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四十三卷 中阿含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7 11:36

第四十三卷 中阿含经

根本分别品温泉林天经第四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在竹林迦兰哆园。

尔时,尊者三弥提亦游王舍城,住温泉林。于是,尊者三弥提夜将向旦,从房而出,往诣温泉,脱衣岸上,入温泉浴,浴已还出,拭体著衣。

尔时,有一天形体极妙,色像巍巍,夜将向旦,往诣尊者三弥提所,稽首作礼,却住一面。彼天色像威神极妙,光明普照。于温泉岸,彼天却住于一面已,白尊者三弥提曰:“比丘,受持跋地罗帝偈耶?”

尊者三弥提答彼天曰:“我不受持跋地罗帝偈也。”

寻问彼天:“汝受持跋地罗帝偈耶?”

彼天答曰:“我亦不受持跋地罗帝偈也。”

尊者三弥提复问彼天:“谁受持跋地罗帝偈耶?”

彼天答曰:“世尊游此王舍城,在竹林迦兰哆园,彼受持跋地罗帝偈也。比丘,可往面从世尊,善受持诵跋地罗帝偈。所以者何?跋地罗帝偈者,有法有义,为梵行本,趣智、趣觉、趣于涅槃,族姓者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当以跋地罗帝偈善受持诵。”

彼天说如是,稽首尊者三弥提足,绕三匝已,即彼处没。

于是,尊者三弥提,天没不久往诣佛所,稽首作礼,却坐一面,白曰:“世尊,我于今日夜将向旦出房往诣彼温泉所,脱衣岸上,入温泉浴,浴已便出,住岸拭身。尔时,有一天形体极妙,色像巍巍,夜将向旦,来诣我所,稽首作礼,却住一面。彼天色像威神极妙,光明普照。于温泉岸,彼天却住于一面已,而白我曰:比丘,受持跋地罗帝偈耶?我答彼天:不受持跋地罗帝偈也。我问彼天:汝受持跋地罗帝偈耶?彼天答曰:我亦不受持跋地罗帝偈也?我复问天:谁受持跋地罗帝偈耶?彼天答曰:世尊游此王舍城,住竹林迦兰哆园,彼受持跋地罗帝偈也。比丘,可往面从世尊善受持诵跋地罗帝偈。所以者何?跋地罗帝偈者,有义有法,为梵行本,趣智、趣觉、趣于涅槃,族姓者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当以跋地罗帝偈善受持诵。彼天说如是,稽首我足,绕三匝已,即彼处没。”

世尊问曰:“三弥提,汝知彼天从何处来?彼天名何耶?”

尊者三弥提答曰:“世尊,我不知彼天从何所来,亦不知名也。”

世尊告曰:“三弥提,彼天子名正殿,为三十三天军将。”

于是,尊者三弥提白曰:“世尊,今正是时。善逝,今正是时。若世尊为诸比丘说跋地罗帝偈者,诸比丘从世尊闻已,当善受持。”

世尊告曰:“三弥提,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说。”

尊者三弥提白曰:“唯然。”

时,诸比丘受教而听,佛言: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

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

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

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

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佛说如是,即从座起,入室宴坐。于是,诸比丘便作是念:“诸贤当知,世尊略说此教,不广分别,即从座起,人室宴坐: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

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

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

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

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彼复作是念:“诸贤谁能广分别世尊向所略说义?”彼复作是念:“尊者大迦旃延常为世尊之所称誉,及诸智梵行人。尊者大迦旃延能广分别世尊向所略说义。诸贤共往诣尊者大迦旃延所,请说此义。若尊者大迦旃延为分别者,我等当善受持。”

于是,诸比丘往诣尊者大迦旃延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白曰:“尊者大迦旃延当知,世尊略说此教,不广分别,即从座起,入室宴坐: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

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

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

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

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我等便作是念:诸贤谁能广分别世尊向所略说义?我等复作是念:尊者大迦旃延常为世尊之所称誉,及诸智梵行人。尊者大迦旃延能广分别世尊向所略说义。惟愿尊者大迦旃延为慈愍故而广说之!”

尊者大迦旃延告曰:“诸贤,听我说喻,慧者闻喻则解其义。诸贤,犹如有人欲得求实,为求实故,持斧入林。彼见大树成根、茎、节、枝、叶、华、实,彼人不触根、茎、节、实,但触枝、叶。诸贤所说亦复如是,世尊现在,舍来就我而问此义。所以者何?诸贤,当知世尊是眼、是智、是义,是法、法主、法将,说真谛义,现一切义由彼世尊。诸贤应往诣世尊所而问此义:世尊,此云何?此何义?如世尊说者,诸贤等当善受持。”

时,诸比丘白曰:“唯然,尊者大迦旃延,世尊是眼、是智、是义,是法、法主、法将,说真谛义,现一切义由彼世尊,我等往诣世尊所而问此义:世尊,此云何?此何义?如世尊说者,我等当善受持。然尊者大迦旃延常为世尊之所称誉,及诸智梵行人。尊者大迦旃延能广分别世尊向所略说义,惟愿尊者大迦旃延为慈愍故而广说之!”

尊者大迦旃延告诸比丘:“诸贤等共听我所说。诸贤,云何比丘念过去耶?诸贤,比丘实有眼知色可喜、意所念,爱色,欲相应,心乐,扪摸本,本即过去也。彼为过去识欲染著,因识欲染著已,则便乐彼;因乐彼已,便念过去。如是耳、鼻、舌、身,实有意知法可喜、意所念,爱法,欲相应,心乐,扪摸本,本即过去也。彼为过去识欲染著,因识欲染著已,则便乐彼;因乐彼已,便念过去。诸贤,如是比丘念过去也。

“诸贤,云何比丘不念过去?诸贤,比丘实有眼知色可喜、意所念,爱色,欲相应,心乐,扪摸本,本即过去也。彼为过去识不欲染著,因识不欲染著已,则便不乐彼;因不乐彼已,便不念过去。如是耳、鼻、舌、身,实有意知法可喜、意所念,爱法,欲相应,心乐,扪摸本,本即过去也。彼为过去识不欲染著,因识不欲染著已,则便不乐彼;因不乐彼已,便不念过去。诸贤,如是比丘不念过去也。

“诸贤,云何比丘愿未来耶?诸贤,比丘若有眼、色、眼识未来者,彼未得欲得,已得心愿,因心愿已,则便乐彼;因乐彼已,便愿未来。如是耳、鼻、舌、身,若有意、法、意识未来者,未得欲得,已得心愿,因心愿已,则便乐彼;因乐彼已,便愿未来。诸贤,如是比丘愿未来也。

“诸贤,云何比丘不愿未来?诸贤,比丘若有眼、色、眼识未来者,未得不欲得,已得心不愿,因心不愿已,则便不乐彼;因不乐彼已,便不愿未来。如是耳、鼻、舌、身,若有意、法、意识未来者,未得不欲得,已得心不愿,因心不愿已,则便不乐彼;因不乐彼已,便不愿未来。诸贤,如是比丘不愿未来也。

“诸贤,云何比丘受现在法?诸贤,比丘若有眼、色、眼识现在者,彼于现在识欲染著,因识欲染著已,则便乐彼;因乐彼已,便受现在法。如是耳、鼻、舌、身,若有意、法、意识现在者,彼于现在识欲染著,因识欲染著已,则便乐彼;因乐彼已,便受现在法。诸贤,如是比丘受现在法也。

“诸贤,云何比丘不受现在法?诸贤,比丘若有眼、色、眼识现在者,彼于现在识不欲染著,因识不欲染著已,则便不乐彼;因不乐彼已,便不受现在法。如是耳、鼻、舌、身,若有意、法、意识现在者,彼于现在识不欲染著,因识不欲染著已,则便不乐彼;因不乐彼已,便不受现在法。诸贤,如是比丘不受现在法。

“诸贤,谓世尊略说此教,不广分别,即从座起,入室宴坐: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

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

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

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

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此世尊略说,不广分别,我以此句、以此文广说如是。诸贤,可往向佛具陈。若如世尊所说义者,诸贤等便可共受持。”

于是,诸比丘闻尊者大迦旃延所说,善受持诵,即从座起,绕尊者大迦旃延三匝而去;往诣佛所,稽首作礼,却坐一面,白曰:“世尊,向世尊略说此教,不广分别,即从座起,入室宴坐。尊者大迦旃延以此句、以此文而广说之。”

世尊闻已,叹曰:“善哉!善哉!我弟子中有眼、有智、有法、有义。所以者何?谓师为弟子略说此教,不广分别,彼弟子以此句、以此文而广说之。如迦旃延比丘所说,汝等应当如是受持!所以者何?以说观义应如是也。”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根本分别品释中禅室尊经第五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卢夷强耆游于释中,在无事禅室。于是,尊者卢夷强耆夜将向旦,从彼禅室出,在露地禅室荫中,于绳床上敷尼师檀,结跏趺坐。

尔时,有一天形体极妙,色像巍巍,夜将向旦,往诣尊者卢夷强耆所,稽首作礼,却住一面。彼天色像威神极妙,光明普照。于其禅室,彼天却住于一面已,白尊者卢夷强耆曰:“比丘,受持跋地罗帝偈及其义耶?”

尊者卢夷强耆答彼天曰:“我不受持跋地罗帝偈,亦不受义。”

寻问彼天:“汝受持跋地罗帝偈及其义耶?”

彼天答曰:“我受持跋地罗帝偈,然不受义。”

尊者卢夷强耆复问彼天:“云何受持跋地罗帝偈而不受义耶?”

彼天答曰:“一时,世尊游王舍城,住竹林迦兰哆园。尔时,世尊为诸比丘说跋地罗帝偈: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

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

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

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

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比丘,我如是受持跋地罗帝偈,不受持义。”

尊者卢夷强耆复问彼天:“谁受持跋地罗帝偈及其义耶?”

彼天答曰:“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彼受持跋地罗帝偈及其义也。比丘,可往面从世尊,善受持诵跋地罗帝偈及其义也。所以者何?跋地罗帝偈及其义者,有义有法,为梵行本,趣智、趣觉、趣于涅槃,族姓者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当以跋地罗帝偈及其义善受持诵。”

彼天说如是,稽首尊者卢夷强耆足,绕三匝已,即彼处没。

天没不久,于是,尊者卢夷强耆在释中受夏坐讫,过三月已,补治衣竟,摄衣持钵,往诣舍卫国。展转进前,至舍卫国,住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卢夷强耆往诣佛所,稽首作礼,却坐一面,白曰:“世尊,我一时游于释中,在无事禅室。世尊,我于尔时夜将向旦,从彼禅室出,在露地禅室荫中,于绳床上敷尼师檀,结跏趺坐。尔时,有一天形体极妙,色像巍巍,夜将向旦,来诣我所,稽首作礼,却住一面。彼天色像威神极妙,光明普照。于其禅室,彼天却住于一面已,而白我曰:比丘,受持跋地罗帝偈及其义耶?我答彼天:不受持跋地罗帝偈,亦不受义。寻问彼天:汝受持跋地罗帝偈及其义耶?彼天答曰:我受持跋地罗帝偈,然不受义。我复问天:云何受持跋地罗帝偈而不受义耶?天答我曰:一时,佛游王舍城,住竹林迦兰哆园,尔时,世尊为诸比丘说跋地罗帝偈: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

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

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

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不懈怠,

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比丘,我如是受持拔地罗帝偈,不受持义也。我复问天:谁受持跋地罗帝偈及其义耶?天答我曰: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彼受持跋地罗帝偈及其义也。比丘,可往面从世尊,善受持诵跋地罗帝偈及其义也。所以者何?跋地罗帝偈及其义者,有义有法,为梵行本,趣智、趣觉、趣于涅槃,族姓者至信、舍家、无家、学道,当以跋地罗帝偈及其义善受持诵。彼天说如是,稽首我足,绕三匝已,即彼处没。”

于是,世尊问尊者卢夷强耆:“汝知彼天从何处来?彼天名何耶?”

尊者卢夷强耆答曰:“世尊,我不知彼天从何处来,亦不知名也。”

世尊告曰:“强耆,彼天子名般那,为三十三天军将。”

彼时,尊者卢夷强耆白曰:“世尊,今正是时。善逝,今正是时。若世尊为诸比丘说跋地罗帝偈及其义者,诸比丘从世尊闻已,当善受持。”

世尊告曰:“强耆,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广说其义。”

尊者卢夷强耆白曰:“唯然,当受教听。”

佛言: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

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

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

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

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强耆,云何比丘念过去耶?若比丘乐过去色,欲、著、住;乐过去觉、想、行、识,欲、著、住,如是比丘念过去也。强耆,云何比丘不念过去?若比丘不乐过去色,不欲、不著、不住;不乐过去觉、想、行、识,不欲、不著、不住,如是比丘不念过去。

“强耆,云何比丘愿未来耶?若比丘乐未来色,欲、著、住;乐未来觉、想、行、识,欲、著、住,如是比丘愿未来也。强耆,云何比丘不愿未来?若比丘不乐未来色,不欲、不著、不住;不乐未来觉、想、行、识,不欲、不著、不住,如是比丘不愿未来。

“强耆,云何比丘受现在法?若比丘乐现在色,欲、著、住;乐现在觉、想、行、识,欲、著、住,如是比丘受现在法。强耆,云何比丘不受现在法?若比丘不乐现在色,不欲、不著、不住;不乐现在觉、想、行、识,不欲、不著、不住,如是比丘不受现在法。”

佛说如是,尊者卢夷强耆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根本分别品阿难说经第六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阿难为诸比丘夜集讲堂,说跋地罗帝偈及其义也。

尔时,有一比丘过夜平旦,往诣佛所,稽首作礼,却坐一面,白曰:“世尊,彼尊者阿难为诸比丘夜集讲堂,说跋地罗帝偈及其义也。”

于是,世尊告一比丘:“汝往至阿难比丘所,作如是语:阿难,世尊呼汝。”

彼一比丘受世尊教,即从座起,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往至尊者阿难所而语曰:“世尊呼尊者阿难。”

尊者阿难即往佛所,稽首作礼,却住一面。世尊问曰:“阿难,汝实为诸比丘夜集讲堂,说跋地罗帝偈及其义耶?”

尊者阿难答曰:“唯然。”

世尊问曰:“阿难,汝云何为诸比丘说跋地罗帝偈及其义耶?”

尊者阿难即便说曰: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

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

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

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

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世尊即复问曰:“阿难,云何比丘念过去耶?”

尊者阿难答曰:“世尊,若有比丘乐过去色,欲、著、住;乐过去觉、想、行、识,欲、著、住,如是比丘念过去也。”

世尊即复问曰:“阿难,云何比丘不念过去?”

尊者阿难答曰:“世尊,若比丘不乐过去色,不欲、不著、不住;不乐过去觉、想、行、识,不欲、不著、不住,如是比丘不念过去。”

世尊即复问曰:“阿难,云何比丘愿未来耶?”

尊者阿难答曰:“世尊,若比丘乐未来色,欲、著、住;乐未来觉、想、行、识,欲、著、住,如是比丘愿未来也。”

世尊即复问曰:“阿难,云何比丘不愿未来?”

尊者阿难答曰:“世尊,若比丘不乐未来色,不欲、不著、不住;不乐未来觉、想、行、识,不欲、不著、不住,如是比丘不愿未来。”

世尊即复问曰:“阿难,云何比丘受现在法?”

尊者阿难答曰:“世尊,若比丘乐现在色,欲、著、住;乐现在觉、想、行、识,欲、著、住,如是比丘受现在法。”

世尊即复问曰:“阿难,云何比丘不受现在法?”

尊者阿难答曰:“世尊,若比丘不乐现在色,不欲、不著、不住;不乐现在觉、想、行、识,不欲、不著、不住,如是比丘不受现在法。世尊,我以如是为诸比丘夜集讲堂,说跋地罗帝偈及其义也。”

于是,世尊告诸比丘:“善哉!善哉!我弟子有眼、有智、有义、有法。所以者何?谓弟子在师面前如是句、如是文广说此义,实如阿难比丘所说,汝等应当如是受持!所以者何?此说观义应如是也。”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根本分别品意行经第七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为汝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谓分别意行经,如意行生。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言:“云何意行生?若有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梵身天中。诸梵身天者,生彼住彼,受离生喜乐;及比丘住此,入初禅,受离生喜乐。此二离生喜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梵身天中,如是意行生。

“复次,比丘觉、观已息,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晃昱天中。诸晃昱天者,生彼住彼,受定生喜乐;及比丘住此,入第二禅,受定生喜乐。此二定生喜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晃昱天中,如是意行生。

“复次,比丘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得第三禅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遍净天中。诸遍净天者,生彼住彼,受无喜乐;及比丘住此,入第三禅,受无喜乐。此二无喜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遍净天中,如是意行生。

“复次,比丘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果实天中。诸果实天者,生彼住彼,受舍、念、清净乐;及比丘住此,入第四禅,受舍、念、清净乐。此二舍、念、清净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果实天中,如是意行生。

“复次,比丘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是无量空处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无量空处天中。诸无量空处天者,生彼住彼,受无量空处想;及比丘住此,受无量空处想。此二无量空处想,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无量空处天中,如是意行生。

“复次,比丘度无量空处,无量识,是无量识处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无量识处天中。诸无量识处天者,生彼住彼,受无量识处想;及比丘住此,受无量识处想。此二无量识处想,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无量识处天中,如是意行生。

“复次,比丘度无量识处,无所有,是无所有处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无所有处天中。诸无所有处天者,生彼住彼,受无所有处想;及比丘住此,受无所有处想。此二无所有处想,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无所有处天中,如是意行生。

“复次,比丘度一切无所有处想,非有想非无想,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非有想非无想处天中。诸非有想非无想处天者,生彼住彼,受非有想非无想处想;及比丘住此,受非有想非无想处想。此二想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彼此定如是修、如是习、如是广布,生非有想非无想处天中,如是意行生。

“复次,比丘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想,知灭身触成就游,慧见诸漏尽断智。彼诸定中,此定说最第一、最大、最上、最胜、最妙。犹如因牛有乳,因乳有酪,因酪有生酥,因生酥有熟酥,因熟酥有酥精。酥精者说最第一、最大、最上、最胜、最妙。如是彼诸定中,此定说最第一、最大、最上、最胜、最妙。得此定、依此定、住此定已,不复受生老病死苦,是说苦边。”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根本分别品拘楼瘦无诤经第八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婆奇瘦剑磨瑟昙拘楼都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为汝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名分别无诤经。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时,诸比丘受教而听。

佛言:“莫求欲乐、极下贱业,为凡夫行;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圣行,无义相应。离此二边,则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智、趣觉、趣于涅槃。有称、有讥,有无称、无讥而为说法。决定于齐,决定知已,所有内乐当求彼也。莫相道说,亦莫面前称誉。齐限说,莫求齐限。随国俗法,莫是莫非。此分别无诤经事。

“莫求欲乐、极下贱业,为凡夫行;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圣行,无义相应者,此何因说?莫求欲乐、极下贱业,为凡夫行,是说一边;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圣行,无义相应者,是说二边。莫求欲乐、极下贱业,为凡夫行;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圣行,无义相应者,因此故说。

“离此二边,则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智、趣觉、趣涅槃者,此何因说?有圣道八支,正见乃至正定,是谓为八。离此二边,则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智、趣觉、趣涅槃者,因此故说。

“有称、有讥,有无称、无讥而为说法者,此何因说?云何为称?云何为讥?而不说法。若有欲相应与喜乐俱,极下贱业,为凡夫行,此法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彼知此已,则便自讥。所以者何?欲者,无常、苦、磨灭法。彼知欲无常已,是故彼一切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彼知此已,是故便自讥。

“自身苦行,至苦非圣行,无义相应,此法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彼知此已,则便自讥。所以者何?彼沙门、梵志所可畏苦,剃除须发,著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彼沙门、梵志复抱此苦,是故彼一切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彼知此已,是故便自讥。有结不尽,此法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彼知此已,则便自讥。所以者何?若有结不尽者,彼有亦不尽,是故彼一切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彼知此已,是故便自讥也。有结尽者,此法无苦、无烦、无热、无忧戚正行,彼知此已,则便自称。所以者何?若有结尽者,彼有亦尽,是故彼一切无苦、无烦、无热、无忧戚正行,彼知此已,是故便自称也。

“不求内乐,此法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彼知此已,则便自讥。所以者何?若有不求内乐者,彼亦不求内,是故彼一切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彼知此已,是故便自讥也。求于内乐,此法无苦、无烦、无热、无忧戚正行,彼知此已,则便自称。所以者何?若有求内乐者,彼亦求内,是故彼一切无苦、无烦、无热、无忧戚正行,彼知此已,是故便自称。如是有称有讥而不说法也,不称不讥而为说法。

“云何不称不讥而为说法?若欲相应与喜乐俱,极下贱业,为凡夫行,此法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彼知此已,则便说法。所以者何?彼不如是说,欲无常、苦、磨灭法。彼知欲无常已,是故彼一切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不达此法,唯有苦法,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彼知此已,是故便说法。自身苦行,至苦非圣行,无义相应,此法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彼知此已,则便说法。所以者何?彼不如是说,自身苦行,至苦非圣行,无义相应,此法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不达此法,唯有苦法,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彼知此已,是故便说法也。

“有结不尽,此法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彼知此已,则便说法。所以者何?彼不如是说,若有结不尽者,彼有亦不尽,是故彼一切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不达此法,唯有苦法,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彼知此已,是故便说法也。有结尽者,此法无苦、无烦、无热、无忧戚正行,彼知此已,则便说法。所以者何?彼不如是说,若有结尽者,彼有亦尽,是故彼一切无苦、无烦、无热、无忧戚正行。不达此法,唯无苦法,无烦、无热、无忧戚正行,彼知此已,是故便说法也。

“不求内乐,此法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彼知此已,则便说法。所以者何?彼不如是说,若不求内乐者,彼亦不求内,是故彼一切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不达此法,唯有苦法,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彼知此已,是故便说法也。求于内乐,此法无苦、无烦、无热、无忧戚正行,彼知此已,则便说法。所以者何?彼不如是说,若有求内乐者,彼亦求内,是故彼一切无苦、无烦、无热、无忧戚正行。不达此法,唯无苦法,无烦、无热、无忧戚正行,彼知此已,是故便说法。如是不称、不讥而为说法,有称有讥、有无称无讥而为说法者,因此故说也。

“决定于齐,决定知已,所有内乐当求彼者。此何因说?有乐,非圣乐是凡夫乐,病本、痈本、箭刺之本,有食有生死,不可修、不可习、不可广布,我说于彼则不可修也。有乐,是圣乐、无欲乐、离乐、息乐、正觉之乐,无食无生死,可修、可习、可广布,我说于彼则可修也。

“云何有乐,非圣乐是凡夫乐,病本、痈本、箭刺之本,有食有生死,不可修、不可习、不可广布,我说于彼不可修耶?彼若因五欲功德生喜生乐,此乐非圣乐,是凡夫乐,病本、痈本、箭刺之本,有食有生死,不可修、不可习、不可广布,我说于彼则不可修。

“云何有乐,是圣乐、无欲乐、离乐、息乐、正觉之乐,无食无生死,可修、可习、可广布,我说于彼则可修耶?若有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此乐是圣乐、无欲乐、离乐、息乐、正觉之乐,无食无生死,可修、可习、可广布,我说于彼则可修也。决定于齐,决定知已,所有内乐当求彼者,因此故说。

“莫相道说,亦莫面前称誉者,此何因说?有相道说不真实、虚妄无义相应,有相道说真实、不虚妄无义相应,有相道说真实、不虚妄与义相应。于中若有道说不真实、虚妄无义相应者,此终不可说;于中若有道说真实、不虚妄无义相应者,彼亦当学不说是也;于中若有道说真实、不虚妄义相应者,彼为知时,正智正念,令成就彼。如是面前称誉,莫相道说,亦莫面前称誉者,因此故说。

“齐限说,莫不齐限者,此何因说?不齐限说者,烦身,念喜忘,心疲极,声坏,向智者不自在也。齐限说者,不烦身,念不喜忘,心不疲极,声不坏,向智者得自在也。齐限说,莫不齐限者,因此故说。

“随国俗法,莫是莫非者,此何因说?云何随国俗法,是及非耶?彼彼方、彼彼人间、彼彼事,或说瓯,或说[木 墮],或说杅,或说碗,或说器。如彼彼方、彼彼人间、彼彼事,或说瓯,或说[木 墮],或说杅,或说碗,或说器,彼彼事随其力,一向说此是真谛,余者虚妄,如是随国俗法,是及非也。云何随国俗法,不是不非耶?彼彼方、彼彼人间、彼彼事,或说瓯,或说[木 墮],或说杅,或说碗,或说器。如彼彼方、彼彼人间、彼彼事,或说瓯,或说[木 墮],或说杅,或说碗,或说器,彼彼事不随其力,不一向说此是真谛,余者虚妄,如是随国俗法,不是不非也。随国俗法,莫是莫非者,因此故说。

“有诤法、无诤法。云何有诤法?云何无诤法?若欲相应与喜乐俱,极下贱业,为凡夫行,此法有诤。以何等故此法有诤?此法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是故此法则有诤也。若自身苦行,至苦非圣行,无义相应,此法有诤。以何等故此法有诤?此法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是故此法则有诤也。离此二边,则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智、趣觉、趣于涅槃,此法无诤。以何等故此法无诤?此法无苦、无烦、无热、无忧戚正行,是故此法则无诤也。

“有结不尽,此法有诤。以何等故此法有诤?此法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是故此法则有诤也。有结灭尽,此法无诤。以何等故此法无诤?此法无苦、无烦、无热、无忧戚正行,是故此法则无诤也。

“不求内乐,此法有诤。以何等故此法有诤?此法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是故此法则有诤也。求于内乐,此法无诤。以何等故此法无诤?此法无苦、无烦、无热、无忧戚正行,是故此法则无诤也。

“于中若有乐,非圣乐是凡夫乐,病本、痈本、箭刺之本,有食有生死,不可修、不可习、不可广布,我说于彼则不可修,此法有诤。以何等故此法有诤?此法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是故此法则有诤也。于中若有乐,是圣乐、无欲乐、离乐、息乐、正觉之乐,无食无生死,可修、可习、可广布,我说于彼则可修也,此法无诤。以何等故此法无诤?此法无苦、无烦、无热、无忧戚正行,是故此法则无诤也。

“于中若有道说不真实、虚妄无义相应,此法有诤。以何等故此法有诤?此法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是故此法则有诤也。于中若有道说真实、不虚妄无义相应,此法有诤。以何等故此法有诤?此法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是故此法则有诤也。于中若有道说真实、不虚妄与义相应,此法无诤。以何等故此法无诤?此法无苦、无烦、无热、无忧戚正行,是故此法则无诤也。

“无齐限说者,此法有诤。以何等故此法有诤?此法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是故此法则有诤也。齐限说者,此法无诤。以何等故此法无诤?此法无苦、无烦、无热、无忧戚正行,是故此法则无诤也。

“随国俗法,是及非,此法有诤。以何等故此法有诤?于法有苦、有烦、有热、有忧戚邪行,是故此法则有诤也。随国俗法,不是不非,此法无诤。以何等故此法无诤?此法无苦、无烦、无热、无忧戚正行,是故此法则无诤也。

“是谓诤法,汝等当知诤法及无诤法。知诤法及无诤法已,弃舍诤法,修习无诤法,汝等当学。”

如是须菩提族姓子以无诤道,于后知法如法、知法如真实,须菩提说偈:“此行真实空,舍此住止息。”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End

黄念祖:大教缘起 第三卷

大教缘起 第三卷黄念祖老居士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

黄念祖:寿众无量 第十三卷

寿众无量 第十三卷黄念祖老居士【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又有无数声闻之众。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佛对阿难说:无量寿佛命有多久,没有方法能说,不可以称量,不可以计算,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内容提要:所缘景物都有起本因,而见性没有本因。世间众生无始以来,误认见性是物,失掉本心,心逐境迁,为物所转。如果不为物转,心能转物,便同于如来原文阿难承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卷第三第五章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内容提要:答波斯匿王:肉身无常,终要坏灭。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原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第六章众生颠倒迷失本心内容提要:一切能缘所缘之法都是自心显现的。你的身心,也是妙明的圆通的真心中所现之物。自心包罗万象,修禅所见的山河、大地、虚空,无一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内容提要:阿难说妙明的见性显现在我的眼前,这句话,还不明白见包括能见、所见,把眼前所见的物象误作能见的见性。世尊为破除阿难及会中未得无学的大众这种迷惑,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三卷

卷第三: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三【白话】接着,更有欲界第一天四天王中东方的天王大众。如:持国天天王主乾闼婆王,证得了自在方便摄一切众生解脱门。这是能知晓佛陀的清净空性,帮助众生从正道中解脱的解脱法门。树光乾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三卷

卷第十三:《光明觉品》导读世尊从两足轮下,放百亿光明的境界是此品全部的内容。世尊以此不可思议光明遍照此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的各种万法万界也在此光明中显现。此光明又照至过此世界十佛土,乃至过十亿世界的百亿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三十三卷

卷第三十三: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十一【白话】佛子啊!菩萨摩诃萨又将法施所修得的善根如此回向:愿一切佛国刹土都完全清净,并且以不可说不可说的庄严器具庄严。每一个佛国刹土都无量广大等同法界,精纯绝妙,没有任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四十三卷

卷第四十三: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白话】佛子啊!什么是菩萨摩诃萨无碍轮三昧?佛子啊!菩萨摩诃萨证入这禅定三昧时,安住在无障碍的身业,安住在无障碍的语业,安住在无障碍的意业,更安住在无障碍的佛国刹土。因此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三卷

古尊宿语录 第三卷○黄檗(希运)断际禅师宛陵录丞相裴公问曰:山中四五百人。几人得和尚法?师云:得者莫测其数。何故。道在心悟。岂在言说。言说败是化童蒙耳。问:如何是佛?师云:即心是佛。无心是道。但无生心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十三卷

古尊宿语录 第十三卷○赵州(従谂)真际禅师语录并行状师即南泉门人也。俗姓郝氏,本曹州郝乡人也,讳従狱。镇府有塔记云:师得七百甲子欤。值武王微沐,避地伏崃,木食草衣,僧仪不易。师初随本师行脚到南泉。本师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

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中华五祖并旁出尊宿共二十五人。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旁出三人一道育禅师。二道副禅师。三尼总持。无机缘语句不录。古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师。旁出七世共一十七人三人见缘。斋僧那禅师。向居士。相州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十三卷

景德传灯录 第十三卷怀让禅师及曹溪别出共七十七人。怀让第七世。郢州芭蕉山慧清禅师法嗣四人二人见录。郢州兴阳清让禅师。洪州幽谷山法满禅师。郢州兴阳义深禅师芭蕉山第二世住遇禅师。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吉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三卷

五灯会元 第三卷○六祖大鉴禅师法嗣△南岳怀让禅师南岳怀让禅师者,姓杜氏,金州人也。于唐仪凤二年四月八日降诞,感白气应于玄象,在安康之分。太史瞻见,奏闻高宗皇帝。帝乃问:是何祥瑞?太史对曰:国之法器,不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十三卷

五灯会元 第十三卷◎青原下四世○云岩晟禅师法嗣△洞山良价禅师瑞州洞山良价悟本禅师,会稽俞氏子。幼岁従师念《般若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处,忽以手扪面,问师曰: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经言无?其师骇然异之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三十三卷

古尊宿语录 第三十三卷○舒州龙门(清远)佛眼和尚普说语录 (住南康云居嗣法善悟编)师云:山僧教人识取自已。师僧家闻得了,却云初机学人看底事。有甚难会。你且缓缓且子细。你用何者名自已。败如古德对自已语云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三卷

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三卷○宝峰云庵真净禅师住金陵报宁语录师开堂日。拈香云:此一瓣香。恭为今上皇帝。祝延圣寿万岁万万岁。伏愿。尧风永扇。同日月之盛明。汤德弥新。共乾坤而久固。此一瓣香。恭为报宁大檀越主特进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三卷

碧岩录 第三卷⊙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垂示云:建法幢立宗旨,锦上铺花。脱笼头卸角驮,太平时节。或若辨得格外句,举一明三,其或未然,依旧伏听处分。举,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僧云:出水后如何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三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三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三请首座上堂。合千差包万有。齐往来印今古。混有无一生死。举不犯之令。行不言之教。齐不齐平不平。于此建立于此辨明。于此纪纲于此表帅。何法不容何事不成。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十三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三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小参六高邮乾明受敕。住金山龙游寺。当晚小参。僧问。明历历露堂堂。因什么乾坤收不得。师云。金刚手里八棱棒。进云。忽若一唤便回。还当得活也无。师云。鹙子目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三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三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上堂举。僧问睦州。以一重去一重即不问。不以一重去一重时如何。州云。昨日栽茄子。今朝种冬瓜。师云。高高处观之不足。低低处平之有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三卷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三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师到雪峰值建菩提会请普说。问话毕乃云。菩提宿将坐重围。劫外时闻木马嘶。寸刃不施魔胆碎。望风先已竖降旗。雪峰法窟真歇场中。人人怀报佛报祖之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三卷

祖堂集 第三卷祖堂卷三牛头牛头和尚嗣四祖,师讳法融,润州延陵人也,姓文。四祖在双峰山告众曰:吾来至此山时,于武德七年秋,于庐山顶上东北而望见此蕲州双峰山顶上有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分六道。四祖问五祖曰: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十三卷

祖堂集 第十三卷祖堂卷十三招庆招庆和尚嗣长庆,在泉州,师讳道匡。汉国朝州人也。姓李。入闽,参见怡山,密契心源。后以泉州王太尉请转法轮,闽王赐紫号法因大师矣。师上堂,良久云:大众谛听,与你真正举扬,还委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三卷

禅林僧宝传 第三卷汝州风穴沼禅师师讳延沼。以伪唐乾宁三年十二月、生於馀杭刘氏。少魁礧、有英气。於书无所不观。然无经世意。父兄强之仕、一至京师。即东归、从开元寺智恭律师。剃发受具、游讲肆。玩法华玄义、修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十三卷

禅林僧宝传 第十三卷福昌善禅师禅师名惟善、不知何许人。住荆南福昌寺。嗣明教宽禅师。为人敬严、秘重法道。初住持时、屋庐十馀间。残僧数辈。善晨香夕灯、升座说法、如临千众。禅林受用、所宜有者、咸修备之。客至

净土因果启示: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三卷

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三卷往生居士第四之二清 裴永度裴永度。江苏泰州人。家族世代居住于曲塘镇,从事种田的工作。生性恬静淡泊,无所嗜好,而见善事必定努力去做。从小就深信佛法,持长斋课诵佛名没有间断。后来归依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三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三卷往生比丘第三之二唐 承远(莲宗三祖)承远。不清楚他的出身,最初学法于四川成都的唐公,稍后又追随资川(今四川资阳县)的诜公。然后到荆州,奉事学习于湖北玉泉寺的真公。真公指示他居住在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