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四十八卷 佛本行集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6 07:26

第四十八卷 佛本行集经

舍利目连因缘品第四十九之二

尔时王舍大城。去城不远。有一山。名只离渠呵。于彼山中。常有一时施设大会。其会即名只离渠呵。复有山。名离师只离。亦常设会。其会亦名离师只离。复有一山。名倍呵罗。如是般涂山。如是毗富罗山。各有一会。其会亦名毗富罗等。如是彼山只离渠呵。随节设会。于彼会处。聚集大众。时有无量千数无量百千数。乃至亿数人民交集。乘种种乘。所谓象马车步。从八方来。欲观彼会。其王舍城。一切人民。莫不皆出。于彼时间。去王舍城那罗陀村。去拘离迦聚落。可半由旬。时低沙童子。作是思惟。我于今者。可至只离渠呵处。诣彼观看。若至彼者。令我必当克获一事。谓心厌离。于时优波低沙童子。乘四象车。从那罗陀聚落而出。至只离渠呵设会之所。为观看故。其拘离多童子。亦作是念。我于今者。可往诣彼只离渠呵大会之处。乃至心生厌离。乘其象背。渐进而行。是童子前使诸人戏。或歌或舞。从拘离迦聚落而出。至只离渠呵设会之处。为观看故。

时彼二人。颜容端正。能悦人心。乃至技艺。莫不了达。堪为众首。时彼会中。敷诸高座。彼人至已。各升高座。是时优波低沙童子。见彼大众。以种种伎。作诸音乐。或歌或舞。嬉戏受乐。既见此已。即作是念。此事希奇未曾有也。今是人民。乃能于此苦恼之中。诸秽浊内。衰老垢处。受乐放逸。如是病垢。无有安隐。如是死秽。命非久长。如是大众。而生乐想。放逸自恣。种种歌舞。作众音乐。受诸戏乐。时优波低沙。观大众已。作如是念。过百年已。如是大众。无一在者。作是念时。即生悔恨。不生欣慕。便从胜座。安徐而起。渐离会处。至空闲林。诣一树下。怅怏而坐。诸根闭塞。思惟禅定。

时彼会中。有一技人。以戏弄故。令大众喜。时拘离多童子。见彼大众呵呵大笑。即作是念。今此大众。于百年已。颔车颊骨。更可合不。作是念已。生大忧苦。不生贪乐。便从坐起。觅优波低沙童子。即作念言。优波低沙童子。今何所在。四向顾觅。遥见优波低沙童子。在彼林树。安坐思惟。其心不乐。诸根闭塞。思惟念定。顾瞻见已。即便诣彼。而白言曰。汝今何故。其心不悦。于此之处。独坐思惟。汝于今者。得无灾怪不祥之恼殃苦事耶。即说偈言。

鼓瑟等音声男女歌咏声

应听是妙音何故不生乐

此时应欢喜勿得怀忧恼

此是受乐时非应作啼哭

但听是音声如天玉女作

此会如天会何故情不欣

尔时优波低沙童子。告拘离多童子。奇哉亲友。汝见如是大会事不。以于种种音声歌咏。受大喜乐。是大会众。于百年已。无有一在。即说偈言。

众人贪爱境是境不能救

诸物不久固愚痴辈何乐

此诸众生等染着五欲心

不久堕地狱命终成灰土

我今心内无一欣恐怖愁忧甚增长

汝等音乐虽有乐如我意见乐法心

天人修罗紧那罗多时心中受欢乐

不能厌离便命尽是故我应修法行

尔时拘离多童子。复白优波低沙童子言。优波低沙我之心念。亦复如是。即说偈言。

苦乐相同者忧喜亦复同

智者所赞叹今我亦同汝

汝欲心所好我意亦当随

宁可共汝死不欲生离汝

尔时拘离多童子。复问优波低沙童子言。我等今者欲何所作。时优波低沙童子。报拘离多童子。作如是言。知友若尔。今者我等。应当出家求胜甘露。时拘离多童子。便报优波低沙童子。作如是言。如汝意乐。我亦随喜。优波低沙。我等今者。既已舍家。宜从此去求索出家。时优波低沙童子。告拘离多童子言。汝拘离多。应当知时。我等今者。众人识知。若家不许。谁度我等。彼恐父母。生留难心。我等于今。宜咨父母。时二童子。遂从众会。还至家中。尔时优波低沙童子。诣父母所。而白言曰。善哉父母。我今意者。乐欲出家。唯愿听许。尔时父母。私共评论。今者家内。谁为继嗣。一切资生。以谁为主。如是童子。我等爱念。将欲舍我。出家求道。我有何心。而能别彼。于时父母。共评论已。即告优波低沙童子言。童子。我等今日虽有众子。于汝偏爱。蹔时不见。生大忧恼。常乐见汝。不欲相离。汝从生来。未曾勤苦。如我等意。乃至绝命。不欲相离。况我现存而当相放。若许出家。终无是事。如是二请。乃至三请。亦不听许。如是三请。不蒙许已。尔时优波低沙童子。既不蒙许。遂于一日。不饮不食。乃至七日。尔时父母。一切亲属。及诸知识。各共集会。白父母言。善哉圣者。汝等应许优波低沙舍家出家。其人若得舍家出家。乐彼求道。容存活路。身命若存。汝等何忧而不见耶。若不乐彼会自当归。勿令汝前取命终耳。尔时童子父母。即告言曰。若必然者。我今听许。尔时拘离多童子。即诣父母。而白言曰。善哉父母。我今将欲舍家出家。唯愿听许。是拘离多父母。唯有一息。爱之甚重。不欲蹔舍。若少不见。生大忧愁。时拘离多童子父母。昔于家内先有要誓。汝等家内大小。于拘离多童子边有所作者。勿得违也。凡所发言。皆悉从命。于时彼等。善知时已。告拘离多童子言。随汝意乐。任情所作。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外道。名波离阇婆删阇耶。住在彼城。有五百眷属。尔时优波低沙童子。及俱离多童子未有归依。不知何去。时二童子。遂剃须发。于删阇耶(隋云彼胜)外道之所。出家学道。时彼二人。念行捷利。少欲知足。智慧深远。其删阇耶毗罗瑟智(隋云别异杖)之子。遂向二人。说己道术。种种技艺。医方药草。非想禅定。时二童子既闻是已。于七日七夜。皆悉通达。时彼二人。通达是已。于波离婆阇迦外道之所。及五百眷属。为教授师。时彼二人。如是次第。主领大众虽复如此。而于内心。未得安静。时优波低沙童子。告波离婆阇迦(隋云远离)拘离多曰。善哉拘离多。此删阇耶波离婆阇迦法。不究竟穷尽苦际。拘离多。汝应共我更求善师。时拘离多波离婆阇迦童子。告优波低沙波离婆阇童子言。如优波低沙所言。我不违也。虽然此师亦复不得全弃舍之更余别觅。时彼二人。同心立誓。我等二人。若复更得胜是师者。为我等说甘露胜道者。必相启悟。

尔时世尊。因频婆娑罗等。教化十二那由他众生已。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之内。与大比丘众一千人俱。皆悉剃发。舍家出家。

尔时有一长老比丘。名优婆斯那。威仪庠序。诸比丘中。最为第一。于晨朝时。着衣持钵。入王舍城。于其城中。次第乞食。摩诃僧祇师。作如是说。

自余诸师。又复说言。时阿输波踰只多(隋云马星)。于晨朝时。日在东方。着衣持钵。入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食。威仪庠序。进止有方。着僧伽梨及涅槃僧。严持食器。皆悉齐整。巧摄诸根。安心视外思惟诸法。正念直行。

尔时王舍大城。一切人民。目所见者各共评论。而说偈言。

巧摄诸根识进止恒静定

含笑出美言此必释种子

尔时优波低沙童子。见彼长老阿湿波踰只多比丘。于王舍城。次第乞食。威仪庠序。进止有方着僧伽梨及涅槃僧。严持食器。悉皆齐整。巧摄诸根。安心谛视思惟诸法。正念直行而为诸人。说此偈故。

尔时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即作是念。世间所有诸阿罗汉。一切圣人及成向道。今是大德。应在一数。我当诣彼问其心疑。

尔时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复作是念。若往问者。今非其时。所以者何。以乞食故。夫求法者。应舍我慢。宜当随逐诣何方所。作是念已。其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即随后行。观觅去所。

尔时阿湿波踰只多比丘。从王舍大城。乞食已。持食出城。时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即诣大德阿湿波踰只多比丘之所。到已共彼长老阿湿波踰只多比丘。对自慰喻。共谈说已。却住一面。

时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白大德阿湿波踰只多比丘言。仁者。汝是正师。为当是他声闻弟子耶。说是语已。时长老阿湿波踰只多。告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言。别有大师。我是余尊声闻弟子。

尔时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问大德阿湿波踰只多比丘言。大德。汝师是谁。依谁出家乐谁法行。

尔时世尊。初成正觉。时诸人辈。皆悉号佛。为大沙门。是摩诃沙门也。作是名号。尔时阿湿波踰只多大德比丘。告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言。善哉仁者。有大沙门。是释种子。于释迦种类。于彼出家。彼是我师。依彼出家。喜乐彼法。尔时优波低沙波罗婆阇迦。复白大德阿湿波踰只多言。善哉仁者。彼汝大师。颜容端正。于汝胜不。所有德术。亦胜汝也。

尔时长老阿湿波踰只多即说偈言。

如芥对须弥牛迹比大海

蛟虻并金翅我与彼亦然

假使声闻度彼岸成就诸地犹弟子

于彼佛边不入数与佛世尊威德别

然彼我师。于三世法。皆悉明了。得无碍智。仁者。我师于一切法。事皆成就。尔时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白大德阿湿波踰只多言。仁者。汝师说何等法。论何等事。即说偈言。

我见斯威仪身心甚寂定

是故我疑网愿为说是事

汝今莫疲倦我心怀疑网

汝师说何法愿为解说之

见是婆罗门恭敬起是问

报言我师者甘蔗种大姓

一切智无胜是我无上师

尔时大德阿湿波踰只多告忧波低沙言。仁者。我生年幼。学法初浅。少知少闻。岂能广说。今当为汝略言之耳。尔时忧波低沙。白阿湿波踰只多言。善哉大德。要略说之。如我今者不好多语。而说偈言。

我唯取真理不好名与句

智者爱实义依义我修行

尔时大德阿湿波踰只多。告优波低沙言仁者。我彼大师。说因缘法。谈解脱路。我师偈说如是之法。摩诃僧祇师。作如是说。

迦葉惟师。又复别说。是义云何。仁者。我师说是法句。

诸法从因生诸法从因灭

如是灭与生沙门说如是

尔时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善达文字之法。时大德彼阿湿波踰只多比丘。能解文义。又能摄彼义及文字。是何多耶。

诸法因生者彼法随因灭

因缘灭即道大师说如是

时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观见如此法行之时。即于是处。远尘离垢。尽诸烦恼。得法眼净。诸有为法。皆得灭相。如实观知。譬如净衣。无有垢染。远离黑腻。易受染色。如是如是。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观此行法。即于是处。远尘离垢。乃至如实观知时已。彼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如实观见彼诸法已。得诸法已。观诸法已。入诸法已。度诸法已。无复疑网。是非之心。皆悉灭没。得无畏地。不随他教。自然能知如来法已。即说偈言。

如是之法行如我所得者

数劫那由他未曾得此法

尔时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已见诸法。已得诸法。已得生智。舍三奇木。整理衣服。向大德阿湿波踰只多。顶礼足下。礼已还起。右绕三匝。从是别去。诣拘离多波离婆阇迦所。到已其拘离多波离婆阇迦。遥见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面目清净。仪容光泽。见已白言。仁者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汝于今者。诸根已净。皮肤光泽。面目清净。汝于今者。颇证甘露不。颇得甘露道耶。时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告拘离多波离婆阇迦言。仁者。我已值遇甘露胜法。得甘露道。时拘离多。即报彼言。仁者。如是甘露谁边所得。时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报言。仁者。我于彼大沙门边所得。拘离多波离婆阇迦复言。仁者。彼大沙门。说何等事。论何等法。汝于今者。云何而得甘露胜道。尔时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向拘离多波离婆阇迦。而说偈言。

诸法因生者彼法随因灭

因缘灭即道大师说如是

尔时拘离多波离婆阇迦。闻是偈已。即于是处。远尘离垢。尽诸烦恼。得法眼净。一切行法。皆得灭相。如实能知。如实能解。譬如净衣无有垢染。远离黑腻。易受染色。乃至如实能观知已。而说偈言。

如是之行法如我今所得

数劫那由他未曾获此法

时拘离多。复以偈颂告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言。

汝遇甘露故面目净光泽

汝赞说是法闻已得净眼

尔时拘离多告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言。善哉仁者。速往速往。宜从此到大沙门所。当行梵行。彼佛世尊。是我教师。

尔时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告拘离多言。仁者。我等今日不得失恩。应诣本师删阇耶所。何以故。彼于我等。多作利益。先于我边。有大重恩。救度我等。令得出家。应诣彼别。又复五百眷属徒党。依附我等。修学行法。复告彼知。若彼印可。我亦共行。

尔时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共拘离多波离婆阇迦。往诣彼师删阇耶波离婆阇迦边。到已白言。善哉仁者。我等今欲至大沙门佛世尊所行于梵行。时删阇耶波离婆阇迦。告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等言。仁者。彼所莫往。我共汝等。教习此众。如是第二。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复告删阇耶波离婆阇迦言。善哉仁者。我等欲去至大沙门佛世尊所行于梵行。时删阇耶波离婆阇迦。再语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等言。仁者。莫至彼所。是诸弟子。付嘱于汝。我于今者。独到一边。纵情无预。如是第三。时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共拘离多波离婆阇迦等。语删阇耶波离婆阇迦言。我等不欲是诸弟子。但我唯愿。速诣彼师大沙门边。行于梵行。彼大沙门。是我世尊。是我教师。说是语已。即于此处。背删阇耶。而去不还。

尔时彼五百波离婆阇迦外道之众。即作是念。此优波低沙拘离多。是二人等。多解多知。聪明细意。我等多年。疲劳励意。读诵技艺咒术等事。然是二人。于七日七夜。一切通达。此非凡庶。此等应晓能求胜处。若彼求处。我亦随求。其所行法。我亦当行。所修梵行。我亦随修。作是思惟已。便即随行。时删阇耶波离婆阇迦。复告于彼大众言曰。汝等人辈。莫去莫去。虽复如是言说遮断。不能留碍。遂尔而去。时删阇耶波离婆阇迦。即作是念。今此大众。必定舍我。以此大众舍离因缘故。大愁恼。即从口中。吐大热血。而取命终。

尔时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与拘离多波离婆阇迦。将五百眷属。诣迦兰陀竹林之处。尔时佛告诸比丘言。汝诸比丘。应善知时。于此院内。须敷净座。彼诸比丘白佛言。世尊唯然受教。时诸比丘。即为世尊。于其院内。敷设净座。世尊于是坐彼座。时长老憍陈如。遥望见彼优波低沙及拘离多二人。与彼外道徒众。左右围绕。欲来至已即白佛言。世尊。今此二人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拘离多波离婆阇迦等。有大技艺。多闻多知。于诸道术。无复疑网。名闻流布。遍至四方。今若来至世尊前者。如我意见。量此二人。决欲共佛论议来也。作是语已。佛告长老憍陈如言。汝憍陈如。我今知彼二人之心。求胜故来。不以论议。

尔时世尊。遥见彼等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拘离多波离婆阇迦等二人因缘。而说偈言。

见诸圣为乐共居亦复乐

不见群痴辈是则名常乐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作如是言。汝诸比丘。见此二人波离婆阇迦。一名优波低沙。二名拘离多不。时诸比丘。而白佛言。见也世尊。佛复告彼诸比丘言。汝诸比丘。今此二人。是我声闻弟子之中。各有第一。一者智慧第一。二者神通第一。而说是偈言。

彼等遥见二人来弟子围绕及眷属

云雷尊音告比丘如此二人外道生

今来诣我大众处汝等比丘应当知

一者智慧最为胜二者神通复第一

时佛复告诸比丘言。汝诸比丘。一切过去。所有诸佛多陀阿伽度三藐三佛陀。于此声闻大众之中。更无胜也。今此二人。当亦如是。诸比丘。若未来世诸佛如来三藐三佛陀。更无胜我。今此一双声闻弟子。汝等比丘。亦可敷设。宜令彼坐。而有偈说。

二人牛王得深智已舍一切诸邪道

虽未至此大林中世尊遥授彼人记

于时二人渐进而来。欲到彼林。遥见长老阿湿波踰只多。在一树下。视地经行。即诣彼所。到已顶礼。却住一面。时憍陈如。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云何今此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等。舍彼胜生放荡之处。及多闻处。发最上心。于长老阿湿波踰只多所。起最下心。作是语已。佛告长老慧命憍陈如。夫有智者。随得智处。常起报恩。系念不忘。若少得恩。常忆无失。况多得也。憍陈如。是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等。于阿湿波踰只多所。得法眼净。以是因缘。说此法句。

诸佛所说法谁边听解知

是处起恭敬如梵志事火

尔时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等。与诸波离婆阇迦等。诣向佛所。顶礼佛足。长跪白言。善哉世尊。我等今者。欲世尊前出家修道。唯愿世尊。听我出家。受具足戒。佛告彼言。善来比丘。今来入我自证法中。行于梵行。尽诸苦故。作是语已。彼诸比丘。自然即得三衣着身。各执瓦钵。须发自落。状如童儿初剃其发始经七日。时诸长老。即成出家。具足众戒。

尔时长老优波低沙。在佛右边。长老拘离多在佛左边。各坐一面。而是长老优波低沙。从出家后。始经半月。尽诸结漏。现神通力。及得神通智波罗蜜。证罗汉果。时拘离多。止经七日。即尽结漏。现神通力。及得神通智波罗蜜。证罗汉果。

时彼长老优波低沙。及拘离多等。如是因缘渐次而有五百眷属。悉得出家。成具足戒。

尔时长老优波低沙母名舍利(隋言鹦鹆)。以是因缘。世间号曰舍利弗多(弗多者隋言子)。其彼长老目揵连延。是彼种姓。以是义故。世间号曰目揵连延。又复世尊。而记之言。汝诸比丘。于我声闻弟子之中。大智慧者。舍利弗多。最为第一。神通之内。目陀揵连最为第一。

尔时诸比丘白佛言。世尊。其长老舍利弗目揵连等。彼于往昔。种何善根。乘是因缘。今得出家。具足众戒。证罗汉果。世尊复记。于大智慧声闻之中舍利弗胜。神通之中目连为最。作是语已。佛告比丘。作如是言。诸比丘。我忆往昔。于波罗奈城。时有二人。一者是兄。二者是妹。其兄名曰苏毕利耶(隋言善爱)。其妹亦名苏毕利耶。时兄善爱。舍家出家。既出家已。即得成其辟支佛道。其妹善爱。于波离婆阇迦外道之中。出家学道。其兄善爱辟支佛尊。于一时间。往诣外道妹善爱所。既到彼已。敷座而坐。其妹善爱。备办百味饮食之具。手自供设。令食饱满饭食已讫。复持一刀及以一针。奉施其兄辟支佛尊。其辟支佛。饭食已讫。将妹善爱所施之物刀子及针。于彼妹前。飞腾而去。其妹善爱。眼自见彼尊者辟支佛腾空而去。欢喜踊跃。遍满身心。不能自胜。合十指掌。遥敬礼彼辟支佛尊。寻作是愿。愿我将来值是教师及胜此者。彼所说法。速得解悟。不生恶道。如施利刀无不割者。以此断割因缘业故。令我来世一切烦恼。莫不断坏。又如此针。遍能贯穿。令我来世一切烦恼。具足穿彻。汝等比丘。于彼时中。善爱外道。波离婆阇迦施辟支佛刀子及针。岂异人乎。即舍利弗比丘是也。

复次诸比丘。我念往昔。波罗奈城。有一商人。恒于大海。捕螺而卖。是时商人。作如是念。我今所作求财自活。是大苦业。今日应造将来世因功德之事。时波罗奈。有辟支佛。依城而住。时辟支佛。日在东方。于晨朝时。着衣持钵。便往入于波罗奈城。于其城内。次第乞食。卖螺商人。遥见尊者辟支佛来。威仪庠序。进止安审。舒颜平视。既见此已。心得清净。即为作礼。请辟支佛。往诣其家。尊重供养。施诸肴膳。供给所须。时辟支佛。受彼所施饭食已讫。而辟支佛。理无说法。唯以神通。而用化物。不以余法。时辟支佛。受彼商人供给所须饭食讫已。怜愍彼故。即从是处。飞腾虚空。时彼商人亲自遥见辟支佛尊腾空飞已。欢喜踊跃。遍满身心。不能自胜。合十指掌。遥向顶礼彼辟支佛。遂发是愿。愿我将来。值是教师或复胜者。彼所说法。速得领悟。生生之处。勿堕恶道。如彼所得。愿我亦得。同是圣者。腾空飞行。令我将来。亦复如是。汝等比丘。于意云何。彼时人捕螺而卖。以自存活。后时供养辟支佛者。岂异人乎。即目捷连比丘是也。

诸比丘。此舍利弗目捷连延。往昔种彼诸善根故。今得出家。证罗汉果。我复授记。于我声闻诸弟子中。智慧胜者。舍利弗是。神通胜者。揵连是。

End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四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昨天我们讲到第七十二句,「见先哲于羹墙」。这一句我们学习了安士先生的批注,后面安士先生给我们附上《质孔说》的几篇。见先哲就是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二辰三、增上戒住2 巳一、问问:增上戒住菩萨转时,当知何行、何状、何相?巳二、答2 午一、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一二六四、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应精进直前度驶流。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八卷

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八卷○佛照禅师奏对录宋淳熙三年十一月初三日孝宗皇帝。召对便殿致恭。三呼讫赐坐。师奏云:今春伏蒙圣旨。令洒扫灵隐。三月三十日又准降香开堂。实增感激。令蒙召对。获睹清光。千载一遇。帝问师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二问曰。世第一法为几念处。答曰。现在一坏缘法念处。未来四。问曰。世第一法为几缘。答曰。为四缘。因缘者相应共有因。次第缘者。与苦法忍作次第缘。境界缘者忍智所缘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三问曰。以何等故。见道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说者。见道展转为因。非世第一法。复有说者。见道圣人身中修。以圣人身中修故。自地他地修。世第一法凡夫

第十一卷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六云何名身。云何句身。云何味身。乃至广说。问曰。何以故作此论。答曰。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彼尊者迦旃延子。于此经中。现种种事。善于义相。或有人疑。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四复次诸心心数法。于所缘定。问曰。为于何法定言定耶。为于眼入定。为于色定。为于刹那定。答曰。或有说者。于眼入定。不于色定刹那定也。所以者何。未生心心数法甚多。云何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六复有经说。若入地一切处定行者。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不离不异。余一切处亦如是。问曰。诸得一切处定。必离第三禅欲。彼若见地是我。当知是第四禅地身见。见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四云何顶法云何顶法退。云何暖法乃至广说。问曰。此中逆说凡夫所得法。说世第一法已。何以不次说忍耶。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应说云何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七即彼经说。应以四事察人是长老。为可与语。为不可与语。云何为四。一不住是处非处。二不住智论。三不住分别。四不住道迹。问曰如此四事有何差别。答曰或有说者。不住是处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十有业得一入报。谓法入中命根。有业得二入报。谓意入法入。触入法入亦如是。若得报眼入。得四入。眼入身入触入法入。如眼入耳鼻舌入亦如是。若得身入。得三入。身入触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