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四卷 慈悲道场忏法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4 13:28

第四卷 慈悲道场忏法 显果报第七之余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重加至诚一心谛听。佛在王舍城迦阑陀竹园。尔时目连从禅定起游恒水边。见诸饿鬼受罪不同。时诸饿鬼各起敬心。来问目连往昔因缘。一鬼问言。我一生来恒抱饥渴。欲至厕上取粪啖之。厕上大力鬼。以杖打我初不得近。何罪所致。目连答言。汝为人时作佛图主。有客比丘来寺乞食。而汝悭惜不与客食。待客去后乃行旧住。缘汝无道悭惜众物。以是因缘故获斯罪。汝今华报。果在地狱。

复有一鬼。问目连言。我一生来肩上有大铜瓶。盛满烊铜。以杓取之还自灌头。痛苦难忍。何罪所致。目连答言。汝为人时作寺维那知大众事。有一瓶酥藏着屏处。不依时行。待客去后乃行旧住。酥是招提之物一切有分。缘汝无道悭惜众物。以是因缘故获斯罪。汝今华报。果在地狱。

复有一鬼。问目连言。我一生来常吞热铁丸。何罪所致。目连答言。汝为人时作沙弥子。取清净水作石蜜浆。石蜜坚大。汝起盗心打取少许。大众未饮汝盗一口。以是因缘故获斯罪。此是华报。果在地狱。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如目连所见大可怖畏。我等亦可经作此罪。无明所覆不自忆知。既有如是无量罪业。于未来世受苦报者。今日至心等一痛切。五体投地惭愧忏悔。愿乞除灭。又复普为十方尽虚空界一切饿鬼。求哀忏悔。又奉为父母师长。求哀忏悔。又为同坛尊证上中下座求哀忏悔。又为善恶知识广及十方无穷无尽四生六道一切众生。求哀忏悔。若已作之罪因今除灭。未作之罪不敢复造。仰愿十方一切诸佛。

南无弥勒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拘楼孙佛南无拘那含牟尼佛南无迦葉佛南无师子佛南无明焰佛南无牟尼佛南无妙华佛南无华氏佛南无善宿佛南无导师佛南无大臂佛南无大力佛南无宿王佛南无修药佛南无名相佛南无大明佛南无炎肩佛南无照曜佛南无日藏佛南无月氏佛南无众炎佛南无善明佛南无无忧佛南无师子游戏菩萨南无师子奋迅菩萨南无无边身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佛陀南无达摩南无僧伽。

大慈大悲救拔十方现受饿鬼道苦一切众生。又愿救拔十方地狱道畜生道人道一切众生无量众苦。令诸众生即得解脱。断三障业。无五怖畏。八解洗心。四弘被物。面奉慈颜咨承妙教。不起本处诸漏永尽。随念俯应遍诸佛土。愿行早圆造成正觉(一拜)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重复至诚一心谛听。尔时佛在王舍城城东南有一池水。屎尿污秽尽入其中。臭不可近。有一大虫生此水中。身长数丈无有手足。宛转低昂观者数千。阿难往见。具以启佛。佛与大众共诣池所。大众念言。今日如来当为众会说虫本末。佛告大众。维卫佛泥洹后时有塔寺。有五百比丘经过寺中。寺主欢喜请留供养。尽心供馔无有遗惜。后有五百商人。入海采宝还过塔寺。见五百比丘精勤行道。并各发心欣然共议。福田难遇当设薄供。人舍一珠。得五百摩尼珠以寄寺主。寺主后时生不善心。图欲独取不为设供。大众问言。贾客施珠应当设供。寺主答言。是珠施我。若欲夺珠粪可与汝。若不时去割汝手足投之粪坑。众念其痴默然各去。缘是罪恶受此虫身。后入地狱又受众苦。

佛在王舍城。又见一众生其舌长大。铁钉钉舌炽然火起。终日竟夜备受楚痛。目连问佛。此何罪报今受此苦。佛答目连。此人昔时经作寺主。呵骂驱遣诸客比丘。不与饮食。不同供养。以是因缘故获斯罪。又有众生身体长大。头上有镬炽然火烧。满中烊铜从四面出灌其身上。乘虚而行无有休息。目连问佛。此何等罪今受此苦。佛答目连。此人昔时作寺知事。檀越送油。不以分与诸客比丘。待客去后乃分旧住。以是因缘故获斯罪。

又一众生炽然铁丸。从身上入从身下出。乘虚而行苦痛难忍。目连问佛。此何等罪今受此苦。佛答目连。此人往昔作沙弥子。盗众园中果子七枚。死入地狱受无量苦。余业未尽故获斯罪。

又见大鱼一身百头头头各异堕他网中。世尊见已。入慈三昧乃唤此鱼。鱼即时应。世尊问言。汝母何在。答言。母在厕中作虫。佛语诸比丘。此大鱼者。迦葉佛时作三藏比丘。以恶口故受多头报。其母尔时受其利养。以是因缘作厕中虫。佛言。得此报者。皆由众生恶口粗强。宣传彼此斗乱两家。死入地狱。狱卒烧热铁鎞。表里洞赤以烙其舌。复烧铁钩。钩有三刃利如锋铓。以断其舌。复以牛梨耕破其舌。复烧铁杵刺其咽中。数千万劫罪毕。乃出生鸟兽中。佛言。若有众生论说君主父母师长其罪过是。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闻佛此言大可怖畏。今善恶二途皎然可见。罪福果报谛了无疑。唯应努力勤行忏悔。相与披经具见此事。若不努力小复懈退。我今所作何由得办。譬如歉乏之人心注百味。于其饥恼终无济益。故知欲求胜妙法。欲度脱众生者。不可止在于心。既在心事。宜自努力勤而行之。相与至心等一痛切五体投地。为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一切众生。求哀礼忏。又为父母师长善恶知识并及自身一切眷属。求哀礼忏。若已作之罪愿乞除灭。未作之罪不敢复作。仰愿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提沙佛南无明曜佛南无持鬘佛南无功德明佛南无示义佛南无灯曜佛南无兴盛佛南无药师佛南无善濡佛南无白毫佛南无坚固佛南无福威德佛南无不可坏佛南无德相佛南无罗睺佛南无众主佛南无梵声佛南无坚际佛南无不高佛南无作明佛南无大山佛南无金刚佛南无将众佛南无无畏佛南无珍宝佛南无师子幡菩萨南无师子作菩萨南无无边身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以慈悲力大智慧力不思议力无量自在力。度脱六道一切众生。灭除六道一切众苦。令诸众生皆得断除三途罪业。毕竟不复造五逆十恶更堕三途。从今日去。舍苦报生得净土生。舍苦报命得智慧命。舍苦报身得金刚身。舍恶趣苦得涅槃乐。念恶趣苦发菩提心。四等六度常得现前。四辩六通如意自在。勇猛精进不休不息。乃至进修满十地行。复能度脱一切众生(一拜)

出地狱第八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虽复万法差品功用不一。至于明闇相形。唯善与恶。语善则人天胜果。述恶则三途剧报。二事列世皎然非虚。而愚惑之者多起疑异。或言人天是妄造。地狱非真说。不知推因验果。不知验果寻因。既因果不分。各执世解。非但言空。谈有乃亦题篇造论。心乖胜善未曾云谬。设使示诲执固益坚。如是等人自投恶道。如射箭顷堕在地狱。慈亲孝子不能相救。唯得前行入于火镬。身心摧碎精神痛苦。当此之时悔复何及。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善恶相资犹如影响。罪福异处宿预严持。幸各明信无措疑心。何谓地狱。经言三千大千世界铁围两山黑闇之间。谓之地狱。铁城纵广一千六百万里。城中八万四千鬲下以铁为地。上以铁为网。火烧此城表里洞赤。上火彻下下火彻上。其名则有众合黑闇刀轮剑林。铁机刺林。铁网铁窟。铁丸尖石。炭坑烧林。虎狼叫唤。镬汤炉炭。刀山剑树。火磨火城。铜柱铁床。火车火轮。饮铜吐火。大热大寒。拔舌钉身。犁耕斧斫。刀兵屠裂。灰河沸屎。寒冰淤泥。愚痴啼哭。聋盲喑哑。铁钩铁嘴。复有大小泥犁阿鼻地狱。佛告阿难。云何名阿鼻地狱。阿者言无。鼻者言遮。阿者言无。鼻者言救。合言无遮无救。又阿者言无间。鼻者言无动。阿言极热。鼻言极恼。阿言不闲。鼻言不住。不闲不住名阿鼻地狱。又阿言大焰。鼻言猛热。猛火入心名阿鼻地狱。佛告阿难。阿鼻地狱纵广正等三十二万里。七重铁城七层铁网。下十八鬲。周匝七重皆有刀林。七重城内复有剑林。下十八鬲。鬲八万四千重。于其四角有四大铜狗。其身长大万六千里。眼如掣电。牙如剑树。齿如刀山。舌如铁刺。一切身毛皆出猛火。其烟臭恶。世间臭物无以为譬。又有十八狱卒。头如罗刹头。口如夜叉口。六十四眼。眼散迸铁丸。如十里车。钩牙上出高百六十里。牙头火流烧前铁车。令铁车轮一一轮辋化为一亿火。刀锋刃剑戟。皆从火炎中出。如是流火烧阿鼻城。令阿鼻城赤如融铜。狱卒头上有八牛头。一一牛头有十八角。一一角头皆出火聚。火聚复化成十八火辋。火辋复变作大刀轮。如车轮许。轮轮相次在火炎间。满阿鼻狱。铜狗张口吐舌在地。舌如铁刺。舌出之时化无量舌满阿鼻城。七重城内有七铁幢。幢头火涌如沸涌泉。其铁流迸满阿鼻城。阿鼻四门。于门阃上有十八釜。沸铜涌出从门漫流满阿鼻城。一一鬲间有八万四千铁蟒大蛇。吐毒吐火身满城内。其蛇哮吼如天震雷。雨大铁丸满阿鼻城。城中苦事八万亿千。苦中苦者集在此城。又有五百亿虫。虫八万四千嘴。嘴头火流如雨而下满阿鼻城。此虫下时阿鼻猛火其炎大炽。赤光火炎。照三百三十六万里。从阿鼻地狱上。冲大海沃焦山下。大海水渧如车轴许。成大铁尖满阿鼻城。

佛告阿难。若有众生杀父害母骂辱六亲。作是罪者命终之时。铜狗张口化十八车。状如金车宝盖在上。一切火炎化为玉女。罪人遥见心生欢喜。我欲往中我欲往中。风刀解身寒急失声。宁得好火。在车上坐。然火自爆。作是念已。即便命终。挥霍之问已坐金车。顾瞻玉女。皆捉铁斧斩截其身。身下火起如旋火轮。譬如壮士屈伸臂顷。直堕阿鼻大地狱中。从于上鬲如旋火轮至下鬲际。身遍鬲内。铜狗大吼啮骨噆髓。狱卒罗刹捉大铁叉。叉头令起。遍体火炎满阿鼻城。铁网雨刀从毛孔入。化阎罗王大声告敕。痴人狱种。汝在世时不孝父母邪慢无道。汝今生处名阿鼻地狱。汝不知恩无有惭愧。受此苦恼为乐不耶。作是语已即灭不现。尔时狱卒复驱罪人。从于下鬲乃至上鬲。经历八万四千鬲中。[打-丁 聿]身而过至铁网际。一日一夜尔乃周遍。阿鼻地狱一日一夜。此阎浮提日月岁数六十小劫。如是寿命尽一大劫。五逆罪人无惭无愧造作五逆。五逆罪故。临命终时。十八风刀如铁火车解截其身。以热逼故。便作是言。得好色华清凉大树。于下游戏不亦乐乎。作此念时。阿鼻地狱。八万四千诸恶剑林化作宝树。华果茂盛行列在前。大热火炎化为莲华在彼树下。罪人见已。我所愿者今已得果。作是语时疾于暴雨坐莲华上。坐已须臾铁嘴诸虫从火华起。穿骨入髓彻心穿脑。攀树而上。一切剑枝削肉彻骨。无量刀林当上而下。火车炉炭十八苦事一时来迎。此相现前陷坠地下。从下鬲上身如华敷遍满下鬲。从下鬲起火炎猛炽至于上鬲。至上鬲已。身满其中。热恼急故张眼吐舌。此人罪故。万亿镕铜百千刀轮从空中下。头入足出。一切苦事过于上说百千万倍。具五逆者其人受罪足满五劫。复有众生。破佛禁戒虚食信施。诽谤邪见不识因果。断学般若。毁十方佛。偷佛法物。起诸秽污不清净行。不知惭愧。毁辱所亲。造众恶事。此人罪报临命终时。风刀解身偃卧不定。如被楚挞。其心荒越发狂痴想。见已室宅男女大小。一切皆是不净之物。屎尿臭处盈流于外。尔时罪人即作是语。云何此处无好城郭及好山林使吾游戏。乃处如此不净物间。作是语已。狱卒罗刹以大铁叉擎阿鼻狱及诸刀林。化作宝树及清凉池。火炎化作金叶莲华。诸铁嘴虫化为凫雁。地狱痛声如咏歌音。罪人闻已。如此好处吾当游中。念已寻时坐火莲华。诸铁嘴虫从身毛孔噆食其躯。百千铁轮从顶上入。恒沙铁叉挑其眼睛。地狱铜狗化作百亿铁狗。竞分其身取心而食。俄尔之间身如铁华满十八鬲。一一华叶八万四千。一一叶头身。手支节在一鬲间。地狱不大。此身不小。遍满如此大地狱中。此等罪人堕此地狱。经历八万四千大劫。此泥犁灭。复入东方十八鬲中如前受苦。此阿鼻狱南亦十八鬲。西亦十八鬲。北亦十八鬲。谤方等经。具五逆罪。破坏贤圣。断诸善根。如此罪人具众罪者。身满阿鼻狱。四支复满十八鬲中。此阿鼻狱但烧如此狱种众生。劫欲尽时东门即开。见东门外清泉流水华果林树一切俱现。是诸罪人从下鬲见。眼火暂歇。从下鬲起宛转腹行。[打-丁 聿]身上走到上鬲中。手攀刀轮。时虚空中雨热铁丸。走趣东门。既至门阃。狱卒罗刹手捉铁叉逆刺其眼。铜狗啮心闷绝而死。死已复生。见南门开如前不异。如是西门北门亦皆如此。如此时间经历半劫。阿鼻狱死复生寒冰狱中。寒冰狱死生黑闇处。八千万岁目无所见。受大虫身宛转腹行。诸情闇塞无所解知。百千狐狼牵掣食之。命终之后生畜生中。五千万身受鸟兽形。如是罪毕还生人中。聋盲喑哑疥癞痈疽。贫穷下贱一切诸衰以自庄严。受此贱形经五百身。后复还生饿鬼道中。饿鬼道中遇善知识诸大菩萨。呵责其言。汝于前身无量世时作无限罪。诽谤不信堕阿鼻狱。受诸苦恼不可具说。汝今应当发慈悲心。时诸饿鬼闻是语已。称南无佛。称佛恩力寻即命终生四天处。生彼天已悔过自责。发菩提心。诸佛心光不舍是等。摄受是辈。慈哀是等。如罗睺罗。教避地狱如爱眼目。佛告大王。欲知佛心光明所照。常照如此无间无救诸苦众生。佛心所缘。常缘此等极恶众生。以佛心力自庄严故。过算数劫。令彼恶人发菩提心。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闻佛世尊说上诸苦。宜加摄心莫生放逸。相与若复不勤方便行菩萨道。则于一一地狱皆有罪分。今日同为现受阿鼻地狱等苦一切众生。当受阿鼻地狱等苦一切众生。广及十方一切地狱现受当受无穷无尽一切众生。等一痛切五体投地。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南无七佛南无十方十佛南无三十五佛南无五十三佛南无百七十佛南无庄严劫千佛南无贤劫千佛南无星宿劫千佛南无十方菩萨摩诃萨南无十二菩萨南无无边身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又复归依十方尽虚空界无量形像。优填王金像。旃檀像。阿育王铜像。吴中石像。师子国玉像。诸国土中金像。银像。琉璃像。珊瑚像。琥珀像。砗磲像。码瑙像。真珠像。摩尼宝像。紫磨上色阎浮檀金像。

又复归命十方如来一切发塔。一切齿塔。一切牙塔。一切爪塔。一切顶上骨塔。一切身中诸舍利塔。袈裟塔。匙钵塔。澡瓶塔锡。杖塔。如是等为佛事者。

又复归命诸佛生处塔。得道塔。转法轮塔。般涅槃塔。多宝佛塔。阿育王所造八万四千塔。天上塔。人间塔。龙王宫中一切宝塔又复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

仰愿同以慈悲力安慰众生力无量自在力无量大神通力摄受。今日道场同为阿鼻大地狱受苦一切众生忏悔。乃至十方不可说一切地狱众生忏悔。及父母师长一切眷属今日忏悔。以大悲水洗除今日现受阿鼻地狱等及余地狱等苦一切众生罪垢令得清净。洗除今日道场同忏悔者及其父母师长一切眷属罪垢令得清净。又洗除六道一切众生罪垢。令至道场毕竟清净。从今日去至于道场。皆得断除阿鼻地狱苦及十方尽虚空界不可说不可说诸地狱苦。毕竟不复入于三途。毕竟不复堕于地狱。毕竟不复为十恶业。造五逆罪受诸苦恼。一切众罪愿尽消灭。舍地狱生得净土生。舍地狱命得智慧命。舍地狱身得金刚身。舍地狱苦得涅槃乐。念地狱苦发菩提心。四等六度常得现前。四辩六通如意自在。具足智慧行菩萨道。勇猛精进不休不息。乃至进修满十地行。入金刚心成等正觉。还度十方一切众生。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诸余地狱杂受苦报不复可记。如是名号楚毒无量。相与披览具见其事。经云。阎罗王一念之恶便总狱事。自身受苦亦不可论。阎罗大王昔为毗沙国王。与维陀始王共战兵力不如。因立誓愿。愿我后生为地狱主治此罪人。十八大臣及百万众皆悉同愿。毗沙王者今阎罗王是。十八大臣今十八狱主是。百万之众今牛头阿旁等是。而此官属悉隶北方毗沙门天王。长阿含经云。阎罗大王所住之处。在阎浮提南金刚山内。王宫纵广六千由旬。地狱经云。住地狱间。宫城纵广三万里。铜铁所成。昼夜三时有大铜镬。满中烊铜自然在前。有大狱卒卧王热铁床上。铁钩擘口烊铜灌之。从咽彻下无不焦烂。彼诸大臣亦复如是十八狱王。一曰迦延。典泥犁狱。二号屈尊。典刀山狱。三名沸寿。典沸沙狱。四名沸曲。典沸屎狱。五名迦世。典黑耳狱。六名[嶬-我 皿]傞。典火车狱。七名汤谓。典镬汤狱。八名铁迦然。典铁床狱。九名恶生。典[嶬-我 皿]山狱。十名呻吟。典寒冰狱。十一毗迦。典剥皮狱。十二遥头。典畜生狱。十三提薄。典刀兵狱。十四夷大。典铁磨狱。十五悦头。典寒冰狱。十六名穿骨。典铁[竺-二 丹]狱。十七名身。典蛆虫狱。十八观身。典烊铜狱。如是各有无量地狱以为眷属。狱有一主。牛头阿旁其性凶虐无一慈忍。见诸众生受此恶报。唯忧不苦。唯恐不毒。或问狱卒。众生受苦甚可悲念。而汝常怀酷毒无慈愍心。狱卒答言。如此罪恶诸受苦者。不孝父母。谤佛谤法谤诸贤圣。骂辱六亲。轻慢师长。毁陷一切。恶口两舌。谄曲嫉妒。离他骨肉。嗔恚杀害。贪欲欺诈。邪命邪求及以邪见。懈怠放逸造诸怨结。如是等人来此受苦。每至免脱之日恒加劝喻。此中剧苦非可忍耐。汝今得出勿复更造。而此罪人初无改悔。今日得出俄顷复还。展转轮回不知痛苦。令我荕力疲此众生。从劫至劫与其相对。以是事故。我于罪人无片慈心。故加楚毒。望其知苦知惭知耻不复更还。观此众生。乃可至苦终不肯避。决不修善往趣泥洹。既是无知之物。不知避苦求乐。所以痛剧倍于人间。何容于此而生慈忍。今日道场同业大众。今以世间牢狱比挍。便可立知信非虚唱。若使有人三沦狱户。虽是亲族周旋已无恻怆。况牛头阿旁。见此众生得出复入婴苦事长。得免暂有。唯应修心变其所习。若不改悔永沈苦处。堕在其中次第经历。从苦入苦无有休息。故三世怨对因果相生。善恶二环未曾暂辍。报应之征皎然可见。为恶得苦。还以报之。在地狱中穷年极劫具受剧苦。地狱罪毕复堕畜生。畜生罪毕复生饿鬼。如是经历无量生死无量苦痛。岂不人人及时行道。相与今日等一痛切五体投地。普为十方地狱道狱王大臣牛头阿旁各及眷属。饿鬼道饿鬼神等各及眷属。畜生道畜生神等各及眷属。广及十方无穷无尽一切众生。求哀忏悔。改往修来不复为恶。已作之罪愿乞除灭。未作之罪不敢复造。唯愿十方一切诸佛。以不思议自在神力。同加救护哀愍摄受。令诸众生应时解脱。又愿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华日佛南无军力佛南无华光佛南无仁爱佛南无大威德佛南无梵王佛南无量明佛南无龙德佛南无坚步佛南无不虚见佛南无精进德佛南无善守佛南无欢喜佛南无不退佛南无师子相佛南无胜知佛南无法氏佛南无喜王佛南无妙御佛南无爱作佛南无德臂佛南无香象佛南无观视佛南无云音佛南无善思佛南无师子幡菩萨南无师子作菩萨南无无边身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以自在神力。救拔地狱道狱王大臣。及诸地狱眷属十八鬲子地狱。如是十八鬲子地狱。各有眷属等狱。尽地狱道一切地狱牛头阿旁及受苦一切众生。令此众生今日俱得解脱。罪因苦果同得消灭。从今日去。毕竟永断地狱道。业毕竟不复堕于三途。舍地狱生得净土生。舍地狱命得智慧命。舍地狱身得金刚身。舍地狱苦得涅槃乐。舍地狱苦发菩提心。四等六度常得现前。四辩六道如意自在。勇猛精进不休不息。乃至进修满十地行。还度无边一切众生。入金刚心成等正觉(一拜)

End

修慈悲的机遇

◎ 达 照行者在始觉的修习路上,在生起了真正大慈悲心之后,所要努力的,就是对于修慈悲行之机遇的把握了。在对待所有众生都能够平等的基础上,分别以各种适当的方法使他们体悟这个本觉真心,使他们能够解脱生死的

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

我要讲的题目是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安住道场又分成两部分来讲,即道场与安住。什么叫道场?顾名思义,修道场所名道场。道场有三种,约三世分:现世道场,后世道场,后后世道场。第一现世道场,又可分为小中大三种。

世间慈悲人

◎ 唐黄檗希运心如大海无边际,广植净莲养身心。自有一双无事手,为作世间慈悲人。【作者简介】黄檗希运(?-约859),唐朝福州人氏,品性端凝,学贯内外。参百丈怀海禅师,得其旨。后于洪州高安县鹫峰山建寺弘

文殊道场

◎ 张建成佛教在清凉山不断发展至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清凉山的发展进入到第一个高潮期。北魏孝文帝继位之初就崇佛敬僧。《古清凉传》记载他曾到清凉山避暑,游行于中台,上置小石浮图,并建清凉寺,还在清凉山射箭畋

黄念祖:法藏因地 第四卷

法藏因地 第四卷黄念祖老居士以下是正宗分。正宗分如身体,心脏――血液系统、肺――呼吸系统、胃肠――消化系统,都在这里,所以很重要。【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

黄念祖: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

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

刘素云:法雨惠群生—传递正能量,和合护道场

一、两封来信引人深思二O一四年底,护法居士给我转来两封信,一封信是某道场负责人写的,另一封信是在这个道场挂贴的同修写的。前者诉说管理道场的种种苦衷,后者是状告这个道场对他的种种不公。前者满腹委屈,后者

亲近道场三要点

◎ 理 海经常有人问:入寺应注意哪些细节,才能合乎仪则?诚然,佛门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来规范大众的言行,但入寺若能牢记静、敬、净三个字,自可合乎规矩、不失礼仪。一、静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可

慈悲经

深明事义、达到寂静境界的人,应该有能力,诚恳,正直,说话和气,态度和蔼,不傲慢。知足,容易供养,少管事,俭朴,感官平静,聪明,谦虚,不执着家庭。不应该做任何卑贱的事,免遭其他智者谴责。让一切众生幸福安

当下即是觉悟的道场

◎ 吴明山道场不在别的地方,就在此时,就在此地,就在此心。在每一刻回到你内在的觉照。我们一直在寻找,想从这个世界上,为这个身心找到一个安身之处。我们去赚取财富,制造许许多多的关系,学习各种知识,不断地

佛家的慈悲的特点

惟贤法师答:为人处事,要道德,家庭社会国家都必须要有一个道德,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庸之道,不偏之为中,不倚之为庸。道家讲清净无为,要少欲知足,过淡泊生活,属天人境界。诸葛亮讲淡泊以明志,宁静

慈悲济世 日行一善

慈悲济世 日行一善◎ 茗 山自赫胥黎物竞天择、达尔文优胜劣败倡说以来,世人往往损人利己、弱肉强食,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他人痛苦之上,良深浩叹。读者诸君如能辗转劝化世人实行这慈悲主义,把他人的快乐建筑在

大德的慈悲开示

上师这些简短朴素的甘露妙语,就像一颗颗珠玉,句句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就像人生路上的明灯,足以燃亮您和您身边人的生命。不管您是不是信仰佛教,希望这些甘露妙语成为您生命中的良友,能对您的生命有所帮助和启发。

放生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

放生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开庆法师按:放生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它体现了佛教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的信仰精神,彰扬了佛教戒杀护生的价值理念。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放生发展到一定规模或者数量时,一些问题也会伴随出

慈悲和智慧

圣严法师很多人自认为很慈悲,很有智慧;其实,那只算是同情和聪明,而不是真正的慈悲与智慧。因为凡是有主观的自己及客观的对象,仅仅是有漏的慈悲与分辨的智慧。清净而真正的慈悲与智慧,必须经过如法的修行,彻底

慈悲的根源

慈悲的根源慈悲是佛法的根本,也可说与中国文化的仁爱,基督文化的博爱相同的。不过佛法能直探慈悲的底里,不再受创造神的迷妄,一般人的狭隘所拘蔽,而完满地、深彻地体现出来。依佛法说,慈悲是契当事理所流露的,

慈悲的生活是最高贵的生活

◎ 一 行佛陀传授给我们许多慈观的方法。有一次,一群僧侣对佛陀说,他们丛林寺院附近有精灵作祟,造成许多困扰。佛陀于是对他们说了《慈经》:希望达到安乐平静的人,应学行正直、谦恭、懂得使用爱语。他们懂得

慈悲者常安乐

佛陀净住王舍城时,提婆达多常以诸多诡计杀害佛陀,但始终不能成功。有一次,南天竺国来了一位婆罗门,他精通咒术及配制毒药。提婆达多来到婆罗门的住处,请他配制了毒药,并将毒药洒在佛将路过的上空。结果,风一吹

等的慈悲有力量

达真堪布我们现在虽然也明白了一些佛理,但只是皮毛而已,并没有真正明白。佛讲的这些真理、真正的佛法,用语言是很难讲清楚的,它是要用心体会的。我们现在用语言讲,就像是用手指指月亮一样,只是说个大概。真正的

慈悲与信心

慈 悲 与 信 心◎ 宗萨仁波坐在这很高的座位上,大家这样看著我,令我非常紧张,我从来都不习惯坐这种座位。在西藏有一种传说:有一个法座,大威德金刚曾被摄于法座里面。因此每一次坐在法座上,就觉得底下有个

坐道场

坐 道 场◎ 黄 檗 问:无边身菩萨,为什么不见如来顶相?师云:实无可见,何以故?无边身菩萨便是如来,不应更见。只教尔不作佛见不落佛边,不作众生见不落众生边,不作有见不落有边,不作无见不落无边,不作凡

慈悲心与智慧是学佛的基础

如觉法师有些善友学佛很长时间,却始终无法找到修学的路径,要么以为修福行善就是学佛,要么以为诵经持咒就是修行。但是,这些都只是修学的方法之一,不是学佛的目标。因为我们学佛是要以解脱生命烦恼痛苦、成就清净

家庭也是道场

净慧法师各位道友:在石家庄这座省会城市,一连七天举办禅修活动是不是第一次,我不是很清楚。不过,我自己在这里主持都市禅堂的禅修活动,一连七天,这还是第一次。七天当中,也同各位分享了一些佛法与修行的内容。

真爱的四个层面:慈悲喜舍

一行禅师佛陀对爱的教诲丰富而深刻。想要一天 24小时生活在爱的境界中是可能的。一举一动、扬眉瞬目、起心动念、一言一语都可以充盈着爱。佛陀时代,婆罗门教信徒祈祷死后能够升到天堂,与婆罗门--宇宙之神,共

菩萨慈悲摄受一切众生平安吉祥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是传统中对观世音菩萨的普遍印象;每个时代的苦难众生,都会期待这样一位大慈大悲的菩萨现身、解救人们于烦恼的苦海。如果有人,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住大定聚,慈观

楼宇烈:大乘佛教的慈悲与智慧

大乘佛教的主要精神,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并修。这里,悲和福体现的是大乘佛教度人利他的慈悲精神;智和慧体现的是大乘佛教自度自利的智慧解脱。悲智双运是的大乘佛教就教义和宗旨来讲的,

做事的时候,智慧地处理慈悲心

明海法师要慈悲,又要做事,怎么办?在管理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矛盾,什么矛盾呢?人和事的矛盾。特别是学了佛以后,再管理公司,就经常会遇到这个矛盾:学佛要慈悲呀,可又要做事,怎么办呢?这个矛盾哪里都有,

用慈悲心去倾听他人的苦痛

用慈悲心去倾听他人的苦痛一行禅师如果在倾听时,能不断地保持慈悲心,愤怒与不耐就无法生起,否则对方所说的话就可能激怒你,让你生气或痛苦,只要心怀慈悲,就能免于恼怒、生气或失望。当倾听时,你希望自己能如观

佛家慈悲与世俗善良

惟贤法师中国的儒释道传统文化讲究为人处事要有道德,家庭、社会、国家都必须要有道德。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庸之道,不偏之为中,不倚之为庸。道家讲清净无为,要少欲知足,过淡泊生活,属天人境界。诸葛

虚云老和尚的慈悲开示

明因识果,自能放下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学。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

老和尚的慈悲法语!

让人醍醐灌顶的30句法语!梦参长老梦参老和尚毕生讲筵不绝,精通显密,高树法幢,德被四方,以百岁高龄复兴道场,日常接见信众,谆谆教诲,被誉为深山中的一盏明灯。他的法语你知道多少?哪句让你触动最大?一起来

楼宇烈: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遍于一切有情

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遍于一切有情摘要:大乘佛教的主要精神,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并修。这里,悲和福体现的是大乘佛教度人利他的慈悲精神,智和慧体现的是大乘佛教自度自利的智慧解脱。悲智

家庭即是道场,生活是作佛事

净慧家庭,是人在一生中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基础,所谓成家立业。如果不把家庭当作道场,修行人的修行就无法落实。《维摩经》上讲: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诸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空寂故。所以家庭

常生起慈悲心,利他也利己

圣严法师感同身受的慈悲,可以帮助我们破除执着、抗拒诱惑。但是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上,虽然自己对别人处处慈悲,别人未必会以慈悲回馈自己。因此,面对名利、财色的争夺时,难免担心自己会吃亏。对别人慈悲,从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