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四十八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1 11:40

第四十八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入王宫门学处第八十二之五

时诸商人闻是语已。咸皆大怖无计所出。至十五日褒洒陀时。皆向城北诣天马所。时彼天马从大海出。于海岸边食自然香稻。是时有一无智商人。不记前言见马王已作如是语。君等知不。此是婆罗诃天马王食啖香稻。我等宜应就礼其足白言。我向彼岸归赡部洲。时彼商主告诸人曰。我于铁城受彼言告。事不如是。乃至马王未语已来无宜逼近。要待马王饱食香稻身体充悦。举首四顾三说是言。谁向彼岸归赡部洲。闻是语时方至马所求渡大海。时马食讫四顾三告。诸人闻已就礼其足。合掌恭敬作如是语。我等求向彼岸还赡部洲。时彼马王告诸人曰。汝等若欲安渡大海归赡部洲者。当依我教谛受思惟。若不依者无由越渡。彼罗刹女化作美容倍胜常日。将诸男女来相诱诳作如是语。我依汝活为作归依。今弃我去欲何所适。如上所陈。宅舍珍宝咸皆具说若不住者汝之男女自可持将。汝等若闻如是告时。生顾恋心作妻子想。爱彼珍宝及诸园观。情生愿乐欲到还者。纵升我背必当堕落。犹如熟果不住其枝。时彼诸女复罗刹像。皆竞取食皮肉筋骨。肠胃血髓发毛爪齿。皆尽无余。广说如前。乃至渧血在地悉皆取食。若其汝等遵奉我教。不起如是爱恋心者。持我一毛亦不堕落。能超大海至赡部洲。时彼马王于诸商人善教语已。即便低身令彼附近。或持鬃尾及以身毛随情执捉。时彼天马踊身虚空。望赡部洲腾骧云路。尔时恐畏幡动。罗刹见怪作如是念。今此幡动岂非赡部洲人弃我逃逝。遍观房舍不见有人。即皆变形作美女像。持诸男女咸至大海求觅商人。既遥见已随后啼泣。告言。贤首何意疏我并诸男女弃舍而去。君等若并厌背我者。汝之稚子各并携将。时诸商人闻是语已各生顾恋。于彼宅舍及以园池并诸珍宝。起爱念时于天马上身皆堕落。犹如熟果不住其枝。时罗刹女随取食之如马王所说。唯商主一人心无顾恋。凭附天马得出海岸。安隐无碍达赡部洲。

尔时世尊告诸苾刍曰。汝等观此诸人。由生爱恋不顺教故悉皆坠堕。当知汝等若于自身作如是念。眼即是我。我有于眼。乃至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又念色即是我。我有于色。乃至声香味触法。又念地界是我。我有于地。乃至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又念色蕴是我。我有色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汝等苾刍若起如是我我所想。于自于他情生耽着。弃背正教欣乐邪道。便当堕落生死海中。受诸苦恼无有出期。譬如无智商人弃天马教。爱罗刹女堕大海中。汝诸苾刍若于自身不作是念。眼即是我。我有于眼。乃至耳鼻舌身意。色即是我。我有于色。乃至声香味触法。地界是我。我有于地。乃至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色蕴是我。我有色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汝等苾刍若能不作如是我我所想。于自于他情无耽着。受行正教弃背邪道。即不堕落生死海中。安隐快乐趣涅槃城。譬如有智商主受天马教。弃罗刹女能出大海至赡部洲。尔时世尊说伽他曰。

诸有无智人不信于佛教

当受轮回苦如爱罗刹女

若有智慧人遵奉于佛教

当出生死海如随天马言

尔时世尊。告诸苾刍。彼诸商人不能奉持天马教故。于大海中悉皆堕落。被罗刹女之所啖食。唯商主师子胤。受天马教坚心专一。安隐能得出于大海至赡部洲。时师子胤妻大罗刹女。不寻其夫住在城内。诸罗刹女俱来告曰。如我等辈寻觅逃夫。持以归还俱共啖食。汝夫主去竟不远求。准此情状遣还赡部。若即寻觅获得者善。若不得者我当食汝不应致恨。彼既闻已极生忧怖。告诸罗刹女曰。汝等固执苦令觅者。我今宜往赡部洲内擒捉将来。众罗刹女曰。斯为甚善。时商主妇即自腾虚超越大海。屈伸臂顷至赡部洲。化作可畏药叉之像。猛害倍常在师子胤前当路而住。时师子胤睹药叉像。即拔利剑欲斩药叉。彼便惊走避道而住。如是展转不相舍离。遂于中路逢遇商旅。彼之商主与师子胤是旧知识。情怀莫逆欢宴言离。时彼罗刹化为美女。并携稚子具妙庄严。便诣中国商主之前。礼彼足已作如是白。我是赤铜洲国王之女。父母娉我与师子胤商主为妻。携我母子归赡部洲。于大海内遇摩竭鱼触破船舶。所有珍宝散失无遗。以我为不祥遂便见弃。我之幸会今得相逢。唯愿将母子就彼申谢。彼即告言。我当送去。时彼商主见此妇人殷勤恳恻。为往师子胤处告言。知识汝之妻室仪容可爱。复是王女。如此俦匹举世难求。既无大愆。不应辄弃。宜应收采与彼同居。时师子胤告曰。彼非王女。是赤铜洲暴恶罗刹众中之大。食人血肉非我妻也。商主答曰。若如是者何缘至此。时师子胤具告因缘。商主闻已。默然无语。即以路粮并诸杂物赠已而去。时师子胤。渐渐归还至于本舍。时罗刹女亦随其后。并携小童至师子胤宅。从倚门侧在一边住。时彼众人见其儿子共相告曰。仁等当知。今此童儿观其貌状。是师子胤儿子不虚。罗刹报曰。君等鉴貌知是非虚。宿缘薄福被父所弃告言。姊妹从何处来。汝是谁妇。罗刹告曰。我是赤铜洲国王之女。父母娉我与师子胤商主为妻。携我母子归赡部洲。于大海内遇摩竭鱼触破船舶。所有珍宝散失无遗。以我为不祥遂便见弃。流离辛苦得达于此。幸愿诸君将我及子。就商主处而申忏谢。时彼诸人诣商主父母处。以事陈告。于时父母语师子胤曰。彼是王女宗族尊高随汝远来。深可悲叹。并携稚子益用伤怀。汝可愍之无宜见弃。违心之事仁者不为。时师子胤。稽首三拜白父母曰。彼非王女是恶罗刹。于赤铜洲纵大暴虐。漂泊商旅皆取食之。我辈诸人并皆食尽。我有余福得奉尊颜。父母告曰。一切女人皆是罗刹。何故尔妇独与恶名。宜应收纳召入居室。重白父母曰。我知非人不堪共住。尊必爱念随意纳之。我向他家别求居止。亲曰我为汝故唤入家庭。汝苦见嫌于我何用。宜随汝意令彼母子逐缘自活。即遣使者驱之使去。时彼母子既被摈斥便诣王门。诸臣总集嗟其美丽。即便俱入白大王言。门有女人仪容罕匹。忽然至此靡识所由。王言引入。我自亲问。臣即召进。王见女人姿容绝代美貌无双。便起染心极生爱着。告言。善来美女从何所来。因何至此。女便稽首白大王言。我本住在大海南岸赤铜洲所。是国王女。其师子胤因风漂荡舟楫为遗。与诸商人漂至我国。父母娉我与彼为妻。为立新舍多赐珍宝。经历岁时诞生幼稚。携我母子远渡沧溟。遇摩竭鱼破其船舶。遭大辛苦达赡部洲。以我为不祥便生弃掷。今归本宅复不相容。无处存生故来启白。唯愿大王恩慈动殖。唤商主来为我申谢。王闻语已起悲愍心。告言。勿忧宜可宽意。即遣使者唤商主来。师子胤至致敬王已在一面立。王告师子胤曰。此是王女娉汝为妻既生子息。相随至此。因何非理辄为摈斥。设令有过亦可相容。时师子胤进启。大王此非赤铜洲大王之女。是恶罗刹残害生灵。具以海洲所经之事委悉陈述。我之同侣总皆食尽。唯我得存。此罗刹女尚不相放。飞腾大海变作美容。王熟察之宜须驱逐。勿令纵暴。王曰。一切女人皆是罗刹。何但此女独见相嫌。必汝不爱宜当与我。白言大王。我闻孝竭于家忠尽于国。恐延大祸事在非轻。大王有心生爱念者。我不敢进亦不敢止。必有祸生非臣之过。

尔时世尊。告诸苾刍曰。当知女人于诸男子。是系缚处是沉溺处。贪染容色不信忠言不思其祸。汝等应知。时师子顶王心生爱着。即令此女进入后宫。时师子胤知王意止进谏无路。遂在殿前告诸辅相曰。诸君当知。王爱罗刹将入后宫。必延大祸知非我过。说是语已掩泣而出。

其王后时于罗刹女深生爱念。倍异常流耽染荒迷不思国政。时罗刹女纵诸妖媚。总摄王宫令无自在。便于夜半凌虚而还。往赤铜洲罗刹女所。诸女见来俱生庆喜。问言商主今在何处。告诸女曰。姊妹汝何念彼一商主乎。我别汝等至赡部洲。到师子劫城师子顶王所。彼遂纳我令入后宫。册我为后。我纵妖媚使城中人皆无自在。王不理政心醉荒迷。汝等可共俱行诣彼城所。随情啖食任意持归。诸罗刹女闻是告已。欢喜踊跃飞腾虚空。即于其夜至师子劫。食啖城内所有人物。至天晓已城门不开。于王宫上见诸雕鹫食人肉者飞满空中。辅国大臣俱集门所。伫立经久待门不开。各共高声遍告城邑。天明已久王门不开。于内宫上多食人鸟。飞腾乱下口衔骨肉。人并惊惶图计无所。时师子胤闻斯告已。便拔利剑趋走城门。告诸人曰。君等何议。我于先时已相告白。王纳罗刹定招其祸。今城门不开满空飞鸟。观此相貌祸延王室。诸臣曰。其计何图。商主曰。宜置高梯上城瞻察。既安梯已。商主乃拔利剑上城隅。遥望宫中见死尸狼籍。即便跳下。诵神咒麾利剑击彼五百罗刹。四散驰走或持人手或有擎足。或持头腹飞腾而去。城外诸人悉皆遥见。于时商主大开城门。诸人竞入共睹荒残。辅相大臣号叫城邑。共诸人众洒泪宫中。各并归家荒迷无次。后于他日总集诸人。共相议曰。国主大王自贻伊咎。纳罗刹女不受忠言。今并灭亡。君等欲为何计。第一大臣告诸人曰。先王已死复靡储君。宝位既虚百姓无主。无君不立。今当册谁。次臣告曰。为国主者有智有勇方升鼎位。诸人告曰。商主师子胤与五百人入海取宝。余人皆被罗刹所害。唯独一身得归乡国。被罗刹女寻至本城不受其媚。王纳此女。固词直谏。不受忠言荒淫失道以取亡灭。商主拔剑独入城中。为我国人屏除群禲。此则大勇大智余莫过也。大臣议曰。诚如所言。宜令彼人以为君主。即便共至商主之处。同心请曰。商主知不。大王已。死复无储君。国祚空虚不可无主。国人今欲奉册为王。垂哀为受。是时商主告诸人曰。我是商人经求活命。宁堪重位为国主耶。可觅余人以当宝位。众复请曰。余无堪者。幸愿慈悲受众人请。时彼商主如是固辞。国人再三频求顶礼。

尔时商主既辞不获免。告众人曰。我实不材无心当此。随众人意。共立盟言。我为王后所有教令无违逆者。我当受册。众人稽首谢已咸曰奉行。其大臣等即便洒扫城隍庄严殿宇。以妙香水灌顶称王。万机之务一朝权执。王乃念曰。我昔商人入海取宝。同行之辈为罗刹所食。我时无力除彼怨害。今为国主所欲随情。屏除罗刹满我宿愿。即便下令广召咒师能役使鬼神者。远近咸集。更持明咒灵验肃成。复拣兵旗令习弓矢。命大臣曰。卿等知不我有宿仇。在大海外欲往除殄。多须舟楫宜可营办。不久将行。是时诸臣多造船舶。卜日揆时严整四兵至大海口。遇风升舶。欲达南岸。时罗刹城内凶幡飘动。诸女见已共相谓曰。姊妹当知今凶幡动。必有赡部洲人念昔怨恶。情怀酷暴来诛我等。宜往海滨观其所作。总命徒侣俱临海岸。见诸船舶盖海而来。各并惊惶欲为拒战。其时师子胤王总命维舟。四兵俱下奋臂大呼。与罗刹共战。乃纵神咒冥缚罗刹。鉾矢既交杀戮过半。明咒力故走叛无由。所有余残请命求救。王乃告曰。共立要盟方存汝命。汝从今后移向余处。不得重来更为残戮。若随教者得存余命。诸罗刹女稽首拜曰。我等昔来广兴暴恶。从今已往奉遵言教。迁移远去不敢伤残。时罗刹女拜辞王已远适余方。时师子胤王平除旧城破铁城狱。重开疆宇建立新城。召募诸人住斯宝渚。广收珠玉还赡部洲。彼国因王以为其号名师子洲。

尔时世尊告诸苾刍。汝等勿生异念。往时师子胤王者即我身是。彼师子顶王者即老叟苾刍是。彼罗刹女者即无比是。往时师子顶由爱罗刹女故遂至命终。今贪无比还致身死。汝诸苾刍。我于往时已曾舍弃彼罗刹女。岂于今日遂彼求心。是故汝等当善思惟。知诸女人是沉溺境。作不净想深生厌离。于我教诫专心奉持。时诸苾刍及余大众。闻佛说已欢喜奉行礼佛而去。

尔时无忧婆罗门。将无比女往憍闪毗。娉与邬陀延王。时王便置无比于妙花楼。给五百侍女日与五百金钱。广说乃至王授无忧为辅国大臣。时有二人。来至王所乐为奉事。一人能说喜事。一人能说忧事。曾于一时王与二夫人。一处同坐邬陀延王啑。绀容夫人云。南无佛陀愿王长命无病。无比夫人云。南无大天愿王具寿无病。是时无比情怀嫉妒。便白王言。绀容食大王食而思佛陀。王闻语已默然无对。又于他日数于王处构扇谗言。王作番次就二夫人处而受饮食。次至绀容。时无比夫人密作是计。令捕鸟者将活鸟而进于王。王曰。我于今日谁处食耶。无比答曰。次至绀容。王曰。可持此鸟令充食用。绀容见活不肯受之。捕人还送。王见怪言。何不烹宰。王复寻思。由彼念善情存护命。无比白言。若为佛及僧彼便杀鸟以充供养。王曰。可报绀容为佛办食。无比即便教捕人曰。汝可杀鸟授与夫人。即杀将付。绀容见死受以充厨。捕人还报夫人已受。王便大嗔。为我不受为余便杀。王持弓箭往射绀容。夫人遥见即入慈定。王所射箭中路而堕。回镞向王。王便更射。夫人白言。王勿自害。王曰。何意如是。夫人曰。我证不还复无愆过。王兴恶意必招重罪。王问知实。便就礼敬忏谢前非。情厚夫人作姊妹想。从兹已后但有新谷新果必先见授。日日常自问其安不。时王边境有城反叛。王亲领兵自往征罚遂敕大臣无忧留守都邑。其二夫人掌率宫内。王曰。汝之二人勿相嫉妒。晨昏靡怠守护宫闱。夫人曰善。是时无比每劝其父令害绀容。无忧遂即作杀方便。时绀容夫人。夜读佛经复须抄写。告大臣曰。桦皮贝叶笔墨灯明。此要所须便宜多进入。大臣依教奉进。于桦皮内密安火炭置在宫门。夜被风吹火便大发光彻楼上。城人咸至悉皆持水共救火灾。时无忧大臣更拔利剑遮不令进。告诸人曰。汝等岂欲劫内宫耶。诸人遂散。时绀容夫人与五百彩女俱升楼阁。告诸女曰。我与汝等自业所招。卒难逃避。说伽他曰。

我于城隙处遥望见世尊

依教具修行已获真实谛

诸女皆悉投身火聚犹若飞蛾。同时命殒。曲脊侍女从水窦出得免火灾。无忧大臣至天晓已。收诸女骨弃在尸林。苾刍入城为行乞食。见斯事已还白世尊。佛因广说如增五经。乃至世尊将诸苾刍往尸林处。观五百诸女所有残骸。告诸苾刍说伽他曰。

世间痴所缚恶事将为善

贪爱系愚人常居黑闇狱

不善将为善观察尽空无

当起厌离心勿生于染着

尔时国人及留守臣。见绀容死计无所出。遂唤能说忧事人曰。汝比受王禄。今正是时往白大王云。绀容夫人赴火而死。广说乃至。其人即共大臣等议。可画一帧作绀容夫人所为因缘。投火死状并与象马各数满五百。童男童女亦各五百。真金一亿。别严四兵。如是办已我当为去。大臣即皆为办。其说忧事人。领斯兵众诣王营所。去营不远遣使持书。白邬陀延王曰。我是某国大王。唯有一子被死将去。我今求死来至此国。欲以象马乃至金宝将赎子命。若允者善。若不得者我当共战。愿王助我。时王启封读书而笑。遣使往唤外国王来。奉命寻至。申问讯已问言。知识比曾见有被死将去求索得耶。答曰。若被死将去求不得者。可开此帧善为观察。王遂开看。告曰。岂可绀容被火烧死耶。答言已死。愿王宽其罪勿责于我。恐王忧恼设此权谋。说伽他曰。

我不是王非子死我是王臣食王禄

有非爱事白王知唯愿恩宽恕其罪

时王闻已遂即旋军还憍闪毗国。敕法官曰。可执无忧。身涂紫矿置热陶内断其命根。又以无比头发系不调马。足践踏之令死。时法官大臣遂杀无忧。以无比夫人置地牢内。王经七日不见无比。极怀忧悴。王问无比今何所在。大臣曰王敕令死。王曰。绀容已被火烧。无比今复身死。卿等意欲令我出家。诸臣皆默然无对。臣知王念遂出无比将以见王。王时大悦具问其故。嗟叹希奇。王有疑心。遂往问佛。广说乃至请世尊曰。何因缘故绀容获得不还道果。以五百婇女而为待从。俱悉同时被火烧死。唯曲脊女一人得活。幸愿世尊为说本缘。佛言。大王当知。乃往古昔婆罗痆斯国有王。名梵摩达多。其王最大夫人。曾于一时与五百婇女。游观花园入芳池浴。既出池已时寒求火。去此不远有独觉圣者。造一草庵在中住止。时彼夫人命一使女。汝可以火烧彼草庵。女遂往彼见出家者住草庵中。不忍放火。夫人即便自往放火。诸女见已悉共观笑。俱言好火。圣者见已心生悲愍。便从火内飞腾大虚。现大神通冀拔其苦。诸女见已遥请下来。求哀忏谢为设饮食。以申供养各为发愿。尔时夫人者即绀容是。彼侍女者即五百内人是。由彼业力虽复妙容得圣道果。然于五百生中及五百侍女被火烧死。彼使女者即曲脊女是。由不肯烧故常得免难。善恶报应大王当知。王又请问。以何因缘其曲脊女受曲脊报。所听受经一闻领悟。而身居贱位。佛告大王。昔婆罗痆斯有一长者。名曰善续。尔时长者遂请五百独觉圣人就舍而食。时此众中有一独觉。身患风疾食时手战其钵欲堕。时善续长者有一小女。见彼手战便脱臂钏用支其钵。见不动已即便发愿。犹如此钵不复动摇。我于来世所听妙法心无动摇领悟不忘。复一圣人身患曲脊。便于他日食时不见。女问父曰。有一圣者何不来食。父曰圣者何状。女便戏心曲脊学圣者形。如此圣人众中不见。又复常唤亲戚为婢。大王当知。由奉钵支发愿力故。今得闻持聪明领悟。由作轻心学圣人故。今得曲脊报。由昔唤人。为婢故常居贱类王复请佛。何因无比于七日中居地。牢内不得饮食而容貌不变。佛告大王。于过去世有婆罗门女。与刹帝利女共为知友。其刹帝利女有信敬心。每施苾刍随时饮食。后时婆罗门女命刹帝利女就舍而食。既至舍已。有独觉者。为乞食故来至其家。刹帝利女报婆罗门女曰。与圣者食。女言。我不能与。报曰。若不施者我自还家奉施其食。时婆罗门女随知友情持食施与。刹帝利女见施食已教其发愿。即发愿曰。愿我此福。今生后生莫受胜报。遭厄难时勿受饥苦。由彼愿力今不受饥颜容不变。后于异时妙音长者供养佛僧。有一使女常令供给。此女遇疾因即身亡。临命终时便发是愿。我比役力供佛及僧。所有福缘舍此身已。当于妙音长者最大夫人托娠受生。颜貌姝美与妙容相似。邬陀延王纳我为后。作是愿已即便命终托娠夫人。时经九月初诞之际室满光明。因名吉祥慧。忆前生事。年渐长大。宿殖信心。具寿阿难陀次行乞食遇至其舍。时吉祥女顶礼足已白言。圣者愿持我语敬礼世尊并诸圣众。少疾少恼起居轻利安乐行不。时阿难陀。还住处已。持吉祥慧语。为礼世尊及诸大众申问讯已。佛告阿难陀。汝识彼吉祥慧不。白言不识。佛言。彼是妙音园中供养使女。由供养僧发愿力故。还生妙音长者家。广说乃至既长成已。于高楼上望邬陀延王。王遥见之谓是无比。遂召长者问曰。何故宅内久藏无比。答曰不是。王不信语重问是谁。答曰。是我之女。王曰。随其是非当娉与我。遂具盛礼迎娶后宫。与五百婇女以为给侍。时吉祥慧欲见世尊及苾刍众。便白王知。王随其意。即办供养请佛僧众。欲于七日受食宫中。王自亲往。既至佛所具威仪已白佛言。世尊。吉祥慧请佛及僧宫中受食。佛默然受。王礼而去。还报夫人令办种种上妙美食。往白时至。世尊不去。令舍利子与众俱行。既至王门不敢辄入。王命令进。舍利子作是念。世尊制戒不许辄入宫门。今得王教复不许违。佛以此缘或容开许。即入宫内安置坐定。时吉祥慧夫人及王。自手持奉上妙饮食。食已听法。即于座上夫人获预流果。经七日已僧众辞去。诸苾刍既至佛所。礼佛足已述如上事。佛告舍利子。善哉我未开许汝已知时。汝等当知。前是创制此是随开。为诸苾刍重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明相未出。刹帝利灌顶王未藏宝及宝类。若入过宫门阃者。除余缘故。波逸底迦。

若复苾刍者谓邬陀夷。余义如上。明相未出者谓天未晓。有三种相。王及宝等并如前说。宫门阃者有三种别。谓城门王门宫门。过者谓足越也。除余缘故者除得胜法。如舍利子等。释罪如上。此中犯者其事云何。苾刍未晓未晓想。及疑越城门者得恶作。晓未晓想。疑亦得恶作。王门亦尔。若越宫门想疑本罪。次二句恶作。次二句无犯。若王王妃及太子大臣唤亦无犯。又无犯者谓最初犯人。或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End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四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昨天我们讲到第七十二句,「见先哲于羹墙」。这一句我们学习了安士先生的批注,后面安士先生给我们附上《质孔说》的几篇。见先哲就是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二辰三、增上戒住2 巳一、问问:增上戒住菩萨转时,当知何行、何状、何相?巳二、答2 午一、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一二六四、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应精进直前度驶流。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八卷

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八卷○佛照禅师奏对录宋淳熙三年十一月初三日孝宗皇帝。召对便殿致恭。三呼讫赐坐。师奏云:今春伏蒙圣旨。令洒扫灵隐。三月三十日又准降香开堂。实增感激。令蒙召对。获睹清光。千载一遇。帝问师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二问曰。世第一法为几念处。答曰。现在一坏缘法念处。未来四。问曰。世第一法为几缘。答曰。为四缘。因缘者相应共有因。次第缘者。与苦法忍作次第缘。境界缘者忍智所缘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三问曰。以何等故。见道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说者。见道展转为因。非世第一法。复有说者。见道圣人身中修。以圣人身中修故。自地他地修。世第一法凡夫

第十一卷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六云何名身。云何句身。云何味身。乃至广说。问曰。何以故作此论。答曰。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彼尊者迦旃延子。于此经中。现种种事。善于义相。或有人疑。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四复次诸心心数法。于所缘定。问曰。为于何法定言定耶。为于眼入定。为于色定。为于刹那定。答曰。或有说者。于眼入定。不于色定刹那定也。所以者何。未生心心数法甚多。云何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六复有经说。若入地一切处定行者。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不离不异。余一切处亦如是。问曰。诸得一切处定。必离第三禅欲。彼若见地是我。当知是第四禅地身见。见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四云何顶法云何顶法退。云何暖法乃至广说。问曰。此中逆说凡夫所得法。说世第一法已。何以不次说忍耶。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应说云何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七即彼经说。应以四事察人是长老。为可与语。为不可与语。云何为四。一不住是处非处。二不住智论。三不住分别。四不住道迹。问曰如此四事有何差别。答曰或有说者。不住是处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十有业得一入报。谓法入中命根。有业得二入报。谓意入法入。触入法入亦如是。若得报眼入。得四入。眼入身入触入法入。如眼入耳鼻舌入亦如是。若得身入。得三入。身入触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