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五卷 佛本行集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5 11:35

第五卷 佛本行集经

贤劫王种品第三之二

诸比丘。彼大照耀王有子。还名意喜。次绍王位。如上所说。

诸比丘。彼意喜王有子。名曰善喜。次绍王位。如上所说。

诸比丘。彼善喜王有子。名曰满足。次绍王位。如上所说。

诸比丘。彼满足王有子。名大满足。次绍王位。如上所说。

诸比丘。彼大满足王有子。还名养育。次绍王位。如上所说。

诸比丘。彼养育王有子。还名福车。次绍王位。如上所说。

诸比丘。彼福车王有子。名人首领。次绍王位。如上所说。

诸比丘。彼人首领王有子。名曰火质。次绍王位。如上所说。

诸比丘。彼火质王有子。名曰光炎。次绍王位。如上所说。

诸比丘。彼光焰王有子。名善譬冠。次绍王位。如上所说。

诸比丘。彼善譬冠王有子。名曰空冠。次绍王位。如上所说。

诸比丘。彼空冠王有子。名曰善见。次绍王位。如上所说。

诸比丘。彼善见王有子。名大善见。次绍王位。如上所说。

诸比丘。彼大善见王有子。名曰须弥。次绍王位。如上所说。

诸比丘。彼须弥王有子。名大须弥。次绍王位。如上所说。

转轮圣王。统四天下海等大地。具足七宝。乃至如法治化人民。诸比丘。如是等王。皆是过去转轮圣王。具足修习无量福业。深种善根。以是果报。并得食于此四天下一切大地。受诸福乐。寿命难量。不可算计。诸比丘。汝等当知。我今更说彼转轮王。种姓苗裔。世世相承。并余小王。子孙继袭。住处名字。次第少多。为汝略说彼等氏族。汝等善听。

诸比丘。大须弥王。治化已来。世世相承。子子孙孙。有一百一小转轮王。悉皆住在褒多那城。治化人民。受于福乐。彼诸王内。最后一王。名师子乘。师子乘王。世世相承。子子孙孙。有六十一小转轮王。悉皆住在波罗奈城。治化人民。受于福乐。

彼诸王内。最后一王。名曰女乘。彼女乘王。世世相承。子子孙孙。有五十六小转轮王。悉皆住在阿踰阇城。治化人民。受于福乐。

彼诸王内。最后一王。名严炽生。严炽生王。世世相承。子子孙孙。合有一千小转轮王。皆悉住在迦毗梨耶城。治化人民。受于福乐。

彼诸王内。最后一王。名曰梵德。彼梵德王。世世相承。子子孙孙。有二十五小转轮王。皆悉住在阿私帝那富罗城。治化人民。受于福乐。

彼诸王内。最后一王。名为象将。彼象将王。世世相承。子子孙孙。有二十五小转轮王。皆悉住在德叉尸罗城。治化人民。受于福乐。

彼诸王内。最后一王。号名为护。而彼护王。世世相承。子子孙孙。一千二百小转轮王。皆悉住在奢耶那城。治化人民。受于福乐。

彼诸王内。最后一王。名能降伏。能降伏王。世世相承。子子孙孙。合有九十小转轮王。皆悉住在迦那鸠阇城。治化人民。受于福乐。

彼诸王内。最后一王。名为胜将。彼胜将王。世世相承。子子孙孙。二千五百小转轮王。皆悉住在于瞻波城。治化人民。受于福乐。

彼诸王内。最后一王。名曰龙天。彼龙天王。世世相承。子子孙孙。有二十五小转轮王。皆悉住在于王舍城。治化人民。受于福乐。

彼诸王内。最后一王。名为作阇。彼作阇王。世世相承。子子孙孙。有二十五小转轮王。皆悉住在拘尸那竭城。治化人民。受于福乐。

彼诸王内。最后一王。名大自在天。彼大自在天王。世世相承。子子孙孙。有二十五小转轮王。悉皆住在庵婆罗劫波城。治化人民。受于福乐。

彼诸王内。最后一王。还名大自在天。彼大自在天王世世相承。子子孙孙。有二十五小转轮王。悉皆住在檀多富罗城。治化人民。受于福乐。

彼诸王内。最后一王。名曰善意。彼善意王。世世相承。子子孙孙。有二十五小转轮王。悉皆住在多摩婆颇梨多城。治化人民。受于福乐。

彼诸王内。最后一王。名无忧鬘。彼无忧鬘王世世相承。子子孙孙。八万四千小转轮王。皆悉住在寐(亡私反)洟(他梨反)罗城。治化人民。受于福乐。

彼诸王内。最后一王。名毗纽天。彼毗纽天王。世世相承。子子孙孙。一百一王。皆悉住在毗褒多那城。治化人民。受于福乐。

彼诸王内。最后一王。还名大自在天。彼大自在天王。世世相承。子子孙孙。合有八万四千诸王。还在于彼寐(亡私反)洟(他梨反)罗城治化人民。受于福乐。

彼诸王内。最后一王。名曰鱼王。比丘。当知诸如是等小转轮王。悉有福德。皆种善根。具足受于世间福报。无与等者。其化所被。大地及海一切诸山。悉皆统摄。诸比丘。彼转轮王。各各皆有粟散诸王。我今说之。

诸比丘。鱼王有子。名曰真生。彼真生王父祖已来。修习善根。得绍继王。福报尽故。便失王位。时人见彼王化失道无有福德。共相谓言。此王人中最好贫劣。人中单薄。人中可愍。人中可掘。是故世人。皆号之为可掘之王。掘王有子。名为平等行王。平等行王子名闇火。闇火王子。名为焰炽。焰炽王子。名为善譬。善譬王子。名为虚空。虚空王子。名为戒行。戒行王子。名为无忧。无忧王子。名为离忧。离忧王子。名为除忧。除忧王子。名为胜将。胜将王子。名为大将。大将王子。名为胎生。胎生王子。名为明星。明星王子。名为方主。方主王子。号名为尘。彼尘王子。名为善意。善意王子。名为善住。善住王子。名为欢喜。欢喜王子。名为大力。大力王子。名为大光。大光王子。名大名称。大名称王子。名为十车。十车王子。名二十车。二十车王子。名为妙车。妙车王子。名为步车。步车王子。名为十弓。十弓王子。名为百弓。百弓王子。名二十弓。二十弓王子。名妙色弓。妙色弓王子。名为罪弓。罪弓王子。名为海将。海将王子。名为难胜。难胜王子。名为茅草。茅草王子。名大茅草。大茅草王。世世相承。子子孙孙。苗裔合有一百八王。还住在彼褒多那城。治化人民。受于福乐。

彼一百八。最在后王大茅草者。其王无子。作如是念。上世已来。我之种姓。粟散诸王。见自头须。生白发时。各以诸子。灌顶为王。别取胜上最好一州。以用布施。剃除须发。舍于王位。出家修道。我今无儿当以谁继嗣我王后。谁堪增长我之种姓。或复我今断诸王种。复生此念。我今若不出家修道。则断一切诸贤圣种。思惟是已。时大茅草。即以王位。付诸大臣。大众围绕。送王出城。剃除须发。服出家衣。王出家已。持戒清净。专心勇猛。成就四禅。具足五通。得成王仙。寿命极长。至年衰老。肉消背曲。虽复柱杖。不能远行。时彼王仙。诸弟子等。欲往东西。求觅饮食。取好软草。安置笼里。用盛王仙。悬树枝上。何以故。畏诸虫兽来触王仙。时诸弟子。乞食去后。有一猎师。游行山野。遥见王仙。谓是白鸟。遂即射之。时彼王仙。既被射已。有两渧血出堕于地。即便命终。彼诸弟子。乞食来还。见彼王仙被射命终。复见有血两渧在地。即下彼笼。将王置地。集聚柴木。焚烧王尸。收骨为塔。复将种种杂妙香华。供养彼塔。尊重赞叹。承事毕了。尔时彼地有两渧血。即便生出二甘蔗。芽渐渐高大。至时蔗熟。日炙开剖。其一茎蔗。出一童子。更一茎蔗。出一童女。端政可喜。世无有双。时诸弟子。心念王仙在世之时。不生儿子。今此两童。是王仙种。养护看视。报诸臣知。时诸大臣。闻已欢喜。往至彼林。迎二童子。将还入宫。召唤解相大婆罗门。教令占相并遣作名。彼相师言。此童子者。既是日炙熟甘蔗。开而出生故。一名善生。又以其从甘蔗出故。第二复名甘蔗生。又以日炙甘蔗出故。亦名日种。彼女因缘一种无异故。名善贤。复名水波。时彼诸臣取甘蔗种所生童子。幼少年时。即灌其顶。立以为王。其善贤女。至年长大。堪能伏事。即拜为王第一之妃。

时甘蔗王。有第二妃。绝妙端政。生于四子。一名炬面。二名金色。三名象众。四名别成。其善贤妃。唯生一子。名为长寿。端政可喜。世间少双。然其骨相。不堪作王。时善贤妃。如是思惟。甘蔗种王。有此四子。炬面等辈。兄弟群强。我今唯有此之一子。虽极端正世无有双。然其相分。不堪为主。作何方便。令我此子得绍王位。复作此念。是甘蔗王。今于我边。无量敬爱。深心染着。纵情荡意。我今可更穷极妇人庄饰之法。所谓净洁摩拭身体。香汤沐浴。使气芬芳。发涂泽兰。面着脂粉。花鬘璎珞。种种庄严。令甘蔗王心于我边重生耽湎爱恋娱乐。若得如心。我于屏处。当乞求愿。思惟是已。如上所说。庄严自身。令极殊绝。至于王边。王见妃来。生重爱敬。纵逸其心。妃见王生如是心已。二人眠卧。妃白王言。大王当知我今从王。乞求一愿。愿王与我。王言。大妃。随意不逆。从心所欲。我当与妃。时妃复更重咨王言。大王自在若与我愿。不得变悔。若变悔者。我不须此。王语妃言。我一与妃心之所愿。后若悔者。当令我头破作七分。妃言。大王。王之四子。炬面等辈。愿摈出国。遣我生子长寿为王。时甘蔗王。即语妃言。我此四子。无有过失。不横求财。无有罪患。岂可无辜抂得驱遣远摈他土。于我治化国境之内。有何非祥不听其住。妃又白言。王已先誓语。若悔者头破七分。王告妃言。我如前言与妃所愿。妃若知时。任随妃意。时甘蔗王。过此夜后。至明清旦。集聚四子。而告敕言。汝四童子。今可出去我治化内。不得居住。远向他国。

时四童子。胡跪合掌。白父王言。大王。当知我等四人。无有罪恶。无诸过咎。不作非法取他钱财。又复不造其余恶业。云何父王。忽然摈我。出于国界。王敕子言。我知汝等实无过失。不横取财。如上所说。此非我意。驱摈于汝。此是善贤大妃之意。彼妃乞愿。我不违彼。令汝出国。时四王子所生之母。闻甘蔗王。欲摈其子。令出国界。闻已速疾往至王所。至王所已。白言大王。闻王欲逐我之四子。令出国界。为实尔不。王言实。遣诸妃各复白于王言。善哉。大王。我等各求乞随儿去。

王报诸妃。随汝意去。时诸妃妹。复白王言。我姊[外*男]甥。今既出国。我亦乞去。王各报言。任随汝意。时诸大臣公卿辅相。亦白王言。王今斥遣此四王子。令出国者。我等诸臣。亦求随去。王言任意。时王典当诸象马臣。亦求随从。王言随意。复有弓将弩将狱将诸典当羊畜牧等。将诸臣之子。又复诸余主藏兵将游军壮士善射之将。奴婢仆使。及其子等。闻甘蔗王欲逐四子。令出国界。俱白王言。我等并求随从王子东西而去。王言。随意。又复国内竹匠。皮匠。瓦师。塼师。造屋木师。造酒食师。剃须发师。染洗衣师。屠儿。按摩。治病。合药。钓鱼等师。闻王欲驱四子出国。审如是不。王言。实尔。我等求去。王言。随意。时甘蔗王。敕诸王子。作如是言。汝等王子。从今已去。若欲婚姻。不得余处取他外族。还于自家姓内而取。莫令甘蔗种姓断绝。时诸王子。白父王言。如大王敕。彼诸王子。受父教已。各各自将所生之母。并姨姊妹奴婢资财诸[馬*犬]乘等。即向北方到雪山下。经少时住。有一大河。名婆耆罗洟。渡于彼河。上雪山顶。游涉久停。时四王子。在彼山顶。射猎捕诸禽兽而食。渐渐前行。至山南面。见川宽平无诸坑坎堆阜陵谷丘壑沟渠荆棘尘埃及沙砾等。其地唯生软细青草。清净可爱。树林花果。蔚茂敷荣。犹如黑云。光泽儵铄。林木遍满。其间少空。所谓娑罗树。多罗树。那多摩罗树。阿说他树。尼拘陀树。优昙婆罗树。千年枣树。迦梨罗树等。垂诸枝柯。各相荫映。又有种种诸杂妙花。所谓阿提目多华。瞻波华。阿输迦华。波多罗花。婆利师迦华。拘兰那华。拘毗陀罗花。檀奴沙迦梨迦花。目真邻陀华。苏摩那等。一切诸华。或有已开。或有未开。或初欲开。或开已落。复有无量众杂果树。所谓庵婆罗果。阎浮果。陵拘阇果。波那婆果。镇头迦果。呵梨勒果。毗醯勒果。阿摩勒等。种种诸果。或始结子。或子欲熟。或子已熟。堪可食啖。

复有无量诸杂野兽。所谓伊泥耶兽。獐鹿水牛那罗迦兽。野牛白象。及师子等。复有无量种种飞鸟。所谓鹦鹉。及拘翅罗。鸲鹆孔雀。迦陵频伽。命命鵁鶄。山鸡白鹤。遮摩迦鸟。及兰摩等。一切杂鸟。复有无量诸水。陂池其池。各有种种杂花。所谓优钵罗华。波头摩花。拘勿头华。分陀利华。悉满诸池池岸四边。复有诸华。垂覆池上。其水清净。无有浊秽。堪然弥满。不深不浅。易度易行。周匝四边。种种诸树。池内复有种种诸虫。所谓鱼鳖鼋鼍龟鳌螺蜂。一切水性。复有小鸟。所谓凫雁鹅鸭白鹭鸬鹚及鸳鸯等。一切诸鸟。然其彼处。旧有一仙。在中居止。名迦毗罗。彼诸王子。见是处已。共相谓言。可于此间造城治化。

尔时王子。既安住已。忆父王语。于自姓中。求觅婚姻。不能得妇。各纳姨母及其姊妹。共为夫妻。依于妇礼。一欲随从父王教令。二恐释种杂乱相生。尔时日种甘蔗之王。召一国师大婆罗门。来谓之言。大婆罗门。我四王子。今在何处。国师答言。大王。当知王之四子。已各自将姨母姊妹[馬*犬]乘人物。远出国外。向于北方。乃至已生端政男女。时甘蔗王。为自所爱诸王子故。心思欲见。意情欢喜。而发是言。彼诸王子。能立国计。大好治化。彼等王子。是故立姓。称为释迦。以释迦住大树蓊蔚枝条之下。是故名为奢夷耆耶。以其本于迦毗罗仙处所住故。因城立名。故名迦毗罗婆苏都。时甘蔗。王三子没后。唯一子在名尼拘罗(隋言别成)。为王住在迦毗罗城。治化人民。受于福乐。其尼拘罗王。生于一子。名曰拘卢。还在父王迦毗罗城。治化而住。其拘卢王。复生一子。名瞿拘卢。亦在父城。为王治化。其瞿拘卢王。复生一子。名师子颊。还在父城。治化人民。师子颊王。生于四子。第一名曰阅头檀王(隋言净饭)。第二名为输拘卢檀那(隋言白饭)。第三名为途卢檀那(隋言斛饭)。第四名为阿弥都檀那(隋言甘露饭)。复有一女。名甘露味。师子颊王。最初长子阅头檀者。次绍王位。还在父城。治化人民。受于福乐。

时迦毗罗。相去不远。复有一城。名曰天臂。彼天臂城。有一释种。豪贵长者。名为善觉。大富多财。积诸珍宝。资产丰饶。具足威德。称意自然。无所乏少。舍宅犹如毗沙门王宫殿无异。彼释长者。生于八女。一名为意。二名无比意。三名大意。四名无边意。五名髻意。六名黑牛。七名瘦牛。八名摩诃波阇波提(隋言大慧亦云梵天)。而此梵天。于诸女中。年最幼小。初生之日。为诸能相婆罗门师。观占其体云此女嫁若生儿者。必当得作转轮圣王。王四天下。七宝自然。千子具足。乃至不用鞭杖治民。时善觉女。年渐长成。堪欲行嫁。白净王。闻自国境内有一释氏。甚大豪富。生于八女。端政少双。乃至相师占观其女。当生贵子。时净饭王。闻是语已。作如是言。我今当索是女作妃。令我甘蔗转轮圣王苗裔不绝(此是律家作如是说。又言大慧是菩萨母者。此依阿波陀那经文。又言输头檀王是我之父。摩耶夫人是我之母。如阿波陀那经说。捡诸经文此义是实)

时净饭王。即遣使人。往诣善觉大长者家。求素大慧。为我作于波阇波提(波阇波提者隋言生活本)。尔时善觉。语彼使言。善使仁者。为我咨启大王是言。我有八女。一名为意。乃至第八名为大慧。何故大王求最小者。大王且可待我处分七女竟已。当与大王大慧作妃。时净饭王。复更遣使语长者言。我今不得待汝一一嫁七女讫。然后取于大慧作妃。汝八头女。我尽皆取。时善觉释。报大王言。若如是者。依大王命。随意将去。时净饭王。即遣使人。一时迎取八女向宫。至于宫已。即纳二女。自用为妃。其二女者。第一名为意。及以第八名大慧者。自余六女。分与三弟。一人与二并妻为妃。时净饭王。纳意姊妹。内于宫中。纵情嬉戏。欢娱受乐。依诸王法。治化四方。

上托兜率品第四之一

尔时护明菩萨大士。从于迦葉佛世尊所护持禁戒。梵行清净。命终之后。正念往生兜率陀天。何以故。或有众生。命终之日。为于风刀。节节支解。受于楚痛。或气欲尽。喘息不安。以是因缘。受大苦恼。失于本心。忘其宿行。不能专正寂定其心。菩萨不然。命欲终日。正心思惟。缘其前世托生处所。有如是等希奇之法。又诸菩萨。复有一法。命终之后。必生天上。或高或下。不定一天。而其一生补处菩萨。多必往生兜率陀天。心生欢喜。智慧满足。何以故。在下诸天。多有放逸。上界诸天。禅定力多。寂定软弱。不求于生。以受乐故。又复不为一切众生生慈悲故。菩萨不然。但为教化诸众生故。生兜率天。下界诸天。为听法故。上兜率天。听受于法。上界诸天。复为法故。亦有下来兜率陀天。听受于法。

然此菩萨。亦生兜率。其兜率陀所居诸天。即唤菩萨。名为护明。以是因缘。号为护明。诸天展转。称唤护明。其声上彻至净居天。及到阿迦腻吒天顶。时诸天等。皆同唱言。护明菩萨。已来生于兜率天中。此声下至三十三天。乃至达到四天王天。并复彻诸阿修罗宫。各共相谓。护明菩萨。已得上生兜率陀天。极下至于阿修罗宫。最上到彼阿迦尼吒。皆悉来集兜率陀天。聚于护明菩萨宫所。听受于法。护明菩萨。既生兜率。其兜率陀诸天宫殿。光明照耀。自然庄严。更复出于无量无边庄严之事。皆由护明菩萨功德威神力故。大梵天王。及大威德阿修罗等。皆悉集来兜率天中前后围绕。护明菩萨。复有无量无边众生。托生兜率。得见最胜最妙五欲心迷忘失。不忆本行及以先业。护明菩萨。生兜率天。设见最胜最妙五欲。心不迷惑。不曾忘失。正念本缘。乃至为化诸众生故。住兜率天。天数寿命。满四千岁。为彼诸天。说法教化。显示法相。令心欢喜。自余众生。生彼天者。或以往昔不清净业故生其中。或复横死不满天寿。护明菩萨。过去修行清净业因。复为教化诸众生故。尽兜率天所有寿命。是故称言希有希有不可思议。又复得于不思议法。护明菩萨。尽彼天年。尔时护明菩萨大士。天寿满已。自然而有五衰相现。何等为五。一者头上花萎。二者腋下汗出。三者衣裳垢腻。四者身失威光。五者不乐本座。时兜率天。见彼护明衰相现已。出大音声。呜呼呜呼。共相谓言。苦哉苦哉。护明菩萨。不久应当舍离于此兜率天宫。退失威神。我等今者何可得住。是时彼处兜率天众。唯闻哭声。诸天宫殿。声响相接。此声乃至上色界顶首陀会天阿迦腻吒诸天众等。各相谓言。呜呼哀哉。护明菩萨。今已现于五种衰相不久坠落。从兜率下及修罗宫。呜呼之声。其音遍满。处处唯闻。不久堕落。是时诸天。闻此声已。阿迦腻吒他化自在色欲天等。并各下来。至兜率天。夜摩诸天。四天王天。闻此声已。皆悉集聚。上兜率天如是。乃至龙王。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陀罗摩睺罗伽鸠槃荼罗刹等。地居诸天。属色欲界诸天摄者。皆悉飞腾。上兜率天。集聚一处。共相谓言。我等今见护明天子。欲从兜率下生人间。其兜率天。衰相现时。即人间数有十二年。时首陀会。一切诸天。作如是念。我昔曾见补处菩萨兜率天下生人间时。与此无异。彼等诸天。今见护明菩萨大士五衰相现。必定知下于阎浮提。即发大声。唱如是言。人等庄严于此刹土。菩萨大士。不久从彼兜率天来下生此处。扫治扫治。佛欲下生。是时此间阎浮提地。有五百辟支佛。在一林中。修道居住。时彼五百辟支佛。闻此声已。飞腾虚空。相共往诣波罗奈城。至彼处已。各各示现五种神通。踊身虚空。出于烟焰。次第说偈。舍于寿命。入般涅槃。尔时护明菩萨大士。见彼天众及梵释天护世诸龙毗舍阇等。观察彼众。心意泰然。不恐不惊。不疑不畏。出柔软语。而告之言。汝诸仁者。各各当知。如我今见有此五种衰相出时不久。从于兜率天下生于人间。时梵释等诸天报言。尊者护明。如尊所见。五种衰相出现之者。尊必不久。当下兜率生于人间。尊可忆念昔本行愿。时彼无量百千天众。发是语已。遍体战栗。身毛皆竖。心大惊怖。合十指掌。顶礼护明。

尔时护明。告彼众言。我今必下决定无疑。时今已至。是故汝等应念无常当想未来恐怖之事。汝等善观身体秽污。心强爱着。以是诸欲共相缠绕。于生死中。不得出离。如是臭形。甚可厌恶。汝等一切。合十指掌。观我身体。及诸众生。相与未能免脱此法。是故汝等为我莫愁。为我莫苦。彼诸天言。尊者护明。唯愿尊者。慈悲普覆。亦莫更生其余诸心。但念往昔本誓因缘。亿劫生身。尊亦曾受天人业果。往昔所造善业因缘。忆念彼施善根法行。于诸众生。生慈悲心。护明菩萨。报诸天言。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于世间中及以生处。但令是有。但令是生。不免分离。况复于我。又诸众生。皆悉无常。恩爱别离。云何得脱。

是时诸天。复更白言。希有希有。尊者护明。难可思议。能于无常境界之中。临舍寿时。心得辩才。一种达解。无有别异。尊者护明。又复一切自余诸天。见此五种衰相现时。心即忧愁。失于正念。护明菩萨。复更重告诸天众言。一生补处诸菩萨等。善根增长。知诸有处于功德中。寂定其心。苦来逼切。不生诸恼。乃至不随诸苦而行。能于一切诸众生边。起大慈悲。时诸天言。如是如是。尊者护明。一切众生。于彼人间。种诸善根。生此天宫。此处福尽。还即退下。

护明菩萨。复告天言。我以是故。见人天中有是过失。我今从此下生人间。为诸世间一切众生。灭尽诸苦。是时彼中。有一天女。爱乐恋着。护明菩萨。复更别告一天女言。我等可至阎浮提中观我大家。护明菩萨。于何处生。彼天女言。我今亦乐于阎浮提。何以故。我之大家。欲生彼处。是故我亦愿在彼间。时二天女。复相谓言。我亦不为此大家故。愿往生彼。何以故。我此大家。往阎浮提。则有无量无边众生种诸善根。于中信受。而行教化。复有无量无边众生。修诸福业。来生此处。

End

黄念祖:至心精进 第五卷

至心精进 第五卷黄念祖老居士【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拔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无上正等正觉。欲令我作佛时。智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五卷

卷第五: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五【白话】接着,更有普贤菩萨摩诃萨,进人了不思议的解脱门方便海,也进入了如来的功德海。这些不可思议的解脱门方便海中,有解脱法门,是为庄严清净一切诸佛国土,并调伏众生,令他们究竟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五卷

古尊宿语录 第五卷○临济(义玄慧照)禅师语录之余师问洛浦云:従上来一人行棒一人行喝。阿那个亲。洛浦云:总不亲。师曰:亲处作么生?洛浦便喝。师便打。一日大觉到参。师举起拂子。大觉敷坐具。师掷下拂子。大觉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五卷

景德传灯录 第五卷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法嗣四十三人。一十九人见录一十人旁录。西印度堀多三藏。韶州法海禅师。吉州志诚禅师。匾檐山晓了禅师。河北智隍禅师。洪州法达禅师。寿州智通禅师。江西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五卷

五灯会元 第五卷○六祖大鉴禅师法嗣△青原行思禅师吉州青原山静居寺行思禅师,本州安城刘氏子。幼岁出家,每群居论道,师唯默然。闻曹溪法席,乃往参礼。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甚么来?师曰:圣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五卷

碧岩录 第五卷⊙碧岩录第四十一则垂示云:是非交结处,圣亦不能知;逆顺纵横时,佛亦不能辨。为绝世超伦之士,显逸群大士之能,向冰凌上行,剑刃上走。直下如麒鳞头角,似火里莲花。宛见超方,始知同道。谁是好手者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五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五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五师在蒋山受敕。拈示众云。大众见么。龙飞凤舞降自九重。佛祖纲宗尽在里许。却请维那对众宣读。升座。僧。问承师有言。龙飞凤舞降自九重。此意如何。师云。无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育王广利禅寺语录 第五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育王广利禅寺语录 第五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师绍兴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于明州报恩光孝禅寺开堂。宣疏拈香祝圣罢。乃就座。天童和尚白槌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师云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五卷

祖堂集 第五卷祖堂卷五大颠大颠和尚嗣石头,在潮州。元和十三年戊戌岁迎真身,元和皇帝于安远门躬自焚香,迎候顶礼。皇帝及百寮俱见五色光现,皆云是佛光,百寮拜贺圣感。唯有侍郎韩愈一人独言不是佛光,不肯拜贺圣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五卷

禅林僧宝传 第五卷潭州石霜诸禅师禅师名庆诸、庐陵新淦陈氏子也。生而神俊、标致闲暇。年十三、独游南昌。爱西山、往游览忘返。沙门绍銮与语奇之。谓人曰、此儿自奋如此。他日未易量也、容纳之。诸事之、十年如一日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五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五卷往生比丘第三之四明 梵琦梵琦。字楚石,俗姓朱,浙江宁波象山人。母亲梦见太阳堕入怀中而生下梵琦。九岁时,出家于永祚寺。十六岁获准剃度,依止晋翁询法师,阅读《首楞严经》而有所省悟。后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