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五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2025-06-18 07:39

第五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辩本事品第一之五

又上座言。火界或少。或不增强。即名为冷。所以者何。于彼无日。或去日远。便有冷故。又如极大炎热起时。无别少分所造触起。同许唯有火大增多。热减少时亦应如是。无别少分所造触生。应许唯是火大减少。若别有冷亦应许有别所造触非暖非冷。是故定无冷所造触。非火界少。或不增强即名为冷。现见冷触所损害者。火界增时能摄益故。损害因增转应损害。谁有智者作如是执。被少火害归投大火。若谓彼由匮乏火故有损害者。理必不然。定有余因能损害故。谓火少故。有余冷增能为损害。非即由火。由此准说冷摄益者。谓为少因。所摄益者。此因若增。转应摄益。是故彼论非为应理。又彼所说。热增减时。无所造生唯即火者。亦不应理。现见二法更互相违。一法增时余法减故。如能断道与所断惑。非道增时无别惑起。例道退位无别惑生。又冷生时和合异故。谓水风界增盛聚中。有冷生因。非由火界。不应就火增盛为难。又执火界少为冷者。彼雪聚中火微极少。不应于此冷微极多。智不应言如如火界渐渐微少。如是如是火界转多。为应理论。彼执冷火无别体故。不可金少即为非金。故有别物异诸大种。由火界减。彼物体增。是所造触。说名为冷。有执此宗。谓有大种增生冷触。冷触即是此大种者。理亦不然。冷与水风相各异故。又二物成。体应是假便应不为身识所缘。以非冷暖无别性故。例无别冷。理亦不然。彼即冷等下等品类。分位别故有余师说。冷等唯用暖无为体此亦不然。品类异故。犹如暖等。不容无法有异品类。或应地等用无为性。谓亦可说唯水等无。名地等界。故彼所说。非破冷触是造色因。又冷能为觉生缘故。如火界等非即暖无。应有色聚全无有火。有非有俱不应理故。诸色聚中既必有火。是则冷触应毕竟无。故知离火别有冷触。又诸冷触其体实有。相状分明。现可觉故。犹如暖等。又契经中。如暖说故。体必应有。故契经言。我于冷暖皆能堪忍。若于尔时冷暖调适。即能成熟。取证成就。非于尔时极冷极暖。若极冷暖不能修业。故冷造色实有义成。又上座言。饥渴二种。非所造色。希求性故。理亦不然。此二于因说果名故。由触差别逼切其身。生食饮欲。是饥渴因。故名饥渴。如说轻安。谓身轻性。轻安果故。说名轻安。若尔此因应暖为性。由火界暖。能熟能消。便能发生食饮欲故。此言非理。食饮二欲应是造色。火为因故。又非火界。是二欲因应一切时生一欲故。现见二欲非恒时有。岂不自宗欲因造触所依大种。虽恒非无。而此造触体非常有。此例不然。欲因造触待风火界。增强生故。若谓二欲亦应尔者。理亦不然。如前已说。二欲应是造色性故。若谓如因所触大种发生身识。而非身识是造色性。欲亦应然。此不相似。识不要因大种增盛方得生起。欲即不然。因增生故由彼身识不因大种。或等或增差别生起。但随所依不由差别。身触为缘而得生起。二欲不然。如所造色。要因大种增盛而生。既随大种差别而生。何缘所遮令非造色。风火若盛二欲便增。风火若微二欲便减。既随大种增微不同。二欲何缘非造色性。若言二欲虽因大种。而不依彼故非造色。谓欲依心不依大种。故不应难令成造色。若尔此欲应不要因大种增盛方得生起。不见不依大种身识。随诸大种差别而生唯见身识大种为缘。若等若增。但触便起。二欲若尔。应一切时不待增盛。有因便起。则前所说。应一切时生二欲难坚住难遣。又风火界有时虽增。而不现起食饮二欲。故知二欲因现不生。彼因尔时何缘不起。由所依身有过患故。或为余缘所障碍故。岂不即由此故二欲不生。何须复别计有欲因造触。此不应然。欲与身识俱时起故。虽有障碍而识得生。欲不得生。此有何理。心所法生。必定系属依缘识合。彼三具有。又彼希求大法地摄。故与一切心品俱生。生欲胜因。尔时具有而不生者。必为所余生缘阙故。所余缘者。谓所造触。故离大种实有饥渴。造色为性。又不应言造触生障即障心心所。勿心等生障即障造触。无异因故。且止广诤。必应信有饥渴二体造触为性。今应思择。若诸大种色聚中增。为体为用。何缘复劝如是思择。为欲蠲除不实过故。经主自论有处说言。此是彼宗所有过失。彼宗谓彼毗婆沙师。言诸聚中一切大种。体虽等有而或有聚。作用偏增。如心心所。又如所觉团中盐味。未审此中经主意趣。定谓谁是毗婆沙师。若谓善释阿毗达磨诸大论师。彼无此说。彼说大种由体故增。石水焰风。诸色聚内。坚湿暖动体相偏增。一一聚中各了一故。若诸聚内大种体均。不应此中各唯了一。又随世想立地等名。应全无因。空有言说。以诸色聚形显皆同。若执坚等体均无异。因何得生地等别想。若谓因用。理必不然。用与自体无差别故。用若是实即体增成。实即体故。用若非实亦体增成。不异体故。无非实用异体有增。由此即释彼心心所团中盐喻。谓盐受等。用即体故。即体用增。总说如是。然有差别。谓诸大种有对碍故。可积集故。方处差别。分明可了。受等无对。不可积集。但由用别。了增微异。是故大种。体可积集。就体说增。心心所法。就用差别。说增微异。岂不色法亦见用增。如酢和水。良药和毒。盐和水等。虽两数同。而用有异。如何言色就体说增。此不相违。以酢与水触微虽等而味不同。酢味微多。水味微少。故酢味胜。还由体增。于诸聚中有味等物。体增强故。谓是用增。良药毒等。缘起理门有差别故。体类如是。由此虽少而能伏多。非异体类有别用生。故执用增。是为邪计。或如类别。品别亦尔。故唯心等。就用说增。就体说增。谓诸色法。譬如依多依一成故。又诸大种就体说增。现可得故。教故。理故。谓大种增即体可得。非用非业。有集碍故。教者谓如种喻经说。若有地界。无水界者。应不聚集。无能摄故。如是一一广说如经。此经意言。非有色聚全无水界。若全无者。应不和合。然有不能摄余色聚令和合者。以其少故。自余诸界。准释应知。理谓大种若但用增。非体聚积。而说增者。应有大种。或所造色一极微上亦有用增。如于受等一法体上。有时用增独能为境。何缘极微一一别住。不能为境生五识身。又诸极微用增强者。其相粗着。应非极微。故诸色法。由可积聚体有对碍。就体说增。诸无色法不可积聚。体无对碍。就用说增。此义既成。不可倾动。而经主说。毗婆沙师。言诸聚中一切大种体虽等有。而或有聚用偏增者。此未识宗。故作是说。又今应说。坚等何因是色所依。非余色等。以此遍满一切处故。谓诸聚中地等四相。皆遍具有。色等不然。由此地等三义成立。一所依义。二能生义。三广大义。又是色等所随逐故。现见世间。瓶盆等物。由火成熟。便有色等转变可得。扣击弹抚有差别故。声转变生。余色等中无如是事。是故坚等。色等所随。是色所依。非余色等。又能损坏余色物故。色等依地无能坏用。若尔久观雪等盛色。根不应坏。不尔彼色所依能坏根所依故。以于闇中觉彼生苦。故知唯坏大种非根。若坏于根不应觉彼发生身识。又色不能损坏大种。非所触故。是故大种。独能损坏余色物故。是色所依。非余色等。有说。坚等所触性故。能为所依。此说非理。冷等应成大种性故。然冷等触。非遍满故。不成大种。岂不暖中无有冷触。于冷触中亦无有暖。暖应如冷。亦非大种。此难不然。冷有暖故。由被冷覆而不可知。若尔冷触应同暖遍。不尔冷用暖中无故。以于冷中暖用可得。非于暖中冷用可得。冷同暖遍。此难应止。暖用者何。谓能成熟。岂不见冷亦能成熟。如有暖故物不烂坏。不烂坏因名能成熟。冷亦如是。应与暖同。此亦不然。水风界盛。暂时凝结。此中成熟。即暖用故。是故不应说言坚等所触性故能为所依。冷等应成大种性故。然彼冷触。水风界增。四大果故。是所造色。又彼冷触。持摄熟长。四决定用不可得故。体非大种。岂不由冷雪等凝结有胜用耶。此言非理。水风界盛。如造冷触。生彼果故。亦由暖故。甘蔗汁等。凝结可得。若言冷是大种果者冷暖相违。不应和合。如何从暖生于冷耶。如坚与湿同一事故。互不相违。水火亦然。既同一事。理无相反。如以冷水浇灌石灰。从冷生热。此亦应尔。以诸大种同一事故。虽性相违而恒和合。冷是水风近所生果。地界与彼都不相违。火性虽违而不为损。同一果故。何妨和合。又若见彼诸界增故。于诸聚中立异大种。即彼诸界。是能生长诸造色因。名为大种。非冷增故。于诸聚中立异大种。故非大种。然暖增故。于诸聚中异大想灭异大想生。冷即不尔。是故冷暖。能依所依。二性差别。岂不现见由冷增故水界凝结。世间于此亦立种种冰雪雹名。此难如前水风界盛如造冷触生彼果释。或冰雪雹即水异名。非草木等异名称火。故彼所难理定不齐。是故冷触唯所造性。由斯触界有二义成。余九色界。唯是所造。谓五色根色声香味。法界一分。亦唯所造。此复云何。谓无表业。依大种生。故名所造。然声为显定无一界唯大种性。余七心界。法界一分。除无表色。俱非二种。义准已成。譬喻论师。作如是说。诸所造色非异大种。所以者何。契经说故。如说。云何名内地界。谓于眼肉团中若内各别坚性坚类邻近执受。乃至广说。若异大种别有诸根。不应于根说大种性。又余经说。苾刍当知。诸有士夫皆即六界。既定说六。为假有情所依实事。故知眼等色等造色。非异大种。若所造色异诸大种。有何意趣。此经不说。彼言非理。不了契经深意趣故。前所引经。顺世名想。故作是说。谓诸世间。眼肉团中。起眼名想。此眼名想。依眼所依大种等起。眼肉团者。总说一切。不离眼根大种所造。若不尔者。此经唯应说谓于眼内各别等。坚性等言。已遮慧眼。应不须说肉团中言。又于眼言是因第七。肉团中言是依第七。由此表知。总摄一切因眼所起。不离眼根大种所造。是因于眼所起肉团。其中所有内各别等。名内地界。此则显示眼等生因依因等地。由此重说二第七言。总摄一切眼及肉团所依大种。后所引经。唯说六界。不言余者。有别意趣。谓续生时眼等无故。虽于此位亦有身根。而犹未能觉冷等触。若法有体。未起作用。不应立在有用品中。又唯六界。是诸有情有用本事。从续生心至命终心。常有用故。住灭定者。识有何用。彼过去识。能作未来等无间缘。由此当果决定现起。是彼识用。若尔身根亦应有用。同类因用未尝无故。此难不然。非定成就与定成就。有差别故。谓有身根。虽不成就。而有与果。同类因用。定无彼识。体不成就。能作当果等无间缘。故识与身。义非均等。又身根用。非同类因。为识生依。是身根用入灭定者。决定当出后识生依。是前识用。故唯六界。是诸有情有用本事。理极成立。或举空界。表诸造色。故引此经非遮所造。空界实有是所造色。前已成故。又执造色不异大种。则应色等皆同一相。谓坚等相。若尔眼等五根所行。应无差别。是则违经所说。眼等所行各异。如何所执色等境界皆同一相。谓坚等相。然非一切境一切根所行。此不能令智者心喜若言如说色等五境虽同一相谓造色相。而无此失。如是大种与所造色。虽同一相谓坚等相。而无失者。此亦不然。非许造色性有别法体故。又眼等根。于色等境。取定别相。非定总故。所以者何此宗不许所造色性如坚等相有别法体。故不可谓如说色等。虽同所造一法自性。而眼根等境别义成。如是色等虽同坚等一法自相。而眼等根境别义立又眼等根于色等境。取定别相。非定总相。勿眼等根与色等境总相同故。亦是眼等五根所取。成大过失。又受等法与色等境。亦同一相所谓行相。受等亦应眼等所取。是故决定。应许色等有不共相种类差别。由此眼等。虽一一根能取多相。而无五根境杂乱失。种类别故若谓如彼眼等五根。虽同一相谓澄净相。而能各各别取境界。如是色等。虽同一相谓坚等相而是眼等各别所行。此亦不然。余法亦有澄净相故。若澄净相。是眼等根差别相者。是则不应许。所余法亦有此相。然澄净相。亦许信有。是故澄净。于眼等根。非差别相。然坚湿等。是差别相。若执色等此相皆同。而言眼根唯取色处。非触处者。无别因证。或复眼等。虽净相同。而功能异。故别取境。功能异者。由因别故。眼等虽同四大种果。而诸大种增减不同。因既不同果功能异。由斯取境差别义成。又不应言色等差别亦由大种增减不同。若尔极微有不成过。故汝此救。理定不然。又彼具寿云何安立境有境异。谓若有人。自触身分。既执身触。皆同一相。一刹那中。互无差别。立谁为境。谁为有境。若有差别性别义成。谓坚等相。所触名境。与此相违身名有境。许身触性有差别故。若无差别。则无安立境有境异。便违理教。若言如意虽同一相而一刹那立境有境不相违者。理亦不然。意虽为境。而一切时立为有境。故无斯过。然身根境坚等大种。未尝有时立为有境。故彼例救。理极不齐。许身根境坚等大种亦是有境。复有何失。如意唯应立为一处。是则应无决定安立。此为身处。此为触处。应说此中有何定理。判此唯境此唯有境。故彼所宗。杂乱难辩又若色等即诸大种。彼说一一青色极微。即四大种。或唯是一。二俱有过。然色处等。虽色名同。而有青雄香甘冷等性相差别。由此五境展转不同。眼等五根无共境过。若诸大种。性相各别。与青极微体无异者。岂不一故。四性不成。若青极微。唯一大种。即四大种。应互相离。一聚唯有一大种故。是则违害种喻等经。不应别异性相大种成无差别。一青色聚。若言随一增故尔者。应说何界增故为青。若谓地界。陂池河海应无青色。若谓水界。玉青石等应不极青。若谓火界。世间盛火不应极赤。若谓风界。风中不应色不可得。若说青色异诸大种。实有一体。随一界增。多四大种。各生青色合成一聚。于理无违。故异大种。有所造色。复有至教。分明证成。如契经言。诸所有色。皆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摄故。复有何理。知所造言异诸大种。别有所目。然契经说。有诸愚夫。由六触处。诸所触对。觉乐觉苦。或有随一。由彼所造。不可由斯所造言故。别有第七触处可得。此非定证。有于异体亦说如是所造言故。如告具寿阿难陀言。所造我见。谁之所造。谓色所造。乃至广说。若见余处。有所造言。无别所目。谓此亦尔。应有身见以色为体。便有乖违自所宗过。又不应以余所造言所目法体。或异不异。便疑此经说大种所造言。有余契经定证异故。如契经说。苾刍当知。眼谓内处四大种所造净色。有色无见有对。乃至身处。广说亦尔。苾刍当知。色谓外处四大种所造。有色有见有对。声谓外处四大种所造。有色无见有对。香味二处。广说亦尔。触谓外处是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有色无见有对。此中分明显诸大种唯是触处一分所摄。余有色处。皆非大种。故定知此及所造言。如我见经所造我见别有所目。定非如彼六触处经。随一所造无别所目。是故九色。法界一分。异四大种所造义成。如是已说大种性等。十八界中。五根五境十有色界。是可积集。以是极微体可聚故。义准余八。非可积集。体非极微。不可聚故。如是已说可积集等。十八界中。几能斫几。所斫几能烧几。所烧几能称几。所称如是六门今应。总答颂曰。

谓唯外四界能斫及所斫

亦所烧能称能烧所称诤

论曰。色香味触成斧薪等。此即名为能斫所斫。唯者定义。意显斫等决定是外四界非余。及言为显能斫所斫俱通四界。岂不有为刹那性故都无能斫所斫义耶。理虽如是。而诸色聚相逼续生。异缘分隔。令各续起。是故非无能斫所斫。此所斫义。身根等无。非诸色根异缘分隔可令成二各相续起。支分离身。则无根故。又身根等。亦非能斫。净妙相故。如珠宝光。此等义言。唯言所显。如能斫所斫体唯外四界。所烧能称。其体亦尔。谓唯外四界名所烧能称。身等色根。净妙相故。亦非二事。如珠宝光。声非色等相续俱转。有间断故。六义皆无。能烧所称。有异诤论。谓或有说。能烧所称。体亦如前。唯外四界。或复有说。唯有火界可名能烧。所称唯重。如是已说能所斫等。十八界中。几异熟生几所长养。几等流性。几有实事。几一刹那。如是五问今应总答。颂曰。

内五有熟养声无异熟生

八无碍等流亦异熟生性

余三实唯法刹那唯后三

论曰。内五谓眼耳鼻舌身。有异熟生及所长养。遮等流性。是故不说。岂不前生眼等五界应言与后生及未生眼等诸根为因决定。如是眼等。应有等流。同类因生。等流果故。何缘乃说遮等流性。不说眼等全无等流。但即长养异熟生性。无别等流。故应遮止如异长养有异熟生。异异熟生有所长养。非异此二有别等流。为辩异门废总论别离因而熟。故名异熟。异熟体生。名异熟生。或是异熟因所生故。名异熟生。略去中言。故作是说。譬如牛车。或所造业。至得果时。变而能熟。故名异熟。果从彼生。名异熟生。或于因上。假立果名。如于果上假立因名。如契经说。今六触处。应知即是昔所造业。饮食资助眠睡等持胜缘所益。名所长养。饮食等缘于异熟体。唯能摄护。不能增益。别有增益。名所长养。应知此中长养相续。常能护持。异熟相续。犹如外廓。防援内城。无异熟生离所长养有所长养离异熟生。如修所得天眼天耳。既说声界无异熟生。义准非无等流长养。何缘声界非异熟生。数数间断。复还生故。异熟生色。无如是事。非随欲乐异熟果生。声随欲生。故非异熟。岂不如彼施设论言。善修远离粗恶语故。感得大士梵音声相。虽由业感。而非异熟。以声起在第三传故。谓从彼业生诸大种。从诸大种缘击发声。若尔身受因业所生大种发故。应非异熟。此难不然。非诸身受皆因大种及因业生。大种所发。亦非一切皆是异熟。然诸身受。亦因非业所生大种及非大种而得生故。谓身受起。要假身触。身识等缘。由此亦缘外大种起。非要待业所感大生。于理无违。故通异熟。若执声界是异熟生。如是声界。唯因大种。唯因异熟大种而生。不离如前所说过失。若说声界非异熟生。如是声界。唯因大种。通因异熟及非异熟大种而起。于理无违。亦无如前所说过失。故应如是分别声界。非诸身受唯因大种。是异熟者。非唯异熟大种为因。又不同彼有违理失。是故所例。理极不齐。有余师说。声非异熟。如何异熟大种所生。故应许声属第四传。或第五传。故非异熟。谓从业生异熟大种。从此传生长养大种。此复传生等流大种。长养大种发长养声。等流大种发等流声。此说非理。岂不如从无记大种发善恶声。从有执受发无执受。从身境界发耳境界。如是若从异熟大种发非异熟。有何相违。是故彼说定为非理。八无碍者。七心法界。此有等流异熟生性。若非异熟。同类遍行因所生者。名等流性。若异熟因所生起者。名异熟生。岂不此中亦有长养。谓先因力引后果生。亦令功能转明盛故。契经亦言。诸无色法。增长广大。应有长养。虽有此言。而非长养。即说等流增长广大。若先因力引后果生。令其功能转明盛者。此亦即依等流性说。同类遍行因所生故。诸有碍法。极微所成。同时积集。可名长养。诸无碍法。非极微故。无积集义。不名长养。轨范诸师咸作是说。余谓余四色香味触。皆通三种。谓异熟生。亦所长养。及等流性。实唯法者。实谓无为。以坚实故。此法界摄。故唯法界触名有实。意法意识。名为后三。于六三中。最后说故。唯此三界。有一刹那。谓初无漏苦法忍品。非等流故。名一刹那。此说正现行亦非等流者。余有为法。无非等流。唯初无漏。五蕴刹那。无同类因而得生起。余有为法。无如是事。等无间缘。势力强故。前因虽阙。而此得生。等无间缘势力强者。与初圣道品类同故。无量善法所长养故。与初圣道性相等故。为此广修诸加行故。苦法忍相应心名意界意识界。余俱起法。名为法界。复有余师。此中异说。谓一切法。皆有实事。有实相故。除无为法。皆一刹那。速谢灭故。除初无漏心及助伴。余有为法。皆是等流。十色少分。是所长养。十七少分。是异熟生。由此眼等五内色根。各有二种。谓所长养。及异熟生。虽有余三。而无别性。义杂乱故。所以不说。余皆准此。声界有二。五识亦然。意意识三色等亦尔。法界有四。除所长养。上座此中依十二处。立一切种皆异熟生。非异熟生为所长养。如所缠裹周匝护持。又一身中。眼等应有二种类故。不见别有二所作故。无别长养。又彼声处。应异熟生。以许彼因是异熟故。又异熟者。因顿引发任运随转。不须数数重起加行方得生起。又于眼等此事应同。若言声处若是异熟。处无心位应恒行者。意等云何。若言意等有相续者。此亦不然。非异熟生所间绝故。彼上座宗。略述如是。而彼所说理皆不然。且十二处。非一切种。皆异熟生善染污等。异熟生性。不成立故。若善染污。是异熟生。已断善根。及阿罗汉。如异熟意。应得现行。差别因缘。不可得故。又无漏法。是异熟生不应理故。又十二处。摄一切法。若立一切皆异熟生。则应非情亦是异熟。若是异熟。与理相违。上座所宗。不可依据。如凭巨石难以浮深。若立异熟生通一切种非一切种唯是异熟生。除异熟生。应说别相。便与对法义有相符。对法诸师。亦无定立一处一界唯异熟生。随其所应。非异熟者。立长养等诸门差别。又彼所说。非异熟生为所长养。如所缠裹周匝护持者。此非宗所许。但许身中有所长养异熟生色。长养相续常能护持。异熟相续。令不间断。岂不一切皆唯异熟势力所引。随力胜劣。故有相续。或有间断。此非佛教说一切果皆宿因造。同外道故。无同彼失。亦许现在众缘功能助引生故。若尔不应说彼一切皆唯异熟势力所引。又异熟力。一业所引。不应或时有胜有劣。不应计度一业力势。或时增胜。或时微劣。异熟势力。随业所引。不应或时有胜有劣。又于忧喜勇怯等位。种种色相差别而生。此不可为异熟生性。以非相似相续转故。此色与心。俱起俱灭。依心转故。名所长养。又现见身。增减可得。异熟不应随缘增减。若遇现缘而增益者。此所增益。非业所生。现缘生故。定非异熟。若虽有业势力所随。由阙资缘。而损减者。此所损减。非业所生。亦非异熟。由此道理。应决定知。若有增减。则非异熟。若是异熟。则无增减。由有此二。知所长养。离异熟体。别有义成。亦不应言异熟生色离极微增而有增益。离极微减而有损减。彼极微聚。系属现缘暂时体生。还即灭故。用增非体。理相违故。极微用增。过如前说。若执一切唯异熟生。即一切果皆宿因造。便同宿作外道论失。又言一身眼等应有二种类者。此无所妨。事聚种类。二差别故。谓异熟生。与所长养。事种类别。因有异故。由此眼等。无别等流。离前二因。无别因故。依聚种类。说一无失。二事成一。聚种类故。又言不见。二所作者。应见为依。发生眼识及相应法。是二所作。不应唯说异熟生眼为识生依非所长养。勿彼天眼不能为依发生眼识。成过失故。异熟生眼。离所长养。不能为依发生眼识。故生一识。是二功能。又彼应说。许一身中有二眼等总别生识。此于法性。有何伤损。但应勿如彼许二共一根。彼违圣言。谬显法性。尚无愧怯。况此顺理。正显圣言。而怀惭怖。故定应许一总身中眼等五根各二种类总别生识。于理无违。又言声处应异熟生以许彼因是异熟者。理极粗浅。则声处所因异熟大种应非异熟生。成过失故。由是不应定执此义。从异熟生者。皆名异熟生。若如是说。复有何过。声处唯应非染触摄。由彼所因性类尔故。又声不应是所造色。彼因大种非所造故。又因染等所依所缘。发生意识如是意识。应唯染等。成过失故。又一意识。一时应成善染等过。彼所依缘。一时容有善染等故。由此等过。不应执声异熟生故成异熟生。是故应知。初释为善。又言异熟因顿引发任运随转。不须数数重起加行方得生者。此不能立声是异熟生性。由此反能立声非异熟生。若执声为异熟生性。一起断已。应不更生。由异熟生一起断已无加行因能重起故。我等皆许业感异熟。不由重起加行方生。汝等何缘重述斯旨。计彼所说。无所证声异熟生用。只应为满已论文数致此浮词。又彼所执别有随界。便为无用。于业所引异熟转中。彼无用故。既许业因顿引异熟。不须数数加行重发。何须别执此随界为。或应许此引业无用。又我意说。声数间断。随欲重生。异熟生色。无如是事。汝今何故言于眼等此事应同。岂异熟色断已重起。又我难意声既是色与异熟色起法不同。应非异熟。何预意等。而汝欻责意等云何。汝自许声所因大种。是异熟故。声异熟生。若许意等亦如是者。从非异熟所生意等。则应一向非异熟生。若从异熟所生意等。亦应一向是异熟生。既不许然。如何例责。又色非色法有异故。异熟相续。亦应不同。非不生盲异熟生眼。起已断坏。终不重生。即令意等异熟生法相续间绝。亦不重起。又异熟心。为非异熟间。复异熟生时。即非异熟能为彼生因。复能断彼类。非声生因即令声断。是故异熟色与意等相续各异。不应为例。以要言之。彼于此论异熟长养等流义言。都不解了。致斯纷竞。故应且止。鉴者当知。如是已说异熟生等。今应思择。若有眼界。先不成就。今得成就。亦眼识耶。若眼识界先不成就。今得成就。亦眼界耶。如是等问。今应略答。颂曰。

眼与眼识界独俱得非等

论曰。独得者。谓或有眼界。先不成就今得成就。非眼识。谓生欲界。渐得眼根。及无色殁。生二三四静虑地时。或有眼识。先不成就。今得成就。非眼界。谓生二三四静虑地。眼识现起。及从彼殁生下地时。俱得者。谓或有二界。先不成就。今得成就。谓无色殁。生于欲界及梵世时。非者俱非。谓除前相。等者摄余所未说义。此复云何。谓若成就眼界亦眼识界耶。应作四句。第一句者。谓生二三四静虑地。眼识不起。第二句者。谓生欲界。未得眼根。或得已失。第三句者。谓生欲界。得眼不失。及生梵世。若生二三四静虑地。眼识现起。第四句者。谓除前相。如是眼界与色界。眼识与色界。得及成就。如理应思。由斯理路。例应思择。后五种三得与成就。并互相望及舍不成。如毗婆沙广文示现。恐词繁杂故今不述。

End

黄念祖:至心精进 第五卷

至心精进 第五卷黄念祖老居士【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拔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无上正等正觉。欲令我作佛时。智

中国佛教的佛性理论

◎ 赖永海一如上一章所指出的,由于大乘佛教中的佛已被本体化,佛性在印度佛教中,是以一种抽象本体形式出现的,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出现才告结束。而禅宗佛性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印度佛教中那

鸠摩罗什的佛经翻译理论

◎ 石 纹 佛经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及不空更被誉为四大译师。他们的翻译理论及翻译作品,对中国的哲学、美学、语言,以至文化生活都产生了深邃的影响,他们严谨的翻译态度

任杰:六十正理论释

六十正理论释【龙树菩萨造颂,甲操杰大师释,任杰译汉】六十正理论释圣龙树菩萨 造颂甲操杰大师释观空法师讲授并校正修改任杰译汉科 判六十正理论释科分四:甲一、造论之前礼赞分三:乙一、礼赞的所为羲乙二、略义

明白了庄子的空船理论,你就不会乱发脾气了

《庄子山木》篇里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人在乘船渡河的时候,前面一只船正要撞过来。这个人喊了好几声没有人回应,于是破口大骂前面开船的人不长眼。结果撞上来的竟是一只空船,于是刚才怒气冲冲的人,一下子怒火就消

道医学堂丨宇宙大律诞生了传统医学、养生学理论

宇宙大律诞生了传统医学、养生学理论1阴阳在人体内的认识在《黄帝内经》看来,阴阳在人体之内各有其不同的功用。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麻天祥:太虚与人间佛教的理论建设

任何宗教组织都有其超越凡世的一面,也有其涉世的一面。佛教也不例外。它分别彼岸和此岸、理想的极乐净土和现实的污浊尘世,诱导人们绝尘弃世,入佛超凡。至于此岸世界的芸芸众生是否真能超越现实的茫茫苦海而达庄严

麻天祥:宗教哲学方法的理论探索

哲学是爱智之学,宗教哲学是以智慧思虑、认识无限或本体之学。智慧是如何认识无限的进路,或者说怎样实现终极关怀的合理性过程。就学术研究而言,宗教哲学显然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哲学的研究方法及领域可以概

高振农:试论智者大师的“两风”建设和理论特色

试论智者大师的两风建设和理论特色高振农智者大师是中国佛教第一个成立的宗派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他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除了首创天台宗,对后来相继成立的中国佛教各宗派都有巨大影响外,其最大的贡献是一生写下了

魏德东:论佛教唯识学的对象理论

论佛教唯识学的对象理论魏德东唯识学是大乘佛教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整个佛教体系中最具哲学性的学派。唯识思想的独特之处,就是它的对象理论。唯识家从自我意识出发,含摄整个世界于意识中,认为一切对象都是识

十八界的理论

在佛教看来,人的认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意识的活动,不仅能认识外界事物,同时也能对五根活动所得到的知识进行综合的认识分析。此六种对象是认识的六种外界知识,佛教称为“六境”。它们与“内六处”一一对应

唐思鹏:佛学理论生活化

有一部分初修行的人认为,习禅一定是在深山古洞中,两腿一盘,双目紧闭,不吃人间烟火,不问世间世事,与生活分离,与大众隔绝,是为修禅。殊不知真正的禅修是不离见闻觉知的一切日常生活的。若离日常生活,则无禅修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五卷

卷第五: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五【白话】接着,更有普贤菩萨摩诃萨,进人了不思议的解脱门方便海,也进入了如来的功德海。这些不可思议的解脱门方便海中,有解脱法门,是为庄严清净一切诸佛国土,并调伏众生,令他们究竟

李利安:观音与文殊:悲智双运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观音与文殊:悲智双运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 李利安菩萨信仰是中国大乘佛教最基本的外在表现形态。在中国佛教的菩萨信仰当中,四大菩萨出类拔萃,无与伦比。这四大菩萨尽管在学理上是平等无别的,

李利安:构建和谐社会:佛教的理论资源与实践借鉴

一、佛教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的一次伟大理论创举,也是对人类历史上各种和谐思想的一次全新发展和最彻底的实践。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许多有

法相宗的理论

三性说三性说。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无著世亲等瑜伽行派认为,诸法实相应有两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诠表所说,也不是一切都无所有,而是远离有无二执以为中道。这样即有虚妄分别与空性两面:

法相宗的主要理论是什么?

法相宗宗的主要理论为三性百说和惟识说。三性是惟识宗对世界本质的分析,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是普遍地观察思量,执着度万法为有,生出种种分别,而不知万法的虚妄性。依他起性指万法依各种

蔡惠明:律宗的基本经典与理论

律宗以《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祗律》、《五分律》和《毗尼母论》、《摩得勒伽论》,《善见律毗婆沙》、《萨婆多论》、《明了论》等为基奉经典,通称四律五论。它把如来一代教法判为三教三宗。三教是性空教

胡晓光:从“二分”说看唯识学的主客相关理论

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是一切认识理论的基础,西方哲学、中国哲学乃至印度哲学无不如此。在佛教中,唯识学是最具系统性的反思认识理论,主体性与客体性问题也自然成为唯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在西方哲学中,主体与客体一

杨曾文:关于加强人间佛教理论研究的建议

当代中国佛教在建立和发展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适应的体制的过程中有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其中宏观的人间佛教问题是带有指导意义的理论问题,是有必要组织力量进一步加以研究和阐明的。中国曾是历史上北传佛教的中心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五卷

古尊宿语录 第五卷○临济(义玄慧照)禅师语录之余师问洛浦云:従上来一人行棒一人行喝。阿那个亲。洛浦云:总不亲。师曰:亲处作么生?洛浦便喝。师便打。一日大觉到参。师举起拂子。大觉敷坐具。师掷下拂子。大觉

张秉全:念念即佛的理论根椐

念念即佛的理论根椐一切众生,皆具本觉理性。此之本觉理性,原是常寂常照,寂照圆融。聚穷横遍,不变不迁的。约寂而常照义,即无量光。约照而常寂义,即无量寿。蕅益大师说,当知这句光寿无量的阿弥陀佛名号,皆本众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五卷

景德传灯录 第五卷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法嗣四十三人。一十九人见录一十人旁录。西印度堀多三藏。韶州法海禅师。吉州志诚禅师。匾檐山晓了禅师。河北智隍禅师。洪州法达禅师。寿州智通禅师。江西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五卷

五灯会元 第五卷○六祖大鉴禅师法嗣△青原行思禅师吉州青原山静居寺行思禅师,本州安城刘氏子。幼岁出家,每群居论道,师唯默然。闻曹溪法席,乃往参礼。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甚么来?师曰:圣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五卷

碧岩录 第五卷⊙碧岩录第四十一则垂示云:是非交结处,圣亦不能知;逆顺纵横时,佛亦不能辨。为绝世超伦之士,显逸群大士之能,向冰凌上行,剑刃上走。直下如麒鳞头角,似火里莲花。宛见超方,始知同道。谁是好手者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五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五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五师在蒋山受敕。拈示众云。大众见么。龙飞凤舞降自九重。佛祖纲宗尽在里许。却请维那对众宣读。升座。僧。问承师有言。龙飞凤舞降自九重。此意如何。师云。无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育王广利禅寺语录 第五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育王广利禅寺语录 第五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师绍兴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于明州报恩光孝禅寺开堂。宣疏拈香祝圣罢。乃就座。天童和尚白槌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师云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五卷

祖堂集 第五卷祖堂卷五大颠大颠和尚嗣石头,在潮州。元和十三年戊戌岁迎真身,元和皇帝于安远门躬自焚香,迎候顶礼。皇帝及百寮俱见五色光现,皆云是佛光,百寮拜贺圣感。唯有侍郎韩愈一人独言不是佛光,不肯拜贺圣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五卷

禅林僧宝传 第五卷潭州石霜诸禅师禅师名庆诸、庐陵新淦陈氏子也。生而神俊、标致闲暇。年十三、独游南昌。爱西山、往游览忘返。沙门绍銮与语奇之。谓人曰、此儿自奋如此。他日未易量也、容纳之。诸事之、十年如一日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五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五卷往生比丘第三之四明 梵琦梵琦。字楚石,俗姓朱,浙江宁波象山人。母亲梦见太阳堕入怀中而生下梵琦。九岁时,出家于永祚寺。十六岁获准剃度,依止晋翁询法师,阅读《首楞严经》而有所省悟。后

净土经论:南怀谨:念佛的理论与方法

现在,贡献大家念佛的法门,也就是习惯所称的净土法门。我们一千多年来,所流传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到了近代几百年来,大多都是采用持名念佛的途径,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持名念佛。阿弥陀佛是佛的名号。南无是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传喜法师:虫洞理论看佛教时空观

虫洞理论看佛教时空观传喜法师观《时间旅行》开示 ( 11.02.06)时空是可以改变的时间是不是固定的?(众答:不是)。当速度改变的时候,时间有没有改变?(众答:改变)。当你周围环境不同的时候,时间有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