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四十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1 09:44

第四十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捉宝学处第五十九

尔时薄伽梵。在王舍城鹫峰山。于日初分执持衣钵。下鹫峰山入城乞食。将尊者阿难陀以为侍者。于时遇天大雨水荡崖崩。见劫初人所安伏藏光色晃耀。世尊告阿难陀曰。汝应观此。是大黑蛇是大害毒。阿难陀曰。是可畏毒。作是语时。去斯不远有一贫人。常采根果以自活命。闻称毒声便生是念。我试往观。所云害毒其状如何。勿令于夜蜇害于我。既至其所见是伏藏光彩外发。于时贫人见已欣喜窃生是念。愿此毒蛇恒蜇于我。父母妻子所有眷属。亦不辞痛。遂将叶盖。细细持归渐兴宅舍。以供衣食。共诸亲族随意受用。便大富盛。时未生怨杀父自立。便令使者遍观国邑谁有多财。时彼使人见得伏藏者。舍宅昌炽衣食丰盈。奴婢牛羊有异常日。便问之曰。汝于昔时贫无衣食。何故今日忽然富盛。岂非窃得王家伏藏耶。即便执捉送至王所。王便问曰。汝今卒富得我伏藏耶。彼便拒讳。王曰。此违我命准法当死。所有眷属并收系狱。此应断命。时彼狱官即将其人欲往刑戮。于其路中作如是语。阿难陀此是大黑蛇是大害毒。阿难陀曰。是可畏毒。然王国法。将刑之人所有语言必须反奏。见是语已即白王知。王曰可唤将来。既至王所。王自问曰。如汝所言有何义理。彼人具陈昔事。王于尔时于世尊所创发信心。问彼人曰。咄男子汝信佛语。答言大王我实深信。时王闻已泪落沾衣。报彼人曰。此物与汝眷属皆放。时彼男子既得脱已喜不自胜。作如是念。我之所有富盛家业皆由世尊之所致也。我今宜应礼世尊足。请佛僧众就舍而食。广说乃至食已闻法。即于座上见四谛法获预流果。广如余说。此是缘起尚未制戒。

佛在王舍城鹫峰山。时邬波难陀于日初分执持衣钵入城乞食。于路见教射人不申礼敬。巡家渐次至教射堂中。见无师主唯有诸徒。邬波难陀告诸人曰。汝等学射徒费日功未能成就。即自执弓箭在右而射。放箭皆中。告言汝等当觅上好师匠而学技能。邬波难陀告已而出。时彼射师还至堂中。诸人见时不致恭敬。问曰汝等何故傲慢异常。诸人报曰。我废生业欲学技能。看此形势似空费日。师问其故。诸人具以事答。师闻语已便往寺中觅邬波难陀。见已礼足作如是语。阿遮利耶斯乃是我活命之缘。幸愿慈悲勿相破坏。邬波难陀报言。痴人。弓射之术是我技能。汝将活命无束修礼。其人礼而谢曰。事已往者请勿致责。自今已去谨随上命。即便货卖教射之具。所得之物送与邬波难陀。至射堂中忧怀而住。亲友见问。何故忧愁。彼以事答。时人闻已便生讥议。沙门释子所作非法。云何令他教射之人遂至贫乏。此亦缘起尚未制戒。缘起同前。入城乞食。时邬波难陀乃至巡家至教乐堂中。见师不在自取乐器具奏八音。广说如前。乃至其人货卖乐具遂至贫乏。此亦缘起尚未制戒。

尔时世尊随缘施化。从王舍城至广严城。住高阁堂中。时邬波难陀于日初分时执持衣钵入城乞食。于其中路见栗姑毗多诸童男。以璎珞具置在一边而共游戏。邬波难陀见其璎珞。谓药叉物遂即收取。时诸童子见取璎珞。便各竞来牵其手足。咸以尘土而散掷之。遂还璎珞。邬波难陀尘土坌身方还入寺。苾刍见问。岂与童子而共戏乎。邬波难陀具以事答。此亦缘起尚未制戒。

佛在广严城。乃至六众苾刍入城乞食。路次栗姑毗园。便入园中见诸戏具。即取鼓乐如法击奏。犹如净饭王所奏音乐。及未生怨战鼓之响。时城内人闻斯声已皆大惊怖。作如是语。定是未生怨王来袭我国。即严兵革出大城门共相拒敌。是时六众便弃鼓乐俱出园外。诸人见六众来。问言圣者。未生怨王所有兵众今在何处。六众曰彼未生怨何因至此。问曰若不来者彼之战鼓因何响振。六众答曰。此是我等聊为戏笑。非是王军。余人报曰。仁可急去。勿住此中。栗姑毗来必是相辱。即还入寺。诸苾刍问。何故空钵而归。具以事答。少欲苾刍闻是语已共生嫌贱。云何苾刍共作如是不端严事。乃至白佛。广说如前。佛言我观十利。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宝及宝类。若自捉教人捉者。波逸底迦。

尔时世尊。从广严城至憍萨罗国室罗伐城。住逝多林给孤独园。时毗舍佉鹿子母。闻佛来至欲申敬礼。具诸璎珞周遍严身。禀性怀惭耻将见佛。遂脱璎珞付其从者。着鲜白服入见世尊。礼佛足已听闻妙法。从座而去。时彼从者以其璎珞置花树下。遂忘归家。时阿难陀见其璎珞便作是念。世尊所制由此当开。即便收取自往白佛。佛言。善哉善哉。阿难陀。我虽未许汝已知时。若说戒时应云除时因缘。复于异时毗舍佉问从者曰。将璎珞来。报言寺中树下忘不持来。报云往取。子闻语已白其母曰。岂如库内令彼取来。寺中多人彼物定失。母曰我在生来物不遗失。汝但往取。必定应得。从者承命遂往寺中。阿难陀见之便授璎珞。从者持至。母告子曰。我不失财。斯言非谬。子作是念。我当试验其事实不。便取其母金印指环投于井中。汲水之时随水而得。其子复将掷于江内。鱼见吞食。渔人获得诣市卖之。家人买归破腹而得。复以金囊弃之于路。时人见者皆谓是蛇避之而去。子还收取。既作如是多种试验。方知其母不失于物。复有苾刍行至寺外。见遗金囊持之而去。后有人来苾刍报曰。此是汝囊不。彼人言是。便与。持去。次有一人急走而来。问苾刍曰。见我金囊不。报曰我已与他将去。其人闻已懊恼命终。世尊知已告诸苾刍。不应如是辄即与人。应问记验相应者与。不同者勿与。复有苾刍。见盛金囊弃之而去。佛言不应弃去。应以叶覆。彼以叶覆弃之而去。佛言不应弃去。可以物盖。应于其处七八日中来去看守。有人来认。问相当者应可与之。若不相当者将归寺中可贮僧库。经五六月若有主来认。相当应与。无主来者。应将此物买牢器物而举用之。后有主认。若记同者应将物示。此是汝物买得。随意将去。若索利者应报彼云。汝物合失。得本应喜。何不知恩更求利物。尔时世尊以此因缘集。苾刍众。赞叹持戒告曰。前是创制此是随开。乃至我观十利。为诸苾刍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宝及宝类。若自捉教人捉。除在寺内及白衣舍。波逸底迦。若在寺内及白衣舍见宝及宝类。应作是念然后当取。若有认者我当与之。此是时。

若复苾刍者谓六众也。宝谓七宝。宝类者。谓诸兵器弓刀之属。及音乐具鼓笛之流。自捉使人及以结罪。广如上说。苾刍在寺中及以俗舍。若见宝等。听作是念然后收取。若有主来我当持与。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刍自手使人捉诸宝物。已磨治者皆得堕罪。未磨治者但得恶作。乃至捉假琉璃亦恶作罪。若捉严身璎珞之具。皆得堕罪。乃至麦莛结为鬘者。捉亦恶作。若捉琵琶等诸杂乐具有弦柱者。便得堕罪。无弦恶作。乃至竹筒作一弦琴。执亦恶作。若诸蠡贝是堪吹者。捉得堕罪。不堪吹者恶作。诸鼓乐具堪与不堪。得罪重轻亦同此说。若执弓时有弦[弓*朁]者。便得堕罪。无者恶作。若刀有刃箭有镞头。皆得本罪。异斯恶作。乃至弹毛弓及草莛箭。亦皆恶作。若像有舍利。执得堕罪。无舍利者恶作。若作大师想擎持者无犯。又无犯者谓最初犯人。或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时诸苾刍咸皆有疑。以何因缘毗舍佉母不失钱财。佛告诸苾刍。汝等应听。乃往古昔迦摄波佛涅槃之后。有一老母奉持戒行。时讫栗枳王。宫人游戏园中遗璎珞具。时彼老母得此璎珞。系竹竿头欲求本主。时王遣人寻此璎珞。于老母处得已奉王。王见物喜怪其奇异。嗟叹老母问曰。既有好心理合嘉赏。今何所欲。老母白王。更无所欲。不求现利。愿以此缘于未来世所生之处得不失财报。由昔净心今受斯果。往时老母者即今毗舍佉母是。由于往时不藏他物。发愿力故。于生生中虽失珍财终还获得。是故苾刍得他物时。勿盗藏举。如是应学。

非时洗浴学处第六十

佛在王舍城。时此城傍有三温泉。一王自洗浴。二是王宫人。三诸杂人。其王洗浴处苾刍亦洗。宫人浴处苾刍尼亦浴。于时六众苾刍洗浴之际。便生是念。我今试王信心厚薄。意欲相恼沉吟久之不时速出。王遂遣人取水别处而浴。不入温泉。既洗沐已往诣佛所。顶礼双足听闻妙法。辞佛而退。时具寿阿难陀闻是事已便往白佛。佛言由诸苾刍为洗浴故。有是过生。诸苾刍等不应洗浴。时诸苾刍身不洗沐体多垢腻。乞食之时婆罗门居士等见而问曰。圣者岂复仁等身持垢秽将为清净耶。何因不洗。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半月应为洗浴。于暑热时彼诸苾刍不数洗故。身体萎黄。诸人见问。圣者何故似带病耶。答曰我由世尊不许数洗身体烦热。致使之然。诸人告曰。世尊大悲以此为缘必当开许。以缘白佛。佛言热时应洗。有苾刍病医人令洗。答言世尊。不许。以缘白佛。佛言病时应洗。苾刍或营众作或窣睹波。身垢不净。人见讥嫌。以缘白佛。佛言作时应洗。诸苾刍涉道行时。来往疲极委身而卧。诸人见怪问曰。仁等何不策修善品。昼寝而住。苾刍以缘白佛。佛言若道行时应洗。苾刍被风吹。时身多尘坌垢秽不净。人见讥笑。同前白佛。佛言风时应洗。又触雨时又风雨时。泥污身体。同前白佛。佛言若雨时若风雨时。随意应洗。尔时世尊赞叹持戒。乃至我观十利。为诸苾刍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半月应洗浴。故违而浴者除余时。波逸底迦。余时者。热时病时作时行时。风时雨时风雨时。此是时。若复苾刍者谓六众也。半月应洗浴者。谓齐十五日一度听浴。故违者谓不依教行。除余时者。若在余时此则无犯。热时者。春余一月半在。谓有一月半在。当作安居。(谓从四月一日至五月半是)及夏初一月谓入夏一月。(谓从五月十六日至六月半是)此两月半名极热时。若病时者。若苾刍有病除多洗浴。不能安隐者是。作时者。谓为三宝所有作务。下至扫地大如席许。或时涂拭如牛卧处。行时者。谓行一踰膳那或半踰膳那。还来者是。风时者。乃至风吹衣角摇动者是。雨时者。乃至两三渧雨落身上者是。风雨时者。谓二俱有。此是时者是随听法。结罪同前。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刍每于开限洗浴之时。常须心念口言而为守持。应云在某时中我今洗浴。若不守持者。以水洗身水未至脐。得恶作罪。水至脐者即得堕罪。若入水洗者准此应知。若先以暖水后以冷水如上浴时。得罪同前。或先池后河等。事亦同此。时有苾刍。于河彼岸有请唤事。不敢入水往赴其请。佛言应去。勿致疑惑。苾刍有事渡河。脚跌堕水。心生疑悔。佛言无犯。苾刍渡桥堕落闷绝。余人见之便以水洒。苾刍起已便生疑悔。佛言无犯。又无犯者谓最初犯人。或痴狂心乱痛恼所缠。

第七摄颂曰。

杀傍生故恼击擽水同眠

怖藏资索衣无根女同路

杀傍生学处第六十一

佛在室罗伐城。尔时具寿邬陀夷日初分时入城乞食。遂至教射堂中。其师出外但有诸生。见教射处所置堋垛事无准的。时邬陀夷遂取五箭仰视虚空。时有一乌飞腾而过。邬陀夷便射四箭遮乌四边。乌乃上飞。遂以箭贯从口而出。告诸生曰。少年汝等应当求如是师傅学斯技术。后教射师回至射堂。弟子具说其事。师作是念。勿令苾刍数来相恼。即设方计。令彼诸生持其死乌。系竹竿上随邬陀夷后。令彼恶响周遍十方。作如是说。仁等当知。大德邬陀夷有斯技艺。空中落羽箭入乌肠。时诸婆罗门居士等。见斯事已各起讥嫌。云何苾刍自执弓箭杀诸禽鸟。此则肉不堪食筋皮无用。于不应处而为恶业。少欲苾刍闻生嫌耻。以缘白佛。尔时世尊广说如前。乃至我观十利。为诸苾刍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故断傍生命者。波逸底迦。若复苾刍者谓邬陀夷。余义如上。故者明非错误。傍生者谓是飞乌。或复诸余禽兽之类。断命者谓杀其命根。释罪同前。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言断傍生命者。谓以三事。内外及俱。而兴方便断彼命根。若苾刍作杀害心。乃至以一指损害傍生。因此命终者。得波逸底迦。或当时不死。后时因此死者。亦得堕罪。若后时不死者。得恶作罪。如是广说。如前断人命学处具说。又无犯者谓最初犯人。如前广说。

故恼苾刍学处第六十二

佛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时大目干连与十七众出家并受近圆。彼十七众遂便亲近六众苾刍。时邬陀夷告十七众作如是语。具寿。汝等为我作如是如是事。答曰我不能作。岂仁是我阿遮利耶邬波驮耶。令我执作。邬陀夷见是语已。即便驱遣不许同住。时十七众遂向余处而为读诵。邬陀夷便诣邬波难陀处告言。上座知不。此诸小师不受我语。事欲如何。邬波难陀曰。汝今应可令彼小师各生恼悔废其习读。当作是语。广说恼缘。时邬陀夷闻是教已。如言即作。告十七众曰。具寿。汝等岂复能得漏尽入正定聚耶。由汝皆是减年受具。既无戒足众善不生。如是广说。乃至作法不成。时十七众便以此事告大目干连。时大目干连为除疑悔复告之曰。佛说初人无犯。况汝无过。然复谁向汝等作如是语令生追悔。报言尊者邬陀夷。少欲苾刍闻是语已便生嫌贱。云何苾刍故令苾刍心生悔恼。以缘白佛。广说乃至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故恼他苾刍。乃至少时不乐。以此为缘者。波逸底迦。

若复苾刍者谓邬陀夷。余义如上。故恼者。欲令心生恶作发起追悔。少时不乐者。乃至须臾情不安隐。以此为缘者。非余事也。结罪如上。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谓问其别事。又问律教相应。云何问别事。若苾刍于他苾刍处作恼乱心。往诣其所作如是言。具寿。汝忆某王及某长者不。答言彼已多时我不记忆。报言具寿。彼非多时。汝不忆者。即是生年未满二十而受圆具。更可近圆。作是语时。设彼苾刍心不生恼。然此苾刍亦得堕罪。如是问言。汝忆某时日蚀月蚀俭岁丰年。广说如上。云何问律教相应。如作恼心问言。具寿。汝先于何处所而受近圆。答言某处。报曰彼处先无大界。不结界场大众不集。便成别住非善受近圆。汝应更受。又问具寿。谁是汝阿遮利耶邬波驮耶。答言彼是我二师。报曰彼人破戒不合为师。汝则不名善受近圆。又问汝向某处不。答言去。若向彼处皆是愚痴破戒之人。或鄙恶类。非是善伴。汝定破戒。作如是等语恼乱他时。随彼前人恼与不恼。但使闻知皆得堕罪。又问具寿。汝取二师衣不。答言曾取。报言汝若取者。有贼心故犯他胜罪。问言具寿。汝颇曾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灭不。答言我说。报曰汝若说此上人法者。犯他胜罪。如是说时作恼乱心。皆得堕罪。此中无犯者。如有苾刍诣苾刍所作如是问。具寿。汝忆某王及某长者不。答言我不忆。报言具寿。彼已多时。汝虽不忆亦是年满二十善受近圆。又日月薄蚀年岁丰俭。如上应知。是谓问其别事。如有苾刍诣苾刍所作如是问。具寿。汝先于何处所而受近圆。答言某处。报曰我知某处。先有大界旧结界场。汝即善受近圆。如是问其二师。问所向处。问取师衣。答曰此皆无过。又问具寿。汝说诸行无常乃至涅槃寂灭。答言我说。报曰汝不自称得此上人法不。答言不也。若如言者说亦无过。是谓问与律教相应。又无犯者谓最初犯人。广说如上。

以指击擽学处第六十三

佛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时大目干连既与十七众出家。广说乃至但有营事。即十七人共相捡挍更互助成。如前杀戒中具言其事。时十六人从一乞忏。见彼不言。即皆以指。击擽令其大笑。因而致死。少欲苾刍闻生嫌耻。云何苾刍以指击擽断他命根。以缘白佛。佛言广说乃至我观十利。为诸苾刍制其学处。应如是说。若复苾刍以指击擽他者。波逸底迦若复苾刍者谓十七众。余义如上。以指击擽者。谓是身业。结罪如上。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刍以一指头击擽他者得一堕罪。乃至五指便得五罪。若以拳击擽。得一堕罪。若以足指准手应知。若以指端示其靥处。或指疮处或指蚊虫。或示旋毛等。并皆无犯。又无犯者谓最初犯人。广说如上。

水中戏学处第六十四

佛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时十七众中有最大苾刍。名邬波离。断诸烦恼证阿罗汉果已。便作是念。我始观察于久共住同梵行者。于此众中谁有善根谁无善根。观已知有系属于谁。知属于我。时邬波离为作引导。方便相随俱往阿市罗跋底河。滤水添瓶。观察水已正念用心为洗浴事。既洗浴竟住在一边。时十六人亦皆澡浴。既入河中乍浮乍没。或往彼岸或还此岸。或沿波或沂流。或打水鼓或击水蛙。或为水索或为水杵。如是等类作众伎乐。身手掉举共为戏笑。时胜光大王于高楼上遥见彼戏。告胜鬘夫人曰。试当观汝所重福田。夫人白言。大王。此辈少年颜容盛壮能修梵行。王不称奇。王虽年迈未能静息。彼水中戏亦何见责。时具寿邬波离观彼王心知生轻慢。欲令信故告诸人曰。仁等可各整衣服。俱持水瓶共还住处。时邬波离以神通力。与同梵行者各升虚空。于王楼上飞腾而过。时胜鬘夫人俯观其影仰视希奇。便白王曰。王可观此胜妙福田腾空而去。王言夫人。岂有证阿罗汉者水中戏耶。夫人答曰。此则是王之所闻知。有未闻事王所不知。王曰何谓也。夫人曰。心如电光须臾改易。以坚固定犹若金刚。刹那之间破无明惑。王不应怪。王闻语已默然无答。时胜鬘夫人见斯事已。便令使者礼拜世尊。并申请白。见诸圣者在水中戏。唯愿世尊于诸圣者而为忆念。勿令水中而为戏乐。尔时世尊闻是事已。乃至我观十利。为诸苾刍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水中戏者。波逸底迦。

若复苾刍者谓十七众。余义如上。若苾刍于水中戏。如上所说。浮没掉举等事。皆得堕罪。此中犯相其事云何。有其九事能生于犯。云何为九。谓自喜教他喜。自戏教他戏。自跳教他跳。掉举弄影。身相打拍。若苾刍作水中戏意。从床而起带持衣服。往诣河池所脱上衣。着洗裙身入水中。乃至未没已来皆恶作罪。身若没时。便得堕罪。出时亦尔。若作求凉冷意者。出没无犯。或从此岸向彼岸。从彼岸向此岸。或沿波或沂流等。皆犯堕罪。若作学浮意者无犯。若打水鼓。广说如前。乃至以指弹作声。皆得堕罪。若瓶瓨瓯器盛水而戏者。波逸底迦。乃至指弹得恶作罪。若羹臛碗中打作鼓声。乃至指画为迹作调戏心。得恶作罪。欲令冷者无犯。又无犯者谓初犯人。广如上说。

与女人同室宿学处第六十五

佛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时具寿阿尼卢陀断众结惑证阿罗汉。彼既自受解脱胜乐作如是念。世尊于我已作大恩。我于世尊欲作何事而能报德。我今宜可利益有情。此即名为酬恩中胜。作斯念已。执持衣钵人间游行至一聚落。此聚落中有一长者。二男一女。其女长成行不贞谨。彼二兄弟因与他竞。他人告曰。汝妹未嫁与外人私通。兄弟闻已问妹虚实。妹即答曰。我实清谨。世人谩说。于后不久遂便有娠。兄弟问曰。汝言清谨何处得斯。妹曰曾有秃人强逼于我。因即有娠。后遂生男。时人名为秃子。母号秃子母。是时具寿阿尼卢陀既至此村。日将欲暮求宿处所。时诸童子报言。圣者彼处有秃子母舍。必相容宿。时具寿阿尼卢陀随言即去。投彼家宿。时秃子母遂相容止。便生邪念。即于夜中就尊者所欲相抱捉。于时尊者知其恶见。以神通力上升虚空。女人见已生希有心。求哀忏谢仰而告曰。唯愿圣者慈愍我故当为下来。是时圣者为利益故。纵身而下为其说法。如闻法已心便启悟证获初果。既至明日。其女兄弟至还见讥。汝之姊妹非但俗旅。虽释迦子亦被拘牵。彼二闻已俱生忿怒。便就其舍欲杀苾刍。是时尊者观二童子及诸有情根机时熟。即升虚空现十八变作希有事。时彼聚落四近诸人。各并云奔共观异相。尊者复坐即便为众宣说法要。令彼兄弟及万二千人皆得见谛。广说乃至阿尼卢陀见斯过已。更不复于俗舍之中而为止宿。复于异时阿尼卢陀于一村隅苑园中宿。即于此夜有诸贼侣。欲偷劫此村过苑园中。见苾刍宿共相议曰。我欲盗财见不祥相。我今宜可杀此苾刍。时贼将军先是尊者寺内作人。既遥见之遂相忆识。告诸人曰君等当知。昔有商客入大海中遭诸厄难。称其名者安隐而归。如此之人不应造次便为杀戮。我等且去入村。若不得物回杀未晚。诸贼相随入村劫盗。多获财物还至园中。是时尊者便为群贼宣说法要示教利喜。皆令见谛得预流果。时彼诸人皆留盗物还彼村人。其夜有天告村人曰。汝等诸人贼所盗物。皆由尊者阿尼卢陀威神力故。所有财物并在村外苑园之中。皆不将去。汝至天明各往收取。时彼村人闻天告命。至天晓已便往园中。到尊者所各礼足已在一面坐。尊者为其说法。令万二千人亦皆见谛。时彼贼侣有五百人。便求尊者而为出家。时阿尼卢陀将五百人诣世尊所。世尊见至便命善来苾刍。皆成出家并即圆具。蒙佛教诫不久皆证阿罗汉果。时诸苾刍问阿尼卢陀。尊者。得安乐行不。答曰有安乐行。亦有苦行。问言云何。答曰我利有情斯成乐行。几遭斩首是为苦行。问言何故即便具答投女宿事。诸苾刍曰。合与女人共室宿耶。答曰只由不合有此过生。少欲苾刍闻已嫌贱。云何苾刍与女人同室宿。以缘白佛。佛言乃至我观十利。为诸苾刍制其学处。应如是说。

若复苾刍共女人同室宿者。波逸底迦。

若复苾刍者谓具寿阿尼卢陀。余义如上。共者兼彼也。女人者。若妇若童女。谓堪行淫境。同室宿者。室有四种如上。释罪同前。此中犯相其事云何。若苾刍与女同宿。身在中阁女人在阁下。应拔梯令上。或门安扂钥或遣人看守。若异此者。乃至明相未出已来。得恶作罪。若过明相便得堕罪。若苾刍在阁下女在中阁。或苾刍在中阁女在上阁。或复翻此。广说如前。或苾刍在房女在檐前。唯除梯一事。余并如前。若女在房中苾刍檐下。应外系其户。余如前说。若在门屋下。苾刍门内女在门前。应内安关扂。翻斯外系。余并同前。假令共室。若有夫主守护者无犯。又无犯者谓初犯人。广说如上。时诸苾刍咸皆有疑。白佛言。世尊。具寿阿尼卢陀曾作何业生富贵家。出家断惑证阿罗汉。广化有情为大利益。唯愿为说。佛告诸苾刍。汝等当听。乃往过去迦摄佛时有一苾刍。于聚落中住。建大寺宇躬为捡挍。设上供养愿求解脱。共住弟子有五百人。时聚落中所有人民。于苾刍处信敬深重。乃至广说。由昔捡挍供养众僧故生富贵家。由发愿力故证阿罗汉。彼五百弟子即今五百阿罗汉是。昔聚落中所有居人。即所化诸人是。又问何因得妙天眼。佛弟子中最为第一。佛言昔迦罗村驮佛制底之处兴大供养。时有群贼欲行窃盗入制底中。见其灯闇遂便挑举。睹佛尊容情生欢喜。即发大愿。愿我来世得遇大师承事无倦。得妙天眼人中第一。由彼愿力今获天眼最为第一。汝诸苾刍当如是学。

End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二问曰。世第一法为几念处。答曰。现在一坏缘法念处。未来四。问曰。世第一法为几缘。答曰。为四缘。因缘者相应共有因。次第缘者。与苦法忍作次第缘。境界缘者忍智所缘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三问曰。以何等故。见道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说者。见道展转为因。非世第一法。复有说者。见道圣人身中修。以圣人身中修故。自地他地修。世第一法凡夫

第十一卷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六云何名身。云何句身。云何味身。乃至广说。问曰。何以故作此论。答曰。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彼尊者迦旃延子。于此经中。现种种事。善于义相。或有人疑。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四复次诸心心数法。于所缘定。问曰。为于何法定言定耶。为于眼入定。为于色定。为于刹那定。答曰。或有说者。于眼入定。不于色定刹那定也。所以者何。未生心心数法甚多。云何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六复有经说。若入地一切处定行者。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不离不异。余一切处亦如是。问曰。诸得一切处定。必离第三禅欲。彼若见地是我。当知是第四禅地身见。见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四云何顶法云何顶法退。云何暖法乃至广说。问曰。此中逆说凡夫所得法。说世第一法已。何以不次说忍耶。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应说云何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七即彼经说。应以四事察人是长老。为可与语。为不可与语。云何为四。一不住是处非处。二不住智论。三不住分别。四不住道迹。问曰如此四事有何差别。答曰或有说者。不住是处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十有业得一入报。谓法入中命根。有业得二入报。谓意入法入。触入法入亦如是。若得报眼入。得四入。眼入身入触入法入。如眼入耳鼻舌入亦如是。若得身入。得三入。身入触入法

第十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一一人此生十二支缘。几在过去几在未来几在现在。如是章及解章义。此中应广说优波提舍。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为止他义故。如毗婆阇婆提说缘起是无为法。问曰彼以何义故说缘

第二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爱敬品第四之四世尊说无学成就戒身。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经中说无学成就戒身。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佛经是此论根本。今欲广解佛经故而作此论。复次所以作

第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三问曰次第缘体性是何。答曰。如波伽罗那说。除过去现在阿罗汉最后心。诸余过去现在心心数法是也。复有说者。诸过去现在心心数法。是次第缘体性。问曰。若然者阿罗汉最后心。

第十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十一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善法与不善法。作近所作因。不善法与不善法。作近所作因。不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者。以善业故生大富长者商主家。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