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四十八卷 中阿含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7 12:22

第四十八卷 中阿含经

双品第十五(有十经前五经第四诵后五经第五诵故曰双品)(第四分别诵)

马邑及马邑,牛角娑罗林,

牛角娑罗林,求解最在后。

双品马邑经上第一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鸯骑国,与大比丘众俱,往至马邑,住马林寺,及比丘众。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人见汝等沙门,是沙门。人问汝等沙门,汝自称沙门耶?”

诸比丘白曰:“尔也,世尊。”

佛复告曰:“是以汝等以此,要以此沙门,当学如沙门法及如梵志法。学如沙门法及如梵志法已,要是真谛沙门、不虚沙门,若受衣被、饮食、床榻、汤药及若干种诸生活具者,彼所供给,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汝等当学如是。

“云何如沙门法及如梵志法?身行清净,仰向发露,善护无缺。因此清净,不自举,不下他,无秽无浊,为诸智梵行者所共称誉。若汝作是念:我身行清净,我所作已办,不复更学;已成德义,无复上作。比丘,我为汝说,莫令求沙门义失沙门义。若欲求上学者,比丘若身清净,当复作何等?当学口行清净,仰向发露,善护无缺。因此口行清净,不自举,不下他,无秽无浊,为诸智梵行者所共称誉。

“若汝等作是念:我身、口行清净,我所作已办,不复更学;已成德义,无复上作。比丘,我为汝说,莫令求沙门义失沙门义。若欲求上学者,比丘若身、口清净,当复作何等?当学意行清净,仰向发露,善护无缺。因此意行清净,不自举,不下他,无秽无浊,为诸智梵行者所共称誉。

“若汝等作是念:我身、口、意行清净,我所作已办,不复更学;已成德义,无复上作。比丘,我为汝说,莫令求沙门义失沙门义。若欲求上学者,比丘若身、口、意行清净,当复作何等?当学命行清净,仰向发露,善护无缺。因此命行清净,不自举,不下他,无秽无浊,为诸智梵行者所共称誉。

“若汝等作是念:我身、口、意命行清净,我所作已办,不复更学;已成德义,无复上作。比丘,我为汝说,莫令求沙门义失沙门义。若欲求上学者,比丘身、口、意、命行清净,当复作何等?比丘当学守护诸根,常念闭塞,念欲明达,守护念心而得成就。恒欲起意:若眼见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谓忿诤故,守护眼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眼根。如是耳、鼻、舌、身,若意知法,然不受相,亦不味法,谓忿诤故,守护意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意根。

“若汝等作是念:我身、口、意、命行清净,守护诸根,我所作已办,不复更学;已成德义,无复上作。比丘,我为汝说,莫令求沙门义失沙门义。若欲求上学者,比丘身、口、意、命行清净,守护诸根,当复作何等?比丘当学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

“若汝等作是念:我身、口、意、命行清净,守护诸根,正知出入,我所作已办,不复更学;已成德义,无复上作。比丘,我为汝说,莫令求沙门义失沙门义。若欲求上学者,比丘身、口、意、命行清净,守护诸根,正知出入,当复作何等?比丘当学独住远离,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山岩石室、露地穰积,或至林中,或在冢间。彼已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敷尼师檀,结跏趺坐,正身正愿,反念不向,断除贪伺,心无有诤,见他财物、诸生活具,不起贪伺,欲令我得,彼于贪伺净除其心。

“如是瞋恚、睡眠、掉悔,断疑度惑,于诸善法无有犹豫,彼于疑惑净除其心。彼断此五盖、心秽、慧赢,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彼已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趣向漏尽智通作证,彼便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亦知此漏如真,知此漏集、知此漏灭、知此漏灭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见已,则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是说沙门,说梵志,说圣,说净浴。

“云何沙门?谓息止诸恶不善之法、诸漏秽污,为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是谓沙门。云何梵志?谓远离诸恶不善之法、诸漏秽污,为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是谓梵志。云何为圣?谓远离诸恶不善之法、诸漏秽污,为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是谓为圣。云何净浴?谓净浴诸恶不善之法、诸漏秽污,为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是谓净浴。是谓沙门,是谓梵志,是谓为圣,是谓净浴。”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双品马邑经下第二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鸯骑国,与大比丘众俱,往至马邑,住马林寺,及比丘众。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人见汝等沙门,是沙门。人问汝等沙门,汝自称沙门耶?”

诸比丘白曰:“尔也,世尊。”

佛复告曰:“是以汝等以此,要以此沙门,当学沙门道迹,莫非沙门。学沙门道迹已,要是真谛沙门、不虚沙门,若受衣被、饮食、床榻、汤药及若干种诸生活具者,彼所供给,得大福,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广报。汝等当学如是。

“云何非沙门道迹,非沙门?若有贪伺不息贪伺,有恚不息恚,有瞋不息瞋,有不语不息不语,有结不息结,有悭不息悭,有嫉不息嫉,有谀谄不息谀谄,有欺诳不息欺诳,有无惭不息无惭,有无愧不息无愧,有恶欲不息恶欲,有邪见不息邪见,此沙门垢、沙门谀谄、沙门诈伪、沙门曲,趣至恶处未尽已,学非沙门道迹,非沙门。

“犹如钺斧,新作极利,有头有刃,僧伽梨所裹。我说彼痴学沙门道亦复如是,谓有贪伺不息贪伺,有恚不息恚,有瞋不息瞋,有不语不息不语,有结不息结,有悭不息悭,有嫉不息嫉,有谀谄不息谀谄,有无惭不息无惭,有无愧不息无愧,有恶欲不息恶欲,有邪见不息邪见,持僧伽梨,我不说是沙门。若持僧伽梨者,有贪伺息贪伺,有恚息恚,有瞋息瞋,有不语息不语,有结息结,有悭息悭,有嫉息嫉,有谀谄息谀谄,有无惭息无惭,有无愧息无愧,有恶欲息恶欲,有邪见息邪见者,彼诸亲亲朋友往诣而作是说:贤人,汝当学持僧伽梨。贤,汝学持僧伽梨有贪伺息贪伺,有恚息恚,有瞋息瞋,有不语息不语,有结息结,有悭息悭,有嫉息嫉,有谀謟息谀謟,有无惭息无惭,有无愧息无愧,有恶欲息恶欲,有邪见息邪见。若以我见持僧伽梨,有贪伺、恚、瞋、不语、结、悭、嫉、谀谄、无惭、无愧、恶欲、邪见,是以我持僧伽梨,我说非是沙门。

“如是无衣、编发、不坐、一食、常扬水、持水。持水者,我说非是沙门。若持水,有贪伺息贪伺,有恚息恚,有瞋息瞋,有不语息不语,有结息结,有悭息悭,有嫉息嫉,有谀谄息谀谄,有无惭息无惭,有无愧息无愧,有恶欲息恶欲,有邪见息邪见,彼诸亲亲朋友往诣而作是说:贤,汝当持水。持水已,有贪伺息贪伺,有恚息恚,有瞋息瞋,有不语息不语,有结息结,有悭息悭,有嫉息嫉,有谀谄息谀谄,有无惭息无惭,有无愧息无愧,有恶欲息恶欲,有邪见息邪见。若以我见持水,贪伺、恚、瞋、不语、结、悭、嫉、谀谄、无惭、无愧、有恶欲、有邪见,是以持水者,我说不是沙门,是谓非沙门道迹,非是沙门。

“云何沙门道迹,非不沙门?若有贪伺息贪伺,有恚息恚,有瞋息瞋,有不语息不语,有结息结,有悭息悭,有嫉息嫉,有谀谄息谀谄,有无惭息无惭,有无愧息无愧,有恶欲息恶欲,有邪见息邪见,此沙门嫉、沙门谀谄、沙门诈伪、沙门曲,趣至恶处尽已,学沙门道迹,非不沙门,是谓沙门道迹,非不沙门。

“彼如是成就戒,身清净,口、意清净,无有贪伺,心中无恚,无有睡眠,无掉、骄傲,断疑度惑,正念正智,无有愚痴,彼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彼作是念:有粗、有妙、有想,来上出要,知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见已,则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犹去村不远,有好浴池,清泉流盈,翠草被岸,华树四周。或于东方有一人来,饥渴疲极,脱衣岸上,人池快浴,去垢除热,亦除渴乏。如是南方、西方、北方有一人来,饥渴疲极,脱衣岸上,入池快浴,去垢除热,亦除渴乏。如是,刹利族姓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内行止,令得内止。内止者,我说沙门,说梵志,说圣,说净浴。如是梵志、居士、工师族姓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内行止,令得内止。内止者,我说沙门,说梵志,说圣,说净浴。

“云何沙门?谓息止诸恶不善之法、诸漏秽污,为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是谓沙门。云何梵志?谓远离诸恶不善之法、诸漏秽污,为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是谓梵志。云何为圣?谓远离诸恶不善之法、诸漏秽污,为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是谓为圣。云何净浴?谓净浴诸恶不善之法、诸漏秽污,为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是谓净浴。是谓沙门,是谓梵志,是谓为圣,是谓净浴。”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双品牛角娑罗林经上第三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跋耆瘦,在牛角娑罗林,及诸多知识上尊比丘大弟子等,尊者舍梨子、尊者大目揵连、尊者大迦葉、尊者大迦旃延、尊者阿那律陀、尊者离越哆、尊者阿难。如是比丘多知识上尊比丘大弟子等,亦游跋耆瘦,在牛角娑罗林,并共近佛叶屋边住。

于是,尊者大目揵连、尊者大迦葉、尊者大迦旃延、尊者阿那律陀过夜平旦,往诣尊者舍梨子所。尊者阿难遥见彼诸尊往已,白曰:“贤者离越哆,当知此尊者大目揵连、尊者大迦葉、尊者大迦旃延、尊者阿那律陀过夜平旦,往诣尊者舍梨子所。贤者离越哆,今可共彼诸尊往诣尊者舍梨子所,倘能因彼从尊者舍梨子少多闻法。”于是,尊者大目揵连、尊者大迦葉、尊者大迦旃延、尊者阿那律陀、尊者离越哆、尊者阿难过夜平旦,往诣尊者舍梨子所。

尊者舍梨子遥见彼诸尊来已,尊者舍梨子因彼诸尊故说:“善来!贤者阿难。善来!阿难。善来!阿难,世尊侍者解世尊意,常为世尊之所称誉,及诸智梵行人。我今问贤者阿难:此牛角娑罗林甚可爱乐,夜有明月,诸娑罗树皆敷妙香,犹若天华。贤者阿难,何等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

尊者阿难答曰:“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广学多闻,守持不忘,积聚博闻,所谓法者,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如是诸法广学多闻,玩习至千,意所惟观,明见深达,彼所说法简要捷疾,与正相应,欲断诸结。尊者舍梨子,如是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离越哆,贤者阿难比丘已说随所知,我今复问贤者离越哆:此牛角娑罗林甚可爱乐,夜有明月,诸娑罗树皆敷妙香,犹若天华。贤者离越哆,何等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

尊者离越哆答曰:“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乐于宴坐,内行止,不废坐禅,成就于观,常好闲居,喜安静处。尊者舍梨子,如是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阿那律陀,贤者离越哆比丘已说随所知,我今复问贤者阿那律陀:此牛角娑罗林甚可爱乐,夜有明月,诸娑罗树皆敷妙香,犹若天华。贤者阿那律陀,何等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

尊者阿那律陀答曰:“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逮得天眼,成就天眼,于千世界彼少方便须臾尽见。尊者舍梨子,犹有目人住高楼上,于下露地有千土堑,彼少方便须臾尽见。尊者舍梨子,如是若有比丘逮得天眼,成就天眼,于千世界彼少方便须臾尽见。尊者舍梨子,如是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迦旃延,贤者阿那律陀比丘已说随所知,我今复问贤者迦旃延:此牛角娑罗林甚可爱乐,夜有明月,诸娑罗树皆敷妙香,犹若天华。贤者迦旃延,何等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

尊者大迦旃延答曰:“尊者舍梨子,犹二比丘法师共论甚深阿毗昙,彼所问事,善解悉知,答亦无碍,说法辩捷。尊者舍梨子,如是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尊者大迦葉,贤者迦旃延比丘已说随所知,我今复问尊者大迦葉:此牛角娑罗林甚可爱乐,夜有明月,诸娑罗树皆敷妙香,犹若天华。尊者大迦葉,何等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

尊者大迦葉答曰:“贤者舍梨子,若有比丘自无事称说无事,自有少欲称说少欲,自有知足称说知足,自乐在远离独住称说乐在远离独住,自修行精勤称说修行精勤,自立正念正智称说立正念正智,自得定称说得定,自有智慧称说智慧,自诸漏已尽称说诸漏已尽,自劝发渴仰成就欢喜称说劝发渴仰成就欢喜。贤者舍梨子,如是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

尊者舍梨子复问曰:“贤者目揵连,尊者大迦葉已说随所知,我今复问贤者目揵连:此牛角娑罗林甚可爱乐,夜有明月,诸娑罗树皆敷妙香,犹若天华。贤者目揵连,何等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

尊者大目揵连答曰:“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自在无量如意足。彼行无量如意足,变一为众,合众为一,一则住一,有知有见,彻过石壁,如空无碍,出入于地,犹若如水,履水如地而不陷没,上升虚空,结跏趺坐,犹若如鸟。今此日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以手扪摸,身至梵天。尊者舍梨子,如是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

尊者大目揵连问曰:“尊者舍梨子,我及诸尊已各自说随其所知,我今问尊者舍梨子:此牛角娑罗林甚可爱乐,夜有明月,诸娑罗树皆敷妙香,犹若天华。尊者舍梨子,何等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

尊者舍梨子答曰:“贤者目揵连,若有比丘随用心自在而不随心,彼若欲得随所住止,中前游行,即彼住止,中前游行;彼若欲得随所住止,日中、晡时游行,即彼住止,日中、晡时游行。贤者目揵连,犹王、王臣,衣服甚多,有若干种杂妙色衣,彼若欲得中前著者即取著之,彼若欲得日中、晡时著者即取著之。贤者目揵连,如是,若有比丘随用心自在而不随心,彼若欲得随所住止,中前游行,即彼住止,中前游行;彼若欲得随所住止,日中、晡时游行,即彼住止,日中、晡时游行。贤者目揵连,如是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

尊者舍梨子告曰:“贤者目揵连,我及诸贤已各自说随其所知。贤者目揵连,我等宁可共彼诸贤往诣佛所,向论此事,于中知谁最为善说?”于是,尊者舍梨子、尊者大目揵连、尊者大迦葉、尊者大迦旃延、尊者阿那律陀、尊者离越哆、尊者阿难往诣佛所,诸尊者等稽首佛足,却坐一面。尊者阿难亦稽首佛足,却住一面。

尊者舍梨子白曰:“世尊,今日贤者大目揵连、尊者大迦葉、贤者迦旃延、贤者阿那律陀、贤者离越哆、贤者阿难过夜平旦,来诣我所。我遥见彼诸贤来已,因彼诸贤故说:善来!贤者阿难。善来!阿难。善来!阿难,世尊侍者解世尊意,常为世尊之所称誉,及诸智梵行人。我今问贤者阿难:此牛角娑罗林甚可爱乐,夜有明月,诸娑罗树皆敷妙香,犹若天华。贤者阿难,何等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贤者阿难即答我曰: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广学多闻,守持不忘,积聚博闻,所谓法者,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如是诸法广学多闻,玩习至千,意所惟观,明见深达,彼所说法简要捷疾,与正相应,欲断诸结。尊者舍梨子,如是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舍梨子,实如阿难比丘所说。所以者何?阿难比丘成就多闻。”

尊者舍梨子白曰:“世尊,贤者阿难如是说已,我复问曰:贤者离越哆,贤者阿难比丘已说随所知,我今复问贤者离越哆:此牛角娑罗林甚可爱乐,夜有明月,诸娑罗树皆敷妙香,犹若天华。贤者离越哆,何等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贤者离越哆即答我曰: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乐于宴坐,内行止,不废坐禅,成就于观,常好闲居,喜安静处。尊者舍梨子,如是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舍梨子,如离越哆比丘所说。所以者何?离越哆比丘常乐坐禅。”

尊者舍梨子白曰:“世尊,贤者离越哆如是说已,我复问曰:贤者阿那律陀,贤者离越哆比丘已说随所知,我今复问贤者阿那律陀:此牛角娑罗林甚可爱乐,夜有明月,诸娑罗树皆敷妙香,犹若天华。贤者阿那律陀,何等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贤者阿那律陀即答我曰: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逮得天眼,成就天眼,于千世界彼少方便须臾尽见。尊者舍梨子,犹有目人住高楼上,于下露地有千土墼,彼少有方便须臾尽见。尊者舍梨子,如是,若有比丘逮得天眼,成就天眼,于千世界微少方便须臾尽见。尊者舍梨子,如是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舍梨子,如阿那律陀比丘所说。所以者何?阿那律陀比丘成就天眼。”

尊者舍梨子白曰:“世尊,贤者阿那律陀如是说已,我复问曰:贤者迦旃延,贤者阿那律陀比丘已说随所如,我今复问贤者迦旃延:此牛角娑罗林甚可爱乐,夜有明月,诸娑罗树皆敷妙香,犹若天华。贤者迦旃延,何等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贤者迦旃延即答我曰:尊者舍梨子,犹二比丘法师共论甚深阿毗昙,彼所问事,善解悉知,答亦无碍,说法辩捷。尊者舍梨子,如是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舍梨子,如迦旃延比丘所说。所以者何?迦旃延比丘分别法师。”

尊者舍梨子白曰:“世尊,贤者迦旃延如是说已,我复问曰:尊者大迦葉,贤者迦旃延比丘已说随所知,我今复问尊者大迦葉:此牛角娑罗林甚可爱乐,夜有明月,诸娑罗树皆敷妙香,犹若天华。尊者大迦葉,何等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尊者大迦葉即答我曰:贤者舍梨子,若有比丘自无事称说无事,自有少欲称说少欲,自有知足称说知足,自乐在远离独住称说乐在远离独住,自修行精勤称说修行精勤,自立正念正智称说立正念正智,自得定称说得定,自有智慧称说智慧,自诸漏已尽称说诸漏已尽,自劝发渴仰成就欢喜称说劝发渴仰成就欢喜。贤者舍梨子,如是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舍梨子,如迦葉比丘所说。所以者何?迦葉比丘常行无事。”

尊者舍梨子白曰:“世尊,尊者大迦葉如是说已,我复问曰:贤者目揵连,尊者大迦葉已说随所知,我今复问贤者目揵连:此牛角娑罗林甚可爱乐,夜有明月,诸娑罗树皆敷妙香,犹若天华。贤者目揵连,何等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贤者大目揵连即答我曰:尊者舍梨子,若有比丘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自在无量如意足。彼行无量如意足,变一为众,合众为一,一则住一,有知有见,彻过石壁,如空无碍,出入于地,犹若如水,履水如地而不陷没,上升虚空,结跏趺坐,犹若如鸟。今此日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以手扪摸,身至梵天。尊者舍梨子,如是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舍梨子,如目揵连比丘所说。所以者何?目揵连比丘有大如意足。”

于是,尊者大目揵连即从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及诸尊如是说已,便白尊者舍梨子曰:尊者舍梨子,我及诸尊已各自说随其所知,我今问尊者舍梨子:此牛角娑罗林甚可爱乐,夜有明月,诸娑罗树皆敷妙香,犹若天华。尊者舍梨子,何等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尊者舍梨子即答我曰:贤者目揵连,若有比丘随用心自在而不随心,彼若欲得随所住止,中前游行,即彼住止,中前游行;彼若欲得随所住止,日中、晡时游行,即彼住止,日中、晡时游行。贤者目揵连,犹王、王臣,衣服甚多,有若干种杂妙色衣,彼若欲得中前著者即取著之,彼若欲得日中、晡时著者即取著之。贤者目揵连,如是,若有比丘随用心自在而不随心,彼若欲得随所住止,中前游行,即彼住止,中前游行;彼若欲得随所住止,日中、晡时游行,即彼住止,日中、晡时游行。贤者目揵连,如是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目揵连,如舍梨子比丘所说。所以者何?舍梨子比丘随用心自在。”

于是,尊者舍梨子即从座起,偏袒著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及诸贤如是说已,告曰:贤者目揵连,我及诸贤已各自说随其所知。贤者目揵连,我等宁可共彼诸贤往诣佛所,向论此事,于中知谁最为善说?世尊,我等谁为善说耶?”

世尊答曰:“舍梨子,一切悉善。所以者何?此诸法者,尽我所说。舍梨子,听我所说,如是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舍梨子,若有比丘随所依住城郭村邑,彼过夜平旦,著衣持钵,入村乞食,善守护身,善敛诸根,善立其念。彼乞食已,过日中后,收举衣钵,澡洗手足,以尼师檀著于肩上,或至无事处,或至树下,或至空安静处,敷尼师檀,结跏趺坐,不解结跏趺坐乃至漏尽,彼便不解结跏趺坐乃至漏尽。舍梨子,如是比丘起发牛角娑罗林。”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双品牛角娑罗林经下第四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那摩提瘦,在揵祁精舍。

尔时,世尊过夜平旦,著衣持钵,入那摩提而行乞食;食讫中后,往诣牛角娑罗林。

尔时,牛角娑罗林有三族姓子共在中住,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难提、尊者金毗罗。彼尊者等所行如是:若彼乞食有前还者,便敷床汲水,出洗足器,安洗足橙及拭脚巾、水瓶、澡罐。若所乞食能尽食者,便尽食之;若有余者,器盛覆举。食讫收钵,澡洗手足,以尼师檀著于肩上,入室宴坐。若彼乞食有后还者,能尽食者亦尽食之;若不足者,取前余食,足而食之;若有余者,便泻著净地及无虫水中。取彼食器,净洗拭已,举著一面,收卷床席,拾洗足橙,收拭脚巾,举洗足器及水瓶、澡罐,扫洒食堂,粪除净已,收举衣钵,澡洗手足,以尼师檀著于肩上,入室宴坐。彼尊者等至于晡时,若有先从宴坐起者,见水瓶、澡罐空无有水,便持行取。若能胜者,便举持来,安著一面。若不能胜,则便以手招一比丘,两人共举,持著一面,各不相语,各不相问。彼尊者等五日一集,或共说法,或圣默然。

于是,守林人遥见世尊来,逆呵止曰:“沙门,沙门,莫入此林!所以者何?今此林中有三族姓子,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难提、尊者金毗罗,彼若见汝,或有不可。”

世尊告曰:“汝守林人,彼若见我,必可,无不可。”

于是,尊者阿那律陀遥见世尊来,即呵彼曰:“汝守林人,莫呵世尊!汝守林人,莫呵善逝!所以者何?是我尊来,我善逝来。”

尊者阿那律陀出迎世尊,摄佛衣钵。尊者难提为佛敷床,尊者金毗罗为佛取水。

尔时,世尊洗手足已,坐彼尊者所敷之座,坐已,问曰:“阿那律陀,汝常安隐,无所乏耶?”

尊者阿那律陀白曰:“世尊,我常安隐,无有所乏。”

世尊复问:“阿那律陀,云何安隐,无所乏耶?”

尊者阿那律陀白曰:“世尊,我作是念:我有善利,有大功德,谓我与如是梵行共行。世尊,我常向彼梵行行慈身业,见与不见,等无有异;行慈口业,行慈意业,见与不见,等无有异。世尊,我作是念:我今宁可自舍已心,随彼诸贤心。我便自舍己心,随彼诸贤心,我未曾有一不可心。世尊,如是我常安隐,无有所乏。”问尊者难提,答亦如是。复问尊者金毗罗曰:“汝常安隐,无所乏耶?”

尊者金毗罗白曰:“世尊,我常安隐,无有所乏。”

问曰:“金毗罗,云何安隐,无所乏耶?”

尊者金毗罗白曰:“世尊,我作是念:我有善利,有大功德,谓我与如是梵行共行。世尊,我常向彼梵行行慈身业,见与不见,等无有异;行慈口业,行慈意业,见与不见,等无有异。世尊,我作是念:我今宁可自舍己心,随彼诸贤心。我便自舍己心,随彼诸贤心,我未曾有一不可心。世尊,如是我常安隐,无有所乏。”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阿那律陀,如是汝等常共和合,安隐无诤,一心一师,合一水乳,颇得人上之法,而有差降安乐住止耶?”

尊者阿那律陀白曰:“世尊,如是我等常共和合,安隐无诤,一心一师,合一水乳,得人上之法,而有差降安乐住止。世尊,我等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世尊,如是我等常共和合,安隐无诤,一心一师,合一水乳,得此人上之法,而有差降安乐住止。”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阿那律陀,舍此住止,过此度此,颇更有余得人上之法,而有差降安乐住止耶?”

尊者阿那律陀白曰:“世尊,舍此住止,过此度此,更复有余得人上之法,而有差降安乐住止。世尊,我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世尊,舍此住止,过此度此,谓更有此余得人上之法,而有差降安乐住止。”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阿那律陀,舍此住止,过此度此,颇更有余得人上之法,而有差降安乐住止耶?”

尊者阿那律陀白曰:“世尊,舍此住止,过此度此,更复有余得人上之法,而有差降安乐住止。世尊,我等度一切色想至得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世尊,舍此住止,过此度此,谓更有此余得人上之法,而有差降安乐住止。”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阿那律陀,舍此住止,过此度此,颇更有余得人上之法,而有差降安乐住止耶?”

尊者阿那律陀白曰:“世尊,舍此住止,过此度此,更复有余得人上之法,而有差降安乐住止。世尊,我等得如意足、天耳智、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诸漏已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于现法中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世尊,舍此住止,过此度此,谓更有此余得人上之法,而有差降安乐住止。”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阿那律陀,舍此住止,过此度此,颇更有余得人上之法,而有差降安乐住止耶?”

尊者阿那律陀白曰:“世尊,舍此住止,过此度此,更无有余得人上之法,而有差降安乐住止。”

于是,世尊便作是念:“此族姓子之所游行,安隐快乐,我今宁可为彼说法。”世尊作是念已,即为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难提、尊者金毗罗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从座起去。于是,尊者阿那律陀、难提、金毗罗送世尊,随其近远,便还所住。

尊者难提、尊者金毗罗叹尊者阿那律陀曰:“善哉!善哉!尊者阿那律陀,我等初不闻尊者阿那律陀说如是义,我等如是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然尊者阿那律陀尽向世尊极称誉我等。”

尊者阿那律陀叹尊者难提、金毗罗曰:“善哉!善哉!尊者,我亦初未曾从诸贤等闻,尊者如是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然我长夜以心知尊者心,尊者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是故我向世尊如是如是说。”

于是,长鬼天形体极妙,光明巍巍,夜将向旦,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世尊曰:“大仙人,诸跋耆人得大善利,谓现有世尊及三族姓子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难提、尊者金毗罗。”

地神从长鬼天闻所说,放高大音声:“大仙人,诸跋耆人得大善利,谓现有世尊及三族姓子尊者阿那律陀、难提、金毗罗。”

从地神闻声,虚空天、四王天、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哆天、化乐天、他化乐天,须臾声彻至于梵天:“大仙人,诸跋耆人得大善利,谓现有世尊及三族姓子尊者阿那律陀、难提、金毗罗。”

世尊告曰:“如是!如是!长鬼天,诸跋耆人得大善利,谓现有世尊及三族姓子尊者阿那律陀、难提、金毗罗。长鬼天,地神闻汝声已,便放高大音声:大仙人,诸跋耆人得大善利,谓现有世尊及三族姓子尊者阿那律陀、难提、金毗罗。从地神闻声,虚空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哆天、化乐天、他化乐天,须臾声彻至于梵天:大仙人,诸跋耆人得大善利,谓现有世尊及三族姓子尊者阿那律陀、难提、金毗罗。长鬼天,若彼三族家,此三族姓子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彼三族家忆此三族姓子所因、所行者,彼亦长夜得大善利,安隐快乐。若彼村邑及天、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忆此三族姓子所因、所行者,彼亦长夜得利饶益,安隐快乐。长鬼天,此三族姓子如是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

佛说如是,此三族姓子及长鬼天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双品求解经第五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拘楼瘦剑摩瑟昙拘楼都邑。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缘于彼意,不知他心如真者,彼世尊正尽觉不可知,云何求解于如来乎?”

时,诸比丘白世尊曰:“世尊为法本!世尊为法主!法由世尊,惟愿说之!我等闻已,得广知义。”

佛便告曰:“比丘,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具分别说。”

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世尊告曰:“缘于彼意,不知他心如真者,当以二事求解如来:一者、眼知色,二者、耳闻声。若有秽污眼、耳知法,是彼尊者为有、为无耶?若求时,则知所有秽污眼、耳知法,彼尊者无。若无此者,当复更求。若有杂眼、耳知法,是彼尊者为有、为无耶?若求时,则知所有杂眼、耳知法,彼尊者无。若无此者,当复更求。若有白净眼、耳知法,是彼尊者为有、为无耶?若求时,则知所有白净眼、耳知法,彼尊者有。若有此者,当复更求。彼尊者为长夜行此法、为暂行耶?若求时,则知彼尊者长夜行此法,不暂行也。若常行者,当复更求。彼尊者为为名誉,为为利义入此禅耶?不为名誉,不为利义入此禅耶?若求时,则知彼尊者非为灾患故入此禅也。

“若有作是说:彼尊者乐行非恐怖,离欲不行欲,欲已尽也。便应问彼:贤者,有何行、有何力、有何智,令贤者自正观如是说:彼尊者乐行非恐怖,离欲不行欲,欲已尽耶?彼若作是答:贤者,我不知彼心,亦非余事知,然彼尊者或独住,或在众,或在集会,若有善逝,若为善逝所化为宗主,因食可见彼贤者,我不自知,我从彼尊者闻,面前谘受:我乐行非恐怖,离欲不行欲,欲已尽也。贤者,我有是行、有是力、有是智,令我自正观如是说:彼尊者乐行不恐怖,离欲不行欲,欲已尽也。

“于中当复问彼如来法:若有秽污眼、耳知法,有彼处此法灭尽无余?若有杂眼、耳知法,有彼处此法灭尽无余?若有白净法,有彼处此法灭尽无余?如来为彼答:若有秽污眼、耳知法,有彼处此法灭尽无余;若有杂眼、耳知法,有彼处此法灭尽无余。若有秽污眼、耳知法,如来灭断拔绝根本,终不复生;若有杂眼、耳知法,如来灭断拔绝根本,终不复生;若有白净法,如是我白净,如是境界,如是沙门,我如是成就此正法、律。有信弟子往见如来,奉侍如来,从如来闻法,如来为说法,上复上,妙复妙,善除黑白。如来为说法,上复上,妙复妙,善除黑白者,如是如是闻已,知断一法,于诸法得究竟,净信世尊:彼世尊正尽觉也。”

“复应问彼:贤者,有何行、有何力、有何智,令贤者知断一法,于诸法得究竟,净信世尊:彼世尊正尽觉耶?彼如是答:贤者,我不知世尊心,亦非余事知,我因世尊有如是净信,世尊为我说法,上复上,妙复妙,善除黑白。贤者,如如世尊为我说法者,如是如是我闻,如来为我说法,上复上,妙复妙,善除黑白。如是如是我闻已,知断一法,于诸法得究竟,净信世尊:彼世尊正尽觉也。贤者,我有是行、有是力、有是智,令我知断一法,于诸法得究竟,净信世尊:彼世尊正尽觉也。若有此行、有此力,深著如来信根已立者,是谓信见本不坏智相应,沙门、梵志、天及魔、梵及余世间无有能夺,如是求解如来,如是正知如来。”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四分别诵讫。

End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四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昨天我们讲到第七十二句,「见先哲于羹墙」。这一句我们学习了安士先生的批注,后面安士先生给我们附上《质孔说》的几篇。见先哲就是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二持随法瑜伽处住品第四之二辰三、增上戒住2 巳一、问问:增上戒住菩萨转时,当知何行、何状、何相?巳二、答2 午一、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一二六四、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应精进直前度驶流。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八卷

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八卷○佛照禅师奏对录宋淳熙三年十一月初三日孝宗皇帝。召对便殿致恭。三呼讫赐坐。师奏云:今春伏蒙圣旨。令洒扫灵隐。三月三十日又准降香开堂。实增感激。令蒙召对。获睹清光。千载一遇。帝问师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二问曰。世第一法为几念处。答曰。现在一坏缘法念处。未来四。问曰。世第一法为几缘。答曰。为四缘。因缘者相应共有因。次第缘者。与苦法忍作次第缘。境界缘者忍智所缘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三问曰。以何等故。见道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说者。见道展转为因。非世第一法。复有说者。见道圣人身中修。以圣人身中修故。自地他地修。世第一法凡夫

第十一卷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六云何名身。云何句身。云何味身。乃至广说。问曰。何以故作此论。答曰。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彼尊者迦旃延子。于此经中。现种种事。善于义相。或有人疑。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四复次诸心心数法。于所缘定。问曰。为于何法定言定耶。为于眼入定。为于色定。为于刹那定。答曰。或有说者。于眼入定。不于色定刹那定也。所以者何。未生心心数法甚多。云何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六复有经说。若入地一切处定行者。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不离不异。余一切处亦如是。问曰。诸得一切处定。必离第三禅欲。彼若见地是我。当知是第四禅地身见。见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四云何顶法云何顶法退。云何暖法乃至广说。问曰。此中逆说凡夫所得法。说世第一法已。何以不次说忍耶。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应说云何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七即彼经说。应以四事察人是长老。为可与语。为不可与语。云何为四。一不住是处非处。二不住智论。三不住分别。四不住道迹。问曰如此四事有何差别。答曰或有说者。不住是处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十有业得一入报。谓法入中命根。有业得二入报。谓意入法入。触入法入亦如是。若得报眼入。得四入。眼入身入触入法入。如眼入耳鼻舌入亦如是。若得身入。得三入。身入触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