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四卷 杂宝藏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9 11:43

第四卷 杂宝藏经

天女本以然灯供养生天缘第四十三

尔时王舍城。频婆娑罗王。于佛法中得道。获不坏信。常以灯明。供养于佛。后提婆达多。与阿阇世王。作恶知识。欲害佛法。是以国土。怖畏不复然灯供养。有一女人。以习常故。于僧自恣日。佛经行道头。然灯供养。阿阇世王。闻极大嗔恚。即以剑轮。斩腰而杀。命终得生三十三天摩尼焰宫殿中。乘此宫殿。至善法堂。帝释以偈问曰。

汝昔作何业身如聚真金

而有大威德容貌甚光明

天女即时。以偈答言。

三界之真济三有之大灯

至心眼观佛相好庄严身

法中之最胜为之然明灯

灯然以灭闇佛灯灭众恶

见灯如日光真实生信心

睹灯明炽盛欢喜而礼佛

说此偈已。来至佛所。佛为说法。得须陀洹。即还天上。比丘问佛。以何因缘。生于天宫。佛言。昔在人间。于僧自恣日。佛经行道头。然灯供养。阿阇世王。斩其腰杀。以是善因。命终之后。得生天中。重于我边。闻法信解。得须陀洹道。

天女本以乘车见佛欢喜避道缘第四十四

尔时佛在舍卫国。入城乞食。有一童女。乘车游戏。欲向园中。道逢如来。回车避道。生欢喜心。其后命终。生三十三天。往集善法堂。释提桓因。以偈问言。

汝昔作何行身色如真金

光颜甚炜炜犹若优钵罗

得是胜威德而生于天中

愿今为我说何由而得之

天女即时。以偈答曰。

我见佛入城回车而避道

欢喜生敬信命终得生天

说此偈已。来向佛所。佛为说法。得须陀洹。即还天宫。比丘问言。以何业缘。生此天中。佛言。昔于人间。回车避我。今得生天。重于我所。闻法信受。证须陀洹果。

天女本以华散佛化成华盖缘第四十五

尔时舍卫国。有一女子。于节日中。采阿恕伽华。还入城来。遇值佛出。即以此华。散于佛上。化成华盖。欢喜踊跃。生敬信心。于是命终。生于三十三天。即乘宫殿。至善法堂。帝释以偈问言。

汝昔作何业得来生天中

身如真金色威德甚光明

以何业行获愿为我说之

天女即以偈答言。

昔于阎浮提取阿恕伽花

还值于如来即以供养佛

欢喜生敬重命终得生天

说是偈已。来向佛所。佛为说法。得须陀洹。便还天上。比丘问言。此天女者以何因缘。得受天身。佛言昔在人中。出城取阿恕伽花。还来值我。即以华供养。发欢喜心。乘此善业。命终生天。重于我所。闻法得悟。证须陀洹。

舍利弗摩提供养佛塔缘第四十六

频婆娑罗王。已得见谛。数至佛所。礼拜问讯。时宫中妇女。不得日日来到佛边。王以佛发。宫中起塔。宫中之人。经常供养。频婆娑罗王崩。提婆达多。共阿阇世王。同情相厚。生诽谤心。不听宫中供养此塔。有一宫人。名舍利弗摩提。以僧自恣日。忆本所习。即以香花供养此塔。时阿阇世王。嫌其供养佛塔。用钻钻杀。命终得生三十三天。乘天宫殿。集善法堂。帝释以偈而问。

汝昔作何福而得生天中

威德甚光明犹如真金色

作何业行获愿为我说之

天女以偈。而答之曰。

我昔在人中欢喜恭敬心

以诸好香华供养于佛塔

而为阿阇世以钻钻杀我

命终得生天受此极快乐

说是偈已。来向佛所。佛为说法。得须陀洹。即还天宫。比丘问言。以何因缘。生此天中。佛言。本于人间。曾以华香。供养佛塔。由是善业。今得天身。重从我所。闻法而悟。证须陀洹。

长者夫妇造作浮图生天缘第四十七

舍卫国。有一长者。作浮图僧坊。长者得病。命终生三十三天。妇追忆夫。愁忧苦恼。以追忆故。修治浮图及与僧坊。如夫在时。夫在天上。自观察言。我以何缘。生此天上。知以造作塔寺功德。是故得来。自见定是天身。心生欢喜。常念塔寺。以天眼观所作塔寺。今谁料理。即见其妇。昼夜忆夫。忧愁苦恼。以其夫故。修治塔寺夫作念言。我妇于我。大有功德。我今应当往至其所。问讯安慰。从天上没。即到妇边。而语之言。汝大忧愁。念于我也。妇言。汝为是谁。劝谏于我。答言。我是汝夫。以作僧坊塔寺因缘。得生天上三十三天。见汝精勤修治塔寺。故来汝所。妇言。来前与我交会。夫言。人身臭秽。不复可近。欲为我妻者。但勤供养佛及比丘僧。命终之后。生我天宫。以汝为妻。妇用夫语。供养佛僧。作众功德。发愿生天。其后命终。即生彼天宫。夫妇相将。共至佛边。佛为说法。得须陀洹。诸比丘等。惊怪所以。便问何业缘故。得生此天。佛言。昔在人中。作浮图僧坊。供养佛僧。由是功德。今得生天。

长者夫妇信敬礼佛生天缘第四十八

王舍城中。有一长者。日日往至佛所。其妇生疑。而作念言。将不与他私通。日日恒去。便问夫言。日日恒向何处来还。夫答妇言。佛边去来。问言。佛为好丑能胜汝也。而恒至边。夫即为妇。叹说佛之种种功德。尔时其妇。闻佛功德。心生欢喜。即乘车往。既至佛所。尔时佛边有诸王大臣。逼塞左右。不能得前。遥为佛作礼即还入城。其后舍寿。生三十三天。便自念言。得佛恩重。一礼功德。使我生天。即从天下往至佛边。佛为说法。得须陀洹。比丘问言。以何因缘。得生此天。佛言。昔在人中。为我作礼。以一礼功德。命终生天。

外道婆罗门女学佛弟子作斋生天缘第四十九

尔时舍卫国。有佛诸弟子。女人作邑会。数数往至佛边。徒伴之中有一婆罗门女。邪见不信。不曾受斋持戒。见诸女人共聚斋食。问言。汝等今作何等吉会。与汝亲厚。而不命我。诸女答言。我等作斋。婆罗门女言。今非月六日。又非十二日。为谁法作斋。诸女言我作佛斋。婆罗门女言。汝作佛斋。得何功德。答言。得生天解脱婆罗门女。贪饮食故。受水作斋食。后与好美浆。婆罗门斋法。不饮不食。佛斋之法。食好食饮美浆。此斋甚易。生信乐欢喜。却后寿尽。得生天上。来向佛边。佛为说法。得须陀洹。比丘问言。以何因缘。生于天中。佛言。昔在人间。见诸女等聚集作斋。随喜作斋。由是善业。得来生天。

贫女人以氎施须达生天缘第五十

尔时须达长者。作是思惟。生我家者。命终之后。无堕恶道。何以故。我尽教以净法故。贫穷困苦。信与不信。我今亦当教以善法。使供养佛僧。于是具以上事。启波斯匿王。王便击鼓鸣铃。却后七日。须达长者。欲劝化乞索供养三宝。一切人民。各各随喜。多少布施。至七日头。须达长者。从诸人等。劝化乞索。有一贫女。辛苦求价。唯得一氎。以覆身体。见须达乞。即便施与。须达得已。奇其所能。便以钱财谷帛衣食。恣意所欲供给。贫女其后寿尽命终。生于天上。来至佛边。佛为说法。得须陀洹。比丘问言。今此天女。以何因缘。生于天上。佛言。昔在人中。值须达长者教化乞索。心生欢喜。即以所著白氎。布施须达。由是善业。得生天上。重于我边。闻法信解。获须陀洹。

长者女不信三宝父以金钱雇令受持五戒生天缘第五十一

尔时舍卫国中。有一长者。名曰弗奢。生二女子。一者出家。精进用行。得阿罗汉。一者邪见。诽谤不信。父时语此不信之女。汝今归依于佛。我当雇汝千枚金钱。乃至归依法僧。受持五戒。当与八千金钱。于是便受五戒。不久之顷。命终生天。来向佛所。佛为说法。得须陀洹。比丘问言。此天女者。以何业行。得生于天。佛言。本于人间。贪父金钱。归于三宝。受持五戒。由是因缘。今得生天。重于我所。闻法得道。

女因扫地见佛生欢喜生天缘第五十二

南天竺法。家有童女。必使早起。净扫庭中门户左右。有长者女。早起扫地。会值如来于门前过。见生欢喜。注意看佛。寿命短促即终生天。夫生天者。法有三念。自思惟言。本是何身。自知人身。今生何处。定知是天。昔作何业。来生于此。知由见佛欢喜善业。得此果报。感佛重恩。来供养佛。佛为说法。得须陀洹。诸比丘言。以何因缘。令此女人生天得道。佛言。昔在人中。早起扫地。值佛过门。见生喜心。由是善业。生于天上。又于我所。闻法证道。

长者造舍请佛供养以舍布施生天缘第五十三

王舍城。有大长者。新造屋舍。请佛供养。即以布施。而白佛言。世尊。自今已后。入城之时。洗手洗钵。恒常来此。其后寿尽。生于天上。乘天宫殿。来诣佛所。佛为说法。得须陀洹。比丘白言。以何因缘。得生于天。佛言。昔在人中。造新屋舍。请佛布施。由是善业。上生天宫。遂于我边。闻法得道。

妇以甘蔗施罗汉生天缘第五十四

昔舍卫国。有罗汉比丘。入城乞食。次到压甘蔗家。其家儿妇。以一粗大甘蔗。着比丘钵中。姑见嗔之。便捉杖打遇着腰脉。即时命终得生忉利天。而作女身。所处宫殿纯是甘蔗。诸天之众集善法堂。时彼天女亦集此堂。帝释以偈而问言。

汝昔作何业而得妙色身

光明色无比犹如镕金聚

天女以偈答言。

我昔在人中以少甘蔗施

今得大果报于诸天众中

光明甚晖赫

女人以香涂佛足生天缘第五十五

昔舍卫城中。有一女人。坐地磨香。值佛入城。女见佛身。生欢喜心。以所磨香。涂佛脚上。其后命终。得生天中。身香远闻。彻四千里。便往集于善法堂上。帝释以偈而问言。

汝昔作何福身出微妙香

生在于天中光色如镕金

天女即以偈答言。

我以上妙香供养最胜尊

得无等威德生三十三天

而受大快乐身出众妙香

闻于百由旬诸得闻香者

悉得大利益

即时天女。向世尊所。佛为说法。得须陀洹道而还天上。诸比丘问言。昔作何福。得生天中。身若此香。佛言由此天女。昔在人间。以香涂我足。以是因缘。命终生天受此果报。

须达长者婢归依三宝生天缘第五十六

尔时舍卫国。须达长者。以十万两金。雇人使归依佛。时有一婢。闻长者语。即归依佛。命终之后。生三十三天。于是往集善法堂上。帝释以偈而问言。

汝宿有何福得生于天中

光明色微妙今为我说之

天女以偈答言。

三界之坚胜能拔生死苦

三界之真济断除三垢结

我昔归依佛并及于法僧

以是因缘故而获此果报

说是偈已。来至佛所。佛为说法。得须陀洹道。比丘问言。以何业缘。受是果报。佛言昔于人中。归依佛故。今得生天。值我说法。得须陀洹。

贫女从佛乞食生天缘第五十七

昔舍卫国城中。有一女人。贫穷困苦。常于道头。乞索自活。转转经久。一切人民。无看视者。佛遇行见。往到其所。从佛乞食。怜愍贫女困饿欲死。即敕阿难。使与其食。时此贫女。得食欢喜。后便命终。生于天上感佛往恩。来供养佛。佛为说法。得须陀洹。诸比丘问佛言。今此天女。以何因缘。得生天上。佛言。此天女者。昔在人间。困饿垂死。佛使阿难与食。既得食已。心生欢喜。乘是善根。命终生此天宫。重于我所。闻法得道。

长者婢为主送食值佛即施获报生天缘第五十八

舍卫国中。有长者子。共诸长者子。游戏园中。欲去之时。语其家内。为我送食。其家于后。遣婢送食。婢到门外。遇见于佛。即以其食。供养如来。还复归家。取食更送。亦于路中。见舍利弗目犍连等。即复与之。第三取食。与长者子。长者子食竟。自来还归。语其妇言。今日送食何为极晚。妇答之言。今日三过。为君送食。何故迟晚。便唤婢问。汝朝三过。取食与谁。婢时答言。第一送食。值佛即施。第二送食。见舍利弗目连等。复以与之。第三取食。始与大家。大家闻已。极大嗔恚。以杖而打。即时命终。生于天上。初生天时。具作三念。一者自念。我今生在何处。自知生天。二者自念。从何处终。而来生天。知从人道中生于天上。三者自念。乘何等业缘。而得生天。知由施食获此果报。便来佛所。供养恭敬。佛为说法。得须陀洹。比丘问佛。今此天女。以何因缘。生于天上。佛言。本于人中。作长者婢。为长者子送食。值佛如来。即以施佛。大家嗔恚。以杖打杀。乘是业缘。命终生天。又于我所。闻法证道。

长者为佛造讲堂获报生天缘第五十九

尔时王舍城。频婆娑罗王。为佛造作浮图僧房。有一长者。亦欲为佛作好房屋。不能得地。便于如来经行之处。造一讲堂。堂开四门。后时命终。生于天上。乘天宫殿。来供养佛。佛为说法。得须陀洹。比丘问言。今此天子。以何业缘。得生天宫。佛言。本在人中。造佛讲堂。由是善因。命终生天。来至我所。感恩供养。重闻说法。获须陀洹。

长者见王造塔亦复造塔获报生天缘第六十

尔时耆阇崛山。南天竺。有一长者。见频婆娑罗王。为佛作好浮图僧坊。亦请如来。为造浮图。僧房住处。其后命终生于天上。来至佛所。报恩供养。佛为说法。得须陀洹。比丘问言。此天子往日。以何因缘。得生天宫。佛言。昔在人中。见王起塔。心生随喜。便请如来。造立浮图。由此善业。得生天上。又于我所。闻法信悟。证须陀洹。

贾客造舍供养佛获报生天缘第六十一

尔时舍卫国。有一贾客。远行商贾。身死不还。母养其子。其子长大。复欲远去。祖母语言。汝父远去。身死不还。汝莫远去。当于近处。在市坐肆。即奉其敕。便于市中。作于估肆。而作念言。此城人民。悉皆请佛。我今新造舍已。亦当请于如来。便往请佛。佛来至已。而白佛言。我以此舍。供养如来。自今已后。入城之时。洗手洗钵。恒向我舍。其后命终。便生天上。来至佛所。佛为说法。得须陀洹。比丘问言。此天昔日。以何业因缘。得生天上。佛言。本为人时。新作肆舍。请佛着中。乘此善业。今生于天。又于我所。闻法获报。

贫人以麨团施现获报缘第六十二

昔有一人。居家贫穷。为人肆力。得麨六升。赍持归家。养育妻息。会于中路。见一道人。执钵捉锡。行求乞食。即生心念。彼沙门者。形貌端政。威仪庠序。甚可恭敬。得施一食。不亦快乎。尔时道人。知其心念。随逐贫人。至一水边。贫人即便语道人言。我今有糗。意欲相施。颇能食不。道人答言。唯得而已。即于水边。为其敷衣。令道人坐。和一升糗。用为一团。而以与之。作是念言。若此道人。是净持戒得道人。使我现作一小国王。道人得糗。语贫人言。何以极少。何以极小。此人谓此道人大食。复和一升。用作一团。与而愿言。若此道人。是净持戒得道之人。使我得作二小国王。道人复言。何以极少。何以极小。贫人念言。唯是道人。极似多食与如许糗。犹嫌少小。然我已请事须供给。复和二升糗。用为一团。而以与之。又作念言。若此道人。是净持戒得道人者。使我现得领四小国王。道人复言。何以极少。何以极小。余有二升。尽和作团。以与道人。又作愿言。今此道人。若是清净持戒人者。使我得作波罗奈国王。领四小国。获见谛道道人得糗。故嫌少小。贫人白言。唯愿且食。若不足者。当脱衣裳。贸取饮食。共相供给。道人即食。唯尽一升。余还归主。贫人问言。尊者先嫌糗极少小。如今云何。食不令尽。道人答言。汝初与我一团糗时。正求作一小国王故。是以我言。汝心愿少。第二团糗。正愿得作二小国王。是以我言。汝愿少小。第三团糗。正求得作四小国王。是以我言。汝心愿小。第四团糗。正求作波罗奈国王。领四小国。使我后得见谛道果。是以我言。汝愿少小。不以不足而慊少小。尔时贫人。自生疑念。使我现得王五国者。此事不小。恐无实耳。又复思惟。能知我心。必是圣人。是大福田。不应诳我。道人知已。即掷其钵。着虚空中。随后飞去。化作大身。满于虚空。又化作小犹如微尘。以一身作无量身。以无量身合为一身。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履水如地。履地如水。作十八变。语贫人言。好发大愿。莫有疑虑。即隐身去。时此贫人。向波罗奈城。而于道中。见一辅相。辅相见已。谛视形相。而语之言。汝非某甲子耶。答言我是。问言。何以褴褛。乃至尔也。答言。少失恃怙。居家丧尽。无人见看。是以困苦。褴褛如此。辅相即启波罗奈王。王之所亲某甲之子。今在门外。极为穷悴。王寻有敕。令使将前。问其委曲。知是所亲。王即告言。好亲近我。慎莫远离。却后七日。王病命终。诸臣谋言。王无继嗣。唯此穷子。是王所亲。宜共推举作波罗奈王。统领四国。然后虐暴。先彼道人。于虚空中。当王殿前。结加趺坐。而语之言。汝昔发愿。求得见谛。今日云何乃造众恶。与本乖违。又复为王说种种法。王闻法已。悔先作恶。改过惭愧。精专行道。得须陀洹。

贫女以两钱布施即获报缘第六十三

昔昼闇山中。多诸贤圣。隐居众僧。诸方国土。闻彼山名。供养者众。有一长者。将诸眷属。往送供养。有一贫穷乞索女人。作是念言。今诸长者。送供诣山。必欲作会。我当往乞。便向山中。既到山已。见向长者。设种种馔。供养众僧。私自思惟。彼人先世修福。今日富贵。今复重作功德将胜。我先世不作。今世贫苦。今若不作。未来转剧。思惟此已。啼哭不乐。又自念言。我曾粪中。拾得两钱。恒常宝惜。以俟乞索不如意时。当贸饮食用自存活。今当持以布施众僧。分一二日不得饮食。终不能死。伺僧食讫捉此两钱即便布施。彼山僧法。人有施者。维那僧前立为咒愿。当于尔时。上座不听维那咒愿。自为咒愿。诸下坐等。深生慊心。而作此念。得彼乞女两枚小钱。上座自轻。为其咒愿。如常见钱。何以不尔。上座寻时。留半分食。与此女人。诸人见上座多与人。人多与此。女时得重担饮食。极大欢喜。我适布施。今以得报。即担饮食还出山去到一树下。眠卧止息。会值王大夫人亡来七日。王遣使者。按行国界。谁有福德。应为夫人。相师占言此黄云盖下。必有贤人。即共相将。至彼树下。见彼女人。颜色润泽。有福德相。树为曲荫。光影不移。相师言。此女人福德。堪为夫人。即以香汤沐浴。与夫人衣服。不大不小与身相称。千乘万骑。左右导从。将来至宫。王见欢喜。心生敬重。如是数时。私自念言。我所以得是富福缘以施钱故。令彼众僧。便为于我有大重恩。即白王言。我先斯贱。王见拔擢。得为人次。听我报彼众僧之恩。王言随意。夫人即时。车载饮食及以珍宝。往到彼山施僧食讫以宝布施。上座不起遣维那咒愿。不自咒愿。王夫人言。我昔两钱。为我咒愿。今车载珍宝。不为我咒愿。诸年少比丘。皆慊上坐。先贫女人。以两钱布施。为其咒愿。今王夫人。车载珍宝。不为咒愿。为老耄耶。尔时上座。即为王夫人。演说正法语言。夫人。心念慊我。先以两钱施时。为我咒愿。今车载珍宝。不为咒愿。我佛法中。不贵珍宝。唯贵善心。夫人。先施两钱之时。善心极胜。后施珍宝。吾我贡高。是以我今不与咒愿。年少道人。亦莫慊我。汝当深解出家之心。诸年少道人。各自惭愧。皆得须陀洹道。王夫人听法。惭愧欢喜。亦得须陀洹道。听法已讫。作礼而去。

乾陀卫国画师罽那设食获报缘第六十四

昔乾陀卫国。有一画师。名曰罽那。三年客作。得三十两金。欲还归家。而见他作般遮于瑟。问维那言。一日作会。可用几许。维那答言。用三十两金。得一日会。即自念言。由我先身不种福业故受此报。佣力自活。今遭福田。云何不作。即语维那。请为弟子。鸣椎集僧。我欲设会。设会已讫。踊跃欢喜。即便归家。既到家已。其妇问言。三年客作。钱财所在。其夫答言。我所得财。今已举着坚牢藏中。妇时问言。坚牢之藏。今在何许。夫言。乃在僧中。妇时慊责。即集亲里。缚其夫主。诣断事人。而作是言。我之母子。贫穷辛苦。无衣无食。而我夫主。得财余用。不担来归。请诘所以。时断事人。问其夫言。何以尔也。答言。我身如电光不久照曜。亦如朝露须臾则灭。由是恐惧。深自念言。缘我前身不作福业。今遭穷苦。衣食困乏。故因见彼弗迦罗城中。作般遮会。众僧清净。心生欢喜。敬信内发。即问维那。得几许物。供一日食。维那答言。得三十两金。可得供一日。我三年中。作所得物。即与维那。使为众僧作一日食。时断事人。闻是语已。心生欢喜。怜愍其人。脱己衣服璎珞及以鞍马并诸乘具。悉施罽那。即分一村落。而赏封之。华报如此。其果在后。

罽夷罗夫妇自卖设会现获报缘第六十五

昔有一人。名罽夷罗。夫妇二人。贫穷理极。佣赁自活见他长者悉往寺中。作大施会。来归家中。共妇止宿。头枕妇臂。自思惟言。由我前身不作福故。今日贫穷。如彼长者。先身作福。今亦作福。我今无福。将来之世。唯转苦剧。作是念已。涕泣不乐。泪堕妇臂。妇问夫言。何以落泪。答言。见他修福常得快乐。自鄙贫贱。无以修福。是以落泪。妇言。落泪何益。可以我身卖与他人取财作福。夫言。若当相卖。我身如何得自存活。妇言。若恐不活不见出者。我今与君俱共自卖。而修功德。于是夫妇。便共相将。至一富家。而语之言。今我夫妇。以此贱身。请贸金钱。主人问言。欲得几钱。答言。欲得十金钱。主人言。今与汝钱。却后七日。不得偿我。以汝夫妇。即为奴婢。言契以定。赍钱往诣。至彼塔寺。施设作会。夫妇二人。自共捣米。相劝励言。今日我等得自出力而造福业。后属他家。岂从意也。于是昼夜。勤办会具。到六日头。垂欲作会。值彼国主亦欲作会。来共诤日。众僧皆言。以受穷者。终不得移。国主闻已。作是言曰。彼何小人。敢能与我共诤会日。即遣人语罽罗。汝避我日。罽罗答言。实不相避。如是三反。执辞如初。王怪所以。自至僧坊。语彼人言。汝今何以。不后日作。共我诤日。答言。唯一日自在。后属他家。不复得作。王即问言。何以不得。自卖者言。自惟先身不作福业。今日穷苦。今若不作。恐后转苦。感念此事。唯自卖身。以贸金钱。用作功德。欲断此苦。至七日后。无财偿他。即作奴婢。今以六日。明日便满。以是之故。分死诤日。王闻是语。深生怜愍。叹未曾有。汝真解悟贫穷之苦。能以不坚之身。易于坚身。不坚之财。易于坚财。不坚之命。易于坚命。即听设会。王以己身并及夫人衣服璎珞。脱与罽罗夫妇。割十聚落。与作福封。夫能至心。修福德者。现得华报。犹尚如是。况其将来。获果报也。由此观之。一切世人。欲得免苦。当勤修福。何足纵情懈怠放逸。

沙弥救蚁子水灾得长命报缘第六十六

昔者。有一罗汉道人。畜一沙弥。知此沙弥却后七日必当命终。与假归家。至七日头。敕使还来。沙弥辞师。即便归去。于其道中。见众蚁子。随水漂流。命将欲绝。生慈悲心。自脱袈裟。盛土堰水。而取蚁子。置高燥处。遂悉得活。至七日头。还归师所。师甚怪之。寻即入定。以天眼观。知其更无余福得尔。以救蚁子因缘之故。七日不死。得延命长。

乾陀卫国王治故塔寺得延命缘第六十七

昔乾陀卫国。有一国主。有一明相师。占王。却后七日。必当命终。出游猎行。见一故塔。毁败崩坏。即令群臣共修治之。修治已讫。欢喜还宫。七日安隐。相师见过七日。怪其所以。问王言。作何功德。答言。更无所作。唯有一破塔。以埿补治。由治塔故。功德如是。

比丘补寺壁孔获延命报缘第六十八

昔有比丘。死时将至。会有外道婆罗门见相。是比丘知七日后必当命终。时此比丘。因入僧坊。见壁有孔。即便团泥。而补塞之。缘此福故。增其寿命。得过七日。婆罗门见。怪其所以。而问之言。汝修何福。比丘答言。我无所修。唯于昨日。入僧房中。见壁有孔。补治而已。婆罗门叹言。是僧福田。最为深重。能使应死比丘续命延寿。

长者子见佛求长命缘第六十九

昔佛在世。于一长者子。年五六岁。相师占之。福德具足。唯有短寿命。将至外道六师所。望求长寿。嗔彼六师都无有能与长寿法。将至佛所。白佛言。此子短寿。唯愿世尊。与其长寿。佛言。无有是法能与长寿。重白佛言。愿示方便。佛时教言。汝到城门下。见人出者。为之作礼。入者亦礼。时有一鬼神。化作婆罗门身。欲来入城。小儿向礼。鬼咒愿言。使汝长寿。此鬼乃是杀小儿鬼。但鬼神之法。不得二语。以许长寿。更不得杀。以其如是谦忍恭敬。得延寿命。

长者子客作设会获现报缘第七十

昔佛在世时。有长者子。早丧父母。孤穷伶俜。客作自活。闻有人说忉利天上。极为快乐。又闻他说供养佛僧。必得往生。即问他言。用几许物。可得供佛及以众僧。时人语言。用三十两金。可得作会。便来向市。求客作处。市边有一大富长者。雇其客作。长者问言。汝今能作何事。答言。是作皆能三年客作。索几许物。答言。索三十两金。长者闻其事事皆能。即雇使作。为人端直。金银铜铁。种种肆上。得利倍常。日月以满。从彼长者。索作价金。长者问言。汝今得金。用作何事。答言。我欲供养佛僧。长者语言。我今佐汝。及以种种盆器米面。与汝作食。汝但请佛及以众僧。即诣僧房。请佛及僧。佛使众僧皆受其请。佛住自房。众僧皆受彼长者子请。正值节日。众人皆送种种饮食。往与众僧。众僧食饱。到长者舍。时长者子。手自行食。上座言少着。次第皆言少着。至讫下行。时长者子。啼哭懊恼。辛苦三年。设此饮食。望众僧食。僧不为食。我求生天。必不得生。往至佛边。白佛言。众僧不食我供。而我所愿。必当不得。佛言。少食以不。答言。皆悉少食。佛言。假使不食汝愿必成。况复少食而不成也。童子欢喜。还来饮食。彼时众僧食讫即还。时有五百贾客。入海来还入城。募索饮食。时世饥馑。无有与者。有人语言。彼长者子。今日设会。必有饮食。时长者子。闻有贾客。欢喜与食。五百贾客。皆得充足。一切将从。悉亦饱满。最下贾客。解一珠与直万两金。最上头者。解一珠与直十万两金。五百贾客。人与一珠。与一铜盔。与此长者子。而不敢取。往走问佛。佛言。此是华报。但取无苦。后必生天。不足恐惧。主人长者。更无男儿。唯有一女。即与童子。如是家业。遂大炽盛。舍卫城中。最为第一。长者命终。波斯匿王。闻其聪明智见。以其家业。悉乞与之。华报如是。其果在后。

End

黄念祖:法藏因地 第四卷

法藏因地 第四卷黄念祖老居士以下是正宗分。正宗分如身体,心脏――血液系统、肺――呼吸系统、胃肠――消化系统,都在这里,所以很重要。【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

《开宝藏》之影响

◎ 成建华 《开宝藏》是我国佛教史上的第一部雕版印刷大藏经,刻印于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四年(971),故此得名;又因其开雕印制地位于益州(今四川成都),故又称之为蜀版大臧经。开宝藏》属宋代官版大藏经,从雕

世间宝藏 为物所覆

◎ 永 明问:如来无密语。迦叶不覆藏。则众生心常自明现。何须教观开示。广论横竖。 答:只为佛之知见蕴在众生心。虽然显现。而迷者不知。以客尘所覆。妄见所障。虽有如无。似世间宝藏。为物所覆。莫有知者。是以

雪漠:发现自家的宝藏

发现自家的宝藏“明心性品”,是为了让你发现自家的宝藏,让你明白什么是心性,什么是真心。吾有陀罗尼,亦名金刚心。欲得胜道果,当下即见闻。佛教所说的真理是一种生命本有的智慧,它有很多个名字,有时叫爱,有时

一日禅:认识自家宝藏,打开快乐之门

在比较、攀缘中,我们迷失了自家宝藏,追逐名利、财富、权势、色欲,形成了极不和谐的现象:物质在进步,素质在下滑;欲望在膨胀,精神在萎缩。我们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幸福,这就是痛苦的根源。所以,认识自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四卷 第九章 见性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九章 见性非因缘生非自然有内容提要:举明暗通塞为例破见性自然有及因缘生之说。最后指出精微的妙明觉性,非因非缘,非自然,非不自然。不要在是不是、非不非上执着二边见。离一切相,即得

观辉居士:第四卷 第十章 别业妄见 同分妄见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十章 别业妄见 同分妄见内容提要:别业妄见是各别人所见的妄见,同分妄见是众多人所见的相同的妄见,两种妄见都是因眚翳而生。离了有眚的妄缘,便是妙明正见。见性没有眚翳,有眚翳不叫见

观辉居士:第四卷 第十一章 觉性非和合非不和合

楞严经白话解 第四卷 第十一章 觉性非和合非不和合内容提要:世尊举见性与明、暗、通、塞四相为例,阐述见性与所见物像非和合非不和合。原文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四卷

卷第四:世主妙严品第一之四【白话】接着,更有主火神大众。如:普光焰藏主火神,证得了悉除一切世间阴暗的解脱门。这是能以如来的精进大威力,来灭除一切众生之障痴的解脱法门。普集光幢主火神,证得了能息一切众生

宝藏天女心咒功德利益

修行宝藏天女心咒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功德利益,所以我们要经常去修行宝藏天女心咒。但还有很多人在修行了宝藏天女心咒之后并没有收获到功德利益。1.赐予一切福德。2.满足财富上的需求。3.所求官位、学位等立意

宝藏天女怎样供养

根据密宗传承,供养宝藏天女,需要哪些供品呢?酥油、蜂蜜、牛奶、水果、饼干、花、板栗、麦谷、粥。当然,还有水、灯等,而以上是最好具备的供品。你可以打印图片,或者红纸写牌位,每天供养。食物三天或者一周换

宝藏天女陀罗尼求财

宝藏天女陀罗尼法是可以求财的,只要修行了宝藏天女的人都会了解这个问题,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在修行宝藏天女陀罗尼法。宝藏天女的悉地成就法,需在农历五月五日修持。画好像之后修法。夜里天女现身,行者可祈请

宝藏天女心咒

Om tarakha tarakha vitarani svaha嗡 达啦卡 达啦卡 V达啦尼斯哇哈每天可以念诵108遍、千遍,甚至三千、万遍。念诵之前,可以先念诵不空绢索神咒,或者地藏菩萨心咒、圣号

宝藏天及殊胜修法

宝藏天女梵名音译作吒罗佉,据宝藏天女陀罗尼法载,此天具有大威德,神力无比,能于世间行殊胜事,如回天动地,倾山覆海,兵戈胜负志意而成,财帛金宝积如山岳,能满希求官位、技艺、防贼、治病等诸愿。形像为天女形

宝藏天女有什么感应

宁玛派祖师无垢光尊者,修不动明王、妙音天女、能明智慧等成就法,均能亲谒见诸尊面容及闻其语。他亲见妙音天女后,站在天女手中,游观四大部洲、须弥山历时七天,喉受用论之脉结得悉开,智慧增广无有方分。成就闻、

宝藏天女是佛教的吗

宝藏天女佛经里面说过的,属于天道里的三界众生。不过这个问题要讲透,就要从十法界讲起。佛陀告诉我们,娑婆世界也就是包含我们地球的空间由十个不同的时间流速和不同维度的空间组成,其中分为六凡界和四圣界,六凡

宝藏天女陀罗尼咒

尔时三十三天主摩醯首罗天王。共诸天女众赞宝藏天王名吒罗佉。有大威德色力无比能于世间行殊胜事。回天动地倾山覆海。兵戈胜负志意而成。财帛金宝积如山岳。世间受用。即说咒曰唵吒罗佉吒罗佉毗多罗儞莎嚩诃若欲受持

宝藏天女陀罗尼法

尔时叁十叁天主摩醯首罗天王。共诸天女众赞宝藏天王名咤罗佉。有大威德色力无比能于世间行殊胜事。回天动地倾山覆海。兵戈胜负志意而成。财帛金宝积如山岳。世间受用。即说咒曰唵咤罗佉咤罗佉毗多罗儞莎嚩诃若欲受持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四卷

古尊宿语录 第四卷○镇州临济(义玄)慧照禅师语录 (住三圣嗣法小师惠然集)府主王常侍。与诸官请师升座。师上堂云:山僧今日事不获已。曲顺人情方登此座。若约祖宗门下。称扬大事。直是开口不得。无你措足处。山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四卷

景德传灯录 第四卷第三十一祖道信大师法嗣共一百八十三人。内七十六人旁出。斋金陵牛头山六世祖宗见录。第一世法融禅师。第二世智岩禅师。第三世慧方禅师。第四世法持禅师。第五世智威禅师。第六世慧忠禅师。前六世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四卷

五灯会元 第四卷◎南岳下三世○百丈海禅师法嗣△沩山灵祐禅师(语具别卷)△黄檗希运禅师洪州黄檗希运禅师,闽人也。幼于本州黄檗山出家。额间隆起如珠,音辞朗润,志意冲澹。后游天台逢一僧,与之言笑,如旧相识,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四卷

碧岩录 第四卷⊙碧岩录第三十一则垂示云:动则影现,觉则冰生。其或不动不觉,不免入野狐窟里。透得彻信得及,无丝毫障翳,如龙得水,似虎靠山,放行也瓦砾生光,把定也真金失色。古人公案,未免周遮。且道评论什么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四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四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四住建康府蒋山。师在潭州道林受请。拈敕黄示众云。龙蟠凤翥铁画银钩。出自九重从天降下。大众瞻仰请为敷宣。拈香祝圣云。大众见么。祖佛同根本。人天共赞扬。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四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四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上堂。僧问。壁立万仞还许商量也无。师云。壁立万仞不许商量。进云。也知和尚赤心片片。师云。既知更问个甚么。进云。恁么则真个壁立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四卷

祖堂集 第四卷祖堂卷四石头石头和尚嗣吉州思和尚,在南岳。师讳希迁,姓陈,端州高要人也。在孕之时,母绝膻秽。及诞之夕,满室光明。父母怪异,询乎巫祝。巫祝曰:斯吉祥之徵也。风骨端秀,方颐大耳,专静不杂,异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四卷

禅林僧宝传 第四卷福州玄沙备禅师禅师名师备。福州闽县谢氏子。少渔於南台江上。及壮忽弃舟。从芙蓉山灵训禅师断发。诣南昌开元道玄律师所、受具足戒。芒鞋布衲、食才接气。宴坐终日、众异之。兄视雪峰、而师承之。

禅宗思想:吴言生说禅:自家宝藏

其实在禅学里一直主张自省与自悟,历代的禅师们说,谁也救不了你,只有自己救自己,宝藏就在你自己的身上,不需外求。既然每个人都以自家的宝藏引以为傲、快乐知足,那么为什么在现实中有不少人依旧会感到迷惑和痛苦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四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四卷往生比丘第三之三宋 齐玉齐玉。俗姓莫,霅川人(浙江吴兴县),年轻时就出家,每日可以记诵数千字。刚开始参学于祥符寺的神智法师,然后又依止慈辩法师,学习一心三观的要旨。最后出来居止在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