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四十六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1 11:14

第四十六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

入王宫门学处第八十二之三

尔时胜音城顶髻王。受父禅后初以正法化人。未经多时便行非法。彼二大臣利益除患。白言。大王当以正法化人勿为非法。何以故。王之国人如花果树。以时溉灌勿为衰损。则条[榦-木 禾]花果繁实可期。王之百姓亦复如是。恩养以法赋税无亏。虽复正谏彼行非法不肯悛改。如是至三不用其语。便生嗔恚告余臣曰。若人故与灌顶王教共相违逆者。当与何罪。时有佞臣。前白王曰。此何在言理当合死。说伽他曰。

若臣拒王教若牙齿摇动

若食中和毒除之方乐生

大臣若多智善闲诸法律

富盛有兵戎不除当自害

王闻是语告彼臣曰。若如是者彼二老臣先王所嘱。我今不忍辄自加刑。从今已去勿令与我更重相见。即令门人遮不听入。立二佞臣以为辅相。佞臣得宠每于王所而说颂曰。

苣胜不熬蒸及以不磨捣

不苦加功压无缘可得油

国中人众事亦如是。严加苦切方办国事。王曰今以国政付卿二人。其所作者即为定量。时二佞臣便以苦法驱驰百姓。时有商人。从胜音城持诸货物。至摩揭陀国到仙道苾刍所。仙道记识便问之曰。

胜音顶髻王大臣及兵众

无病无恐怖以法治人不

商人答曰。

王及诸大臣兵众皆安隐

虽无他恐怖非法以治人

时仙道苾刍闻是语已次第更问。谁为第一大臣。王用谁语苦逼百姓。答言圣者。昔二大臣遮不听入。更令余二谄佞大臣。王用其言常行苦虐。令国人众不得安隐。仙道闻已告商人曰。汝往彼国告诸人曰。勿为忧恼待我三月夏安居意。当自至彼诲语其王。时彼商人礼苾刍足辞之而去。渐至胜音城报诸人曰。老王不久自来至此。诲语小王不许非法苦楚人众。时彼佞臣闻斯语已白顶髻王曰。王今知不。昔日老王有心来此重贪国位。王曰父已出家宁求王位。大臣曰由贪爱心令彼追悔。王曰其欲如何。臣曰当断其命。王曰彼是我父云何兴害。大臣即便为说颂曰。

若父母兄弟或复是女男

恶念作怨家当须斩其首

假使有千子共乘于一船

一子作怨家诸子须沉没

存家杀一命为村除一家

为臣除一村为己弃一国

时彼佞臣作如是等种种劝谕。王然其说。佞臣即命诸屠人曰。汝今往杀彼老王。我当赏汝。时彼屠者于老王所恋慕情深。虽被发遣心不乐去。如是再三。以金银珍宝乃至聚落悉皆赏赐。亦不肯行。佞臣忿怒告狱官曰。汝今可去收彼屠人。并其眷属系之于狱。狱官闻已惊走而去。至屠人所并诸眷属执缚将来。屠人恐怖白言。勿相执缚随意所为。狱官曰汝杀老王我今放汝。屠人曰去。即皆手执利剑求觅老王。随路而行向摩揭陀国。时具寿仙道夏安居竟。往诣佛所头面礼足。白佛言。世尊。我今欲往本胜音城。世尊告曰。随汝意去。当须思念。业力难违。是时仙道礼辞佛已至所住房。嘱授卧具执持衣钵。往胜音城行过半路。逢彼屠人共相忆识。问曰汝从胜音城来。答曰如是。彼处国王及以百姓各得安不。具为问答。广说如前。乃至非法治国。于大王所不愿相见。仙道闻已告言。丈夫若如是者我当回去。时诸屠人即说颂曰。

勇猛大王何处去顶髻不欲愿王生

故遣我等共相刑王今命尽无逃处

仙道闻已告彼人曰。丈夫岂复顶髻故遣汝等断我命耶。答曰如是。仙道便念。如世尊说当须思念。业力难违者由斯事故。密作是语即报屠者曰。贤首汝等可暂停息。我本所为而作出家。虽复剃发染衣其事未办。汝等暂住待我少时求所为事。诸人报曰。大王随意。时具寿仙道于一树下结跏趺坐如龙王盘。如佛言曰。多闻之人有五种利益。云何为五。一者蕴善巧。二者处善巧。三者界善巧。四者缘起善巧。五者于其所须教诫教授不求于他。时仙道苾刍于斯五事悉皆善巧。于五趣轮回知无定相。一切诸行皆悉无常。善观察已断诸烦恼证阿罗汉果。观金与土平等不殊。刀割香涂了无二想。心无挂碍如手撝空。能以大智破无明[穀-禾 卵]。三明六通四无碍辩悉皆具足。于三界中所有爱着。利养恭敬无不弃舍。证解脱乐说伽他曰。

已断诸结缚善拔众毒箭

我仙道苾刍仍不免王法

作是语已告屠者曰。贤首我所作者今已作讫。汝所为者当可随情。屠人白言。大王我若归国。顶髻问言。大王死时有何言说。将何以报。答曰汝当报彼作如是说。

汝造多恶业杀父贪国位

我获胜涅槃汝堕无间狱

复应告曰。汝造二无间业。一者杀父。二者杀阿罗汉诸漏已尽。当受极苦堕无间狱。汝可至诚殷勤悔罪。冀得轻微。仙道复念。我以神力乘空而去。勿令由此受极重殃。即生正念欲发神通。于所求境心便迷乱。乃至神通之字亦不记忆。况复腾空而欲远去。复更念言。世尊令我当思业力无可逃避。说伽他曰。

假令经百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时彼屠人即拔利刀斩断王首。头落于地。空中说伽他曰。

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

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

是时世尊在竹林园中忽然微笑。世尊法尔若微笑时。于口中出五色光明。或有沉下或复上升。其光下者下至无间并余地狱。若受炎热皆得清凉。若处寒冰便获温暖。彼诸有情各得安乐皆作是念。我与汝等为从地狱死生余处耶。令彼有情生信心已。复现余相。彼见相已皆作是念。我等不于此死而生余处。然此必由希奇大圣威德力故。令我身心现受安乐。既生敬信便能消灭地狱诸苦。于人天趣受胜妙身。当为法器能见谛理。其上升者上至色究竟天。光中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等法。并复说此二伽他曰。

汝当求出离于佛教精勤

降伏生死军如象摧草舍

于此法律中常修不放逸

能竭烦恼海当尽苦边际

时彼光明周遍三千大千世界已。还至佛所。若佛世尊说过去事。光从背入。若说未来事。光从胸入。若说地狱事。光从足下入。若说傍生事。光从足跟入。若说饿鬼事。光从足指入。若说人事。光从膝入。若说力轮王事。光从左手掌入。若说转轮王事。光从右手掌入。若说天事。光从脐入。若说声闻事。光从口入。若说独觉事。光从眉间入。若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事。光从顶入。是时光明绕佛三匝从足下入。时具寿阿难陀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如来应正等觉。熙怡微笑非无因缘。即说伽他而请佛曰。

口出种种妙光明流满大千非一相

周遍十方诸刹土如日光照尽虚空

佛是众生最胜因能除憍慢及忧戚

无缘不启于金口微笑当演有希奇

安详审谛牟尼尊乐欲闻者能为说

如师子王发妙吼愿为我等决疑心

佛如大海妙山王若无因缘不摇动

自在慈悲现微笑为渴仰者说因缘

佛告阿难陀。如是如是非无因缘。如来应正等觉辄为微笑。汝今当听。说伽他曰。

已断诸结缚善拔众毒箭

彼仙道苾刍仍不免王法

阿难陀彼胜音城顶髻王由恶知识故。其父先王得阿罗汉无有愆负。横加逆害。决定当堕无间狱中。阿难陀白佛言。世尊。仙道苾刍得阿罗汉。今被杀耶。佛言被杀。时阿难陀闻已流泪伤感难裁时彼屠人遂持王头及以衣钵诣胜音城至佞臣所告言。我见老王奉教。杀讫。此是其头及以衣钵。时二佞臣见斯事已生大欢喜。往顶髻所。白言大王。王可欣庆。于王国内无复怨家。王曰谁是我怨家。答曰老王王曰岂复先王今已命断。答曰今已杀讫。王曰如何得知。佞臣即指屠者。此等诸人亲断彼命。顶髻问曰。我父先王有几兵众欲来此耶。屠者答曰。彼是出家苾刍宁有兵众。单身只步随路而来。便持衣钵及以王头呈示顶髻。顶髻见已闷绝于地。冷水洒散良久乃稣。起便大哭问屠者曰。父王死时有何言嘱。答言大王。先王死时亲说伽他。遣白王知。

汝造多罪业杀父贪国位

我获胜涅槃汝堕无间狱

又曰汝造二逆业一者杀父。二者杀阿罗汉诸漏已尽。堕无间狱当受极苦。汝可至诚殷勤除悔。冀得轻微是时顶髻闻是说已。忧箭射心容色憔悴。如断生苇茎叶枯萎。即便遣使唤二旧臣。至而告曰。何因卿等二人见我造作极重恶业不相遮止。二臣答曰。王教令我不得相见。有何方便共相谏止。顶髻即便敕二佞臣勿来相见。立二旧臣重为辅相从斯渐渐劝顶髻王正法治国。时二佞臣既失宠已别为方便欲改王心于旧二阿罗汉一名底洒。二名布洒。二窣堵波各于一边造一小穴。取二小猫儿各安穴内。于日日中以肉餧饲。教令识语每常持肉到穴边。时大声唤言。底洒布洒汝各出来。猫子便出。又复告言。汝等若实以邪谄事诳惑世间。受信心衣食以自活命。由斯恶业堕猫子中。事不虚者各取肉脔。绕自窣堵波还归本穴。作是语已方始投肉。猫子得肉各绕其塔。还趣穴中。如是日日于窣堵波处教二猫子。乃至淳熟体解人言。时二佞臣作此事已。至顶髻母所白言。太妃王今羸瘦性命无几。岂得今时舍而不问。王母报曰。我欲如何。由君二人教作如是极重恶业。二臣白言。岂可罐落井中绠亦同弃。母曰知有此事我欲何为。佞臣曰杀父之忧妃自开解。杀阿罗汉心生悔恼。我等为除。母曰欲若为除。臣曰底洒布洒自云得阿罗汉。众所共知。斯乃诳惑于他说无后世宁知死已生猫子中。以此证知无阿罗汉。母曰此若实者可令自验。足得除忧。其母即便至顶髻所问言。爱子何故汝今身极羸损痿黄困笃。便白母白。我今宁得身心不苦。由二佞臣教我造作二无间业。先王无辜枉加杀害。是阿罗汉诸漏已尽。必当直趣无间狱中。母曰汝不须忧。我当为说。王曰幸愿为说除我深忧。母曰此国先王非是汝父。我因洗浴与外人交通。因即生汝。虽断彼命非成逆罪。王曰且知非父无重逆业。杀阿罗汉其罪可无。母曰此事汝可问有智人以详虚实。是时太妃辞子而去。命二佞臣告言。我子所有杀父之忧已为除讫。杀罗汉罪尔自当知。时顶髻王即便总命群寮令集一处。诸有智者亦唤俱来。时二佞臣随众而至王便问曰。朕闻杀阿罗汉得大逆罪其事如何。时大众中有白王曰。大王谁复知彼得阿罗汉。复有说言。阿罗汉者。乘空来去道眼通明。知有害身何不远避。二佞臣曰。王何见忧。于此世间无阿罗汉。而今杀彼得逆罪耶。王曰我及诸人。悉皆现见底洒布洒获阿罗汉。上腾虚空身变水火作诸神通入无余依妙涅槃界。卿等云何道其无实。佞臣曰。愿王宽其罪使得终其事。王曰欲作何事。臣曰彼皆虚伪诳惑世间。实更受生。云无后有。若实无者因何生在猫子之中各居塔下。王曰如何得知。臣曰王当自验。其王即便命诸臣曰。我欲往彼观其虚实。王遂整驾。及诸大众百千万人至制底所。时彼佞臣便持肉脔在制底边。大声唤言。底洒布洒汝各出来。猫子便出。又复告言。汝等若实以邪謟事诳惑世间。受信心衣食以自活命。由斯恶业堕猫子中。事不虚者各取肉脔。绕已窣堵波还入本穴。作是语已方始投肉。猫子得肉各绕其塔。还趣穴中。佞臣曰王今见不。王曰我见。佞臣曰今此世间无阿罗汉。但有空言。时王即便舍阿罗汉见发起邪心。所有布施苾刍苾刍尼等。饮食供养悉皆断绝。时诸五众既无饮食。并皆四散唯大迦多演那及世罗苾刍尼。于此城住。时迦多演那苾刍。于晨朝时执持衣钵。入胜音城欲行乞食。逢顶髻王出外游猎。尊者见王便生是念。或王见我生不喜心避之而去。王逢见已问佞臣曰。何故苾刍远相避去。佞臣答曰。彼苾刍作是念。勿令杀父作逆之人尘触我身。为斯远去。王闻大怒敕诸兵士各以土一把散苾刍上。时彼尊者知是。事已即便化作小室在中端坐。彼诸人众各以尘土。弃尊者上便成大聚。时利益除患二大忠臣。见其非理便为去土。问言大德。今此城人作无利事。当受何报。苾刍报曰。斋七日来当雨尘土。所有城郭填压无遗。时利益大臣子名绀颜。授与尊者大迦多演那以充侍者除患大臣女名绀容。授与世罗苾刍尼以充给侍。即于是日天雨珍宝。乃至六日皆雨珍宝。时彼利益除患二大忠臣。各收珍宝盛满二船。于其夜中出城逃避。随河而去至一胜地各造一城以为居止。一名利益城。二名除患城。至第七日。时世罗苾刍尼将给侍女。以神通力往憍闪毗城。即以侍女付瞿师罗长者。令其养育。尊者大迦多演那。于第七日于此城中见雨尘土。知是业力不可救济。即与胜音城中旧住天女。并侍者童子。见土满城人无遗子。乘空而去至大聚落。止谷场中暂时停息。整理衣钵入村乞食。由天力故场中稻谷自然盈满。是时场主见斯事已。作如是语。我此场中稻谷盈溢。皆由天女威神之力。即持户钥授与天女。报言。乃至我未重来。请勿弃去。便往村中众人集处普告之曰。于我场中有天女至。由彼威力场谷增多。君等若能共立我儿为聚落主者。我当留彼天女以相拥护常受安乐。诸人闻已咸云善好即立彼儿为聚落主。其父即向屏处。便以利刀自刎而死。时迦多演那乞得食已。还至场中共伴分食。食了收衣钵。告彼天女曰。我欲前行。汝被他嘱不可随去。天女曰。我有何事不得随行。尊者告曰。受他户钥其主未来。若舍去者是伤信义。须臾之顷村邑诸人各持香花来申供养。请天女曰。我等有福幸圣来仪。伏愿慈悲留神此住。随所须者我皆供给。天女报曰。若其君等苦相留者。可为大德迦多演那造立寺宇。并可为我别立神庙。四事供养无阙乏者。我当住此。诸人报曰。此皆为作即便造寺。去斯不远为立神堂。供养无阙。时彼天女每于夜半秉持灯炬。就尊者所听闻妙法。村人见者便作讥议。云何神女夜诣苾刍共行非法。神女闻已遂起嗔心。咒彼村人皆令疾患。诸人知已咸就神所共申忏谢。患苦遂除。尊者知已即辞神女。留小铜盏以为记念。便令绀颜童子执法衣角。腾空而去。是时神女遂劝村人造窣堵波。盏置于内名为铜盏制底。今犹现在。时绀颜童子执师衣角悬身而去。时人遥见皆悉唱言。滥波底滥波底(是悬挂义)其所经过方国之处因号滥波(今北印度现有其国)尊者渐去至一小国。其王命终绝无继嗣。时彼诸人皆知尊者神德高远。遂请童子立为君主。尊者许之。遂便策为绀颜王留知国务。从此复往步迦拏国。尊者之母生此国中。名贤善童女。尊者就舍为其说法。令得见谛。授之锡杖与作记念。彼造锡杖制底现今供养。尊者从此欲往中国路过雪岭。北方诸天俱来请曰。唯愿慈哀于我住处为留少许记念之事。尊者便念。如世尊说。中方之地不着布罗。即便以屦付与天神。诸神得已于爽垲之地造一制底。名曰布罗制底。是时尊者过缚叉河至布洒城内。巡家乞食。既饭食已。剃除须发并剪爪甲。诸人见已请其发爪。作发爪制底永贻供养。尊者次后从此南行至室罗伐城。诸苾刍见告言。善来大德迦多演那。所有游履得安乐不答言。具寿有苦有乐。时诸苾刍具问其故。答曰随处化人即是其乐。在胜音城被尘土压。斯成是苦。时诸苾刍寻问所由。尊者具答其事。苾刍闻已作如是语。彼杀父人生极邪见。且受如是现世花报。未来苦果谁复代当。时迦多演那洗手足已。往诣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世尊知而故问。迦多演那汝所游履得安乐不。时迦多演那以所经事具白世尊。世尊闻已默然而住。时诸苾刍闻其说已。咸皆有疑。白佛言。世尊唯愿慈悲为我宣说。彼仙道苾刍以何缘故。身为国主受大快乐。舍此胜位归佛出家。断诸烦恼得阿罗汉。不免刀杀。佛告诸苾刍。汝等当听。仙道苾刍所造之业。因缘熟时必须自受。无逃避处。广说如上。说伽他曰。

假令住百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汝等苾刍乃往古昔佛不出世。有独觉者出现世间。情存哀愍拯济贫乏。知足而受不乐多求。唯一福田喻如麟角来托林薮少欲而住。多有獐鹿先为依止。时有猎人。于此置弶常多获鹿。忽无所得。怪其何故。乃寻见人踪至独觉所。发嗔怒意以箭射之。圣者哀愍为升空界。猎人求下。圣者因即命终。遂火焚尸灌八牛乳。收其余骨为造制底。种种供养顶礼悲哀。愿勿因此受三涂报。所有供养功德生大王家。赀财丰足。当获如是功德希奇。胜此大师承事供养心无厌倦。汝等苾刍往时猎师者即仙道苾刍是。由昔以箭射独觉尊故。于多生中受地狱苦。后得为人五百生中常被刀箭所杀。由昔愿力得逢值我获阿罗汉。仍由不免刀剑所害而入涅槃。时诸苾刍次复有疑。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王子顶髻。及胜音城士女之类迦多演那。被尘土压。利益除患持宝出城。佛告诸苾刍。此等诸人因缘运会业果现前。广说如上。乃至果报还自受。汝等当听。于过去世一聚落中有长者住。娶妻未久诞生一息次生一女。各渐长大。男既娶妻女未成嫁。诸余女伴皆作婚咽。斯之一女绝无人问。时有独觉尊者出现于世。广说如前。有一独觉人间游行。届斯聚落入村乞食。时难嫁童女见圣者来。便以粪扫弃彼身上。即于此日有人问亲。其兄怪问。何故今朝有人问汝。答曰我于向者以恶粪扫弃苾刍上。兄闻而笑。女便以事告诸同伴。诸女闻已咸希嫁娶。竞以粪扫投掷苾刍。如是展转尽大聚落所有人民。并皆邪见将此为善。时彼圣者恐罪众人。遂便舍去。复有五通仙者来至此处。诸人复以粪扫而弃掷之。仙见此已亦复舍去。人皆生念。于尊者所弃粪得福。遂于父母之上亦弃粪秽。时此聚落有二长者。见行非法普告之曰。仁等所作实乖法宪。缘斯恶业必招苦果。聚落诸人虽闻此语。而邪见转增恶心不息。汝等苾刍昔时长者女者即顶髻是。彼聚落中邪见诸人即胜音城中众多人是。时彼二长者谏止诸人者。即利益除患二大臣是。往时劝止不令邪见。今时免难不被尘压。童女之兄见欢笑者即迦多演那是。由昔喜笑仍遭土压。汝等苾刍迦多演那若不证得无学果者。今因压土必致命终。是故诸苾刍若纯黑业得纯黑异熟。广说如上。乃至应当修学。尔时憍闪毗城有一长者。名曰善财。语作金声。家有一亿金钱。于旦朝时出大音声命诸作人曰。贤首汝等可起营作生务。此长者宅居近王宫。人闻语声作如是念。此人声相合一亿金钱至朝集。时王命臣曰。此善财长者我闻其声依如相法有一亿金钱。时王即唤善财至。问言。长者卿之宅内有几珍财。答言大王。有一亿金钱。诸臣闻已知王善相叹未曾有。由王知彼有妙音响。时人因即唤为妙音长者。由彼长者乃至失命因缘。终不口中故为妄语。王见惊嗟立为国相。长者以法辅正映蔽诸臣。悉皆见嫉。遂白王曰。妙音大臣多行欺诳。王闻是已即便试验。遂从贷用半亿金钱。令于百姓处随意征取。时彼长者依数而取。不枉一钱。王勘知已深生希有。重加其位。时妙音大臣体知财食皆悉无常。遂造义堂给施衣食。令人守掌。告其人曰。若见有人容仪别者。当须告我。是时南方有五百隐逸遁俗之宾。故弊充衣少欲为务。远涉艰险欲向憍闪毗国。于其中路无水可求。即便共诣一大树下。告言。可与我水。时树枝间忽展一手。环钏庄严持瓶注水。彼五百人皆饱足饮已。问言汝是何神。答曰我于前身去给孤独长者家不远而住。为客缝衣人。诸有贫乏不知长者居宅处者。我即以手指示其处。复由受持八支戒故。今得生此属四大王众天。时五百人见斯事已更相告曰。由持戒故报得生天。我等亦应诣给孤独长者处。受褒洒陀八支净戒。彼行渐次至妙音长者所设义堂。受供养已。掌人还舍白长者曰。有五百人。云从南国。形仪殊俗。可唤问之。长者命人问曰。仁等从何所来。答曰我等从南方来。又问今欲何之。答曰欲往室罗伐城给孤独长者处。受八支戒。妙音告曰。仁等可于此住待三月夏终。我当共去。答曰如是。至夏终已。妙音长者与五百人至给孤独长者处。慰问讫具陈其事。时彼长者将此诸人往诣佛所。俱礼佛足在一面坐。尔时世尊观彼根性。随机说法令出家已。断诸烦恼证阿罗汉果。妙音长者得预流果。既见谛已顶礼佛足。白言。世尊唯愿哀愍往憍闪毗。我当为佛及诸圣众造毗诃罗。世尊默然慈悲受请。即告大准陀曰。汝今可共妙音长者。往憍闪毗造毗诃罗。时大准陀受佛教已。执持衣钵共妙音俱行至憍闪毗。造一住处修营既了。遣使白佛。造寺事周。唯愿世尊及苾刍众慈悲降赴。世尊于日初分饭食讫。执持衣钵将诸大众。往憍闪毗至妙音园。于寺外池所洗手灌足方入寺中。时妙音长者即以金瓶注水。佛为受之。请佛及僧受斯住处。既至明日长者盛设供养。供佛及僧。饭食讫洗钵器嚼齿木澡漱已。大准陀及妙音长者并诸眷属。顶礼佛足在一面坐。为听法故准陀白佛言。世尊愿为我等开示演说。作何福业获大果利。光显无穷福常增长相续不绝。佛告准陀。有其七种有事福业无事福业。我为汝说。当一心听。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如是七福业者。若行住坐卧若睡若觉。于一切时如是福业。获大果利光显无穷。福常增长相续不绝。云何为七。准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好园圃施四方僧。此是第一有事福业。获大果利光显无穷。由此福故。若行住坐卧若睡若觉。于一切时如是福业。获大果利光显无穷。福常增长相续不绝。复次准陀若有净信男子女人。于此园中造立寺舍施四方僧。此是第二有事福业。获大果利光显无穷。福常增长相续不绝。复次准陀若有净信男子女人。于此寺中施以种种床座被褥沙门资具。此是第三有事福业。获大果利光显无穷。福常增长相续不绝。复次准陀若有净信男子女人。于此寺中常施美妙随时饮食。供养众僧。此是第四有事福业。获大果利光显无穷。福常增长相续不绝。复次准陀若有净信男子女人。于新来客苾刍及将欲行者。供给供养。此是第五有事福业。获大果利光显无穷。福常增长相续不绝。复次准陀若有净信男子女人。于病者处及看病人。供给供养。此是第六有事福业。获大果利光显无穷。福常增长相续不绝。复次准陀若有净信男子女人。于风寒雨雪炎热之时。便以种种随时饮食乃至麨粥。持至寺内供养众僧。令无辛苦食已安住。此是第七有事福业。获大果利光显无穷。福常增长相续不绝。准陀当知。此之七种有事福业。若有男子女人。要期结愿相续作者。此之福量不可数知。得尔所福获如是果。感得如是。胜妙之身但可名为是大福聚。准陀如五大河和合一处。同流而去趣于大海。其名曰弶伽河。琰母河。萨罗喻河。阿市罗伐底河。莫熙河。此之水量不可得知。有若干斛百千万亿。不能数知。但可名为是大水聚。尔时准陀复白佛言。世尊我等已闻有事福业。无事福业愿更为说。佛告准陀。当知有七无事福业。若有男子女人成就如是七福业者。若行住坐卧若睡若觉。于一切时如是福业。获大果利光显无穷。福常增长相续不绝。云何为七。准陀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闻有如来若如来弟子。于某村坊依止而住。闻已欢喜生出离心。此是第一无事福业。获大果利光显无穷。由此福故。若行住坐卧若睡若觉。于一切时如是福业。获大果利光显无穷。福常增长相续不绝。复次准陀。若有净信男子女人。闻彼如来若如来弟子欲来至此。闻已欢喜生出离心。此是第二无事福业。获大果利光显无穷。福常增长相续不绝。复次准陀。若有净信男子女人。闻彼如来若如来弟子涉路而来。闻已欢喜生出离心。此是第三无事福业。获大果利光显无穷。福常增长相续不绝。复次准陀。若有净信男子女人。闻彼如来若如来弟子至某村坊。闻已欢喜生出离心。此是第四无事福业。获大果利光显无穷。福常增长相续不绝。复次准陀。若有净信男子女人。诣彼如来若如来弟子处欲申敬礼。见已欢喜生出离心。此是第五无事福业。获大果利光显无穷。福常增长相续不绝。复次准陀。若有净信男子女人。见彼如来若如来弟子。便即一心听受妙法。既闻法已发大欢喜生出离心。此是第六无事福业。获大果利光显无穷。福常增长相续不绝。复次准陀若有净信男子女人。于彼如来若如来弟子。既闻法已归佛法僧受持净戒。此是第七无事福业。获大果利光显无穷。福常增长相续不绝。准陀当知。此之七种无事福业。若有男子女人。要期结愿相续作者。此之福量不可数知。得尔所福获如是果。感得如是胜妙之身。但可名为是大福聚。准陀如五大河和合一处。同流而去趣于大海。其名曰弶伽河。琰母河。萨罗喻河。阿市罗伐底河。莫熙河。此之水量不可得知。有若干斛百千万亿。不能数知。但可名为是大水聚。尔时世尊说是法已说伽他曰。

五河清洁净诸物妙津孕宝导众流

能令人兽等归依各竞奔注无停息

若人能修有事福及无事福生欢喜

胜福常流归此人如众河水投溟海

尔时大准陀。及妙音长者。人天大众。闻佛所说各生希有。顶礼佛足欢喜奉行。时诸苾刍咸皆有疑。请世尊曰。大德此妙音长者曾作何业。大王闻声表知其事。因号妙音。佛告诸苾刍。乃往过去婆罗痆斯城。于十二年中天旱无雨。有一长者。名曰善合。处分一人为掌库者常出赐物。于日日中以上妙饮食供养一千独觉圣者其营食人每旦恒将一狗往白时至。忽于别日忘不白知。其狗看日欲午。即走向千圣处讴讴作声。时诸圣者见狗声别。知是来请。即俱往长者舍。其狗又往白时至人处作声。彼人见已作如是念。岂非此狗命圣者来。遂即如常供养诸圣。汝等苾刍如是应知。往时善合长者。即我身是。掌库人者即给孤独是。白时至者即乌陀演那王是。狗者即妙音是。由彼往声白圣者故。今得好音。如是皆由先世因缘今受其报。时诸苾刍欢喜信受。

End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四十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三巳十五、四种法嗢柁南4 午一、标复有四种法嗢柁南,诸佛菩萨欲令有情清净故说。午二、征何等

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六

第四十六一二O六、本经叙说婆耆舍尊者唱诵诗偈赞叹诸上座比丘,也赞叹佛陀的功德。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有许多的上座比丘都跟随在佛陀左右,依止他而住在一起。这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四十六节 萝卜头禅

第四十六节 萝卜头禅百丈问云岩:『并却咽喉唇吻作麽生道?』岩曰:『和尚有也未?』丈曰:『丧我儿孙。』雪窦颂曰:『和尚有也未,金毛狮子不踞地。两两三三旧路行,大雄山下空弹子。』佛果曰:『云岩在百丈二十年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六卷

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六卷○滁州琅琊山(慧)觉和尚语录 (参学门人元聚集)示众云:主宾互换坐断乾坤。料简双施谁人举目。释迦圣主示灭双林。达磨大师真归熊耳。琅邪门下还有具眼衲僧真正道流么?若无。应病与药。诊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二问曰。世第一法为几念处。答曰。现在一坏缘法念处。未来四。问曰。世第一法为几缘。答曰。为四缘。因缘者相应共有因。次第缘者。与苦法忍作次第缘。境界缘者忍智所缘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三问曰。以何等故。见道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说者。见道展转为因。非世第一法。复有说者。见道圣人身中修。以圣人身中修故。自地他地修。世第一法凡夫

第十一卷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六云何名身。云何句身。云何味身。乃至广说。问曰。何以故作此论。答曰。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彼尊者迦旃延子。于此经中。现种种事。善于义相。或有人疑。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四复次诸心心数法。于所缘定。问曰。为于何法定言定耶。为于眼入定。为于色定。为于刹那定。答曰。或有说者。于眼入定。不于色定刹那定也。所以者何。未生心心数法甚多。云何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六复有经说。若入地一切处定行者。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不离不异。余一切处亦如是。问曰。诸得一切处定。必离第三禅欲。彼若见地是我。当知是第四禅地身见。见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四云何顶法云何顶法退。云何暖法乃至广说。问曰。此中逆说凡夫所得法。说世第一法已。何以不次说忍耶。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应说云何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七即彼经说。应以四事察人是长老。为可与语。为不可与语。云何为四。一不住是处非处。二不住智论。三不住分别。四不住道迹。问曰如此四事有何差别。答曰或有说者。不住是处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十有业得一入报。谓法入中命根。有业得二入报。谓意入法入。触入法入亦如是。若得报眼入。得四入。眼入身入触入法入。如眼入耳鼻舌入亦如是。若得身入。得三入。身入触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