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四十三卷 经律异相 - 乾隆大藏经
2025-06-23 09:50

第四十三卷 经律异相(估客部第三十三)

波利得海神璎珞上王王及夫人共以献佛一 善求恶求采宝经饥树出所须二 师子有智免罗刹女三 弥莲持斋得乐蹋母烧头四 优波斯纳兄妻后悔为道兄射杀弟矢反自害五 萨薄然臂济诸贾客六 萨薄欲买取五戒罗刹不能侵七 商人共鹄生子子皆得道八 众贾饥渴天人指间降八味水九 商人驱牛以赎龙女得金奉亲十 贾客为罗刹所缚十一 贾客采宝救将死人十二 二贾客采宝贪者没命廉者安全十三 贾人害侣独取珍宝大哀杀此凶人十四 五百贾人值摩竭鱼称佛获免十五 贾人为友逼饮酒犯戒父母摈出远国尚为鬼所畏十六

波利得海神璎珞上王王及夫人共以献佛第一

昔有贾客。名曰波利。与五百人入海求宝。时海神出掬水。问波利言。海水为多掬水为多。波利答言。掬水为多。所以者何。海水虽多无益时用。不能救彼饥渴之人。掬水虽少值彼渴者持用与之以济其命。世世受福不可訾计。海神欢喜赞言善哉。即脱身上八种香璎挍以七宝。以与波利。海神送之。安善往还到舍卫国。持此香璎上波斯匿王。具陈所由愿蒙纳受。王得香璎以为琦异。即呼诸夫人罗列前住。若最好者以香璎与之。六万夫人尽严来出。王问。末利夫人何以不出。侍人答言。今十五日持佛法斋素服不严。是以不出。王便嗔恚遣人呼曰。如今持斋不应王命。如是三反。末利夫人素服而出。在众人中明如日月。倍好于常。王意竦然加敬问曰。有何道德炳然有异。夫人白王。自念少福。禀斯女形情态垢秽。日夜山积人命促短。惧坠三途。是以月月奉佛法斋。割爱从道世世蒙福。王闻欢喜。便以香璎与之。末利夫人答言。我今持斋不应着此。可与余人。王曰。我本发意欲与胜者。卿今最胜。又奉法斋道志殊高。是以相与。若卿不受吾将安置。夫人答言。大王勿忧。愿王屈意共到佛所。以此香璎珞奉上世尊。并采圣训。累劫之福矣。王即许焉。即敕严驾往至佛所。稽首于地却就王位。白佛言。海神香璎波利所上。六万夫人莫不贪得。末利夫人与而不取。持佛法斋心无贪欲。谨以上佛。愿垂受纳。世尊弟子执心难。直信如此。岂有福乎。唯愿世尊为受香璎。佛说偈言。

多作宝花结步摇绮广积德香

所生转好琦草芳华不逆风熏

近道闻教德人遍香虽曰是真

不如戒香(出法句譬喻经第二卷)

善求恶求采宝经饥树出所须第二

往昔阎浮。有国名波罗奈。时有萨薄。名摩诃夜移。其妇怀妊。自然仁善意性柔和。月满生男。形体端正。父母爱念。施设美膳。延请亲戚。并诸相师共相娱乐。抱儿示众为其立字。相师问言。此儿受胎有何瑞应。父言。受胎母自和善。相师名为善求。乳哺长大好积诸德慈愍众生。次后怀妊。期满生男。形体丑陋。相师问言。此儿怀妊有何感应。答言。怀儿母自弊恶。相师名曰恶求。乳哺长大好为恶事。恒生贪心怀嫉妒意。年各长大。共行入海求索宝物。各有五百侍从。涂路悬远中道乏粮。经于七日去死不远。是时善求及诸贾人。咸共诚心祷诸神祇欲济饥险。于空泽中遥见一树。枝条郁茂。便即趣之。有一泉水。善求及众悉共求哀。树神现身语之。斫去一枝所须当出。诸人欢喜。便斫一枝美饮流出。斫第二枝种种食出百味具足。咸共承接各得饱满。斫第三枝出诸妙衣种种备具。斫第四枝种种宝物悉皆具足。装驮悉满所须尽办。恶求后到。众人如前尽得充足。便自念言。今此树枝能出是种种好物。况复其根。今当伐之。足得极妙佳好物。令人伐之。善求语恶求言。我等饥乏蒙此树恩得济余命。云何而欲伐之。恶求即掘其根。善求感佩不忍见之。领众归家。伐树已竟。有五百罗刹取此恶求及众贾人悉皆啖之。财物丧失。佛告阿难。善求者今我身是。父者今净饭王是。母者今摩耶是。恶求者提婆达多是。我于往昔常与相值恒教善法。而不用之。返更以我为怨(出贤愚经第九卷)

师子有智免罗刹女第三

阎浮利地有众多贾客。共相率合入海采宝。正值回波恶风吹坏大船。复有诸人。乘弊坏船随风流迸堕罗刹界。罗刹女辈颜貌端正前迎贾客云。此间多宝。明珠无价恣意取之。我等无夫汝无妻妾。可止此间共相娱乐。后得善风良伴归家。诸君当知。若见左。面有道者。慎莫随从。时商客中有一智者言。诸女所说此不可从。即进左道行数里。中闻一城里数千万人称怨唤呼。云何舍阎浮提就此命终。贾客前诣城下周匝观察。见城铸铁垣墙亦无门户出入处所。去城不远有尸梨师树。即往攀树见城里数千万人。遥问城里人曰。何为。称唤父母兄弟耶。城里人报曰。我等入海采致宝物为风所漂。又为罗刹女所诳闭在牢城。前有五百人渐渐取杀。今有二百五十人在。君莫呼此女谓为是人。皆是罗刹鬼耳。其人下树以语同伴。劝我还家善求方计。卿等今日意欲云何。众人答曰。卿昨夜何不重问。彼人颇有权宜方计。众人及我身得安隐归家不乎。智人即报曰。我今暮起往更问之。须女睡眠窃起上树。问城里人颇有方计。卿等诸人复及我身。得还阎浮地不耶。城里人答。我等生念欲还。此铁城便化数重不可败坏。死者日次无由得免。唯卿外人少有权宜。可得度脱还至本土。十五日清旦有一马王。从郁单曰来至此界。住高山顶。王自唤呼。谁欲还归阎浮利地。卿等若闻马声。皆往礼敬求还本乡。其人向伴具陈情状。众人报曰。今可去不。答曰。须十五日至马王。当来乃得去耳。未经数日马王便至。商客闻已往马王所。白言。我等咸欲求还本乡。愿见将接。马王告曰。卿等慧意听我所说。各欲归家还本乡者。心意专正便得归家。心不专正不得归也。此诸妇女抱男女。追逐卿后啼哭唤呼。其中诸人兴恋着心。正使在我脊上犹不得去。若能舍恩爱。正心一意无所恋着。至心捉我一毛便得归家。时诸妇女各语夫曰。诚可舍我贱身。何为捐弃儿女。先教儿女往抱父颈。啼哭唤呼。舍我等为欲何处去。心意恋著者便不得还。唯有大智师子一人。安隐还归。时罗刹妇。抱其男女往逐师子。告语村落。师子身者是我夫主。共生男女。舍我逃走不知所趣。诸人闻已问师子曰。观卿妇女。体性容貌人中英妙。儿女可愍何为舍之。师子报曰。此亦非人是罗刹鬼耳。往海渚中杀啖商贾不可称数。吾伴数百闭在铁城。唯我一人幸得免济。今此鬼女复逐我后。规欲害我恐不免济。转复前行。还至本国。鬼犹逐后到其国土。鬼往白王。我与师子共为夫妇。生此男女。后望得力非图今日永已见舍。王召师子问其情实。师子具以上事白王。王告师子。设卿不用可持与我。师子报曰。此实非人是罗刹鬼。备有愆咎后莫见怨。复语左右诸臣。斯鬼至此必有伤害。王今不信欲内深宫。如是不久王及内宫尽当灰灭。王复嗔恚语师子曰。女中姿容如天玉女。何缘复称为罗刹鬼耶。速出在外吾自观之。王将鬼女入宫一宿。明日食时宫门不开。诸臣共议。王新纳妻意相贪乐故不开耳。师子说曰。不如来议。王及夫人并诸婇女。必为罗刹所食啖尽故门不开耳。即施高梯踰墙入内。见死人骸骨满数间舍。诸臣责师子曰。正坐汝身将罗刹鬼。杀王丧国宫殿灭亡。卿欲云何。师子答曰。吾先有契后莫见怨。卿等何为复见责数。诸臣人民前白师子。王今已死更无胤嗣。唯愿师子当登王位领理人民。师子告曰。若欲举我为王者。当随我教异形同响咸皆称善。王告诸臣。当共集兵入海攻击。杀罗刹男女无有遗在。后破铁城出其中人。土俗常法。若一人不事佛者当送山西付鬼啖之。自尔已来佛法炽盛得道无数。是故说。诸有信佛者如此众生安隐得还皆由马王。又彼国常仪。国王生子。若十若百若至无数。尽出作道诵习佛经。三藏备举。还复罢道。登陟王位。凡诸不通经籍不举则不得陟王位也(出承事胜已经)

弥莲持斋得乐蹋母烧头第四

昔五百贾人。一字弥莲。是最尊老也。五百人共船入海。为摩竭鱼触破其船。五百皆死。弥莲骑板得活。在鼻摩地。为防鱼故东西行走。见一小径。入见银城。树木参天。间有浴池。其城方正地周匝渠水。有四女人从城中出。端正如玉。女共迎弥莲言。甚独劳苦。多贺来到。贪欲相见久矣。当侍仁者。今是银城是仁者有也。城中幸乐树木参天。有渠水浴池戏观庐舍。城中有七宝殿。名曰罗缦。以金银水精琉璃珊瑚虎珀车磲为殿。我等四人当供给使。晚卧早起心存教敕。便可止此。不须到他面。弥莲即与四女人入城。上七宝殿上日日极意。在此城中千有余岁。后弥莲自念。是四女人不欲令我去行到他面。何等意耶。弥莲伺四女人寝卧。窃起下殿出城前行。遥见金城。树木浴池事事如前。有八女人。端正要说辞皆如前。弥莲与八女人相乐极意经数千岁。后弥莲思惟。疑是八女人。不欲令我更到他面。何等意耶。弥莲伺八女昼卧。窃起前行。遥见水精城。树木浴池事事如前。有十六女人从城出迎辞说如前。弥莲即与十六女。共乐极意经数千岁。弥莲复去乃见琉璃城。事亦如前。三十二女从城出迎。弥莲与女共乐极意经数千岁。后出城前行。遥见铁城。中了无迎者。弥莲入城门。有鬼问之。弥莲为行道。城中目见一男子。字俱引。烧铁轮走其头上。由入诸城坐不厌足。故使烧铁轮走我头上。弥莲念。罗缦殿屑末殿罗摩殿氾郁单殿。泪出言。我何事入是中耶。弥莲语灌铁城鬼言。入烧铁轮走我头上何时当脱耶。鬼报言。有人如卿来乃得脱耳。佛言。铁轮走弥莲头上。却后六十亿万岁乃得脱耳。弥莲者我身是。未求道时。愚痴沐浴着新衣脚蹋母头。是故烧头一日。八关斋四月心犹欢喜。故得四宝城金银水精琉璃。寿数千万岁。是故世间人至死不厌五欲。所思欲人。不孝父母师。车轮践之。当如弥莲矣(出弥莲经又出福报经)

优波斯纳兄妻后悔为道兄射杀弟矢反自害第五

罗阅只国有贾客。兄弟二人共住一处。兄求长者女欲以为妇。其女年小未任出适。兄与众贾远至他国。经历多年滞不时还。女年向大而语其弟。卿兄远行没彼不还。汝今宜可取我女。其弟答言。何有是事。长者数说。其弟意坚未曾回转长者诈作远书。托诸贾客说兄死亡。复告之曰。卿兄已死。汝当云何。弟娶其女经历数时。女已怀妊。兄从远还。弟心怀惧逃至舍卫。如是展转到于佛前。求索出家。佛即听许。便成沙门名优波斯。奉持律行得阿罗汉。兄知忿恨。欲杀之至舍卫国。即出重募赏金五百两。应募者相将俱进。见弟坐禅欻生慈念。云何杀此比丘。吾设不杀当夺我金。欲射比丘乃中其兄。其兄怀恚愤命忽而终。受毒蛇形。生此道人户枢之中。户数开闭。撽身而死。还愿更作小形毒虫。依道人屋。从屋下堕比丘顶上。恶毒猛炽即便命终。告舍利弗。乃往过去有辟支佛。出现于世处在山林。时有猎师恒捕禽兽。施设方计望伺苟得。辟支佛惊其禽兽伺捕不得。便怀嗔恚以毒箭。射辟支佛。时辟支佛。心愍此人欲令改悔。为现神足。于时猎师心怀敬仰。恐怖自[怡-台 責]归诚谢过。时辟支佛受其悔忏。毒攻而死。其人命终便堕地狱。既出地狱。五百世中常被毒死。至于今日得罗汉道。犹为毒虫所螫而死(出贤愚经第十卷)

萨薄然臂济诸贾客第六

昔阎浮提。五百贾客。共行旷野经由崄路。大山孔中极为黑闇。时诸商人迷闷愁忧。恐失财物。此处多贼而复怖畏。咸共同心。向于天地日月山海一切神祇。啼哭求哀。时萨薄。愍诸商客。告言莫怖。吾当为汝作大明照。是时萨薄即以白氎自缠两臂。苏油灌之。然用当炬。将诸商人。经于七日乃越此闇。时诸贾客感戴其恩慈敬无量。各获安隐喜不自胜。时萨薄我身是。诸贾客者今五百比丘是(出贤愚经第六卷)

萨薄欲买取五戒罗刹不能得侵第七

昔有萨薄。闻于外国更有异宝。欲往治生。而二国中间有罗刹难。不可得过。萨薄游行见市西门。有一道人空床上坐云卖五戒。萨薄问云五戒云何。答曰。无形直。口受心持。后得生天。见世能却罗刹鬼难。萨薄欲买。问索几钱。答金钱一千。即就授与受五戒竟。语言。卿向外国到界畔上。罗刹若来卿但语言。我是释迦五戒弟子。萨薄少时到二国中间。见罗刹。身长一丈三尺。头黄如蘘。眼如赤丁。举体鳞甲。更互开口如鱼鼓鳃。仰接飞燕踏地没膝。口热血流。群众数千直捉萨薄。语言。我是释迦五戒弟子。罗刹闻此永不肯放。萨薄聊以两拳叉之。拳入鳞甲拔不得出。又以脚踏头。撞拔复不出。五体没鳞甲中。唯背得动。罗刹谓言。

汝身及手足一时悉被羁

但当去就死跳踉复何为

萨薄志意犹固。语罗刹曰。

我身及手足一时虽被系

摄心如金石终不为汝毙

罗刹又语萨薄曰。

吾是鬼中王为人多力膂

从来食汝辈不可得称数

但当去就死何为自宽语

萨薄冒欲骂怒。自念。此身轮回三界。未曾乞人。我今当以乞。此罗刹作一顿饱。即曰。

我此腥臊身久欲相去离

罗刹得我便悉持以布施

志求摩诃乘果成一切智

罗刹聪明。解萨薄语。便生愧心。放萨薄去。长跪合掌向其谢曰。

君是度人师三界之希有

志求摩诃乘成佛当不久

是故自归命头面礼稽首

罗刹悔过。竟送萨薄至外国。大得珍宝。又送还家。大修功德。遂成道迹(出杂譬喻经与前多同意向小异故复两存)

商人共鹄生子子皆得道第八

畜生及人一切四生。问曰。云何知人中有卵生。答曰。如所说。阎浮利地。多有商人入海采宝。得二鹄。随意所化失一一在。与共游戏。寝卧一室共彼合会。遂生二卵。卵渐温熟。便生二童。后大出家学道。得阿罗汉果。一名尸披罗。二名优钵尸婆罗。问曰。云何知人中有湿生。答曰。如经所说。有顶生王。尊者遮罗。尊者优婆遮。罗利女。问曰。云何知人中有化生。答曰。劫初人是也。已得圣法者不复卵生湿生。问曰。何故不复卵生湿生耶。答曰。卵生湿生畜生趣所摄(出鞞婆沙经第十四卷)

众贾饥渴天人指间降八味水第九

昔有导师。与五百贾人共行作贾到。大旷野绝无水浆。饥渴困极四方求索。登高远望见有树木。谓当有水。俱共驰往。至见树下。周匝生草其地清洁。咸共穿凿。时有天人遥见导师。如申臂顷来到其所。住于树上申其右手。从五指间流出八味甘美之水。而无穷尽。皆得饱满(出十卷譬喻经第三卷)

商人驱牛以赎龙女得金奉亲第十

佛住舍卫城南有大林邑。商人驱八牛。到北方俱哆国。复有一商人。共在泽中放牛。时离车捕得一龙女。穿鼻牵行。商人见之。即起慈心。问离车言。汝牵此欲作何等。答言。我欲杀啖。商人言勿杀。我与汝一牛。贸取放之捕者不肯。乃至八牛。方言。今为汝故我当放之。即取八牛放去龙女。时商人复念。此是恶人恐复追逐更还捕取。即自随逐看其所向。到一池边。龙变为人身。语商人言。天施我命今欲报恩。可共我入宫。当报天恩。商人答言。汝等龙性卒暴嗔恚无常。或能杀我。答言。前人系我。我力能杀。彼但以受布萨法故。都无杀心。何况天今施我寿命。而当加害。小住此中。我先入摒挡。是龙门边见二龙系在一处。问言。汝为何事。答言。此龙女半月中三日受斋法。我兄弟守护此龙女。不坚固为离车所得。以是故被系。唯愿天慈语令放我。此龙女若问欲食何等食者。当索阎浮提人间食。龙女摒挡已。便即呼入。坐宝床褥上。龙女白言。天今欲食何等食。答言。欲须阎浮提人间食。即下种种食。问龙女言。此人何故被系。龙女言。此有过我欲杀之。商人言。汝莫杀。不尔要当杀之。商人言。汝放彼者我当食耳。白言。不得直尔放之。当罚六月摈置人间。商人问言。汝有如是庄严用受布萨为。答言。我龙法有五事苦。何等五。生时龙。眠时龙。淫时龙。嗔时龙。一日之半三过。皮肉落地热沙煿身。复问。汝欲求何等。答言。我欲求人道中生。问我已得人身应求何等。答言。出家难得。又问。当就谁出家。答言。如来应供正遍知今在舍卫城。未脱者脱。汝可就出家。便言。我欲还归。龙女即与八饼金语言。此是龙金。足汝父母。眷属终身用不尽语言。汝合眼。即以神变持着本国。行伴先至。语其家言。入龙宫去。父母谓儿已死。眷属宗亲聚在一处悲号啼哭。时放牧者及取薪草人。见已先还语其家言。某甲来归。家人闻已即大欢喜。出迎入家已为作生会。作生会时以八饼金持与父母。此是龙金。截已更生。尽寿用之(出僧祇律第三十三卷)

贾客为罗刹所缚第十一

有一贾客主。将诸贾人入崄难处。遇罗刹鬼。以手遮之言。汝住莫动不听汝去。贾客主即以右拳击之。拳即着鬼挽不可离。复以左拳击之。亦不可离。以右足蹴之。亦复如是。以头冲之。头即复着。鬼问言。汝今如是欲作何等。心休息未。答言虽复五事被系。心终不息。当以精进力与汝相击。鬼时念。此人胆力极大。即曰。汝精进力大必不休息。今放汝去(出大智论第十六卷)

贾客采宝救将死人第十二

有贾客主。名为吉利。入海取大珍宝。安隐而出。凡有八十亿摩尼珠。一一皆直百亿两金。以多宝物与一乞人。不入其家复还至海。采取珍宝。入海之后倍得宝物。经八十岁还到本国。欲入城时见犯罪人。杀者执缚打恶声鼓。街巷唱令将至杀处。加以刑戮。时应死者逢见吉利。作是言。贾客主。救我死罪。施我寿命。是大檀越贤善好人。吉利闻已语应死者。咄人。我今施汝无畏。救汝死罪。即至杀者所。人人皆与之摩尼珠价直一亿两金。汝今小住待。我今者至王边还。尔时吉利疾至王所。白言。大王。我欲以好珍宝买此人命。王答。吉利。是人罪不可恕不可得买若必欲买。汝所有物尽以与我。并自代死乃可得脱。吉利欢喜。我得大利得满所愿。能救此人得称我意。即以居家所有财物及于大海所得珍宝。无量千亿金银宝物。皆送与王白大王言。可放此人。我所有物尽现在此。语杀者言。将吉利杀。即缚吉利将至杀处。右手举刀欲斫吉利。手直不下。惊怪恐怖即以告王。自看。王闻此语。即自执刀欲杀吉利。举刀两手落地得大衰恼发声而死。时吉利即我身是。时王者调达是(出菩萨藏经下卷)

二贾客采宝贪者没命廉者安全第十三

昔无数阿僧祇劫前。有两部贾客各五百人。在波罗奈。撰合资财严船渡海。解系张帆乘风径往。即至宝渚。上妙婇女无物不有。一部贾客主曰。我等以资财故勤苦至此。当住自娱。第二萨薄言。此间虽饶众宝不当久住。时有天女慈愍此辈。便于空中语众人曰。此间虽乐不足久住。却后七日此地当没。语讫化去。复有魔女欲使贾客于此没尽。空中告曰。卿等不须严驾还去。此地无水设当有水。此之众宝众女五乐何由而有。前天所说皆是虚妄。说已化去。第一萨薄敕其部众。卿等勿去莫信前天。第二萨薄还告其众。卿等莫贪速装治船。前天所说至诚不虚。水不至者于此自娱然后徐归。若水审来治严已去。佛语舍利弗。却后七日如前天言。水满其地。第二萨薄将其部众即得上船。第一萨薄先不治严。水至之日便着铠仗共相挌战。第二萨薄于船上以鋑牟鋑第一萨薄脚。彻过即便命终。佛语舍利弗。汝知第一萨薄者不则提婆达兜是。第二萨薄者则我身是。时第一贾客众五百人者则今提婆达兜五百弟子是。时第二贾客五百众者则今五百罗汉是。时第一天女则舍利弗是。时第二天女则今名满月比丘婆罗门弟子是(出兴起行经上卷)

贾人害侣独取珍宝大哀杀此凶人第十四

定光佛时。有五百贾人入海求宝。有异心者念言。我今悉害贾人独取珍宝。时阎浮提有大导师。名曰大哀。时寐梦中海神语之。贾众之中有一贼。欲杀五百伴独取宝物。假令事逮堕坠地狱中。今仁导师当行权变。令贾人不死贼不获罪。导师思惟七日。无余方便。唯当杀此凶人耳。语众贾者必皆兴怒当共杀之。俱堕恶趣。设我独杀。我当受罪。吾宁自忍百千劫苦。不令贾人普被危害。复令一贼堕地狱中。先为说法。令心欣然踊跃卧寐。佛言。大哀导师犹众贾人兴于大哀以权方便害此一贼。命终之后生第十二光音天上。时大哀者则吾身也。以斯方便超千劫生死。同船五百贾客。斯贤劫中五百佛兴者是(出慧上菩萨经一卷)

五百贾人值摩竭鱼称佛获免第十五

昔有五百贾客。乘船入海。值摩竭鱼出头张口欲食众生。时日少风而船去如箭。萨薄主语众人言。船去太疾可舍帆。如言舍下。船去转駃不可得止。萨薄主问楼上人言。汝见何等。我见上有两日出。下有白山。中有黑山。萨薄主惊言。此是大鱼当奈何哉。我与汝等今遭困厄。入此鱼腹无有活理。汝等各随所事一心求之。于是众人各随所奉。一心归命求脱此厄。所求逾笃船去逾疾。须臾不止当入鱼口。于是萨薄主告诸人言。我有大神号名为佛。汝等各舍本所奉神一心称之。时五百人俱发大声称南无佛。鱼闻佛名。自思惟言。今日世间乃复有佛。我当何忍伤害众生。即便闭口。水皆倒流转得远鱼。五百贾人善心生。皆得解脱(出杂譬喻经第六卷)

贾人为友逼饮酒犯戒父母摈出远国尚为鬼所畏第十六

有一县人。皆奉行五戒十善。县界无酿酒者。中有大姓家子。欲远贾贩。临途父母语曰。汝勤持五戒奉行十善。慎莫饮酒犯佛重戒。行到他国见故同学。欢喜归家出蒲陶酒欲共饮之。辞曰。吾国奉佛戒无敢犯者。且辞亲近父母又戒相别久会同心虽喜悦。不宜使吾犯戒违亲教也。主人言。吾与卿同师恩则兄弟。吾亲则是子亲。父母相饮岂可违之。若吾在卿家必从子亲。事不获已乃从饮之。事讫还家具白于亲。父母报言。汝违吾教加复犯戒。乱法之渐非孝子也。无得说之。便以所得物逐令出国。子以犯戒为亲所驱。乃到他国住客舍家。主人事三鬼神。能作人形。对人饮食与人语言。事之积年居财空尽。而家疾病死丧不绝。私共论之。鬼知人意。鬼共议言。此人财产空讫。正为吾等未曾有益。今相厌患。宜求珍宝以与之。便行盗他国王库藏好宝积置园中。报言。汝事吾历年勤苦甚久。今欲福汝使得饶富。主人言。受大神恩。鬼曰。汝园中有金银可往取之。主人欣然。入园见物负摙归舍。辞谢受恩。明日欲设饭食。愿屈顾下。施设皆办。鬼神诣门。见舍卫国人在主人舍。便奔走而去。主人追呼。既已顾下。委去何为。神曰。卿舍尊客吾焉得前。重复惊走。主人思惟。吾宅之中无有异人。正有此人耳。即出言语恭设已竟。因问之曰。卿有何功德吾所事神畏子而走。客具说佛功德五戒十善。实犯酒戒为亲所逐。尚余四戒故为天神所护。卿神不敢当之。主人语言。欲奉持五戒。因从客受三自归五戒。一心精进不敢懈怠。问佛在处可得见不。客曰。在舍卫国给孤独园。主人一心到彼经历一亭。中有一女。正是啖人鬼妇。行路迥远时日逼暮。从女寄宿。女即报言。慎勿留此。宜急前去。男子问曰。用何等故将有意乎。女人报言。吾已语卿用复问为。男子自念。前舍卫国人完佛四戒我神尚为畏之。我已受三归五戒。心不懈怠。何畏惧乎。遂自留宿。时啖人鬼见护戒威神去亭四十里。一宿不归。明日进见鬼所啖人骨骸狼藉。心怖而悔退。自思惟。我在本国衣食足用。空为此人所化。言佛在舍卫国。未睹奇妙乃见骸骨纵横。不如携此女人将归本土共居如故。即时回还。因从女人复求留宿。女人谓男子。何复还耶。答曰。行计不成故回还耳。复寄一宿。女言卿死矣。吾夫是啖人鬼。方来不久。卿急去此。男子不信遂止不去。便迷惑淫意复生。不复信佛三归五戒。天神即去鬼得来还。女人恐鬼食此男子。藏之瓮中。鬼闻人气谓妇言。尔得肉耶。吾欲瞰之。妇言。我不行何从得肉。妇问鬼。卿昨何以不归。鬼言。坐汝所为而舍宿尊客。令吾被逐。瓮中男子踰益恐怖。不复识三自归。妇言。何以不得肉乎。鬼言。正为汝舍佛弟子。天神逐我出四十里外。露宿震怖于今不安故不得肉。妇因问夫。佛戒云何。鬼言。我大饥极急以肉来不须问此。此是无上正真之戒。非吾所敢说也。妇言。为说之。我当与卿肉。鬼类贪残食欲食无止。妇迫问之。因便为说三归五戒。鬼初说一戒时妇辄受之。至第五戒心执口诵。男子于瓮中识五戒随受之。天帝释知此二人心自归佛。即遣善神五十人拥护两人。鬼遂走去。到明日。妇问男子。怖乎。答曰大怖。蒙仁者恩。心悟识佛。妇言男子。昨何以回还。答曰。吾见新久死人骸骨纵横恐畏故还耳。妇言。骨是吾所弃者也。吾本良家之女。为鬼所略取吾作妻。悲穷无计。今蒙仁恩。得闻佛戒离于此鬼。又言。贤者欲到何所。男子报言。吾欲到舍卫国见佛。妇曰善哉。吾随贤者见佛。便俱前行逢四百九十八人。因相问讯。诸贤者从何所来欲到何所。答曰。吾等从佛所来。问言。卿等已得见佛何为复去。报言。佛口说经意中罔罔故尚不解令还本国。两贤者具说本末。以鬼畏戒高行之人。意乃开解俱还见佛。佛遥见之则笑。口中五色光出。阿难长跪。佛不妄笑将有所说。佛语阿难。汝见是四百九十八人还不。此诸人等今得其本师。来见佛者皆当得道。时五百人来至佛所一心听经。心开意解皆作沙门。得阿罗汉道。然此二人是四百九十八人前世之师也。人求道要。当得其本师及其善友。尔乃解耳(出戒消灾经)

End

黄念祖:大教缘起 第三卷

大教缘起 第三卷黄念祖老居士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

黄念祖:寿众无量 第十三卷

寿众无量 第十三卷黄念祖老居士【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又有无数声闻之众。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佛对阿难说:无量寿佛命有多久,没有方法能说,不可以称量,不可以计算,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内容提要:所缘景物都有起本因,而见性没有本因。世间众生无始以来,误认见性是物,失掉本心,心逐境迁,为物所转。如果不为物转,心能转物,便同于如来原文阿难承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卷第三第五章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内容提要:答波斯匿王:肉身无常,终要坏灭。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原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第六章众生颠倒迷失本心内容提要:一切能缘所缘之法都是自心显现的。你的身心,也是妙明的圆通的真心中所现之物。自心包罗万象,修禅所见的山河、大地、虚空,无一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内容提要:阿难说妙明的见性显现在我的眼前,这句话,还不明白见包括能见、所见,把眼前所见的物象误作能见的见性。世尊为破除阿难及会中未得无学的大众这种迷惑,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三卷

卷第三: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三【白话】接着,更有欲界第一天四天王中东方的天王大众。如:持国天天王主乾闼婆王,证得了自在方便摄一切众生解脱门。这是能知晓佛陀的清净空性,帮助众生从正道中解脱的解脱法门。树光乾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三卷

卷第十三:《光明觉品》导读世尊从两足轮下,放百亿光明的境界是此品全部的内容。世尊以此不可思议光明遍照此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的各种万法万界也在此光明中显现。此光明又照至过此世界十佛土,乃至过十亿世界的百亿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三十三卷

卷第三十三: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十一【白话】佛子啊!菩萨摩诃萨又将法施所修得的善根如此回向:愿一切佛国刹土都完全清净,并且以不可说不可说的庄严器具庄严。每一个佛国刹土都无量广大等同法界,精纯绝妙,没有任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四十三卷

卷第四十三: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白话】佛子啊!什么是菩萨摩诃萨无碍轮三昧?佛子啊!菩萨摩诃萨证入这禅定三昧时,安住在无障碍的身业,安住在无障碍的语业,安住在无障碍的意业,更安住在无障碍的佛国刹土。因此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三卷

古尊宿语录 第三卷○黄檗(希运)断际禅师宛陵录丞相裴公问曰:山中四五百人。几人得和尚法?师云:得者莫测其数。何故。道在心悟。岂在言说。言说败是化童蒙耳。问:如何是佛?师云:即心是佛。无心是道。但无生心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十三卷

古尊宿语录 第十三卷○赵州(従谂)真际禅师语录并行状师即南泉门人也。俗姓郝氏,本曹州郝乡人也,讳従狱。镇府有塔记云:师得七百甲子欤。值武王微沐,避地伏崃,木食草衣,僧仪不易。师初随本师行脚到南泉。本师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

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中华五祖并旁出尊宿共二十五人。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旁出三人一道育禅师。二道副禅师。三尼总持。无机缘语句不录。古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师。旁出七世共一十七人三人见缘。斋僧那禅师。向居士。相州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十三卷

景德传灯录 第十三卷怀让禅师及曹溪别出共七十七人。怀让第七世。郢州芭蕉山慧清禅师法嗣四人二人见录。郢州兴阳清让禅师。洪州幽谷山法满禅师。郢州兴阳义深禅师芭蕉山第二世住遇禅师。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吉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三卷

五灯会元 第三卷○六祖大鉴禅师法嗣△南岳怀让禅师南岳怀让禅师者,姓杜氏,金州人也。于唐仪凤二年四月八日降诞,感白气应于玄象,在安康之分。太史瞻见,奏闻高宗皇帝。帝乃问:是何祥瑞?太史对曰:国之法器,不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十三卷

五灯会元 第十三卷◎青原下四世○云岩晟禅师法嗣△洞山良价禅师瑞州洞山良价悟本禅师,会稽俞氏子。幼岁従师念《般若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处,忽以手扪面,问师曰: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经言无?其师骇然异之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三十三卷

古尊宿语录 第三十三卷○舒州龙门(清远)佛眼和尚普说语录 (住南康云居嗣法善悟编)师云:山僧教人识取自已。师僧家闻得了,却云初机学人看底事。有甚难会。你且缓缓且子细。你用何者名自已。败如古德对自已语云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三卷

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三卷○宝峰云庵真净禅师住金陵报宁语录师开堂日。拈香云:此一瓣香。恭为今上皇帝。祝延圣寿万岁万万岁。伏愿。尧风永扇。同日月之盛明。汤德弥新。共乾坤而久固。此一瓣香。恭为报宁大檀越主特进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三卷

碧岩录 第三卷⊙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垂示云:建法幢立宗旨,锦上铺花。脱笼头卸角驮,太平时节。或若辨得格外句,举一明三,其或未然,依旧伏听处分。举,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僧云:出水后如何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三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三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三请首座上堂。合千差包万有。齐往来印今古。混有无一生死。举不犯之令。行不言之教。齐不齐平不平。于此建立于此辨明。于此纪纲于此表帅。何法不容何事不成。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十三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三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小参六高邮乾明受敕。住金山龙游寺。当晚小参。僧问。明历历露堂堂。因什么乾坤收不得。师云。金刚手里八棱棒。进云。忽若一唤便回。还当得活也无。师云。鹙子目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三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三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上堂举。僧问睦州。以一重去一重即不问。不以一重去一重时如何。州云。昨日栽茄子。今朝种冬瓜。师云。高高处观之不足。低低处平之有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三卷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三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师到雪峰值建菩提会请普说。问话毕乃云。菩提宿将坐重围。劫外时闻木马嘶。寸刃不施魔胆碎。望风先已竖降旗。雪峰法窟真歇场中。人人怀报佛报祖之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三卷

祖堂集 第三卷祖堂卷三牛头牛头和尚嗣四祖,师讳法融,润州延陵人也,姓文。四祖在双峰山告众曰:吾来至此山时,于武德七年秋,于庐山顶上东北而望见此蕲州双峰山顶上有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分六道。四祖问五祖曰: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十三卷

祖堂集 第十三卷祖堂卷十三招庆招庆和尚嗣长庆,在泉州,师讳道匡。汉国朝州人也。姓李。入闽,参见怡山,密契心源。后以泉州王太尉请转法轮,闽王赐紫号法因大师矣。师上堂,良久云:大众谛听,与你真正举扬,还委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三卷

禅林僧宝传 第三卷汝州风穴沼禅师师讳延沼。以伪唐乾宁三年十二月、生於馀杭刘氏。少魁礧、有英气。於书无所不观。然无经世意。父兄强之仕、一至京师。即东归、从开元寺智恭律师。剃发受具、游讲肆。玩法华玄义、修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十三卷

禅林僧宝传 第十三卷福昌善禅师禅师名惟善、不知何许人。住荆南福昌寺。嗣明教宽禅师。为人敬严、秘重法道。初住持时、屋庐十馀间。残僧数辈。善晨香夕灯、升座说法、如临千众。禅林受用、所宜有者、咸修备之。客至

净土因果启示: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三卷

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三卷往生居士第四之二清 裴永度裴永度。江苏泰州人。家族世代居住于曲塘镇,从事种田的工作。生性恬静淡泊,无所嗜好,而见善事必定努力去做。从小就深信佛法,持长斋课诵佛名没有间断。后来归依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三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三卷往生比丘第三之二唐 承远(莲宗三祖)承远。不清楚他的出身,最初学法于四川成都的唐公,稍后又追随资川(今四川资阳县)的诜公。然后到荆州,奉事学习于湖北玉泉寺的真公。真公指示他居住在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