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四卷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 - 乾隆大藏经
2025-08-15 11:06

第四卷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

圣朝议不拜篇第二(下)

议 中御府少监护军高药尚等议状一首 内侍监给事王泉博士胡玄亮等议状一首 奉常寺丞刘庆道主簿郝处杰等议状一首 详刑寺承王千石张道逊等议状一首 司稼寺卿梁孝仁太仓署令赵行本等议状一首 外府寺卿韦思齐主簿贾举等议状一首 缮工监大监刘审礼监作上官突厥等议状一首 司成馆大司成令狐德棻等议状一首 司成守宣业范义頵等议状一首 左卫大将军张延师等议状一首 右卫长史崔修业等议状一首 左骁卫长史王玄策骑曹萧灌等议状一首 右武卫长史孝昌县公徐庆等议状一首 右威卫将军李晦等议状一首 左戎卫大将军怀宁县公杜君绰等议状一首 左金吾卫将军上柱国开国侯权善才等议状一首 右奉宸卫将军辛弘亮等议状一首 右春坊主事谢寿等议状一首 驭仆寺大夫王思泰丞牛玄璋等议状一首 万年县令源诚心等议状一首 长安县承王方则崔道默等议状一首 沛王府长史皇甫公义文学陈至德等议状一首 周王府长史源直心参军元思敬等议状一首

中御府少监高药尚等议状一首

法本冲寂非有名言。至道希夷故无声教。三千大千之境。小智未能揆其原。恍兮惚兮之中。巨贤无以究其理。但释老二氏。挺大圣之姿。慧光尘外超然物表。短三衣之拂石。促四海之倾毛。谈寂灭之宗。说有无之教。门开方便。演十二之因缘。导诱多途。述五千之广说。敬顺则逍遥六度。忽怠则苦海长流。故去髭发而就桑门。释素衣而纽缁服。冀登彼岸出此爱津。父母贵其容。王侯重其戒。此即君亲道隔去俗绝尘。三百之礼不拘。五侯之位无羡。未可敦兹俗训励以风仪。拜首私庭稽颡公室。请循旧贯。于愚为允。谨议。

内侍监给事王泉博士胡玄亮等议状一首

窃以。耆山阐化。泛幽津而鼓楫。碧落垂训。趣真境而扬言。德总四天。挺教殊乎俗检。义均一指。资敬异乎常伦。故致礼坚林。至理与恒情别统。屈身河上。玄功共即事已乖。是知缁服黄冠。非阙庭之饰。禅林洞府。岂臣子之荣。至于功深利益道备弘诱。列三乘之旨则理极四生。示五千之文则言包万象。执慧刀而割烦恼。弃有欲而习无为。存殁仰其舟航。动植资其含养。性相非研机所尽。希夷岂探赜所穷。况乃转法轮以翼帝功。则功济尘劫。浮真气而基圣道。则道冠混元。荡乎大乎。固无得而称矣。今欲将同名教令依俗礼。纶言既降。谁不曰宜。窃恐高尚之风因斯遂往。玄妙之理流宕忘归。伏惟陛下。爱敬隆于百王。德教敷于四海。凝神体物弘道为心。何必约此二门。混同真俗之路。限兹两教。乱彼默语之途。戒律既异于恒科。跪拜岂通于常礼。因循之迹。请依恒轨。谨议。

奉常寺承刘庆道主簿郝处杰等议状一首

夫孝养所以事亲。发肤为立孝之始。敬忠所以奉上。跪拜申资敬之容。此固仰究天经俯穷人理。至夫真如寂灭言行俱尽。玄妙希夷窅冥难测陛下恢弘正道阐辟妙门。兴彼法徒膺兹冥祐。然而教非域中之政。形乃方外之仪。衣异国容。身无首饰。何以参搢绅于下拜。厕笄总而长跪。愚谓绍法象贤。可以朝不屈节。毁形自绝。可以家无降礼。且同巢许之流。有益勋华之盛。付嘱之托。因循为善。既奉明敕。敢陈正议。谨议。

详刑寺丞王千石司直张道逊等议状一首

窃惟。君臣契重。忠孝之义本隆。父子恩深。爱敬之情攸切。存日用之理。荷生成之大。受其荫者。岂有忘其德。餐其惠者。宁有阙其礼。斯固在三隆训画一垂范。乃理协神衷义符圣诏。然而域内之法与老释殊制。方外之轨共尧孔异辙。筌蹄不能喻。性相两亡。小大所不拘。天地齐一。不以色养为孝。不以弃亲为疑。神道经久。此而莫止。寻其要旨。亦有助化。故诡服无点彝章。毁形不伤教义。超尔出尘之表。分然不羁之宾。冲而无替。嶷尔圆湛。虽因果难了。至理窅冥。若存若亡。因循自昔。往者释远著论晋庾息谈。兴其慢也。宁崇其敬。今若尊其道而毁其法。要其福而屈其身。是使鸣锡趋剑佩之容。捧炉端簪笏之礼。缁素并列。敬施双。行斯则袈裟忸金翅之威。钵盂惭咒龙之术。其为教也。安所施乎。逊等预忝刍荛。言非可择。辄申愚管。伏深战惧。谨议。

司稼寺卿梁孝仁等议状一首

佛道之兴其来尚矣。自白光东照紫气西浮。莫不遵彼五千崇兹二教。无为寂灭同树胜因。而僧尼道士女官趍承训典。其为教也。裨济实多。历览前修非无去取。所以同遵不拜良或可观。至如道之为宗皇基由渐。尊严之切有异恒伦。岂可改作别仪俯随常俗。因循不拜理谓为允。谨议。

外府寺卿韦思齐主簿贾举等议状一首

窃以。臣子跪拜固是常规。爰在礼经兼有权制。母拜其子。以礼成人。不臣其君。以尊道德。况方外之教。为善不同。道有凌虚。佛无生灭。修心练行。因果是凭。名曰出家。明超俗表咸言胜业。历代俱尊盛立道场。皆求常乐。献君亲以广福。济含识于冥涂。久大而论高于俗教。若同儒例还入俗流。不尚学徒无由显道。赖有崇护道获常存。不拜之仪以彰深护。尊道之本取益为宗。今据经文云。拜非利人益国。实所宜言。非益之文何容敢进。循法仍旧无阙彝章。体妙穷深非下能及。幸沾刍议。敢竭愚诚。惧不合宜。追深战灼。谨议。

缮工监大监刘审礼监作上官突厥等议状一首

僧尼。

一窃见王者尊敬神祇。神祇之类尊佛弟子。是以明其远敬。尊其所尊抑从拜礼。愚谓未可。

一比见官人承诏不拜王师非是师贱下人乃以敬其王教出家僧众染衣除发异俗标形承佛纶言为国崇福君父致敬不礼其身僧为法衣不拜君父。

一窃见神象所立。因人作形。形已作成人还返敬。岂以因人所立则不致尊。若不致尊立之何用。佛以遗教付嘱国王。王之所立王还尊敬。如王不敬立之何益。

道士女道士。

窃见承先代之后者。立居百王之上。道士等身披老君之法服。口传老君之法言。同俗致拜。恐乖其礼。谨议。

司成馆大司成令狐德棻等议状一首

窃以释老二教慈敬弘深。有国因循遂开崇尚。既久其法须从其道。窃谓拜伏理恐未通。何者削发异冠带之仪。持钵岂俎豆之礼。申恩方祈定慧无劳。拜跪严亲报德有冀。真如何必屈腰慈后。山林既往。非复廊庙之宾。朝野裁殊。理宜高尚其事。今使责以名教有亏其旨。臣等愚暗。请从不拜为宜。谨议。

司成馆守宣业范义頵等议状一首

臣闻。至道冲虚。般若玄寂。在人则人尊。在处则处贵。故河上仙老降刘后之高。鸡岫名僧屈轮王之重。是知斯风久扇千载同遵。谨案梵网等经。出家人法。不向国王父母礼拜。至如传儒业者。尚与君王分庭抗礼。孙为祖尸嫡胤冠祚父母犹拜其子。为传重也。当今圣主法唐虞之揖让。任巢许之不臣。超汉帝之宽仁。纵四皓于方外。岂况受付弘宣阐扬玄教。既许出家理宜隔俗。忽遣朝拜诚所惊疑。用人废法。愚为未可。且礼云。介者不拜。为其失容节也。去俗之人身被忍铠。今同俗跪翻贬朝仪。忝职上庠谬参贤馆。沐恩既重。敢罄谀闻。谨议。

左卫大将军张延师等议状一首

窃以。老氏玄奥。发挥众妙之门。释教凝寂。潇洒出尘之境。自夫金容东度真气西游。挹道希风绵区浃域圣朝抚运兹道弥隆。仁祠法宇丽充都邑。宝幢金刹彩绚路衢。凡此凭奉庶为资益兼存其教。窃谓可通。谨议。

右卫长史崔修业等议状一首

李释二教旨趣幽深。理绝名言功超意表。道以清净为主。佛以拯物为宗。然含生者以为津梁。有形者将为彼岸。故河上屈文帝之贵。鹫岭感明皇之尊。自兹以降其道弥广。止如柱下妙理迦卫神踪。仰其道者。莫识于指归。挹其波者。无详于终始。方审驾鹤游五岭。分形遍三千。直是托迹应身方便诱接。但凭其化者。俱希轻举之功。资其业者。亦救济于尘劫。是故黄冠既变缁服才沾。人主不屈而臣。父母不子而畜。此乃尊于佛道。非是亏于礼仪。拜揖者何损于身。但恐亏于圣教。必也形神双遣拜揖两忘。均然同彼天。真无烦貌屈。既未穷于性相。便是若存若亡。理须成此胜因遂其高尚。况今圣上钦明孝临天下。尤遵二教资助福田。所以道士道人许其不拜。且遣拜甚易不拜甚难。足使襄野幼童。不独善于轩帝。河上老叟。无专美于汉皇。千虑一得不拜为允。谨议。

右骁卫长史王玄策骑曹萧灌等议状一首

自佛教之兴始于天竺。臣经三使颇有见闻。臣闻输头檀王是佛之父。摩诃摩耶是佛之母。僧优波离者本王家仆隶。王亲遍礼敬同于佛。臣又见彼国僧尼法。不拜诸天神祠。亦不拜君王父母。君王父母皆礼僧尼及诸道众。臣经难彼僧曰。此之仆隶始落发披缁。殊无所识。即令君父致敬。大不近人情。僧对曰。虽初剃发形已同佛。复能震动魔宫。虽曰无知岂不如埿木。埿木一立为主像。纵博通贵胜得不致敬。僧不拜俗亦已明矣。

一臣又亲难彼僧曰。维摩经。比丘亦礼维摩诘足。法华经。僧行普敬。此二经文。拜俗明矣。何因比丘得不拜尊者。僧曰。佛制律经乃是僧尼常轨。其维摩经比丘荷法。暂行曲礼。法花经大士一时别行。何得以权时别行乱兹恒典。臣深然之。臣闻妻死鼓盆环尸而歌。此亦一时别行。岂得预于丧服之制。

一臣于天竺。经礼天像。彼王乃笑而问曰。使等并是优婆塞。何因礼天。臣问所由。答曰。此优婆塞法不礼天。昔迦腻色迦王受佛五戒。亦礼天像。像皆倒地。后至日天。祠事天者恐王至礼天像倒。遂将佛像密置天顶。王三礼不倒。王怪令检。于天冠内得一佛像。王甚大喜叹佛神德。嘉其智慧大赏封邑。至今见在。又云。有外道受佛五戒。但供养天祠而不顶礼。王责不礼之罪。白王曰。小子岂敢辞礼。礼恐损天。王曰。天损不关尔事。彼即礼拜天像遂碎。五戒优婆塞尚不得礼天。况具戒僧尼而令拜俗。

臣玄策言。臣闻。百王布轨。但礼制于寰中。大觉垂教。乃津梁于域外。莫不资真人以易俗。赖高僧而移风。遂得谧四海之波涛。脱三界之尘累。故汉帝不屈于河上。轮王遍礼于沙弥。此则道俗殊涂。岂得内外同贯。教许黄冠之辈。游一道于寰中。缁衣之徒。驾五乘于方外。因循既久助化益深。草偃风行其来尚矣。臣闻。圣人无常师。以主善者为师。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兆庶曩昔敬信归依。今议令拜君父。寔乖主善百姓之心。况袈裟异华俗之服。髡削非章甫之仪。崇之则福生。卑之则罪积。共知拜君无益于国。拜父不利于亲。臣如寝默不言。岂得为忠为孝。臣望随旧轨请不改张同太宗文皇帝故事。依前不拜。谨议。

右武卫长史孝昌县公徐庆等议状一首

窃以。三纲之重义极君亲。百行之先寔资敬爱。而黄冠缁服。咸均亭育之恩。谒帝奉亲。顿亏臣子之敬。本乎教义颇紊彝伦。解而更张抑为通允。然则道枢邃赜。出乎名言之外。慧轮广运。超乎心行之表。经行之侣。庇白马而栖禅。缮性之流。伫青牛而警契。虽迹羁有待而利涉无涯。诚宜重其道而崇其教。尊其人而异其礼。是以河上真人。亲纡汉后之跸。庐山慧远。竟绝晋臣之议。况复出处殊致显昧异涂。羽带田衣。既匪朝宗之服。乘杯负局。宁同就养之方。致敬之仪未为尽善。若以道虽可尚而处非其人。则宜峻彼堤防甄其律行。不可以人屈道。诚可以道励人。伏以皇家发庆。肇自犹龙之德宸居体寂。每崇灵鹫之风。不革前规。弥光尊祖之义。傥违旧制。便旷师臣之礼。天涣下覃俯令群议。窃怀管见辄肆刍词。用舍之宜非敢取衷。谨议。

右威卫将军李晦等议状一首

原夫指树摛祥。警龙德于皇胄。蹈花标瑞。抗轮宝于宸仪。创迹毗城。包紫宙而开宇。疏基励壤。贯青曦而阐耀。故能抑扬庶类控引群灵。十地闲安。趋绀殿而希果。九天凝夐。佩玄珠而问津。由是着美皇猷驰芬帝载。缁服齐裾于上辇。黄冠接武于中州。宴坐经行。道不参于廊庙。登坛执简。迹未齿于朝宗。今欲约以儒门牵于王制。仪背缨冠法符簪笏。便是贵其道而贱其人。申其教而屈其礼。礼随教显人由道尊。固可以道废人。不应以礼亏教。诚宜畴咨故实轨范旧章。俾夫高尚之风昭明易象。随时之义允洽甿心。但烛燎萤翻。岂增华于日月。尘霏露委。希缔美于山河。冒进刍言轻陈舆颂。词疏理懵汗惊神悚。谨议。

左戎卫大将军怀宁县公杜君绰等议状一首

窃以。至道冲虚释教凝寂。津梁庶品道引群生。销鄙行于未萌。发慈心于已悟。然而后身济物虽假于名言。劝善惩非无资于赏罚。信乃善开方便冥助政道伏惟皇帝陛下。德合乾坤恩沾动植。含灵禀气俱荷曲成。僧尼之属诚宜拜跪。但不拜君父着在经文。臣以为道或可存则言不可废。且君父尊极事绝拟伦。在于臣子敬非缘拜。既殊道俗无嫌傲诞以臣愚见。不拜为宜。谨议。

左金吾卫将军上柱国开国侯权善才等议状一首

窃以。释道二门津流自远。求诸典实崇敬斯弘。至若皇系所宗。寔光华于万祀。汉室惟启。亦纷郁于千载。且君亲在三。儒有不臣之礼。玄寂居二。制无揖拜之仪。义不师古。请循惟旧。谨议。

右奉宸将军辛弘亮等议状一首

释老二门教周四海。源流自久弘益已深。敢申愚见。仍旧为允。谨议。

右春坊主事谢寿等议状一首

一敕云。君亲之义。在三之训为重。爱敬之道。凡百之行攸先者。此实先王之要道也。今请申其理。窃寻教有外教内教之别。人有在家出家之异。在家则依乎外教。服先王之法服。顺先王之法言。上有敬亲事君之礼。下有妻子官荣之恋。此则恭孝之躅。理协儒津。出家则依乎内教。服诸佛之法服。行诸佛之法行。上舍君亲爱敬之重。下割妻子官荣之恋。以礼诵之善自资父母。行道之福以报国恩。既许不以毁形易服为过。岂宜责以敬亲事君之礼。异乎孔老之教。所以理绝常境。不抑其拜礼。无损于国也。

一敕云。宋朝暂革此风。少选还依旧贯者。自佛法东流六百余载。帝代相次。向有百王。莫不敬崇佛法树福僧田者。故以染衣剃发。同诸佛之容仪。割亲辞荣。异众人之爱恋。天龙敬重号为福田。故佛告憍昙弥。莫供养我。当供养僧。此则大圣诚言。理不可弃。如其佛语可弃。请总除废。岂容存之欲求其福。辱之而责其拜礼也。伏惟太宗文皇帝。圣智则无所不达神威则无所不伏。于时僧众。岂不易令跪拜故以佛法可敬长其容善又耻好异。乱常之迹故不为也。但愿近依先朝圣化之道。远弃晋宋边鄙之法。则万古不怪。道俗心安矣。

一敕云。朕禀天经以扬孝。资地义而宣礼者。比见普天之下俱行孝道。亲在则尽心色养。亲没则追思遗迹者。皆禀陛下至孝之道也。今忽改弃先朝正淳之轨。远慕晋宋矫异之风。今僧等虽复暗昧。窃为陛下不取也。伏愿追思先迹。还依贞观之法。此则至孝之道。不化而自行矣。

一敕云。连河之化付以国王。裁制之由谅归斯矣者。窃寻付嘱之意。恐不如此。何者。佛以像法末年淳心渐薄。邪见增长正法衰替。四部之众无力弘宣。是以付嘱国王令王拥护如其王者不护。法当衰没自坏。岂劳付嘱令王毁坏。今僧徒虽复凡鄙而容仪似佛。使之跪拜。还如佛拜。一至于此则存之无益。且夫去好异顺大同者。君子之道也。故先朝云。以人从欲乱于大道。君子所耻。此风未远。伏愿依行。人或问曰。经中既说。新学比丘礼维摩诘足。不轻菩萨亦致敬于慢众。况今圣主示为白衣。神德则不谢于维摩。立行则不同于慢众。今使僧拜正合其宜。更有何辞敢不从顺。答不可以一人别行而乱于大教。若以比丘顶礼于居士。则令五众设拜于君亲。俗人有居母丧而不哀。岂使天下丧亲而不哭。至如庄周对妇尸而歌乐。知存殁如四时。孟孙居母丧而不戚。达死生乎一贯。此皆体道胜轨。何不令天下俱行。若以体道之情。不可施于国法者。彼亦证理之行。岂得施于大化之议风也夫议者盖欲取其大理。以成画一之法。三教之法即国王法。其法既成终天不易。若不行用则须除废。若行用之必须述其教迹。昔闻帝王礼佛。未见佛礼帝王。所以帝王敬法服者。以先圣国王受佛付嘱。历代遵承佛教故也。父母敬其袈裟。不可屈其佛衣。招父母之过。自古帝王度人出家。去其须发与其佛衣。不拘常俗。令作导师。敷演法教而作福田。若令其礼拜则屈其尊服。付嘱之义安在。今欲改变。恐昧理之流心有疑惑。因生其过。譬由敬泥龛木像以其图写佛容。若不睹相钦承。泥木一何可贵。泥木尚假佛仪。僧尼还托法服。无假无托衅伐谁代。如愚所见。望请循旧不拜为定。谨议。

驭仆寺大夫王思泰丞牛玄璋等议状一首

窃以。濑乡垂范。实东国之至人。祇园演法。乃西方之上圣。皆能割慈忍爱绝尘离俗。礼者忠信之薄。超道德而上驰。色为真相之空。遗形骸而幽赜。故前王待之方外。后帝许以不臣。习见生常其来自久。顿为改创恐乖听瞩且复。缁衣非揖拜之徒。黄冠异折旋之侣。纵使人非精感不能式景玄风。本立道生。庶以渐持真教。若浮沉类俗俯仰随时。恐鹫岭之业将亏茨山之风行替。变道从儒。未见其可。因循勿改。窃用为宜。谨议。

万年县令源诚心等议状一首

窃以。老释之教虽曰冲玄。君父之尊终资严敬。况所行化不出寰中。义属在三须遵孔礼。但为发落不可加冠。法衣不可加带。无冠无带拜伏失仪。如愚管窥。依旧为允。谨议。

长安县尉崔道默等议状一首

窃惟。在三之礼罔极于君亲。不二之门独遗于资事。岂不以真俗两隔孔释双分。临之宠辱既不惊。受之发肤则已毁。玄冕与缁裳诡饰。振锡与锵金殊义。足使弱丧知归行迷识反。今若降其尘外之迹。婴其俗中之事。一乘紊典三归弛法。尚其道而黩其仪。挹其流而汩其本。义非稽古。宋不足征。求之愚衷。有所未陜。且道之为道。玄之又玄。众妙所归。启圣辞属。入关之业。可大而不可小。居河之训。可尊而不可卑。隆缠睿想方弘损益。冒进刍词伏增战汗。谨议。

沛王府长史皇甫公义文学陈至德等议状一首

臣闻。三教同归渐顿虽别。俱为助化咸称劝善。宣尼作训。不拘方外之流。大师垂范。全舍寰中之累。虚室生白一粒余资。并驾康衢唯道是务。自玄风载偃法云收族。黄冠缁服心迹不俱皇上愍其忘反式令佥议。但绝胤髡顶形之重也。擎跪拜伏礼之末也。今若舍其重而检其末。申其道而屈其人。恐习俗生常。顿改非易。伏望严告有司。详加诱进。如更因心靡厝。方可置之刑礼。轻陈刍管伏深战惧。谨议。

周王府长史源直心参军元思敬等议状一首

释旨希微。理畅有形之表。玄宗罔象。义轶无名之外。括三才而体要。包万类而穷神。真气丽关。伫犹龙之西举。法云彩野。驯巨象之东归。玉洞仙经冲玄羽化。金容懿范演圣龙宫。至道难名神功不揣。爰自周汉咸着丹青。典午当涂因循下替。是知趣玄门者千古。崇释典者百王。剪发缁裳忽轻肥之美。变冠黄服蔑簪绂之荣。莫不志越寰中心游方外。去揖让之节。就戒律之仪。弛礼乐之规。游虚白之室。是以如来秘说绝敬君亲。绵古洎今无朽兹教。教如可废法亦可刊。教舍法存法将安措。且甲士不拜。岂伍卒之自尊。天颜咫尺。非一介之云贵。并以衔威禀命。所以礼弃谦恭。况乎延思烟霞。解尘俗于羁网。警情法界。释怨会于樊笼。而使降出俗之容。展入家之礼。考古恐乖通理。论今惧爽彝章。议建刍微。敢申管见。瞻对疏谬。悚惧交怀。谨议。

论曰。玄教废兴理钟期运。而盛衰之寄抑亦人谋皇上御辩乘时允膺付托。所以降非常之诏励释侣于明时者也。春秋传曰。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余闻其语矣。今见其人焉。观秀上肆力释君昌言帝阙词志款款勤则勤矣。而宣公之启状详切该博。吾无间然。方今以大法为己任。思正其倾危。能负重道远者。此其人也欤。仲尼云。颠而不扶。危而不持。则将焉用彼相矣。若此真可谓至觉元首。良哉。股肱中台周府等议。虽文质有乖而咸得事要。然枢细经典畴咨故实。理例锋颖词韵膏腴。则司戎之称鸿笔丽藻矣。若标以显议约以正。词其文辩洁其事明核。则左骁卫举其纲领矣。将来达鉴斯焉取斯。

赞曰。正法既隐。象季斯微。不有明哲。慧日谁晖。献可替否。飞英萃实。详诸昔贤。验乎兹日。卓卓英秀。是振隤纲。謇謇宣公。圮运斯匡。众议诜诜。宏谟谔谔。兰菊殊美。丝桐间作。秦君鸿笔。王生显议。文质舛途。忠贞齐懿。惟兹盛德。谋无不臧。一时风素。千载流芳。

End

黄念祖:法藏因地 第四卷

法藏因地 第四卷黄念祖老居士以下是正宗分。正宗分如身体,心脏――血液系统、肺――呼吸系统、胃肠――消化系统,都在这里,所以很重要。【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

慈心济虱微命的沙门

过去,有位菩萨出家为沙门,于山林间修道,慈心悲愍众生轮回三界受苦,常思应如何救度。于是静心思惟,求索根本解脱之道,以拯济众生。一日,因衣内有只虱子,致全身发痒,心受干扰,难以安心静虑,于是用手探寻,抓

不应忽视的能力

◎ 理 海不久前,董群教授在清凉小院为学僧做论文指导,谈及优秀僧才不应忽视的几种弘法能力,深受启发,在此略说几点。1、诗偈能力通常来说,古大德在开示、开悟、临终时都会以诗偈的形式,简明扼要地表达悟境和

《沙门不敬王者论》序

《沙门不敬王者论》序◎ 慧 远晋成、康之世,车骑将军庾冰,疑诸沙门抗礼万乘。所明理,何骠骑有答。至元兴中,太尉桓公亦同此义,谓庾言之未尽,与八座书云:佛之为化,虽诞以茫浩,推乎视听之外,以敬为本,此出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宽见法师:好的修行人是不是不应该讨厌任何工作?

问题:好的修行人是不是不应该讨厌任何工作,要坦然接受一切?宽见法师:我们确实不应该讨厌任何工作,因为讨厌是一种憎,是一种嗔恨心,是一种排斥。但是不讨厌,并不等于同意。看到社会上有很多小人,有很多恶人恶

观辉居士:第四卷 第九章 见性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九章 见性非因缘生非自然有内容提要:举明暗通塞为例破见性自然有及因缘生之说。最后指出精微的妙明觉性,非因非缘,非自然,非不自然。不要在是不是、非不非上执着二边见。离一切相,即得

观辉居士:第四卷 第十章 别业妄见 同分妄见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十章 别业妄见 同分妄见内容提要:别业妄见是各别人所见的妄见,同分妄见是众多人所见的相同的妄见,两种妄见都是因眚翳而生。离了有眚的妄缘,便是妙明正见。见性没有眚翳,有眚翳不叫见

观辉居士:第四卷 第十一章 觉性非和合非不和合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十一章 觉性非和合非不和合内容提要:世尊举见性与明、暗、通、塞四相为例,阐述见性与所见物像非和合非不和合。原文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四卷

卷第四:世主妙严品第一之四【白话】接着,更有主火神大众。如:普光焰藏主火神,证得了悉除一切世间阴暗的解脱门。这是能以如来的精进大威力,来灭除一切众生之障痴的解脱法门。普集光幢主火神,证得了能息一切众生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四卷

古尊宿语录 第四卷○镇州临济(义玄)慧照禅师语录 (住三圣嗣法小师惠然集)府主王常侍。与诸官请师升座。师上堂云:山僧今日事不获已。曲顺人情方登此座。若约祖宗门下。称扬大事。直是开口不得。无你措足处。山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四卷

景德传灯录 第四卷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法嗣共一百八十三人。内七十六人旁出。斋金陵牛头山六世祖宗见录。第一世法融禅师。第二世智岩禅师。第三世慧方禅师。第四世法持禅师。第五世智威禅师。第六世慧忠禅师。前六世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四卷

五灯会元 第四卷◎南岳下三世○百丈海禅师法嗣△沩山灵祐禅师(语具别卷)△黄檗希运禅师洪州黄檗希运禅师,闽人也。幼于本州黄檗山出家。额间隆起如珠,音辞朗润,志意冲澹。后游天台逢一僧,与之言笑,如旧相识,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四卷

碧岩录 第四卷⊙碧岩录第三十一则垂示云:动则影现,觉则冰生。其或不动不觉,不免入野狐窟里。透得彻信得及,无丝毫障翳,如龙得水,似虎靠山,放行也瓦砾生光,把定也真金失色。古人公案,未免周遮。且道评论什么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四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四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四住建康府蒋山。师在潭州道林受请。拈敕黄示众云。龙蟠凤翥铁画银钩。出自九重从天降下。大众瞻仰请为敷宣。拈香祝圣云。大众见么。祖佛同根本。人天共赞扬。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四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四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上堂。僧问。壁立万仞还许商量也无。师云。壁立万仞不许商量。进云。也知和尚赤心片片。师云。既知更问个甚么。进云。恁么则真个壁立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四卷

祖堂集 第四卷祖堂卷四石头石头和尚嗣吉州思和尚,在南岳。师讳希迁,姓陈,端州高要人也。在孕之时,母绝膻秽。及诞之夕,满室光明。父母怪异,询乎巫祝。巫祝曰:斯吉祥之徵也。风骨端秀,方颐大耳,专静不杂,异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四卷

禅林僧宝传 第四卷福州玄沙备禅师禅师名师备。福州闽县谢氏子。少渔於南台江上。及壮忽弃舟。从芙蓉山灵训禅师断发。诣南昌开元道玄律师所、受具足戒。芒鞋布衲、食才接气。宴坐终日、众异之。兄视雪峰、而师承之。

净土旨归:沙门勤修戒定慧

宣化上人沙门有四种:(一)圣道沙门。佛可以称为圣道沙门,菩萨也可以称为圣道沙门。(二)说道沙门。是以讲经说法为生──以说法作他的生活,这是大德高僧,证果的阿罗汉。(三)活道沙门。这是以道自活,就是修道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四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四卷往生比丘第三之三宋 齐玉齐玉。俗姓莫,霅川人(浙江吴兴县),年轻时就出家,每日可以记诵数千字。刚开始参学于祥符寺的神智法师,然后又依止慈辩法师,学习一心三观的要旨。最后出来居止在

净土经论:沙门

沙门沙门:凡丢弃原姓名,离开家庭,剃去须发,身穿袈裟。勤修佛道的男人,都叫做沙门。沙门两字的原文也许是从西域地区(今之新疆省)的龟兹国语 Sarmane,或于阗语的 Ssamana 而来。初期中国佛教

净土经论:弃国捐王,行作沙门

弃国捐王,行作沙门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锭光如来兴出于世,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乃取灭度。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