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五百二十一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8-11 10:47

第五百二十一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第三分见不动品第二十五之一

时,天帝释窃作是念:“若菩萨摩诃萨修行布施波罗蜜多广说乃至一切相智,尚超一切有情之上,况得无上正等菩提!若诸有情闻说一切智智名字深生信解,尚为获得人中善利及得世间最胜寿命,况发无上正等觉心,或能听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若诸有情能发无上正等觉心,听闻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典,诸余有情皆应愿乐,所获功德,世间天、人、阿素洛等皆不能及。”

尔时,世尊知天帝释心之所念,便告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念。”

时,天帝释踊跃欢喜,即取天上微妙香花,奉散如来及诸菩萨。既散花已,作是愿言:“若菩萨乘善男子等求趣无上正等菩提,以我所生善根功德,令彼所愿速得圆满,疾能证得一切智智;令彼所求无上佛法速得圆满;令彼所求自然人法速得圆满;令彼所求真无漏法速得圆满;令彼一切所欲闻法皆得如意;若求声闻、独觉乘者,亦令所愿疾得满足。”

作是愿已,便白佛言:“若菩萨乘善男子等已发无上正等觉心,我终不生一念异意,令其退转大菩提心。我亦不生一念异意,令诸菩萨厌离无上正等菩提,退堕声闻、独觉等地。

“世尊,若菩萨摩诃萨已于无上正等菩提深心乐欲,我愿彼心倍复增进,速证无上正等菩提。愿彼菩萨摩诃萨众,见生死中种种苦已,为欲利乐世间天、人、阿素洛等,发起种种坚固大愿:我既自度生死大海,亦当精勤度未度者。我既自解生死系缚,亦当精勤解未解者。我于种种生死恐怖既自安隐,亦当精勤安未安者。我既自证究竟涅槃,亦当精勤令未证者皆同证得。

“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于初发心菩萨功德深心随喜,得几许福?于久发心菩萨功德深心随喜,得几许福?于不退转地菩萨功德深心随喜,得几许福?于一生所系菩萨功德深心随喜,得几许福?”

尔时,佛告天帝释言:“憍尸迦,四大洲界可知两数,此善男子、善女人等,随喜俱心所生福德不可知量。憍尸迦,小千世界可知两数,此善男子、善女人等,随喜俱心所生福德不可知量。憍尸迦,中千世界可知两数,此善男子、善女人等,随喜俱心所生福德不可知量。憍尸迦,我此三千大千世界可知两数,此善男子、善女人等,随喜俱心所生福德不可知量。憍尸迦,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合为一海,有取一毛析为百分,持一分端沾彼海水可知滴数,此善男子、善女人等,随喜俱心所生福德不可知量。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等,随喜俱心所生福德无边际故。”

时,天帝释复白佛言:“若诸有情于诸菩萨殊胜功德不随喜者,当知皆是魔所执持、魔所魅著、魔之朋党、魔天界没来生此间。所以者何?若菩萨摩诃萨求趣无上正等菩提,修诸菩萨摩诃萨行,若有发心于彼功德深生随喜,皆能破坏一切魔军宫殿眷属。世尊,若诸有情,深心敬爱佛、法、僧宝,随所生处常欲见佛、闻法、遇僧,于诸菩萨摩诃萨众功德善根应深随喜;既随喜已,回向无上正等菩提,而不应生二、不二想。若能如是,疾证无上正等菩提,饶益有情,破魔军众。”

尔时,佛告天帝释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憍尸迦,若诸有情于菩萨摩诃萨功德善根深心随喜,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是诸有情速能圆满诸菩萨行,疾证无上正等菩提。若诸有情于菩萨摩诃萨功德善根深心随喜,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是诸有情具大威力,常能奉事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及善知识,恒闻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经典善知义趣。是诸有情成就如是随喜回向功德善根,随所生处常为一切世间天、人、阿素洛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不见恶色,不闻恶声,不嗅恶香,不尝恶味,不觉恶触,不思恶法,常不远离诸佛世尊,从一佛土趣一佛土,亲近诸佛种诸善根,成熟有情、严净佛土。何以故?

“憍尸迦,是诸有情能于无量最初发心诸菩萨众功德善根深心随喜,回向无上正等菩提;能于无量已住初地乃至十地诸菩萨众功德善根深心随喜,回向无上正等菩提;能于无量一生所系诸菩萨众功德善根深心随喜,回向无上正等菩提。由此因缘,是诸有情善根增进,疾证无上正等菩提;既得无上正等菩提,能尽未来如实饶益无量无数无边有情,令住无余般涅槃界。

“以是故,憍尸迦,住菩萨乘善男子等,于初发心诸菩萨众功德善根,于久发心诸菩萨众功德善根,于不退转地诸菩萨众功德善根,于一生所系诸菩萨众功德善根,皆应随喜回向无上正等菩提;于生随喜及回向时,不应执著即心、离心随喜回向,不应执著即心修行、离心修行。若能如是无所执著,随喜回向修诸菩萨摩诃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度诸天、人、阿素洛等,令脱生死得般涅槃。”

尔时,善现便白佛言:“如世尊说诸法如幻,云何菩萨摩诃萨以如幻心能得无上正等菩提?”

佛告善现:“于意云何?汝见菩萨摩诃萨如幻心不?”

善现答言:“不也,世尊。我不见幻,亦不见有如幻之心。”

佛告善现:“于意云何?若处无幻、无如幻心,汝见有是心能得无上正等菩提不?”

善现答言:“不也,世尊。我都不见有处无幻、无如幻心,更有是心能得无上正等菩提。”

佛告善现:“于意云何?若处离幻、离如幻心,汝见有是法能得无上正等菩提不?”

善现答言:“不也,世尊。我都不见有处离幻、离如幻心,更有是法能得无上正等菩提。

“世尊,我都不见即、离心法,说何等法是有、是无?以一切法毕竟离故。若一切法毕竟离者,不可施设此法是有、此法是无。若法不可施设有、无,则不可说能得无上正等菩提,非无所有法能得菩提故。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皆无所有,性不可得,无染无净。何以故?以般若波罗蜜多乃至布施波罗蜜多皆毕竟离故,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亦毕竟离故,真如乃至不思议界亦毕竟离故,苦、集、灭、道圣谛亦毕竟离故,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亦毕竟离故,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亦毕竟离故,空、无相、无愿解脱门亦毕竟离故,八解脱乃至十遍处亦毕竟离故,极喜地乃至法云地亦毕竟离故,陀罗尼门、三摩地门亦毕竟离故,五眼、六神通亦毕竟离故,如来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亦毕竟离故,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亦毕竟离故,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亦毕竟离故,无忘失法、恒住舍性亦毕竟离故,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亦毕竟离故,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亦毕竟离故,一切智智亦毕竟离故。

“世尊,若法毕竟离,是法不应修,亦不应遣,亦复不应有所引发;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毕竟离故,于法不应有所引发。

“世尊,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既毕竟离,云何可说诸菩萨摩诃萨依深般若波罗蜜多证得无上正等菩提?世尊,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亦毕竟离,云何离法能得离法?是故般若波罗蜜多应不可说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佛告善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般若波罗蜜多乃至布施波罗蜜多皆毕竟离,广说乃至一切智智亦毕竟离。善现当知,以般若波罗蜜多毕竟离,广说乃至一切智智亦毕竟离,可说菩萨摩诃萨证得毕竟离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善现当知,若般若波罗蜜多非毕竟离,应非般若波罗蜜多,广说乃至若一切智智非毕竟离,应非一切智智。善现当知,以般若波罗蜜多毕竟离故,得名般若波罗蜜多,广说乃至以一切智智毕竟离故,得名一切智智。是故,善现,诸菩萨摩诃萨非不依止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证得无上正等菩提。善现当知,虽非离法能得离法,而得无上正等菩提非不依止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是故菩萨摩诃萨众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应勤修学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具寿善现便白佛言:“诸菩萨摩诃萨所行义趣极为甚深。”

佛告善现:“如是,如是,诸菩萨摩诃萨所行义趣极为甚深。善现当知,诸菩萨摩诃萨能为难事,虽行如是甚深义趣,而于声闻、独觉地法能不作证。”

尔时,善现复白佛言:“如我解佛所说义者,诸菩萨摩诃萨所作不难,不应说彼能为难事。所以者何?诸菩萨摩诃萨所证义趣都不可得,能证般若波罗蜜多亦不可得,证法、证者、证处、证时亦不可得。世尊,诸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既不可得,有何义趣可为所证?有何般若波罗蜜多可为能证?复有何等而可施设证法、证者、证处、证时?既尔,云何可执由此证得无上正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尚不可证,况证声闻、独觉地法?世尊,若如是行是名菩萨无所得行。若菩萨摩诃萨能行如是无所得行,于一切法得无暗障。世尊,若菩萨摩诃萨闻如是语,心不沉没亦不忧悔、不惊、不怖,是行般若波罗蜜多。世尊,是菩萨摩诃萨如是行时,不见众相,不见我行,不见不行,不见般若波罗蜜多是我所行,不见无上正等菩提是我所证,亦复不见证处、时等。

“世尊,是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不作是念:我远声闻、独觉等地,我近无上正等菩提。譬如虚空不作是念:我去彼事若远若近。所以者何?虚空无动亦无差别、无分别故。诸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不作是念:我远声闻、独觉等地,我近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于一切法无分别故。譬如幻士不作是念:幻质幻师去我为近,幻所似法去我为远,聚集徒众亦近亦远。所以者何?所幻之士无分别故。诸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不作是念:我远声闻、独觉等地,我近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于一切法无分别故。譬如影像不作是念:我因彼现去我为近,所不因法去我为远。所以者何?所现影像无分别故。诸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不作是念:我远声闻、独觉等地,我近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于一切法无分别故。

“世尊,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无爱无憎。所以者何?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及一切法爱憎自性不可得故。如诸如来、应、正等觉于一切法无爱无憎,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于一切法无爱无憎。所以者何?诸佛菩萨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爱憎断故。

“如诸如来、应、正等觉永断一切妄想分别,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伏断一切妄想分别。所以者何?诸佛菩萨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于一切法无分别故。

“如诸如来、应、正等觉,不作是念:我远声闻、独觉等地,我近无上正等菩提。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作是念:我远声闻、独觉等地,我近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诸佛菩萨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于一切法无分别故。

“如诸如来、应、正等觉所变化者,不作是念:我远声闻、独觉等地,我近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诸佛所化无分别故。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不作是念:我远声闻、独觉等地,我近无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于一切法无分别故。

“如诸佛等欲有所作,化作化者令作彼事,然所化者不作是念:我能造作如是事业。所以者何?诸所化者于所作业无分别故。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有所为故而勤修学;既修学已,虽能成办所作事业,而于所作无所分别。所以者何?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尔于法无分别故。

“如有巧匠或彼弟子,有所为故造诸机关或女、或男、或象马等,此诸机关虽有所作,而于彼事都无分别。所以者何?机关法尔无分别故。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诸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有所为故而成立之;既成立已,虽能成办种种事业,而于其中都无分别。所以者何?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法尔于法无分别故。”

尔时,舍利子问具寿善现言:“为但般若波罗蜜多于一切法无所分别,为静虑等波罗蜜多于一切法亦无分别?”

善现答言:“非但般若波罗蜜多于一切法无所分别,静虑等五波罗蜜多于一切法亦无分别。”

时,舍利子问善现言:“为但六种波罗蜜多于一切法无所分别,为色蕴乃至识蕴于一切法亦无分别,为眼处乃至意处于一切法亦无分别,为色处乃至法处于一切法亦无分别,为眼界乃至意界于一切法亦无分别,为色界乃至法界于一切法亦无分别,为眼识界乃至意识界于一切法亦无分别,为眼触乃至意触于一切法亦无分别,为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于一切法亦无分别,为地界乃至识界于一切法亦无分别,为因缘乃至增上缘于一切法亦无分别,为无明乃至老死于一切法亦无分别,为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于一切法亦无分别,为真如乃至不思议界于一切法亦无分别,为苦、集、灭、道圣谛于一切法亦无分别,为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于一切法亦无分别,为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于一切法亦无分别,为空、无相、无愿解脱门于一切法亦无分别,为八解脱乃至十遍处于一切法亦无分别,为净观地乃至如来地于一切法亦无分别,为极喜地乃至法云地于一切法亦无分别,为陀罗尼门、三摩地门于一切法亦无分别,为五眼、六神通于一切法亦无分别,为如来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于一切法亦无分别,为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于一切法亦无分别,为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于一切法亦无分别,为无忘失法、恒住舍性于一切法亦无分别,为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于一切法亦无分别,为预流果乃至独觉菩提于一切法亦无分别,为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于一切法亦无分别,为有为界或无为界于一切法亦无分别?”

善现答言:“非但六种波罗蜜多于一切法无所分别,色乃至无为界于一切法亦无分别。所以者何?以一切法性相皆空、无分别故。”

时,舍利子问善现言:“若一切法皆无分别,云何而有流转生死五趣差别?云何复有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独觉、菩萨及诸如来圣位差别?”

善现对曰:“有情颠倒烦恼因缘,发起种种身、语、意业,由斯感得欲为根本业异熟果,依此施设地狱、傍生、饿鬼、人、天五趣差别。

“又所问言云何复有预流果等圣位差别,舍利子,无分别故施设预流及预流果,无分别故施设一来及一来果,无分别故施设不还及不还果,无分别故施设阿罗汉及阿罗汉果,无分别故施设独觉及独觉菩提,无分别故施设菩萨摩诃萨及菩萨摩诃萨行,无分别故施设如来、应、正等觉及佛无上正等菩提。

“舍利子,过去如来、应、正等觉,由无分别、分别断故可施设有;未来如来、应、正等觉,由无分别、分别断故可施设有;现在十方诸佛世界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亦无分别、分别断故可施设有。舍利子,由此因缘,当知诸法皆无分别,由无分别真如、法界广说乃至不思议界为定量故。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应行如是无所分别甚深般若波罗蜜多。

“舍利子,若菩萨摩诃萨能行如是无所分别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便能证得无所分别清净无上正等菩提,能尽未来利乐一切。”

时,舍利子问善现言:“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为行坚法、为行非坚法?”

善现答言:“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非坚法、不行坚法。何以故?舍利子,般若波罗蜜多乃至布施波罗蜜多非坚法故,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非坚法故,真如乃至不思议界非坚法故,苦圣谛乃至道圣谛非坚法故,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非坚法故,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非坚法故,空、无相、无愿解脱门非坚法故,八解脱乃至十遍处非坚法故,极喜地乃至法云地非坚法故,陀罗尼门、三摩地门非坚法故,五眼、六神通非坚法故,如来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非坚法故,大慈、大悲、大喜、大舍非坚法故,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非坚法故,无忘失法、恒住舍性非坚法故,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非坚法故。所以者何?诸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于般若波罗蜜多乃至一切相智尚不见有非坚法可得,况见有坚法可得?”

时,有无量欲界天子、色界天子咸作是念:“若善男子、善女人等能发无上正等觉心,如深般若波罗蜜多所说义行,不证实际,不堕声闻及独觉地,由此因缘,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甚为希有,能为难事,应当敬礼。”

尔时,善现知诸天子心之所念,便告之言:“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不证实际,不堕声闻及独觉地,非甚希有,亦未为难。若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及诸有情皆不可得,而发无上正等觉心,被精进甲,誓度无量无数有情,令入无余般涅槃界,是菩萨摩诃萨乃甚希有,能为难事。

“天子当知,若菩萨摩诃萨虽知有情都无所有,而发无上正等觉心,被精进甲为欲调伏诸有情众,如有为欲调伏虚空。何以故?诸天子,虚空离故,当知一切有情亦离;虚空空故,当知一切有情亦空;虚空不坚实故,当知一切有情亦不坚实;虚空无所有故,当知一切有情亦无所有。由此因缘,是菩萨摩诃萨乃甚希有,能为难事。

“天子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被大愿铠,为欲调伏一切有情,而诸有情都无所有,如有被铠与虚空战。

“天子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被大愿铠,为欲饶益一切有情,而诸有情及大愿铠俱不可得。何以故?诸天子,有情离故,此大愿铠当知亦离;有情空故,此大愿铠当知亦空;有情不坚实故,此大愿铠当知亦不坚实;有情无所有故,此大愿铠当知亦无所有。

“天子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调伏饶益诸有情事亦不可得。何以故?诸天子,有情离故,此调伏饶益事当知亦离;有情空故,此调伏饶益事当知亦空;有情不坚实故,此调伏饶益事当知亦不坚实;有情无所有故,此调伏饶益事当知亦无所有。

“天子当知,诸菩萨摩诃萨亦无所有。何以故?诸天子,有情离故,诸菩萨摩诃萨当知亦离;有情空故,诸菩萨摩诃萨当知亦空;有情不坚实故,诸菩萨摩诃萨当知亦不坚实;有情无所有故,诸菩萨摩诃萨当知亦无所有。

“天子当知,若菩萨摩诃萨闻如是语,心不沉没、不惊、不怖亦不忧悔,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何以故?诸天子,色蕴乃至识蕴离故有情亦离,眼处乃至意处离故有情亦离,色处乃至法处离故有情亦离,眼界乃至意界离故有情亦离,色界乃至法界离故有情亦离,眼识界乃至意识界离故有情亦离,眼触乃至意触离故有情亦离,眼触为缘所生诸受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离故有情亦离,地界乃至识界离故有情亦离,因缘乃至增上缘离故有情亦离,无明乃至老死离故有情亦离,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离故有情亦离,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离故有情亦离,真如乃至不思议界离故有情亦离,苦圣谛乃至道圣谛离故有情亦离,四念住乃至八圣道支离故有情亦离,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离故有情亦离,空、无相、无愿解脱门离故有情亦离,八解脱乃至十遍处离故有情亦离,净观地乃至如来地离故有情亦离,极喜地乃至法云地离故有情亦离,陀罗尼门、三摩地门离故有情亦离,五眼、六神通离故有情亦离,如来十力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离故有情亦离,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离故有情亦离,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离故有情亦离,无忘失法、恒住舍性离故有情亦离,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离故有情亦离,预流果乃至独觉菩提离故有情亦离,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诸佛无上正等菩提离故有情亦离,一切智智离故有情亦离。

“天子当知,色蕴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乃至识蕴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广说乃至色蕴离故一切智智亦离,乃至识蕴离故一切智智亦离。

“天子当知,眼处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乃至意处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广说乃至眼处离故一切智智亦离,乃至意处离故一切智智亦离。

“天子当知,色处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乃至法处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广说乃至色处离故一切智智亦离,乃至法处离故一切智智亦离。

“天子当知,眼界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乃至意界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广说乃至眼界离故一切智智亦离,乃至意界离故一切智智亦离。

“天子当知,色界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乃至法界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广说乃至色界离故一切智智亦离,乃至法界离故一切智智亦离。

“天子当知,眼识界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乃至意识界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广说乃至眼识界离故一切智智亦离,乃至意识界离故一切智智亦离。

“天子当知,眼触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乃至意触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广说乃至眼触离故一切智智亦离,乃至意触离故一切智智亦离。

“天子当知,眼触为缘所生诸受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广说乃至眼触为缘所生诸受离故一切智智亦离,乃至意触为缘所生诸受离故一切智智亦离。

“天子当知,地界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乃至识界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广说乃至地界离故一切智智亦离,乃至识界离故一切智智亦离。

“天子当知,因缘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乃至增上缘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广说乃至因缘离故一切智智亦离,乃至增上缘离故一切智智亦离。

“天子当知,无明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乃至老死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广说乃至无明离故一切智智亦离,乃至老死离故一切智智亦离。

“天子当知,布施波罗蜜多离故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亦离,乃至般若波罗蜜多离故内空乃至无性自性空亦离,广说乃至布施波罗蜜多离故一切智智亦离,乃至般若波罗蜜多离故一切智智亦离。

“天子当知,内空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乃至无性自性空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广说乃至内空离故一切智智亦离,乃至无性自性空离故一切智智亦离。

“天子当知,真如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乃至不思议界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广说乃至真如离故一切智智亦离,乃至不思议界离故一切智智亦离。”

“天子当知,苦圣谛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集、灭、道圣谛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广说乃至苦圣谛离故一切智智亦离,集、灭、道圣谛离故一切智智亦离。

“天子当知,四念住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乃至八圣道支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广说乃至四念住离故一切智智亦离,乃至八圣道支离故一切智智亦离。

“天子当知,四静虑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四无量、四无色定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广说乃至四静虑离故一切智智亦离,四无量、四无色定离故一切智智亦离。

“天子当知,空解脱门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无相、无愿解脱门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广说乃至空解脱门离故一切智智亦离,无相、无愿解脱门离故一切智智亦离。

“天子当知,八解脱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乃至十遍处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广说乃至八解脱离故一切智智亦离,乃至十遍处离故一切智智亦离。

“天子当知,净观地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乃至如来地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广说乃至净观地离故一切智智亦离,乃至如来地离故一切智智亦离。

“天子当知,极喜地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乃至法云地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广说乃至极喜地离故一切智智亦离,乃至法云地离故一切智智亦离。

“天子当知,陀罗尼门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三摩地门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广说乃至陀罗尼门离故一切智智亦离,三摩地门离故一切智智亦离。

“天子当知,五眼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六神通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广说乃至五眼离故一切智智亦离,六神通离故一切智智亦离。

“天子当知,如来十力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广说乃至如来十力离故一切智智亦离,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离故一切智智亦离。

“天子当知,大慈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大悲、大喜、大舍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广说乃至大慈离故一切智智亦离,大悲、大喜、大舍离故一切智智亦离。

“天子当知,三十二大士相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八十随好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广说乃至三十二大士相离故一切智智亦离,八十随好离故一切智智亦离。

“天子当知,无忘失法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恒住舍性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广说乃至无忘失法离故一切智智亦离,恒住舍性离故一切智智亦离。

“天子当知,一切智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道相智、一切相智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广说乃至一切智离故一切智智亦离,道相智、一切相智离故一切智智亦离。

“天子当知,预流果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乃至独觉菩提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广说乃至预流果离故一切智智亦离,乃至独觉菩提离故一切智智亦离。

“天子当知,一切菩萨摩诃萨行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诸佛无上正等菩提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广说乃至一切菩萨摩诃萨行离故一切智智亦离,诸佛无上正等菩提离故一切智智亦离。

“天子当知,一切智智离故六波罗蜜多亦离,广说乃至一切智智离故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亦离。

“天子当知,若菩萨摩诃萨闻说诸法无不离时,其心不惊、不恐、不怖、不忧、不悔、不沉、不没,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尔时,世尊告善现曰:“何因缘故,诸菩萨摩诃萨于深般若波罗蜜多心不沉没?”

具寿善现白言:“世尊,以一切法无所有故、皆远离故、皆寂静故、无所有故、无生灭故、无性相故,诸菩萨摩诃萨于深般若波罗蜜多心不沉没。世尊,由如是等种种因缘,诸菩萨摩诃萨于深般若波罗蜜多心不沉没。所以者何?诸菩萨摩诃萨于一切法若能沉没、若所沉没、若沉没处、若沉没时、若沉没者、由此沉没皆不可得,以一切法不可得故。世尊,若菩萨摩诃萨闻说是事,心不沉没亦不惊怖、不忧、不悔,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所以者何?是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皆不可得,不可施设是能沉没、是所沉没、是沉没处、是沉没时、是沉没者、由此沉没。以是因缘,诸菩萨摩诃萨闻如是事,心不沉没亦不惊怖、不忧、不悔。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诸天帝释、大梵天王、世界主等常共敬礼、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佛告善现:“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非但恒为诸天帝释、大梵天王、世界主等共所敬礼、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是菩萨摩诃萨亦为过此极光净天、若遍净天、若广果天、若净居天及余天、龙、阿素洛等恒共敬礼、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是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亦为十方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及诸菩萨摩诃萨众常共护念。善现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则令布施乃至般若波罗蜜多速得圆满,广说乃至亦令一切智智速得圆满。善现当知,若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常为诸佛及诸菩萨并诸天、龙、阿素洛等守护忆念,速能圆满一切功德。是菩萨摩诃萨当知行佛所应行处,亦正修行佛所行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与佛世尊应知无异。

End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序

◎ 朱 棣朕惟佛道弘深精蜜,神妙感通,以慈悲利物,以智慧觉人,超万有而独尊,历旷劫而不。先天地而不见其始,后天地而不见其终。观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盖可见矣。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玄微。论不空之

明心见性 成就般若

般若经典,总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是佛典中最大的一部典籍,共六百卷之巨。《般若经》的主题乃成就般若,指引众生依般若打破无明、执著、烦恼,从而超越生死,抵达涅槃彼岸。作为般若系典籍,《坛经》重视般若

赞般若波罗蜜偈

◎ 龙 树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如虚空无染,无戏无文字,若能如是观,是即为见佛。若如法观佛,般若及涅槃,是三则一相,其实无有异

《心经》的般若思想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中)

┌诸法无性,缘生有相┐┌万法真如┼真如有不变性├无性真空,缘生幻色││└故万法即真如色即是空 ├体相不离,空色不二│ │空即是色┤├─中道一义,照了分别├幻外无真,故曰真空│ │├真外无幻,故曰幻色│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下)

纲丙无证果相┌智慧本具非可增节一 自性涅槃┤└非从外来何云得无智亦无得。(表解)┌成所作智┐┌一切智├妙观察智│┌智┼道种智┌┼平等性智├繁至七十余名智得┤└一切种智┘└大圆镜智┘└得于一切法造作成就

南怀瑾:南怀瑾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怀瑾老师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译文、解读的珍藏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能打开任何人心结的二十句话

1.过错是暂时的遗憾,而错过则是永远的遗憾!不要害怕过错而错过2.宁可自己去原谅别人,莫让别人来原谅你。3.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4

玄奘传译般若经典

我们通过两部经典来分析玄奘与般若经典之关系:一、玄奘与《维摩诘经》玄奘在国内研习《维摩诘经》情况在众传记中唯有《续高僧传》有一句简短的记录:年十一诵维摩法华。因为众传均无记载,通常也就不把研习《维摩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上一回我们讲到「广行三教」这一句,意思还没有讲完全。安士先生在《广义节录》的批注里面解释这句解释得非常详细,他在发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九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还在继续讲「广行三教」这一句。安士先生在批注里面谈到广行儒释道三教之益,举出了三条利益,第一个是助扬王化,辅助国家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七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昨天讲到「报答四恩」这一句,还有一个公案还没有讲,今天我们继续来看。安士先生举出「酬恩护法」这一个故事,这是出自于《金汤编》。讲的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今天,我们来看《弟子规.亲仁》这一章。「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我们在修学的道路上离不开良师益友,能够亲近仁德之人,对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四集)

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刚才我们讲到《弟子规》的「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这是我们要对待下属、对待幼辈要掌握的原则。「身贵端」就是先要端正自己,不仅是行为、言语,连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九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昨天我们讲到「余力学文」,这是《弟子规》最后一部分。这里面不仅教诲我们要力行与学文并重,而且还开示我们许多学习的方法,对我们求学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在《弟子规.亲仁》这一章里面,我们看到有下面这句经文说「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一个仁者,反而一般的人都很敬畏他,好像他不是那么容易接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七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今天我们讲到《弟子规》最后一部分「余力学文」。这是《论语》里面所讲到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就是说能够将孝、悌、谨、信、泛爱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我们刚才就讲到「余力学文」。要力行跟学文并重,光力行而不学文,就「任己见,昧理真」。人能成就圣贤,唯有靠好学。在《论语.阳货第十七篇》有这么一章

百丈禅师丛林要则二十条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老

钟茂森:净宗根本戒(第二十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净宗根本戒」,请看《大乘无量寿经.浊世恶苦第三十五品》,我们继续来讲第四条戒,妄语戒。我们一起将经文读一下:【其四者。世间人民。不念修善。两舌。恶口。妄言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来看第十九句:【正直代天行化。】这一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正直』这两个字,这讲的是心地,『代天行化』这一部分是讲到行动,心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四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讲第二十三句,二十三句是接着前面「忠主,孝亲」下来的。【敬兄。】『敬兄』这一句,「敬兄」就是尊敬兄长,这是一种悌道。《弟子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五句和二十六句。【或奉真朝斗。】这句话是文昌帝君劝导我们敬奉神明,学习道家的这些教诲。『真』和『斗』都是道家里仙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六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昨天我们讲到第二十六句「或拜佛念经」,昨天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了什么是佛教,以及佛经它是如何结集的,如何传到中国来的。佛不

大般若经纲要序

◎ 通 门西方圣人所说修多罗,浩汗洋溢,自非摩诃衍上士,具闻持海,不足以受。盖非世间寻常文字,乃出世第一义天也。像法中有龙树大士,以智辩威猛力,直诣大龙宫中,穷所结集法藏,见《华严经》三本,上本之品

二十五法开发禅定和智慧

了 法禅堂的居士身上穿的禅褂上都有止观两个字,在我们修行方面,止观很重要,念佛也好,参禅也好,打坐用功都离不开止观。止就是定,观就是慧,所以止观又称为定慧,同时,止观也叫明净或寂照。天台宗智者大师指出

禅乃般若之异名

禅乃般若之异名◎ 宗 杲无常迅速,生死事大。众生界中顺生死底事,如麻如粟。拨整了一番,又一番到来。若不把生死两字贴在鼻尖儿上作对治,则直待腊月三十日,手忙脚乱,如落汤螃蟹时,方始知悔则迟也。若要直截,

修地藏法门的二十八种功德利益

大安法师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菩萨的形像,及闻信这部经典,乃至读诵《地藏经》,以及进一步地用香华、饮食、衣服、珍宝来布施供养,赞叹地藏菩萨的功德,瞻礼地藏菩萨。这就是在修地藏法门法了,这样就能

起心动念为火,般若大智慧为水

仁德法师起心动念为火,般若大智慧为水,水能灭火,火能做饭,能起妙用,水也有水的作用。所以说,对于一位真正明理的菩萨来讲,无论是有心或者无心,各有各的用途。该有心的时候不会用心,就会死在当下;不该用心时

般若智慧

经典上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以般若智慧而圆成佛道。不是靠神通,不是靠功夫,不是靠定力,不是靠神变,更不是靠什么样的道理,是靠般若智慧。什么叫般若智慧呢?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呢?就是既不住有,更不住空,空有

调伏人生二十难:善解方便难

证严法师佛说人有二十难,善解方便二十难;会事启理方便法,举手投足是妙方;万法唯心重善解,随机逗教方便法;不变随缘圆事理,善解方便就不难。佛说人有二十难,第二十种是善解方便的困难。善解方便,听起来好像很

修行必以般若为本

◎ 憨 山 佛祖出世,说般若之法,教人修行,必以般若为本。般若梵语,华言智慧,以此智慧,乃吾人本有之佛性。又云自心,又云自性,此体本来无染,故曰清净。本来不昧,故曰光明。本来广大包容,故曰虚空。本来无

何等人应学般若

何等人应学般若◎ 能 海 姑以下士、中士、上士、外相,四种说明之。(1)、下士。颂云:为了知苦乐,悉究竟皈依,明黑白业道,趣吉而避险。了知苦乐,谓世间之苦乐,与佛法所谓之苦乐不同。世间以受用满足为乐,

入般若法门

◎ 能 海法门,即最小范围的菩提道次第。分说则般若说二十二年,实则四十九年惟说般若,以一切法无不从般若流出,亦无不还归般若。大般若如与人同高的大像片,由初分以次遞至第八分。渐渐缩小,乃至《心经》如二寸

要修般若波罗蜜多

要修般若波罗蜜多宣化上人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四句是《心经》的精华要理。略释如下:观自在:是教你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自己若

庄严般若

◎ 紫 柏原夫无事生事,薄福所致。薄福所从,从于般若不明。故曰愚痴者,招畜生报,畜生则去饿鬼不远,饿鬼去地狱不远,此从高而下也。若从下而高,则由地狱升至饿鬼,由饿鬼升至畜生,由畜生升至贫贱人,由贫贱人

修持佛法时有二十一种徒劳

莲师说:当修持佛法时,有二十一种徒劳。佛母问:是哪些?上师说:若你不放弃伤害众生,那生起菩提心就是徒劳的。若你不持守三昧耶,那接受灌顶就是徒劳的。若学习许多法教而无法利益自心,那就是徒劳的。若做许多善

般若显净土之妙净土成般若之行

般若显净土之妙净土成般若之行江味农念佛一法,尤为断念方便之方便。不令他念而念佛,亦是转换一个念头。而念佛更视作观亲切,念佛则是净念,换一个清净念,以治向来染浊之念。并令一心念之,又是以纯一之念,治向来

任杰:心经略释_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释-任杰

心经略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定是何经,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