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四十一卷 经律异相 - 乾隆大藏经
2025-06-23 10:10

第四十一卷 经律异相(婆罗门部第三十一)

檀腻羁身获诸罪一 阿耆尼达多在胎令母能论议二 鸡头以身质钱欲饭佛僧帝释所助乃及于王三 老乞婆罗门诵佛一偈儿子还相供养四 散若学射得妻五 婆罗门以纳施佛得闻记别六 婆罗门以饼奉佛闻法得道七 拔抵婆罗门嗔失弟子生恶龙中为佛所降八 婆罗门入定三百余年九 婆罗门儿妇信向见其后报十 婆罗门从佛意解十一 婆罗门持一斋不全生为树神能出饮食施诸饿者十二 婆罗门夫妇吞金钱为粮身坏人取为福即得道迹十三 婆罗门生美女佛言不好十四 大鬘与瓦师子为善知识共相劝信十五 婆罗门妇事佛为婿所患投河水竭婿方醒悟十六

檀腻羁身获诸罪第一

舍卫国内。有婆罗门宾头卢埵阇。其妇丑恶两眼洞青。七女无男。己贫女穷妇弊好骂。女来求须嗔目涕泣。田有熟谷从他借牛。将往践之于泽亡失。时婆罗门坐自思惟。我种何罪。妇女所切复失他牛。推觅形疲偶到林中。值见如来。观之生念。瞿昙沙门今最安乐。无我诸恼。佛知其心。便语之曰。如汝所念。佛告之曰。欲出家不。即白佛言。世尊。听者甚适鄙愿佛曰。善来比丘。须发自堕。身所著衣变成袈裟。佛为说法。成阿罗汉。佛告阿难。过去有国王。名阿波罗提目佉(梁言端正)。以道化物。时有婆罗门。名檀腻羁。家里空贫有少熟谷。借牛践治驱还其主。忘不嘱付。牛主虽见谓用未竟。复不收摄二家详弃。牛主将檀腻羁诣王决了。出值王家马走。唤檀腻羁为我遮马。下手得石持用掷之。值脚即折。次行到水不知渡处。值一木工。口衔斲斤褰衣垂越。时檀腻羁问彼人曰。何处可渡。应声答处。其口已开斲斤堕水。债主所摧加复饥渴。从沽酒家乞少白酒。上床饮之。不意被下有小儿卧。押儿腹溃。往一墙边。思惟惧罪。自掷跳墙。下有织工。堕上即死。时织工儿复捉得之。便与众人共将诣王。公杀我父。时诸债主将至王前。尔时牛主前白王言。此人从我借牛。不还见付。失去不偿。王问何缘。檀腻羁言。我实借牛用讫驰还。主亦见之。虽不口付牛在其门。王语彼人。俱为不是。由檀腻羁口不付汝。当截其舌。由卿见牛不自收摄。当挑汝眼。彼人白王。请弃此牛不乐剜眼截他舌也。即听和解。马吏复言。彼之无道折我马脚。王便问言。此王家马汝辄折脚。跪白王言。债主将我从道而来。彼人唤我令遮王马。下手得石掷之。误折马脚。王言。由汝唤他当截汝舌。由彼打马当截其手。马吏白王。乞各和解。木工前云。檀腻羁失我斲斤。王语木工。由唤汝故当截其舌。担物之法礼当用手。由卿口衔。当折两齿。木工白王。宁弃斲斤莫行此罚。时沽酒母复牵白王枉杀我儿。跪白王言。我饥渴逼。乞少酒饮。不意被下有卧小儿。王当见察。王告母人。汝舍沽酒众客猥多。何以卧儿置于坐处。二俱有过。汝儿已死。以檀腻羁与汝作婿。令还有儿乃放使去。母人叩头曰。听各和解。我不用夫。时织工儿复前。此人狂暴蹑杀我父。王问言曰。汝杀他父。檀腻羁曰。众逼责我。惶怖跳墙偶堕其上。实非所乐。王语彼人。二俱不是。卿父已死。以檀腻羁与汝作父。其人白王。父今已死。我终不用此婆罗门以为父也。听各共和。王便听之。时檀腻羁身事都了故在王前。见二母人共诤一儿。时王明黠以智权计。今唯一儿。二母争之。听汝二人各挽一手。谁能得者。其非母者于儿无慈尽力顿牵。所生母者于儿慈深。不忍抴挽。王鉴真伪。诘出非者强摸他儿。即向王首儿还其母。各尔放去。时檀腻羁便白王言。我时于彼道边。有一毒蛇请我白王。不知何故从穴出时柔软变易。还入穴时妨碍苦痛。王答之言。从穴出时无有众恼。心情和柔身亦如之。在外鸟兽诸事触娆。嗔恚隆盛身便粗大。卿可语之。持心不嗔则无此患。

次见女人。请我白王。我在夫家念父母舍。在父母舍复念夫家。王言。卿可语之。由汝邪心。于父母舍更畜傍婿。汝在夫家念彼傍人。至彼小厌还念正婿。是以尔耳。持心舍邪则无此患。次复树上见有一雉。请我白王。我在余树鸣声不好。若在此树鸣声哀和。不知其故。王告彼人。由彼树下有大釜金。是以于上鸣声哀好。余处无金。音声不好。王告檀腻羁。卿之多过吾已释汝。穷困苦持树下釜金。我用与卿。奉受王教掘地取金。贸易所须快乐无乏。时大王我身是。檀腻羁者。今婆罗门宾头卢埵阇是(出贤愚经第十一卷)

阿耆尼达多在胎令母能论议第二

巴连弗国有婆罗门。名曰阿耆尼达多。通达经论。纳妻之后少时怀妊。怀妊大欲论议。夫问相师。相师答曰。胎中之子善能论议。日月既满遂产一男。达诸经论。为婆罗门师。兼授人医术(出杂阿含经第二十五卷)

鸡头以身质钱欲饭佛僧帝释所助乃及于王第三

尔时罗阅城人民。随其种族请佛及僧。时诸婆罗门。四面云集自作制限。各出一百钱为佛及僧。尔时鸡头婆罗门知义贫无钱财。不能得物以供彼众。众人语言。汝无有钱。鸡头便还妇所语言。诸人驱我出众。我无钱故。时妇答曰。汝可入城赊贷一百钱。遍求不得。还向妇说。妇复语言。至弗赊蜜多罗长者舍。从其假贷。便往求告七日当偿。若不还者我身及妇当为奴婢。长者便贷金钱一百枚得还语妇。妇报言曰。持诣众中言。已得钱听我在次。众语鸡头言。已办不须卿钱。鸡头便还。夫妇二人往诣世尊。共相问讯。时鸡头妇礼世尊足。具以白佛。佛告鸡头言。汝便请世尊及比丘僧。尔时鸡头妇语夫言。君随佛教。尔时鸡头即从坐起偏露右肩。叉手白佛言。愿世尊当受我请。及比丘僧。世尊默然。释提桓因语毗沙门天王曰。拘鞞罗汝佐此婆罗门。办第三食。答曰受教。时毗沙门天王自隐其形。化作人身敕五百罗刹曰。汝速至栴檀林中。取香薪来。当竹园中饭佛僧。化作铁厨。五百罗刹各负牛头栴檀香薪至铁厨内。尔时鸡头于铁厨中以用熟食。遍十二由延皆悉闻香。时释提桓因语毗湿波伽摩天子。汝可化作高广讲堂。使佛及僧得坐饭食。对曰受教。譬如力人屈申臂顷。从三十三天没至竹园中。在铁厨侧化作讲堂。以七宝成。化作千二百五十座。文绣所成。手执香炉烧众名香。令多罗树七宝相成。微风吹动铃声远闻。尔时摩竭国频毗娑罗王闻之。问于群臣。群臣答言曰。是鸡头婆罗门。于铁厨中以牛头栴檀为佛及僧熟食。有此之香。王即至佛所。告群臣曰。古昔无此讲堂。今谁所作。臣白王曰。我等不知。世尊为王广说如上。王便堕泪不能自胜。念当众生福少寿短。不识此宝之名况当见耶。今蒙佛恩见此讲堂。未曾出现。世尊告曰。当来众生不闻七宝。况当目见。今蒙佛恩睹如是事。世尊为王说微妙法。使心欢喜。王言。鸡头婆罗门快得善利。王曰。我欲还宫。佛曰。今正是时。佛告鸡头曰。汝可请王供一日食。答曰如是。即至王所举右手。白王曰。愿天王。明日受请集此讲堂。时王默然。时毗沙门天王明日清旦沐浴。鸡头与妙衣裳。手执香炉。向世尊所。头面着地便作是念。今正是时。饭食已办。愿垂临赴。佛僧围绕往诣讲堂。即就其座僧次第坐。时王严驾群臣围绕诣鸡头所。甘馔饮食味各百种。劝助鸡头饭佛及比丘僧(出罗阅城人民请佛经)

老乞婆罗门诵佛一偈儿子还相供养第四

尔时世尊入舍卫城。时有异婆罗门。年老根熟。执杖持钵家家乞食。世尊告曰。汝何以尔。答言。瞿昙。我有财物悉已付子。为其取妻然后舍是。持钵乞食。佛复告曰。汝能于我法受诵一偈。还为儿说。答佛能受。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生子心欢喜为子聚财物

复为娉娶妻而自舍出家

边鄙田宅儿违负于其父

人形罗刹心弃舍于尊老

老马无复用则夺其面麦

子少而父老家家行乞食

其杖为最胜非子离恩爱

为我防恶牛危险地得安

能却凶暴狗扶我暗处行

避深坑空井草木棘刺林

凭杖威力故跱立不堕落

时婆罗门从佛受偈。还家至门。先白大众。听我所说。然后诵偈如上。其子愧怖。即抱其父还将入家。摩身洗浴覆以衣被。立为家主。时婆罗门作是念。我今得胜族姓是沙门恩。我经所说。若为师者如师供养。我今持上妙衣。至世尊所面前问讯白佛言。愿受此衣。哀愍我故。世尊即受。更说种种法。示教照喜(出佛为老婆罗门说偈经)

散若学射得妻第五

过去世时。有少婆罗门。名散若。往诣射师求学射术。师曰可学。散若于七年中常学此业。后问师曰。何时可罢。答曰。即索弓着箭。我暂入村待还后放。师即入村。散若待师良久而由不反。射前大树箭经伤蛇。师还问曰。汝未放箭耶。答曰已放。师曰。汝若不放。于阎浮提为第一大师。既已放箭。若我死后次当汝。时师即庄严其女。以五百竿箭并一马车与之。时散若受之。当度旷野。时有五百贼。于旷野中食。散若遣妇从贼乞食。贼曰。观其所使非是常人。宜其与食。一贼曰。我曹犹活而听此人将妇乘车而去耶。散若射之。应一箭而死。随起随射莫不皆殒。唯贼师在语于妇言。汝脱衣置地。即脱衣。见复射之应箭而死。五百贼者即五百比丘。散若舍利弗也(出四分律三分第九卷)

婆罗门以纳施佛得闻记第六

佛入舍卫城分卫。身衣有少穿坏。有一婆罗门。见佛衣坏。即其家中得少白氎。持用施佛。唯愿如来当持此纳以用补衣。佛即受之。佛与授记。便于当来世。两阿僧祇百劫之中当得作佛。欢喜而去。国中豪贤长者居士曰。云何世尊小施大报。各为如来破损好氎作种种衣。过去有佛。名毗钵尸。时王名曰槃头。有一大臣。请佛及僧三月供养。佛即许可。时槃头王白佛言。贪得佛僧三月供养。佛告槃头。吾先已受彼大臣请。王告臣曰。佛处我国。云卿已请今可让我。臣答王言。若使大王保我身命。复保如来常住于此。国土常安隐者我乃息意。王更晓曰。卿请一日我复一日。臣便可之。各满所愿。王为如来办具三衣。复为九万比丘各作七条衣。时大臣以衣食施佛及僧。则我身是(出贤愚经第十三卷)

婆罗门以饼奉佛闻法得道第七

有婆罗门。问妇言。家中有[麩-夫 并]具。不欲随伴供养瞿昙沙门。妇言有。即作持往。遇国王大臣刹利婆罗门十八大聚落主在座。婆罗门不敢前。念言。佛是一切智者应知我心。佛遥唤来问。器中何等。答曰是饼。佛言。可行与众僧。答少不能遍。佛言。但与人行。一番犹故不减。乃至三遍尚不损耗。佛知其心。随从说法得须陀洹道(出僧祇律第二十九卷又出第六卷)

拔抵婆罗门嗔失弟子生恶龙中为佛所降第八

昔有龙王。名曰拔抵。志性暴虐。数为风雨霹雳雹杀人民。鸟兽蠕动死无央数。有尊罗汉万人共议。若杀一人堕地狱一劫罪犹不毕。今者此龙残害众生。前后不呰。转恐难度。幸当共往谏止之耳。时佛知之。赞言善哉。时诸罗汉万人俱行。龙放风雨雷电霹雳。万人惊怖顿伏来还。是时佛在耆阇崛山。与万菩萨万罗汉俱到龙所。龙便嗔恚。暴风疾雨雷雹霹雳。其放一雹令壁。方四十丈。若至地者入地四尺。欲以害佛及菩萨僧。时诸罗汉见龙灾变。各怀恐怖前依近佛。龙自见雹石化为华盖。复自念言。我当以身坚自盘结令四十丈。欲以扑佛及众僧上。即时自扑无所能中。举头开目谛视见佛。疑是尊妙无上神人。于是小龙而皆自扑无所动摇。龙王是时即便命尽上生为天。诸余小龙亦皆并命得作天子。皆悉来下住于佛边。佛告阿难。汝知是天所从生不。对曰不及。佛言。属者诸龙兴恶意者。自扑在地发一善心知佛为尊。命尽为天此者是也。天闻佛言。及诸天子皆发无上平等度意。佛言。昔龙王拔抵与释迦文佛共为婆罗门。拔抵弟子。时有万人。舍其师事释迦文。拔抵怀恚为龙。佛德既成多度一切。弟子万人皆得罗汉。龙怀毒恶故欲为害。万人四道虽备。犹受其辱。若为菩萨龙不敢也(出旧杂譬喻经下卷)

婆罗门入定三百余年第九

昔有婆罗门。不乐世务。潜隐山间一心思道。即入禅定三百余年。尘土没身草木生其体上。山下有诸畜养妻子婆罗门数百家。大小相共采薪上树。折取枯枝树根。连婆罗门额树既动摇。觉婆罗门禅从地中出。见采薪者问之。汝是何人。答曰。是婆罗门。余人是谁。答曰。是妻子。婆罗门笑曰。我入禅三百余岁。尚未敢称婆罗门。汝等何忍自称婆罗门乎(出十卷譬喻经第五卷)

婆罗门儿妇信向见其后报第十

昔者舍卫城东。有一婆罗门大富。其子娶妻。得事佛家女。奉五戒持六斋。常好布施沙门道士。劝夫修施。夫即开解。白其父母。父母大恚。谓破吾门户。妇持钱绢与夫。夫持与守合婢。婢持与守门奴。奴持往佛寺中。布施沙门烧香燃灯。夫妇共誓言。假令布施无福自己。又假令有福者。当使天下人皆共见之。时国俗三月三日。举国人民皆至水上作乐歌戏。时东南角有一天人。骑一白马乘空而过。众人仰问是何神灵。答曰。问后来者。须臾复有七宝殿舍。有玉女独坐其上。四大天神接殿飞行。众人又问。君何功德。玉女亦云。问后来者。俄而后有四柱宝殿。有一天人有一玉女共坐其中。前后左右四部妓乐。十二天神共接其殿。众人又问。有何功德。亦答。问后来者。须臾复有二薜荔鬼。身长三丈。黑瘦丑陋饥渴苦痛。身中燋然。各捉大棒更相挝打。众人又问。答曰。诸君闻舍卫城东大富婆罗门不。骑白马者是守门奴。小殿玉女者是守合婢。大殿二人是我儿我儿妇。二鬼是婆罗门夫妇。前世愚痴不信正法。今当厄祸可复奈何(出十卷譬喻经第一卷)

婆罗门从佛意解第十一

佛游婆罗门城。诸婆罗门王。知如来神德能感动群心。一食其化谁受我语。因共立制。若与佛食听佛语者罚金钱五百。时佛入城乞食。人皆闭门空钵而出。有一使人。以破瓦器盛臭[泳-永 (米*番)]淀出门弃之。见佛空钵信心清净。欲兴供养无由如愿。云今此弊食须者可取。佛知其意即受其施而说。女人施食十五劫。天上人间受福快乐不堕恶道。后得男身出家学道成辟支佛。边有一婆罗门。以偈说佛为食妄语。如此臭食果报乃重。佛即出舌覆面上至发际。语婆罗门。汝见经书颇有此舌而作妄语者不。婆罗门言。如此舌者必不妄言。未解小施而获大报耳。佛曰。汝曾见尼拘陀树荫覆贾客五百乘车犹不尽不。答曰见。又问。此树种子大小。答曰。如芥子三分之一。又问。谁当信此。答曰。眼所现见。又问。我亦如是。此老女人得大果报。如来福田良美所致。时婆罗门心开意解五体投地向佛悔过。佛为说法得初道果。即发大声告众人曰。甘露门开如何不出。诸婆罗门乞输金钱。迎佛供养。婆罗门王亦共臣民归命佛法。城中男女皆得净信(出普曜经第五卷)

婆罗门持一斋不全生为树神能出饮食施诸饿者第十二

昔有长者名须达。请佛及僧广设大会。道逢一人奉酪一瓶。见一婆罗门请令提归。既到见佛及僧欢喜便住。听经持斋至暮乃还。其家妇甚怪之。亦不食至暮踧迫令食。不终斋法后命尽。其神乃在郁多罗国作大泽树神。时有五百学士。欲至三祠神池澡浴望仙。资粮乏尽又无水浆。遂已困乏。遥望彼树想为泉水。皆到树下了无水泉。将成大困。便共举声求哀树神救我等命。树神即现半身。举右手指头。自然出百味之食。手奉蜜浆种种具足。皆得盈饱。时五百人自共议曰。我等欲至神池澡浴望仙。此之巍巍仙道岂能胜乎。复问树神。作何功德圣德如此。树神答言。吾昔见佛在舍卫精舍。持八关斋。为妇所败不终斋法。神应生天。时五百人即共奉持斋法戒。后得须陀洹道(出诸经中要事)

婆罗门夫妇吞金钱为粮身坏人取为福即得道迹第十三

昔有婆罗门。夫妇二人无有儿子。财富无数。临寿终时自相谓言。各当吞钱以为资粮。其国俗法。死者不埋但着树下。各吞五十金钱死。身烂钱出。国中有一贤者行见之。愍然流泪伤其悭贪。取为设福。请佛及僧尽心供办。擎饭佛前称名咒愿。时悭人夫妇。受饿鬼苦即生天上。为设福广请四辈。时生天者即得天眼知为作福。从天来下化作年少佐助檀越。佛言。此厨间年少是真檀越。至便说法即得道迹。贤者亦得道迹。众会欢喜皆得生天(出宿愿果报经)

婆罗门生美女佛言不好第十四

佛在世时有一婆罗门。生两女皆端正。乃故悬金。九十日内募索有能诃女丑者。便当与金。竟无应募者。将至佛所。佛便诃言。此女皆丑无有一好。阿难白佛言。此女好而佛言恶。有何不好。佛言。人眼不视色是为好。眼耳鼻口亦尔。身不着细滑是为好。身手不盗他财是为好手。不犯此事是乃为好。眼视色耳听音鼻嗅香。身喜细滑。手喜盗他财。如此者皆非好也(出杂譬喻经)

大鬘与瓦师子为善知识共相劝信第十五

往昔多狩邑。有婆罗门。为王太史。国中第一。有一子。头上有自然大鬘。因以为名。姿首端正有三十相。有一瓦师子。名难提婆罗。与大鬘少小亲交心相敬念。瓦师子精进勇猛慈仁孝从。其父母俱盲供养无乏。虽为瓦师手不掘地。唯取破墙崩岸及以鼠壤和用为器。若有买者。以谷麦麻豆置地取器。初不争价。亦复不取金银财帛。唯取谷米供养而已。迦葉如来所住精舍。去多狩邑不远。与大比丘有二万人。皆是罗汉。护喜语大鬘曰。共见迦葉如来。大鬘答曰。用见此道人。为直是髡头人耳。有何道哉。佛道难得。如是至三。护喜复语大鬘。共至水上澡浴乎。大鬘答曰可尔。便共诣水澡浴。护喜举右手遥指示曰。迦葉精舍去是不远。可共暂见。大鬘答曰。用见此为。护喜便捉大鬘衣牵。大鬘脱衣舍走。护喜便捉头牵曰。为一过共见佛去来。国俗讳捉人头法皆斩刑。大鬘代其惊怖心念曰。瓦师子分死捉我头耶。护喜曰。我死。死终不相置。要当使卿见佛。大鬘心念。必当有好事耳。乃使此人分死相捉。大鬘曰。放我头我随子去。便还结头着衣。相随诣迦葉佛。护喜白佛言。此大鬘者是我少小亲友。然其不识信三尊。愿世尊开化。大鬘童子睹佛相好。心念曰。书记所载相好尽有。唯无二事。时迦葉如来。便出广长舌以覆面上。及肉髻并覆两耳七过。舐头缩舌入口。光色出照大千世界。蔽日月明乃至阿迦腻吒天。光还绕身七匝从顶上入。以神足力现阴马藏。令大鬘独见。余人不睹。大鬘童子具足见佛三十二相。踊跃欢喜不能自胜。迦葉如来。为大鬘童子说菩萨断功德。何等为断菩萨功德。法身不可行而行。口不可言而言。意不可念而念。是为菩萨三恶行。于是大鬘前礼佛足言。我今忏悔愿佛许受。从今已往不复敢犯。如此至三。迦葉如来默然受之。大鬘童子护喜童子。俱礼佛足辞退而还。大鬘曰。卿为失利不为得利。我不喜见卿面。不喜闻卿名。护喜答曰。何以故尔。大鬘曰。卿早从佛闻深法。何能在家。护喜答曰。我父母年老又复俱盲。供养二亲何由出家。若我出家父母便终。以是故不得出家耳。大鬘语护喜曰。我从迦葉佛闻菩萨行三恶缘对。不复乐在家。我欲从此还至佛所求为比丘。护喜报曰。善哉大鬘。得思惟力耶。便可时还。所以然者佛世难值。大鬘童子即抱护喜。便绕三匝叉手谢曰。我设有身口意过于卿者。愿见原恕。若卿指授正真大道。于是大鬘说颂赞曰。

仁为我善友法友无所贪

导我以正道是友佛所誉

说是偈已。绕护喜三匝还诣精舍。而白佛言。宁可入道受具戒不。即度大鬘受具足戒。佛语舍利弗。时大鬘童子则我身是。大鬘父者今父王真净是。护喜者频劝我出家。则是作道善知识也。我前向护喜恶语道。迦葉佛秃头沙门有何道。故六年受日食一麻一米大豆小豆如是(出兴起行经下卷)

婆罗门妇事佛为婿所患投河水竭婿方醒悟第十六

昔有婆罗门。奉事外道。其妇事佛。语其婿言。听我与佛作婢。悬幡盖烧香然灯。婿不听之。便作一幡悬于屋内。晨夕向礼。婿杀牛羊呼师解事。师到其门语言。卿舍有佛幡盖。我不敢进。即入问妇。推觅得幡。婿嗔打妇。妇即投河。心至感神河水为竭。自然有七宝华盖其上。婿见斯瑞知佛可尊。即舍外道奉事大法(出譬喻经)

End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二问曰。世第一法为几念处。答曰。现在一坏缘法念处。未来四。问曰。世第一法为几缘。答曰。为四缘。因缘者相应共有因。次第缘者。与苦法忍作次第缘。境界缘者忍智所缘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三问曰。以何等故。见道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说者。见道展转为因。非世第一法。复有说者。见道圣人身中修。以圣人身中修故。自地他地修。世第一法凡夫

第十一卷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六云何名身。云何句身。云何味身。乃至广说。问曰。何以故作此论。答曰。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彼尊者迦旃延子。于此经中。现种种事。善于义相。或有人疑。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四复次诸心心数法。于所缘定。问曰。为于何法定言定耶。为于眼入定。为于色定。为于刹那定。答曰。或有说者。于眼入定。不于色定刹那定也。所以者何。未生心心数法甚多。云何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六复有经说。若入地一切处定行者。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不离不异。余一切处亦如是。问曰。诸得一切处定。必离第三禅欲。彼若见地是我。当知是第四禅地身见。见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四云何顶法云何顶法退。云何暖法乃至广说。问曰。此中逆说凡夫所得法。说世第一法已。何以不次说忍耶。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应说云何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七即彼经说。应以四事察人是长老。为可与语。为不可与语。云何为四。一不住是处非处。二不住智论。三不住分别。四不住道迹。问曰如此四事有何差别。答曰或有说者。不住是处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十有业得一入报。谓法入中命根。有业得二入报。谓意入法入。触入法入亦如是。若得报眼入。得四入。眼入身入触入法入。如眼入耳鼻舌入亦如是。若得身入。得三入。身入触入法

第十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一一人此生十二支缘。几在过去几在未来几在现在。如是章及解章义。此中应广说优波提舍。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为止他义故。如毗婆阇婆提说缘起是无为法。问曰彼以何义故说缘

第二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爱敬品第四之四世尊说无学成就戒身。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经中说无学成就戒身。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佛经是此论根本。今欲广解佛经故而作此论。复次所以作

第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三问曰次第缘体性是何。答曰。如波伽罗那说。除过去现在阿罗汉最后心。诸余过去现在心心数法是也。复有说者。诸过去现在心心数法。是次第缘体性。问曰。若然者阿罗汉最后心。

第十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十一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善法与不善法。作近所作因。不善法与不善法。作近所作因。不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者。以善业故生大富长者商主家。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