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四十八卷 增壹阿含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8 09:05

第四十八卷 增壹阿含经

非常品第五十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云何,比丘,汝等流转生死,经历苦恼,于中悲号涕泣,泪出为多耶?为恒水多乎?”

尔时,诸比丘前白佛言:“我等观察如来所说义,经历生死,涕泣之泪,多于恒水。”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诸比丘,如汝所说无有异;汝等在生死,泪多于恒水。所以然者?于生死中亦更父母终亡,于中堕泪不可称计。长夜之中父兄、姊妹、妻子五亲,及诸恩爱,追慕悲泣不可称计。是故,比丘,当厌患生死,去离此法,如是,比丘,当作此学!”

当说此法时,六十余比丘漏尽意解。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云何,比丘,汝等在生死中,身体毁坏,流血多耶?为恒水多乎?”

尔时,诸比丘白佛言:“如我等观察如来所说者,流血多于恒水。”

佛告诸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如汝所言,流血多于恒水。所以然者?在生死中,或作牛、羊、猪、犬、鹿、马、鸟兽,及余无数所经历苦恼,实可厌患,当念舍离。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世尊说是法时,六十余比丘漏尽意解。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思惟无常想,广布无常想。以思惟、广布无常想,尽断欲爱、色爱、无色爱,无明、骄慢皆悉除尽。犹如以火焚烧草木,永尽无余。比丘当知:若思惟无常想,广布无常想,尽断三界爱著。

“昔有国王名曰清净音响,统领阎浮地,有八万四千城郭,有八万四千大臣,有八万四千宫人婇女,一一婇女各有四侍人。尔时,音响圣王无有子息。时,彼大王便作是念:吾今领此国界,以法治化,无有枉理。然我今日亦无继嗣,设我终后,门族断灭。时,彼国王以息因缘故,自归诸天、龙、神、日、月、星辰,自归释、梵、四天王、山神、树神,下及药草果神,愿求福,使我生息。

“尔时,三十三天有一天子,名曰须菩提,命将欲终,有五瑞应自然逼己。云何为五?又此诸天华冠终不萎,此天子华冠自萎;是时,诸天衣无垢坌,尔时天子衣生垢坌;且三十三天身体香洁,光明彻照,尔时彼天子身体臭处,不可亲近;又且三十三天恒有玉女,前后围绕作倡伎乐,五欲自恣,尔时彼天子命将欲终,玉女离散;又且三十三天有自然之座,四尺入地,设天子起座,离地四尺,然此天子命将欲终,不乐本座。是谓五瑞应自然逼己。

“时,须菩提天子以有此瑞应。尔时,释提桓因告一天子曰:汝今往至阎浮地,语音响王曰:“释提桓因致敬无量,兴居轻利,游步康强。阎浮地无有德之人与王作息,但今三十三天有天子,名曰须菩提,今有五瑞应自然逼己,必当降神与王作息。虽尔,年壮盛时必当出家学道,修无上梵行。”诸天对曰:如是,天王,受天王教。犹如力士屈伸臂顷,从三十三天没,来至阎浮地。

“尔时,音响大王在高楼上,及持盖一人。是时,彼天在楼上虚空中,告王曰:释提桓因致敬无量,游步康强,兴居轻利。阎浮地无有德之人与王作息,今三十三天有天子名须菩提,今有五瑞应以逼于己,当降神下应与王作息。但年壮盛时必当出家学道,修无上梵行。时,音响王闻此语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报天曰:今来所告,甚过大幸!但降神与我作息,欲求出家,终不违逆。是时,彼天还至释提桓因所,即白天王:音响王者甚爱所白。音响王言:“但使降神,欲出家者,终不违逆。”

“时,释提桓因便往至须菩提天子所,语须菩提天子言:汝今发誓愿生音响人王宫中。所以然者?音响人王无有子息,恒以正法治化。汝昔有福,造众功德,今应降神生彼宫中。须菩提天子曰:止!止!天王,我不乐愿生人王宫中,意欲出家学道,在王宫者学道甚难。释提桓因告曰:汝但发愿生彼王宫中。我当将护,令汝出家学道。比丘当知:尔时,须菩提天子即发誓愿生王宫中。

“是时,音响人王与第一夫人,共相交接,觉身怀妊。是时,夫人白音响王曰:大王当知:我今觉身怀妊。时王闻已,踊跃欢喜,不能自胜,更以殊特布好坐具,食以甘美,如王无异。是时,夫人经八、九月,生一男儿,极为端正,颜貌奇特,世之希有。时,音响王召诸外道梵志、群臣使令占相,以此因缘本末,具向诸相师说。诸婆罗门报曰:惟愿大王当察此理!今生太子世之殊特,昔为天子名须菩提,今寻前号名须菩提。时诸相师立姓号已,各从座起而去。

“时,王子须菩提为王所敬重,未曾离目前。是时,音响王便作是念:我昔日已来无有子息,缘子息故,祷谢诸天,使有一子。经历尔许时,今方生子;然天帝所记,当出家学道。我今要设巧便,使不出家学道。是时,音响王为太子故,设三时宫殿:寒时设温殿,热时设凉殿,不寒不热时设适时宫殿。与设四种宫女居处,第一宫有六万婇女,第二有六万婇女,第三有六万婇女,第四有六万婇女,各有侍从四人,作转关坐具,令彼太子于上而坐卧;若须菩提王子意欲在前游戏,是时诸婇女辄在前立,是时彼坐具随身回转,前有六万婇女及侍者有四;若彼意欲在后游戏,是时坐床辄随身回转;若复欲与诸婇女共相娱乐,是时坐具随身回转,使王子须菩提意在五欲,不乐出家。

“是时,释提桓因夜半非人之时,便往至王子须菩提所,在虚空中告须菩提王子曰:王子,昔日岂不作是念乎?若我在家年壮盛时,当出家学道。今日何故在五欲中而自娱乐?意不复愿出家学道乎?然我亦有斯言,劝乐王子使出家学道。今正是时,设不出家学道者,后悔无益!释提桓因说斯语已,便退而去。

“时,王子须菩提在宫人中便生此念:音响王者,已与我作爱欲罗网;因缘此爱欲罗网故,不得出家学道。我今可断此罗网,不与秽浊所拘牵,以信坚固,出家学道,在空静之处,勤学经业,使令日新。

“是时,王子须菩提重作是念:音响父王有此数万婇女前后围绕,我今当观察颇有斯理在世永存乎?尔时,王子须菩提遍观宫里,无有女人久存世者。

“时须菩提复作是念:我今何故观于外物?当观身内因缘所起,今此身中颇有发、毛、爪、齿、骨、髓之属,久存于世乎?从头至足观三十六物污露不净。然自观察无一可贪,亦无真实,幻伪非真,皆归于空,不久存于世。

“是时,王子须菩提复作是念:我今当断此罗网,出家学道。是时,须菩提观此五受阴身,所谓此色苦,此色集,此色灭,此色出要;痛、想、行、识苦,识集,识灭,识出要。尔时,观此五阴身已,所谓集法皆是尽法,即于座上得辟支佛。

“时,须菩提辟支佛以觉成佛,便说斯偈:

“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

我不思想汝,则汝而不有。

“是时,辟支佛说此偈已,飞在虚空而去,在一山中,独在树下,于无余涅槃界而般涅槃。

“尔时,音响王告傍臣曰:汝往观须菩提宫内,王子为寤寐安隐乎?尔时,大臣受王教令,即往至王子宫内,然所寝内室门户牢固。时彼大臣还至王所,前白王言:王子寤寐安隐,门户牢固。时王再三问:汝往看王子为善眠乎?尔时,彼臣复至宫门,然门户牢固。复往白王:王子在宫眠寐不觉,门户牢固,至今不开。时音响王复作是念:我息王子少时犹不眠寐,何况今日年壮盛时有眠寐乎?宜自往看知子吉凶,我子将不得疾病也?

“是时,音响王即往至须菩提宫内,至门外立,告一人曰:汝今施梯逾墙入内,与吾开门。彼人受王教敕,即施梯逾墙入内,与王开门。时王入内,观内宫中,所卧床空,不见王子;不见已,告婇女曰:王子须菩提今为所在?诸婇女曰:我等亦不知王子所在?时音响王闻斯语已,自投乎地,良久乃苏。是时,音响王告群臣曰:我息小时犹生斯念:设我长大当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坚固,出家学道。然今王子必当舍我出家学道,汝等各各四面求索王子竟为所在?即时,群臣乘驾流驰,处处求索。

“尔时,有臣径往至彼山中,中道复作是念:若王子须菩提出家学道者,必当在此学道。尔时,大臣遥见王子须菩提在一树下,结跏趺坐。时臣便生斯念:此是王子须菩提。熟视察之,还诣王所,前白王言:王子须菩提近在山中树下,结跏跌坐。时音响王闻斯语已,即往至彼山中,遥见须菩提在山树下,结跏趺坐,复自投于地:我息昔日自誓愿曰:设我年向二十,当出家学道。今将不误,又且天告我言:汝子必当学道。时音响王直前语须菩提曰:汝今何故舍我出家学道?时辟支佛默然不对。王复告曰:汝母极怀愁忧,须见汝乃食。时起诣宫。时辟支佛不言不语,默然而住。

“时音响王即前捉手,亦不动摇。王复告群臣曰:王子今日已取命终。释提桓因先来告我:汝应得息,但当出家学道。然今王子已出家学道,今舆此舍利,诣王国界,当蛇旬之。

“时彼山中诸神祇,现半身白王曰:此是辟支佛,非是王子;蛇旬舍利法,不如王子法。所以然者?我是过去诸佛弟子,诸佛亦有此教。世有四人应与起偷婆。云何为四?如来、至真、等正觉应起偷婆,辟支佛应起偷婆,如来弟子漏尽阿罗汉应起偷婆,转轮圣王应起偷婆。当蛇旬转轮圣王身时,蛇旬如来、辟支佛身,亦复如是。

“尔时,音响王复语天曰:当云何供养蛇旬转轮圣王身?树神报曰:转轮圣王与作铁椁,盛满香油,沐浴转轮圣王身,以白净劫波育衣,缠裹其身,复以彩画之衣而覆其上,而著椁中,复以铁盖而盖其上,处处施钉,复以百张白叠而裹其椁,以种种杂香积在乎地,以铁椁安著其中,七日七夜之中,华香供养,悬缯幡盖,作倡伎乐。过七日后,复取王身而蛇旬之,以取舍利。蛇旬复经七日七夜供养不绝,于四衢道中而起偷婆,复以香华幡盖种种供养。大王当知:供养转轮圣王舍利,其事如是;诸佛如来、辟支佛、阿罗汉亦复如是。

“时音响王语彼天曰:以何因缘供养转轮圣王身?以何因缘供养佛、辟支佛、阿罗汉身?天报王曰:转轮圣王以法王治,自不杀生,复教他人使不行杀;自不与不取,复教他人使不窃盗;己不淫泆,复教他人不犯他妻;己不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斗乱彼此、嫉妒、恚、痴,己意专正,恒行正见,亦使他人习其正见。是谓,大王,由此因缘,转轮圣王应起偷婆。

“王问天曰:复以何因缘漏尽阿罗汉应起偷婆?天报王曰:漏尽阿罗汉比丘欲爱已尽,瞋恚、愚痴已除,已度有至无为,是世间良佑福田,由此因缘,漏尽阿罗汉应起偷婆。

“王复问曰:以何因缘辟支佛应起偷婆?天报王曰:辟支佛者无师自觉,出世甚难,得现法报,脱于恶趣,令人生天上,由此因缘,辟支佛应起偷婆。

“王复问曰:以何因缘如来应起偷婆?天报王曰:如来十力具足,此十力者非声闻、辟支佛所能及逮,转轮圣王所不能及,世间群萌所不能及也。如来四无所畏,在大众中,能师子吼,转于梵轮。如来不度者度,不脱者脱,不般涅槃者令般涅槃,无救护者与作覆荫,盲者作眼目,与诸疾病作大医王,天及世人、魔若魔天,靡不宗奉,可敬可贵,回于恶趣,令至善处。是谓,大王,由此因缘,如来应起偷婆。是谓,大王,由此因缘本末,四种之人应起偷婆。尔时,音响王语彼天曰:善哉!善哉!神天!我今受汝教,令供养此舍利,当如供养辟支佛。

“尔时,音响王告诸人曰:汝等各舆须菩提辟支佛舍利往王国界。群臣闻王教已,卧著金床,舆诣国界。是时,音响王即敕使作铁椁,盛满香油,沐浴辟支佛身,以劫波育衣缠裹其身,复以杂彩好衣,而覆其上,安处铁椁中,复以铁盖而盖其上,处处安钉,极令牢固,以百张白叠而覆其上,取种种好香,以辟支佛身而著其中,七日七夜香华供养;过七日后,蛇旬辟支佛舍利,复供养七日,作倡伎乐,于四衢道头起一偷婆,后以香华、缯彩、幡盖,作倡伎乐而供养之。

“比丘当知:其有众生恭敬供养辟支佛舍利者,命终之后即生三十三天上。其有众生思惟无常之想,迴三恶趣,生天人中。诸比丘,汝等莫作斯观!尔时音响王者,岂异人乎?则我身是。其思惟无常想者,多所饶益。我今观此义已,告诸比丘:当思惟无常想,广布无常想。以思惟无常之想,广布无常想,便欲爱、色爱、无色爱尽断,无明、骄慢永无遗余,犹如以火焚烧草木高好讲堂窗牖门间。比丘,思惟无常想亦复如是,尽断欲爱、色爱、无色爱,永无遗余,是故,比丘,当尽心意,无令违失!”

当说斯法时,于彼座上六十余比丘漏尽意解。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比丘尼心五弊而不断,不除心五结,彼比丘、比丘尼日夜于善法损减而无增益。云何心五弊而不断?于是,比丘,有狐疑心于如来所,亦不解脱,亦不入其正法,彼人心不在讽诵,是谓斯比丘心弊不断。

“复次,比丘,有疑心于正法,亦不解脱,亦不入其正法,彼人亦不讽诵,是谓斯人心弊不断。

“复次,比丘,有疑心于圣众,亦不解脱,亦不施意向和合众,亦复不在道品法中,是谓斯比丘心弊不断。

“复次,比丘,犯于禁戒,不自悔过,彼比丘已犯禁戒,不自改悔,亦不施心在道品之中,是谓斯比丘心弊不断。

“复次,比丘,心意不定而修梵行:我以此梵行之德,生于天上,若诸神祇。然彼比丘以此心行修于梵行,心不专在道品之中;心已不在道品之中,是谓心弊不断。如是比丘心五弊不断。

“云何比丘心五结不断?于是,比丘,懈怠不求方便;彼比丘已有懈怠,不求方便,是谓斯比丘心结不断。

“复次,比丘,恒喜多妄,贪在眠寐;彼比丘以喜多妄,贪在眠寐,是谓斯比丘第二心结不断。

“复次,比丘,意不定,恒喜多乱;彼比丘心已乱不定,是谓比丘第三心结不断。

“复次,比丘,根门不定;彼比丘已根门不定,是谓比丘第四心结不断。

“复次,比丘,恒喜在市,不在静处,是谓比丘第五心结不断。

“若比丘、比丘尼有此五心弊、五心结不断,彼比丘、比丘尼昼夜之中善法断绝,无有增益。犹如鸡子若八、若十、若十二,不随时覆荫,不随菢,不随时将护。彼鸡虽生此念:使我鸡子得全无他。然此鸡子终不安隐。所以然者?皆由不随时将护之所致,后复断坏,不成其子。此亦如是,若比丘、比丘尼五心结不断,五心弊不除,昼夜之中于善法减,无有增益。

“若复比丘、比丘尼五心结断,五心弊除,昼夜之中善法增益,无有损减。犹如鸡子若八、若十、若十二,随时将护,随时育养,随时荫覆。彼鸡虽生斯念:使我鸡子全不成就。然彼鸡子自然成就,安隐无为。所以然者?随时长养,令得无为,时诸鸡子寻得出外。此亦如是,若比丘、比丘尼五心弊断,五心结除,彼比丘、比丘尼于长夜之中善法增益,无有损减。

“是故,比丘、若比丘尼当施设心无有犹豫狐疑于佛、犹豫狐疑于法、犹豫狐疑于众。具足于戒律,心意专正,无有错乱,亦不兴意希望余法,亦不侥幸修梵行:我当以此行法作天、人身,神妙尊豪。

“若复有比丘、比丘尼无有狐疑犹豫于佛、法、圣众,亦无犯戒,无所漏失。我今告汝,重瞩累汝,彼比丘当趣二处:若生天上、若在人中。犹如人处极热之中,兼复饥渴,遇得阴凉之处,得冷泉水饮。彼人虽生斯念:我虽遇阴凉冷水饮之,犹不断饥渴。但彼人暑热已尽,饥渴已除。此亦如是,若比丘、比丘尼无狐疑犹豫于如来所者,彼比丘便趣二处:若生天上、若处人中。若比丘、比丘尼当求方便,断心五弊,除心五结。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或有是时,王威不普,盗贼竞兴;贼已竞兴,村家、城郭、人民之类皆悉败亡,或遭遇饥馑取命终者。设彼众生于饥馑取命终者,皆堕三恶趣。今此精进比丘亦复如是,若持戒减少,尔时恶比丘竞起;恶比丘已竞起恶,正法渐衰,增益非法,非法已增益,其中众生皆堕三恶趣。

“若复是时,王威远接,贼便隐藏;王已远接,城郭、村落、人民炽盛。今此精进比丘亦复如是,若持戒完具,尔时犯戒比丘渐衰耗,正法兴隆,非法衰耗,其中众生命终之后皆生天上、人中。是故,比丘,当念具足戒律,威仪礼节,无令缺减。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宁常眠寐,不于觉寤之中思惟乱想,身坏命终,生于恶趣。宁以火烧铁锥而烙于眼,不以视色兴起乱想。兴想比丘为识所败,比丘已为识所败,必当趣三恶道:地狱、畜生、饿鬼。

“今我所以说者何?彼人宁常睡眠,不于觉寤之中思惟乱想;宁以利锥刺坏其耳,不以听声兴起乱想。兴想比丘为识所败,宁恒睡眠,不于觉寤起于乱想。

“宁以热钳坏其鼻根,不以闻香兴起乱想。兴想比丘为识所败,已为识所败,便堕三恶趣:地狱、畜生、饿鬼。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宁以利剑截断其舌,不以恶言、粗语堕三恶趣:地狱、畜生、饿鬼。宁常睡眠,不于觉寤兴起乱想。

“宁以热铜叶缠裹其身,不共长者、居士、婆罗门女共相交接;设与交接言语往返者,必堕三恶趣:地狱、畜生、饿鬼。我所说者,正谓此耳!

“宁恒睡眠,不以觉寤意有所念,欲坏圣众;已坏圣众,堕五逆罪,亿千诸佛终不疗救。夫斗乱众者,必当堕不救之罪。是故,我今说宁常睡眠,不于觉寤意有所念,欲坏圣众,受无救之罪。是故,比丘,当将护六情,无令漏失。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阿那邠祁长者有四儿,不事佛、法、圣众,亦复不自归命佛、法、圣众。是时,阿那邠祁长者告四儿曰:“汝等各各自归佛、法、圣众,长夜之中获福无量!”

诸儿白父:“我等诸子不堪自归佛、法、圣众。”

阿那邠祁长者告曰:“我今各赐卿等纯金千两,随我教敕,自归命佛、法、圣众。”

诸子白言:“我等不堪任自归佛、法、圣众。”

父复告曰:“加赐汝二千、三千、四千、五千两纯金,宜当自归佛、法、圣众,长夜之中获福无量!”

尔时,诸子闻斯语已,默然受之。是时,诸子白阿那邠祁长者曰:“我等当云何自归佛、法、圣众?”

阿那邠祁长者报曰:“汝等尽来,随吾至世尊所。若世尊有所说者,汝等当念奉行。”

诸子白父:“如来今为所在?去此远近?”

其父报曰:“今如来、至真、等正觉近在舍卫国,止吾园中。”

时,阿那邠祁将四儿往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尔时,长者白世尊言:“我今四子不自归佛、法、圣众,近昨各赐五千两金,劝令事佛、法、圣众。惟愿世尊各与说法,使长夜之中受福无量!”

尔时,世尊与长者四子渐渐说法,劝令欢喜。长者诸子闻佛说法,踊跃欢喜,不能自胜,前自长跪,白世尊言:“我等各各自归世尊、正法、圣众,自今已后,不复杀生,乃至不饮酒。”如是再三。

时,阿那邠祁长者白世尊言:“若使有人出物雇人使事佛者,其福云何?”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长者,乃致斯问,天、人得安,乃能问如来斯义。善思念之,吾当为汝说。”时长者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有四大藏。云何为四?有伊罗钵龙在乾陀卫,此名一藏,无数珍宝积满其宫;复有斑稠大藏在蜜缔罗国,珍宝积聚不可称计;复有宾伽罗大藏在须赖吒国,珍宝积聚不可称计;复有蠰佉大藏在婆罗柰国,珍宝积聚不可称计。设阎浮地男女大小,各各探抱四年四月四日,取伊罗钵藏者,终不减少;斑稠藏四年四月四日,各来取者,不知减少;宾伽罗藏四年四月四日,各各取者不知减少;蠰佉大藏在婆罗柰国四年四月四日,取者不知减少。是谓,长者,四大宝藏,若阎浮地男女大小,各各探抱经四年四月四日,不知减少。

“将来之世有佛名弥勒,出现于世。尔时,国界名鸡头,王所治处,东西十二由延,南北七由延,人民炽盛,谷米丰登。鸡头王治处,绕城七匝有四池水,各纵广一由延,金沙在下;优钵莲华、拘勿头华、分陀利华各生其中,水像金色、银色、水精色、琉璃色。设银水凝冻化成为银,若金水冻化成为金,若琉璃水冻化为琉璃,若水精水冻化为水精。

“长者当知:尔时,有四大城门;银池水中金作门阈,金池水中银作门阈,琉璃池中水精作门阈,水精池中琉璃作门阈。

“长者当知:尔时,鸡头城中周匝悬铃。是时,铃声皆出五乐之音。尔时,城中恒有七种之声。云何为七?贝声、鼓声、琴声、小鼓声、圆鼓声、鞞鼓声、歌舞声为七。尔时,鸡头城中生自然粳米,皆长三寸,极为香美,出众味上。寻取寻生,皆不见所取之处。尔时,有王名蠰佉,以法化治,七宝具足。

“长者当知:尔时,典藏人名为善宝,高德智慧,天眼第一,皆能知宝藏处所。有主之藏自然拥护,无主之藏便奉上王。尔时,伊罗体龙王、般稠龙王、宾伽罗龙王、蠰佉龙王,是时四龙王主典宝藏,皆往至善宝典藏所,而语之曰:欲所须者,我等相给。时四龙王惟愿奉上四藏之宝,以自营己。时,善宝典主即取四藏之宝,奉上蠰佉王金宝羽车。”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伊罗在乾陀,蜜絺在般稠,

宾伽须赖国,蠰佉婆罗国,

此是四宝藏,种种藏充满。

尔时当出现,功德之所至,

奉上彼圣王,金银宝羽车,

诸神皆拥护,长者受其福。

“尔时,有佛出世,名为弥勒、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教化人民。长者当知:尔时,善宝典藏者,岂异人乎?莫作是观!所以然者?尔时藏主者,今长者是也。

“时,蠰佉王以金银广作福德,将八万四千大臣,前后围绕,往至弥勒所,出家学道。尔时,典藏亦复广作福德,亦当出家学道,尽于苦际。皆由长者将导四子,使自归于佛、法、比丘僧,缘是功德,不堕三恶趣。复缘此德得四大藏,亦缘此报与蠰佉作典藏主,即于彼世尽于苦际。所以然者?归佛、法、僧,其德不可量。其有自归佛、法、众者,其福如是。是故,长者,当慈愍有形之类,求其方便,向佛、法、众。如是,长者,当作是学!”

尔时,阿那邠祁长者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从座起,绕佛三匝,作礼而去,及其四子亦复如是。

尔时,阿那邠祁长者及四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阿那邠祁长者身抱重患。时,舍利弗以天眼观清净无瑕秽,见阿那邠祁长者身抱重患,寻告阿难曰:“汝来共至阿那邠祁长者所问讯。”

时,阿难报曰:“宜知是时。”

尔时,阿难到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以次渐渐至阿那邠祁长者家,即便就座。时舍利弗即于座上,语阿那邠祁长者曰:“汝今所疾有增有损乎?觉知苦痛渐渐除,不至增剧耶?”

长者报曰:“我今所患极为少赖,觉增不觉减。”

舍利弗报曰:“如今,长者当忆佛:是谓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亦当追忆念法:如来法者,极为甚深,可尊可贵,无与等者,贤圣之所修行。亦当念僧:如来众者,上下和顺,无有诤讼,法法成就。圣众者,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所谓僧者,四双八辈,此名如来圣众,可尊可贵,是世间无上福田。长者,若修行念佛、念法、念比丘僧者,其德不可称计,获甘露灭尽之处。

“若善男子、善女人念三尊已,佛、法、圣众,堕三恶趣者,终无此事!若彼善男子、善女人修念三尊,必至善处天上、人中。然后,长者,不起于色,亦不依色而起于识;不起于声,不依声而起于识;不起香,不依香而起于识;不起于味,不依味而起于识;不起细滑,不依细滑而起于识;不起意,不依意而起于识;不起今世、后世,不依今世、后世而起于识;不起于爱,莫依爱而起于识。所以然者。缘爱有受,缘受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死、愁、忧、苦、恼,不可称计。是谓有此五苦盛阴,无有我、人、寿、命。

“士夫、萌兆、有形之类,若眼起时则起,亦不知来处;若眼灭时则灭,亦不知去处。无有而眼生,已有而眼灭,皆由合会诸法因缘。所谓因缘法者,缘是有是,无是则无。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更乐,更乐缘痛,痛缘爱,爱缘受,受缘有,有缘生,生缘死,死缘愁、忧、苦、恼,不可称计。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无有而生,已有而灭,亦复不知来处,亦不知去处,皆由合会诸法因缘。是谓,长者,名为空行第一之法。”

是时,阿那邠祁长者悲泣涕零,不能自止。

时,舍利弗语阿那邠祁曰:“以何因缘悲感乃尔乎?”

长者报曰:“我不悲感。所以然者?我昔日来数承事佛,亦复尊敬诸长老比丘,亦不闻如斯尊重之法,如舍利弗之所演说。”

是时,阿难语阿那邠祁曰:“长者当知:世间有二种之人,如来之所说。云何为二?一者、知乐,二者、知苦。彼习乐之人,所谓尊者耶输提族姓子是。彼习苦之人,婆伽梨比丘是。又复,长者,耶输提比丘解空第一;信解脱者,婆伽梨比丘。又复,长者,知苦之人、知乐之人,二人心俱解脱。二俱如来弟子无与等者,由其不没不生,二人勤受佛教,亦无懈废;但心有增减故,人有知者,有不知者。如长者之所说:我昔已来承事诸佛,恭敬长老比丘,初不闻如斯尊重之法,如舍利弗之所说。耶输提比丘观视于地,而心得解脱;婆伽梨比丘观视于刀,即时心得解脱。是故,长者,当作如婆伽梨比丘之比。”

是时,舍利弗广与说法,劝令欢喜,使发无上之心,即从座起而去。

舍利弗、阿难去未久,须臾之顷阿那邠祁长者命终,便生三十三天。尔时,阿那邠祁天子有五事功德,胜彼诸天。云何为五?所谓天寿、天色、天乐、天威神、天光明。尔时,阿那邠祁天子便作是念:“我今获此天身皆由如来之恩,今我不宜于五欲自娱乐,先应至世尊所,拜跪问讯。”时,阿那邠祁天子将诸天人,前后围绕,持诸天华散如来身上。时,如来在舍卫祇树给孤独园。时,彼天子在虚空中,叉手向世尊,便说斯偈:

“此是祇洹界,仙人众娱戏,

法王所治处,当发欢悦心。”

尔时,阿那邠祁天子说斯偈已,如来默然可之。时,彼天子即生此念:“如来已然可。我即舍神足,在一面立。”

时,阿那邠祁天子白世尊言:“我是须达,又名阿那邠祁,人所明了,亦是如来弟子,受圣尊教。今取命终,生三十三天。”

世尊告曰:“汝由何恩今获此天身?”

天子白佛:“蒙世尊之力,得受天身。”时,阿那邠祁天子复以天华散如来身上,亦散阿难及舍利弗身上,遍绕祇洹七匝,还没不现。

是时,世尊告阿难曰:“昨夜有天子来至我所,便说斯偈:

“此是祇洹界,仙人众娱戏,

法王所治处,当发欢悦心。

“是时,彼天子绕祇洹七匝,便退而去。汝今阿难,汝颇识彼天子乎?”

阿难白佛言:“必当是阿那邠祁长者也。”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善哉!乃能以未知智而识彼天子。所以然者?彼是阿那邠祁天子。”

阿难白佛言:“阿那邠祁今生天上,为名何等?”

世尊告曰:“即名阿那邠祁。所以然者?彼天即生之日,诸天各各有此言:此天子在人中时,是如来弟子,恒等心普施一切,周穷济乏,作此功德已,此是三十三天,今故续名阿那邠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阿难比丘有大功德智慧成就。阿难比丘今在学地,智慧无与等者。所以然者?阿罗汉所应知者,阿难便知之。过去诸佛世尊所应学者,阿难皆明了知。过去时亦有斯人,闻便了知,如我今日阿难比丘瞻望方知之:如来须是,如来不须是。过去诸佛弟子入三昧方知未然之事,如我今日阿难比丘睹便晓了。”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声闻中博有所知,有勇猛精进,念不错乱,多闻第一,堪任孰事,所谓阿难比丘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阿那邠祁长者有儿妇名曰善生,颜貌端正,面如桃华色。王波斯匿大臣之女,凭其姓望,恃其豪族,亦不恭敬姑嫜及其夫婿,亦不事佛、法及比丘僧,亦不敬奉三尊。

是时,阿那邠祁长者便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长者白世尊言:“近与儿取妇,是波斯匿王第一大臣之女,自恃其姓望,不承事三尊、长老尊卑。惟愿世尊当与说法,使发欢喜,心开意解!”

尔时,如来默然许可长者所说。

时,长者复白佛言:“惟愿世尊当受我请及比丘僧!”

尔时,长者以见如来默然受请,即从座起,礼佛绕三匝而去;还至家中,办具种种饮食,敷好座具,寻白:“时至,惟愿世尊当受我请,饮食已具!”

尔时,世尊将诸比丘众,前后围绕,至长者家,就座而坐。尔时,长者更取小座,在如来前坐。

尔时,世尊告善生女人曰:“长者女当知:夫为妇人有四事。云何为四?有妇如似母,有妇似亲亲,有妇似贼,有妇似婢。汝今当知:妇似母者,随时瞻视夫主,不令有乏,承事供养。尔时,诸天便复将护,若人、非人不得其便,死便生天。是谓,长者女,此名妇人似母者也。

“彼云何有妇似亲亲?于是,长者妇见夫已,无有增减之心,同其苦乐,是谓其人似亲亲者也。

“彼云何名为妇如似贼?于是,女人若见夫已,便怀瞋恚,憎嫉夫主,亦不承事恭敬礼拜,见辄欲害,心在他所。夫不亲妇,妇不亲夫,不为人所爱敬,诸天不拥护,恶鬼侵害,身坏命终,入地狱中,是谓斯人如似贼也。

“彼云何名妇人如似婢也?于是,贤良之妇见夫主随时瞻视,忍其言语,终不还报;忍其寒苦,恒有慈心;于三尊所,亦生斯念:此存我在,此衰我耗。以此之事,诸天拥护,若人、非人皆悉爱念,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是谓,长者女,有此四妇,汝今为在何条?”

时,彼女人闻世尊说此语已,前礼佛足,白世尊言:“惟愿世尊,我今改往修来,更不敢为!自今已后,常行礼法,如似婢也。”

是时,善生女人还至夫所,头面礼足:“惟愿瞻视,当如婢也!”

是时,善生女人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世尊渐与说法,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想,淫为大秽。是时,世尊已知女人心开意解,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集、尽、道,尔时世尊尽与女人说之,即于座上得法眼净。犹如新衣易染为色,此亦如是,分别诸法,善解深妙之义,自归三尊,而受五戒。

尔时,善生女人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便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须臾退坐,白世尊言:“世尊,恒称誉豪尊高位,不说卑贱。然我,世尊,不叹豪尊,不说卑贱,处中而说,使得出家学道。”

佛告舍利弗:“汝等自称言:不叹豪尊,不说卑贱,处中而说,得出家学道。然我今日亦不说上、中、下及受生分。所以然者?夫生甚苦,不足愿乐。如彼粪除,少尚极臭,何况积多!今受生分亦复如是,一生、二生犹尚苦难,何况流转终始而可甘处?由有有生,由生有老,由老有病,有死、愁、忧、苦、恼,何可贪乐?便成五盛阴身。吾今观此义已,而作是说:一生、二生犹尚苦难,何况流转终始而可甘处?

“若当舍利弗意欲生者,便当发愿生豪贵家,不生卑贱。所以然者?舍利弗,众生长夜为心所缚,不为豪族所缚。然我,舍利弗,处豪贵家,是刹利种,出转轮圣王。设我不出家学道者,应为转轮圣王,今舍转轮圣王位,出家学道,成无上道。夫生卑贱家者,不得出家学道,反堕恶趣。是故,舍利弗,当求方便,降伏于心。如是,舍利弗,当作是学!”

尔时,舍利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End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四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昨天我们讲到第七十二句,「见先哲于羹墙」。这一句我们学习了安士先生的批注,后面安士先生给我们附上《质孔说》的几篇。见先哲就是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二辰三、增上戒住2 巳一、问问:增上戒住菩萨转时,当知何行、何状、何相?巳二、答2 午一、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一二六四、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应精进直前度驶流。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八卷

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八卷○佛照禅师奏对录宋淳熙三年十一月初三日孝宗皇帝。召对便殿致恭。三呼讫赐坐。师奏云:今春伏蒙圣旨。令洒扫灵隐。三月三十日又准降香开堂。实增感激。令蒙召对。获睹清光。千载一遇。帝问师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二问曰。世第一法为几念处。答曰。现在一坏缘法念处。未来四。问曰。世第一法为几缘。答曰。为四缘。因缘者相应共有因。次第缘者。与苦法忍作次第缘。境界缘者忍智所缘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三问曰。以何等故。见道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说者。见道展转为因。非世第一法。复有说者。见道圣人身中修。以圣人身中修故。自地他地修。世第一法凡夫

第十一卷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六云何名身。云何句身。云何味身。乃至广说。问曰。何以故作此论。答曰。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彼尊者迦旃延子。于此经中。现种种事。善于义相。或有人疑。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四复次诸心心数法。于所缘定。问曰。为于何法定言定耶。为于眼入定。为于色定。为于刹那定。答曰。或有说者。于眼入定。不于色定刹那定也。所以者何。未生心心数法甚多。云何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六复有经说。若入地一切处定行者。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不离不异。余一切处亦如是。问曰。诸得一切处定。必离第三禅欲。彼若见地是我。当知是第四禅地身见。见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四云何顶法云何顶法退。云何暖法乃至广说。问曰。此中逆说凡夫所得法。说世第一法已。何以不次说忍耶。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应说云何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七即彼经说。应以四事察人是长老。为可与语。为不可与语。云何为四。一不住是处非处。二不住智论。三不住分别。四不住道迹。问曰如此四事有何差别。答曰或有说者。不住是处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十有业得一入报。谓法入中命根。有业得二入报。谓意入法入。触入法入亦如是。若得报眼入。得四入。眼入身入触入法入。如眼入耳鼻舌入亦如是。若得身入。得三入。身入触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