陀自静。夜宿寒林。人有索其首者。旷引刀将刎。乞者止之。又从索耳便刵而惠之。建德之年将坏二教。关中五众骚扰不安。旷闻之躬往帝庭广陈至理。不纳其言。退而私业。于斯时也寺塔湮废投命莫从。远造则力竭难通。近从则心轻易徙。遂因其俗位消息其中。武帝虽灭二教意存李术。便更置通道观学士三百人。并选佛道两宗奇才俊迈者充之。旷理义精通时共佥举。任居学正剖断时秀为诸生先。不久废观。听士随才赋任。旷力怯躬耕糇粒无委。寄禄登庸复任岐山从事。奉遵旧约不黩情染衣。故毡装倨傲临官剃发留须。头戴纱帽缨其咽颔。用为常轨。有事判约笔断如流。务涉繁拥者。便云我本道人不闲俗网。周国上下咸委其仪度也。顾旷通博任其处世。隋氏将兴菩萨僧立。相如朝服不同剃剪。员置百二十人。并括前法牙角不涅尘俗者。旷识悟闻达当其一焉。寻复废之。大法昌显并预出家同居兴善。果敢雄敏众所先之。隋文以通道观钟赐玄都观。黄巾一族同共移来将达前所。旷率其法属径往争之。立理既平便又刵耳。道士望风索然自散。乃悬于国寺声震百里。隋高晏驾禅定郁兴。乃召居之。大业末年又登纲任。大唐启运别奉诏书。曩积芳猷日别相见。武德三年三月卒于慈门寺。春秋七十三。遗告舍身山路不须茔垄。弟子捃萃余骨。起塔于终南龙池之峰。树铭旌德。于今存焉。

释保恭。姓崔。青州人也。晋永嘉南迁止于建业。父超道本州刺史。十一投炅法师。将欲试其神采。乃以观音诵之。初夜一时须臾便度。自谓闻之如经月顷。即度出家。会炅亡没。梦见两蛇从师脚出入恭脚中。忽尔惊觉。自觉心志弘雅身相安怗。便往开善彻法师所听采成论。义疏极细状如蝇头。一领八纸不遗一字。众齐五百莫不推先。受具已后随惠晓禅师综习定业。深明观行频蒙印可。又听成实谓有余悟。反求所明翻成疑阻。即以问诸讲匠皆无通者。逢高昌嵩公开扬地持十地。因从受学。不逾年稔大义皆明。于前疑中。又削其半。乃行依地持偏讲法华。控引宗归。得其奥旨。陈至德初。摄山慧布。北邺初还欲开禅府。苦相邀请建立清徒。恭揖布慧声便之此任。树立纲位引接禅宗。故得栖霞一寺道风不坠至今称之咏歌不绝。恭又从布听采三论善会玄言。于前诸疑都并消释。及布之亡委以徒众。既承付属率诱如初。而德素尊严见者皆惮。整理僧务功在护持。仁寿末年献后崩背。帝造佛寺综御须人。佥委声实以状闻奏。下敕征入为禅定道场主。纲正僧网清肃有闻。迄于隋代常莅斯任。隋齐王暕。奉其道德礼以为师。既受戒已施衣五百领。一无所受乃从余散。唐运初兴归心泉石。遂避官于蓝田悟真寺。栖息林岫将事终焉。而御众摄持声光帝里。武德二年。下敕召还依旧检校。仍改禅定为大庄严。及举十德统摄僧尼。京辇诸僧慑惮威严遂不登及。高祖闻之曰。恭禅师志行清澄可为纲统。朕独举之。既位斯任诸无与对。遂居大德之右。专当剖断。平恕衷诣众无怨焉。以武德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卒于大庄严寺。春秋八十。初恭弱年入道志力兼常。不以利倾不以威动。敦肃严毅深有大猷。曾经山行虎伏前道。从边直过情无顾及。大业中年枭感起逆。僧有竞者言与同谋。于时正在堂中登坐竖义。兵卫奄至围绕阶庭。合众惊惶将散其席。恭曰。自省无事。待论议讫当自辩之。从容谈叙都无异色。斯例甚众。略陈一二。由兹风问陈隋唐代。三国天子之所隆焉。葬于京郊之西南。其碑唐秘书监萧德言制文。

释法侃。姓郑氏。荥阳人也。弱年从道。志力坚明体理方广。常流心府。闻泰山灵岩行徒清肃瑞迹屡陈远扬荥泽。年未登冠遂往从焉。会彼众心自欣嘉运。及进具后励节弘规。预在清训务机登践。后周流讲席博览群宗。随闻戢戴有伦前达。有渊法师。道播当时雄杰推指。妙通十地尤明地持。侃又从焉。听其开释。皆周涉正理遵修章采。属齐历不绪周湮法教。南度江阴栖迟建业。听采新异蓥饰心神。摄虑缘求拟诸漆木。陈平之后北止江都安乐寺。有曹毗者。清信士也。明解摄论。真谛亲承。侃乃三业归从玄义请决。即开融胜相覆叙所闻。毗自听之恐有遗逸。侃每于隐义发明铺示既允惬当。毗皆合掌称善。隋炀晋蕃昔镇扬越。搜举名器入住日严。以侃道洽江溽。将欲英华京部。乃召而隆遣。既达本寺厚供礼之。盛业弘被栖心止观。时复开道唯识味德礼忏。匠益惰学亟动物心。仁寿二年。文帝感瑞。广召名僧用增像化。敕侃往宣州安置舍利。既奉往至统叙国风陶引道俗。革化归法者数亦殷矣。初孟春下诏之日。宣州城内官仓之地。夜放光明红赤洞发。举焰五丈广一丈许。官人军防千有余人一时奔赴。谓是火起。及至仓所乃是光相。古老传云。此仓本是永安旧寺也。至于明日永安寺拟置塔处。又放光明。如前无异。众并不委其然也。季春三月侃到宣州权止公馆。案行置所通皆下湿。一州之上不过永安。既预光待因构塔焉。又令掘仓光之处。果得石函。恰同棺样。不须缮造。因藏舍利。又降甘露凝于树枝香甘过世。又感紫芝一枚生于舍利堂壁。九枚盘曲光色殊异。遂令以表闻奏。又造塔黎州。还令侃往。初至馆停。闻空中天乐。繁会聒耳。道俗庆之。又感异香互来充鼻。掘地四尺获一古瓦。铭云。千秋万岁乐未央。侃奉福弘业亟发征祥。抑是冥通。岂唯人事。旋还京邑讲授相寻。大唐受禅情存护法。置十大德用清朝寄。时大集僧众标名序位。侃仪止肃然挺超莫拟。既德充僧望遂之斯任。恂恂善诱弘悟繁焉。晚移兴善讲导无替。武德六年十一月卒于所住。春秋七十三矣。殡于东郊马头穴内。侃学专摄论。蹑足亲依。披析幽旨涣然标诣。解义释名见称清澈。诸赴听者欣其指况。有道抚法师者。俊颖标首京城所贵。本住总持。宗师异解用通摄论。及临侃席数扣重关。束心展礼餐承音训。遂舍其本习从归真谛。且侃形相英伟庠序端隆。折旋俯仰皆符古圣。所以隋朝盛德行业乃殊。至于容服可观引命征召。必以侃为言首。其威仪之选为如此也。及其少服紫石。老遂苦之。医诊云。须以猪肉用厌药势。侃曰。终须一谢。岂得啖他。因纵疾取终。其翘诚重物又若于此。侃初立名。立人安品。后值内惠日道场沙门智骞曰。侃之为字。人口为信。又从川字。言信的也。因从之。

释吉藏。俗姓安。本安息人也。祖世避仇移居南海。因遂家于交广之间。后迁金陵而生藏焉。年在孩童。父引之见于真谛。仍乞詺之。谛问其所怀。可为吉藏。因遂名也。历世奉佛门无两事。父后出家名为道谅。精勤自拔苦节少伦。乞食听法以为常业。每日持钵将还跣足入塔遍献佛像。然后分施。方始进之。乃至涕涶便利。皆先以手承取。施应食众生。然后远弃。其笃谨之行初无中失。谅恒将藏听兴皇寺道朗法师讲。随闻领解悟若天真。年至七岁投朗出家。采涉玄猷日新幽致。凡所咨禀妙达指归。论难所标独高伦次。词吐赡逸弘裕多奇。至年十九处众覆述。精辩锋游。酬接时彦绰有余美。进誉扬邑有光学众。具戒之后声问转高。陈桂阳王钦其风采。吐纳义旨钦味奉之。隋定百越遂东游秦望。止泊嘉祥如常敷引。禹穴成市问道千余。志存传灯法轮相继。开皇末岁。炀帝晋蕃置四道场。国司供给。释李两部各尽搜扬。以藏名解着功。召入慧日。礼事丰华优赏伦异。王又于京师置日严寺。别教延藏往彼居之。欲使道振中原行高帝壤。既初登京辇道俗云奔。见其状则傲岸出群。听其言则钟鼓雷动。藏乃游诸名肆。薄示言踪。皆掩口杜辞鲜能其对。然京师欣尚妙重法华。乃因其利即而开剖。时有昙献禅师。禅门钲鼓。树业光明道俗陈迹。创首屈请敷演会宗七众闻风造者万计。隘溢堂宇外流四面。乃露缦广筵犹自繁拥。豪族贵游皆倾其金贝。清信道侣俱慕其芳风。藏法化不穷财施填积。随散建诸福田。用既有余。乃充十无尽。藏委付昙献资于悲敬。逮仁寿年中。曲池大像举高百尺。缮修乃久身犹未成。仍就而居之。誓当构立。抽舍六物并托四缘。旬日之间施物连续。即用庄严峙然高映。故藏之福力能动物心。凡有所营无非成就。隋齐王暕夙奉音猷。一见欣至而未知其神府也。乃屈临第并延论士。京辇英彦相从前后六十余人。并已陷折前锋令名自著者。皆来总集。藏为论主。命章陈曰。以有怯之心。登无畏之座。用木讷之口。释解颐之谈。如此数百句。王顾学士傅德充曰。曾未延锋御寇。止如向述恐罕追斯踪。充曰。动言成论验之今日。王及僚友同叹称美。时沙门僧粲。自号三国论师。雄辩河倾吐言折角。最先征问。往还四十余番。藏对引飞激注赡滔然。兼之间施体貌词采铺发。合席变情赧然而退。于是芳誉更举顿爽由来。王谓未得尽言更延两日。探取义科重令竖对。皆莫之抗也。王稽首礼谢永归师傅。并嚫吉祥麈尾。及诸衣物。晚以大业初岁。写二千部法华。隋历告终。造二十五尊像。舍房安置。自处卑室。昏晓相仍竭诚礼忏。又别置普贤菩萨像。帐设如前。躬对坐禅观实相理。镇累年纪不替于兹。及大唐义举初届京师。武皇亲召释宗。谒于虔化门下。众以藏机悟有闻。乃推而叙对曰。惟四民涂炭。乘时拯溺。道俗庆赖。仰泽穹旻。武皇欣然劳问勤勤不觉影移。语久。别敕优矜。更殊恒礼。武德之初。僧过繁结置十大德。纲维法务宛从初议。居其一焉。实际定水钦仰道宗。两寺连请延而住止遂通受双愿。两以居之。齐王元吉。久揖风猷亲承师范。又屈住延兴。异供交献。藏任物而赴。不滞行。藏年气渐衰屡增疾苦。敕赐良药。中使相寻。自揣势极难瘳。悬露非久。乃遗表于帝曰。藏年高病积德薄人微。曲蒙神散寻得除愈。但风气暴增命在旦夕。悲恋之至遗表奉辞。伏愿久住世间缉宁家国。慈济四生兴隆三宝。储后诸王并具遗启累以大法。至于清旦索汤沐浴着新净衣侍者烧香令称佛号。藏加坐俨思如有喜色。斋时将及。奄然而化。春秋七十有五。即武德六年五月也。遗命露骸。而色逾鲜白。有敕慰赙。令于南山觅石龛安置。东宫以下诸王公等。并致书慰问。并赠钱帛。今上初为秦王偏所崇礼。乃通慰曰。诸行无常。藏法师道济三乘名高十地。惟怀弘于般若。辩囿包于解脱。方当树德净土阐教禅林。岂意湛露晞晨业风飘世。长辞奈苑遽掩松门。兼以情切绪言见存遗旨。迹留人往弥用凄伤。乃送于南山至相寺。时属炎热坐于绳床尸不催臭加趺不散。弟子慧远树续风声。收其余骨凿石瘗于北岩。就而裨德。初藏年位息慈英名驰誉。冠成之后荣扇逾远。貌象西梵言寔东华。含嚼珠玉变态天挺。剖断飞流殆非积学。对晤帝王。神理增其恒习。决滞疑议。听众忘其久疲。然而爱狎风流不拘检约。贞素之识或所讥焉。加又纵达论宗颇怀简略。御众之德非其所长。在昔陈隋废兴。江阴凌乱。道俗波迸。各弃城邑乃率其所属往诸寺中。但是文疏并皆收聚。置于三间堂内。及平定后方洮简之。故目学之长勿过于藏。注引宏广咸由此焉。讲三论一百余遍。法华三百余遍。大品智论华严维摩等各数十遍。并着玄疏盛流于世。及将终日。制死不怖论。落笔而卒。词云。略举十门以为自慰。夫含齿戴发。无不爱生而畏死者。不体之故也。夫死由生来。宜畏于生。吾若不生何由有死。见其初生即知终死。宜应泣生不应怖死。文多不载。慧远依承侍奉俊悟当时。敷传法化光嗣余景。末投迹于蓝田之悟真寺。时讲京邑亟动众心。人世即目故不广叙。

End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

宏海法师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讲净土宗的祖师,已经讲到第十一代叫省庵大师。在佛门里边很多的大祖师爷来的时候都是胎里素,就是不吃荤的。省庵大师也是这样,从小就不染荤腥。后来他妈妈看他善根深厚,就把

高僧自述过去世邪淫所受果报

佛陀般涅槃后二百多年,印度阿育王时代。在有花城之称的巴嗒厘子城中,居住着依西达西和菩提两位长老尼。她们两位长老尼,都是具足戒行、喜乐禅那、博学多闻,并且断尽了一切烦恼的四果阿拉汉圣者。有一天,她们进入

宋代高僧圆通居讷禅师

庐山圆通寺居讷禅师,宋代著名高僧。梓州(今四川三台)人,俗姓蹇。相貌英俊,读书过目成诵。居讷禅师十一岁出家,十七岁时因背诵《法华经》得度出家,受戒后开始登坛讲经,因辩才无碍,深得信徒的欢迎,连当时的耆

凉州籍高僧昙曜

◎柴多茂一、昙曜生平简介昙曜,生年不详,约卒于487-489年间,籍贯凉州(一说为罽宾人,今指克什米尔一带)。他少年出家,修行禅法,坚守戒律,节操高拔,是北魏时期佛学修养最深、最有才华的一位高僧。昙曜

赠药山高僧惟俨

◎ 李 翱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去药山参拜药山惟俨禅师,禅师正在窗下看经,既不起身迎接,也不抬头招呼他。李翱急躁地说:见面不如闻名!禅师说:太守为什么要贵

高僧憨山大师

◎ 车如舜在明代高僧中,与紫柏大师齐名,两人相交甚厚,主张相近,而且最后都同遭官府拘捕迫害的是憨山大师。憨山(1546-1623年),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以号行。全椒(今属安徽省)人。据说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吴言生佛源老和尚与虚云老和尚佛源老和尚年轻时亲近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受到器重,被委任为云门寺知客。佛源老和尚对师父也十分钦佩。他曾讲述过一个虚云老和尚降服老虎的传奇故事。任何境

92岁高僧的养生秘诀:慢!

星云大师今年已经92岁高龄了,可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在52年前就是一个糖尿病患者,在漫长的与糖尿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让他积累了许多保健、养生经验,其中,慢,即为其养生之道之一。几年前,星云法师说过这样一句

高僧的惜福节俭

高僧的惜福节俭◎ 如 意 惜福节俭是历代高僧大德都具有的优良品格,也是我们增进道业和培植福报的最好方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所拥有的每一点福报,时时处处都做到惜福节俭。唐代高僧左溪玄朗法师(67

五位高僧大德的临终往生体验

印光大师: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往生前,预知时至。公元一九四0年十月二十七日,示现一点小病,隔日即召集大众,宣布妙真法师为苏州灵岩山寺之住持。于是大众选十一月九日为升座日期,印光大师说:太迟

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看唐代中国文化的西传

◎ 张梓波中国古代的西行求法高僧,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在求法过程中,这些梵汉兼通的高僧也把中国文化传至西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将汉文经典译为梵文,如玄奘翻译《老子》一事;其二,在西行求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慎 言尊师重道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佛陀在许多经典中都论及到尊师重道的问题。如佛陀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谈到净业三福时说,为佛弟子当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在《善

当代高僧:父母这样教育 孩子便堪称大才

作父母的,对子女负有抚养教育的责任,必须认真履行,要为子女提供必要的衣食住等生活资料,令其能正常健康地成长。但要提倡节俭,不要奢华浪费,知一菜一米,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爱护。同时要教以孝顺父母,尊老爱

怎样做个好人?高僧:至少达到六条标准

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好人的标准就是向善、向上。向善就是不做坏事,只做好事;向上就是做好人,做圣贤,做伟人,成佛作祖。无论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作

信佛多年仍不快乐 高僧三句话告诉你真正原因

有些人皈依后,仍然不觉得快乐,执念不断,烦恼不断,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下文禅师与信众的对话中感悟一二。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绿色人生!高僧开示吃素的功德和意义

我们祖先说过:一日吃素,天下杀生无我份;你今天吃素,今天全世界的杀生就与你没关系,这就像互联网一样,你的电脑没有连接到杀生的网络里。我们的祖先又说:吃他一口肉,欠他万万千;世间最惨的事情莫过于生命屠杀

中国佛教鼻祖高僧竺法兰

云雾缭绕,佛教南传第一寺弥陀道场。一千八百多年的东汉,印度高僧来此创建。四围峰峦形如莲花,寺在莲花中心,一朵莲花盛开的古刹禅林。我好奇追印度高僧是谁?她说:迦叶摩腾,竺法兰。高僧一:迦叶摩腾,也作摄摩

高僧离世为啥叫“圆寂”,和死亡有什么区别?

圆寂,其实是“涅槃”的另一种说法,是对“涅槃”一词的大体解释。“圆寂”这词儿是最常见的,此外,“灭度”、“入灭”都是同样的意思。中国人比较喜欢“圆”而不太喜欢“灭”,所以,在古代通用的“入灭”、“灭度

高僧为什么圆寂之后要坐缸

圆寂通常是用于佛教之中。普通人死了就叫做死,而和尚死叫做圆寂。出家之人置身红尘之外,不然世俗,境界非常的高。大家可能会在一些电视影片中看到有些和尚在死的时候是坐着的。这也叫做坐着圆寂,因为修行高的人能

高僧故事:童子妙答传佛衣钵

伽耶舍多之母因梦见拿镜子的天神而怀孕,七天之后生下伽耶舍多。伽耶舍多刚出生时,肌肤细腻光润,有如晶莹琉璃,而且散发阵阵芳香,充盈整个房屋。他从小就表现出超常的禀赋,思维敏捷,言谈得体,无论什么事都一点

陈坚: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

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陈坚内容提要:本文扼要地比较了晚明四大高僧在禅教关系问题上的看法,云栖袜宏主张禅教相资;紫柏真可主张禅教同一;憨山德清主张禅教之间是性相关系;藕益智旭的禅教关系则是袜宏和德清

最早来中土的高僧摄摩腾

摄摩腾原是中天竺(古印度)人,相貌仪表很俊美,精通大乘佛经和小乘佛经,以经常到各地周游传播教化为己任。从前,他曾经往天笔附属小国,宣讲《金光明经》。当时正赶上敌人侵犯边境,摄摩腾说:“佛经中说:‘能够

吴言生:古代高僧元宵节是怎样说禅的?

元宵节又称上元、灯节,家家户户挂灯、赏灯,很多地方还举办规模盛大的灯会。关于元宵节燃灯习俗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与佛教东传有关的说法便是其中之一。东汉明帝提倡佛教,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从

洪修平: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

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洪修平儒佛道三教在中国历史上虽时有争论,有时这种争论还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但三教融合的总趋势却始终不变,三教一致、三教合一的呼声也不断出现,唐宋之际更是形成了绵延上千年之久、成为

高僧是指什么

高僧指德行崇高之僧伽,亦为对佛门比丘之尊称。虹化就是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于公元前710年,曾亲自赴峨眉山、五台山等地传播佛教,将佛法传到了汉地,是最早在汉地弘

中国历史上著名高僧

1.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支遁(314-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本姓关。陈留(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

近百年来中国有哪些得道高僧

虚云法师虚云法师,堪称近现代最具传奇色彩的高僧。1840年生,1959年圆寂,世寿120岁(学者胡适对此有争议)。“历经四朝五帝”,五帝是指: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是指:大清、太平天国、

对我国佛教发展影响比较大高僧

1.智者大师,天台创始——智顗智顗(538~597年),南朝陈、隋时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湖北潜江)人。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天台宗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因智

中国有一位传奇高僧寿命高达290岁

有一本作品叫《历代高僧生卒年表》,这部年表明确记载:“慧昭,男,526年生,815年卒,终年290岁。”当然这条数据也是来自佛教史籍,比如《宋高僧传》。《宋高僧传》之中有慧昭法师的详细资料,我们不妨了

高僧传

《高僧传》又称《梁高僧传》,是南朝梁僧慧皎撰佛教史书。共十四卷。类传体。所载僧人,从东汉永平十年(67)至南朝梁天监十八年(519)四百五十三年间,共二百五十七人,附见者二百余人。分为十门:译经、义解

高僧介绍: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

高僧介绍:生根活佛

伏藏法王生根活佛是西藏雍仲本教与宁玛巴教两大教派的伏藏法王,“密宗”和“大圆满”传承中最早期的六位上部大师之一,也是“密宗”和“大圆满”传承的第五代法王。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于公元前710年,曾

方立天:弘扬当代高僧圆瑛法师的爱国爱教精神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弘扬当代高僧圆瑛法师的爱国爱教精神方立天圆瑛法师(18781953)在1942年给北平佛教学院师生赠言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又在抗日战争时期

近代中国证得阿罗汉之果位的一位传奇高僧

广钦老和尚是一位久负盛名的高僧大德,据传老和尚已经证得大阿罗汉果位。实在是中国的一位国宝级别的人物。广钦老和尚曾经长期住山修行,住山洞,吃野果,喝山泉,一心修行佛法,两耳不闻世事,修行证量很高。广钦老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丈雪通醉

丈雪通醉禅师,俗姓李,四川内江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阴历10月15日。父名李梅,母姚氏,皆以耕织为业,生活贫苦。禅师幼年气质矜持,成年后性情宽厚沉静。六岁时(1616年),即被笃信三宝的父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圆悟克勤大师

禅宗临济一脉,自晚唐义玄大师(787--867)创立后,六传至北宋石霜楚圆,分为杨岐方会(992-1069和黄龙慧南(1002-1049)两派。其中杨岐方会一派,后成为临济正宗。可以说临济宗后期的历史

禅宗五家:临济宗:临济高僧破山海明

朱明一代,临济宗盛行。迨至中叶,出了一位法龙门象笑岩德宝大师(1512-1581年,字月心),他自幼出家,受戒后便南北弘法,游方传教,以禅道接引诸方学者,晚年定居北京柳巷精舍。史称明末四高僧中的三位云

禅宗文化:禅宗高僧南泉普愿禅师

南泉普愿禅师(748―834)是马祖道一的弟子,他与百丈怀海、西堂智藏被称为马祖门下三大士。禅师是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人,俗姓王,自幼仰慕佛法。他是中国禅宗史上一位有着广泛影响的人物。普愿于唐至德二

果卿居士:为什么高僧大德也会生重病?

诸佛菩萨慈念关爱众生胜过父母。因为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慈爱只是今生这一世,佛却是众生若不成佛,就生生世世无止境地救拔他、加持他。再者,父母若见子女不听自己的话,或者背恩违义,心里就会怨恨,可见父母的慈心是

印光大师:历代高僧大德弘扬净土的概况怎么样?

问:历代高僧大德弘扬净土的概况怎么样?印光法师答:及至大教东来,庐山创开莲社,一唱百和,无不率从。千五百余年来,潜修显化者,多难胜数。举其尤者,元魏则有昙鸾。陈隋则有智者。唐则有道绰,善导,怀感[1]

印光大师:高僧大德为什么还会生病

念佛之人,有三宝加被,龙天护佑,此系一定之理,断不致或有虚妄。然于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转后报为现报,转重报为轻报)之理,未能了知,故不免有此种不合理之疑议也。昔西域戒贤论师,德高一世,道震四竺(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