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四百一十五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4 09:34

第四百一十五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第二分念住等品第十七之二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四神足。云何为四?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欲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依离、依无染、依灭、回向舍,是为第一。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勤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依离、依无染、依灭、回向舍,是为第二。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心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依离、依无染、依灭、回向舍,是为第三。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观三摩地断行成就神足,依离、依无染、依灭、回向舍,是为第四。善现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相。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五根。云何为五?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所修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善现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相。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五力。云何为五?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所修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善现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相。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七等觉支。云何为七?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所修念等觉支、择法等觉支、精进等觉支、喜等觉支、轻安等觉支、定等觉支、舍等觉支,依离、依无染、依灭、回向舍。善现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相。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八圣道支。云何为八?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所修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依离、依无染、依灭、回向舍。善现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相。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三三摩地。云何为三?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观一切法自相皆空,其心安住,名空解脱门,亦名空三摩地,是为第一。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观一切法自相空故皆无有相,其心安住,名无相解脱门,亦名无相三摩地,是为第二。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观一切法自相空故皆无所愿,其心安住,名无愿解脱门,亦名无愿三摩地,是为第三。善现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相。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十一智。云何十一?谓法智、类智、他心智、世俗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如说智。

云何法智?善现,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五蕴差别相,是为法智。

云何类智?善现,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眼乃至意、色乃至法皆是无常,是为类智。

云何他心智?善现,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他有情心、心所法无所疑滞,是为他心智。

云何世俗智?善现,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诸有情修行差别,是为世俗智。

云何苦智?善现,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苦应不生,是为苦智。

云何集智?善现,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集应永断,是为集智。

云何灭智?善现,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灭应作证,是为灭智。

云何道智?善现,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道应修习,是为道智。

云何尽智?善现,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贪、瞋、痴尽,是为尽智。

云何无生智?善现,若智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知诸有趣永不复生,是为无生智。

云何如说智?善现,如来所有一切相智,是为如说智。

善现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相。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三根:一、未知当知根,二、已知根,三、具知根。

云何未知当知根?善现,若诸有学补特伽罗,于诸圣谛未已现观,所有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为未知当知根。

云何已知根?善现,若诸有学补特伽罗,于诸圣谛已得现观,所有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为已知根。

云何具知根?善现,谓诸无学补特伽罗,若阿罗汉、若独觉、若已住十地菩萨摩诃萨、若诸如来应正等觉,所有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为具知根。

善现,若此三根,以无所得为方便者,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相。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三三摩地。云何为三?一、有寻有伺三摩地;二、无寻唯伺三摩地;三、无寻无伺三摩地。

云何有寻有伺三摩地?善现,若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入初静虑具足住,是为有寻有伺三摩地。

云何无寻唯伺三摩地?善现,若初静虑、第二静虑中间定,是为无寻唯伺三摩地。

云何无寻无伺三摩地?善现,若第二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定,是为无寻无伺三摩地。

善现,若此三种,以无所得为方便者,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相。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十随念。云何为十?谓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寂静随念、入出息随念、身随念、死随念。善现,若此十种,以无所得为方便者,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相。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八解脱、九次第定等所有善法,以无所得为方便者,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相。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如来十力。云何为十?

善现,若无所得而为方便,如实了知因果等法处非处相,是为第一。

善现,若无所得而为方便,如实了知诸有情类过去、未来、现在种种诸业法受因果别相,是为第二。

若无所得而为方便,如实了知世间非一种种界相,是为第三。

若无所得而为方便,如实了知诸有情类非一胜解种种胜解,是为第四。

若无所得而为方便,如实了知诸有情类诸根胜劣,是为第五。

若无所得而为方便,如实了知遍行行相,是为第六。

若无所得而为方便,如实了知诸有情类根、力、觉支、解脱、静虑、等持、等至、染净差别,是为第七。

若无所得而为方便,如实了知诸有情类有无量种宿住差别,是为第八。

若无所得而为方便,如实了知诸有情类有无量种死生差别,是为第九。

若无所得而为方便,如实了知诸漏永尽,得无漏心解脱,得无漏慧解脱,于现法中自作证具足住,能正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是为第十。

善现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相。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四无所畏。云何为四?

善现,若无所得而为方便,自称我是正等觉者,设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或余世间,依法立难及令忆念,言于是法非正等觉,我于彼难正见无因。以于彼难见无因故,得安隐住无怖无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于大众中正师子吼转妙梵轮。其轮清净正真无上,一切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或余世间,皆无有能如法转者。是为第一。

善现,若无所得而为方便,自称我已永尽诸漏,设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或余世间,依法立难及令忆念,言如是漏未得永尽,我于彼难正见无因。以于彼难见无因故,得安隐住无怖无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于大众中正师子吼转妙梵轮。其轮清净正真无上,一切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或余世间,皆无有能如法转者。是为第二。

善现,若无所得而为方便,为诸弟子说障道法,设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或余世间,依法立难及令忆念,言习此法不能障道,我于彼难正见无因。以于彼难见无因故,得安隐住无怖无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于大众中正师子吼转妙梵轮。其轮清净正真无上,一切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或余世间,皆无有能如法转者。是为第三。

善现,若无所得而为方便,为诸弟子说尽苦道,设有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或余世间,依法立难及令忆念,言修此道不能尽苦,我于彼难正见无因。以于彼难见无因故,得安隐住无怖无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于大众中正师子吼转妙梵轮。其轮清净正真无上,一切沙门、若婆罗门、若天魔梵、或余世间,皆无有能如法转者。是为第四。

善现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相。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四无碍解。云何为四?一、义无碍解;二、法无碍解;三、词无碍解;四、辩无碍解。善现,如是四无碍解,若无所得而为方便,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相。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十八佛不共法。云何十八?善现,谓诸如来、应、正等觉,常无误失,无卒暴音,无忘失念,无种种想,无不定心,无不择舍,志欲无退,精进无退,念无退,慧无退,解脱无退,解脱知见无退,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于过去世所起智见无著无碍,于未来世所起智见无著无碍,于现在世所起智见无著无碍。善现,如是十八佛不共法,无不皆以无所得为方便,当知是菩萨摩诃萨大乘相。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陀罗尼门。何等陀罗尼门?谓字平等性、语平等性入诸字门。云何字平等性、语平等性入诸字门?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入[(哀-口)@可]字门,悟一切法本不生故;入洛字门,悟一切法离尘垢故;入跛字门,悟一切法胜义教故;入者字门,悟一切法无死生故;入娜字门,悟一切法远离名相无得失故;入砢字门,悟一切法出世间故爱支条缘永被害故;入柁字门,悟一切法调伏寂静真如平等无分别故;入婆字门,悟一切法离缚解故;入荼字门,悟一切法离热矫秽得清净故;入沙字门,悟一切法无挂碍故;入缚字门,悟一切法语音道断故;入[多 页]字门,悟一切法真如不动故;入也字门,悟一切法如实不生故;入瑟吒字门,悟一切法制伏任持相不可得故;入迦字门,悟一切法作者不可得故;入娑字门,悟一切法时平等性不可得故;入磨字门,悟一切法我所执性不可得故;入伽字门,悟一切法行动取性不可得故;入他字门,悟一切法所依处性不可得故;入阇字门,悟一切法能所生起不可得故;入湿缚字门,悟一切法安隐之性不可得故;入达字门,悟一切法能持界性不可得故;入舍字门,悟一切法寂静性不可得故;入佉字门,悟一切法如虚空性不可得故;入羼字门,悟一切法穷尽性不可得故;入萨[多 页]字门,悟一切法任持处非处令不动转性不可得故;入若字门,悟一切法所了知性不可得故;入刺他字门,悟一切法执著义性不可得故;入阿字门,悟一切法能为因性不可得故;入薄字门,悟一切法可破坏性不可得故;入缚字门,悟一切法欲乐覆性不可得故;入飒磨字门,悟一切法可忆念性不可得故;入嗑缚字门,悟一切法可呼召性不可得故;入蹉字门,悟一切法勇健性不可得故;入键字门,悟一切法厚平等性不可得故;入搋字门,悟一切法积集性不可得故;入拿字门,悟一切法离诸喧诤无往无来行住坐卧不可得故;入颇字门,悟一切法遍满果报不可得故;入塞迦字门,悟一切法聚积蕴性不可得故;入逸娑字门,悟一切法衰老性相不可得故;入酌字门,悟一切法聚集足迹不可得故;入吒字门,悟一切法相驱迫性不可得故;入择字门,悟一切法究竟处所不可得故。

善现,此择字门是能悟入法空边际,除此诸字表诸法空更不可得。何以故?此诸字义,不可宣说,不可显示,不可书持,不可执取,不可观察,离诸相故。善现,譬如虚空是一切物所归趣处,此诸字门亦复如是,诸法空义皆入此门方得显了。

善现,入此[(哀-口)@可]字等,名入诸字门。善现,诸菩萨摩诃萨若于如是入诸字门得善巧智,于诸言音所诠、所表皆无挂碍,于一切法平等空性尽能证持,于众言音咸得善巧。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能听如是入诸字门印相、印句,闻已受持、读诵、通利、为他解说,不徇名誉利养恭敬,由此因缘得二十种功德胜利。云何二十?谓得强忆念,得胜惭愧,得坚固力,得法旨趣,得增上觉,得殊胜慧,得无碍辩,得总持门,得无疑惑,得违顺语不生恚爱,得无高下平等而住,得于有情言音善巧,得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谛善巧,得缘起善巧、因善巧、缘善巧、法善巧,得根胜劣智善巧、他心智善巧,得观星历善巧,得天耳智善巧、宿住随念智善巧、神境智善巧、死生智善巧,得漏尽智善巧,得说处非处智善巧,得往来智善巧、威仪路善巧。善现,是为得二十种功德胜利。

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所得如是陀罗尼门,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相。

第二分修治地品第十八之一

复次,善现,汝问齐何当知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者,若菩萨摩诃萨修行六种波罗蜜多时,从一地趣一地,齐此当知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

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从一地趣一地?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无所从来亦无所趣。何以故?善现,以一切法无去无来、无从无趣,由彼诸法无变坏故。善现,是菩萨摩诃萨于所从趣地不恃、不思惟,虽修治地业而不见彼地。是为菩萨摩诃萨修行六种波罗蜜多时,从一地趣一地。

云何菩萨摩诃萨修治地业?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住初地时,应善修治十种胜业。云何为十?一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增上意乐业,利益事相不可得故;二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一切有情平等心业,一切有情不可得故;三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布施业,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四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亲近善友业,于诸善友无执著故;五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求法业,诸所求法不可得故;六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常乐出家业,所弃舍家不可得故;七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爱乐佛身业,相随好因不可得故;八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开阐法教业,所分别法不可得故;九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破憍慢业,诸兴盛法不可得故;十者、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谛语业,一切语言不可得故。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住初地时,应善修治此十胜业。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住第二地时,应于八法思惟修习令速圆满。云何为八?一者、清净尸罗;二者、知恩报恩;三者、住安忍力;四者、受胜欢喜;五者、不舍有情;六者、常起大悲;七者、于诸师长以敬信心,谘承供养如事诸佛;八者、勤求修习波罗蜜多。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住第二地时,于此八法应思应学令速圆满。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住第三地时,应住五法。云何为五?一者、勤求多闻常无厌足,于所闻法不著文字;二者、以无染心常行法施,虽广开化而不自高;三者、为严净土植诸善根,虽用回向而不自举;四者、为化有情,虽不厌倦无边生死而不憍逸;五者、虽住惭愧而无所著。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住第三地时,应常安住如是五法。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住第四地时,应于十法受持不舍。云何为十?一者、住阿练若常不舍离;二者、常好少欲;三者、常好喜足;四者、常不舍离杜多功德;五者、于诸学处常不弃舍;六者、于诸欲乐深生厌离;七者、常乐发起寂灭俱心;八者、舍一切物;九者、心不滞没;十者、于一切物常无顾恋。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住第四地时,于如是十法应受持不舍。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住第五地时,应远离十法。云何为十?一者、应远离居家;二者、应远离苾刍尼;三者、应远离家悭;四者、应远离众会忿诤;五者、应远离自赞毁他;六者、应远离十不善业道;七者、应远离增上傲慢;八者、应远离颠倒;九者、应远离犹豫;十者、应远离贪、瞋、痴。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住第五地时,应常远离如是十法。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住第六地时,应圆满六法。云何为六?所谓六种波罗蜜多,即是布施乃至般若。复应远离六法。云何为六?一者、声闻心;二者、独觉心;三者、热恼心;四者、见乞者来不喜愁戚心;五者、舍所有物追恋忧悔心;六者、于来求者方便矫诳心。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住第六地时,常应圆满前说六法,及应远离后说六法。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住第七地时,应远离二十法。云何二十?一者、应远离我执乃至见者执;二者、应远离断执;三者、应远离常执;四者、应远离相执;五者、应远离见执;六者、应远离名色执;七者、应远离蕴执;八者、应远离处执;九者、应远离界执;十者、应远离谛执;十一者、应远离缘起执;十二者、应远离住著三界执;十三者、应远离一切法执;十四者、应远离于一切法如理、不如理执;十五者、应远离依佛见执;十六者、应远离依法见执;十七者、应远离依僧见执;十八者、应远离依戒见执;十九者、应远离依空见执;二十者、应远离厌怖空性。

复应圆满二十法。云何二十?一者、应圆满通达空;二者、应圆满证无相;三者、应圆满知无愿;四者、应圆满三轮清净;五者、应圆满悲愍有情及于有情无所执著;六者、应圆满一切法平等见及于此中无所执著;七者、应圆满一切有情平等见及于此中无所执著;八者、应圆满通达真实理趣及于此中无所执著;九者、应圆满无生忍智;十者、应圆满说一切法一相理趣;十一者、应圆满灭除分别;十二者、应圆满远离诸想;十三者、应圆满远离诸见;十四者、应圆满远离烦恼;十五者、应圆满止观地。十六者应圆满调伏心性;十七者、应圆满寂静心性;十八者、应圆满无碍智性;十九者、应圆满无所爱染;二十者、应圆满随心所欲往诸佛土于佛众会自现其身。

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住第七地时,常应远离如前所说二十种法,及应圆满如后所说二十种法。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住第八地时,应圆满四法。云何为四?一者、应圆满悟入一切有情心行;二者、应圆满游戏诸神通;三者、应圆满见诸佛土如其所见而自严净种种佛土;四者、应圆满承事供养诸佛世尊于如来身如实观察。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住第八地时,于此四法应勤圆满。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住第九地时,应圆满四法。云何为四?一者、应圆满根胜劣智;二者、应圆满严净佛土;三者、应圆满如幻等持数入诸定;四者、应圆满随诸有情善根应熟故入诸有自现化生。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住第九地时,于此四法应勤圆满。

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住第十地时,应圆满十二法。云何十二?一者、应圆满摄受无边处所大愿随有所愿皆令证得;二者、应圆满随诸天龙及药叉等异类音智;三者、应圆满无碍辩说;四者、应圆满入胎具足;五者、应圆满出生具足;六者、应圆满家族具足;七者、应圆满种姓具足;八者、应圆满眷属具足;九者、应圆满生身具足;十者、应圆满出家具足;十一者、应圆满庄严菩提树具足;十二者、应圆满一切功德成办具足。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住第十地时,应勤圆满此十二法。善现当知,若菩萨摩诃萨住第十地已,与诸如来应言无别。

云何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增上意乐业?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修集一切殊胜善根,是为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增上意乐业。

云何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一切有情平等心业?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引发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为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一切有情平等心业。

云何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布施业?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有情,无所分别而行布施,是为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布施业。

云何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亲近善友业?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见诸善友劝化有情,令其修习一切智智,即便亲近恭敬供养、尊重赞叹、谘受正法,昼夜承奉无懈倦心,是为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亲近善友业。

云何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求法业?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勤求如来无上正法,不堕声闻、独觉等地,是为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求法业。

云何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常乐出家业?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一切生处,恒厌居家喧杂迫迮犹如牢狱,常欣佛法清净出家,寂静无为如空无碍,是为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常乐出家业。

云何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爱乐佛身业?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才一睹见佛形相已,乃至证得一切智智,终不舍于念佛作意,是为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爱乐佛身业。

云何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开阐法教业?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于佛在世及涅槃后,为诸有情开阐法教,初中后善文义巧妙,纯一圆满清白梵行,所谓契经乃至论议,是为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开阐法教业。

云何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破憍慢业?善现,若菩萨摩诃萨常怀谦敬,伏憍慢心,由此不生下姓卑族,是为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破憍慢业。

云何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谛语业?善现,若菩萨摩诃萨称知而说言行相符,是为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修治谛语业。

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住初地时,应善修治此十胜业。

云何菩萨摩诃萨清净尸罗?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不起声闻、独觉作意,及余破戒障菩提法,是为菩萨摩诃萨清净尸罗。

云何菩萨摩诃萨知恩报恩?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行诸菩萨殊胜行时,得他小恩尚能重报,况大恩惠而当不酬?是为菩萨摩诃萨知恩报恩。

云何菩萨摩诃萨安住忍力?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一切有情设皆侵害,而能于彼无恚害心,是为菩萨摩诃萨住安忍力。

云何菩萨摩诃萨受胜欢喜?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见诸有情于三乘行已得成就深心欢喜,是为菩萨摩诃萨受胜欢喜。

云何菩萨摩诃萨不舍有情?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普拨济一切有情,是为菩萨摩诃萨不舍有情。

云何菩萨摩诃萨常起大悲?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行诸菩萨殊胜行时恒作是念:我为饶益一一有情,假使各如无量无数殑伽沙劫,在大地狱受诸重苦,或烧、或煮、或斫、或截,若刺、若悬、若磨、若捣,受如是等无量苦事,乃至令彼诸有情类乘于佛乘而入圆寂,如是一切有情界尽,我大悲心曾无懈废。是为菩萨摩诃萨常起大悲。

云何菩萨摩诃萨于诸师长以敬信心,谘承供养如事诸佛?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为求无上正等菩提,恭顺师长无所顾恋,是为菩萨摩诃萨于诸师长以敬信心,谘承供养如事诸佛。

云何菩萨摩诃萨勤求修习波罗蜜多?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波罗蜜多,专心求学不顾余事,是为菩萨摩诃萨勤求修习波罗蜜多。

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住第二地时,于此八法应思应学令速圆满。

云何菩萨摩诃萨勤求多闻常无厌足,于所闻法不著文字?善现,若菩萨摩诃萨发勤精进,作是念言:若此佛土、若十方界,一切如来、应、正等觉所说正法,我当听闻、受持、读诵、修学究竟令无所遗,而于其中不著文字。是为菩萨摩诃萨勤求多闻常无厌足,于所闻法不著文字。

云何菩萨摩诃萨以无染心常行法施,虽广开化而不自高?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为诸有情宣说正法,尚不自为持此善根回向菩提,况求余事?虽多化导而不自恃,是为菩萨摩诃萨以无染心常行法施,虽广开化而不自高。

云何菩萨摩诃萨为严净土植诸善根,虽用回向而不自举?善现,若菩萨摩诃萨勇猛精进修诸善根,为欲庄严诸佛净国及清净自他心土,虽为是事而不自高,是为菩萨摩诃萨为严净土植诸善根,虽用回向而不自举。

云何菩萨摩诃萨为化有情,虽不厌倦无边生死而不憍逸?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为欲成就一切有情,植诸善根严净佛土,乃至未满一切智智,虽受无边生死勤苦,而无厌倦亦不自高,是为菩萨摩诃萨为化有情,虽不厌倦无边生死而不憍逸。

云何菩萨摩诃萨虽住惭愧而无所著?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专求无上正等菩提,于诸声闻、独觉作意具惭愧故终不暂起,而于其中亦无所著,是为菩萨摩诃萨虽住惭愧而无所著。

善现,诸菩萨摩诃萨住第三地时,应常安住如是五法。

End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序

◎ 朱 棣朕惟佛道弘深精蜜,神妙感通,以慈悲利物,以智慧觉人,超万有而独尊,历旷劫而不。先天地而不见其始,后天地而不见其终。观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盖可见矣。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玄微。论不空之

明心见性 成就般若

般若经典,总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是佛典中最大的一部典籍,共六百卷之巨。《般若经》的主题乃成就般若,指引众生依般若打破无明、执著、烦恼,从而超越生死,抵达涅槃彼岸。作为般若系典籍,《坛经》重视般若

赞般若波罗蜜偈

◎ 龙 树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如虚空无染,无戏无文字,若能如是观,是即为见佛。若如法观佛,般若及涅槃,是三则一相,其实无有异

《心经》的般若思想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中)

┌诸法无性,缘生有相┐┌万法真如┼真如有不变性├无性真空,缘生幻色││└故万法即真如色即是空 ├体相不离,空色不二│ │空即是色┤├─中道一义,照了分别├幻外无真,故曰真空│ │├真外无幻,故曰幻色│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下)

纲丙无证果相┌智慧本具非可增节一 自性涅槃┤└非从外来何云得无智亦无得。(表解)┌成所作智┐┌一切智├妙观察智│┌智┼道种智┌┼平等性智├繁至七十余名智得┤└一切种智┘└大圆镜智┘└得于一切法造作成就

南怀瑾:南怀瑾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怀瑾老师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译文、解读的珍藏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玄奘传译般若经典

我们通过两部经典来分析玄奘与般若经典之关系:一、玄奘与《维摩诘经》玄奘在国内研习《维摩诘经》情况在众传记中唯有《续高僧传》有一句简短的记录:年十一诵维摩法华。因为众传均无记载,通常也就不把研习《维摩

大般若经纲要序

◎ 通 门西方圣人所说修多罗,浩汗洋溢,自非摩诃衍上士,具闻持海,不足以受。盖非世间寻常文字,乃出世第一义天也。像法中有龙树大士,以智辩威猛力,直诣大龙宫中,穷所结集法藏,见《华严经》三本,上本之品

禅乃般若之异名

禅乃般若之异名◎ 宗 杲无常迅速,生死事大。众生界中顺生死底事,如麻如粟。拨整了一番,又一番到来。若不把生死两字贴在鼻尖儿上作对治,则直待腊月三十日,手忙脚乱,如落汤螃蟹时,方始知悔则迟也。若要直截,

起心动念为火,般若大智慧为水

仁德法师起心动念为火,般若大智慧为水,水能灭火,火能做饭,能起妙用,水也有水的作用。所以说,对于一位真正明理的菩萨来讲,无论是有心或者无心,各有各的用途。该有心的时候不会用心,就会死在当下;不该用心时

般若智慧

经典上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以般若智慧而圆成佛道。不是靠神通,不是靠功夫,不是靠定力,不是靠神变,更不是靠什么样的道理,是靠般若智慧。什么叫般若智慧呢?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呢?就是既不住有,更不住空,空有

修行必以般若为本

◎ 憨 山 佛祖出世,说般若之法,教人修行,必以般若为本。般若梵语,华言智慧,以此智慧,乃吾人本有之佛性。又云自心,又云自性,此体本来无染,故曰清净。本来不昧,故曰光明。本来广大包容,故曰虚空。本来无

何等人应学般若

何等人应学般若◎ 能 海 姑以下士、中士、上士、外相,四种说明之。(1)、下士。颂云:为了知苦乐,悉究竟皈依,明黑白业道,趣吉而避险。了知苦乐,谓世间之苦乐,与佛法所谓之苦乐不同。世间以受用满足为乐,

入般若法门

◎ 能 海法门,即最小范围的菩提道次第。分说则般若说二十二年,实则四十九年惟说般若,以一切法无不从般若流出,亦无不还归般若。大般若如与人同高的大像片,由初分以次遞至第八分。渐渐缩小,乃至《心经》如二寸

要修般若波罗蜜多

要修般若波罗蜜多宣化上人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四句是《心经》的精华要理。略释如下:观自在:是教你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自己若

庄严般若

◎ 紫 柏原夫无事生事,薄福所致。薄福所从,从于般若不明。故曰愚痴者,招畜生报,畜生则去饿鬼不远,饿鬼去地狱不远,此从高而下也。若从下而高,则由地狱升至饿鬼,由饿鬼升至畜生,由畜生升至贫贱人,由贫贱人

般若显净土之妙净土成般若之行

般若显净土之妙净土成般若之行江味农念佛一法,尤为断念方便之方便。不令他念而念佛,亦是转换一个念头。而念佛更视作观亲切,念佛则是净念,换一个清净念,以治向来染浊之念。并令一心念之,又是以纯一之念,治向来

任杰:心经略释_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释-任杰

心经略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定是何经,故说

任杰: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释-任杰

心经 广释〔古印度〕扎夏萨生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妙吉祥童子及圣观自在菩萨此经当以十义显明释:(一)般若之名(二)因缘(三)入定(四)论议(五)趣入般若(六)般若之相(七)般若之所行境(八)般若之功德

任杰: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 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

生财之道——布施波罗蜜

生财之道--布施波罗蜜◎ 体 恒六度中的第一是布施。很多人对布施一词耳熟能详,但对它的真实意义却并没有多少了解,对于如何在现实中来修学布施法门更是所知甚少,甚至有些人为行布施误入歧途,所以要对布施进行

王骧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述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 述义王骧陆居士著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

王骧陆:金刚般若蜜多经白话述义

金刚般若蜜多经白话述义王骧陆居士讲述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外,

王骧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总持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

王骧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总持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此四句为全经总持,首一句又为四句之总持,言修行成佛,须至大自在为止。自己自在,更度他人至自在者为菩萨,而其妙

王骧陆居士全集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略说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略说兹逢佛天欢喜之节,正回都复国之时,寰宇腾欢,得未曾有。本会同人佥谋有以庆祝胜利,谨请王骧陆居士略说仁王护国般若经旨,以明护国因缘之胜。回忆民国十八年秋,大愚师尊曾传授仁王护国

虚云老和尚:念佛一法 具足六波罗蜜

文:虚云老和尚盖念佛一法,具足六波罗蜜。昔世尊住世四十九年说法,皆因时而化,对机而教,亦不离六种波罗蜜门。故而见贪心众生,教之以布施;见恶心众生,教之以持戒;见嗔心众生者,教之忍辱;见懈怠众生,教之精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之三 无念

般若品第二之三无念[经文]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星云大师译文]善知识!用智慧观照,就能里外光明澄彻,认识自己本来的真心。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之四 无相颂(一)

般若品第二之四 无相颂[经文]善知识,吾有一无相颂,各须颂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记吾言,亦无有益。[星云大师译文]善知识!我有一首无相颂,你们每个人都必须要记诵,无论在家出家,只要依照这

观辉居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 前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白话解前言[题解]金刚坚无不摧,能摧碎一切邪魔外道。般若超常智慧,修习菩萨行进入甚深波罗蜜境界中获得的正确观察现前事景物的智慧。波罗蜜到彼岸,从有生灭的此岸,度到

无生般若的法主:月称菩萨

很多人都是知道月称菩萨的,他广闻博学显密教法,修证生圆次第,获证甚深法性,具足希有神变等等。所以说月称菩萨是非常殊胜的,而且月称菩萨还是无生般若的法主。《入中论》的结尾说:“入中论颂,是萨曼达国,光显

西天二十八祖之二十七祖般若多罗

般若多罗(?~457),梵名Prajn~a^ta^ra 。禅宗所立西天二十八祖中之第二十七祖。又称璎珞童子。东天竺人,婆罗门种。般若多罗幼丧父母,常游于闾里,行谊近似“常不轻菩萨”。约二十岁遇二十六祖

黄国达: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

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黄国达四圣谛中的涅槃寂静,说的是贪嗔痴的止息、苦的息灭。但是到底贪嗔痴如何止息、苦的息灭过程如何?若不拘泥于阿含经的文字相,改以般若经的角度来探讨,会是如何?修学般若者,经由文字般若

黄国达:中观般若的特色

中观般若的特色黄国达龙树菩萨的中观学,在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一般人谈到修行,却不知中观如何修,以为中观只是高明的理论而已。其实中观的真义是中道的正观,是佛法的精髓。至于中观成为一个宗派思想,这

华方田:般若与禅定

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这不仅由于禅定是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戒、定、慧三学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还因为由此而产生的解脱智慧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关键所在,最主要的是因为禅定在中国佛教中得到了创造性的发展

华方田:漫谈“般若”

漫谈般若华方田(一)关于般若的概念《大智度论》卷一百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般若作为诸佛之母,可以说是一切佛教经典的根本。不了解般若,就无从了解一切大乘经典。那么,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