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四卷 菩提行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8-16 07:32

第四卷 菩提行经

菩提心般若波罗蜜多品第七

如来智慧仁为一切世间

令求远离苦是故智慧生

真如及世间今说此二法

知佛真如故说法而智慧

彼世间凡夫见二种相应

害及胜害等乃世相应事

彼二事见已见之乃为智

智见世间性是喻于真如

此说无去来智者无不见

色等甚分明乃世相应事

不净而为净智者喻有利

为知世间故是说世间性

为见于真如见以刹那住

世间行相应此行无过失

知女人不净异世诸害事

谓佛福虚幻使我云何信

有情若幻境云何复生灭

彼因集和合乃得于幻缘

有情种子生云何有真实

杀彼虚幻人无心性等罪

平等心虚幻罪福得生起

真言力等持幻境心无著

以彼种种幻种种因业生

何有于一人得于一切力

若住于真如或住于净戒

如是即佛行谁云菩提行

因缘当断尽幻化不可得

因缘若断尽无生而自得

若不住疑妄幻境而不立

幻境若彼无一切不可得

如是即真如得现于心体

心如是若分虚幻何由见

心不自见心世尊之所说

如剑刃虽利虽利不自断

自性由若斯复喻如灯光

破闇然得名而不云自照

又若水精珠体本唯清澈

因青而有青影现随众色

非青而现青如心而自作

又如彼灯光智者知此说

智慧此开通知者何所说

虽开而不开如人无所睹

石女义不生与此义不二

亦同无心识缘念无所得

非念而别生虚妄念如毒

谓若因若果为法而自说

有谈眼药方见瓶而无药

若见闻觉知此有而非有

念断于苦因此实念当念

念念而无别此心当平等

前尘常惑人了之无所有

如幻而不实妄心而自见

住尘处轮回喻空无所依

住尘性亦然亦无有所得

若与不善俱不善汝所得

若心有取舍施一切如来

如是用心意而有何功德

幻境一切知烦恼云何断

于彼幻三毒远离而不作

知于烦恼心彼作而未尽

于彼得见时空有意无力

烦恼性非尽与空而相杂

至彼无所学彼后乃得尽

彼性而无得亦复不能见

彼性若无住云何住此身

若性而无有身住于无性

是性如去来随现而无著

劫树与摩尼能如意圆满

佛变化亦然当为斯行愿

喻法咒林树咒成而枯坏

毒等虽久害彼彼皆消除

菩萨之修行所作诸事业

菩提行最胜佛树能成就

以彼平等行而住于寂静

及作不思议供养得何果

随彼所行因而得于彼果

供养等真实得果而称实

云何得法空实得解脱法

不离牟尼道当得于菩提

汝不求大乘何法求圆满

二乘得成就成就非圆满

若彼所作因怖畏于大乘

别怖怖非实此怖实名怖

此法要当知大乘之所论

离此为他法知彼外道论

法乃僧根本僧知法出离

心若有着处涅槃不可得

解脱心无著烦恼得消灭

烦恼业消除斯由解脱力

爱取不相缘以此无执持

爱业而羸劣是无有痴爱

受爱得相缘此受而有得

安住有着心是得名处处

若心之不空复得名为着

心性若云空如识而无得

如应正等觉所说之妙法

是义乃大乘大乘行平等

说法之一时了一切过患

一味之平等诸佛无不说

迦葉大尊者如言之不知

彼汝云不觉不受当何作

解脱力若怖轮回得成就

迷彼苦空事而得于此果

迷空彼若此不得谤于法

此空审观察是故得不疑

离闇知烦恼因法知于空

欲速一切知彼言审观察

若物生于苦是苦怖得生

彼苦因空作彼何得生怖

若于彼物怖斯即名我所

如是我无所苦怖云何得

牙齿发爪甲骨肉并血髓

鼻洟唾脓涎脂肪及肠胃

便痢汗热风九漏并六识

如是诸法等一切皆无我

说彼智与声声恒受一切

若说声智离彼离云何知

若智之不知彼智难知故

彼智既决定乃近于智智

此智非声受彼声何以闻

彼声近于心彼知色如是

若受于色声而色复何受

如彼一父子思惟无真实

有情尘所翳无父亦无子

知声色如是亦无于自性

彼色如是知喻乐暂和合

彼自性如是彼一而言有

余色咸不实此说色下品

彼一切智心烦恼悉清净

思惟一觉心彼等彼若无

爱若虚不实云何住于见

无我而无心此心喻画像

是心智相应清净愚痴破

如是之自心彼作云何作

彼愚痴无行此我而虚作

有行自出离而无恶业果

破坏业若为善果云何得

此二之行果互相破成就

彼说知不虚彼自而无事

因果定相应恶见要不生

此行而实住作受今当说

过去未来心彼我无有生

此心生我破我无复生起

如芭蕉作柱无所能胜任

我心生亦然是得善观察

有情若不有此行云何为

彼行今若为而为有痴事

有情何实无痴喻其爱事

若灭于苦恼当断于痴事

我慢为苦因痴是得增长

彼事心不回观空为最上

无足无胫膝无腰复无腿

无臂亦无肩无脐无胸背

无肋兼无胁无手亦无鼻

无项复无头骨锁等皆尔

观此一切身不行于一处

彼行于处处何处自安住

以彼身手等一切处皆住

彼一身如是乃至于手等

无内无外身何独身手等

手等无分别云何彼复有

彼既无痴身宁云意手等

住已近殊胜观者知人喻

若彼因和合木人此可同

若了如是相彼身同此见

如是舍足指手指亦皆舍

彼初观节合后见节自离

此身破已竟彼住分别见

分别见此身得喻如虚空

如是之梦色智者何所乐

设施若无身何有男女等

若喜真得苦此者何不解

观察此云何爱乐深烦恼

乐者之不实如彼无执受

汝苦复云何如彼自无得

彼有苦微细既微而不说

以彼微细故不说令他喜

因嗔而苦生既生而有灭

若于定有见于生自不受

如是而既知如是观因果

禅爱或相应得生彼疑地

善根之所利皆为于何人

彼此何和合和合而何得

人喻于虚空虽合而无入

无入而非合是无分别行

不求和合名若见而无见

和合彼不求云何名得生

有物非和合如导而先知

而彼识无相不住于和合

彼触法如是何受而得生

我今何所为而得于苦害

若不得所受苦害而不觉

此位彼得见何爱不远离

今见此梦触自心之幻化

既见彼触性彼受汝亦得

先世与后世念念而无受

若此观自身受亦无所得

所受既不实彼即知无有

若此无自身云何如是害

色性之自住无根无中间

无内无外色别处亦不得

身若无异处无合无分别

有情之自性寂静彼无所

智者若先知云何而有着

智者同智故彼生何得着

是智是后得是智云何得

如是一切法虽生而无得

如是法若无是法云何二

彼余法若是有情皆寂静

彼他心有疑于自即无有

彼定彼后有此法无彼此

思惟于自心是二互相住

如得于正住一切智者说

若有诸智者获得于智智

智者得是智彼即是无位

智者得是智有得而无住

无住即无生彼说于涅槃

若彼之二法如是极难住

若法由于智智者何因有

是智由于知知者无所得

二法互相由是有情无性

无父定无子欲子生何得

有父而有子彼二法亦尔

芽从种子生种子得何求

知从智所生彼实何不行

芽从智种生知从智芽有

若彼知不知何得有智智

一切人因缘彼前皆已说

因果所生起等喻如莲花

因果何由作皆从于过去

此果云何得由过去业力

世间因自在自在彼何说

如是得后有彼彼名何杂

是事唯不定非心非贤圣

过恶无善报彼何得自在

不见如虚空不见自过去

自在不思议此理不应说

彼主何最上彼亦自无定

善恶各自性智者知无边

因业有苦乐彼说何等作

先因若不有果报谁云得

云何不作恒彼无于别见

彼作既无别何得见彼彼

若见和合因无复云自在

此和合无主彼法乃无主

彼爱不自爱此爱而无作

所得而由他何云自在作

彼不作过去谓若恒不灭

爱此最上数谓世间恒常

有情尘闇蔽住此恶功德

谓此说最上此说世间恶

一三之自性不合而无有

是德无所有彼各各三种

功德虽无声此声有还远

如衣等无心由此生快乐

色性之亦然观之性无有

彼等快乐因有无若衣等

此衣等快乐此乃性快乐

彼等之快乐不能得久远

彼得是微细云何彼粗细

快乐如是实思惟何不受

离粗得微细微细不久远

一切物亦然久远何不得

快乐得不粗快乐不常定

彼无有所生此说不真实

彼真实德生彼得无欲住

为食不净食而有于因果

爱无价之衣买睹罗种子

不爱世间痴彼住真如智

彼智世间有云何而不见

同彼世间量若此分明见

世量而非量彼无妄言说

是故观真如彼空而不生

知性之不触是性而无执

彼性实非实是故非实性

是故彼梦觉此疑彼无有

彼性若见有乃不实生者

是故知彼性无因即无所

一切皆无主因缘中安住

由彼无别异不住复不去

于实彼若迷返为世间胜

为从因所生为从幻化作

何来彼何去了知而若此

若此而了知乃见彼无性

云何知假实同于影像等

性若云自有是因何所立

彼若是不有彼因故不用

有无之性相因俱胝百千

彼位云何性何得于别性

彼性无性时是性何时得

无性即无生当依彼性行

性无过去性而由性不生

无有性无性喻幻化和合

一切有无性有如是不灭

此一切世间是故不生灭

知行空不实喻梦喻芭蕉

分别灭不灭一切不可得

性空乃如是何得而何受

不实恒若斯彼彼云何得

何苦何快乐何爱何不爱

彼爱何所爱要当知自性

世间亦可知何名为无上

何人何所亲何生而何得

一切喻虚空彼此受皆失

欢喜嗔相对因喜或斗诤

嗔恼诸邪行一切令破坏

罪恶自爱乐是得恶趣名

死即堕恶趣得苦而无悔

或往来天中生生而得乐

舍于多罪崖谓真实如是

如是真无性复互相憎爱

说彼将来恶溺无边苦海

色力并寿命彼得而唯少

虽获于快乐而由饥困者

眠睡灾昏迷如虚幻和合

当尽彼虚幻若此而难得

彼学何所作何行何断除

彼彼诸魔事斯为大罪崖

于彼多正道难胜而不行

复于刹那中难得生觉悟

过去未来苦难竭烦恼海

而于此苦海我恨苦求离

如是此安住若自不乐住

如须臾须臾入火而澡浴

见如是自利而受于此苦

无老死自在彼行因如是

从彼恶法来感恶而前死

苦火热如是我何时得息

自作于快乐福云生缭绕

以我何见知而说知慧空

稽首具足知稽首福德重

菩提心回向品第八

菩提行若此思惟于行福

菩提行庄严一切人皆得

乃至一切处身心苦恼者

彼得此妙福欢喜快乐海

若有不自在而处轮回者

使得世间乐及得菩提乐

若有世界中乃至于地狱

而令彼等人悉受极快乐

寒苦得温暖热苦得清凉

菩萨大云覆复浴法水海

铁树铁山峰剑林光闪烁

一切成劫树罪人喜安乐

喻迦那摩、迦啰拏鸳鸯鹅雁声适悦

池沼清净无浊秽微妙诸香生喜乐

地狱炉炭聚而得摩尼聚

热地水精严复宝山和合

以如是供养善逝宫皆满

炭火热剑雨今后洒花雨

彼剑互相杀今后花互散

烂捣诸身肉喻君那花色

肉骨与火同弃堕奈河水

以我善力故令得天宫殿

彼光如千日彼满那枳儞

焰魔之狱卒见者不惊怖

乌鹫等飞类悉离恶食苦

爱彼普快乐此得何善生

福喻于虚空观此上下等

如见金刚手速灭除灾患

降彼花香雨破灭地狱火

云何名快乐云何名欢喜

处彼地狱者得见观自在

同一切威德俱胝髻童子

大悲菩提心救度于一切

以彼天供养天冠及天花

乃至悲心花适悦宝楼阁

天女之言说百千种歌咏

赞大圣文殊及普贤菩萨

以此善功德同于地狱者

大圣观自在观察地狱苦

无量苦可怖手出甘露乳

济彼诸饿鬼与食与洗浴

令饱满清凉离苦得快乐

如彼北洲人色力并寿命

聋者得闻声盲者得见色

妊娠及产生喻摩耶无苦

虽衣虽饮食庄严而清净

一切随求意得利复得益

怖者不受怖不乐而得乐

烦恼得无恼见者皆欢喜

病者获安乐解脱一切缚

无力而得力爱心互相施

安乐于十方行道一切至

恶事皆灭尽当成就好事

乘船商贾人得满所求意

安乐到彼岸亲等同嬉戏

饥馑时路行得伴无所畏

不怖贼与虎复不怖迷醉

旷野无病难耄幼无主宰

贤圣悉加护诸烦恼解脱

悲愍信智慧具足相修行

恒得宿命通而得无尽藏

乃至虚空藏无缘无方便

无少才不喜有情乏名闻

当得大名称出家若丑陋

当得具色相若彼有三界

使彼得丈夫亦离高下品

当破我慢意今我一切福

利诸有情等常离一切罪

恒作善利事菩提心所行

菩提行不退远离我慢业

当得佛受记一切有情等

得无量寿命寿命得恒长

破坏无常声劫树苑适悦

一切方皆得妙法而适意

同佛佛圆满彼诸高下石

如掌而平坦柔软琉璃色

一切地皆得诸大菩萨众

普遍诸国土以自住光明

庄严于大地诸树及飞禽

光明于虚空说法声不住

诸有情常闻佛及佛子等

彼彼恒得见无边供养云

供养于世尊天雨依时节

谷麦咸丰实世间得具足

王法得依行药力倍增盛

明力皆成就罗刹拏吉儞

斯等皆悲愍无有苦有情

无罪复无病不轻慢下劣

烦恼无所得读诵而自在

随意而行住众集乃恒常

成就于僧事苾刍住净戒

复得一切解观察于心业

舍离诸烦恼苾刍所得利

当远离斗诤诸出家亦然

不得破禁戒得戒而守护

恒乐尽诸罪若彼不破戒

得益往天趣若彼持钵者

为得于善利得清净种子

名闻满诸方永不受罪苦

恒行无苦处无边诸有情

供养一切佛当受一天身

彼成佛世间不思议有情

乐佛而得乐愿为于世间

菩萨得成就彼尊若思惟

彼有情令得辟支佛安乐

及得声闻乐天人阿修罗

意重而恒护若彼宿命通

出家此恒得若彼欢喜地

文殊师利住我若以彼位

随力而能与若知和合住

得生于一切若有欲见者

及有欲闻者如是彼得见

文殊师利尊如日照十方

为一切有情彼文殊修行

我得如是行彼或住虚空

或住于世间今我住亦然

得坏世间苦世间若有苦

彼一切我得世间一切善

菩萨之乐得一药救世间

一切皆富乐一切同利养

佛教而久住以善意清净

归命于文殊我说善知识

清净此增长

End

心静,便是菩提

心静,便是菩提。静心,便是清喜。能心静的静心者,便是思想最饱满、心境最怡然、气质最韵致的快乐之人。静里才能听见咚咚心跳的声音,才能听到幽幽心音的淙淙;静里方可看见灵魂袅娜的娉姿,方可看到情丝万丈的旖旎

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

每当我们面对佛陀,反观其心, 佛是圆满的慈悲心, 清净心, 觉悟心, 平等心, 愿力心, 念念不舍众生的心, 而我们是有求的心, 执著的心,分别的心, 贪心、嫉妒心、嗔恚心、种种自私自利的心, 而虚度

黄念祖:法藏因地 第四卷

法藏因地 第四卷黄念祖老居士以下是正宗分。正宗分如身体,心脏――血液系统、肺――呼吸系统、胃肠――消化系统,都在这里,所以很重要。【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

黄念祖: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

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

深心与菩提心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什么是深心呢?深心是菩萨净土,一切功德,万善庄严,没有哪一点不修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今天叫你做件小事,马上就想为什么找我,为什么不找别人?这样子怎么成就功德?什么是

大乘佛教的灵魂是发菩提心

大乘佛教不管是烧香拜佛、诵经磕头,还是闻思修行,任何一个善事都离不开菩提心。任何善事行善都要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去做,这样才能叫做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做大乘佛法。大乘佛教的灵魂

佛说菩提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万人,其名曰智幢菩萨、法幢菩萨、月幢菩萨、日幢菩萨、无量幢菩萨、跋陀波罗等,十六正士,文殊师利等。六十同意、弥勒菩萨等,贤劫一切菩提萨埵

为什么要孝顺父母?怎样将菩提心落实在孝道?

一、为什么要孝顺父母?知母:三界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无一不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大至老虎、狮子,小至蚊虫、蚂蚁,没有一个众生没有当过自己的父母。只是由于不断投生流转,现在认不出他们是自己的父母而已。实际上,每

菩提心

经上说:修行若不发菩提心,终成魔业。古德说: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由这两段经论看来,可知发菩提心,为修行上最起码和最重要之条件。那么,菩提心究竟是什么?含些什么意义呢?按菩提二个字是梵音,东

菩提树

◎ 吴冠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话已经不新鲜。全靠这公园养我们这方的老人和儿童。一位邻居指着我们楼群中的小公园感慨地说。我们这个公园长约数百米,宽约百米,布满高大的垂柳、雪松、槐树、泡桐及各种形态和色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智 敏我们修净土宗的,如果把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当做阿伽陀药的话,这就是无上的密。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可以包涵八万四千法门,这么多法门都摄在一句佛号里面,即是密法的陀罗尼总持法门

慎因果种菩提

慎因果种菩提◎ 土登相切桑布一谈到因果,学佛的人都头头是道,用来劝诫那些还在迷惑的人们.然而口上说得容易, 实际上真正畏因不行恶法的人少之又少, 这个不良现象让我们痛心不已! 为什么这么多的人造下恶因

菩提心影

律航法师大觉之由何所有,一念无明万象峙。大师久证无生理,来来生生空中迹。大愿无边尽虚空,不择六道作导师。万年一念本寻常,何争来早与来迟。上来八句偈颂,是律航为纪念慈老恩师示寂三周年而作的。此次永久纪念

菩提的训练

菩提的训练希阿荣博堪布世间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依赖各种因缘,念念生灭,没有什么是完全孤立、自给自足的。了解无我,可以帮助我们淡化分别念,认识到倾尽全力去搭建自我的堡垒、坚守人我的区别和界限,不仅是痛苦

菩提心的尊贵殊胜及其功德

首先来讲一讲发菩提心的尊贵:讲到菩提心的尊贵,要从比较上或举喻来说明,始能显示出来。佛陀在大乘经典中特别指出发菩提心的尊贵明文,可说是很多很多的,现我简单的举出几则来谈谈。经中举喻说:如有一大龙王,在

发菩提心 行菩萨道

◎虚 云今日诸位发心来归依三宝,老衲甚为欣慰。诸位远道过江来此,无非希望得些益处。但若想得益,自须有相当行持,如徒挂空名,无有是处。诸位须知现既归依,即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孙。但能敦品

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

此标题是出自《华严经》里的偈子,全偈应是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在日常的修学生活中,我独自思惟,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与佛陀教导的法相应。想起这首偈子,便想深入了解菩萨的心和众

青色菩提

青 色 菩 提◎ 证 严天堂和地狱都是用心和行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与地狱,要怕的是心的偏向。有人点灯求光明,其实真正的光明,在我们心里。佛前的灯不必刻意地去点,要紧的是点燃我们的心灯。 摘自《

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

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 济 群如何区分大乘与小乘?很多人都以为,修学大乘经典便是大乘行者,修学小乘经典便是小乘行者,却极少从自身的发心进行考量。汉传佛教为大乘佛教,因而,中国像教徒多以大乘行者自居,似乎

发本心而成菩提

◎ 夏坝降央克珠何谓发心?发者,是发起,故发菩提心者,便是发起成佛的心。简言之,发心即是发菩提之心。由其本初之心,加以助缘,而成就纯善之心,以助成大乘之行,此即为发起菩提之心。在佛法中,发菩提心者,崇

烦恼菩提

◎ 慧 明 诸同学!何谓烦恼菩提?盖烦恼与菩提,不出一心。烦恼之事,确是修行人证悟菩提必有的过程,今略说之。烦恼菩提,含有二义:一则火中生莲义,二则转识成智义。 云何火中生莲义?火喻烦恼,莲喻菩提。烦

陈兵: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

问: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答:《发菩提心经论》里面讲,有五种观察发起菩提心。但是发起以后是不是非常真实呢?也未必。有一个大乘经里讲,发菩提心有七种,只有前面三种发了以后不退转,后面四

王骧陆:菩提法用 性灵

性灵宇宙间一切一切,由人类以至万物,无不各有其性,即无不各有其灵,灵是灵用。如铁有坚性,有坚的妙用,这是铁的灵;棉花有柔性,即有柔的灵用,这是棉的灵。但棉和铁,不能自启其用,而人为万物之灵,其灵特异,

王骧陆:菩提法用 人才

人才一所大房子的建设,必需要坚固合度的材料,一个国家的建设,也必需厚重干练的人才。但才不才,各有地位和立场,亦如器之厚薄,经用不经用。所以,才以德为体。譬如一把刀,锋利是用,坚刚是体,真正纯刚利剑,虽

王骧陆:菩提法用 父亲节

父亲节做父亲的居然也有了节,真是奇事。大概是原子炸弹的感应力吧,否则这两个字早已没人顾问。想不到也有登报的命运,并且年年八月八日做纪念,定为父亲节。世上许多做父亲的不知有何感想,这一天仅仅是父亲受儿女

雪漠:烦恼与菩提是一体两面

烦恼与菩提是一体两面烦恼与菩提,二者亦无别。放下不执著,住此本元心。有朋友问我什么叫“成就”,我用《西夏咒》里的一句话回答了他:“何为成就?大贪大嗔大痴也。欲由凡入圣,大贪;连我执也斩,大嗔;明知不可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林克智:菩提达摩禅学及其现实意义

少林名刹远承祖灯。卓立道风,龙象辈出,已历1500个春秋。随着国家昌盛繁荣,法运回升,少林文化也由衰而兴。为更好地体现寺院特色与弘扬禅宗祖庭及其禅法,特撰此文。一、菩提达摩行略菩提达摩(?-536,一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9:魔障即菩提

49:魔障即菩提魔有外魔、心魔之别。外魔不过是另类较为高级的生命,也是有情众生修行不成功不圆满才会报得的一些生命样式,因为他们同我们人类不大一样,所以被我们统称为魔。当我们修行层次较高,或特定机缘下他

林克智:菩提心是学佛的根本

心是一切善恶法的根源,是万法的根本。我们日常思虑之心,可为善、亦可为恶,十法界不离此心,成菩提亦即此心,唯菩提心是真心,其余皆妄。我们修学佛法是要学佛的觉,非单靠那些仪式、仪轨可成。因而我们学佛必须具

观辉居士:第四卷 第九章 见性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九章 见性非因缘生非自然有内容提要:举明暗通塞为例破见性自然有及因缘生之说。最后指出精微的妙明觉性,非因非缘,非自然,非不自然。不要在是不是、非不非上执着二边见。离一切相,即得

观辉居士:第四卷 第十章 别业妄见 同分妄见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十章 别业妄见 同分妄见内容提要:别业妄见是各别人所见的妄见,同分妄见是众多人所见的相同的妄见,两种妄见都是因眚翳而生。离了有眚的妄缘,便是妙明正见。见性没有眚翳,有眚翳不叫见

观辉居士:第四卷 第十一章 觉性非和合非不和合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十一章 觉性非和合非不和合内容提要:世尊举见性与明、暗、通、塞四相为例,阐述见性与所见物像非和合非不和合。原文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