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四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2 13:50

第四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褒洒陀一切僧伽有罪单白。

若十五日褒洒陀时。一切僧伽悉皆有犯。然无一人能向余住处。对清净苾刍如法说悔。可令我等对彼苾刍如法悔除其罪。一切僧伽但为单白羯磨。而作长净。后向余住处。当说其罪。次作单白。应如是作。

大德僧伽听。今僧伽十五日作褒洒陀。于此住处一切僧伽悉皆有犯。然无一人能向余住处。对清净苾刍说除其罪。可令僧伽对彼苾刍如法说悔。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作单白羯磨。为褒洒陀。后向余住处。当如法除罪。白如是。作斯事已。方为长净。不应废阙。若不尔者。得越法罪。

若十五日褒洒陀时。一切僧伽于罪有疑。然无一人能向余住处。就解三藏苾刍请决疑罪。可令我等对彼苾刍决除疑罪。一切僧伽但作单白羯磨为褒洒陀。后向余住处。请除疑已。当如法除罪。应如是作。

大德僧伽听。今僧伽十五日为褒洒陀。于此住处一切僧伽于罪有疑。然无一人能向余住处。就解三藏苾刍请决疑罪。可令僧伽对彼苾刍。决除其罪。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作单白羯磨为褒洒陀。后向余住处。请决疑已。当如法除罪。白如是。作单白已方为长净。若不尔者。得越法罪。

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大德有苾刍犯罪。颇得对有犯罪人说悔罪不。佛言不合。若如是者对何人说悔。佛言。对非同分者。说除其罪。大德。云何同分罪。云何非同分罪。佛言。波罗市迦望波罗市迦为同分。望余非同分。僧伽伐尸沙望僧伽伐尸沙为同分。望余非同分。波逸底迦乃至突色讫里多准上应知。

褒洒陀单白。

若诸苾刍有犯罪者。至褒洒陀时。既作如上法已。应说波罗底木叉戒经。既说序已。应作单白羯磨。应如是作。大德僧伽听。今僧伽黑月十四日作褒洒陀。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作褒洒陀。说波罗底木叉戒经。白如是。次应说戒(上来是大僧作法。若有苾刍尼作法准事应为)

褒洒陀时不来白二。

若长净时。复非结界有癫狂苾刍。不能与欲不堪扶舁。佛言。应作羯磨。令众无犯。应如是作。若有余事不得来集。准此应为。

大德僧伽听。彼苾刍某甲癫狂病发。不能与欲不堪扶舁。僧伽。今与作病患羯磨。令众无犯。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与苾刍某甲病患羯磨。白如是。羯磨准白成。

差分卧具人白二。

如世尊说。汝诸苾刍至五月十六日。应夏安居时。诸苾刍不知云何作夏安居。佛言。欲至安居日。预分房舍僧伽所有卧具诸坐枮等。下至洗足盆。并须将集。悉皆均分。诸苾刍等。不知何人应分。佛言。分卧具等有十二种人。具五法者应差。若无五法。未差不应差。已差应舍。云何为五。有爱恚怖痴有卧具。分与不分不能办了。其十二种人。若翻前五未差应差。已差不应舍。作前方便。如是应差。次应问言。汝某甲能为夏安居僧伽。作分卧具苾刍不。彼答言。能令一苾刍作白二羯磨差。

大德僧伽听。此苾刍某甲能为夏安居僧伽作分卧具人。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差某甲为夏安居僧伽作分卧具人。白如是。

大德僧伽听。此苾刍某甲能为夏安居僧伽作分卧具人。僧伽。今差此苾刍某甲为夏安居僧伽作分卧具人。若诸具寿。听差此苾刍某甲为夏安居僧伽作分卧具人者默然。若不许者说。僧伽已听差此苾刍某甲为夏安居僧伽作分卧具人竟。僧伽已听许。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差藏衣人白二。

大德僧伽听。此苾刍某甲。能与僧伽作掌衣物人。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差此苾刍某甲。作掌衣物人。白如是。羯磨准成。

差分衣人白二。

大德僧伽听。此苾刍某甲。能与僧伽作分衣人。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差此苾刍某甲。作分衣人。白如是。羯磨准白成。

差藏器物人白二。

大德僧伽听。此苾刍某甲。能与僧伽作藏器物人。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差苾刍某甲。作藏器物人。白如是。羯磨准白成(余八羯磨准事成)至五月十五日。授事苾刍所有行法。我今当说。授事人应扫涂房舍。令清净已。应告白言。诸大德。明日僧伽作夏安居。所有诸事咸应思念。其授事人看人多少可为办筹。其筹不得粗恶曲捩。以香水洗香泥涂拭。安净槃中鲜花覆上。以净物覆之。鸣揵稚集大众。筹槃安上座前。次宣告。僧伽安居制令。如律广明。次后上座应作单白。

一切僧伽夏安居单白。

大德僧伽听。今僧伽十五日欲作夏安居。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日受筹明日安居。白如是。

其授事苾刍擎筹槃在前。收筹者。持空槃随后。大师教主先下一筹。次向上座前住。上座离本座蹲踞合掌。受取其筹。然后置空槃上。如是至末。若有求寂阿遮利耶。或邬波驮耶。代受取筹。次下护寺天神筹。既总行已。应数其筹白大众言。于此住处现受筹者。苾刍有尔许求寂尔许。又分房舍人。乃至半月捡阅房舍受用轨仪。不如法者治罚之式。如律广明。至十五日众和集时。其授事人应为告白。诸具寿。今此住处有尔许人。明日当依某甲施主。依某村坊为乞食处。以某甲为给侍人。某甲为瞻病人。应作安居。诸苾刍众应捡行邻近村坊乞食之处。既观察已。各自念言。我于此处堪作安居。及同梵行者令忧恼不生。设复生时。速能除灭。所有欢乐未生令生。已生者劝令增进。我当于此巡行之处。邻近村坊乞食不生劳苦。若我病患有供侍人。给我医药。诸有所须皆悉充济。作是念已。应向屏处对一苾刍蹲踞合掌。作如是说。

具寿存念。今僧伽五月十六日作夏安居。我苾刍某甲。亦于五月十六日作夏安居。我苾刍某甲于此住处界内。前三月夏安居。以某甲为施主。某甲为营事人。某甲为瞻病人。于此住处。乃至若有圮裂穿坏。当修补之。我于今夏在此安居。第二第三亦如是说。所对苾刍应云奥箄迦。说安居者答云。娑度。苾刍两众咸对苾刍说。苾刍尼三众并对苾刍尼说。差看捡房舍人白二。

时诸苾刍既至夏中。于寺房廊多有诸鸟。养鶵儿卵遂生喧噪。以缘白佛。佛言。应差执竿杖。苾刍巡寺捡察巢无儿卵。应可除弃。有者待去方除。复多蜂窠。佛言。观察无儿应弃。必有蜂儿。将线缕系由此缘故。便不增长。如是应差。鸣揵稚众集已。应先问言。汝某甲能为僧伽作看捡房舍人不。彼答言。能。令一苾刍作白二羯磨。

大德僧伽听。此苾刍某甲。能为僧伽作看捡房舍人。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差此苾刍某甲。作看捡房舍人。白如是。羯磨准白成。

既被差已。看捡房舍苾刍应半月半月巡行房舍。观其卧具。若有苾刍将疏薄垢腻破碎之物用替僧祇卧具毡席者。若是老宿白大众知。夺其卧具。若是少年应白二师。方收卧具。其授事人。如我所说不依行者得越法罪。此应番次差作。

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大德。如世尊说。应作安居诸苾刍众。不知谁合安居。佛言。谓出家五众何者为五。一者苾刍。二者苾刍尼。三者正学女。四者求寂男。五者求寂女。此之五众合作安居。如有违者。皆得恶作罪。

受日出界外白二。

尔时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大德。如世尊说。夏安居苾刍不应界外辄为止宿者。诸苾刍众于其界外有三宝事。及别人事。须出界外。即便不敢出界白佛。佛言。必有因缘。我今听诸苾刍守持七日法。出界外时。诸苾刍不知是何等事。佛言。谓三宝事。邬波索迦事。邬波斯迦事。苾刍苾刍尼事。式叉摩拏求寂男求寂女事。或是亲眷请唤因缘。或为外道除去恶见。或于三藏请他除疑。或于自行未得令得。未证令证。未解令解。斯等皆应守持七日出界外。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大德。如向所说。应守持七日法出界行者。于谁边守持。佛言。随时对一苾刍蹲踞合掌。作如是说。

具寿存念。我苾刍某甲于此住处。或前或后三月夏安居。我苾刍某甲为某事因缘故。守持七日出界外。若无难缘还来此处。我于今夏在此安居。第二第三亦如是说。所对之人应云。奥箄迦。守持日者答言。娑度。尔时憍萨罗国胜光大王。与给孤独长者。久在边隅为有防固。时此长者思念圣众。便启王知。王即令使敕留守臣曰。在彼圣众。卿勿与教。方便请求。与吾相见。是时大臣遂怀密计。令诸圣众自诣王军。是时大臣至逝多园。以绳絣络。诸苾刍众问言。贤首汝何所作。答言。圣者。大王有敕。今欲于此穿渠泄水(其事广说如目得迦第五卷中具述)

苾刍报曰。仁应且住。我当白王。共为商度。苾刍问曰。今日欲去可得还不。答言。不得。二日三日乃至七日颇得还不。答言。不得。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有大众事。我听苾刍守持四十夜出界外。如世尊说。守持四十夜出界行者。诸苾刍不知。云何守持。佛言。先敷座席鸣揵稚。众既集已。应可问能。汝某甲能为僧伽守持四十夜出界外行不。彼应答言。我能。若二人多人并如是问。次一苾刍先作白已。方为羯磨。

大德僧伽听。此苾刍某甲于此住处界内。或前或后三月夏安居。此苾刍某甲今欲守持齐四十夜。为僧伽事故出界外。此人今夏在此安居。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与此苾刍某甲守持四十夜。为僧伽事故出界外。此人今夏在此安居。白如是。大德僧伽听。此苾刍某甲于此住处界内。或前或后三月夏安居。此苾刍某甲今欲守持齐四十夜。为僧伽事故出界外。此人今夏在此安居。僧伽。今与此苾刍某甲守持四十夜。为僧伽事故出界外。此人今夏在此安居。若诸具寿听与此苾刍某甲守持四十夜。为僧伽事故出界外。此人今夏在此安居者默然。若不许者说。僧伽已与此苾刍某甲守持四十夜。为僧伽事故出界外。此人今夏在此安居竟。僧伽已听许。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如为二人三人作羯磨时。当云何作。佛言。随名牒作。

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大德。颇合守持一日夜不。佛言得。如是颇得守持两夜三夜。乃至四十夜不。佛言得。大德。颇得守持过四十夜不。佛言。不合。若如是者有何过失。佛言。一夏之中应多居界内。少在界外。

大德。守持一夜二夜三夜。乃至七夜对谁作法。佛言。应对一人。若过七夜已去。当云何作。佛言。过七夜已去。乃至四十夜。并从僧伽而秉其法。随有事至准其多少量缘受日。

如世尊说。若于乞食病药所须。及看病人有废阙者。听随情去。若有女男半择迦为碍缘者。亦不应居。若有八难事有缘出界外。逢此难时。不还者不名失夏。以有障缘故。斯等诸文安居事中广明。

差作随意人白二。

如世尊说。夏安居已。汝诸苾刍。应于众中以三事见闻疑而为随意。时诸苾刍不知。云何作随意事。佛言。汝等苾刍去。随意日有七八日在。当于随近村坊预为宣告。或可言陈。或书纸叶在棚车上高声告语。令远近咸知。仁等苾刍苾刍尼及求寂等。诸施主辈。若老若少悉可谛听。某寺僧伽当作随意。仁等至时于供养事。咸共修营。诸少年苾刍应共扫洒所居寺宇。以新瞿摩可净涂拭。制底香台并为庄校。诸旧住人应可营造诸好美膳。随时供设。有解三藏苾刍及持经者。至十四日夜。应通宵诵经。至十五日宜可知时。作随意事。勿过明相。大众许已差。随意苾刍或一或二。乃至众多受。随意苾刍要具五德。不爱不恚不怖不痴随意非随意。善能了别具斯五法。未差应差。已差不应舍。若翻前五未差不应差。已差应舍。如是应差作前方便。众既集已。先应问能。汝某甲颇能为出夏。僧伽以三事见闻疑而为随意不。彼答言能。次一苾刍应先作白已。方为羯磨。

大德僧伽听。此苾刍某甲今为夏坐僧伽作随意苾刍。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差某甲当为夏坐。僧伽作随意苾刍。白如是。

大德僧伽听。此苾刍某甲今为夏坐僧伽作随意苾刍。僧伽。今差某甲当为夏坐僧伽。作随意苾刍。若诸具寿听某甲当为夏坐僧伽作随意苾刍者默然。若不许者说。僧伽已听某甲当为夏坐僧伽作随意苾刍竟。僧伽已听许。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如世尊说。作随意苾刍所有行法。我今当说。受随意苾刍应行。生茅与僧伽为座。若一人为受随意者。应从上座为随意。乃至下座。若二人者。一从上座受随意。一人从半已下至终。若差三人者。从三处起。准义可知。

诸苾刍等并居茅座蹲踞而住。次后上座应为单白。

大德僧伽听。今僧伽十五日作随意事。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作随意。白如是。

其受随意苾刍。向上座前蹲踞而住。上座应就茅座蹲踞合掌。作如是说。具寿存念。今僧伽十五日作随意。我苾刍某甲亦十五日作随意。我苾刍某甲对僧伽向大德。以三事见闻疑作随意事。大德僧伽摄受教示。我饶益哀愍。我是能愍者。愿哀愍故。若知见罪。我当如法如律而为说悔。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随意苾刍应报彼曰。奥箄迦。答云。娑度。如是次第乃至行终。若二人三人应可更互为随意事作法。准知。作法既了。

次唤苾刍尼众。令入众中随意苾刍在一边坐。尼至其所。如大苾刍作随意法。

次唤式叉摩拏求寂男求寂女。一一对受随意者。作法同前(如其不能诵得文者纸抄读之亦成非损)其受随意苾刍向上座前立。作如是言。大德诸姊妹。二部僧伽已作随意竟。二部僧伽并应唱言。善哉已作随意极善。已作随意唱者善。如不唱者。得恶作罪。

若至此时出家五众。或兼俗旅。各以刀子针线及巾帛等。共为解夏。供养现前众。

其受随意苾刍应持小刀子。或将针线。或持诸杂沙门资具等。在上座前立。作如是言。大德。此等之物颇得与安居竟。人作随意施不。若于此处更得诸余利物。和合僧伽应合分不。举众同时答云合分。若异此者随意苾刍及大众得越法罪。

具寿邬波离请世尊曰。大德。至随意日有病苾刍。不能赴集。此欲如何。佛言。如十五日褒洒陀时。应与欲净。至随意时准长净法。与其欲净应如是说。具寿存念。今僧伽十五日作随意。我苾刍某甲亦十五日作随意。我苾刍某甲自陈遍净。无诸障法。为病患因缘故。彼如法僧伽事。我今清净与欲随意。此所陈事当为我说。第二第三亦如是说。

余如身语表业准长净法。应知如长净时。苾刍忆所犯罪。或有疑罪。众中忆所犯罪。或有疑罪。或复僧伽咸悉有罪。乃至疑罪应作单白守持。于随意时有罪疑罪类。彼应知此中别者。随意苾刍众中忆罪。或是疑罪随时说悔。

作随意时众中诤罪单白。

若作随意时。众因论说罪之轻重。诤事纷纭。僧伽应作单白共决其罪。如是应作。

大德僧伽听。今僧伽十五日作随意事。于此众中有诤事起。论说轻重妨废法事。僧伽今欲求决其罪。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共决断其罪。白如是。

作随意时众中决定罪单白。

既作白已。当问三藏能决断者。依法依律决其罪事。若决定已。应更作白告众令知。罪已决定识其轻重。不应更说。如是应作。

大德僧伽听。今僧伽十五日作随意事。众因论说罪之轻重。妨废法事。僧伽。今已于罪如法决断。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共决罪讫。更不得言。白如是。

又如一人二人三人。作褒洒陀。随意亦尔。一人二人三人四人。咸皆对首应作。若满五人。即应作白为随意事。作随意者。应差许可。设有病人应将入众。如有六人或复过此。咸作单白为随意事。作随意时。若有病人应取欲净。不对俗人求寂半择迦等。并须清净。复须同见一处应作。然我不许不为随意。

时诸苾刍先因斗诤共相论说。各怀嫌恨。共在一处而作随意。佛言。不应怨嫌未息。共为随意。先可忏摩。后当作法。

时彼苾刍于大众中而求忏摩。斗诤苾刍不背容恕。佛言去。随意时有七八日在。应须更互而求忏摩。方为随意。是时僧伽咸相愧谢。婆罗门众及诸俗旅便生讥议。但是苾刍皆有仇隙。佛言。有嫌恨者请求愧谢。既容恕已。随年礼敬展转怀欢方为随意。无嫌隙者无劳致谢。时诸苾刍既随意已。即于此日更为长净。佛言随意。即是清净无劳说戒。

处分衣物将作羯耻那衣白二。

时有众多苾刍。夏安居了。随意事竟。诣逝多林。礼世尊足。路逢天雨三衣皆湿。擎持极难。至逝多林。安置衣钵。洗足已礼世尊足。佛言。住止。安乐乞食易不。白言大德。我等疲顿来至于此。佛作是念。我今云何令诸苾刍得安乐住并诸施主福利增长。应听诸苾刍随意竟。至十六日张羯耻那衣。张此衣时。于五月中得十饶益。凡于其处所得利物。取一好者。作羯耻那衣。至八月十四日。白众令知。敷座席作前方便。准上应为。令一苾刍作白羯磨。

大德僧伽听。此衣是此处夏安居。僧伽所获利物。僧伽今共将此衣。作羯耻那。此衣当为僧伽张作羯耻那。若张衣已。虽出界外。所有三衣尚无离过。何况余衣。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将此衣当为僧伽张作羯耻那。若张衣已。虽出界外。所有三衣尚无离过。何况余衣。白如是。

羯磨准白成差张羯耻那衣人白二。

时诸苾刍既作法已。将此衣财。作羯耻那衣竟。白佛。佛言。差一苾刍具五德者。作张衣人。鸣犍稚。作前方便。众既集已。先应问言。汝某甲能为僧伽。作张羯耻那衣人不。彼答言能。令一苾刍作白羯磨。

大德僧伽听。此苾刍某甲乐作张羯耻那人。今为僧伽张羯耻那衣。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差某甲苾刍。作张羯耻那衣人。此某甲当为僧伽张羯耻那衣。白如是。

大德僧伽听。此苾刍某甲乐作张羯耻那人。今为僧伽张羯耻那衣。今僧伽差此苾刍某甲。作张羯耻那人。此某甲当为僧伽张羯耻那。若诸具寿听。差某甲作张羯耻那人。此某甲当为僧伽张羯耻那者默然。若不许者说。僧伽已听。此某甲作张羯耻那人。此某甲当为僧伽作张羯耻那人竟。僧伽已听许。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付张羯耻那衣白二。

次作白二羯磨。后持衣付张衣人。如是应作。

大德僧伽听。此衣当为僧伽作羯耻那衣。此苾刍某甲。僧伽已差作张衣人。若僧伽时至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以此衣作羯耻那。付某甲苾刍。白如是。

大德僧伽听。此衣当为僧伽。作羯耻那衣。此苾刍某甲。僧伽已差作张衣人。僧伽今以此衣作羯耻那付某甲苾刍。若诸具寿听。将此衣为僧伽作羯耻那。僧伽今以此衣作羯耻那付某甲苾刍者默然。若不许者说。僧伽已许。此衣为僧伽作羯耻那。付某甲苾刍竟。僧伽已听许。由其默然故。我今如是持。

出羯耻那衣单白。

时此苾刍既受衣已。应供余苾刍。作浣染缝刺等。诸余轨式如羯耻那衣事中具说。时诸苾刍共受羯耻那衣。至五月满不知云何。白佛。佛言。至正月十五日。张衣之人白僧伽言。诸大德。明日当出羯耻那衣。仁等各守持自衣。既至明日。僧伽尽集。作前方便已。令一苾刍作单白羯磨。如是应作。大德僧伽听。于此住处。和合僧伽共张羯耻那衣。若僧伽至时听者。僧伽应许。僧伽今共出羯耻那衣。白如是。时诸苾刍既出衣已。不知云何。白佛。佛言。汝诸苾刍张衣之时。得十饶益衣。既出已此事应遮。违者得罪。

End

黄念祖:法藏因地 第四卷

法藏因地 第四卷黄念祖老居士以下是正宗分。正宗分如身体,心脏――血液系统、肺――呼吸系统、胃肠――消化系统,都在这里,所以很重要。【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四卷 第九章 见性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九章 见性非因缘生非自然有内容提要:举明暗通塞为例破见性自然有及因缘生之说。最后指出精微的妙明觉性,非因非缘,非自然,非不自然。不要在是不是、非不非上执着二边见。离一切相,即得

观辉居士:第四卷 第十章 别业妄见 同分妄见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十章 别业妄见 同分妄见内容提要:别业妄见是各别人所见的妄见,同分妄见是众多人所见的相同的妄见,两种妄见都是因眚翳而生。离了有眚的妄缘,便是妙明正见。见性没有眚翳,有眚翳不叫见

观辉居士:第四卷 第十一章 觉性非和合非不和合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十一章 觉性非和合非不和合内容提要:世尊举见性与明、暗、通、塞四相为例,阐述见性与所见物像非和合非不和合。原文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四卷

卷第四:世主妙严品第一之四【白话】接着,更有主火神大众。如:普光焰藏主火神,证得了悉除一切世间阴暗的解脱门。这是能以如来的精进大威力,来灭除一切众生之障痴的解脱法门。普集光幢主火神,证得了能息一切众生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四卷

古尊宿语录 第四卷○镇州临济(义玄)慧照禅师语录 (住三圣嗣法小师惠然集)府主王常侍。与诸官请师升座。师上堂云:山僧今日事不获已。曲顺人情方登此座。若约祖宗门下。称扬大事。直是开口不得。无你措足处。山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四卷

景德传灯录 第四卷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法嗣共一百八十三人。内七十六人旁出。斋金陵牛头山六世祖宗见录。第一世法融禅师。第二世智岩禅师。第三世慧方禅师。第四世法持禅师。第五世智威禅师。第六世慧忠禅师。前六世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四卷

五灯会元 第四卷◎南岳下三世○百丈海禅师法嗣△沩山灵祐禅师(语具别卷)△黄檗希运禅师洪州黄檗希运禅师,闽人也。幼于本州黄檗山出家。额间隆起如珠,音辞朗润,志意冲澹。后游天台逢一僧,与之言笑,如旧相识,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四卷

碧岩录 第四卷⊙碧岩录第三十一则垂示云:动则影现,觉则冰生。其或不动不觉,不免入野狐窟里。透得彻信得及,无丝毫障翳,如龙得水,似虎靠山,放行也瓦砾生光,把定也真金失色。古人公案,未免周遮。且道评论什么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四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四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四住建康府蒋山。师在潭州道林受请。拈敕黄示众云。龙蟠凤翥铁画银钩。出自九重从天降下。大众瞻仰请为敷宣。拈香祝圣云。大众见么。祖佛同根本。人天共赞扬。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四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四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上堂。僧问。壁立万仞还许商量也无。师云。壁立万仞不许商量。进云。也知和尚赤心片片。师云。既知更问个甚么。进云。恁么则真个壁立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四卷

祖堂集 第四卷祖堂卷四石头石头和尚嗣吉州思和尚,在南岳。师讳希迁,姓陈,端州高要人也。在孕之时,母绝膻秽。及诞之夕,满室光明。父母怪异,询乎巫祝。巫祝曰:斯吉祥之徵也。风骨端秀,方颐大耳,专静不杂,异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四卷

禅林僧宝传 第四卷福州玄沙备禅师禅师名师备。福州闽县谢氏子。少渔於南台江上。及壮忽弃舟。从芙蓉山灵训禅师断发。诣南昌开元道玄律师所、受具足戒。芒鞋布衲、食才接气。宴坐终日、众异之。兄视雪峰、而师承之。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四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四卷往生比丘第三之三宋 齐玉齐玉。俗姓莫,霅川人(浙江吴兴县),年轻时就出家,每日可以记诵数千字。刚开始参学于祥符寺的神智法师,然后又依止慈辩法师,学习一心三观的要旨。最后出来居止在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