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广释菩提心论
复次此中如宝云经说。菩萨云何得大乘法。谓若菩萨善学一切法。彼虽有学而于学时。及所学法悉不可得。虽于学中决定无所得。亦不于彼因缘法中而起断见。
如圣法集经说。云何是诸菩萨所行。谓若菩萨于身语意诸所行中。长时不舍一切众生。内心发起大悲增上。为欲利乐诸众生故。应作是念。若我现行及已行行。悉与一切众生。施作广大利益安乐。菩萨虽观诸蕴如幻。亦不于中而生厌舍。一切所行悉无障碍。处如空聚。亦不于中而生厌舍。一切所行悉无障碍。界如蛇毒。亦不于中而生厌舍。一切所行悉无障碍。又复虽观色如聚沫。亦不舍离如来色身相好。受如浮泡。亦不于诸如来禅定三摩地三摩钵底出生妙乐中不起方便。想如阳焰。亦不于诸如来智中不起胜想。行如芭蕉。亦不于一切佛法行中而无所行。识如幻士。亦不于如来三业智为先导中而无所行。如是一切所行。悉无障碍。
复次诸经皆说。应知慧及方便。是诸菩萨正所行行。是故诸菩萨于彼无数一切行中。常所发起慧及方便。观想修作长时无间。如是即得十二分位。是诸地位得安立已。彼彼位中胜上功德皆悉具足。所言十二分位者。谓信解行地乃至佛地。此等地中但除佛地。自余皆是异生及菩萨摄。此中信解行地者。未能证得二无我理。一向发起坚固信解。魔不能动。彼信解力亦未能观唯识实性。但于坚固信解法中。立解行地。又诸地中。随应各具无数三摩地总持解脱神通等诸功德。
如宝云经说。安立四种顺决择分。而彼四位。有软中上智光明出。此四皆观诸法无我。是中若有软品智光明生。是为暖位。彼所证定名为明得。若有中品智光明生。是为顶位。彼所证定名为明增。若有最上外无对碍智光明生。于心分位离能取相。是名忍位。彼所证定名一分入。若于能取所取相中悉无所得。以无二智。决定印彼二取相空。是为世第一位。彼所证定名为无间。从此无间入唯识性。此中总略。如是等说。皆是信解行地所摄。
复次十地即十分位。彼初地者。从前世第一法无间初心得入见道。既获圣性生大欢喜。是故说此名欢喜地。此能分证二无我理。得法无性真实智生。一切分别戏论悉离。此中能断一百一十二见所断惑。余修所断三界总有一十六惑如应而断。此位菩萨得平等智。自利利他。于施波罗蜜多而得圆满。安住三摩地。乃至未能远离微细毁犯垢染。若能分得进居二地。
彼二地者。能离一切犯戒垢染。是故说此名离垢地。此位菩萨能正远离微细犯戒垢染。于戒波罗蜜多而得圆满。乃至未能成就胜三摩地三摩钵底及闻总持。若能分得进居三地。彼三地者。能发无量胜智光明。是故说此名发光地。此位菩萨普尽获得胜三摩地及闻总持。堪忍诸苦。于忍波罗蜜多而得圆满已。于一切三摩钵底爱心中舍。乃至未能广修菩提分法。若能分得进居四地。
彼四地者。菩提分法慧焰。能烧诸烦恼薪。是故说此名焰慧地。此位菩萨已离缺减语意分别。善修无缺减菩提分法。于精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乃至未能作四谛观。若能分得进居五地。
彼五地者。于生死涅槃。以善方便观察平等。极难中胜是胜修习。是故说此名难胜地。此位菩萨于四圣谛中。能善观察多所修作。于定波罗蜜多而得圆满。从顺决择分出至此地中。始得无相之行。乃至未能作缘生观。若能分得进居六地。
彼六地者胜慧具已。而能随转一切佛法胜现前门。是故说此名现前地。此位菩萨能善观察缘生之法。于慧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获无相行。乃至未能圆满是行。若能分得进居七地。彼七地者。于无功用方便道中。虽未能具。以涉远故。是故说此名远行地。此位菩萨观一切相皆如化事。真实了知相用所行悉无违碍。彼能成就无相之行。于方便波罗蜜多而得圆满。乃至未具无功用行。若能分得进居八地。
彼八地者。诸相用等悉不能动。是故说此名不动地。此位菩萨善得无相功用行。于愿波罗蜜多而得圆满。乃至未能分别一切相说法自在。若能分得进居九地。
彼九地者。具最胜慧善说诸法。是故说此名善慧地。此位菩萨得彼最胜四无碍解慧力相应。于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乃至未能于佛刹会中随应化现说法利生自在圆满。若能分得进居十地。
彼十地者。能于无边一切世界。布大法云洒甘露雨。是故说此名法云地。此位菩萨胜智相应说法利生。作诸化事悉得自在。乃至未能于一切所知一切相中获无碍智。若能分得进居佛地。
如上诸地所有建立行相。如和合解脱经说。又此诸地所有广说。蕴等清净及分位相。余处有文恐繁且止。
复次佛地即一分位。此佛地者。一切胜相皆悉具足。一切功德皆悉圆满。已能普尽一切边际。过此无别胜上分位。而佛地中所有功德。正使诸佛以妙言词。而亦不能称扬一分。是故当知。诸佛功德无量无边不可称计。唯佛世尊自然智观自证知故。如华严经中所说功德。亦即一分未能穷尽故。况复我今造此论者。敢以言词具赞说耶。又佛地中所有功德。总摄一切殊胜之义。如楞伽经说。
复次颂曰。
应当了知三身者普摄诸佛一切身
最上胜义法所依是故开显三身相
自性身及正报身化身等三最胜上
分别诸佛所有身初身与二为依止
已修难行希有行百种炼磨安忍心
所有一切众善门普能积集无遗弃
无量劫来久修习大乘最上妙法门
一切障碍悉蠲除尽灭无余得清净
因中所有微细障果中智力悉拔除
譬如妙宝始开函放净光明照一切
随顺世间现有生历苦勤求菩提果
说法化利百千门遍一切处善施作
如来高显复不动安住世间大圣尊
如彼须弥众山王观仰巍巍最高胜
大以悲心为根本三摩地门善出生
遍三有中现其身一切无不示生处
如净日轮放一光普遍世间悉照耀
诸佛圣智妙光明能知诸法亦如是
诸声闻人所证果出离世间为最胜
而彼声闻所得中又复不如缘觉地
缘觉若比菩萨地于诸分中不及一
菩萨较计佛如来倍多分中不及一
如来所证菩提果无量功德不思议
如其时处所应行随顺方便而善转
果中所证最胜上五根清净妙用成
十二位中功德门彼一切义皆能转
果中所证最胜上一切意道皆清净
如其所证悉应知一切无垢无分别
果中所证最胜上摄诸义利皆清净
佛刹清净如所应一切自在而出现
果中所证最胜上一切分别悉清净
所作不坏常时中善修一切智事业
果中所证最胜上一切清净善安住
已得无住大涅槃圆满诸佛清净句
果中所证最胜上一切染法已清净
不杂烦恼本无瑕常入诸佛妙乐行
果中所证最胜上想如虚空悉清净
积集广大胜义门离诸色相而观察
如来化相极广大此无量行皆清净
成所作智妙难思诸佛无垢胜依止
此中当知。清净法界即一切法真如。为一切法无颠倒自性正因。而能出生诸佛及诸佛智。离诸障染。建立三摩地总持法门。及余无量福智诸行。成就一切众生利乐等事。乃至成熟一切正法闻知种子。如是等相皆得成就。所言诸佛智者。谓即四智。初大圆镜智。是智远离我我所相。及离能取所取分别。不杂一切烦恼垢染。于一切所缘所行所知相中。不忘不愚。智影相生现种依持。彼一切智所依清净。是即真如所缘无分别智。二平等性智。得胜上所缘。是智能观自他平等。已能安处无住涅槃。起大慈悲随往一切现身现上以善方便毕竟相应。三妙观察智。普摄一切三摩地三摩钵底总持法门。于一切所知分位。无碍而转及能发生胜功德宝。方便现身善断众疑。如其所应能善说法。四成所作智。能以种种不思议方便。为他成熟一切所作。如应化度一切众生。如是等相是为四智。
复次颂曰。
三身分位二二一二法二报一化身
诸佛清净法界中若一若多性不立
此中意者。清净法身犹如虚空而无形相。从是身中流出一切法。此等皆是妙无比喻最胜白法。清净真理大利乐因。出生佛地最上善乐。而能圆满无尽法海。复能具足清净妙慧。即能成就大菩提心。如上所释菩提心义。于诸经中略集要文。唯佛菩萨能尽知见。
End
心静,便是菩提。静心,便是清喜。能心静的静心者,便是思想最饱满、心境最怡然、气质最韵致的快乐之人。静里才能听见咚咚心跳的声音,才能听到幽幽心音的淙淙;静里方可看见灵魂袅娜的娉姿,方可看到情丝万丈的旖旎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真实功德第三十一本品续前,同明极乐菩萨自利利他之妙德,一、先以喻明,二、明真实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劝谕策进第三十三)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劝谕策进第三十三上品显极乐殊胜超绝,净定安乐,令众欣慕,发愿求生。本品则说娑婆秽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心得开明第三十四)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心得开明第三十四本品弥勒领旨,心得开明。佛复垂训:一者当断惑念佛,知苦修善。二者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礼佛现光第三十八)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礼佛现光第三十八本品弥显两土导师,慈恩无极,加被一切会众,普令亲见极乐依正庄严。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如贫得宝第三十七前品佛说恶苦,折伏众生,诫令舍恶。本品说善因果,摄受众生,劝勉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重重诲勉第三十六)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重重诲勉第三十六本品为折伏众生恶业,而示诲勉。首显恶因恶果,令知畏惧。末劝端正身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惑尽见佛第四十一)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惑尽见佛第四十一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狱。王子得罪,禁闭其中。层楼绮殿,宝帐金床。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边地疑城第四十)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边地疑城第四十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慈氏述见第三十九)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慈氏述见第三十九本品宗旨,仍是证信除疑。慈氏述见,弥证佛言真实。盖此前极乐依正庄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菩萨往生第四十二)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菩萨往生第四十二前之三辈与边地疑城,皆论凡夫往生。今品广明十方菩萨往生之数无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非是小乘第四十三)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叁、流通分(第四十三至第四十八品)全经三分,初为序,中为正宗,末为流通。灵峰大师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受菩提记第四十四)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受菩提记第四十四北京净莲寺长老慈舟老法师《无量寿经科判》,谓本品内容为法师不退得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勤修坚持第四十六)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勤修坚持第四十六本品首为世尊咐嘱大众守护本经;次谕救护众生;三谕行解相资,求生净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独留此经第四十五)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独留此经第四十五本品表当来经灭,佛以慈悲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序分中《大教缘起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福慧始闻第四十七)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福慧始闻第四十七世尊于说长行后,复以偈颂,重申前意。于中复标明是非,拣非显是。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闻经获益第四十八)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闻经获益第四十八本品名闻经获益。广显闻者,获益难思。《无量寿起信论》云:闻经之
每当我们面对佛陀,反观其心, 佛是圆满的慈悲心, 清净心, 觉悟心, 平等心, 愿力心, 念念不舍众生的心, 而我们是有求的心, 执著的心,分别的心, 贪心、嫉妒心、嗔恚心、种种自私自利的心, 而虚度
法藏因地 第四卷黄念祖老居士以下是正宗分。正宗分如身体,心脏――血液系统、肺――呼吸系统、胃肠――消化系统,都在这里,所以很重要。【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
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什么是深心呢?深心是菩萨净土,一切功德,万善庄严,没有哪一点不修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今天叫你做件小事,马上就想为什么找我,为什么不找别人?这样子怎么成就功德?什么是
大乘佛教不管是烧香拜佛、诵经磕头,还是闻思修行,任何一个善事都离不开菩提心。任何善事行善都要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去做,这样才能叫做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做大乘佛法。大乘佛教的灵魂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万人,其名曰智幢菩萨、法幢菩萨、月幢菩萨、日幢菩萨、无量幢菩萨、跋陀波罗等,十六正士,文殊师利等。六十同意、弥勒菩萨等,贤劫一切菩提萨埵
一、为什么要孝顺父母?知母:三界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无一不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大至老虎、狮子,小至蚊虫、蚂蚁,没有一个众生没有当过自己的父母。只是由于不断投生流转,现在认不出他们是自己的父母而已。实际上,每
经上说:修行若不发菩提心,终成魔业。古德说: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由这两段经论看来,可知发菩提心,为修行上最起码和最重要之条件。那么,菩提心究竟是什么?含些什么意义呢?按菩提二个字是梵音,东
◎ 吴冠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话已经不新鲜。全靠这公园养我们这方的老人和儿童。一位邻居指着我们楼群中的小公园感慨地说。我们这个公园长约数百米,宽约百米,布满高大的垂柳、雪松、槐树、泡桐及各种形态和色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智 敏我们修净土宗的,如果把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当做阿伽陀药的话,这就是无上的密。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可以包涵八万四千法门,这么多法门都摄在一句佛号里面,即是密法的陀罗尼总持法门
慎因果种菩提◎ 土登相切桑布一谈到因果,学佛的人都头头是道,用来劝诫那些还在迷惑的人们.然而口上说得容易, 实际上真正畏因不行恶法的人少之又少, 这个不良现象让我们痛心不已! 为什么这么多的人造下恶因
律航法师大觉之由何所有,一念无明万象峙。大师久证无生理,来来生生空中迹。大愿无边尽虚空,不择六道作导师。万年一念本寻常,何争来早与来迟。上来八句偈颂,是律航为纪念慈老恩师示寂三周年而作的。此次永久纪念
菩提的训练希阿荣博堪布世间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依赖各种因缘,念念生灭,没有什么是完全孤立、自给自足的。了解无我,可以帮助我们淡化分别念,认识到倾尽全力去搭建自我的堡垒、坚守人我的区别和界限,不仅是痛苦
首先来讲一讲发菩提心的尊贵:讲到菩提心的尊贵,要从比较上或举喻来说明,始能显示出来。佛陀在大乘经典中特别指出发菩提心的尊贵明文,可说是很多很多的,现我简单的举出几则来谈谈。经中举喻说:如有一大龙王,在
◎虚 云今日诸位发心来归依三宝,老衲甚为欣慰。诸位远道过江来此,无非希望得些益处。但若想得益,自须有相当行持,如徒挂空名,无有是处。诸位须知现既归依,即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孙。但能敦品
此标题是出自《华严经》里的偈子,全偈应是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在日常的修学生活中,我独自思惟,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与佛陀教导的法相应。想起这首偈子,便想深入了解菩萨的心和众
青 色 菩 提◎ 证 严天堂和地狱都是用心和行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与地狱,要怕的是心的偏向。有人点灯求光明,其实真正的光明,在我们心里。佛前的灯不必刻意地去点,要紧的是点燃我们的心灯。 摘自《
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 济 群如何区分大乘与小乘?很多人都以为,修学大乘经典便是大乘行者,修学小乘经典便是小乘行者,却极少从自身的发心进行考量。汉传佛教为大乘佛教,因而,中国像教徒多以大乘行者自居,似乎
◎ 夏坝降央克珠何谓发心?发者,是发起,故发菩提心者,便是发起成佛的心。简言之,发心即是发菩提之心。由其本初之心,加以助缘,而成就纯善之心,以助成大乘之行,此即为发起菩提之心。在佛法中,发菩提心者,崇
◎ 慧 明 诸同学!何谓烦恼菩提?盖烦恼与菩提,不出一心。烦恼之事,确是修行人证悟菩提必有的过程,今略说之。烦恼菩提,含有二义:一则火中生莲义,二则转识成智义。 云何火中生莲义?火喻烦恼,莲喻菩提。烦
问: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答:《发菩提心经论》里面讲,有五种观察发起菩提心。但是发起以后是不是非常真实呢?也未必。有一个大乘经里讲,发菩提心有七种,只有前面三种发了以后不退转,后面四
性灵宇宙间一切一切,由人类以至万物,无不各有其性,即无不各有其灵,灵是灵用。如铁有坚性,有坚的妙用,这是铁的灵;棉花有柔性,即有柔的灵用,这是棉的灵。但棉和铁,不能自启其用,而人为万物之灵,其灵特异,
人才一所大房子的建设,必需要坚固合度的材料,一个国家的建设,也必需厚重干练的人才。但才不才,各有地位和立场,亦如器之厚薄,经用不经用。所以,才以德为体。譬如一把刀,锋利是用,坚刚是体,真正纯刚利剑,虽
父亲节做父亲的居然也有了节,真是奇事。大概是原子炸弹的感应力吧,否则这两个字早已没人顾问。想不到也有登报的命运,并且年年八月八日做纪念,定为父亲节。世上许多做父亲的不知有何感想,这一天仅仅是父亲受儿女
烦恼与菩提是一体两面烦恼与菩提,二者亦无别。放下不执著,住此本元心。有朋友问我什么叫“成就”,我用《西夏咒》里的一句话回答了他:“何为成就?大贪大嗔大痴也。欲由凡入圣,大贪;连我执也斩,大嗔;明知不可
尼泊尔灵修少年的藏地法名叫巴登多杰,是一个出家人。尼泊尔灵修少年十一岁就出家了,在他十四岁的时候开始禅修。从二零零五年,尼泊尔灵修少年一直坐到二零零六年,连续坐在那里十个月坐着不动,也不吃不喝,甚至也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少林名刹远承祖灯。卓立道风,龙象辈出,已历1500个春秋。随着国家昌盛繁荣,法运回升,少林文化也由衰而兴。为更好地体现寺院特色与弘扬禅宗祖庭及其禅法,特撰此文。一、菩提达摩行略菩提达摩(?-536,一
49:魔障即菩提魔有外魔、心魔之别。外魔不过是另类较为高级的生命,也是有情众生修行不成功不圆满才会报得的一些生命样式,因为他们同我们人类不大一样,所以被我们统称为魔。当我们修行层次较高,或特定机缘下他
心是一切善恶法的根源,是万法的根本。我们日常思虑之心,可为善、亦可为恶,十法界不离此心,成菩提亦即此心,唯菩提心是真心,其余皆妄。我们修学佛法是要学佛的觉,非单靠那些仪式、仪轨可成。因而我们学佛必须具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九章 见性非因缘生非自然有内容提要:举明暗通塞为例破见性自然有及因缘生之说。最后指出精微的妙明觉性,非因非缘,非自然,非不自然。不要在是不是、非不非上执着二边见。离一切相,即得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十章 别业妄见 同分妄见内容提要:别业妄见是各别人所见的妄见,同分妄见是众多人所见的相同的妄见,两种妄见都是因眚翳而生。离了有眚的妄缘,便是妙明正见。见性没有眚翳,有眚翳不叫见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十一章 觉性非和合非不和合内容提要:世尊举见性与明、暗、通、塞四相为例,阐述见性与所见物像非和合非不和合。原文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