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四卷 佛本行集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5 10:20

第四卷 佛本行集经

受决定记品第二之二

尔时然灯如来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知于我心。与大比丘百千人俱。及彼天龙千万亿众。左右围绕来向我所。足蹈我身及螺发上。安庠而行如大龙王。观看左右告诸比丘。汝等比丘。不得共我同路而行。是摩那婆。身及螺发。无有一人堪可蹈者此人身发。唯除如来。乃堪践耳。何以故。此是菩萨身及发分。时燃灯佛即语我言。善哉善哉。汝摩那婆。发广大心誓愿如海。汝所求者。为诸众生作利益故。为诸众生作安乐故。摩那婆。汝既求此如是大愿。利益安乐一切世间。怜愍无量无边众故。能为天人作引导故。发大精进勇猛之心。

乃能满足如是等法。志求金刚。不惜身命。是故汝今以身荷负如来而行。汝于当来。乃至不得悭惜身命。何况余财。汝摩那婆。求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是初相。汝能发起如是弘愿。汝一切舍所有之物。汝摩那婆。所行布施。不得求于未来世报。唯求出世无上菩提。勿生贪心。见他资财不得夺取。汝持禁戒勿令缺犯。不得秽浊。不应取相勿自誉赞诽谤他人及毁自身。汝当忍辱。设有他来打骂禁系杀害之者。皆须忍受。乃至节节支解于汝身体之时。汝于如是怨仇等边。应当忍辱生慈悲心。不得杀生。不得劫夺他身命财。于他财物常远舍离。于自营求亦当知足。莫近他人妇女妻妾。于自所有。亦须不贪。远离妄语。乃至命尽。不得向他非实而说。不得斗乱。亲者令疏。见破坏人。恒教和合。不得恶口。常以美言。不得绮语。必有利益。时语法语。汝行正见。一切邪道皆当舍离。汝摩那婆。若能荷担如是诸事。汝所求愿无不具足。汝应于彼一切众生。生一子想哀愍众生。调伏心口。莫作谄曲。应当供养尊重之人。汝莫骜慢。令心放逸。常须寂定三昧正受。观无我法。勿断未来菩提种性。汝当如是利益众生。安乐一切。摩那婆。汝若能办如是等事。口可自唱称言我能。时我尔时即白佛言。世尊。我能。

时燃灯佛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既知我心。即时微笑。彼佛有一侍者比丘。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臂。长跪合掌白言。世尊。以何因缘。如来微笑。时然灯佛。告比丘言。比丘。汝见是摩那婆。持七茎花。供养于我。伏身被发。泥上作桥。令我践渡。以是事故。此摩那婆。过于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十号具足。如我无异。阿难我于是时。闻然灯佛为我授于决定记已。身心轻便。不觉自腾于虚空中。高七多罗树。以清净心。合十指掌。向佛作礼。阿难。我于彼时。遍身喜悦。不能自胜。阿难。时然灯佛即告我言。摩那婆。汝可观于东方世界。时我即观见彼东方恒河沙等刹土诸佛。皆悉为我授决定记。汝摩那婆。于未来世。过僧祇劫。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十号具足。如此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阿难我于尔时。从空而下。安立住地。顶礼然灯世尊佛足。却住一面。即生此念。我今可于燃灯佛边求索出家。即白佛言。唯愿世尊。听我出家受具足戒。我于佛边修行梵行。佛语我言。汝摩那婆。今正是时。即得出家。剃除须发。除发须已。无量诸天。取于我发。为供养故。十亿诸天。共得一发。阿难。自我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来。不见一众生不供养诸佛而得安乐者。无有是处。阿难。我于彼时。犹尚具足诸烦恼缚。贪欲嗔恚愚痴未尽。无量百千亿诸众生。取于我发。各持供养而得解脱。况复今日。离欲嗔痴。而于我边。作诸功德。不得解脱。无有是处。是故阿难。一切众生。应当发心供养如来。

阿难。我从彼来。在烦恼中。行菩萨行。不舍精进勇猛之心。常行布施。常作功德。我以如是诸善业故。于彼无量百千世中。得作梵王作于帝释。或作百千转轮圣王。以彼善根因缘力故。今得作佛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得转无上最妙法轮。阿难。我以福德智慧力故。现今所有一切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沙门智人。信受我语。依我法行。阿难。汝观我语终无二言。如燃灯佛授我决记。教示于我。我依修行。今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假使天落地此大地变坏

一切诸众生犹得常住身

须弥山王崩大海水干竭

阿难汝当知诸佛无二言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复告阿难。诸佛世尊。常有此行。假使光明无量无边。为诸众生。住持一寻。从是一寻。为诸众生。复现无量无边光明。何以故。畏诸众生不知昼夜。一月半月一年半年。春夏秋冬四时八节。恐其忘失。阿难。彼燃灯佛十号具足。明照业成。常光无暗。是故彼佛。号曰然灯。常有光明照耀天下。自余因缘。如上所说。

阿难。我念往昔。有一如来。出现于世。号胜一切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我以金华散彼佛上。发如是言。愿我未来。得微妙身。具足相法。如今世尊。尔时彼佛。知于我心。即时微笑。侍者比丘。整衣白佛。乃至佛告彼侍者言。比丘。汝见是人将于金花散我上不。时彼比丘答言。我见。佛告比丘。是人过于一亿劫后。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十号具足。阿难我于彼时。得授记已。不舍精进勇猛之心。倍更增长。修余福业。我以如是善因缘故。无量世中。生梵天上及于帝释转轮圣王。又作一王。名曰善见。彼王城墎却敌门楼。宫室殿堂。纯是黄金。园苑树林。泉流池沼。皆金挍饰。彼业因缘。我今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于无上清净法轮。

阿难。我念往昔。有一如来。出现于世。号莲花上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我将银华。散彼佛上。发如是愿。乃至彼佛告侍者言。汝见是人将于银花供养我不。比丘言。见佛告比丘。是人未来过十万劫。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我于彼时。闻授记已。不舍精进勇猛之心。倍更增长。作诸功德。我以如是善果报故。无量世中。作梵天王及于帝释。转轮圣王。又我过去。曾作一王。名大善见。所居之城。名拘尸那。彼城楼橹。却敌窗牖。皆为白银之所成就。园苑树林。泉池诸水。悉是白银。庄严挍饰。乃至彼业因缘报故。今得作佛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乃至转于无上法轮阿难。往昔以来。有如是法。凡诸菩萨初生之时。东西南北各行七步。无人执持。阿难。彼莲花上。佛初生时。两足蹈地。其地处处皆生莲花。面行七步。东西南北所践之处。悉有莲花。故号此佛为莲花上。当于彼时。无量无边百千万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时大唱。处处出声。发如是言。此大菩萨。名莲华上。因于天人唱此声故。彼佛世尊。号莲花上。

阿难。我念往昔。有一如来。出现于世。号最上行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尔时我将一把金粟。散彼佛上。乃至彼佛语侍者言。是人过于一千劫后。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我于彼时。闻授记已。不舍精进。增长善业。彼功德果报因缘故。无量世中。作梵释天转轮圣王。又复曾作一转轮王。名曰顶生。我于彼时。宫殿之内。经由七日。雨金粟雨。没于人膝。纵广弥满。以是善业因缘力故。我今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转于无上法轮。阿难。彼最上行如来。欲至聚落城邑乞食。足步虚空。去地六尺。是时天龙人非人等。高声唱言。此佛世尊。名最上行。以是因缘。号是如来为最上行。阿难。我念往昔。有一如来。出现于世。号上名称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我时布施彼佛一室及比丘僧而乞愿言。乃至彼佛告侍者言。是人于后满五百劫。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我于彼时。得授记已。不舍精进业因缘故。经无量世。作梵释天转轮圣王。又是报故。我时作一转轮圣王。名曰善见。时天帝释毗首羯磨。下来为我化作一殿。名一切胜。以是善业果报因缘。我今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转于无上法轮。

阿难。我念往昔。有一如来。出现于世。号释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与我同号。种姓父母。名字寿命。一切悉同我。将一掬苏摩那华。散彼佛上(迦葉遗师说言将金一掬)。发如是愿。乃至彼佛语侍者言。是人于后满一百劫。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我于彼时。得受记已。不舍精进。增长功德。无量世中。作梵释天转轮圣王。以是善业因缘力故。以三十七助菩提分法。庄严我身。令我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转于无上法轮。

阿难。我念往昔。有一如来。出现于世。号曰帝沙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我将一掬碎末栴檀。散彼佛上。乃至彼佛告侍者言。是人过于九十五劫。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我于彼时。得授记已。不舍精进。增长功德。无量世中。作梵释天转轮圣王。以是善业因缘力故。我得名为最上戒行清净具足。以是善业果报因缘。我得名为最上智见功德具足(迦葉遗师如是说言我以善业因缘力故得于最上戒行功德名称远闻乃至得于最上智见功德远闻)。我今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转于无上法轮。

阿难。我念往昔。有一如来。出现于世。号曰弗沙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时彼佛在杂宝窟内。我见彼佛。心生欢喜。合十指掌。翘于一脚。七日七夜。而将此偈赞叹彼佛。而说偈言。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阿难。我以此偈叹彼佛已。发如是愿。乃至彼佛语侍者言。是人过于九十四劫。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我于彼时。得授记已。不舍精进。增长功德。无量世中。作梵释天转轮圣王。以是善业因缘力故。我得四种辩才具足。无有一人能共我论降伏我者。我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转于无上法轮。

阿难。我念往昔。有一如来。出现于世。号见真理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我于尔时。将种种花。散彼佛上(迦葉遗师说言彼佛号曰见一切理)。乃至彼佛语侍者言。是人过于九十三劫。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我于彼时。得授记已。不舍精进。增长功德。无量世中。作梵释天。转轮圣王。以是因缘。我今获得最上之名具持戒行。乃至得名解脱知见一切具足。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转于无上法轮。

阿难。我念往昔。有一如来。出现于世。号毗婆尸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我于尔时。将一掬小豆。散彼佛上。乃至彼佛告侍者言。是人过于九十一劫。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十号具足。我于彼时。得授记已。不舍精进。增长功德。无量世中。作梵释天转轮圣王。以是善业因缘力故。我又曾作一转轮王。名为顶生。得四天下。复得帝释半座而坐。以是果报。今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转于无上法轮。

阿难。我念往昔。有一如来。出现于世。号曰尸弃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我于彼时。将无价衣。覆彼佛上及声闻众。发如是愿。乃至彼佛告侍者言。是人过于三十一劫。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我于彼时。得授记已。不舍精进勇猛之心。常行布施。造作福业。我以如是善业因缘。无量世中。作大梵王及天帝释转轮圣王。今日复得种种衣服。所谓迦尸迦衣。刍摩妙衣。劫波妙衣。憍奢耶衣。拘沈婆衣。我今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转于无上法轮。

阿难。我念往昔。有一如来。出现于世。号毗舍浮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我于尔时。将好种种百味饮食。布施彼佛及声闻众。发如是愿。乃至彼佛告侍者言。是人过于三十劫后。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我于彼时。得授记已。不舍精进勇猛之心。常行布施。造作福业。我以如是善根因缘。无量世中。作大梵王。或作帝释转轮圣王。今得种种百味饮食。乃至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于无上清净法轮。

阿难。我念往昔。于拘娄孙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边。行于梵行。求未来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阿难。我念往昔。于迦那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边。行于梵行。求未来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阿难。我念往昔。于迦葉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边。行于梵行。求未来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阿难。我念往昔。于弥勒菩萨边。赍持种种微妙四事供养之具。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自恣奉献求未来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阿难。我念往昔。将无量种供养之具。所至到处。即持供养过去无量诸佛菩萨及声闻众。种诸善根。求未来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阿难。往昔过百阿僧祇劫。是时有佛。出现于世。号曰然灯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

阿难。如是次第。过百亿劫时。有一佛出现于世。号一切胜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

阿难。如是次第。过五百劫时。有一佛出现于世。号最上名称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

阿难。如是次第。过一百劫时。有一佛出现于世。号释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

阿难。如是次第。九十四劫时。有一佛出现于世。号曰弗沙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

阿难。如是次第。九十三劫时。有一佛出现于世。号曰见义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

阿难。如是次第。九十一劫时。有一佛出现于世。号毗婆尸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

阿难。如是次第。三十一劫时。有一佛出现于世。号曰尸弃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同是劫中。又有一佛。复出于世。号曰神闻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

阿难。此贤劫初。第一拘娄孙驮如来。出现于世。

第二拘那含牟尼如来。出现于世。第三迦葉如来。出现于世。

第四我身释迦牟尼如来。今现在世。

阿难。彼然灯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出现于世。生大婆罗门家。

一切胜佛。出现于世。生大刹利王家。

莲华上佛。出现于世。生大婆罗门家。

最上行佛。出现于世。生大刹利王家。

德上名称佛。出现于世。生大婆罗门家。

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生大刹利王家。

帝沙如来。出现于世。生大婆罗门家。

弗沙如来。出现于世。生大刹利王家。

见真义佛。出现于世。生大婆罗门家。

毗婆尸佛。出现于世。生大刹利王家。

尸弃如来。出现于世。生大刹利王家。

神闻如来。出现于世。生大刹利王家。

拘娄孙驮佛。出现于世。生大婆罗门家。

拘那含牟尼佛。出现于世。生大婆罗门家。

迦葉如来。出现于世。生大婆罗门家。

阿难。我今在于刹利种姓大王家生。出现世间。

阿难。燃灯佛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寿命八百四千万亿岁。住世利益诸世间故(尼沙塞师如是说迦葉遗师复言然灯如来寿命一劫住世及声闻众利益诸世间故)

阿难。一切胜如来。住世八万亿岁。利益一切诸世间故(尼沙塞师如是说迦葉遗师复言一切胜如来住世一劫利益世间故)

莲华上佛。住世八万岁。为利益故。

最上行佛。住世八万岁。为利益故。

上名称佛。住世六万岁。为利益故。

释迦牟尼佛。住世八万岁。为利益故。

帝沙如来。住世六万岁。为利益故。

弗沙如来。住世五万岁。为利益故。

见真义佛。住世四万岁。为利益故。

毗婆尸佛。住世八万岁。为利益故。

神闻如来。住世六万岁。为利益故。

拘娄孙驮佛。住世四万岁。为利益故。

拘那含牟尼佛。住世三万岁。为利益故。

迦葉如来。住世二万岁。为利益故。

阿难。我今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住世八十岁。为利益故。而说偈言。

有佛以神通住世受供养

或神通及业尽已入涅槃

阿难。然灯如来。有于二百五十万亿声闻弟子大众集会。如来灭后。法住于世。经七万岁。末后十年。诸比丘等。不生敬信。无惭愧心。营理世务。乐于诸业。所有持疑。不相咨问。各恃己能。互生憍慢。恒聚非法。诸恶知识不善之人。以为朋友。共相狎习。围绕游从。是等痴人。行不纯故。使彼如来佛法僧宝。速疾隐没不现世间。所有经书。悉皆灭尽。

一切胜佛。有万四千声闻弟子大众集会。如来灭后。正法住世。经于少时。

莲华上佛。有七万众声闻集会。如来灭后。正法住世。经十万岁。

上行如来。有六万众声闻集会。如来灭后。正法住世。七万七千岁。

德上名称佛。有二万众声闻集会。如来灭后。正法住世。经五百岁。

释迦牟尼佛。有于一千二百五十声闻集会。如来灭后。正法住世。经五百岁。像法住世。亦五百岁。

帝沙如来。有六万亿声闻集会。如来灭后。正法住世。经二万岁。

弗沙如来。有无量亿声闻集会。如来灭后。正法像法。乃至法住。乃至法灭。

见一切义佛。有三十二亿那由他众声闻集会。如来灭后。正法暂时。不久住世。

毗婆尸佛。三会说法。度声闻众。第一大会。一百六十八百千人。第二大会。有十万人。第三大会。八百千人。如来灭后。正法住世。经二万岁。

神闻如来。唯有二会。度声闻众。第一会度有七万人。第二会度有六万人。如来灭后。正法住世。经六万岁。

拘娄孙驮佛。有四万众声闻弟子。如来灭后。正法住世。经五百岁。

拘那含牟尼佛。有三百万声闻集会。如来灭后。正法住世二十九日。

迦葉如来。有二万众声闻集会。如来灭后。正法住世。经于七日。

阿难。我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有一千二百五十声闻集会。我灭度后。正法住世。有五百岁。像法住世。亦五百岁。今当略说优陀那偈。而说偈言。

说施及年数种姓并寿命

声闻众集会正法与像法

彼等诸世尊住世般涅槃

释种大师子总说悉已讫

贤劫王种品第三之一

尔时佛在王舍大城竹林精舍迦兰陀鸟所居之处。与大比丘五百人俱。尔时世尊。依诸佛法。乃至说于清净梵行。告诸比丘。汝诸比丘。谛听谛受。如世尊教。诸比丘言。我等欢喜信心奉持。佛告比丘。此贤劫初。地建立已。有一最尊。豪胜富贵。大首领人转轮王种。名众集置。既安置已。时诸大众。白地主言。我大地主。当为我等。治罚恶人。赏于良善。仁者当分稻田与我。我各种之。我等种已。当各割分。奉输仁者。时彼地主。受大众请。即为如法。依平捡挍。恶者治罚。善者赏之。人得稻田。各加守护。佃熟已后。随分受之。佛告比丘。时彼大众。如是集会和合。共推扶彼仁者。持为地主。以为大众商量举故。故号彼为大众平章。又彼地主。为诸大众。如法治化。令众欢喜同心爱乐。得共和合。各各处分。故名为王。又复守护一切稻田。熟取众人。稻田分故。名刹利王。刹利王者。名为田主。汝等当知。以是因缘。劫最初时。大众所立王种是也。

佛告比丘。时彼大众所立之王。后生一子。名曰真实。为转轮王。王四天下。作大地主。七宝自然。千子具足。备三十二大丈夫相。威德勇猛。能摧怨贼。彼王治化。在世之时。大地及海。无有荆棘丘陵高下。五谷丰熟。人民安乐。无诸恐怖及以艰难。不用兵戈。诸方自伏。如法治化。

诸比丘。彼真实王。千子之内。有一长子。名曰意喜。亦名自用。此子亦作转轮圣王。如上所说。七宝千子。乃至大地。如法治化。

诸比丘。彼自用王。千子之内。有一长子。名曰智者。众人号之。名为受戒。彼智者王。亦绍父位。作转轮王。如上所说。七宝千子。乃至大地。如法治化。

诸比丘。彼智者王。千子之内。最初长子。名曰顶生。亦绍父位。作转轮王。如上所说。乃至大地。如法治化。

诸比丘。彼顶生王。千子之内。最初长子。名为大海。亦绍父位。作转轮王。如上所说。诸比丘。彼大海王。千子之内。最初长子。名为具足。众人又唤。名之为敷。次绍王位。如上所说。

诸比丘。彼具足王。千子之内。最初长子。名为养育。次绍王位。如上所说。

诸比丘。彼养育王。千子之内。最初长子。名曰福车。次绍王位。如上所说。

诸比丘。彼福车王。千子之内。最初长子。名曰解脱。次绍王位。如上所说。

诸比丘。彼解脱王。千子之内。最初长子。名善解脱。次绍王位。如上所说。

诸比丘。彼善解脱王。有子名曰逍遥。次绍王位。如上所说。

诸比丘。彼逍遥王有子。名大逍遥。次绍王位。如上所说。

诸比丘。彼大逍遥王有子。名曰照曜。次绍王位。如上所说。

诸比丘。彼照曜王有子。名大照曜。次绍王位。如上所说。

End

黄念祖:法藏因地 第四卷

法藏因地 第四卷黄念祖老居士以下是正宗分。正宗分如身体,心脏――血液系统、肺――呼吸系统、胃肠――消化系统,都在这里,所以很重要。【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四卷 第九章 见性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九章 见性非因缘生非自然有内容提要:举明暗通塞为例破见性自然有及因缘生之说。最后指出精微的妙明觉性,非因非缘,非自然,非不自然。不要在是不是、非不非上执着二边见。离一切相,即得

观辉居士:第四卷 第十章 别业妄见 同分妄见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十章 别业妄见 同分妄见内容提要:别业妄见是各别人所见的妄见,同分妄见是众多人所见的相同的妄见,两种妄见都是因眚翳而生。离了有眚的妄缘,便是妙明正见。见性没有眚翳,有眚翳不叫见

观辉居士:第四卷 第十一章 觉性非和合非不和合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十一章 觉性非和合非不和合内容提要:世尊举见性与明、暗、通、塞四相为例,阐述见性与所见物像非和合非不和合。原文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四卷

卷第四:世主妙严品第一之四【白话】接着,更有主火神大众。如:普光焰藏主火神,证得了悉除一切世间阴暗的解脱门。这是能以如来的精进大威力,来灭除一切众生之障痴的解脱法门。普集光幢主火神,证得了能息一切众生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四卷

古尊宿语录 第四卷○镇州临济(义玄)慧照禅师语录 (住三圣嗣法小师惠然集)府主王常侍。与诸官请师升座。师上堂云:山僧今日事不获已。曲顺人情方登此座。若约祖宗门下。称扬大事。直是开口不得。无你措足处。山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四卷

景德传灯录 第四卷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法嗣共一百八十三人。内七十六人旁出。斋金陵牛头山六世祖宗见录。第一世法融禅师。第二世智岩禅师。第三世慧方禅师。第四世法持禅师。第五世智威禅师。第六世慧忠禅师。前六世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四卷

五灯会元 第四卷◎南岳下三世○百丈海禅师法嗣△沩山灵祐禅师(语具别卷)△黄檗希运禅师洪州黄檗希运禅师,闽人也。幼于本州黄檗山出家。额间隆起如珠,音辞朗润,志意冲澹。后游天台逢一僧,与之言笑,如旧相识,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四卷

碧岩录 第四卷⊙碧岩录第三十一则垂示云:动则影现,觉则冰生。其或不动不觉,不免入野狐窟里。透得彻信得及,无丝毫障翳,如龙得水,似虎靠山,放行也瓦砾生光,把定也真金失色。古人公案,未免周遮。且道评论什么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四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四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四住建康府蒋山。师在潭州道林受请。拈敕黄示众云。龙蟠凤翥铁画银钩。出自九重从天降下。大众瞻仰请为敷宣。拈香祝圣云。大众见么。祖佛同根本。人天共赞扬。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四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四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上堂。僧问。壁立万仞还许商量也无。师云。壁立万仞不许商量。进云。也知和尚赤心片片。师云。既知更问个甚么。进云。恁么则真个壁立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四卷

祖堂集 第四卷祖堂卷四石头石头和尚嗣吉州思和尚,在南岳。师讳希迁,姓陈,端州高要人也。在孕之时,母绝膻秽。及诞之夕,满室光明。父母怪异,询乎巫祝。巫祝曰:斯吉祥之徵也。风骨端秀,方颐大耳,专静不杂,异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四卷

禅林僧宝传 第四卷福州玄沙备禅师禅师名师备。福州闽县谢氏子。少渔於南台江上。及壮忽弃舟。从芙蓉山灵训禅师断发。诣南昌开元道玄律师所、受具足戒。芒鞋布衲、食才接气。宴坐终日、众异之。兄视雪峰、而师承之。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四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四卷往生比丘第三之三宋 齐玉齐玉。俗姓莫,霅川人(浙江吴兴县),年轻时就出家,每日可以记诵数千字。刚开始参学于祥符寺的神智法师,然后又依止慈辩法师,学习一心三观的要旨。最后出来居止在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