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四卷 南本大般涅槃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8-02 11:41

第四卷 南本大般涅槃经

四相品第七之上

佛复告迦葉:“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分别开示大般涅槃,有四相义。何等为四?一者、自正,二者、正他,三者、能随问答,四者、善解因缘义。

“迦葉,云何自正?若佛如来见诸因缘而有所说,譬如比丘见大火聚,便作是言:我宁抱是炽然火聚,终不敢于如来所说十二部经及秘密藏,谤言此经是魔所说。若言如来、法、僧无常,如是说者为自侵欺,亦欺于人。宁以利刀自断其舌,终不说言如来、法、僧是无常也。若闻他说,亦不信受,于此说者应生怜愍。如来、法、僧不可思议,应如是持。自观己身,犹如火聚。是名自正。

“迦葉,云何正他?佛说法时,有一女人乳养婴儿,来诣佛所,稽首佛足,有所顾念,心自思惟,便坐一面。尔时,世尊知而故问:汝以爱念,多含儿酥,不知筹量消与不消。尔时,女人即白佛言:甚奇!世尊,善能知我心中所念,唯愿如来教我多少。世尊,我于今朝多与儿酥,恐不能消,将无夭寿?唯愿如来为我解说。佛言:汝儿所食,寻即消化,增益寿命。女人闻已心大踊跃,复作是言:如来实说,故我欢喜。世尊如是为欲调伏诸众生故,善能分别说消不消,亦说诸法无我无常。若佛世尊先说常者,受化之徒当言此法同彼外道,即便舍去。复告女人:若儿长大能自行来,凡所食啖能消难消,本所与酥则不供足。我之所有声闻弟子亦复如是,如汝婴儿,不能消是常住之法,是故我先说苦无常。若我声闻诸弟子等功德已备,堪任修习大乘经典,我于是经为说六味。云何六味?说苦醋味、无常碱味、无我苦味、乐为甜味、我为辛味、常为淡味。彼世间中有三种味,所谓无常、无我、无乐,烦恼为薪,智慧为火,以是因缘成涅槃食,谓常、乐、我,令诸弟子悉皆甘嗜。复告女人:汝若有缘欲至他处,应驱恶子令出其舍,悉以宝藏付示善子。女人白佛:实如圣教,珍宝之藏应示善子,不示恶子。姊,我亦如是,般涅槃时如来微密无上法藏,不与声闻诸弟子等,如汝宝藏不示恶子;要当付嘱诸菩萨等,如汝宝藏委付善子。何以故?声闻弟子生变异想,谓佛如来真实灭度,然我真实不灭度也;如汝远行,未还之顷,汝之恶子便言汝死,汝实不死。诸菩萨等说言如来常不变易,如汝善子不言汝死。以是义故,我以无上秘密之藏付诸菩萨。善男子,若有众生谓佛常住不变异者,当知是家则为有佛。是名正他。

“迦葉,云何能随问答者?若有人来问佛世尊:我当云何不舍钱财而得名为大施檀越?佛言:若有沙门、婆罗门等,少欲知足,不受不畜不净物者,当施其人奴婢仆使;修梵行者,施与女色;断酒肉者,施以酒肉;不过中食,施过中食;不著华香,施以华香。如是施者,施名流布声闻天下,未曾损己一毫之费。是则名为能随问答。”

尔时,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食肉之人不应施肉。何以故?我见不食肉者有大功德。”

佛赞迦葉:“善哉!善哉!汝今乃能善知我意,护法菩萨应当如是。善男子,从今日始不听声闻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时,应观是食,如子肉想。”

迦葉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不听食肉?”

“善男子,夫食肉者断大慈种。”

迦葉又言:“如来何故先听比丘食三种净肉?”

“迦葉,是三种净肉,随事渐制。”

迦葉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十种不净乃至九种清净而复不听?”

佛告迦葉:“亦是因事渐次而制,当知即是现断肉义。”

迦葉菩萨复白佛言:“云何如来称赞鱼肉为美食耶?”

“善男子,我亦不说鱼肉之属为美食也。我说甘蔗、粳米、石蜜、一切谷麦及黑石蜜、乳酪、酥油以为美食。虽说应畜种种衣服,所应畜者要是坏色,何况贪著是鱼肉味?”

迦葉复言:“如来若制不食肉者,彼五种味,乳酪、酪浆、生酥、熟酥、胡麻油等,及诸衣服,憍奢耶衣,珂贝、皮革、金银盂器,如是等物亦不应受。”

“善男子,不应同彼尼乾所见。如来所制一切禁戒各有异意,异意故听食三种净肉,异想故断十种肉,异想故一切悉断及自死者。迦葉,我从今日制诸弟子不得复食一切肉也。迦葉,其食肉者,若行、若住、若坐、若卧,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生恐怖,譬如有人近师子已,众人见之闻师子臭亦生恐怖。善男子,如人啖蒜,臭秽可恶,余人见之闻臭舍去。设远见者,犹不欲视,况当近之?诸食肉者亦复如是,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皆恐怖,生畏死想,水陆空行有命之类悉舍之走,咸言此人是我等怨。是故菩萨不习食肉,为度众生示现食肉,虽现食之,其实不食。善男子,如是菩萨清净之食犹尚不食,况当食肉?

“善男子,我涅槃后,无量百岁,四道圣人悉复涅槃。正法灭后于像法中,当有比丘,貌像持律,少读诵经,贪嗜饮食长养其身,身所被服粗陋丑恶,形容憔悴无有威德,放畜牛羊,担负薪草,头须发爪悉皆长利,虽服袈裟犹如猎师,细视徐行如猫伺鼠,常唱是言:我得罗汉。多诸病苦,眠卧粪秽,外现贤善内怀贪嫉,如受哑法婆罗门等,实非沙门现沙门像,邪见炽盛诽谤正法。如是等人破坏如来所制戒律、正行威仪、说解脱果、离不净法,及坏甚深秘密之教,各自随意反说经律,而作是言:如来皆听我等食肉。自生此论言是佛说,互共诤讼,各自称是沙门释子。善男子,尔时复有诸沙门等,贮聚生谷,受取鱼肉,手自作食,执持油瓶、宝盖、革屣,亲近国王、大臣、长者,占相星宿,勤修医道,畜养奴婢、金银、琉璃、车渠、玛瑙、玻瓈、真珠、珊瑚、琥珀、璧玉、珂贝、种种果蓏,学诸技艺,画师泥作,造书教学,种植根栽,蛊道咒幻,和合诸药,作倡伎乐,香华治身,摴蒲围棋,学诸工巧。若有比丘能离如是诸恶事者,当说是人真我弟子。”

尔时,迦葉复白佛言:“世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因他而活,若乞食时得杂肉食,云何得食应清净法?”

佛言:“迦葉,当以水洗令与肉别,然后乃食。若其食器为肉所污,但使无味,听用无罪。若见食中多有肉者则不应受,一切现肉悉不应食,食者得罪。我今唱是断肉之制,若广说者则不可尽,涅槃时到,是故略说。是则名为能随问答。”

“迦葉,云何善解因缘义?如有四部之众来问我言:世尊,如是之义,如来初出,何故不为波斯匿王说是法门深妙之义?或时说深,或时说浅,或名为犯,或名不犯。云何名堕?云何名律?云何名波罗提木叉义?”

佛言:波罗提木叉者,名为知足,成就威仪,无所受畜,亦名净命。堕者,名四恶趣。又复堕者,堕于地狱乃至阿鼻,论其迟速,过于暴雨。闻者惊怖,坚持禁戒,不犯威仪,修习知足,不受一切不净之物。又复堕者,长养地狱、畜生、饿鬼。以是诸义,故名曰堕。波罗提木叉者,离身口意不善邪业。律者,入戒威仪深经善义,遮受一切不净之物及不净因缘,亦遮四重、十三僧残、二不定法、三十舍堕、九十一堕、四悔过法、众多学法、七灭诤等。或复有人破一切戒。云何一切?谓四重法乃至七灭诤法,或复有人诽谤正法甚深经典,及一阐提具足成就,尽一切相无有因缘。如是等人自言:我是聪明利智。轻重之罪悉皆覆藏,覆藏诸恶,如龟藏六。如是众罪长夜不悔,以不悔故,日夜增长。是诸比丘所犯众罪终不发露,是使所犯遂复滋漫。是故如来知是事已,渐次而制,不得一时。”

尔时,有善男子、善女人白佛言:“世尊,如来久知如是之事,何不先制?将无世尊欲令众生入阿鼻狱?譬如多人欲至他方,迷失正路,随逐邪道。是诸人等不知迷故皆谓是道,复不见人可问是非。众生如是迷于佛法不见正真,如来应为先说正道敕诸比丘:此是犯戒,此是持戒,当如是制。何以故?如来正觉是真实者,知见正道。唯有如来天中之天,能说十善增上功德及其义味,是故启请应先制戒。”

佛言:“善男子,若言如来能为众生宣说十善增上功德,是则如来视诸众生如罗睺罗,云何难言将无世尊欲令众生入于地狱?我见一人有堕阿鼻地狱因缘,尚为是人住世一劫若减一劫。我于众生有大慈悲,何缘当诳如子想者令入地狱?善男子,如王国内有纳衣者,见衣有孔然后乃补;如来亦尔,见诸众生有入阿鼻地狱因缘,即以戒善而为补之。善男子,譬如转轮圣王先为众生说十善法,其后渐渐有行恶者,王即随事以渐断之,断诸恶已,然后自行圣王之法。善男子,我亦如是,虽有所说,不得先制,要因比丘渐行非法,然后方乃随事制之。乐法众生随教修行,如是等众乃能得见如来法身。如转轮王所有轮宝不可思议,如来亦尔不可思议,法、僧二宝亦不可思议,能说法者及闻法者皆不可思议,是名善解因缘义也。菩萨如是分别开示四种相义,是名大乘大涅槃中因缘义也。

“复次,自正者,所谓得是大般涅槃。正他者,我为比丘说言:如来常存不变。随问答者,迦葉,因汝所问,故得广为菩萨摩诃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是甚深微妙之义。因缘义者,声闻、缘觉不解如是甚深之义,不闻伊字三点而成,解脱、涅槃、摩诃般若成秘密藏。我今于此阐扬分别,为诸声闻开发慧眼。假使有人作如是言:如是四事,云何为一?非虚妄耶?即应反质:是虚空无所有,不动无碍。如是四事有何等异?是岂得名为虚妄乎?”

“不也,世尊。”

“如是诸句即是一义,所谓空义。自正、正他、能随问答、解因缘义,亦复如是,即大涅槃等无有异。”

佛言:“迦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作如是言:如来无常。云何当知是无常耶?如佛所言,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犹如火灭悉无所有,灭诸烦恼亦复如是,故名涅槃。云何如来为常住法不变易耶?如佛言曰,离诸有者乃名涅槃,是涅槃中无有诸有。云何如来为常住法不变易耶?如衣坏尽不名为物,涅槃亦尔,灭诸烦恼不名为物。云何如来为常住法不变易耶?如佛言曰,离欲寂灭名曰涅槃。如人斩首则无有首,离欲寂灭亦复如是,空无所有故名涅槃。云何如来为常住法不变易耶?如佛言曰,譬如热铁,槌打星流,散已寻灭莫知所在;得正解脱亦复如是,已度淫欲诸有淤泥,得无动处,不知所至。云何如来为常住法不变易耶?迦葉,若有人作如是难者,名为邪难。

“迦葉,汝亦不应作是忆想,谓如来性是灭尽也。迦葉,灭烦恼者不名为物。何以故?永毕竟故是故名常,是句寂静为无有上,灭尽诸相无有遗余,是句鲜白常住无退,是故涅槃名曰常住,如来亦尔,常住无变。言星流者,谓烦恼也;散已寻灭莫知所在者,谓诸如来烦恼灭已不在五趣。是故如来是常住法,无有变易。

“复次,迦葉,诸佛所师,所谓法也。是故如来恭敬供养。以法常故,诸佛亦常。”

迦葉菩萨复白佛言:“若烦恼火灭,如来亦灭,是则如来无常住处。如彼迸铁,赤色灭已,莫知所至;如来烦恼亦复如是,灭无所至。又如彼铁,热与赤色灭已无有;如来亦尔,灭已无常。灭烦恼火,便入涅槃,当知如来即是无常。”

“善男子,所言铁者,名诸凡夫。凡夫之人,虽灭烦恼,灭已复生,故名无常。如来不尔,灭不复生,是故名常。”

迦葉复言:“如铁赤色灭已,还置火中,赤色复生;如来若尔,应还生结,若结还生即是无常。”

佛言:“迦葉,汝今不应作如是言,如来无常。何以故?如来是常。善男子,如彼燃木,灭已有灰,烦恼灭已便有涅槃。坏衣、斩首、破瓶等譬亦复如是,如是等物各有名字,名曰坏衣、斩首、破瓶。迦葉,如铁冷已可使还热;如来不尔,断烦恼已毕竟清凉,烦恼炽火更不复生。迦葉当知,无量众生犹如彼铁,我以无漏智慧炽火,烧彼众生诸烦恼结。”

迦葉复言:“善哉!善哉!我今谛知如来所说诸佛是常。”

佛言迦葉:“譬如圣王处在后宫,或时游观在于后园,王虽不在诸婇女中,亦不得言圣王命终。善男子,如来亦尔,虽不现于阎浮提界,入涅槃中,不名无常。如来出于无量烦恼,入于涅槃安乐之处,游诸觉华欢娱受乐。”

迦葉复问:“如佛言曰:我已久度烦恼大海。若佛已度烦恼海者,何缘复纳耶输陀罗生罗睺罗?以是因缘,当知如来未度烦恼诸结大海。唯愿如来说其因缘。”

佛告迦葉:“汝不应言:如来久度烦恼大海,何缘复纳耶输陀罗生罗睺罗?以是因缘,当知如来未度烦恼诸结大海。善男子,是大涅槃能建大义,汝等今当至心谛听,广为人说,莫生惊疑。

“若有菩萨摩诃萨住大涅槃,须弥山王如是高广,悉能取令入于芥子。其诸众生依须弥者,亦不迫迮,无往来想,如本不异。唯应度者,见是菩萨以须弥山纳芥子中,复还安止本所住处。

“善男子,复有菩萨摩诃萨住大涅槃,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入于芥子,其中众生亦无迫迮,及往来想,如本不异。唯应度者,见是菩萨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纳芥子中,复还安止本所住处。

“善男子,复有菩萨摩诃萨住大涅槃,能以三千大千世界纳一毛孔,乃至本处亦复如是。

“善男子,复有菩萨摩诃萨住大涅槃,断取十方三千大千诸佛世界,置于针锋如贯枣叶,掷著他方异佛世界。其中所有一切众生不觉往返为在何处。唯应度者乃能见之,乃至本处亦复如是。

“善男子,复有菩萨摩诃萨住大涅槃,断取十方三千大千诸佛世界,置于右掌如陶家轮,掷置他方微尘世界,无一众生有往来想。唯应度者乃见之耳,乃至本处亦复如是。

“善男子,复有菩萨摩诃萨住大涅槃,断取一切十方无量诸佛世界悉纳己身。其中众生悉不迫迮,亦无往返及住处想。唯应度者乃能见之,乃至本处亦复如是。

“善男子,复有菩萨摩诃萨住大涅槃,以十方世界内一尘中。其中众生亦无迫迮往返之想。唯应度者乃能见之,乃至本处亦复如是。

“善男子,是菩萨摩诃萨住大涅槃,则能示现种种无量神通变化,是故名曰大般涅槃。是菩萨摩诃萨所可示现如是无量神通变化,一切众生无能测量,汝今云何能知如来习近爱欲生罗睺罗?

“善男子,我已久住是大涅槃,种种示现神通变化,于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百亿阎浮提种种示现,如《首楞严经》中广说。我于三千大千世界或阎浮提示现涅槃,亦不毕竟取于涅槃;或阎浮提示入母胎,令其父母生我子想,而我此身毕竟不从爱欲和合而得生也。我已久从无量劫来离于爱欲,我今此身即是法身,随顺世间,示现入胎。

“善男子,此阎浮提林微尼园,示现从母摩耶而生,生已即能东行七步,唱如是言:我于人、天、阿修罗中最尊最上。父母人天见已惊喜,生希有心。是诸人等谓是婴儿,而我此身无量劫来久离是法。如是身者即是法身,非是肉血筋脉骨髓之所成立,随顺世间众生法故示为婴儿。南行七步,示现欲为无量众生作上福田;西行七步,示现生尽永断老死是最后身;北行七步,示现已度诸有生死;东行七步,示为众生而作导首;四维七步,示现断灭种种烦恼、四魔种性,成于如来应供正遍知;上行七步,示现不为不净之物之所染污犹如虚空;下行七步,示现法雨灭地狱火,令彼众生受安隐乐,毁禁戒者示作霜雹。

“于阎浮提生七日已示现剃发,诸人皆谓我是婴儿初始剃发。一切人、天、魔王波旬、沙门、婆罗门,无有能见我顶相者,况有持刀临之剃发?若有持刀至我顶者,无有是处。我已久于无量劫中剃除须发,为欲随顺世间法故,示现剃发。

“我既生已,父母将我入天祠中,以我示彼摩醯首罗。摩醯首罗即见我时,合掌恭敬立在一面。我已久于无量劫中舍离如是入天祠法,为欲随顺世间法故,示现如是。

“我于阎浮提示现穿耳,一切众生实无有能穿我耳者,随顺世间众生法故,示现如是。复以诸宝作师子珰庄严其耳,然我已于无量劫中离庄严具,为欲随顺世间法故,作是示现。

“示入学堂修学书疏,然我已于无量劫中具足成就,遍观三界所有众生,无有堪任为我师者,为欲随顺世间法故,示入学堂,故名如来应供正遍知。习学乘象、盘马、捔力种种技艺,亦复如是。

“于阎浮提而复示现为王太子,众生皆见我为太子,于五欲中欢娱受乐,然我已于无量劫中舍离如是五欲之乐,为欲随顺世间法故,示如是相。

“相师占我若不出家,当为转轮圣王,王阎浮提,一切众生皆信是言,然我已于无量劫中舍转轮王位,为法轮王。

“于阎浮提现离婇女五欲之乐,见老病死及沙门已出家修道,众生皆谓悉达太子初始出家,然我已于无量劫中出家学道,随顺世法故示如是。

“我于阎浮示现出家,受具足戒,精勤修道,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众人皆谓是阿罗汉果易得不难,然我已于无量劫中成阿罗汉果。

“为欲度脱诸众生故,坐于道场菩提树下,以草为座,摧伏众魔,众皆谓我始于道场菩提树下降伏魔宫,然我已于无量劫中久降伏已,为欲降伏刚强众生故现是化。

“我又示现大小便利、出息入息,众皆谓我实有便利、出息入息,然我是身所得果报无是诸患,随顺世间故示如是。

“我又示现受人信施,然我是身都无饥渴,随顺世法故示如是。

“我又示同诸众生故现有睡眠,然我已于无量劫中,具足无上深妙智慧,远离三有,进止威仪。头目腹背举身疾痛,木枪偿对,盥洗手足、澡面漱口,杨枝自净,众皆谓我有如是事,然我是身都无此也,手足清净犹如莲华,香气净洁如优钵罗香。一切众生谓我是人,我实非人。

“我又示现受粪扫衣,澣濯缝治,然我久已不须是衣。众人皆谓罗睺罗者是我之子,输头檀王是我之父,摩耶夫人是我之母,处在世间受诸快乐,舍如是事出家学道,众人复言是王太子瞿昙大姓,远离世乐求出世法,然我久离世间爱欲,如是等事悉是示现。一切众生咸谓是人,然我实非。

“善男子,我虽在此阎浮提中数数示现入于涅槃,然我实不毕竟涅槃,而诸众生皆谓如来真实灭尽,而如来性实不永灭,是故当知是常住法、不变易法。善男子,大涅槃者,即是诸佛如来法界。

“我又示现阎浮提中出于世间,众生皆谓我始成佛,然我已于无量劫中所作已办,随顺世法故,复示现于阎浮提初出成佛。

“我又示现于阎浮提不持禁戒,犯四重罪,众人皆见谓我实犯,然我已于无量劫中,坚持禁戒无有漏缺。

“我又示现于阎浮提为一阐提,众人皆见是一阐提,然我实非一阐提也。一阐提者,云何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又示现于阎浮提破和合僧,众生皆谓我是破僧。我观人天无有能破和合僧者。

“我又示现于阎浮提护持正法,众人皆谓我是护法,悉生惊怪。诸佛法尔,不应惊怪。

“我又示现于阎浮提为魔波旬,众人皆谓我是波旬,然我久于无量劫中离于魔事,清净无染犹如莲华。

“我又示现于阎浮提女身成佛,众人见之,皆言:甚奇!女人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毕竟不受女身,为欲调伏无量众生故现女像,怜愍一切诸众生故,而复示现种种色像。

“我又示现阎浮提中生于四趣,然我久已断诸趣因以业因故堕于四趣,为度众生故生是中。

“我又示现阎浮提中作梵天王,令事梵者安住正法,然我实非,而诸众生咸皆谓我为真梵天。示现天像遍诸天庙亦复如是。

“我又示现于阎浮提入淫女舍,然我实无贪欲之想,清净不污犹如莲华。为诸贪淫著色众生,于四衢道宣说妙法,然我实无欲秽之心,众人谓我守护女人。

“我又示现于阎浮提入青衣舍,为欲诱化令住正法,然我实无如是恶业堕在青衣。

“我又示现阎浮提中而作教师,开化童蒙令住正法。

“我又示现于阎浮提入诸酒会博弈之处,示现种种胜负诤讼,为欲拔济彼诸众生,而我实无如是恶业,而诸众生皆谓我作如是之业。

“我又示现久住冢间,作大鹫身度诸飞鸟,而诸众生皆谓我是真实鹫身,然我久已离于是业,为欲度彼诸鹫鸟故示现如是。

“我又示现阎浮提中作大长者,为欲安立无量众生住于正法。又复示作诸王、大臣、王子、辅相,于是众中各为第一,为修正法故处王位。

“我又示现阎浮提中疫病劫起,多有众生为病所恼,先施医药,然后为说微妙正法,令其安住无上菩提,众人皆谓是病劫起。又复示现阎浮提中饥饿劫起,随其所须供给饮食,然后为说微妙正法,令其安住无上菩提。又复示现阎浮提中刀兵劫起,即为说法,令离怨害,使得安住无上菩提。

“又复示现为计常者说无常想,计乐想者为说苦想,计我想者说无我想,计净想者说不净想。若有众生贪著三界,即为说法令离是处。度众生故,为说无上微妙法药;为断一切烦恼树故,种植无上法药之树;为欲拔济诸外道故,演说正法。虽复示现为众生师,而心初无众生师想。为欲拔济诸下贱故,现入其中而为说法,非是恶业受是身也。

“如来正觉如是安住大般涅槃,是故名为常住无变。如阎浮提,东弗于逮、西瞿耶尼、北郁单越亦复如是。如四天下、三千大千世界亦尔。二十五有,如《首楞严经》中广说。以是故名大般涅槃。若有菩萨摩诃萨安住如是大般涅槃,能示如是神通变化而无所畏。

“迦葉,以是缘故,汝不应言罗睺罗者是佛之子。何以故?我于往昔无量劫中已离欲有,是故如来名曰常住,无有变易。”

迦葉复言:“如来云何名曰常住?如佛言曰:如灯灭已,无有方所;如来亦尔,既灭度已,亦无方所。”

佛言:“迦葉,善男子,汝今不应作如是言:灯灭尽已,无有方所;如来亦尔,既灭度已,无有方所。善男子,譬如男女燃灯之时,灯器大小悉满中油。随有油在,其明犹存;若油尽已,明亦俱尽。其明灭者,譬烦恼灭。明虽灭尽,灯器犹存;如来亦尔,烦恼虽灭,法身常存。善男子,于意云何?明与灯器为俱灭不?”

迦葉答言:“不也,世尊。虽不俱灭,然是无常。若以法身譬灯器者,灯器无常,法身亦尔,应是无常。”

“善男子,汝今不应作如是难,如世间言器。如来世尊无上法器,彼器无常,非如来也。一切法中,涅槃为常,如来体之,故名为常。

“复次,善男子,言灯灭者,是阿罗汉所证涅槃,以灭贪爱诸烦恼故,譬之灯灭。阿那含者名曰有贪,以有贪故,不得说言同于灯灭。是故我昔覆相说言喻如灯灭,非大涅槃同于灯灭。阿那含者,非数数来,又不还来二十五有,更不复受臭身、虫身、食身、毒身,是则名为阿那含也。若更受身名为那含,不受身者名阿那含;有去来者名曰那含,无去来者名阿那含。”

End

黄念祖:法藏因地 第四卷

法藏因地 第四卷黄念祖老居士以下是正宗分。正宗分如身体,心脏――血液系统、肺――呼吸系统、胃肠――消化系统,都在这里,所以很重要。【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

大般涅槃经 第一卷

寿命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尸那国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尔时,世尊与大比丘八十亿百千人俱前后围绕。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以佛神力出大音声。其声遍满乃至有顶,随其类音普告众生:今日如来、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四卷 第九章 见性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九章 见性非因缘生非自然有内容提要:举明暗通塞为例破见性自然有及因缘生之说。最后指出精微的妙明觉性,非因非缘,非自然,非不自然。不要在是不是、非不非上执着二边见。离一切相,即得

观辉居士:第四卷 第十章 别业妄见 同分妄见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十章 别业妄见 同分妄见内容提要:别业妄见是各别人所见的妄见,同分妄见是众多人所见的相同的妄见,两种妄见都是因眚翳而生。离了有眚的妄缘,便是妙明正见。见性没有眚翳,有眚翳不叫见

观辉居士:第四卷 第十一章 觉性非和合非不和合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十一章 觉性非和合非不和合内容提要:世尊举见性与明、暗、通、塞四相为例,阐述见性与所见物像非和合非不和合。原文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四卷

卷第四:世主妙严品第一之四【白话】接着,更有主火神大众。如:普光焰藏主火神,证得了悉除一切世间阴暗的解脱门。这是能以如来的精进大威力,来灭除一切众生之障痴的解脱法门。普集光幢主火神,证得了能息一切众生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四卷

古尊宿语录 第四卷○镇州临济(义玄)慧照禅师语录 (住三圣嗣法小师惠然集)府主王常侍。与诸官请师升座。师上堂云:山僧今日事不获已。曲顺人情方登此座。若约祖宗门下。称扬大事。直是开口不得。无你措足处。山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四卷

景德传灯录 第四卷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法嗣共一百八十三人。内七十六人旁出。斋金陵牛头山六世祖宗见录。第一世法融禅师。第二世智岩禅师。第三世慧方禅师。第四世法持禅师。第五世智威禅师。第六世慧忠禅师。前六世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四卷

五灯会元 第四卷◎南岳下三世○百丈海禅师法嗣△沩山灵祐禅师(语具别卷)△黄檗希运禅师洪州黄檗希运禅师,闽人也。幼于本州黄檗山出家。额间隆起如珠,音辞朗润,志意冲澹。后游天台逢一僧,与之言笑,如旧相识,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四卷

碧岩录 第四卷⊙碧岩录第三十一则垂示云:动则影现,觉则冰生。其或不动不觉,不免入野狐窟里。透得彻信得及,无丝毫障翳,如龙得水,似虎靠山,放行也瓦砾生光,把定也真金失色。古人公案,未免周遮。且道评论什么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四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四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四住建康府蒋山。师在潭州道林受请。拈敕黄示众云。龙蟠凤翥铁画银钩。出自九重从天降下。大众瞻仰请为敷宣。拈香祝圣云。大众见么。祖佛同根本。人天共赞扬。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四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四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上堂。僧问。壁立万仞还许商量也无。师云。壁立万仞不许商量。进云。也知和尚赤心片片。师云。既知更问个甚么。进云。恁么则真个壁立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四卷

祖堂集 第四卷祖堂卷四石头石头和尚嗣吉州思和尚,在南岳。师讳希迁,姓陈,端州高要人也。在孕之时,母绝膻秽。及诞之夕,满室光明。父母怪异,询乎巫祝。巫祝曰:斯吉祥之徵也。风骨端秀,方颐大耳,专静不杂,异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四卷

禅林僧宝传 第四卷福州玄沙备禅师禅师名师备。福州闽县谢氏子。少渔於南台江上。及壮忽弃舟。从芙蓉山灵训禅师断发。诣南昌开元道玄律师所、受具足戒。芒鞋布衲、食才接气。宴坐终日、众异之。兄视雪峰、而师承之。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四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四卷往生比丘第三之三宋 齐玉齐玉。俗姓莫,霅川人(浙江吴兴县),年轻时就出家,每日可以记诵数千字。刚开始参学于祥符寺的神智法师,然后又依止慈辩法师,学习一心三观的要旨。最后出来居止在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