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四卷 弘明集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6 12:25

第四卷 弘明集

何承天达性论 颜光禄延之难。

达性论

夫两仪既位。帝王参之。宇中莫尊焉。天以阴阳分。地以刚柔用。人以仁义立。人非天地不生。天地非人不灵。三才同体相须而成者也。故能禀气清和神明特达。情综古今智周万物。妙思穷幽赜制作侔造化。归仁与能是为君长。抚养黎元助天宣德。日月淑清四灵来格。祥风协律玉烛扬晖。九谷刍豢陆产水育。酸碱百品备其膳羞。栋宇舟车销金合土。丝纻玄黄供其器服。文以礼度娱以八音。庇物殖生罔不备设。夫民用俭则易足。易足则力有余。力有余则志情泰。乐治之心于是生焉。事简则不扰。不扰则神明灵。神明灵则谋虑审。济治之务于是成焉。故天地以俭素训民。乾坤以易简示人。所以训示殷勤若此之笃也。安得与夫飞沈蠉蠕并为众生哉。若夫众生者。取之有时用之有道。行火俟风暴。畋渔候豺獭。所以顺天时也。大夫不麛卵。庶人不数罟。行苇作歌宵鱼垂化。所以爱人用也。庖厨不迩五犯是翼。殷后改祝孔钓不网。所以明仁道也。至于生必有死形弊神散。犹春荣秋落四时代换。奚有于更受形哉。诗云。恺悌君子。求福不回。言弘道之在己也。三后在天。言精灵之升遐也。若乃内怀嗜欲外惮权教。虑深方生施而望报。在昔先师未之或言。余固不敏。罔知请事焉矣。

释何衡阳达性论(颜延之)

前得所论。深见弘虑。崇致人道黜远生类。物有明征事不愆义。维情辅教。足使异门扫轨。况在蕲同岂忘所附。徒恐琴瑟专一更失阐谐。故略广数条取尽后报。足下云。同体二仪共成三才者。是必合德之称。非遭人之目。然总庶类同号众生。亦含识之名。岂上哲之谥。然则议三才者无取于氓隶。言众生者亦何滥于圣智。虽情在序别自不患乱伦。若能两藉方教俱举。达义节彼离文采此。共实则可使倍宫自和析符复合。何讵怏怏执吕以毁律。且大德曰生有万之所同同于所万。岂得生之可异。不异之生宜其为众。但众品之中愚慧群差。人则役物以为养。物则见役以养人。虽始或因顺终至裁残。庶端萌起情嗜不禁。生害繁惨天理郁灭。皇圣哀其若此而不能顿夺所滞。故设候物之教。谨顺时之经。将以开仁育识反渐息泰耳。与道为心者。或不剂此而止。又知大制生死同之荣落。类诸区有诚亦宜然。然神理存没傥异于枯荄变谢。就同草木便当烟尽。而复云三后升遐精灵在天。若精灵必在。果异于草木。则受形之论。无乃更资来说。将由三后粹善报在生天耶。欲毁后生反立升遐。当毁更立。固知非力所除。若徒有精灵。尚无体状。未知在天当何凭以立。吾怯于庭断。故务求依放。而进退思索未获所安。凡气数之内无不感对。施报之道必然之符。言其必符何猜有望。故遗惠者无要。存功者有期。期存未善去惠。乃至人有贤否则意有公私。不可见物或期报因谓树德皆要且经世恒谈贵施者勿忆士子服义犹惠而不有。况在闻道要。更不得虚心而动必怀嗜事尽惮权耶。曾不能引之上济每驱之下沦。虽深诮挍责。亦已厚言不伐。足下婴城素坚难为飞书。而吾自居忧患情理无托。近辱褒告。欲其布意裁往释。虑不或值。颜延之白。

答颜永嘉

敬览芳讯研复渊旨。区别三才步验精粹。宣演道心褒赏施士。贯综幽明推诚及物。行之于己则美。敷之于教则弘。殆无所间。退寻嘉诲之来。将欲令参观斗极复迷反迳思。或昧然未全晓洽。故复重申本怀。足下所谓共成三才者。是必合德之称。上哲之人。亦何为其然。夫立人之道取诸仁义。恻隐为仁者之表。耻恶为义心之端。牛山之木剪性于[彌/金]斧。恬漠之想汩虑于利害。诚直滋其萌[薛/女]援其善心。遂乃存而不算得无过与。又云。议三才者无取于氓隶。言众生者亦何滥于圣智。既已闻命。犹未知二涂。当以何为判。将伊颜下丽宁侨札上附。企望不倦。以祛未了。必令两藉俱举宫和符合。岂不尽善。又曰。大德曰。生有万之所同同于所万。岂得生之可异。非谓不然。人生虽均被大德。不可谓之众生。譬圣人虽同禀五常。不可谓之众人。奚取于不异之生必宜为众哉。来告云。人则役物以为养。物则见役以养人。大判如此。便是顾同鄙议。至于情嗜不禁害生惨物。所谓甚者泰者。圣人固已去之。又云。以道为心者。或不剂此而止。请问不止者。将自己不杀耶。令受教咸同耶。若自己不杀取足市廛。故是远庖厨。意必欲推之于编户。吾见雅论之不可立矣。又云。若同草木便当烟尽。精灵在天将何凭以立。夫神魄忽恍游魂为变。发扬凄怆。亦于何否之。仲由屈于知死。赐也失于所问。不更受形。前论之所明言所凭之方。请附夫子之对。及施报之道必然之符。当谓于氏高门。俟积善之庆。博阳不伐。膺公侯之祚。何关于后身乎。又云。经世恒谈施者勿忆士子服义惠而不有。诚哉斯言。微畅设报以要惠说徒之所先。悦报而为惠。举世之常务。疑经受累劫之罪。勤施获积倍之报。不似吾党之为道者。是以怏怏耳。知欲引之上济。亦甚所不惜。但丈夫处实者。颇陋前识之华。故不为也。若乃施非周急惠存功举揆诸高明亦有耻乎。此吾率其恒心久而不化。内惭璩子未暇有所谓也。何承天白。

重释何衡阳

薄从岁事躬敛山田。田家节隙野老为俦。言止谷稼务尽耕牧。谈年计耦无闻达义。重获微辩得用昭慰。启告精至愈惭固结。今复忘书往怀。以输未述。夫藉意探理。不若析之圣文三才之论。故当本诸三画。三画既陈中称君德。所以神致太上崇一元首。故前谓自非体合天地无以允应。斯弘研其清虑。未肯存同。犹以恐兼容罔弃广载不遗。笃物之志诚为优赡。恐理位杂越疑阳遂众。若恻隐所发穷博爱之量。耻恶所加尽祐直之正。则上仁上义。吾无间然。但情之者寡。利之者众。豫有其分。未臻其极者不得以配拟二仪耳。今方使极者为师。不极者为资。扶其敬让去其忮争。令[彌/金]斧铸刃利害寝端。驱百代之民出信厚之涂。则何萌不滋何善不援。而诬以不算未值其意。三才等列。不得取偏才之器。众生为号。不可滥无生之人。故此去氓隶彼甄圣智。两藉俱举旨在于斯。若侨札未能道一。皇王岂获上附。伊颜犹共赖气化宜乎下丽。二涂之判易于赜指。又知以人生虽均被大德。不可谓之众生。譬圣人虽同禀五常。不可谓之众人。夫不可谓之众人。以茂人者神明也。今已均被同众。复何讳众同。故当殊其特灵。不应异其得生。徒忌众名未亏众实。得无似蜀梁逃畏卒不能避。所谓役物为养见役养人者。欲言愚慧相倾惛算相制。事由智出非出天理。是以始矜萌起终哀郁灭。岂与足下刍豢百品共其指归。凡动而善流下民之性。化而裁之上圣之功。谨为垣防犹患踰溢。况乃罔不备设以充侈志。方开所泰何议去甚。故知惨物之谈不得与薄夫同忧乐。杀意偏好生情博。所云与道为心者。博乎生情将使排虚率遂跖实。莫夭利泽通天而不为惠。庸适恩止麛卵事法豺獭耶。推此往也。非唯自己不复委咎市廛乎庖厨。且市庖之外非无御养。神农所书。中散所述。公理美其事仲彦精其业。是亦古有其传。今闻其人。何必以刲刳为禀和之性。爓[卄/瀹]为翼善之具哉。若以编户难齐忧鄙论未立是见。二叔不咸虑周德先亡。傥能申以远图要之长世。则日计可满岁功可期。精灵草木果已区别。游魂之答。亦精灵之说。若虽有无形天下宁有无形之有。顾此惟疑宜见正定。仲尼不答有无未辩。足下既辩其有。岂得同不辩之答。虽子嗜学。惧未获所附。或是晓晦涂隔隐着事悬。遂令明月废照世。智限心知谓必符之。言体之极于罔讲求。反意如非相尽。或世人守璞受让玉市将译胥牵俗还说国情苟未照尽。请复其具申近释。报施首称气数者以为物无妄。然各以类感。感类之中人心为大。心术之动隶历所不能得及其积致于可胜原而当断取世见据为高证。庄周云。莽卤灭裂报亦如之。孙卿曰。报应之势各以类至后身着戒可不敬与慈护之人深见此数。故正言其本非邀其末。长美遏恶反民大顺。济有生之类。入无死之地。令庆周兆物尊冠百神。安宜祚极子胤福限卿相而已。常善以救善亦从之势。犹影表不虑自来何言乎。要惠悦报疑罪勒施。似由近验吝情远猜德教。故方罚矜功而滥咎忘贤遗存异义。公私殊意已备前白。差不重云想处实陋华者。复见其居厚去薄耳。若施非周急惠而期誉。乃如之人诚道之蠹。惟子之耻丘亦耻之。

重答颜永嘉

吾少信管见。老而弥笃。既言之。难云。将堙腐方寸。故愿凭流扬以托麟翮。厚意垂怀慧以重释。稽证周明华辞博赡。夫良玉时玷。贱夫指其瑕。望舒抱魄。野人睨其缺。岂伊好辩未获云。已复进请益之问。庶以研尽所滞。来告云。三才之论。故当本诸三画。三画既陈中称君德。所以神致太上崇一元首。若如论旨。以三画为三才。则初拟地爻三议天位。然而遁世无闷。非厚载之目。君子干干。非苍苍之称。果两仪罔托。亦何取于立人。但爻在中和。宜应君德耳。又云。恻隐穷博爱之量。耻恶尽祐直之方。则为上仁上义。便是许体仁义者为三才寻。又云。侨札未获上附。伊颜宜其下丽。则黄裳之人。其犹不及。虽赜之指高下无准。故惑者未悟也。夫阴阳陶气刚柔赋性。圆首方足霄貌匪殊。恻隐耻恶悠悠皆是。但参体二仪必举仁义为端耳。知欲限以名器慎其所假。遂令惠人洁士比性于毛群。庶几之贤同气于介族。立象之意。岂其然哉。

又云。已均被同众复何讳众同。故当殊其特灵。不应异其得生。夫特灵之神既异于众。得生之理何尝暂同。生本于理而理异焉。同众之生名将安附。若执此生名必使从众。则混成之物亦将在例耶。又云。谨为垣防犹患踰溢。况乃罔不设备以充侈志。方开所泰何议去甚。足下始云。皇圣设候物之教。谨顺时之经。将以反渐息泰。今复以方开所泰为难。未详此将难鄙议将讥圣人也。又云。市庖之外岂无御养。神农所书中散所述。何必以刲刳为禀和。爓[卄/瀹]为翼善。夫禋瘗茧栗宗社三牲。晓芗豆俎以供宾客。七十之老俟肉而饱。岂得唯陈列草石取备上药而已。吾所忧不立者。非谓洪论难持退嫌此事不可顿去于世耳。又云。天下宁有无形之有。顾此惟疑宜见正定。寻来旨。似不嫌有鬼。当谓鬼宜有质得无惑。天竺之书说鬼别为生类故耶。昔人以鬼神为教。乃列于典经布在方策。郑侨吴札亦以为然。是以云和六变实降天神。龙门九成人鬼咸格。足下雅秉周礼近忽此义。方诘无形之有为支离之辩乎。

又云。后身着戒可不敬与慈护之人深见此数。未详所谓慈护者。谁氏之子。若据外书报应之说。皆吾所谓权教者耳。凡讲求至理曾不析以圣言。多采谲怪以相扶翼。得无似以水济水耶。又云。物无妄然必以类感。常善以救善亦从之。势犹影表不虑自来。斯言果然。则类感之物轻重必侔。影表之势修短有度。致饰土木。不发慈愍之心。顺时獀狩。未根惨虐之性。天宫华乐焉赏而上升。地狱幽苦奚罚而沦陷。昌言穷轩轾。立法无衡石。一至于此。且阿保傅爱慎及溷腴良庖提刀情怵母族彼圣人者。明并日月化开三统。若令报应必符。亦何妨于教而缄扃羲唐之纪。埋闭周孔之世。肇结网罟。兴累亿之罪。仍制牲牢。开长夜之罚。遗彼天厨甘此刍豢。曾无拯溺之仁。横成纳隍之酷。其为不然宜简渊虑。若谓穷神之智。犹有所不尽虽高情爱奇想。亦未至于侮圣也。

足下论仁义则云。情之者少利之者多。言施惠则许其遗贤忘报在情既少孰能遗贤利之者多曷云忘报。若能推乐施之士。以期欲仁之俦。演忘报之意。别向义之心。则义寔在斯。求仁不远。至于济有生之类入无死之地。庆周兆物尊冠百神。斯旨宏诞非本论所及。无乃秦师将遁行人言肆乎。岂其相迫。居吾语子。圣人在上不与百神争长。有始有卒。焉得无死之地。夫辩章幽明研精庶物。及初结绳终繁文教。性以道率。故绝亲誉之名犯违。造化无伤博爱之量。以畋以渔养兼贤鄙。三品之获实充宾庖。金石发华。笙籥协节。醉酒饱德。介兹万年。处者弘日新之业。仕者敷先王之教。诚着明君泽被万物。龙章表观鸣玉节趋。斯亦尧孔之乐地也。及其不遇考槃阿涧以善其身。杀鸡为黍聊寄怀抱。或负鼎割烹扬隆名于长世。或屠羊鼓刀凌高志于浮云。此又君子之处心也。何必陋积善之延祚。希无验于来世。生背当年之真欢。徒疲役而靡归。系风补景非中庸之美。慕夷眩妖违通人之致。蹲膜揖让终不并立。窃愿吾子舍兼而遵一也。及蜀梁二叔。世人驿胥之譬非本义所继。故不复具云。

又释何衡阳

圣虑难原神应不测。中散所云。中人自竭。莫得其端。岂其浅岸所可探抽。徒以魏文火布见刊异世。滕循虾须取愧当时。故于度外之事怯以意裁耳。足下已审其虚实。方书之不朽独鉴坚精。难复疑间。聊写余怀依答条释。事纬殃福义杂胡华。虽存简章自至烦文。过此以往余欲无言。

答曰。若如论旨。以三画为三才。则初拟地爻三议天位。然而遁世无闷。非厚载之目。君子干干。非苍苍之称。果两仪罔托。亦何取于立人。但爻在中和。宜应君德耳。

释曰。闻之前学。淳象始于参画。兼卦终于六爻。参画立本三才之位。六爻未变群龙所经。是以重卦之后。则以出处明之。故遁世干干潜藏偕行。圣人适时之义兼之道也。若以初爻非地。三位非天。以为两仪罔托立人无取。未知足下前论三才同体。何因而生。若犹受之系说不轶师训。何独得之复卦丧之单象。如义文之外更有三才。此自春秋新意。吾无识焉。且遁世干干虽非覆载之名。一体之中未失卑高之实。岂得以变动之辞。废立本之义。又知以爻在中和宜应君德。若徒有中和之爻。竟无中和之人。则爻将何放。若中和在德则不得人背中和。体合之论固未可殊越。

答曰。上仁上义便是许体仁义者为三才寻。又云。侨札未获上附。伊颜宜其下丽。则黄裳之人其犹不及。虽赜之指高下无准。故惑者未悟。

释曰。所云上仁上义。谓兼总仁义之极。可以对飨天地者耳。非谓少有耻爱便为三才。前释已具怪复是问四。彼域中唯王是体知三。此两仪非圣不居。易老同归可无重惑。案东鲁阶差。侨札理不允备。何由上附至位。依西方准墨。伊颜未获法身。故当下丽生品。来论挟姬议释。故两解此意。冀以取了反致辞费。圣作君师贤为臣资。接畅神功影向大业。行藏可共默语亦同。体分至此何负黄裳。议者徒见不得等位。元首横生诮恨。而不知引之极地。更非守节之情。指断如斯。何谓无准。

答曰。夫阴阳陶气刚柔赋性。圆首方足宵貌匪殊。恻隐耻恶悠悠皆是。但参体二仪必举仁为端耳。

释曰。若谓圆首方足必同耻恻之实宵恳匪殊。皆可参体二仪。蹻跖之徒亦当在三才之数耶。若诚不得则不可见横目之同便与大人同列。悠悠之伦品量难齐。既云。仁者安仁智者利仁。又云。力行近仁畏罪强仁若一之正位将真伪相冒。庄周云。天下之善人寡不善人多。其分若此。何谓皆是。

答曰。知欲限以名器。顺其所假。遂令惠人絜士比性于毛群。庶几之贤同气于介族。立象之意。岂其然乎。

释曰。名器有限。良由资体不备。虽欲假之疑阳谓何含灵为人毛群所不能同禀气成生。絜士有不得异象。放其灵非象。其生一之而已。无乃诬漫。

答曰。已均被同众云云。特灵之神既异于众。得生之理何尝暂同。生本于理而理异焉。同众之生名将安附。若执此生名必使从众。则混成之物亦将在例耶。

释曰。吾前谓同于所万。岂得生之可异。足下答云。非谓不然。又曰。奚取不异之生必宜为众是则去吾为众。而取吾不异。岂有不异而非众哉。所以复云。故当殊其特灵不应异其得生耳。今答又谓。得生之理何尝暂同。生本于理而理异焉。请问得生之理。故是阴阳耶。吾不见其异。而足下谓未尝暂同。若有异理非复照蒸耶。则阴阳之表更有受生涂趣。三世讵宜竖立。使混成之生与物同气。岂混成之谓。若徒假生名莫见生实。则非向言之匹。言生非生即是有物不物。李叟此说或更有其义。以无诘有。颇为未类。

答曰。谨为垣防云云。始云。皇圣设候物之教。谨顺时之经。将以反渐息泰。今复以方开所泰为难。未详此将难鄙议为讥圣人也。

释曰。前观本论。自九谷以下至孔钓不网。始知高议。谓凡有宰作皆出圣人。躬为师匠以率先下民也。孤鄙拙意。自谓每所施为动必有因。圣人从为之节。使不迁越此二。怀之大断彼我所不同。吾将节其奢流。故有息泰之说。足下方明备设。未知于何去甚而中。答又云。所谓甚者圣人固已去之。不了此意。故近复以所泰为问。答云。未详谁难或自忘前报。

答曰。市庖之外云云。夫禋瘗茧栗宗社三牲。晓芗豆俎以供宾客。七十之老俟肉而饱。岂得唯陈草石取备上药而已。所忧不立者非谓洪论难持。退兼此事不可顿去于世耳。

释曰。神农定生周人备教。既唱粒食。又言。上药既用牺牢。又称苹蘩祭膳之道。故无定方。前举市庖之外复有御养者。指旧刳瀹之滞。以明延性不一。非谓经世之事。皆当取备草石。然刍豢之功希至百龄。芝术之懿亟闻千藏。由是言之。七十之老何必谢恩于肉食。但自封一域者舍此无术耳。想不顿去于世。犹是前释所云不能顿夺所滞也。始获符同敢不归美。既知不可顿去。或不谓道尽于此。

答曰。天下宁有无形之有云云。寻来旨似不嫌有鬼。当宜有质得无惑。天竺之书说鬼别为生类耶。昔人以鬼神为教。乃列于典经布在方策。郑侨吴札亦以为然。是以云和六变实降天神。龙门九成人鬼咸格。足下雅秉周礼近忽此义。方诘无形之有。为支离之辩乎。

释曰。非唯不嫌有鬼。乃谓有必有形足下不无是同处有复异。是以比及质诘。欲以求尽。请舍天竺之说。谨依中土之经。又置别为生类。共议登遐精灵体状有无。固然宜报定。典策之中鬼神累万。所不了者非其名号。比获三论每来益众。万鬼毕至竟未片答。虽启告周博非解企渴。无形之有既不匠立。徒谓支离以为通说。若以核正为支离者。将以浮漫为直达乎。

答曰。后身着戒云云未详所谓慈护者。谁氏之子。若据外书报应之说。皆吾所谓权教者耳。凡讲求至理曾不析之。圣言多采谲怪以相扶翼。得无似以水济水乎。

释曰。慈护之主计亦久闻。其人责以谁子。将以文殊释氏知谓报应之说皆是权教。权道隐深非圣不尽。虽子通识虑亦未见其极。吾疲于推求。而足下逸于独了。良有恧然。若权教所言皆为欺妄。则自然之中无复报应。吾懦于击决。足下列于专断。亦又惧焉。神高听卑。庸可诬哉。想云圣言者。必姬孔之语。今之所谈皆其信顺之事。而谓曾不析之。复是未经详思来论立姬废释。故吾引释符姬。答不越问。未觉多采。由余日磾不生华壤。何限九服之外不有穷理之人。内外为判诚亦难乎。若自信其度独师。耳目习识之表皆为谲怪。则吾亦已矣。

答曰。又云。物无妄然必以类感云云。斯言果然。则类感之物轻重必侔。影表之势修短有度。致饰土木。不发慈愍之心。顺时獀狩。未根惨虐之性。天宫华乐焉赏而上升。地狱幽苦奚罚而沦陷。昌言穷轩轾。立法无衡石。一至于此。

释曰。影表之说以征感报。来意疑不必侔嫌其无度。即复除福应也。福应非他气数所生。若灭福应即无气数矣。足下功存步验而还伐所知。想信道为心者必不至此。若谓不慈于土木之饰。有甚于顺时之杀者。无乃大负夫人之心。黄屋玉玺非必尧舜之情。崇居丽养岂是释迦之意。责天宫之赏。求地狱之罚。颇类昔人亚夫之诘英布之问。有味乎其言。此盖众息心之所详。吾可得而略之。

答曰。且阿保傅爱慎及溷腴。良庖提刀情怵母族。彼圣人者。明并日月化开三统。若令报应必符。亦何妨于教。而缄扃羲唐之纪。埋闭周孔之世。肇结网罟。兴累亿之罪。仍制牲牢。开长夜之罚。遗彼天厨甘此刍豢。曾无拯溺之仁。横成纳隍之酷。其为不然。宜简渊虑。若谓穷神之智犹有不尽。虽高情爱奇想。亦未至于侮圣。

释曰。知谓报应之义缄羲周之世。以此推求为不符之证。羲唐邈矣。人莫之详。尚书所载不过数篇。方言德刑之失。遑记祸福之源。今帝典王策。犹不书性命之事。而征阙文以为古必无之。斯亦师心之过也。且信顺殃庆咸列姬孔之籍。谓之埋闭。如小迳乎。但言有远近教有浅深。故使智者与此而夺彼耶。夫生必有欲。欲必有求。欲嗛则争。求给则恬。争则相害。恬则相安。网罟之设。将蠲害以取安乎。且畋渔牲牢其事不异。足下前答。已知牲牢不可顿去于今世。复畋渔不可独弃于古。未为通类矣。好生恶死惠下愈笃。故有其死者顺其情。夺其生者逆其性。至人尚矣。何为犯顺而居逆哉。是知不能顿夺所滞。故因为之制耳。圣灵虽茂。无以睿懞惛之心。弱丧之民何可胜论。罪罚之来将物自取之。事远难致。不由天厨见遗物。近易耽故常刍豢是甘。拯溺出隍众哲所共。但化物不同。非道之异。不尽之让亦如遇当。子长爱奇本不类此。

答曰。足下论仁义。则云情之者少。利之者多。言施惠则许其遗贤忘报在情既少。熟能遗贤利之言多。曷云忘报。若能推乐施之士。以期欲仁之俦演忘报之意。引向义之心。则义寔在斯。求仁不远。

释曰。情仁义者寡。利仁义者众。闻之庄书。非直孤说。未获详挍遽见弹责。夫在情既少。利之者多。不能遗贤曷云忘报。实吾前后勤勤以为不得配拟二仪者耳。复非笃论所应据正。若乐施忘报即为体仁。忘报而施便为合义。可去欲字并除向名。在斯不远。谁不是慕。

答曰。济有生之类云云。斯旨宏诞非本论所及。无乃秦师将遁行人言肆乎。

释曰。足下论挟姬释。吾亦答兼戎周。足下以此抑彼。谓福极高门。吾申彼释。此云庆周兆物。足下据此所见。谓祚止公侯。吾信彼所闻。云尊冠百神。本议是争。曷云不及。夫论难之本以易夺为体。失之已外辄云宏诞。求理之涂几乎塞矣。师遁言肆。或不在此。

答曰。岂其相迫。居吾语子。圣人在上不与百神争长。有始有卒焉得无死之地云云。

释曰。岂其相迫一何务德。居吾语子。又何壮辞。凡为物之长。岂争之所得。非唯不争。必将下之。不可见尊冠百神便谓与百神争长。无乃取之滕薛弃之体仁知。谓物有始卒无不死之地。求之域内实如来趣。前释所谓胜类诸区有诚亦宜然者也。至如山经所图仙传所记。事关世载已不可原。况复道绝恒情理隔常照。必以于我。不然皆当绝弃。此又所不得安。

答曰。夫辩章幽明研精庶物云云。

释曰。逮省此章盛陈列代。文博体周颇善师法。歌诵圣世足为繁声。讨求道义未是要说耳。昔在幼壮。微涉群纪。皇王之轨贤智之迹。侧闻其略。敢辱其详惠示之笃实勤执事。

答曰。何必陋积庆之延祚。希无验于来生。蹲膜揖让终不并立。窃愿吾子舍兼而尊一云云。

释曰。不陋积庆。已申信顺之条。贯希来生。亦具感报之说。藻衮大裘同用一体。蹲膜揖让何为不俱行一世。理有可兼无谓宜舍。

答曰。蜀梁二叔世人驿胥之譬。非本论所继。故不复具云。

释曰。近此数条聊发戏端。亦犹越人问布。见采于前谈肆业及之无想多怪。然二叔为问。欲以却编户之疑。没而不答诚有望焉。足下连国云从宏论风行。吾幽生孤说每获窃议。此之不侔事有固然。实由通才所共者理。欻忘其烦贪复悉心。

End

黄念祖:法藏因地 第四卷

法藏因地 第四卷黄念祖老居士以下是正宗分。正宗分如身体,心脏――血液系统、肺――呼吸系统、胃肠――消化系统,都在这里,所以很重要。【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四卷 第九章 见性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九章 见性非因缘生非自然有内容提要:举明暗通塞为例破见性自然有及因缘生之说。最后指出精微的妙明觉性,非因非缘,非自然,非不自然。不要在是不是、非不非上执着二边见。离一切相,即得

观辉居士:第四卷 第十章 别业妄见 同分妄见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十章 别业妄见 同分妄见内容提要:别业妄见是各别人所见的妄见,同分妄见是众多人所见的相同的妄见,两种妄见都是因眚翳而生。离了有眚的妄缘,便是妙明正见。见性没有眚翳,有眚翳不叫见

观辉居士:第四卷 第十一章 觉性非和合非不和合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十一章 觉性非和合非不和合内容提要:世尊举见性与明、暗、通、塞四相为例,阐述见性与所见物像非和合非不和合。原文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四卷

卷第四:世主妙严品第一之四【白话】接着,更有主火神大众。如:普光焰藏主火神,证得了悉除一切世间阴暗的解脱门。这是能以如来的精进大威力,来灭除一切众生之障痴的解脱法门。普集光幢主火神,证得了能息一切众生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四卷

古尊宿语录 第四卷○镇州临济(义玄)慧照禅师语录 (住三圣嗣法小师惠然集)府主王常侍。与诸官请师升座。师上堂云:山僧今日事不获已。曲顺人情方登此座。若约祖宗门下。称扬大事。直是开口不得。无你措足处。山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四卷

景德传灯录 第四卷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法嗣共一百八十三人。内七十六人旁出。斋金陵牛头山六世祖宗见录。第一世法融禅师。第二世智岩禅师。第三世慧方禅师。第四世法持禅师。第五世智威禅师。第六世慧忠禅师。前六世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四卷

五灯会元 第四卷◎南岳下三世○百丈海禅师法嗣△沩山灵祐禅师(语具别卷)△黄檗希运禅师洪州黄檗希运禅师,闽人也。幼于本州黄檗山出家。额间隆起如珠,音辞朗润,志意冲澹。后游天台逢一僧,与之言笑,如旧相识,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四卷

碧岩录 第四卷⊙碧岩录第三十一则垂示云:动则影现,觉则冰生。其或不动不觉,不免入野狐窟里。透得彻信得及,无丝毫障翳,如龙得水,似虎靠山,放行也瓦砾生光,把定也真金失色。古人公案,未免周遮。且道评论什么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四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四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四住建康府蒋山。师在潭州道林受请。拈敕黄示众云。龙蟠凤翥铁画银钩。出自九重从天降下。大众瞻仰请为敷宣。拈香祝圣云。大众见么。祖佛同根本。人天共赞扬。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四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四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上堂。僧问。壁立万仞还许商量也无。师云。壁立万仞不许商量。进云。也知和尚赤心片片。师云。既知更问个甚么。进云。恁么则真个壁立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四卷

祖堂集 第四卷祖堂卷四石头石头和尚嗣吉州思和尚,在南岳。师讳希迁,姓陈,端州高要人也。在孕之时,母绝膻秽。及诞之夕,满室光明。父母怪异,询乎巫祝。巫祝曰:斯吉祥之徵也。风骨端秀,方颐大耳,专静不杂,异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四卷

禅林僧宝传 第四卷福州玄沙备禅师禅师名师备。福州闽县谢氏子。少渔於南台江上。及壮忽弃舟。从芙蓉山灵训禅师断发。诣南昌开元道玄律师所、受具足戒。芒鞋布衲、食才接气。宴坐终日、众异之。兄视雪峰、而师承之。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四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四卷往生比丘第三之三宋 齐玉齐玉。俗姓莫,霅川人(浙江吴兴县),年轻时就出家,每日可以记诵数千字。刚开始参学于祥符寺的神智法师,然后又依止慈辩法师,学习一心三观的要旨。最后出来居止在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