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五卷 成唯识论 - 乾隆大藏经
2025-08-17 06:54

第五卷 成唯识论

此染污意何受相应。有义此俱唯有喜受。恒内执我生喜爱故。有义不然。应许喜受乃至有顶。违圣言故。应说此意四受相应。谓生恶趣忧受相应。缘不善业所引果故。生人欲天初二静虑喜受相应。缘有喜地善业果故。第三静虑乐受相应。缘有乐地善业果故。第四静虑乃至有顶舍受相应。缘唯舍地善业果故。有义彼说亦不应理。此无始来任运一类缘内执我恒无转易。与变异受不相应故。又此末那与前藏识。义有异者皆别说之。若四受俱亦应别说。既不别说定与彼同。故此相应唯有舍受。未转依位与前所说心所相应。已转依位唯二十一心所俱起。谓遍行别境各五善十一。如第八识已转依位。唯舍受俱任运转故。恒于所缘平等转故。末那心所何性所摄。有覆无记所摄。非余。此意相应四烦恼等是染法故。障碍圣道隐蔽自心。说名有覆。非善不善故名无记。如上二界诸烦恼等。定力摄藏是无记摄。此俱染法所依细故任运转故亦无记摄。若已转依唯是善性。末那心所何地系耶。随彼所生彼地所系。谓生欲界现行末那相应心所即欲界系。乃至有顶应知亦然。任运恒缘自地藏识。执为内我非他地故。若起彼地异熟藏识。现在前者名生彼地。染污末耶缘彼执我。即系属彼名彼所系。或为彼地诸烦恼等之所系缚名彼所系。若已转依即非所系。

此染污意无始相续。何位永断或暂断耶。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阿罗汉者总显三乘无学果位。此位染意种及现行俱永断灭。故说无有。学位灭定出世道中俱暂伏灭。故说无有。谓染污意无始时来微细一类任运而转。诸有漏道不能伏灭。三乘圣道有伏灭义。真无我解违我执故。后得无漏现在前时。是彼等流亦违此意。真无我解及后所得。俱无漏故名出世道。灭定既是圣道等流。极寂静故此亦非有。由未永断此种子故。从灭尽定圣道起已。此复现行乃至未灭。然此染意相应烦恼。是俱生故非见所断。是染污故非非所断。极微细故所有种子。与有顶地下下烦恼。一时顿断势力等故。金刚喻定现在前时。顿断此种成阿罗汉。故无学位永不复起。二乘无学回趣大乘。从初发心至未成佛。虽实是菩萨亦名阿罗汉。应义等故不别说之。此中有义末那唯有烦恼障俱。圣教皆言三位无故。又说四惑恒相应故。又说为识杂染依故。有义彼说教理相违。出世末那经说有故。无染意识如有染时定有俱生不共依故。论说藏识决定恒与一识俱转。所谓末那。意识起时则二俱转。所谓意识及与末那。若五识中随起一识则三俱转。乃至或时顿起五识则七俱转。若住灭定无第七识。尔时藏识应无识俱。便非恒定一识俱转。住圣道时若无第七。尔时藏识应一识俱。如何可言若起意识。尔时藏识定二俱转。显扬论说。末那恒与四烦恼相应。或翻彼相应恃举为行。或平等行。故知此意通染不染。若由论说阿罗汉位无染意故便无第七。应由论说阿罗汉位舍赖耶故便无第八。彼既不尔。此云何然。又诸论言转第七识得平等智。彼如余智定有所依相应净识。此识无者彼智应无。非离所依有能依故。不可说彼依六转识。许佛恒行如镜智故。又无学位若无第七识。彼第八识应无俱有依。然必有此依。如余识性故。又如未证补特伽罗无我者彼我执恒行。亦应未证法无我者法我执恒行。此识若无彼依何识。非依第八彼无慧故。由此应信二乘圣道灭定无学此识恒行。彼未证得法无我故。又诸论中以五同法证有第七为第六依。圣道起时及无学位。若无第七为第六依。所立宗因便俱有失。或应五识亦有无依。五恒有依六亦应尔。是故定有无染污意。于上三位恒起现前。言彼无有者依染意说。如说四位无阿赖耶非无第八。此亦应尔。

此意差别略有三种。一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二法我见相应。三平等性智相应。初通一切异生相续。二乘有学。七地以前一类菩萨有漏心位。彼缘阿赖耶识。起补特伽罗我见。次通一切异生声闻独觉相续。一切菩萨法空智果不现前位。彼缘异熟识起法我见。后通一切如来相续。菩萨见道及修道中法空智果现在前位。彼缘无垢异熟识等起平等性智。补特伽罗我见起位。彼法我见亦必现前。我执必依法执而起。如夜迷杌等方谓人等故。我法二见用虽有别而不相违。同依一慧。如眼识等体虽是一而有了别青等多用不相违故。此亦应然。二乘有学圣道灭定现在前时。顿悟菩萨于修道位。有学渐悟。生空智果现在前时。皆唯起法执。我执已伏故。二乘无学及此渐悟法空智果不现前时。亦唯起法执我执已断故。八地以上一切菩萨。所有我执皆永不行。或已永断或永伏故。法空智果不现前时。犹起法执不相违故。如契经说八地以上一切烦恼不复现行。唯有所依所知障在。此所知障是现非种。不尔烦恼亦应在故。法执俱意于二乘等虽名不染。于诸菩萨亦名为染。障彼智故。由此亦名有覆无记。于二乘等说名无覆。不障彼智故。是异熟生摄。从异熟识恒时生故名异熟生。非异熟果。此名通故。如增上缘余不摄者皆入此摄。云何应知此第七识离眼等识有别自体。圣教正理为定量故。谓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是三别义。如是三义虽通八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集诸法种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量为我等故。余六名识。于六别境粗动间断了别转故。如入楞伽伽他中说。

藏识说名心思量性名意

能了诸境相是说名为识

又大乘经处处别说有第七识故此别有。诸大乘经是至教量。前已广说故不重成。解脱经中亦别说有此第七识。如彼颂言。

染污意恒时诸惑俱生灭

若解脱诸惑非曾非当有

彼经自释此颂义言。有染污意从无始来。与四烦恼恒俱生灭。谓我见我爱及我慢我痴。对治道生断烦恼已。此意从彼便得解脱。尔时此意相应烦恼。非唯现无亦无过未。过去未来无自性故。如是等教诸部皆有。恐厌广文故不繁述。

已引圣教当显正理。谓契经说不共无明微细恒行覆蔽真实。若无此识彼应非有。谓诸异生于一切分恒起迷理不共无明覆真实义障圣慧眼。如伽他说。

真义心当生常能为障碍

俱行一切分谓不共无明

是故契经说。异生类恒处长夜无明所盲惛醉缠心曾无醒觉。若异生位有暂不起此无明时。便违经义。俱异生位迷理无明有行不行不应理故。此依六识皆不得成。应此间断彼恒染。故许有末那便无此失。染意恒与四惑相应。此俱无明何名不共。有义此俱我见慢爱非根本烦恼。名不共何失。有义彼说理教相违。纯随烦恼中不说此三故。此三六十烦恼摄故。处处皆说染污末那与四烦恼恒相应故。应说四中无明是主。虽三俱起亦名不共。从无始际恒内惛迷曾不省察。痴增上故。此俱见等应名相应。若为主时应名不共。如无明故许亦无失。有义此痴名不共者如不共佛法。唯此识有故。若尔余识相应烦恼此识中无应名不共。依殊胜义立不共名。非互所无皆名不共。谓第七识相应无明。无始恒行障真义智。如是胜用余识所无。唯此识有故名不共。既尔此俱三亦应名不共。无明是主独得此名。或许余三亦名不共。对余痴故且说无明。不共无明总有二种。一恒行不共。余识所无。二独行不共。此识非有。故瑜伽说。无明有二。若贪等俱者名相应无明。非贪等俱者名独行无明。是主独行唯见所断。如契经说。诸圣有学不共无明已永断故不造新业。非主独行亦修所断。忿等皆通见修所断故。恒行不共余部所无。独行不共此彼俱有。又契经说。眼色为缘生于眼识。广说乃至意法为缘生于意识。若无此识彼意非有。谓如五识必有眼等增上不共俱有所依。意识既是六识中摄。理应许有如是所依。此识若无彼依宁有。不可说色为彼所依。意非色故。意识应无随念计度二分别故。亦不可说五识无有俱有所依。彼与五根俱时而转如牙影故。又识与根既必同境。如心心所决定俱时。由此理趣极成意识。如眼等识必有不共显自名处等无间不摄增上所依。极成六识随一摄故。

又契经说。思量名意。若无此识彼应非有。谓若意识现在前时。等无间意已灭非有。过去未来理非有故。彼思量用定不得成。既尔如何说名为意。若谓假说。理亦不然。无正思量假依何立。若谓现在曾有思量。尔时名识宁说为意。故知别有第七末那。恒审思量正名为意。已灭依此假立意名。又契经说。无想灭定染意若无彼应无别。谓彼二定俱灭六识及彼心所。体数无异。若无染意于二定中一有一无。彼二何别。若谓加行界地依等有差别者。理亦不然。彼差别因由此有故。此若无者彼因亦无。是故定应别有此意。又契经说。无想有情一期生中心心所灭。若无此识彼应无染。谓彼长时无六转识。若无此意我执便无。非于余处有具缚者一期生中都无我执。彼无我执应如涅槃便非圣贤同所诃厌。初后有故无如是失。中间长时无故有过。去来有故无如是失。彼非现常无故有过。所得无故能得亦无。不相应法前已遮破。藏识无故熏习亦无。余法受熏已辩非理。故应别有染污末那于无想天恒起我执。由斯贤圣同诃厌彼。又契经说。异生善染无记心时恒带我执。若无此识彼不应有。谓异生类三性心时。虽外起诸业而内恒执我。由执我故令六识中所起施等不能亡相。故瑜伽说。染污末那为识依止。彼未灭时相了别缚不得解脱。末那灭已相缚解脱。言相缚者谓于境相不能了达如幻事等。由斯见分相分所拘不得自在。故名相缚。依如是义有伽他言。

如是染污意是识之所依

此意未灭时识缚终不脱

又善无覆无记心时。若无我执应非有漏。自相续中六识烦恼与彼善等不俱起故。去来缘缚理非有故。非由他惑成有漏故。勿由他解成无漏故。又不可说别有随眠是不相应现相续起。由斯善等成有漏法。彼非实有已极成故。亦不可说从有漏种生彼善等故成有漏。彼种先无因可成有漏故。非由漏种彼成有漏。勿学无漏心亦成有漏故。虽由烦恼引施等业。而不俱起故非有漏正因。以有漏言表漏俱故。又无记业非烦恼引。彼复如何得成有漏。然诸有漏由与自身现行烦恼俱生俱灭互相增益方成有漏。由此熏成有漏法种。后时现起有漏义成。异生既然有学亦尔。无学有漏虽非漏俱。而从先时有漏种起。故成有漏于理无违。由有末那恒起我执。令善等法有漏义成。此意若无彼定非有。故知别有此第七识。证有此识理趣甚多。随摄大乘略述六种。诸有智者应随信学。然有经中说六识者。应知彼是随转理门。或随所依六根说六。而识类别实有八种。如是已说第二能变。第三能变其相云何。颂曰。

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

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

论曰。次中思量能变识。后应辩了境能变识相。此识差别总有六种。随六根境种类异故。谓名眼识乃至意识。随根立名具五义故。五谓依发属助如根。虽六识身皆依意转。然随不共立意识名。如五识身无相滥过。或唯依意故名意识。辩识得名心意非例。或名色识乃至法识。随境立名顺识义故。谓于六境了别名识。色等五识唯了色等。法识通能了一切法。或能了别法独得法识名。故六识名无相滥失。此后随境立六识名。依五色根未自在说。若得自在诸根互用。一根发识缘一切境。但可随根无相滥失。庄严论说如来五根一一皆于五境转者。且依粗显同类境说。佛地经说。成所作智决择有情心行差别。起三业化作四记等。若不遍缘无此能故。然六转识所依所缘粗显极成。故此不说。前随义便已说所依。此所缘境义便当说。次言了境为性相者。双显六识自性行相。识以了境为自性故。即复用彼为行相故。由斯兼释所立别名。能了别境名为识故。如契经说眼识云何。谓依眼根了别诸色。广说乃至意识云何。谓依意根了别诸法。彼经且说不共所依未转依位见分所了。余所依了如前已说。此六转识何性摄耶。谓善不善俱非性摄。俱非者谓无记。非善不善故名俱非。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人天乐果虽于此世能为顺益非于他世。故不名善。能为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不善。恶趣苦果虽于此世能为违损非于他世。故非不善。于善不善益损义中不可记别。故名无记。此六转识若与信等十一相应是善性摄。与无惭等十法相应不善性摄。俱不相应无记性摄。有义六识三性不俱。同外门转互相违故。五识必由意识导引俱生同境成善染故。若许五识三性俱行。意识尔时应通三性。便违正理故定不俱。瑜伽等说藏识一时与转识相应三性俱起者。彼依多念。如说一心非一生灭无相违过。有义六识三性容俱。率尔等流眼等五识。或多或少容俱起故。五识与意虽定俱生。而善性等不必同故。前所设难于此唐捐。故瑜伽说。若遇声缘从定起者。与定相应意识俱转余耳识生。非唯彼定相应意识能取此声。若不尔者于此音声不领受故不应出定。非取声时即便出定。领受声已若有希望后时方出。在定耳识率尔闻声理应非善。未转依者率尔堕心定无记故。由此诚证五俱意识非定与五善等性同。诸处但言五俱意识亦缘五境不说同性。杂集论说等引位中五识无者。依多分说。若五识中三性俱转。意随偏注与彼性同。无偏注者便无记性。故六转识三性容俱。得自在位唯善性摄。佛色心等道谛摄故。已永灭除戏论种故。六识与几心所相应。颂曰。

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

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

论曰。此六转识总与六位心所相应。谓遍行等。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故名心所。如属我物立我所名。心于所缘唯取总相。心所于彼亦取别相。助成心事得心所名。如画师资作模填彩。故瑜伽说。识能了别事之总相。作意了此所未了相。即诸心所所取别相。触能了此可意等相。受能了此摄受等相。想能了此言说因相。思能了此正因等相。故作意等名心所法。此表心所亦缘总相。余处复说。欲亦能了可乐事相。胜解亦了决定事相。念亦能了串习事相。定慧亦了德失等相。由此于境起善染等。诸心所法皆于所缘兼取别相。

虽诸心所名义无异而有六位种类差别。谓遍行有五。别境亦五。善有十一。烦恼有六。随烦恼有二十。不定有四。如是六位合五十一。一切心中定可得故。缘别别境而得生故。唯善心中可得生故。性是根本烦恼摄故。唯是烦恼等流性故。于善染等皆不定故。然瑜伽论合六为五。烦恼随烦恼俱是染故。复以四一切辩五差别。谓一切性及地时俱。五中遍行具四一切。别境唯有初二一切。善唯有一。谓一切地。染四皆无。不定唯一。谓一切性。由此五位种类差别。此六转识易脱不定。故皆容与三受相应。皆领顺违非二相故。领顺境相适悦身心说名乐受。领违境相逼迫身心说名苦受。领中容境相于身于心非逼非悦名不苦乐受。如是三受或各分二。五识相应说名身受。别依身故。意识相应说名心受。唯依心故。又三皆通有漏无漏。苦受亦由无漏起故。或各分三。谓见所断修所断非所断。

又学无学非二为三。或总分四。谓善不善有覆无覆二无记受。有义三受容各分四。五识俱起任运贪痴。纯苦趣中任运烦恼。不发业者是无记故。彼皆容与苦根相应。瑜伽论说。若任运生一切烦恼。皆于三受现行可得。若通一切识身者。遍与一切根相应。不通一切识身者。意地一切根相应。杂集论说。若欲界系任运烦恼发恶行者亦是不善。所余皆是有覆无记。故知三受各容有四。或总分五。谓苦乐忧喜舍。三中苦乐各分二者。逼悦身心相各异故。由无分别有分别故。尤重轻微有差别故。不苦不乐不分二者。非逼非悦相无异故。无分别故。平等转故。诸适悦受五识相应恒名为乐。意识相应。若在欲界初二静虑近分名喜。但悦心故。若在初二静虑根本名乐名喜。悦身心故。若在第三静虑近分根本名乐。安静尤重无分别故。诸逼迫受五识相应恒名为苦。意识俱者有义唯忧。逼迫心故。诸圣教说意地戚受名忧根故。瑜伽论说。生地狱中诸有情类。异熟无间有异熟生苦忧相续。又说地狱寻伺忧俱。一分鬼趣傍生亦尔。故知意地尤重戚受尚名为忧。况余轻者。有义通二。人天中者恒名为忧。非尤重故。傍生鬼界名忧名苦。杂受纯受有轻重故。奈落迦中唯名为苦。纯受尤重无分别故。

瑜伽论说。若任运生一切烦恼皆于三受现行可得。广说如前。又说俱生萨迦耶见唯无记性。彼边执见应知亦尔。此俱苦受非忧根摄。论说忧根非无记故。又瑜伽说。地狱诸根余三现行定不成就。纯苦鬼界傍生亦尔。余三定是乐喜忧根。以彼必成现行舍故。岂不客舍彼定不成。宁知彼文唯说客受。应不说彼定成意根。彼六客识有时无故。不应彼论唯说客受通说意根。无异因故。又若彼论依客受说。如何说彼定成八根。若谓五识不相续故定说忧根为第八者。死生闷绝宁有忧根。有执苦根为第八者。亦同此破。设执一形为第八者理亦不然。形不定故。彼恶业招容无形故。彼由恶业令五根门恒受苦故。定成眼等。必有一形于彼何用。非于无间大地狱中可有希求淫欲事故。由斯第八定是舍根。第七八识舍相应故。如极乐地意悦名乐无有喜根。故极苦处意迫名苦无有忧根。故余三言定忧喜乐。余处说彼有等流乐。应知彼依随转理说。或彼通说余杂受处。无异熟乐名纯苦故。然诸圣教意地戚受名忧根者。依多分说。或随转门。无相违过。瑜伽论说生地狱中诸有情类异熟无间有异熟生苦忧相续。又说地狱寻伺忧俱。一分鬼趣傍生亦尔者。亦依随转门。

又彼苦根意识俱者。是余忧类。假说为忧。或彼苦根损身心故。虽苦根摄而亦名忧。如近分喜益身心故。虽是喜根而亦名乐。显扬论等具显此义。然未至地定无乐根。说彼唯有十一根故。由此应知。意地戚受纯受苦处亦苦根摄。此等圣教差别多门。恐文增广故不繁述。有义六识三受不俱。皆外门转互相违故。五俱意识同五所缘。五三受俱意亦应尔。便违正理故必不俱。瑜伽等说藏识一时与转识相应三受俱起者。彼依多念。如说一心非一生灭。无相违过。有义六识三受容俱。顺违中境容俱受故。意不定与五受同故。于偏注境起一受故无偏注者便起舍故。由斯六识三受容俱。得自在位唯乐喜舍。诸佛已断忧苦事故。前所略摽六位心所。今应广显彼差别相。且初二位其相云何。颂曰。

初遍行触等次别境谓欲

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

论曰。六位中初遍行心所即触等五。如前广说。此遍行相云何应知。由教及理为定量故。此中教者如契经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三和合触。与触俱生有受想思。乃至广说。由斯触等四是遍行。

又契经说。若根不坏境界现前。作意正起方能生识。余经复言。若于此作意即于此了别。若于此了别即于此作意。是故此二恒共和合。乃至广说。由此作意亦是遍行。此等圣教诚证非一。理谓识起必有三和。彼定生触必由触有。若无触者心心所法应不和合触一境故。作意引心令趣自境。此若无者心应无故。受能领纳顺违中境。令心等起欢戚舍相。无心起时无随一故。想能安立自境分齐。若心起时无此想者。应不能取境分齐相。思令心取正因等相造作善等。无心起位无此随一故必有思。由此证知触等五法心起必有。故是遍行。余非遍行义至当说。次别境者。谓欲至慧所缘境事多分不同。于六位中次初说故。云何为欲。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有义所乐谓可欣境。于可欣事欲见闻等有希望故。于可厌事希彼不合。望彼别离岂非有欲。此但求彼不合离时可欣自体非可厌事。故于可厌及中容境一向无欲。缘可欣事若不希望亦无欲起。有义所乐谓所求境。于可欣厌求合离等有希望故。于中容境一向无欲。缘欣厌事若不希求亦无欲起。有义所乐谓欲观境。于一切事欲观察者有希望故。若不欲观随因境势任运缘者即全无欲。由斯理趣欲非遍行。有说要由希望境力诸心心所方取所缘。故经说欲为诸法本。彼说不然。心等取境由作意故。诸圣教说作意现前能生识故。曾无处说由欲能生心心所故。如说诸法爱为根本。岂心心所皆由爱生。故说欲为诸法本者。说欲所起一切事业。或说善欲能发正勤。由彼助成一切善事。故论说此勤依为业。云何胜解。于决定境印持为性。不可引转为业。谓邪正等教理证力于所取境审决印持。由此异缘不能引转。故犹豫境胜解全无。非审决心亦无胜解。由斯胜解非遍行摄。有说心等取自境时无拘碍故皆有胜解。彼说非理。所以者何。能不碍者即诸法故。所不碍者即心等故。胜发起者根作意故。若由此故彼胜发起。此应复待余便有无穷失。云何为念。于曾习境令心明记不忘为性。定依为业。谓数忆持曾所受境令不忘失能引定故。于曾未受体类境中全不起念。设曾所受不能明记念亦不生。故念必非遍行所摄。有说心起必有念俱。能为后时忆念因故。彼说非理。勿于后时有痴信等前亦有故。前心心所或想势力足为后时忆念因故。云何为定。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谓观德失俱非境中。由定令心专注不散。依斯便有决择智生。心专注言显所欲住即便能住。非唯一境。不尔见道历观诸谛前后境别应无等持。若不系心专注境位便无定起。故非遍行。有说尔时亦有定起。但相微隐。应说诚言。若定能令心等和合同趣一境故是遍行。理亦不然。是触用故。若谓此定令刹那顷心不易缘故遍行摄。亦不应理。一刹那心自于所缘无易义故。若言由定心取所缘故遍行摄。彼亦非理。作意令心取所缘故。有说此定体即是心。经说为心学心一境性故。彼非诚证。依定摄心令心一境说彼言故。根力觉支道支等摄。如念慧等非即心故。云何为慧。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谓观德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决定故。于非观境愚昧心中无简择故非遍行摄。有说尔时亦有慧起。但相微隐。天爱宁知。对法说为大地法故。诸部对法展转相违。汝等如何执为定量。唯触等五经说遍行。说十非经。不应固执。然欲等五非触等故定非遍行。如信贪等。有义此五定互相资。随一起时必有余四。有义不定。瑜伽说此四一切中无后二故。又说此五缘四境生。所缘能缘非定俱故。应说此五或时起一。谓于所乐唯起希望。或于决定唯起印解。或于曾习唯起忆念。或于所观唯起专注。谓愚昧类为止散心。虽专注所缘而不能简择。世共知彼有定无慧。彼加行位少有闻思。故说等持缘所观境。或依多分故说是言。如戏忘天专注一境起贪嗔等。有定无慧。诸如是等其类实繁。或于所观唯起简择。谓不专注驰散推求。或时起二。谓于所乐决定境中起欲胜解。或于所乐曾习境中起欲及念。如是乃至于所观境起定及慧。合有十二。或时起三。谓于所乐决定曾习起欲解念。如是乃至于曾所观起念定慧。合有十三。或时起四。谓于所乐决定曾习所观境中起前四种。如是乃至于定曾习所观境中起后四种。合有五四。或时起五。谓于所乐决定曾习所观境中具起五种。如是于四起欲等五。总别合有三十一句。或有心位五皆不起。如非四境率尔堕心及藏识俱。此类非一。第七八识此别境五随位有无。如前已说。第六意识诸位容俱。依转未转皆不遮故。有义五识此五皆无。缘已得境无希望故。不能审决无印持故。恒取新境无追忆故。自性散动无专注故。不能推度无简择故。有义五识容有此五。虽无于境增上希望。而有微劣乐境义故。于境虽无增上审决。而有微劣印境义故。虽无明记曾习境体。而有微劣念境类故。虽不作意系念一境。而有微劣专注义故。遮等引故说性散动。非遮等持。故容有定。虽于所缘不能推度。而有微劣简择义故。由此圣教说眼耳通是眼耳识相应智性。余三准此有慧无失。未自在位此五或无。得自在时此五定有。乐观诸境欲无减故。印境胜解常无减故。忆习曾受念无减故。又佛五识缘三世故。如来无有不定心故。五识皆有作事智故。此别境五何受相应。有义欲三除忧苦受。以彼二境非所乐故。余四通四。唯除苦受。以审决等五识无故。有义一切五受相应。论说忧根于无上法思慕愁戚求欲证故。纯受苦处希求解脱。意有苦根前已说故。论说贪爱忧苦相应。此贪爱俱必有欲故。苦根既有意识相应。审决等四苦俱何咎。又五识俱亦有微细印境等四。义如前说。由斯欲等五受相应。此五复依性界学等。诸门分别如理应思。

End

黄念祖:至心精进 第五卷

至心精进 第五卷黄念祖老居士【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拔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无上正等正觉。欲令我作佛时。智

唯识古学今学

◎ 杨维中中国的唯识学,由于传承印度不同的思想系统而差别彰明。至唐初玄奘从印度归来奉护法系唯识学说为正宗,并以之为标准重译或改译了诸多早已传入中土的唯识经典,遂有了新译与旧译或称古学与今学之分。所谓中

唯识学在明末的再兴

◎ 戈 宜玄奘弟子窥基著《成唯识论述记》,完成了中国唯识宗的思想体系。其后有再传弟子慧沼著《了义灯》、智周著《演秘》,与窥基的《掌中枢要》合称为中国唯识宗学说的唯识三疏,成为后人研究唯识之学的文本依

唯识学的缘起观

唯识学的缘起观◎ 唐思鹏 异熟果:由过去世造业,感现在世果,由现在世造业,感未来世果。《瑜伽师地论》云:诸不善业,于诸恶趣,受异熟果:善有漏法,于诸善趣,受异熟果。异熟有三义:①异时而熟:业在过去,

《唯识三十颂》

《唯识三十颂》◎ 成 观《唯识三十论颂》一卷亦称《高建法幢论》,是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论书,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宗所本主要论书之一,世亲著,唐玄奘译。此外尚有梵、藏本传世。 又作《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论

唯识学入门读法

◎范古农读法之一凡读佛书须备辞典,其有名词骤不能解者可一翻阅。如《大乘五蕴论》之大乘、薄伽梵,本论无解,可查辞典,如《佛学辞典》,或《法相辞典》。读《五蕴论》时,以《广五蕴论》为对照,此有不解,彼或有

于凌波:正辩唯识

正辩唯识于凌波第一章 正辩唯识论文一: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颂曰:是诸识所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讲解:前面已把三能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二讲 唯识大意

第二讲 唯识大意一 唯识学统八识规矩颂 ,是诠释八识的颂文。八识,是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因此,要学习 八识规矩颂 ,必先对唯识学有所了解,不然,根本不知道诠释八识的意义何在。于此先把唯识学的大意作一概述

于凌波:《唯识三十颂》讲记

第一讲 唯识宗学统概述唯识三十颂 ,是唯识宗的基本论典,唯识宗即依此论典而建立。所以要讲三十颂,必须要由唯识宗的建立与传承说起。中国的唯识宗,源自印度大乘佛教的瑜伽行学派。而说到瑜伽行学派,又不能不追

于凌波:《唯识二十颂》讲记

一、绪论----介绍唯识宗和唯识二十颂唯识二十颂,是大乘唯识宗所依的一部论典。要讲此二十颂,先要介绍这本书的作者、译者、译本,及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和内容纲要。同时,还要略述一下此宗的学统。在我国,唯识

韩清净:十义量 唯识义第七

唯识义第七已辩因缘业果,今次当说唯有识义。因缘业果皆识相故,不了唯识,因缘等义不究竟故。云何唯识?识谓了别,了别别境名为识故。识有八种:一者眼识,谓依眼根了色境故;二者耳识,谓依耳根了声境故;三者鼻识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三、唯识教之训释

三、唯识教之训释教字意义前已解释了,唯识二字是甚么意义呢?识即是心,然从了别的意识而言又名为识,因为心所知的境界有种种不同的现象说名为别,其能知的心也便随此不同的现象说名了别,了别二字原本说心,然是从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一、唯识教之希有

第一编绪论一、唯识教之希有唯识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所说的一种法教,甚么叫作法教呢?不违正理,有轨可循名之为法。凡有所说必有音声,即这音声及所说的道理,令闻的人能生明解,便名为教,不定要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意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二、唯识教之依据

二、唯识教之依据唯识的道理源本是佛说的,佛初成道说《华严经》的时候,就说一切法皆唯有识 (义如后解) ,其余各经中散见的亦多,世亲菩萨即依据此等经造《唯识三十颂》,后护法等菩萨又广征博引的解释此颂,令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二编 本论

第二编本论唯识教的范围很宽,前所说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皆不离识,皆在识的范围以内,今为简括说明的缘故,只将八种识的分别说为本论的范围,其余的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不更多说了

韩清净:唯识指掌 第一编 绪论 四、唯识教之传宗

四、唯识教之传宗吾人从无始时来,依自己的寻思而起虚妄的分别,执为实有外在的境,由此不能证得真实的道理,所以如来于《华严》等经中说一切法皆唯有识,为令吾人观得自己的心,为一切法万有的起源,不迷执有在外的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金易明:太虚大师唯识学思想探索

【内容提要】太虚大师对唯识学倾注了很大精力。但他与南欧北韩诸学派在学术关注点上明显不同。唯识学不仅是太虚大师一生关注和研学的重点教理,为此,他阐述了颇具特色的新唯识学,力主唯识学应成为真实应化的佛学,

杨维中:中国唯识宗通史 作者的话

作者的话宋代以来,天台、华严、禅宗等都有数部自己宗派的传承史传世,而唯识宗却始终未曾有叙述自己祖师和宗派发展史的著作问世。近代以来,以新方法、新视角研究佛教蔚然成风、方兴未艾,日、韩学者写出了数种以唯

杨维中: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

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作为宋代佛教的巨擘,永明延寿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佛学思想方面,他一向以融合诸宗的特色炳彪于世,特别是延寿曾经召集慈恩、贤首、天台三宗僧人,辑录印度

杨维中:唯识观的意义

在印度佛教中,接续中观学而出现的中期大乘佛教教派,其名称是瑜伽行派。瑜伽意译应该是相应,是一种类似于禅定的修行方法。而佛教的瑜伽行者则是以唯识观法为核心而转识成智成就佛果的佛教修行者。瑜伽行派遵奉的经

唯识宗是什么意思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发源地为陕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陕西长安区的兴教寺)。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

唯识宗有哪些经书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发源地为陕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陕西长安区的兴教寺)。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

唯识宗有什么修行方法

1、名寻思是指“于名唯见名”,因为一切事物的名称都是为起想见言说而假名安立的,并没有实性。名称虽以呼召事物为用,但却不是事物本身,比如说火不焦唇,说水不解渴。故《肇论》有言“以物求名,名无当物之功。”

唯识宗和禅宗有什么区别

唯识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为

什么是唯识宗

唯识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为

唯识宗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唯识宗因通过分析“法相”得出“万法唯识”的结论而得名,也称“法相宗”或“唯识宗”。由于该宗的创始人玄奘和窥基常住慈恩寺,窥基还有“慈恩大师”之称,因此又称“慈恩宗”。又由于该宗继承古印度瑜伽行派的学说

唯识宗的创始人

玄奘(602~664),名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滑国故城)人。梵文名:摩诃耶那提婆奴(大乘天奴),在印度辩经胜利后,更名为:摩诃耶那提婆(大乘天)。世称三藏法师。三藏是佛教典籍的三种形态,经藏是佛

唯识宗和其他宗派有何区别

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发源地为陕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陕西长安区的兴教寺)。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

如何修持唯识宗

唯识修持只是作观说来极其复杂,首先明五法三自性之理,其三自性为“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此三性之如何意义。于此不能细讲,不过介绍其名,说其次第而已,行者即以此三性作观。由浅入深,共有五重,

唯识宗的简介

唯识宗又作慈恩宗、瑜伽宗、应理圆实宗、普为乘教宗、唯识中道宗、唯识宗、有相宗、相宗、五性宗。广义而言,泛指俱舍宗、唯识宗等以分别判决诸法性相为教义要旨之宗派,然一般多指唯识宗,或以之为唯识宗之代称。为

魏德东:论佛教唯识学的对象理论

论佛教唯识学的对象理论魏德东唯识学是大乘佛教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整个佛教体系中最具哲学性的学派。唯识思想的独特之处,就是它的对象理论。唯识家从自我意识出发,含摄整个世界于意识中,认为一切对象都是识

韩廷杰:《宗镜录》与唯识三境

《宗镜录》与唯识三境韩廷杰一、问题的提出唯识三境,在已译的印度佛教经论中并无论述,据《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末、《成唯论了义灯》卷一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四末、《百法问答钞》卷二等载,玄奘曾作一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