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四十九卷 四分律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1 07:06

第四十九卷 四分律藏

第三分比丘尼揵度法之余

尔时世尊在波罗奈。时世谷贵人民饥饿乞求难得。诸比丘尼受食已故有余食。诸比丘尼作如是念。我等此食得与比丘不。佛言得与。复念得为比丘授食不。佛言得授。我等宿食与比丘为净不。佛言净。时诸比丘。受食已有余食。念言。我等此食得与比丘尼不。佛言得与。得为比丘尼授食不。佛言得授与。时有宿食。念言。与比丘尼净不。佛言净。尔时比丘尼。在阿练若处住。后异时阿练若处有事起。诸比丘白佛。佛言。比丘尼不应在阿练若处住。时有比丘尼在白衣家内住。见他夫主共妇呜口扪摸身体捉捺乳。年少比丘尼见已。便生厌离佛法心。诸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白佛。佛言。听为比丘尼别作住处。彼比丘尼便在别住处作技教他作。佛言。比丘尼不应在住处作技。比丘尼在别住处酤酒。佛言。不应在别住处酤酒。彼比丘尼安淫女在住处。佛言不应尔。彼为具香华庄身之具。佛言不应尔。时六群比丘尼。在巷陌四衢道头市中粪扫聚边立住。诸居士见皆共讥嫌呵骂言。此比丘尼。无有惭愧无有净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在如是处立住。如似淫女。诸比丘白佛。佛言。比丘尼不应在如是处立住。时六群比丘尼。以牙骨揩摩身作光泽。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尔。六群比丘尼。以细末药揩摩身光泽。佛言不应尔。彼摩身毛令卷。佛言不应尔。彼剪身毛。佛言不应尔。彼比丘尼持衣缠腰欲令细好。佛言不应尔。彼比丘尼着女人衣。佛言不应着。彼比丘尼着男子衣。佛言不应着。听比丘尼着比丘尼衣。比丘尼以多衣缠体欲令广好。佛言不应尔。彼不好着衣欲令身现。佛言不应尔。彼腰带头作鸟耳。佛言不应尔。彼作蔓陀罗腰带。佛言不应尔。彼畜鞞(语卑反音)楼腰带。佛言不应畜。彼畜娑腰带。佛言不应畜。彼散线带系腰。佛言。听比丘尼编织作带绕腰一周。若圆织者听再周。比丘尼至女人浴处浴。时有贼女淫女。语比丘尼言。汝等年少腋下始有毛。何得便修梵行。汝今可及时行欲乐。后悔何及。老时可修梵行。如是始终无失。时年少比丘尼闻。便心生厌离不乐佛法。诸比丘白佛。佛言比丘尼不应在女人浴处浴。彼比丘尼在白衣男子边浴。诸居士见皆共讥嫌言。此比丘尼。无有惭愧不修梵行。自称。我知正法云何在白衣男子边浴。如贼女淫女无异。如是何有正法。诸比丘白佛。佛言。比丘尼不应在白衣男子边浴。时有妇女夫出行不在。于余人边得娠。彼自堕胎已。往语常教化比丘尼言。我夫行不在。于余人边得娠。我已堕汝可为我弃之。答言可尔。彼比丘尼。即以一钵盛。一钵覆上。着络囊中。持在道行。时舍卫长者。常作如是愿若不先与出家人食我终不食。要先与然后食。彼长者清旦有事欲往余处。即遣人语言。汝往道路街巷见出家人将来。时使人受教已。即往出外求觅。见比丘尼语言。阿姨来与汝食。比丘尼言。止止便为供养我已彼言不尔。但来我当与食。比丘尼言。止止不须。彼使即强将比丘尼至家内。家内使人言。过钵来与汝食。彼比丘尼言。止止便为供养已。复言出钵。当与汝食。彼复言不须即强夺取钵见钵中有新堕胎。长者见已讥嫌言。比丘尼不知惭愧不修梵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自堕胎而弃之。如似贼女淫女无异。诸比丘白佛。佛言。白衣家有死者。比丘尼不应为弃。若比丘尼在村内。见乞食比丘。应出钵示之。时有白衣病来至比丘尼住处须瞻视白佛。佛言。听作方便遣之。若是信乐赞叹佛法僧者。随比丘尼能可作者使瞻视。彼后命过。诸比丘尼畏慎不敢弃白佛。佛言。听为住处净故弃之。尔时王波斯匿。边国反叛人民散乱。时六群比丘尼。在彼有疑恐怖处人间游行。时诸贼伴见已作如是言。此比丘尼。是王波斯匿所敬爱。我等宁可妻弄之。时诸居士见已皆共讥嫌。比丘尼无有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云何乃在有疑恐怖处人间游行。如似贼女淫女无异。诸比丘白佛。佛言。比丘尼不应在边国有疑恐怖处人间游行。尔时比丘尼有阿兰若住处。比丘有聚落住处。欲共贸易白佛。佛言听贸易。时比丘尼有阿兰若住处。居士有聚落间住处。欲共贸易白佛。佛言。听令净人贸易。尔时有二居士诤住处。彼一居士。布施比丘尼僧。尼僧即受。彼一居士即讥嫌言。此比丘尼不知惭愧多受无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今何有正法。他共诤住处。而便受之。施主虽无厌而受者当知足。诸比丘白佛。佛言。共诤住处不应受。尔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王园中有比丘尼住处。欲于中夏安居。畏慎不敢。世尊有教比丘尼不应在阿兰若处住。然王园中比丘尼住处牢固。诸比丘白佛。佛言。除王园中比丘尼住处余阿兰若处不应住。时有比丘尼。不往教授处。白佛。佛言应往。时有比丘尼。有佛法僧事。有病比丘尼所须。白佛。佛言听与欲去。时迦留陀夷。骂打比丘尼。若唾若华掷水洒。若说粗语诡语劝喻。骂者。令汝道破坏腐烂烧与驴通。打者若以手若杖若石。粗语者。说二道若好若恶。诡语者。若男子净洗浴。以好香涂身。梳治须发。着好华鬘璎珞严身。持孔雀毛盖。岂更有余事胜此者也。若女人亦如是。劝喻者。语言大姊。汝尚年少。腋下始有毛。何须便尔自毁修梵行为。不如及时五欲自乐。须待老时乃修梵行。时年少比丘尼。便生厌离心不乐佛法。时诸比丘尼闻。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迦留陀夷言。云何骂打比丘尼。乃至诡语劝喻耶。时诸比丘尼白诸比丘。诸比丘白佛。佛尔时集比丘僧。以无数方便呵责迦留陀夷。云何呵骂打比丘尼。乃至诡言劝喻。时世尊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听比丘尼僧为迦留陀夷作不为礼白二羯磨。应如是作。众中应差堪能作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姊僧听。此迦留陀夷。骂打比丘尼。乃至诡语劝喻。若僧时到僧忍听。为迦留陀夷作不礼羯磨。白如是。大姊僧听。此迦留陀夷。骂打比丘尼乃至诡言劝喻。今僧为作不礼羯磨。谁诸大姊忍。僧为迦留陀夷作不礼羯磨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为迦留陀夷作不礼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尔时迦留陀夷。随顺比丘尼僧不敢违逆。从比丘尼僧求解不礼羯磨。诸比丘白佛。佛言。若随顺比丘尼僧不敢违逆。从比丘尼僧乞解不礼羯磨者。比丘尼僧。应为解作白二羯磨。应如是解众中应差堪能作羯磨者。如上作如是白。大姊僧听。此迦留陀夷。比丘尼僧为作不礼羯磨。随顺比丘尼僧不敢违逆。今从比丘尼僧乞解不礼羯磨。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为解不礼羯磨。白如是。大姐僧听。此迦留陀夷。比丘尼僧为作不礼羯磨。随顺比丘尼僧不敢违逆。从比丘尼僧乞解不礼羯磨。僧今为迦留陀夷解不礼羯磨。谁诸大姊忍。僧为迦留陀夷解不礼羯磨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为迦留陀夷解不礼羯磨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时六群比丘。至比丘尼住处。共六群比丘尼共住。更相调弄或共呗或共哭或共戏笑。乱诸坐禅比丘尼。诸比丘白佛。佛言听遮彼便一切遮。不听入比丘尼住处。佛言。不应一切遮。应随乱闹处遮。若都乱住处。应一切遮。时六群比丘尼。来至比丘僧住处。共六群比丘。更相调弄。或共呗或共哭或共戏笑。白佛。佛言听遮彼。便一切遮。佛言。不应一切遮应随乱闹处遮。若都乱住处应一切遮。时六群比丘沙弥。来至比丘尼住处共六群比丘尼沙弥尼式叉摩那共住更相调弄。或共呗或共哭共戏笑。乱诸坐禅比丘尼。诸比丘白佛。佛言。听唤来谪罚。若不改。应为彼沙弥和尚阿阇梨作不礼羯磨。时六群比丘尼沙弥尼式叉摩那。来至寺内。共六群比丘沙弥共住。更相调弄。或共呗或共哭或共戏笑乱诸坐禅比丘。诸比丘白佛。佛言。应唤来谪罚。若不改。应为沙弥尼和尚阿阇梨作舍教授羯磨。时去比丘尼住处不远。有渠流通水。比丘尼以道在下承流觉乐有疑。诸比丘白佛。佛言。不犯波罗夷。犯偷兰遮。比丘尼不应以道承水流。时难陀比丘尼。至华树下经行处。有贼将去淫弄。彼有疑。以此因缘白佛。佛问言。难陀汝觉乐不。答言。如似热铁入体。佛言无犯。比丘尼不应独至如是经行处。尔时莲华色比丘尼阿兰若处经行。此比丘尼颜貌端正。有年少婆罗门见系心在彼。即捉欲犯。比丘尼言。于我当往某处。彼即放。莲华色比丘尼至彼处。即以屎涂身。彼婆罗门嗔。以石打头两眼脱出。莲华色不忆。有神足后乃知。即以神足力飞往佛所。头面礼足已却住一面。佛言。此比丘尼信乐。眼当还复。即如言还复如故彼比丘尼有疑。佛言无犯。比丘尼不应至阿兰若处。时比丘尼破戒有娠。在悬厕上大小便堕胎在厕中。除粪人见之。讥嫌骂詈言。比丘尼无有惭愧不修净行。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云何堕胎在厕中。如贼女淫女不异。诸比丘白佛。佛言。比丘尼不应在悬厕上大小便。彼比丘尼有疑。不敢在水上厕大小便。佛言听。时比丘尼结跏趺坐。血不净出。污脚跟指奇间。行乞食时虫草着脚。诸居士见皆嗤笑。诸比丘白佛。佛言。比丘尼不应结跏趺坐。彼疑不敢半跏趺坐。佛言听半坐。尔时世尊在舍卫国。有六群比丘尼。在白衣家内向孔中看。时诸居士见已皆共讥嫌言。比丘尼无有惭愧。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云何在他家向孔中看。如似贼女淫女不异。诸比丘白佛。佛言。比丘尼不应在白衣家向孔中看。尔时世尊在王舍城。时阿难。与大比丘僧五百人俱。在摩竭提人间游行。时阿难有六十弟子。皆是年少欲还舍戒。时阿难至王舍城。摩诃迦葉。遥见阿难来语言。此众欲失。汝年少不知足。阿难言。大德。我头白发已现。云何于迦葉所犹不免年少耶。迦葉报言。汝与年少比丘俱。不善闭诸根。食不知足。初夜后夜不能勤修。遍至诸家但行破谷。汝众当失。汝年少比丘不知足。偷兰难陀比丘尼闻彼语。嗔恚不喜作如是言。摩诃迦葉是故外道。何故数骂阿难言是年少令彼不悦耶。时摩诃迦葉语阿难言。汝看是比丘尼嗔恚作如是骂我。阿难。唯除世尊我不忆佛法外更有余事尊。阿难言。大德。忏悔女人无知。迦葉再三如是语。阿难亦再三如是言忏悔。夜过已迦葉清旦着衣持钵至王舍城乞食。时偷兰难陀比丘尼见唾之。时诸比丘尼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偷兰难陀言。云何乃唾大德迦葉。比丘尼白诸比丘。比丘白佛。佛尔时以此事集比丘僧。呵责偷兰难陀比丘尼言。汝云何乃唾大德迦葉。世尊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听唤来谪罚。若一比丘。唤一比丘尼应往。若不往应如法治。若一比丘。唤二比丘尼三比丘尼若僧应往。若不往应如法治。二比丘。唤一比丘尼应往。若不往应如法治。二比丘。唤二比丘尼若三比丘尼若僧应往。若不往应如法治。三比丘。唤一比丘尼应往。若不往应如法治。三比丘。唤二比丘尼三比丘尼若僧应往。若不往应如法治。僧唤一比丘尼应往。若不往应如法治。僧唤二比丘尼三比丘尼。若僧应往。若不往应如法治。时六群比丘闻。作如是言。我等欲唤比丘尼者便当唤。欲有作者便当作。何以故。世尊有如是语。一比丘。唤一比丘尼应往。若不往应如法治。乃至僧亦如是。诸比丘白佛。佛言。应相望前人。不可往不应往(尼揵度具足竟)。

第三分法揵度法

尔时世尊在舍卫国。时有客比丘不问旧比丘便入空房。蛇堕其上。便大声言蛇蛇。边傍比丘闻问言。汝何故大声耶。即为说因缘。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客比丘已。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客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不语旧比丘知入空房中。蛇堕其上。大声言蛇蛇。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听为客比丘制客比丘法彼客比丘应随顺客比丘法应作如是随顺。若客比丘欲入寺内。应知有佛塔若声闻塔若上座。应脱革屣手捉。彼不抖擞革屣便捉污手。佛言。不应不抖擞便捉应抖擞。世尊既言抖擞。彼便着树抖擞树神嫌责。佛言。不应着树抖擞革屣应着石抖擞。若木头若篱若两革屣相抖擞。彼应至门中手排门若有关钥应开。若不能开。应徐打令内人闻。若不闻应大打若不开应持衣钵与第二比丘捉。至下篱墙处踰墙而入开门时彼于塔边左行过。护塔神嗔。佛言不应左行过应右绕塔而过。彼至寺内若有杙若龙牙杙若衣架若渠水边若树若石若草安衣钵着上。至洗脚处洗脚。若无水问言何处有水。随彼言。有水处便往取应问言有虫无虫。若言有虫若是大虫触水而去者便持瓶取水。彼不洗手捉瓶取水余比丘皆恶之。佛言。不应不洗手捉瓶听两臂抱瓶腹若以衣角穿耳。彼至水所应净洗手盛满器水洗脚。彼以洗脚手便捉水。余比丘见恶之。佛言不应尔。应一手捉水一手洗脚彼先洗右脚后洗左脚。佛言。应先洗左脚后洗右脚。彼不拭革屣便着污衣。佛言不应不拭便着应拭已着。彼不漉去脚水便着革屣烂坏。佛言不应尔。应漉去脚水着革屣。彼应问言。我若干岁有如许房不答言有。复应问此房有人住无人住耶。若言无人住。应问。有卧具无耶。若言有。应问有被无被。若言有。应问。有利无利。若言有利。应问。有器物无器物。若言有。复问。有房衣无房衣。若言有。复应问。有福饶无福饶。若言有。若欲取者。应语言。我当取。彼应至房所排户。若有关闭。应开。彼开户已。手捉户两颊。内头看房中。勿令有蛇诸毒虫。若有应驱出。彼入户已。出床褥卧具枕地敷毡被若木上若板上。地敷应识表里。净扫房除粪土。应先看可弃处便弃。若得针线刀子若弊故物乃至一丸药。安着一处。若有主识彼当取。彼应拂拭疏向。若杙若龙牙杙若衣架。若壁破坏若鼠孔。应泥便泥。若地不平。应平治泥浆洒涂令净。取地敷抖擞曝晒持入房。若先敷不好应更好敷。若先敷好还如本敷。取床支物净拭治持入。应净扫床抖擞持入房安着支上。取卧具枕毡被净抖擞敷着绳床上。彼常着衣不着衣并置一处。取常所著衣余衣乱。佛言。常所著衣应别一处。彼以钵囊革屣囊针筒盛油器并着一处。余比丘恶之。佛言不应尔。应各各别处。应先入屋内看户橝高下然后闭。彼出房看壁四面。无有尘土不。若有应扫洒除去。应取机净洗。应具净水瓶洗瓶饮水器。应问。何处大行处。何处小行处。何处是净地。何处不净地。何者佛塔。何者声闻塔。何者是第一上座房。何者是第二第三第四上座房。彼先应礼佛塔复礼声闻塔。四上座随次礼。彼捉脚胫礼不应捉胫礼。彼捉膝礼不应捉膝礼。彼反抄衣缠颈裹头通肩披衣着革屣作礼。佛言。一切不应尔。自今已去。偏露右肩脱革屣右膝着地捉两脚如是言。大德我礼。若四上座在房内思惟。应随坐次礼房。彼应问。何处是众僧大食处小食处夜集处说戒处。何者是僧差食。檀越送食。月八日食。十五日食。月初日食。檀越请食次到何处。复问明日有何檀越请众僧小食大食。有何檀越。僧为作覆钵。谁家是学家。何处狗恶。何处是好人。何处是恶人。自今已去。我为客比丘制法客比丘应随顺。若不随顺。应如法治。自今已去。为旧比丘制法。旧比丘应随顺。应作如是随顺。旧比丘闻有客比丘来。应出外迎为捉衣钵。若有温室重阁经行处安置中。与客比丘坐。与洗足水水器拭足巾。为捉革屣着左面。看莫令泥水污。若泥水污。应移着余处。彼为客比丘洗足已。应还收洗足具还本处。应问。长老欲饮水不。若言饮。彼应持瓶为取水。彼不洗手持瓶余比丘恶之。应两臂抱瓶。若以衣角钩耳至水边净洗手。若是池水流水。应手拨除上取下净水。彼担水日中行水热。佛言。应以若草若树叶覆作荫持去。彼不洗器过水。佛言应净洗。彼饮已不洗器过与余人。余比丘恶之。佛言应洗然后与。彼与水时并语口中有灒唾堕水中。佛言不应并语。若有所语应回面语。彼不洗器便举。余比丘见皆恶之。佛言不应尔。彼应问。大德长老几岁。若言若干岁。应语言。此是房此是绳床木床褥枕毡被地敷。此是唾器此是小便器。此是大便处此是小便处。此是净处此是不净处。此是佛塔此是声闻塔。此是第一上座房。此是第二第三第四上座房。此是众僧大食处小食处夜集处布萨处。僧差食乃至次到某处。某甲檀越。明日请僧与小食大食。某甲家。僧与作覆钵羯磨。某甲家。僧与作学家羯磨。某甲处狗恶。某甲处好。某甲处恶。我今为旧比丘制法。旧比丘应随顺。若不随顺应如法治。尔时世尊在王舍城。时舍卫有婆罗门出家比丘。多恶污自恶大小便。用利厕草伤身作疮脓血出。污身污衣污卧具污床。诸比丘问。长老何所患。即具说因缘。时诸比丘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婆罗门出家比丘言。云何多恶污自恶大便。用利厕草伤身脓血出。污身污衣污卧具污床。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以此事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彼比丘言。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汝云何婆罗门出家比丘。多恶污自恶大便。用利厕草伤身脓血出。污身污衣污卧具污床耶。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为比丘制便厕法。诸比丘应随顺此法。应如是随顺。不应久忍大小便。若去时捉厕草。彼下座在上座前去。或并语并行。或在前在后反抄衣。或缠颈或裹头或着革屣。佛言不应尔。若在前去者听在前。彼至厕外应弹指若謦咳。若有人非人令知。彼至厕坊里。若杙若龙牙杙若衣架衣屋。若水边若树若石若草。应安衣着上。若畏雨渍。应安着无雨处。若风飘雨渍衣。听着衣手竖捉令不触厕两边坚安脚上厕。先看若有蛇蝎蜈蚣百足驱出。彼未蹲便举衣形露。佛言不应尔。应并蹲渐举衣。蹲已当看。勿令前却近两边使大小便涕唾污厕孔。彼高声大鸣。余比丘闻恶之。佛言不应尔。彼大便时不觉卒鸣有疑。佛言不犯。彼在厕上嚼杨枝若眠若入定。佛言不应尔。彼疑不敢在水上厕中大小便。佛言无犯。彼不用厕草拭身便起。污身污衣污坐具。佛言。听用厕草然后起。世尊有如是教。听用厕草。彼用长厕草。佛言。不应用长厕草。极长一搩手。彼用叉奇厕草杂叶。若用树皮。用草牛屎抟。佛言不应尔。彼用短厕草污手。佛言不应尔。极短长四指。彼用厕草不抖擞着厕草粪便弃。余比丘见恶之。佛言不应尔。彼以已用未用厕草杂一处取时污手。佛言应别处。彼用厕草已便起形露。佛言不应尔。应徐起渐下衣。彼至洗处。应弹指令彼若人若非人知。彼至洗处应先看。若有蛇百足毒虫应驱出。彼先褰衣而后蹲形露。佛言不应尔。彼就水器中洗。余比丘恶之。佛言不应尔。彼用水洗时有声。余比丘闻恶之。佛言不应尔。彼用水尽。佛言不应尔。应留乃至足一人洗。彼洗已不却身上水污衣污身。佛言不应尔。应去水若以手若以叶若弊物拭。若手臭应洗若以卤土若灰若泥若牛屎若故臭应以石揩若土墼若澡豆。彼不下衣便起形露。佛言不应尔。应渐下衣起。彼见洗器空不着水。佛言应见者便着水。彼在厕前受经诵经经行作衣。妨余比丘大小便。佛言不应尔。彼在厕边诵经受经经行作衣。余比丘见恶之。佛言不应尔。彼上厕见有粪扫不除。佛言见者应除。我今为诸比丘说大小便法。诸比丘应随顺。若不随顺应如法治。尔时世尊在舍卫国。有异乞食比丘。年少多所不解。不看门相便入。有女人眠屋中。其女人露形仰眠不净出污女根。彼比丘见愧惧。即疾疾从屋还出。比丘适出。其夫便入屋。见其妇露形仰卧不净污身。见已作如是念。我妇露形仰卧不净污身。彼比丘从屋疾疾而出。必犯我妇。即往追问言。汝犯我妇便走耶。比丘言。居士莫作如是言。我等不应作如是事。居士言。汝从我屋出。云何言不作。彼即打比丘次死。时诸比丘闻。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彼乞食比丘。云何乞食比丘。年少多所不解。不看门相乃入他女人眠屋。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乞食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乞食比丘。年少多所不解。不看门相乃入他女人卧屋。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为乞食比丘制法。乞食比丘应如是随顺。若乞食比丘入村乞食。清旦净洗手至衣架边。一手举衣一手挽取。舒张抖擞看。勿令有蛇虫。然后着腰带僧祇支。郁多罗僧舒张抖擞看。叠僧伽梨着头上若肩上。净洗钵着络囊中。若手巾裹。若钵囊盛。举衬身衣洗足革屣毡被。取道路行革屣。彼应持户钥出房去闭户推看。若不坚牢应更安扂。若坚牢应推绳着内然后四顾看。若无人见藏举户钩。若有人见不坚牢应持去。若更着坚牢处。在道行应常思惟善法。若见人应问讯言善来。若欲至聚落。小下道安钵置地。取僧伽梨舒张抖擞看然后着。村边若有卖器处若有屋若有作人。应脱道行革屣寄之。彼入村时。应看巷相看空处。看市相门相粪聚入白衣家。应看第一门相乃至第七门。尔时乞食比丘。至他舍内风吹衣堕肩。彼向女人正衣。佛言。不应向女人正衣应向壁。彼乞食比丘。右手捉钵左手捉杖时形露。佛言不应尔。应右手捉杖左手捉钵。彼乞食比丘当道住。令男子女人避道。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惭愧无有厌足。自言我知正法。当在道住令男子女人皆避道。如是何有正法。诸比丘白佛。佛言。乞食比丘不应当道住。世尊既言。不应在道住。彼在屏处住。佛言不应尔。应在见处住。彼乞食比丘他持食出便前迎取。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厌足。自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急前取食如似谷贵。诸比丘白佛。佛言。乞食比丘不应前取食。若是女人。若病。若妊娠。若抱儿。若天雨。若两手捉物。若地泥水唤比丘。比丘疑不敢前取。佛言唤应往。乞食比丘。得饭干饭麨鱼肉。并着一处。余比丘见恶之。佛言不应尔。杂着一处。若是一钵。应以物隔。若树叶皮若键镃。若次钵若小钵。糗应手巾裹。彼乞食比丘往大家乞食。居士见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厌足。自言我知正法。乃至大家乞食如似谷贵。如是何有正法。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选大家乞食。若次第乞不得应选。彼乞食比丘强乞要得乃去。诸居士见皆讥嫌。沙门释子不知惭愧无有厌足。自言我知正法。强从人乞要得乃去。如似谷贵。如是何有正法。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尔。若知当得应待。彼出时。当看第一门相乃至粪聚相。若出村。还取道行革屣着。下道安钵置地。叠僧伽梨着肩上若头上。行时常当思惟善法。若见人应先问讯善来。彼乞食比丘常所食处。应往净扫洒具水器残食器。复应具床座洗脚石水器拭脚巾。若见有余乞食比丘来。应起远迎逆为取钵。若有钵床钵支头上。取衣舒张看。勿令有腻尘坌泥污鸟粪污。若有如是污。应拭当拭。应揉便揉。应抖擞便抖擞。应浣当浣。浣已应绞去水洒着绳床木床上。彼应与乞食比丘坐。与水器与水与洗足石拭足巾。持革屣安左边。看勿令泥水污渍。若有水渍应移。彼为乞食比丘洗足已。应持水器洗足石诸物还复本处。彼应澡豆净洗手已。授水与彼乞食比丘。次授食与彼。食时应看供给所须。若有酪浆清酪浆若苦酒若盐若菜应与。若热应为扇。须水应与。若日时欲过应俱食。乞食比丘食已。应为取钵与洗手。自食已若有余食。应与人若非人。若着无草地若无虫水中。洗盛残食器复故处。应还复床坐洗足石水器。诸物复故处。扫除食处。彼以食钵除粪。余比丘见皆恶之。佛言。不应以钵除粪。应用澡盘扫帚。钵应净洁持。时有众多乞食比丘。共一处食。有妊娠狗。看食不得食。以饥故遂堕子。比丘白佛。佛言。食时若人若非人。应与食乃至一抟。我今为乞食比丘制法应随顺。若不随顺应如法治。尔时世尊在王舍城。时阿兰若比丘窳堕都无所具。不具水器洗足物。亦不留残食。去此住处不远。有众多贼过。时有一贼语余贼言。沙门释子常有此法。具水器洗足物亦留余食。我等可往彼。若得食当共食之。时贼至彼问言。汝有水不。答言无。有洗足物不。答言无有余食不。答言无。贼语言。汝在阿兰若处住。不具水洗足器。无有余食。即打令次死。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彼阿兰若比丘言。汝窳堕。云何在阿兰若处住。而不具水器。乃至不留余食。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彼阿兰若比丘。汝所为非。非威仪非沙门法非净行非随顺行。所不应为。云何窳堕。在阿兰若处住不具水器。乃至不留余食。以无数方便呵责阿兰若比丘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为阿兰若比丘制法。应随顺阿兰若法比丘。应如是随顺。若阿兰若比丘入村乞食。清旦净洗手至衣架已。一手举衣。一手挽衣取。舒张抖擞看。勿令有蛇虫然后着腰带僧祇支。郁多罗僧舒张抖擞看。叠僧伽梨着头上若肩上。净洗钵着络囊中。若手巾裹。若钵囊盛已。举衬身衣洗足革屣毡被。取道路行革屣打露杖。彼应持户钥。出房还闭户推看坚牢不。若不坚牢应更安扂。若坚牢应推绳着内四顾看。若无人见应藏举户钩。若有人见不坚牢应持去。若更着坚牢处。在道行应常思惟善法。若见人应先问讯言善来。若欲至聚落。小下道安钵置地。取僧伽黎舒张抖擞看然后着。若村边有卖器处若有屋若有作人。应脱道行革屣打露杖寄之。彼入村时。应看巷相若空处相市相若门相若粪聚相。入白衣家。应看第一门相乃至第七门相。尔时阿兰若比丘。至他舍内风吹衣堕肩。彼向女人正衣。佛言。不应向女人正衣应向壁。彼阿兰若比丘。右手捉钵左手捉杖时形露。佛言不应尔。应右手捉杖左手持钵。彼阿兰若比丘当道住。令男子女人避道。诸居士见皆共讥嫌。沙门释子不知惭愧无有厌足。自言我知正法。当在道住令男子女人避道。如是何有正法。诸比丘白佛。佛言。阿兰若比丘不应当道住。世尊既言。不应在道住。彼在屏处住。佛言不应尔。应在见处住。彼阿兰若比丘。他持食出便前迎取。诸居士见皆共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惭愧无有厌足。自言我知正法。如是何有正法。急前取食如似谷贵。诸比丘白佛。佛言。阿兰若比丘不应前取食。若是女人若妊娠若抱儿若天雨若两手捉物若地泥水唤比丘。比丘疑不敢前。佛言若唤应往。阿兰若比丘。得饭若干饭糗鱼肉。并着一处。余比丘见恶之。佛言不应尔。杂一处。若是一钵。应以物隔。若树叶皮若键镃。若次钵若小钵糗应手巾裹。彼阿兰若比丘往大家乞食。诸居士见皆共讥嫌。沙门释子不知惭愧无有厌足。自言我知正法。乃选大家乞食如似谷贵如是何有正法。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选大家乞食。若次第乞不得应选。彼阿兰若比丘强乞食要得乃去。时诸居士见皆共讥嫌。沙门释子不知惭愧无有厌足。自言我知正法。强从人乞要得乃去如似谷贵。如是何有正法。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尔。若知当得应待。彼得食时作如是念。此为贼此自食。出时当看第一门相乃至粪聚相。若出村还取行道革屣打露杖。小下道安钵置地。叠僧伽梨着肩上若头上。行时当常思惟善法。若见人应先问讯善来。彼阿兰若比丘常所食处。应往净扫洒具水洗器残食器。复应具床座洗脚石水器拭脚巾。若见有余阿兰若来。应起远迎逆为取钵。着钵床钵支头上。取衣舒张看。勿令有腻尘坌泥污鸟粪污。若有如是污。应拭便拭。应揉便揉。应抖擞便抖擞。若浣浣已应绞去水晒着绳床若木床上。彼应与阿兰若比丘坐。与水器与水。与洗足石拭脚巾。持革屣安左边。看勿令泥污水渍。若有泥污应移。彼为兰阿若比丘洗足已。应持水器洗足石诸物还复本处。彼应澡豆净洗手已。净洁别留残食。若有贼来应与。授水与彼阿兰若比丘。次授食与彼。食时应看供给所须。若有酪浆清酪浆若苦酒若盐若菜应与。若热应扇。须水应与。若日时欲过应俱食。阿兰若比丘食已。应为取钵与洗手。自食已若有余食。应与人若非人。若着无草地无虫水中。洗盛残食器。床座洗足石水器诸物复本处。应扫除食处。彼以食钵除粪。余比丘见皆恶之。佛言。不应以钵除粪。应用澡盘若扫帚。钵应净洁持。若有贼来应语。此是水是洗足物此是食。为汝等故别留净洁。若欲食便食。时贼问阿兰若。今夜是何时。彼比丘不能答惭愧。诸比丘白佛。佛言。阿兰若比丘应善知夜时节。时贼问阿兰若言。此是何方。阿兰若比丘不知答惭愧。诸比丘白佛。佛言。阿兰若比丘应善知方相。贼问比丘。今日是何星。阿兰若比丘不能答。诸比丘白佛。佛言。阿兰若比丘应善知星。彼阿兰若比丘敷好卧具安眠。时诸比丘白佛。佛言。阿兰若比丘不应尔。应初夜后夜警心思惟。今为阿兰若比丘制阿兰若法。阿兰若比丘应如法随顺。若不随顺应如法治。尔时世尊在舍卫国。时有居士请众僧明日食。即于其夜办具种种多美饮食。清旦往白时到。时诸比丘受请食时错乱。或有已坐者。有方坐者。或有已与食者。有方与食者。或有已食者。有方食者。或有已去者。有方欲去者。或有已出者。有方欲出者。而彼檀越不知。谁已食谁未食。时诸居士皆共嗔嫌。沙门释子不知惭愧无有厌足。自言我知正法。受檀越请错乱去。或有已坐者方坐者。或有已与食者。有方与食者。乃至或有已出者。有方欲出者。如是何有正法。令我等不知。已与谁未与谁。谁已食谁未食。时诸比丘闻。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彼受请比丘言。云何受檀越请错乱去。或有已坐者方坐者乃至方欲出者。令檀越不知已与谁未与谁谁已食谁未食。时诸比丘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缘具白世尊。世尊尔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呵责彼受请比丘。云何受檀越请错乱去。或有已坐者有方坐者乃至方欲出者。令檀越不知已与谁未与谁谁已食谁未食耶。以无数方便呵责已告诸比丘。自今已去。为诸比丘制食上法。诸比丘应随顺食上法。应如是随顺。若比丘欲往受请。应往众僧常小食处大食处可见处住。若檀越来白时到。上座应在前如象行而去。若上座往大小便处应待。彼下座在前行。并语并行或前或后。或反抄衣。或缠颈。或裹头。或通肩披衣。或着革屣。佛言不应尔。应偏露右肩脱革屣在后行。若有为佛事法事僧事有病比丘事。佛言应白上座在前去。彼有命难梵行难。畏慎不敢不问而去。佛言。若有如是难事。若问若不问听去。彼往食处错乱聚住。佛言不应尔。应随次座。上座坐已。应看中座下座。勿令不如法坐不善覆身。若有不如法坐不善覆身者。应弹指令觉。若遣人语。令知好如法坐。中座坐已。应看上座下座。勿令不如法坐不善覆身。若有不如法坐不善覆身。应弹指令觉。若遣人语。令知好如法坐。下座坐已亦如是。时有比丘。至食上无钵食。比坐应借钵。有比丘。不洗钵至食上。蛇在钵中吐。比丘用食已得病。佛言。不应不洗钵便持往食上。应净洗已用食。时六群比丘。贪受恭敬故。在后往食上。令诸比丘见我等当起。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贪利恭敬故。在后往食上。令诸比丘起。若未来者。听比坐开坐处。若檀越与上座果。应问言。果净不。若言未净。上座应语令净。若已净。问言为谁送来。若为上座送来。得随意取。若言为僧。应语令传使遍。若檀越与上座种种羹。应问言为谁送来。若言为上座。随意取。若言为僧。应语令传使遍。时有比丘不得食。听比坐为索。若无比坐。应自减半与。时诸比丘得食便食。诸居士见皆共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惭愧无有厌足。自言我知正法。得食便食如似谷贵饥饿时。如是何有正法。白佛。佛言不应尔。应唱言等得然后食。时六群比丘眶肘食妨碍比坐。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眶肘食。应敛肘食。六群比丘。食时大咳唾。迸唾堕比坐上。余比丘恶之白佛。佛言不应尔。应徐徐弃唾。彼食时若余果若菜根狼藉污地白佛。佛言不应尔。所食可弃之物。应聚着脚边。去时持去弃之。彼处处弃洗钵水令地污泥。佛言不应尔。以澡盘承弃外。尔时众多比丘。与六群比丘在白衣家内共机上坐食。有一六群比丘。便起不语比坐知。机倾倒地。余人皆堕形露。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尔。应语令知好坐。时有比丘。食已默然而去。彼檀越不知食好不好食为足不足。诸居士皆讥嫌。诸外道人皆称叹布施赞美檀越。而沙门释子。食已默然而去。令我等不知食好不好足不足。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食已默然而去。应为檀越说达嚫。乃至为说一偈。

若为利故施此利必当得

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快乐

世尊既言。应说达嚫。时人人皆说。遂便闹乱。佛言。不应人人乱说。应令上座说。若上座不能说。应语能者说。若上座不语突吉罗。若上座语而不说者亦突吉罗。彼说达嚫时。余者皆去彼安坐。或在静处坐。或在覆处坐。或共女人在无有知男子处说法。过五六语媟嬻。时人皆嫌责。语诸比丘。白佛。佛言。达嚫时余比丘不应去。应留上座。四人相待。余者听去。若为佛法僧事。若病比丘事。应白令知然后去。若语余比丘去。若檀越欲闻说布施。应称叹布施。若欲闻说檀越法。应为赞叹檀越法。若欲闻说天。应为赞叹天。若欲闻说过去父祖。应为赞叹过去父祖。应为檀越赞叹布施。赞叹檀越。赞叹佛法僧。为诸比丘说食上法。诸比丘应随顺。若不随顺如法治。尔时世尊在舍卫国。时诸比丘衣服垢腻。佛言。听以卤土若灰若土若牛屎浣。彼用粗涩盆石浣衣令衣坏。佛言。不应用粗涩盆石。应用细盆石。若色脱应更染。若泥若陀婆树皮。若婆茶树皮。揵陀罗塞炾苃。若阿摩勒。若以树根。若以茜草染。彼在日中渍汁用染不耐久。佛言。不应尔应煮。彼不知何处煮。佛言。应以釜煮。若禁满若铜瓶镬煮。彼煮时树皮片大不受。佛言。应以斧细斩。若沸涌出以木按之。彼不知熟不熟。佛言。应取汁二三渧着冷水中。若沈者熟应漉取汁。彼不知漉着何处。佛言。漉着盆中。若汁滓俱下。应以扫帚遮若扫帚弱应以木辅。彼漉汁时兼捉盆遂疲极。佛言不应尔。应一人捉盆一人漉汁。若热捉镊热物。彼冷热着一处染汁坏。佛言。不应尔。应冷热别处。若扬令冷然后和合。彼就染汁中染染汁坏。佛言。不应尔应取少许别余器中染。彼染已敷着地色坏。佛言不应尔。彼便敷着草上令草坏。彼敷着草上叶上令色不调。佛言。不应尔。应敷着伊梨延陀耄罗耄耄罗若氍氀上。十种衣中取一一衣敷着地。以彼染衣着上若悬着绳上。彼须绳听畜绳须签听作。彼须衣头安纽听作纽。若染汁偏流应倒易。时有比丘。晒染衣已背向煮。染汁衣汁偏流。有异比丘。先与嫌诤。见之不语彼令知衣色遂坏。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尔。见者应为倒易。若语令知。彼比丘染衣竟。不举釜禁满铜瓶盆器镬斧斤绳签伊梨延陀耄罗耄耄罗便舍去。佛言。不应尔。应藏举然后去。若余人索应与彼染衣竟。不扫除染处。令地不净。佛言。不应尔应扫除已去彼着新衣扫地尘坌污。佛言。不应着新衣。应着故者。若无私衣应着僧衣。彼逆风扫尘来坌身。佛言。不应尔应顺风扫。有五种扫地。不得大福德。不知逆风顺风。扫地不灭迹不除粪不复扫帚本处。有如是五法扫地不得大福德。有五法得大福德。知逆风顺风。扫地灭迹除粪。复扫帚本处。有如是五法得大福德。若上座在下风。应语言小避。我欲扫地。我今为诸比丘说染衣法。应随顺。若不随顺。应如法治(法揵度具足竟)。

End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

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一 种子本文第二讲第二节,讲过万法唯识,其中说到,识是一种功能,功能未起现行时,不称识而称为种子; 种子起现行时,不占种子而称识。所以种子是潜在的功能,识是潜在功能发生作用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第三持究竟瑜伽处地品第三壬七、地品3 癸一、总名建立4 子一、标如前所说十三住中,应知随彼建立七地。前之六种,唯菩萨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一二九一、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有求为苦,无欲为乐。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四十九节 落空

第四十九节 落空僧问黄檗:如何是道?如何修行?檗曰:道是何物?汝欲修行?问:诸方宗师相承参禅学道如何?檗曰:接引钝根人语,未可依凭。问:此是接引钝根人语,未审接上根人复说何法?檗曰,若是上根人,何处更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八章 阿赖耶识的四分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八章 阿赖耶识的四分唯识哲学有两条定理:第一阿赖耶识是万物的本源,人生的本源;第二识的作用是绝待的不是对待的,就是识自身的见分了别相分①。将这两条定理连到一起来说,便是人生与万物决不是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六章 识有四分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六章 识有四分这唯识哲学所说的,不仅是在觉了以后认识一切事理的本质,除识以外无他物。即使在凡夫的思想作为上也仅是自己识的了别,与一切事理的本质毫不相干。为了解释识的了别作用究竟如何?所

阿赖耶识的功能有哪四分

阿赖耶识的功能分为四分:一、见分;二、相分;三、自证分;四、证自证分。证自证分证自证分就是真如,就是唯一真心,也就是佛性。自证分自证分是未破无始无明而犹迷的佛性。即使佛性虽然在迷,但终究能够证道,即自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二问曰。世第一法为几念处。答曰。现在一坏缘法念处。未来四。问曰。世第一法为几缘。答曰。为四缘。因缘者相应共有因。次第缘者。与苦法忍作次第缘。境界缘者忍智所缘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三问曰。以何等故。见道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说者。见道展转为因。非世第一法。复有说者。见道圣人身中修。以圣人身中修故。自地他地修。世第一法凡夫

第十一卷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六云何名身。云何句身。云何味身。乃至广说。问曰。何以故作此论。答曰。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彼尊者迦旃延子。于此经中。现种种事。善于义相。或有人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