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四十八卷 十诵律 - 乾隆大藏经
2025-06-29 07:59

第四十八卷 十诵律(第七诵之四)

比丘尼坛文

佛在舍卫国。尔时有迦毗罗女作比丘尼。名跋陀。有式叉摩尼。可受大戒。尔时阿难。常为比丘尼差十比丘众。与受大戒。时阿难中前着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跋陀比丘尼。遥见阿难舍卫城乞食。往到其所。头面礼足一面住。白言。大德阿难。我有式叉摩尼可受大戒。愿差十比丘众。阿难问言比丘尼僧。作乞属和上尼羯磨未答言已作何时作耶。答言昨日作。阿难即默然受。跋陀比丘尼。知阿难受已。头面礼足而去。阿难乞食食已到祇洹。持户钩游行。从一房至一房。佛遥见阿难持户钩从房至房游行。佛知故问阿难。汝何故持户钩游行从房至房。阿难白言世尊。跋陀比丘尼。有式叉摩尼。可受大戒。语我差十比丘众。我今欲差。是故持户钩游行诸房。佛问阿难。诸比丘尼。作乞属和上尼羯磨未。答言已作。何时作耶。答言昨日作。佛知故问阿难。诸比丘尼。用宿作乞属和上尼羯磨。欲畜众耶。答言。用宿作世尊。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问跋陀比丘尼。汝实作是事不。答言实作世尊。佛以种种因缘呵责。云何名比丘尼。用宿作乞属和上尼羯磨畜众。种种因缘呵已语诸比丘。以十利故。与比丘尼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尼宿作乞属和上尼羯磨畜众者。波夜提。波夜提者。烧煮覆障。若不悔过能障碍道。是中犯者。若比丘尼用宿作乞属和上尼羯磨畜众者波夜提。随畜随得波夜提。佛虽如是听受大戒法。诸比丘尼不知云何受。佛言。受具足法者。比丘尼初来。将式叉摩尼入尼僧中。教人人头面礼僧足竟。尼羯磨师。应教受衣钵。问此衣是汝有不。答言是。应教效我语。我某甲。是衣僧伽梨若干条受。割截衣持。第二是衣僧伽梨。若干条受。条受。割截衣持。第三是衣僧伽梨若干条受。割截衣持。次问。此衣是汝有不。答言是。我某甲。是衣郁多罗僧七条受。两长一短割截衣持。第二是衣郁多罗僧七条受。两长一短割截衣持。第三是衣郁多罗僧七条受。两长一短割截衣持。次问此衣是汝有不。答言是。我某甲。是衣安陀会五条受。一长一短割截衣持。第二是衣安陀会五条受。一长一短割截衣持。第三是衣安陀会五条受。一长一短割截衣持。若僧伽梨缦。是僧伽梨缦衣受持。若郁多罗僧缦。是郁多罗僧缦衣受持。安陀会缦。是衣缦安陀会受持。次教言。此衣覆肩衣受是是汝有不。答言是。应教言此衣覆肩衣受。长四肘广二肘半。是覆肩衣持。第二此衣覆肩衣受。长四肘广二肘半。是覆肩衣持。第三此衣覆肩衣受。长四肘广二肘半。是衣覆肩衣持。次教。此衣厥修罗受。长四肘广二肘半。此衣厥修罗衣持。第二此衣厥修罗受。长四肘广二肘半。此衣厥修罗衣持。第三此衣厥修罗受。长四肘广二肘半。此衣厥修罗衣持。次问言。此钵多罗。是汝有不。答言是。应教言。我某甲。此钵多罗应量受。长用故。第二此钵多罗应量受。长用故。第三此钵多罗应量受。长用故。受衣钵已。次教令乞属和上尼。我某甲式叉摩尼。求尊为和上尼。愿尊。为我作和上尼。我某甲。因尊和上尼故。僧当与我作乞属和上尼羯磨。怜愍故。第二我某甲。求尊为和上尼。愿尊。为我作和上尼。我某甲。因尊和上尼故。僧当与我作乞属和上尼羯磨。怜愍故。第三我某甲。求尊为和上尼。愿尊。为我作和上尼。我某甲。因尊和上尼故。僧当与我作乞属和上尼羯磨。怜愍故应问和上尼能不。若言能应教着见处离闻处。即时尼羯磨师。应僧中如是唱谁能为某甲作教师。若有一比丘尼言我能。佛言。是比丘尼有五法。不应令作教师。何等五。随爱教随嗔教随怖教随痴教不知教不教。若成就五法。应作教师。何等五法。不随爱教不随嗔教不随怖教不随痴教知教不教。即时应唱言。大德尼僧听。是式叉摩尼某甲。从和上尼某甲欲受具足戒。比丘尼某甲。能为作教师。教某甲故。若僧时到僧忍听。比丘尼某甲为教师。教某甲故。如是白。大德尼僧听。是某甲式叉摩尼。从和上尼某甲欲受具足戒。某甲能作教师。教某甲。谁诸尼僧忍。立某甲为教师。教某甲者默然。谁不忍便说。僧已立某甲为教师。教某甲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已被羯磨者应往教正衣服右膝着地合掌而问言)。

汝某甲听。今是至诚时实语时。后尼僧中亦如是我今问汝。若实者当言实。若不实当言不实。我今问汝。汝是女不。是人不。非是非人不。非畜生不。非是不能女不。女根上有毛不。不枯坏不。无[病-丙 帶]下病不。非偏不。不二道合不。女根不小不。非是不能产不。非是无乳不。非是一乳不。非是恒有月水不。非无月忌不。非婢不。非客作不。非买得不。非破得不。非兵妇不。非吏妇不。非犯官罪不。不负他物不。女人有如是等病。癞病痈疽病。痟尽病癫狂病长热病。无如是等病不。父母夫主在不。父母夫主听出家不。五衣钵具不。汝字何等。和上尼字谁。答言。我字某甲。和上尼名某甲(尼教师问竟应白僧是式叉摩尼某甲我已问竟尼羯磨师应言若清净者将来更一一礼尼僧足已)。

次教乞属和上尼羯磨。羯磨法者。我某甲从和上尼某甲欲受具足戒。我今从僧乞属和上尼羯磨。和上尼某甲。僧当与我属和上尼羯磨。和上尼某甲。怜愍故。第二我某甲。从和上尼某甲欲受具足戒。我今从僧乞属和上尼羯磨。和上尼某甲。僧当与我作乞属和上尼羯磨。和上尼某甲。怜愍故。第三我某甲。从和上尼某甲欲受具足戒。我今从僧乞属和上尼羯磨。和上尼某甲。僧当与我某甲作乞属和上尼羯磨。和上尼某甲。怜愍故。

尼羯磨师。应僧中作如是唱。大德尼僧听是某甲。从某甲和上尼欲受具足戒。是某甲。从僧乞属和上尼羯磨。和上尼某甲。若僧时到僧忍听。我今僧中问某甲遮道法。如是白。应作是言。汝某甲听。今是至诚时实语时。我今僧中问汝。若实言实。若不实当言不实。汝是女不。是人不。非是非人不。非畜生不。非是不能女不。女根上有毛不。不枯坏不。无[病-丙 帶]下病不。非偏不。不二道合不。女根不小不。非是不能产不。非是无乳不。非是一乳不。非恒有月水不。非无月忌不。非婢不。非客作不。非买得不。非破得不。非兵妇不。非吏妇不。非犯官事不。不负他物不。女人有如是等病。癞病痈疽病痟尽病癫狂病长热病。无有如是等病不。父母夫主在不。父母夫主听出家不。五衣钵具不。汝名何等。和上尼字谁。应答言。我名某甲。和上尼名某甲。颇有未问者不。若未问者我当更问。若已问者应哩然。即语言。汝某甲默然。是中尼羯磨。师僧中唱。大德尼僧听。某甲式叉摩尼。从和上尼某甲欲受具足戒。是某甲。从僧乞属和上尼羯磨。和上尼某甲。某甲自说清净无遮道法。五衣钵具。某甲名某甲。和上尼名某甲。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与某甲为作乞属和上尼羯磨。和上尼名某甲。如是白。大德尼僧听。某甲式叉摩尼。欲从和上尼某甲受具足戒。是某甲。从僧乞属和上尼羯磨。和上尼名某甲。某甲自说清净无遮道法。五衣钵具。某甲名某甲和上尼名某甲。僧当与某甲作乞属和上尼羯磨。和上尼名某甲。谁诸比丘尼僧忍。某甲作乞属和上尼羯磨和上尼某甲者默然。不忍者说。是初羯磨竟。第二大德尼僧听。某甲式叉摩尼。欲从和上尼某甲受具足戒。是某甲。从僧乞属和上尼羯磨。和上尼名某甲。某甲自说清净无遮道法。五衣钵具。某甲名某甲和上尼名某甲。僧当与某甲作乞属。和上尼羯磨。和上尼名某甲。是中谁诸比丘尼僧忍。某甲作乞属和上尼羯磨和上尼某甲者默然。不忍者说。是第二羯磨竟。第三大德尼僧听。某甲式叉摩尼。欲从和上尼某甲受具足戒是某甲。从僧乞属和上尼羯磨。和上尼名某甲。某甲自说清净无遮道法。五衣钵具。某甲名某甲和上尼名某甲。僧当与某甲作乞。属和上尼羯磨。和上尼名某甲。谁诸比丘尼僧忍。某甲作乞属和上尼羯磨和上尼名某甲者默然。不忍者说。是第三羯磨竟。僧已为某甲。作属和上尼羯磨。和上尼名某甲。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比丘尼众应在比丘尼寺中作如是羯磨作竟即将至大僧寺中二部僧和合与受具戒)。

将至大僧中一一礼僧足。应教从僧乞受具足戒。我某甲。从和上尼某甲欲受具足戒。今从僧乞受具足戒法。和上尼名某甲。僧当济度我与我受具足戒。怜愍故。第二我某甲。从和上尼某甲欲受具足戒。我今从僧中乞受具足戒法。和上尼名某甲。僧当济度我与我受具足戒。怜愍故。第三我某甲。从和上尼某甲欲受具足戒。我今从僧乞受具足戒法。和上尼名某甲。僧当济度我与我受具足戒。怜愍故。一比丘应僧中唱言。大德僧听。是某甲。从和上尼某甲欲受具足戒。今从众僧中乞受具足戒和上尼名某甲。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当僧中问某甲六法。如是白。应语彼言。汝某甲听。今是至诚时实语时。我今僧中问汝。实者当言实。不实者当言不实。汝某甲清净不。汝从出家来。顺行出家法不。二岁学六法不。比丘尼僧作本事不。比丘尼僧和合已。作乞属和上尼羯磨未。五衣钵具不。汝字谁。和上尼字谁。答言。我名某甲。和上尼名某甲。颇有未问者不。若未问者。我当更问。已问者汝默然。大德僧听。某甲。从和上尼某甲欲受具足戒。某甲。今从僧乞受具足戒。和上尼名某甲。某甲自说清净。顺行出家法。已二岁学六法。比丘尼僧已作本事竟。比丘尼僧和合。已作属和上尼羯磨。五衣钵具。某甲名某甲。和上尼名某甲。若僧时到僧忍听。与某甲受具足戒。某甲名某甲。和上尼名某甲。如是白。大德僧听。某甲。从和上尼某甲欲受具足戒。今从众僧中乞受具足戒。和上尼名某甲。某甲自说清净。顺行出家法。已二岁学六法。比丘尼僧已作本事竟。比丘尼僧和合。已作属和上尼羯磨。五衣钵具。某甲名某甲。和上尼名某甲。僧当与某甲受具足戒。和上尼名某甲。谁诸长老忍。某甲受具足戒和上尼名某甲者默然。谁不忍者说是初羯磨说竟。第二大德僧听。某甲。从和上尼某甲欲受具足戒。今从众僧中乞受具足戒。和上尼名某甲。某甲自说清净。顺行出家法。已二岁学六法。比丘尼僧已作本事竟。比丘尼僧和合。已作属和上尼羯磨。五衣钵具。某甲名某甲和上尼名某甲。僧当与某甲受具足戒。和上尼名某甲。谁诸长老忍。某甲受具足戒和上尼名某甲默然。谁不忍者说是第二羯磨说竟。第三大德僧听。某甲。从和上尼某甲欲受具足戒。今从众僧中乞受具足戒。和上尼名某甲。某甲自说清净。顺行出家法。已二岁学六法。比丘尼僧已作本事竟。比丘尼僧和合。已作属和上尼羯磨。五衣钵具。某甲名某甲。和上尼名某甲。僧当与某甲受具足戒。和上尼名某甲。谁诸长老忍。某甲受具足戒和上尼名某甲者默然。谁不忍者便说。是第三羯磨说竟。僧已与某甲受具足戒竟。和上尼名某甲。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应教言。若人问。汝几岁。应答言。无岁。何时节。随时应答。若春若夏若冬若闰无闰。皆应随实答是事。汝尽形应忆念。即应为说三依止法。汝某甲听。佛世尊多陀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是知者见者。说受大戒比丘尼三依止法。比丘尼依是法。得出家受戒行比丘尼法。何等三。一者依粪扫衣。比丘尼依是。得出家受戒行比丘尼法。若更得盈长衣。所谓亦麻衣白麻衣刍麻衣翅夷罗衣缯衣钦婆罗衣劫贝衣。如是清净衣。皆是盈长衣得。是中汝尽形依粪扫衣。能持不。若能当言能。二者依乞食。比丘尼出家受戒行比丘尼法。若更得盈长施食。若相食故作食斋日食月一日食十六日食众僧食别房食请食若僧若别请。如是等清净诸食。皆名盈长得。是中尽形依乞食。能持不。若能当言能。三者依腐弃药。比丘尼出家受戒。行比丘尼法。若更得盈长施。酥油蜜石蜜。四种净脂。熊脂驴脂猪脂鳣脂。五种根药。舍梨姜赤附子波提鞞沙菖蒲根。五种果药。诃梨勒阿摩勒鞞醯勒胡椒荜茇罗。五种盐。紫盐赤盐白盐黑盐卤楼盐。五种汤。华汤叶汤根汤茎汤果汤。五种树胶。兴渠胶萨阇赖胶底夜胶底夜和提胶底夜和那胶。如是等诸余清净药。是盈长得故。当依腐弃药。汝尽形能持不。若能当言能。次应说八堕法。汝某甲听。佛世尊多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是知者见者。说是受具足戒比丘尼。得三依止八堕法。若比丘尼于八堕法中。随所犯一一法。非比丘尼。非沙门尼。非释女。失灭比丘尼法。如截多罗树头毕竟不生不复增长。比丘尼亦如是。八堕法中随所犯者。非比丘尼。非沙门尼。非释女。失灭比丘尼法。佛世尊种种因缘。呵责欲欲想欲欲欲觉欲热。佛赞叹断欲除欲想灭欲热。若比丘尼。同入比丘尼戒法。不舍戒戒羸不出想。随心受淫欲乃至共畜生。是非比丘尼。非沙门尼。非释女。失灭比丘尼法。是事尽形不应作。若能持者当言能。佛种种因缘呵责偷夺法。赞叹不偷夺法。乃至一条缕一寸纳一渧油。尚不应偷夺。是中佛制。极少乃至五钱若五钱直。若比丘尼随所偷事。若王捉若打若缚若摈出。作是言。汝贼汝小儿汝痴汝堕官罪。若比丘尼如是偷夺者。非比丘尼。非沙门尼非释女。失灭比丘尼法。是事尽形不应作。若能持者当言能。佛种种因缘呵责杀生。赞叹不杀生。乃至蚁子尚不应故夺命。何况于人。若比丘尼。自手故夺人命。若与刀若教死叹死。作是言。咄人用恶活为。死胜生。随彼心乐死。种种因缘教死叹死。若作忧多杀。若作头多杀。作弶作网作拨。若作毗陀罗。若作似毗陀罗。若断气杀。若堕胎杀。若按腹杀。若推着火中水中。若从高推下。若使道中死。若母腹中初受二根。身根命根加罗罗中。生恶心方便令夺命。若以是因缘死者。是非比丘尼。非沙门尼。非释女。失灭比丘尼法。是事尽形不应作。若能持者当言能。佛种种因缘呵责妄语。种种因缘赞叹不妄语。是中乃至戏笑。尚不应妄语。何况故妄语。若比丘尼不知不见过人法。自言我如是知如是见。我是阿罗汉向阿罗汉。若阿那含向阿那含。若斯陀含向斯陀含。若须陀洹向须陀洹。若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若得慈悲喜舍无量心。若得无色虚空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若得不净观阿那般那念。诸天来至我所。诸龙夜叉薜荔伽毗舍阇鸠槃茶罗刹来到我所。彼问我我答彼。我问彼彼答我。若比丘尼如是妄语者。非比丘尼。非沙门尼。非释女。失灭比丘尼法。是事尽形不应作。若能持者当言能。佛以种种因缘。呵欲欲想欲欲欲觉欲热。佛说断欲除欲想灭欲热。若比丘尼有漏心。听漏心男子。发际至腕膝已上却衣。顺摩逆摩抱抱牵推。举上举下捺疮者。非比丘尼。非沙门尼非释女。失灭比丘尼法。是事尽形不应作。若能者当言能。佛种种因缘呵欲欲想欲欲欲觉欲热。佛说断欲除欲想灭欲热。若比丘尼有漏心。听漏心男子捉手捉衣共立共语。共期入屏覆处。待男子来自身往就。如白衣女。以此八事示贪着相。是非比丘尼。非沙门尼非释女。失灭比丘尼法。是事尽形不应作。若能持者当言能。佛种种因缘呵责恶知识恶伴党。赞叹善知识善伴党。若比丘尼。知他比丘尼犯重罪。覆藏乃至一夜。是比丘尼。知彼比丘尼若退若住若失若远去。后作是言。我先知是比丘尼有如是如是事。不欲自向人说。不欲向僧说。不欲令人知。作是言。云何妹自污姊。是非比丘尼。非沙门尼。非释女。失灭比丘尼法。是事尽形不应作。若能持者当言能。佛种种因缘呵责恶知识恶伴党。赞叹善伴党善知识。若比丘尼。知比丘一心和合僧作不见摈。独一无二无伴无侣不休不息。随顺相助。诸比丘尼应语是比丘尼言。僧一心和合作不见摈。是比丘独一无二无伴无侣不休不息。汝莫随顺。若是比丘尼。诸比丘尼如是谏时。坚持是事不舍者。诸比丘尼应第二第三谏。令舍是事故。第二第三谏时舍者善。不舍者。是非比丘尼。非沙门尼。非释女。失灭比丘尼法。是事尽形不应作。若能持者当言能。应语言。汝从今应善软心易教化随顺师教。汝某甲已受大戒竟。好和上尼。好阿阇梨尼。好众僧。好僧坊。好檀越。好行道处。好国土。转轮圣王所愿。尚不能得满汝。今得满。汝应恭敬三宝佛宝法宝僧宝。应学三学善戒学善心学善慧学。修三脱门空无相无愿。勤行三业坐禅诵经。佐助众事。汝勤行是法者。得开须陀洹果门斯陀含果门阿那含果门阿罗汉果门。如青赤白莲华在水中日日增长。汝等诸善根亦日日增长。余残戒法。和上阿阇梨渐渐为汝广说。即说偈言。

汝得受具戒深知于佛法

普善真微妙广大珍宝聚

天王释所愿转轮王所愿

阎罗王所愿汝今已得满

常当勤精进修习诸善法

勤修行三业当开甘露门

于一切法中得无障碍慧

如华日增长汝善根亦尔

余残诸戒法佛世尊所说

和上阿阇梨当为汝广说

头面礼僧足右绕欢喜去

(第一百二十七事竟)。

佛在舍卫国。尔时舍卫城诸居士妇。向阿耆罗河洗浴。先有比丘尼。裸形河中洗浴。诸居士妇呵责言。不吉弊女粗身大腹垂乳。何用作比丘尼为。何不反戒作婢。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头陀。闻是事心不喜。以是事向佛广说。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问是比丘尼。汝实作是事不。答言。实作世尊。佛以种种因缘呵责言。云何名比丘尼。裸形露处洗。种种因缘呵责已语诸比丘。从今听比丘尼畜浴衣着露地洗。尔时诸比丘尼。知佛听畜浴衣。便广长作。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头陀。闻是事心不喜。种种因缘呵责。云何名比丘尼。知佛听畜浴衣。便广长大作。种种因缘呵已向佛广说。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问诸比丘尼。汝实作是事不。答言。实作世尊。佛以种种因缘呵责言。云何名比丘尼。知我听畜浴衣。便广长大作。种种因缘呵已语诸比丘。以十利故。与比丘尼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尼欲作浴衣。当应量作。量者。长五修伽陀搩手。广二搩手半。过是作者波夜提。波夜提者。烧煮覆障。若不悔过能障碍道。是中犯者。若比丘尼欲作浴衣。若过长量不过广量波夜提。若过广量不过长量波夜提。随过长广量。随得波夜提(第一百二十八事竟)。

佛在王舍城。尔时有助调达比丘尼。数数易衣服。是时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头陀。闻是事心不喜。种种因缘呵责。云何名比丘尼。数数易衣服。种种因缘呵已向佛广说。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问助调达比丘尼。汝实作是事不。答言。实作世尊。佛以种种因缘呵责。云何名比丘尼。数数易衣服。种种因缘呵已语诸比丘。以十利故。与比丘尼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尼数数易衣服。波夜提。波夜提者。烧煮覆障。若不悔过能障碍道。是中犯者。若比丘尼数数易衣服波逸提。随易随得波逸提(第一百二十九事竟)。

佛在舍卫国。尔时偷兰难陀比丘尼。有弟子。名施越沙。善好乐持戒。但喜忘。施越沙摘故衣。不自缝不使人缝。所摘衣散在异处。是中有比丘尼。少欲知足行头陀。闻是事心不喜。呵责。云何名比丘尼。摘故衣不自缝不使人缝。散在异处。种种因缘呵已向佛广说。佛以是事集二部僧。知而故问施越沙比丘尼。汝实作是事不。答言。实作世尊。佛以种种因缘呵责。云何名比丘尼。摘故衣不自缝不使人缝。散在异处。种种因缘呵已语诸比丘。从今听诸比丘尼作衣极久五夜。应还受。以十利故。与比丘尼结戒。从今是戒应如是说。若比丘尼作衣。极久乃至五夜。过是成者波逸提。波逸提者。烧煮覆障。若不悔过能障碍道。是中犯者。若比丘尼作衣时过五夜波逸提。随过随得波逸提(第一百三十事竟)。

End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四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昨天我们讲到第七十二句,「见先哲于羹墙」。这一句我们学习了安士先生的批注,后面安士先生给我们附上《质孔说》的几篇。见先哲就是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二辰三、增上戒住2 巳一、问问:增上戒住菩萨转时,当知何行、何状、何相?巳二、答2 午一、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一二六四、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应精进直前度驶流。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十诵律简介

【十诵律(Sarvāstivāda-vinaya)】Shisonglu 此律初诵至三诵,含有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尼萨耆、九十波逸提、四波罗提提舍尼、一百〇七众学、七灭诤等八法。第四诵有受

抄十诵律的礼仪

1、准备好笔、墨、纸、墨碟。摆放抄经纸于毛毡之上。用镇纸压住抄经纸,避免高低不平。2、洁净双手。有条件可用含有植物香料的香水沐手。3、抄经前端身正坐,最好静坐三分钟,收摄身、口、意。关闭手机等设备,

十诵律传译

本律传译经过非常曲折。初,罽宾卑摩罗叉专精《十诵》,在龟兹(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宏扬律藏,鸠摩罗什早年就从他学《十诵律》,西元382年凉州(今甘肃省境内)吕光伐龟兹,携鸠摩罗什东返,而卑摩罗叉

普通人能不能看十诵律?

不仅十诵律要看,四分律五分律僧祇律解脱律毗尼母经都要看,而且要对比看、深入看。戒律不是佛教产生时就有的,也不是一出现就完备的。佛陀之所以制定戒律,很多时候是由于一般民众对佛教出家人某些行为不满、向僧

如何修十诵律

1.戒律为基欲找到佛法之精髓,达到寂静证果的目的,必须勤修“戒定慧”三学。而戒律是“戒定慧”的基础。佛陀入灭前,阿难问佛陀道:“佛住世时,以佛为师,佛入灭后,佛弟子以谁为师?”佛陀回答阿难道:“以戒

十诵律内容

《十诵律》的内容︰初诵(卷一至卷六)、二诵(卷七至卷十三)和三诵(卷十四至卷二十),包括四波罗夷法、十三僧残法、二不定法、三十尼萨耆法、九十波逸提法、四波罗提提舍尼法、一百七众学法、七灭诤法。四诵

修持十诵律的注意事项

诵经有以下几点应注意的事项:1.诵经前要将双手洗净,且不论吃素或吃荤食,诵经前都应先刷牙漱口。2.选择无人打扰之处,避免他人在不知情的状 况下打断自己诵经。3.学佛的人宜戒除洋葱、葱、大蒜、韭菜、香

十诵律传播

在传来中国的四部广律中,此律翻译弘传最早。晋、宋、齐时,已经盛行,梁、陈、隋之际,南主英匠更是专门弘扬此律。先是鸠摩罗什在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从专精《十诵律》的卑摩罗叉学习,旋卑摩罗叉来华后,在

修十诵律的方法

我们在佛家思想的认识中,经常会有佛学者说,不要光说理论,要得以实践。是的,我们不仅要学习佛学文化,更要把佛学修行得以应用到实践中去。所谓“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这句话就是大德净慧长老所推崇的

学十诵律的好处

好处一,学佛可以得到心灵的平和。学佛虽然不能马上去除烦恼,但却可以减轻烦恼的程度,你学佛以后,会发现,有些事情的发生,放在以前,你一定会烦恼好多天,学佛以后你再去看,就会发现,原来那些造成你烦恼的事,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八卷

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八卷○佛照禅师奏对录宋淳熙三年十一月初三日孝宗皇帝。召对便殿致恭。三呼讫赐坐。师奏云:今春伏蒙圣旨。令洒扫灵隐。三月三十日又准降香开堂。实增感激。令蒙召对。获睹清光。千载一遇。帝问师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