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四卷 续高僧传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6 09:15

第四卷 续高僧传

译经篇四本传二人。

京大慈恩寺释玄奘传一。

京大慈恩寺梵僧那提传二。

释玄奘。本名袆。姓陈氏。汉太丘仲弓后也。子孙徙于河南。故又为洛州缑氏人焉。祖康北齐国子博士。父慧早通经术。长八尺明眉目。拜江陵令。解缨而返。即大业末年。识者以为克终。隐沦之候故也。兄素出家。即长捷法师也。容貌堂堂仪局瑰秀。讲释经义联班群伍。住东都净土寺。以奘少罹穷酷。携以将之。日授精理。旁兼巧论。年十一诵维摩法华。东都恒度便预其次。自尔卓然梗正不偶朋流。口诵目缘略无闲缺。睹诸沙弥剧谈掉戏。奘曰。经不云乎。夫出家者为无为法。岂复恒为儿戏。可谓徒丧百年。且思齐之怀。尚鄙而不取。拔萃出类。故复形在言前耳。时东都慧日盛弘法席。涅槃摄论轮驰相系。每恒听受昏明思择。僧徒异其欣奉美其风素。爱敬之至师友参荣。大众重其学功弘开役务。时年十五与兄住净土寺。由是专门受业。声望逾远。大业余历。兵饥交贸法食两缘投庇无所。承沙门道基化开井络法俗钦仰。乃与兄从之。行达长安。住庄严寺。又非本望西踰剑阁既达蜀都。即而听受阿毗昙论。一闻不忘见称昔人。随言镜理又高伦等。至于婆沙广论杂心玄义。莫不凿穷岩穴条疏本干。然此论东被弘唱极繁。章钞异同计逾数十。皆蕴结胸府闻持自然。至于得丧筌旨。而能引用无滞。时皆讶其忆念之力终古罕类也。基每顾而叹曰。余少游讲肆多矣。未见少年神悟若斯人也。席中听侣佥号英雄。四方多难总归绵益。相与称赞逸口传声。又僧景摄论道振迦延。世号难加人推精覆。皆师承宗据隅隩明铨。昔来摄论十二住义。中表销释十有二家。讲次诵持率多昏漠。而奘初闻记录片无差舛。登座叙引曾不再缘。须便为述状逾宿构。如斯甚众不可殚言。武德五年。二十有一为诸学府。雄伯沙门讲扬心论。不窥文相而诵注无穷。时目神人。不神何能此也。晚与兄俱住益南空慧寺。私自惟曰。学贵经远义重疏通钻仰一方未成探赜。有沙门道深。体悟成实学称包富。控权敷化振网赵邦。愤发内心将捐巴蜀。捷深知其远量也。情顾勤勤每劝勉之。而正意已行誓无返面。遂乃假缘告别。间行江硖。经途所及。荆杨等州。访逮道邻莫知归诣。便北达深所委参勇铠。素袭嘉问纵洽无遗。终始十月资承略尽。时燕赵学侣相顾逢秋。后发前至。抑斯人也。沙门慧休。道声高邈。行解相富。夸罩古今。独据邺中昌言传授。词锋所指海内高尚。又往从焉。不面生来。相逢若旧。去师资礼事等法朋。偏为独讲杂心摄论。指摘纤隐曲示纲猷。相续八月领酬无厌。休又惊异绝叹抚掌而嗟曰。希世若人。尔其是也。沙门道岳。宗师俱舍阐弘有部。包笼领袖吞纳喉襟。扬业帝城来仪群学。乃又从焉。创迹京都诠途义苑。沙门法常。一时之最。经论教悟。其从如林。奘乃一举十问皆陈幽奥。坐中杞梓拔思未闻。由是驰誉道流。檀声日下。沙门僧辩法轮论士。机慧是长。命来连坐。吾之徒也。但为俱舍一论昔所未闻。因尔伏膺晓夕咨请。岳审其殷至慧悟霞明乐说不穷。任其索隐。单思研采。[吭-几 (坐-工 十)]周究竟。沙门玄会。匠剖涅槃。删补旧疏更张琴瑟。承斯令问亲位席端。咨质迟疑焕然祛滞。仆射宋公萧瑀。敬其脱颖。奏住庄严。然非本志。情栖物表。乃又惟曰。余周流吴蜀爰逮赵魏末及周秦。预有讲筵率皆登践。已布之言令。虽蕴胸襟。未吐之词宗。解签无地。若不轻生殉命誓往华胥。何能具觌成言。用通神解。一睹明法了义真文。要返东华传扬圣化。则先贤高胜。岂决疑于弥勒。后进锋颖。宁辍想于瑜伽耶。时年二十九也。遂厉然独举。诣阙陈表。有司不为通引。顿迹京皋。广就诸蕃遍学书语。行坐寻授数日便通。侧席面西思闻机候。会贞观三年时遭霜俭。下敕道俗逐丰四出。幸因斯际径往姑臧渐至炖煌。路由天塞。裹粮吊影。前望悠然但见平沙绝无人径。回遑委命任业而前。展转因循达高昌境。初奘在凉州讲扬经论。华夷士庶盛集归崇。商客通传预闻蕃域。高昌王麴文泰。特信佛经。复承奘告将游西鄙。恒置邮驲境次相迎。忽闻行达通夕立候。王母妃属执炬殿前。见奘苦辛备言意故。合宫下泪惊异希有。延留夏坐。长请开弘。王命为弟。母命为子。殊礼厚供。日时恒致。乃为讲仁王等经及诸机教。道俗系恋。并愿长留。奘曰。本欲通开大化远被家国。不辞贱命忍死西奔。若如来语一滞此方。非唯自亏发足。亦恐都为法障。乃不食三日。佥见极意无敢措言。王母曰。今与法师一遇。并是往业因缘。脱得果心东返。愿重垂诫诰。遂与奘手传香信誓为母子。麴氏流泪执足而别。仍敕殿中侍郎。赍绫帛五百匹书二十四封。并给从骑六十人。送至突厥叶护牙所。以大雪山北六十余国皆其部统故。重遗达奘开前路也。初至牙所。信物倍多异于恒度。谓是亲弟。具以情告。终所不信。可汗重其贿赂。遣骑前告所部诸国。但有名僧胜地。必令奘到。于是连骑数十。盛若皇华。中途经国道次参候。供给顿具倍胜于初。自高昌至于铁门。凡经一十六国。人物优劣奉信淳疏。具诸图传。其铁门也即铁门关。汉之西屏。入山五百。旁无异路。一道南出险绝人物。左右石壁竦立千仞。色相如铁故因号焉。见汉门扇一竖一卧。外铁里木加悬诸铃。必掩此关寔惟天固。南出斯门。土田温沃花果荣茂。地名睹货罗也。纵千余里广三千余。东拒葱岭西接波斯。南大雪山北据铁门。缚刍大河中境西流。即经所谓博叉河也。其境自分为二十七国。各有君长信重佛教。僧以十二月十六日安居坐其春分。以斯时温热雨多故也。又前经国凡度十三至缚喝国。土地华博。时俗号为小王舍城。国近叶护南牙也。突厥常法。夏居北野。花草繁茂放牧为胜。冬处山中用遮寒厉。故有两牙王都。城外西南寺中有佛澡罐可容斗许。及佛扫帚并以佛牙。守护庄严殆难赡睹。奘为国使躬事顶戴。西北不远有提谓波利两城。建塔淩虚。即爰初道成献麨长者之本邑。发爪塔也。又东南行大雪山中七百余里至梵衍国。僧有数千学出世部。王城北山有立石像。高百五十尺。城东卧佛长千余尺。并精舍重接。金宝庄校晃曜人目。见者称叹。又有佛齿舍利。劫初缘觉齿长五寸许。金轮王齿长三寸许。并啇那和修钵。及九条衣绛色犹存。又东山行至迦毕试国。奉信弥胜。僧有六千。多大乘学。其王岁造银像举高丈八。延请遐迩广树名坛。国有如来为菩萨时齿长可寸余。又有其发引长尺余。放还螺旋。自斯地北民杂胡戎。制服威仪不参大夏。名为边国蜜利车类。唐言译之垢浊种也。又东南七百至滥波国。即印度之北境矣。言印度者。即天竺之正名犹身毒贤豆之讹号耳。论其境也。北背雪山三陲大海。地形南狭如月上弦。川平广衍周九万里。七十余国依止其中。时或乖分略地为国。今则尽三海际同一王命。又东雪山至那伽罗曷国。即布发掩泥之故地也。详诸经相意有疑焉。何则讨寻本事。乃在贤劫已前。莲花定光名殊。三佛既非同劫。频被火灾。何得故处今犹泥湿。若以为虚。佛非妄语。如彼诸师各陈异解。有论者言。此实本地。佛非妄也。虽经劫坏。本空之处愿力庄严如因事也。并是如来流化。斯迹常在不足怪矣。故其胜地。左则标树诸窣睹波。即灵塔之正名。犹偷婆斗薮婆之讹号耳。阿育王者。此号无忧。恨不睹佛。兴诸感恋。绞鞘ゼ=云鹈?恰9视诖舜ξ?ㄊ??8呷??嗾伞S钟惺?诜鹩啊5讣V谙唷=允?昙恰2⑷缜耙病

End

清代高僧省庵大师

宏海法师各位有缘,大家吉祥。我们一直讲净土宗的祖师,已经讲到第十一代叫省庵大师。在佛门里边很多的大祖师爷来的时候都是胎里素,就是不吃荤的。省庵大师也是这样,从小就不染荤腥。后来他妈妈看他善根深厚,就把

高僧自述过去世邪淫所受果报

佛陀般涅槃后二百多年,印度阿育王时代。在有花城之称的巴嗒厘子城中,居住着依西达西和菩提两位长老尼。她们两位长老尼,都是具足戒行、喜乐禅那、博学多闻,并且断尽了一切烦恼的四果阿拉汉圣者。有一天,她们进入

宋代高僧圆通居讷禅师

庐山圆通寺居讷禅师,宋代著名高僧。梓州(今四川三台)人,俗姓蹇。相貌英俊,读书过目成诵。居讷禅师十一岁出家,十七岁时因背诵《法华经》得度出家,受戒后开始登坛讲经,因辩才无碍,深得信徒的欢迎,连当时的耆

凉州籍高僧昙曜

◎柴多茂一、昙曜生平简介昙曜,生年不详,约卒于487-489年间,籍贯凉州(一说为罽宾人,今指克什米尔一带)。他少年出家,修行禅法,坚守戒律,节操高拔,是北魏时期佛学修养最深、最有才华的一位高僧。昙曜

赠药山高僧惟俨

◎ 李 翱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去药山参拜药山惟俨禅师,禅师正在窗下看经,既不起身迎接,也不抬头招呼他。李翱急躁地说:见面不如闻名!禅师说:太守为什么要贵

高僧憨山大师

◎ 车如舜在明代高僧中,与紫柏大师齐名,两人相交甚厚,主张相近,而且最后都同遭官府拘捕迫害的是憨山大师。憨山(1546-1623年),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以号行。全椒(今属安徽省)人。据说

黄念祖:法藏因地 第四卷

法藏因地 第四卷黄念祖老居士以下是正宗分。正宗分如身体,心脏――血液系统、肺――呼吸系统、胃肠――消化系统,都在这里,所以很重要。【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佛源老和尚与三位高僧◎ 吴言生佛源老和尚与虚云老和尚佛源老和尚年轻时亲近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受到器重,被委任为云门寺知客。佛源老和尚对师父也十分钦佩。他曾讲述过一个虚云老和尚降服老虎的传奇故事。任何境

92岁高僧的养生秘诀:慢!

星云大师今年已经92岁高龄了,可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在52年前就是一个糖尿病患者,在漫长的与糖尿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让他积累了许多保健、养生经验,其中,慢,即为其养生之道之一。几年前,星云法师说过这样一句

高僧的惜福节俭

高僧的惜福节俭◎ 如 意 惜福节俭是历代高僧大德都具有的优良品格,也是我们增进道业和培植福报的最好方式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珍惜所拥有的每一点福报,时时处处都做到惜福节俭。唐代高僧左溪玄朗法师(67

五位高僧大德的临终往生体验

印光大师: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往生前,预知时至。公元一九四0年十月二十七日,示现一点小病,隔日即召集大众,宣布妙真法师为苏州灵岩山寺之住持。于是大众选十一月九日为升座日期,印光大师说:太迟

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看唐代中国文化的西传

◎ 张梓波中国古代的西行求法高僧,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在求法过程中,这些梵汉兼通的高僧也把中国文化传至西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将汉文经典译为梵文,如玄奘翻译《老子》一事;其二,在西行求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古代高僧的尊师重道◎ 慎 言尊师重道是佛教的基本思想之一,佛陀在许多经典中都论及到尊师重道的问题。如佛陀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谈到净业三福时说,为佛弟子当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在《善

当代高僧:父母这样教育 孩子便堪称大才

作父母的,对子女负有抚养教育的责任,必须认真履行,要为子女提供必要的衣食住等生活资料,令其能正常健康地成长。但要提倡节俭,不要奢华浪费,知一菜一米,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爱护。同时要教以孝顺父母,尊老爱

怎样做个好人?高僧:至少达到六条标准

我们学佛就是希望做一个好人,希望人生过得更圆满、更有意义。好人的标准就是向善、向上。向善就是不做坏事,只做好事;向上就是做好人,做圣贤,做伟人,成佛作祖。无论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作

信佛多年仍不快乐 高僧三句话告诉你真正原因

有些人皈依后,仍然不觉得快乐,执念不断,烦恼不断,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下文禅师与信众的对话中感悟一二。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绿色人生!高僧开示吃素的功德和意义

我们祖先说过:一日吃素,天下杀生无我份;你今天吃素,今天全世界的杀生就与你没关系,这就像互联网一样,你的电脑没有连接到杀生的网络里。我们的祖先又说:吃他一口肉,欠他万万千;世间最惨的事情莫过于生命屠杀

中国佛教鼻祖高僧竺法兰

云雾缭绕,佛教南传第一寺弥陀道场。一千八百多年的东汉,印度高僧来此创建。四围峰峦形如莲花,寺在莲花中心,一朵莲花盛开的古刹禅林。我好奇追印度高僧是谁?她说:迦叶摩腾,竺法兰。高僧一:迦叶摩腾,也作摄摩

观辉居士:第四卷 第九章 见性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九章 见性非因缘生非自然有内容提要:举明暗通塞为例破见性自然有及因缘生之说。最后指出精微的妙明觉性,非因非缘,非自然,非不自然。不要在是不是、非不非上执着二边见。离一切相,即得

观辉居士:第四卷 第十章 别业妄见 同分妄见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十章 别业妄见 同分妄见内容提要:别业妄见是各别人所见的妄见,同分妄见是众多人所见的相同的妄见,两种妄见都是因眚翳而生。离了有眚的妄缘,便是妙明正见。见性没有眚翳,有眚翳不叫见

观辉居士:第四卷 第十一章 觉性非和合非不和合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十一章 觉性非和合非不和合内容提要:世尊举见性与明、暗、通、塞四相为例,阐述见性与所见物像非和合非不和合。原文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

高僧离世为啥叫“圆寂”,和死亡有什么区别?

圆寂,其实是“涅槃”的另一种说法,是对“涅槃”一词的大体解释。“圆寂”这词儿是最常见的,此外,“灭度”、“入灭”都是同样的意思。中国人比较喜欢“圆”而不太喜欢“灭”,所以,在古代通用的“入灭”、“灭度

高僧为什么圆寂之后要坐缸

圆寂通常是用于佛教之中。普通人死了就叫做死,而和尚死叫做圆寂。出家之人置身红尘之外,不然世俗,境界非常的高。大家可能会在一些电视影片中看到有些和尚在死的时候是坐着的。这也叫做坐着圆寂,因为修行高的人能

高僧故事:童子妙答传佛衣钵

伽耶舍多之母因梦见拿镜子的天神而怀孕,七天之后生下伽耶舍多。伽耶舍多刚出生时,肌肤细腻光润,有如晶莹琉璃,而且散发阵阵芳香,充盈整个房屋。他从小就表现出超常的禀赋,思维敏捷,言谈得体,无论什么事都一点

陈坚: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

晚明四大高僧禅教关系论比较陈坚内容提要:本文扼要地比较了晚明四大高僧在禅教关系问题上的看法,云栖袜宏主张禅教相资;紫柏真可主张禅教同一;憨山德清主张禅教之间是性相关系;藕益智旭的禅教关系则是袜宏和德清

最早来中土的高僧摄摩腾

摄摩腾原是中天竺(古印度)人,相貌仪表很俊美,精通大乘佛经和小乘佛经,以经常到各地周游传播教化为己任。从前,他曾经往天笔附属小国,宣讲《金光明经》。当时正赶上敌人侵犯边境,摄摩腾说:“佛经中说:‘能够

吴言生:古代高僧元宵节是怎样说禅的?

元宵节又称上元、灯节,家家户户挂灯、赏灯,很多地方还举办规模盛大的灯会。关于元宵节燃灯习俗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与佛教东传有关的说法便是其中之一。东汉明帝提倡佛教,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从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四卷

卷第四:世主妙严品第一之四【白话】接着,更有主火神大众。如:普光焰藏主火神,证得了悉除一切世间阴暗的解脱门。这是能以如来的精进大威力,来灭除一切众生之障痴的解脱法门。普集光幢主火神,证得了能息一切众生

洪修平: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

明代四大高僧与三教合一洪修平儒佛道三教在中国历史上虽时有争论,有时这种争论还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但三教融合的总趋势却始终不变,三教一致、三教合一的呼声也不断出现,唐宋之际更是形成了绵延上千年之久、成为

高僧是指什么

高僧指德行崇高之僧伽,亦为对佛门比丘之尊称。虹化就是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第三代生根活佛桑王澳登出生于公元前710年,曾亲自赴峨眉山、五台山等地传播佛教,将佛法传到了汉地,是最早在汉地弘

中国历史上著名高僧

1.都城名士,山林玄僧——支道林支遁(314-366年),字道林,世称支公,也称林公,本姓关。陈留(开封市)人,或说河东林虑(今河南林县)人。东晋高僧、佛学家、文学家。他初隐余杭山,25岁出家,曾居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