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五卷 佛地经论 - 乾隆大藏经
2025-07-19 10:16

第五卷 佛地经论

经曰。又如圆镜周莹其面。于一切处为诸影像遍起依缘。如是如来大圆镜。智不断无量众行善莹。为诸智影遍起依缘。谓声闻乘诸智影像。独一觉乘诸智影像。无上大乘诸智影像。为欲令诸声闻乘人。依声闻乘而出离故。独一觉人依独觉乘而出离故。大乘之人依无上乘而出离故。

论曰。云何一智于一切时。能生三乘一切智等诸法影像。释此难言。又如圆镜周莹面等。如世圆镜为遍于中现其面等一切影像。种种加行周莹其面前后两边。于一切处普能为缘现一切影。镜智亦尔。一切如来为菩萨时。虽有种性而为障覆。未能现起为遍于中生起三乘一切智等诸法影故。精勤修习不断无量众行善莹。金刚喻定现在前时。离一切障清净圆满。遍能生起三乘智等。一切影像不断。就方无分限故。无量就时无量时故。此言因位遍一切处。于无量时勤修众行。除障善莹大圆镜智。能生三乘智等影像。又即镜智遍处。恒时离诸垢秽。种种行德圆满。庄严极圆净故。一切处时能起诸影。如说殊胜金刚喻定断一切障。证得如来大圆镜智。种种功德圆满庄严于一切处。及无量时能起三乘一切影像。此中意说。各别善根成熟差别。胜道生时。大圆镜智或近或远。随其所应为作强缘。决定种性各依自乘。而得出离。不定种性或依大乘。或依余乘而得出离。言出离者。即是涅槃。诸三乘人用自种性以为因缘。如来镜智为增上缘。精勤方便修集资粮引生圣道。除烦恼障及所知障。随其所应各证涅槃。决定种性声闻独觉住无学位。乐寂灭故。发业润生诸烦恼障永灭除故。先业烦恼所感身心任运灭已。更不受生无所依故。一切有漏无漏有为诸行种子。皆随断灭。唯有转依无戏论相。离垢真如清净法界解脱身在。名无余依般涅槃界。常住安乐究竟寂灭。不堕众数不可思议。同诸如来。但无有为无漏功德所庄严故无有更起利益安乐有情事故。不同如来。不定种性声闻独觉住无学位。虽无烦恼乐菩提故。由定愿力留身相续修大乘行。乃至获得金刚喻定。一切障灭证佛三身。虽有有为无漏功德。而无有漏身心在故。证无余依大涅槃界。依谓三界有漏身心。若诸菩萨断二障尽得佛果时。即得说名证无余依大涅槃界。是故二乘先入有余依涅槃界。后入无余依涅槃界。菩萨初证如来地时。顿证二种大涅槃界。一切有漏身心尽故。名无余依。犹有变化似有漏相身心在故。名有余依。悲智无断所证得故。亦名无住大涅槃界。涅槃即是真如体上障永灭义。由无漏慧简择谛理。断诸杂染而证得故。亦名择灭。如是择灭于真如上假施设有。无别实物至究竟位说名涅槃。无所趣故。无臭秽故。离编织故。离稠林故。名为涅槃。声闻独觉有所知障习气未灭。云何证得究竟涅槃。所知障习是无知故。非染污故。障菩提果不障涅槃。非烦恼故。不能润生。若无愿力。回心趣大至无学位。尽其寿量必永寂灭。

经曰。如圆镜中大影可得。所谓大地大山大树大宫舍影。而是圆镜不等彼量。如是如来圆镜智上。从极喜地乃至佛地智影可得。及与一切世出世法智影可得。而圆镜智非彼分量。

论曰。若圆镜智能起智影。应同彼量差别可得。释此难言。如圆镜中大影可得。谓大地等如世圆镜。虽能为缘起地等影。而是圆镜不等彼量。一小镜中众多山等大影可得。一大镜中众多石等小影可得。虽有形碍而不同影大小数量。镜智亦尔。虽起诸地世出世间诸智影像无形碍故。而不同彼一切智影大小数量。由是因缘诸佛镜智名大智藏。世出世间智根本故。如说世尊成大智藏镜智。能生一切智故。应知此中以智名说一切功德。由是镜智相应净识。具足一切自利利他功德种子。能为因缘生自身中智等影像。为增上缘生他身中智等影像。由此镜智。能变现身生智说法。展转生他智等影故。或悲愿力熏修所成。任运为他智等善法增上缘故。令他身中智等善法易得生长。是故经言。一切众生所有善法。及殊胜果。皆是如来慈悲愿力增上所起。

经曰。又如圆镜非处障质影像起缘。如是如来大圆镜智非恶友摄闻不正法。障碍众生智影起缘。彼非器故。

论曰。若圆镜智为令三乘得出离故。生诸智影。又悲愿力熏修所成为增上缘。生世出世诸智影者。云何世间诸外道等正智不生。能生因缘常和合故。诸外道等应无颠倒。释此难言。又如圆镜非处障质影像缘等。如世圆镜虽能为缘现诸影像。而非处在壁障等质影像起缘。如来镜智亦复如是。虽能为缘生智影像。而非处在恶知识摄爱。乐听闻邪法障者。智影生缘以彼非是可加被器闻正法器。是故外道圣道不生常怀颠倒。善法种子被损伏故。恶法种子遇生缘故。一切众生无始时来。习善时少造恶时多。是故善法虽遇强缘亦难生长。恶法虽遇少小外缘则便炽盛。

经曰。又如圆镜非处闇质影像起缘。如是如来大圆镜智。非处乐恶愚昧众生智影起缘。彼非器故。

论曰。如外缘障智影不生。如是内缘宿习乐恶无明闇障智影不起。诸乐恶者。虽贪嗔等一切烦恼悉皆炽盛。而痴偏重。以不了知善恶因果胜劣事故。世间现有诸佛正法。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三宝良田生长一切世出世间无量福聚。不欲听受不乐归依。而反听受无利无乐外道邪法。归依生长能感众苦。无量恶业种种邪神。岂非无明痴闇障力。是故障善无明最重。当勤修习智慧光明。无明重者非善器故。

经曰。又如圆镜非处远质影像起缘。如是如来大圆镜智。非处不净感匮法业。不信众生智影起缘。彼非器故。

论曰。如是内外二缘障力智影不生。一由先世感匮法业。令于多时不闻正法。谓于前生诽毁正法。由此业障经无量劫不闻佛法。即此不闻诸佛正法。是彼业果障。彼智影令不得生不闻正法。其体是无云何得名谤正法。果云何。能障可生智影。不即说彼不闻正法为果为障。然说由彼感匮法业所得。不能听受正法。不具根等愚钝身心为果为障。二由不信。谓无种性无涅槃法。不乐涅槃。无有出世圣道种子。于证真如有毕竟障。闻出世法都不信受。毕竟不得三乘涅槃。如是一切身心相续不清净故。非圣法器。暂时毕竟不生出世功德智影。如浊秽水不能发生月等影像。镜智亦尔。于彼不能生智影像。

如是略说大圆镜智有九种相胜。所余智谓训词相。无分别相。障清净相。依止因缘生智影相。无有我所无摄受相。不忘一切所知境相。遍处恒时生智影相。能生一切智根本相。于非法器不能生相。此有三种非圣法器。一者亲近不善知识闻不正法。暂时有障非圣法器。二者烦恼痴障所障非圣法器。三者极重业障所障。及无出世圣道种子。久时毕竟非圣法器。如是三种总名第九于非法器不能生相。

经曰。复次妙生平等性智者。由十种相圆满成就。

论曰。平等性智由十种相圆满成就。应知即是十地修果。一一地中略说。各证一平等性。修习圆满成就佛地平等性智。是故说言。平等性智由十种相圆满成就。若广说者。一一地中各证无量平等法性。修习圆满成就佛地平等性智。

经曰。证得诸相增上喜爱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论曰。诸相者。谓诸大士相及诸随好相差别故。皆名为相。如是诸相远离遍计所执自性。说名平等故。契经言。诸大士相如来即说以为非相。是故说名诸大士相。增上者。谓富贵自在。色等诸蕴各别。皆非富贵自在。和合亦非富贵自在。即别性故。诸法合时不舍自性。离此无实补特伽罗。是故一切富贵自在。远离遍计所执自性。说名平等故。契经言。世尊我今解了。一切以无我故无贫无富。喜爱者。谓所有喜爱由遍计力。于顺彼法发生欢喜。于违彼法发生忧戚。遍计所执诸法无故。于彼一切遍计所执喜爱亦无。说名平等达解。如是所说诸相增上喜爱平等法性故。名证得初地。菩萨最初证得。后后地中渐渐方便修令增长。最后佛地圆满成就。从此已后更无增长。由此证得圆满成故。平等性智圆满成就应知。此中圆满成故。于第三处说第五转。一切应说由圆满成。义类相似言词便故作如是说。

经曰。证得一切领受缘起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论曰。缘起有二。谓内及外。内缘起者。谓无明等十二有支。外缘起者。谓种芽等一切外物。内者应以杂染清净二分行相顺逆观察。外者应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行相观察。谓种等有故种等生故。芽等得有芽等得生。此二缘起一切皆由因有故果有。因生故果生。无作用义是缘起义。空无我义。无补特伽罗义是缘起义。如是等义缘起自相。是所领受故名领受。或假有情能领受故。名为领受。缘起诸法是所领受。如是一切领受缘起。无作用故。空无我故。无补特伽罗故。远离遍计所执自性。说名平等达解。如是所说一切领受缘起平等法性故名证得。由此证得如前修习圆满成故。平等性智圆满成就。如是缘起平等法性。即一切法平等法性。如说梵志一切法性即是缘生缘起法性。悟解此故名为菩提。如佛所见。一切法性如此即是缘起法性。又契经言。不见少法离缘起性。此中缘起平等法性名缘起性。依此密意说如是言。若见缘起即见法性。若见法性即见诸佛。缘起实性即胜义法胜义佛故。平等法性于一切处。皆无差别故作是说。

经曰。证得远离异相非相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论曰。色等诸法变坏等相不相似故。名为异相。远离如是各别异相。即是共相。如是共相以何为相。非相为相。如契经言。一切法性唯有一相。所谓非相。非相即是平等法性。达解如是遍计所执。一切法性毕竟永无平等法性故名证得。由此证得如前修习圆满成故。平等性智圆满成就。复有义者。远离异相即无有相。远离非相即无无相。无有无无名平等性。余如前说。

经曰。弘济大慈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论曰。慈有三种。一有情缘。二者法缘。三者无缘。初发心位诸菩萨等。多分修习有情缘慈。多是有漏。以世俗有为境界故。修正行位诸菩萨等。多分修习法缘之慈。亦多有漏。大乘教法为境界故。得无生忍诸菩萨等。多分修习无缘之慈。虽有所缘缘法界故。譬如眼等异熟诸法无有分别。不作加行任运转故。说名无缘。平等性智相应大慈。或有义者。唯缘法界所缘分别永无有故。不缘有情及诸法故。名无缘慈。复有义者。亦缘诸法。如实义者。亦缘有情但无分别。平等行相了知一切假立。有情性平等故。缘生等法性平等故。无我真如性平等故。名平等智。此智相应就所缘境得具三慈。但无分别平等行故。说名无缘。如来地中平等性智相应大慈。众相成满恒常现行。如来既有无缘大慈。余二不说自然成就。如来由此三种慈故。平等救济一切有情。非但于彼少分与乐。普于一切有情诸法无我真如平等性转。恒常现行救度一切故名大慈。非如声闻及异生等。暂时少分与乐行转。不能救度一切有情。以胜一切声闻等故。救度一切诸有情故。长时积集福慧资粮所成满故。说名弘济。如是所说弘济大慈遍一切处。无差别转故名平等。即此平等说名法性。或即所说弘济大慈平等法性为所缘故。就境说名平等法性。由此大慈如前修习圆满成故。平等性智圆满成就。

经曰。无待大悲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论曰。声闻等悲不能拔济一切有情。唯缘欲界少分行相暂时而转。如来大悲普能拔济一切有情。通缘三界遍满行相恒时而转。言无待者。无所观待恒救不舍。谓无所待随其所应拔济三苦。所苦有情恒转不舍。犹如长者怜爱一子。于诸有情平等而转。以有情界无边际故。成熟有情时无暂废。成熟有情曾不过时。如来常与大悲相应。不可说言暂起暂转。如经言。善男子。不应说言诸佛世尊所有大悲。于诸有情暂起暂转。何以故恒常转故。诸佛世尊乃至大悲无根未立。终不证得无上菩提。如来证得大菩提已。恒作是念。我当安立一切有情诸善根本。若有未悟一切法者。我当开悟。如来如是于诸有情常起大悲。乃至广说。如契经说。如来昼夜恒于六时观察世间。云何今言大悲恒转。此说作用六时相续恒无间断故不相违。大慈大悲无嗔不害无痴善根。以为自性。与乐拔苦行相有异。俱有三种有情缘等。慈是无嗔悲是不害。慈缘无乐欲与其乐。悲缘有苦欲拔其苦。无待大悲无差别转故名平等。此即法性或缘平等法性为境。由此大悲如前修习圆满成故。平等性智圆满成就。

经曰。随诸众生所乐。示现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论曰。随诸有情乐见如来色身差别。如来示现如是色身。如来虽居无戏论位。由平等智增上力故。大圆镜智相应净识。现琉璃等微妙色身。令诸有情善根成熟。自心变似如是身根。谓自心外见如来身。如契经言。由诸如来慈善根力有所示现。令天人等自心变异见如来身。如金色等。又如经言。若所应化无量有情。宜见琉璃末尼宝色。如来即能无碍示现种种琉璃末尼宝色。令彼自心亦如是变。乃至广说。如是示现一切如来形相平等。如是平等即是法性。是故说名平等法性。谓诸如来随同所化有情乐见。色身形相即各示现。同处同时同类形相。令彼自心如是变现作利乐事。如诸有情阿赖耶识共相种熟各各变现世界等相。同处相似不相妨碍。此亦如是。如色身相余事亦尔。由此示现如前修习圆满成故。平等性智圆满成就。

经曰。一切众生敬受所说。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论曰。若有如是种类语业。能令有情善根成熟。闻生欢喜得净信乐。如来便现如是语业令彼得闻。如来虽无戏论分别由悲愿力如是示现。所化有情自胜解力如是变异。谓自心外闻佛音声。如来所出一切语言称机宜故。诸人天等皆无违逆故名敬受。若不称机则不示现故。说诸佛语不唐捐。虽有众生不顺佛语。此是化作或当有益。后必信受。就总为语故。言一切敬受所说。如是语言由前道理诸佛同现故名平等。如是平等即名法性。由此示现如前修习圆满成故。平等性智圆满成就。

经曰。世间寂静皆同一味。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论曰。有漏五蕴说名世间。念念对治二种坏故。即彼息灭名为寂静。由此于此而寂静故。即是圣道及以涅槃依他起性。世间寂静同归真如。圆成实性故名一味。又世间者。遍计所执此本性无说名寂静。如是寂静所显真如无差别故。名为一味。此即名为平等法性。由此一味如前修习圆满成故。平等性智圆满成就。

经曰。世间诸法苦乐一味。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论曰。世间诸法略有八种。一利二衰。三毁四誉。五称六讥。七苦八乐。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现诽拨名毁。不现赞美名誉。现前赞美名称。现前诽拨名讥。逼恼身心名苦。适悦身心名乐。如是八种总有二品。四违名苦。四顺名乐。生欣戚故。或复此中略说。最后苦乐一对。圣者居中恒常一味。得利不高。遇衰不下。如是乃至乐而无爱苦而无恚。如契经言。圣处世间平等一味犹如虚空。凡愚在世计有差别。由彼远离遍计所执。世间八法于一切处皆同一味。即此说名平等法性。由此一味如前修习圆满成故。平等性智圆满成就。

经曰。修殖无量功德。究竟平等法性圆满成故。

论曰。功德即是菩提分等诸功德法。熏种长养成熟解脱说名修殖。平等性智虽无分别。由佛菩萨智增上力如如意珠。令异身中功德生长成熟解脱。言究竟者。能得三乘般涅槃故。既令解脱。令得世乐不说。自成如是智名平等法性。远离遍计所执性故。或诸菩萨修殖无量菩提分等殊胜功德。乃至究竟。即此名为平等法性。由此功德如前修习圆满成故。平等性智圆满成就。

经曰。复次妙生妙观察智者。

论曰。依十种因。应知。分别妙观察智十种因者。一建立因。二生起因。三欢喜因。四分别因。五受用因。六趣差别因。七界差别因。八雨大法雨因。九降伏怨敌因。十断一切疑因。

经曰。譬如世界持众生界。如是如来妙观察智。任持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无碍辩说诸佛妙法。

论曰。此中显示建立因相。譬如世界持众生界者。如诸有情自心所变。下风轮等诸世界相。能持自心所变眼等诸有情界。如是如来妙观察智。能持一切陀罗尼门。广说乃至诸佛妙法。与彼相应及能引故。陀罗尼者。增上念慧能总任持无量佛法。令不忘失。于一法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中持一切义。摄藏无量诸功德故名无尽藏。此陀罗尼略有四种。一法陀罗尼。二义陀罗尼。三咒陀罗尼。四能得菩萨忍陀罗尼。如瑜伽论广说其相。云何唯于一法等中。普能任持一切法等。谓佛菩萨增上念慧不思议力。自心相分一法相中。现一切法文义亦尔。又能示现无量无尽功德法门。见分自体亦具无边胜功能故。任持一切令不忘失。如是念慧不思议力。名陀罗尼。三摩地者。谓增上定即健行等诸三摩地。能胜一切世出世间诸三摩地。余不能胜故名健行。又佛菩萨健士所行故。名健行。唯第十地菩萨及佛得此定故。余三摩地随经所说应释其名。即陀罗尼及三摩地。俱说名门。如空无愿无相三门。以能通生无量同类异类德故。无碍辩说即四无碍。法义词辩。由此四种能为众生辩说妙法故名辩说。诸佛妙法即是如来力无畏等无量佛法一切之言一一应说。妙观察智转意识得作用宽广故。能任持一切功德。此智相应第六意识。普与一切功德相应。及能引发诸功德故说能任持。

经曰。又如世界是诸众生。顿起一切种种无量相识因缘。如是如来妙观察智。能为顿起一切所知无碍妙智种种无量相识因缘。

论曰。此中显示生起因相。妙观察智能作顿起一切所知相识因故。世界即是诸器世间。如器世间能为众生种种地上无量空中相识生因。如是如来妙观察智。一时顿于一切境界犹如虚空能了无碍。能为一切种种世间。无量出世所缘境界相识生因。此义意言。一切如来妙观察智。能顿了知一切境界。似所知境有众多相。如彩画色有种种相。见分智体能为如是相识生因。此能现彼说为生因。非亲生因。从种生故。此即缘因说名因缘。由见起相或体起用。虽无异体由不一故亦得为因。如从相分生见分等。此亦如是。

经曰。又如世界种种可玩。园林池等之所庄严甚可爱乐。如是如来妙观察智种种可玩。波罗蜜多菩提分法十力无畏不共佛法之所庄严。甚可爱乐。

论曰。此中显示欢喜因相。如器世间种种可玩。园林池等绮饰间列威光炽盛。令诸有情欢喜爱乐。如是如来妙观察智种种可玩波罗蜜多菩提分等。绮饰间列威光炽盛。令诸菩萨欢喜爱乐。波罗蜜多略有六种。谓布施等或开为十。更足方便善巧等四。或复开为八万四千。如经广说。若别分别其数无量。菩提分法略三十七。广亦无量。言十力者。谓处非处智力等。如来身中慧根所摄。及具知根。言无畏者。谓四无畏五根所摄。及具知根即信等五。不共佛法有十八种。如经广说。如是功德多分此智所摄。相应及能引发。是故一切庄严此智。

经曰。又如世界洲渚日月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及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梵身天等。妙饰间列。如是如来妙观察智。世及出世衰盛因果。声闻独觉菩萨圆证无余。观察妙饰间列。

论曰。此中显示分别因相。如器世间无量洲等。妙饰间列不相杂乱。洲谓四大洲。则赡部洲等。渚谓八小渚。则遮末啰等。略举日月摄诸星宿。四天王天。谓妙高山第四层级四面各住。三十三天。谓此山顶四面各有八大天王帝释居中故有此数。夜摩天者。谓此天中随时受乐故名时分。睹史多天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多修喜足故名喜足。乐变化天。乐自变化作诸乐具。以自娱乐。他化自在。乐令他化作诸乐具。显己自在。梵身天者。离欲寂静故。名为梵。身者众也。等者等取此上诸天。如是如来妙观察智。普能观察世及出世衰盛因果。三乘圆证妙饰间列。不相杂乱。恶趣因果名世间衰。善趣因果名世间盛。又世间坏及世间成。如其次第名为衰盛。又损减名衰。增长名盛。二乘因果名出世衰。大乘因果名出世盛。又退名衰进名为盛。言圆证者。即是果位。前三乘名显其因位。又圆证者。唯说佛果。妙观察智观此诸法法相异故。智如其境。行相不杂分明显现。是故说名妙饰间列。

End

黄念祖:至心精进 第五卷

至心精进 第五卷黄念祖老居士【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拔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无上正等正觉。欲令我作佛时。智

徐恒志:关于佛教经论的研究方法

一、端正学习教理的态度(一)佛弟子应该研究佛教教理我们知道,世间任何学问都有它一定的理论基础,佛教是宇宙间的伟大真理,也是一种伟大的学术,三藏十二部多至八千余卷,所说的义理广大无边,凡世间出世间的一切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林崇安:北传阿含经论中的止与观

北传阿含经论中的止与观林崇安一般的人都生活在「外观」的世界中,眼光只看着别人,别人满我的意,就高兴;不顺我的心,就生气。结果,自己不知不觉间变成了外境的奴隶都不知道,因为自己已经「心随境转」,不断生起

俱舍宗的经论

一、《俱舍论》俱舍宗主要的论典是世亲菩萨依"诸法无我印"所造的《俱舍论》,今略陈其梗概如下:(一)名义《俱舍论》,全称为《阿毘达磨俱舍论》( Abhidharmakosa-sastra)。阿毘是对;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五卷

卷第五: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五【白话】接着,更有普贤菩萨摩诃萨,进人了不思议的解脱门方便海,也进入了如来的功德海。这些不可思议的解脱门方便海中,有解脱法门,是为庄严清净一切诸佛国土,并调伏众生,令他们究竟

宋智明:第八课 天台宗的经论与著述

第八课 天台宗的经论与著述面对天台法门,首先是浩瀚的经论,学者往往望洋兴叹,以为难穷其源,庶不知经论虽多,悟心则一,故了悟大旨,直趋根本,摄归真源,则透过文字,全体现前。天台宗所依的经论,如湛然大师在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五卷

古尊宿语录 第五卷○临济(义玄慧照)禅师语录之余师问洛浦云:従上来一人行棒一人行喝。阿那个亲。洛浦云:总不亲。师曰:亲处作么生?洛浦便喝。师便打。一日大觉到参。师举起拂子。大觉敷坐具。师掷下拂子。大觉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五卷

景德传灯录 第五卷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法嗣四十三人。一十九人见录一十人旁录。西印度堀多三藏。韶州法海禅师。吉州志诚禅师。匾檐山晓了禅师。河北智隍禅师。洪州法达禅师。寿州智通禅师。江西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五卷

五灯会元 第五卷○六祖大鉴禅师法嗣△青原行思禅师吉州青原山静居寺行思禅师,本州安城刘氏子。幼岁出家,每群居论道,师唯默然。闻曹溪法席,乃往参礼。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甚么来?师曰:圣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五卷

碧岩录 第五卷⊙碧岩录第四十一则垂示云:是非交结处,圣亦不能知;逆顺纵横时,佛亦不能辨。为绝世超伦之士,显逸群大士之能,向冰凌上行,剑刃上走。直下如麒鳞头角,似火里莲花。宛见超方,始知同道。谁是好手者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五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五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五师在蒋山受敕。拈示众云。大众见么。龙飞凤舞降自九重。佛祖纲宗尽在里许。却请维那对众宣读。升座。僧。问承师有言。龙飞凤舞降自九重。此意如何。师云。无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育王广利禅寺语录 第五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育王广利禅寺语录 第五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师绍兴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于明州报恩光孝禅寺开堂。宣疏拈香祝圣罢。乃就座。天童和尚白槌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师云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五卷

祖堂集 第五卷祖堂卷五大颠大颠和尚嗣石头,在潮州。元和十三年戊戌岁迎真身,元和皇帝于安远门躬自焚香,迎候顶礼。皇帝及百寮俱见五色光现,皆云是佛光,百寮拜贺圣感。唯有侍郎韩愈一人独言不是佛光,不肯拜贺圣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五卷

禅林僧宝传 第五卷潭州石霜诸禅师禅师名庆诸、庐陵新淦陈氏子也。生而神俊、标致闲暇。年十三、独游南昌。爱西山、往游览忘返。沙门绍銮与语奇之。谓人曰、此儿自奋如此。他日未易量也、容纳之。诸事之、十年如一日

净土因果启示:诸经论中放生集要

辑一 以慈心故,行放生业● 药师琉璃光本愿功德经「放诸生命病得除愈,众难解脱。」「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众难。」● 契经「戒杀放生,得长寿报,又戒杀放生,可解怨释结,长养悲心,润菩提种。」● 华严经普

净土经论:往生论注

往生论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婆薮槃头菩萨 造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 译论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 注解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

净土经论: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观经四帖疏观经玄义分卷第一沙门善导集记先劝大众发愿归三宝道俗时众等 各发无上心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共发金刚志 横超断四流愿入弥陀界 归依合掌礼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法性真如海 报化等诸佛一一菩萨身 眷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发愿经全文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身口意清净除灭诸垢秽一心恭敬礼十方三世佛普贤愿力故悉睹见诸佛一一如来所一切刹尘礼于一微尘中见一切诸佛菩萨众围绕法界尘亦然以众妙音声宣扬诸最胜无量功德海不可得穷尽以普贤行力无上众

净土经论: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下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卷下尔时。(一)释迦牟尼佛因信相菩萨。为一切众生及自己身。问诸佛名。佛说十方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大菩萨僧已。复欲大师子吼。师子吼者。名决定说。决定说者。明知如来。常住不灭。并说众

净土经论:佛说人仙经全文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那提迦城昆左迦精舍中。与大众俱。尔时尊者阿难独止一处。起如是念。我佛世尊。先说所有诸方诸国。及诸城隍。所谓盎誐国。摩迦陀国。迦尸国。

净土经论:念佛的捷径--福慧双修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次第,一步深

净土经论:呼吸念佛的修行方法

下面谈谈呼吸念佛的方法。现在有的同修已掌握了呼吸念佛方法,怕往下修出危险。可能是我上次讲的不好,责任在我。有的同修说这是学禅定念佛方法,我在此强调一下,不是禅定念佛方法,写的明明白白,叫净坐念佛方法。

净土经论:念诵佛经的窍诀方法

凡是学佛的人都知道诵经,大部分都会诵一些经典。可是没有几个人懂诵经的窍诀,他们认为诵经就是照本宣科就可以了。其实,诵经并非如此简单,若是懂得诵经窍诀的人,他在一次诵经中就可以获得一座殊胜修法圆满的功德

净土经论:念佛法门 不可思议

蕅益大师示王心葵法华一经,殷勤称叹方便;须知有世间方便:布施、爱语,孝、悌、忠、信等,是也。有出世间方便:苦、空、无常、无我、不净、数息、因缘、远离、知足等法门是也。有出世上上方便:十波罗密、四摄、四

净土经论:《回向文》白话解释

印光法师鉴定 皈依弟子黄智海演述回向,实在也就是发愿。修行人的发愿,譬如走路的人,定走路的方向。走路人定了方向,走路才不会走错。修行人发了愿,修起来才有一个结果。所以发愿是最要紧的。回向发愿的话头,多

净土经论:怎样念佛容易成就

我们学佛是以佛的心愿、佛的行为、佛的慈悲心来开发我们的心,以佛心佛愿佛行来转变我们的身,转变我们的心,转变我们的家庭,转变我们的单位,转变我们这个shehui,转变我们这个国家,转变我们这个世界,把整

净土经论: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佛说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

净土经论:念佛三要-毛凌云

菩萨戒优婆塞湖北通成惕园毛凌云纂述佛法难闻,生死难了,余虽不敏,幸闻佛法中即生了脱之持名念佛法门,愿与众共修,同生极乐。前辑念佛法要四卷,普劝修持,恐末法人情,喜简厌繁,难期普及。谨再节取佛经祖语及净

净土经论:如何正确看待感应及神通

以前学佛的道场要我们不求感应跟神通, 就算有,也不能讲出来,但是现在接触到施食法门,常听到很多相关的感应事迹,也知道有很多人,羡慕求神通感应,之前有听到师父你说过一般的神通是鬼通,鬼道神通,而且鬼道也

净土经论:佛说百佛名经全文

隋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大菩萨众。及大诸天。帝释天王。大梵天王。四天大王。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无量百千大众

净土经论:念佛修行怎样落实“一门深入”

信众:如何看待一门深入?做早晚课、打坐、平时念佛,是否要一致?早晚课念观音菩萨,阿弥陀佛,必须一致吗?比如,早晚课我念阿弥陀佛,干活的时候念观世音菩萨,行吗?传喜法师答:你听这个法还没有听明白,念什么

净土经论:佛说高王观世音经全文

佛说高王观世音经观世音菩萨。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佛国有缘。佛法相因。常乐我净。有缘佛法。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大神咒。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无上咒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

净土经论:佛赞偈逐字详解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顺此略释赞佛偈,偈由宋朝择瑛法师所作(瑛或写英),兄弟皆出家,师是弟弟。宋神宗熙宁间人,

净土经论:往生极乐世界发愿文

宗喀巴大师 造法尊法师 译文殊菩萨化身西藏黄教喇嘛至尊宗喀巴大师写此《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发愿文》,为修净土善信之无上宝典,至诚发愿,至诚诵持此文,必得往生极乐世界。敬礼南无宗喀巴大师敬礼南无阿弥陀佛大导

净土经论:如何超度堕胎婴儿

信众:现在法律规定每对夫妻只能养一个小孩,但是大多数妇女都有堕过胎儿,请问师父应该怎样超度他们?师父:这个情况我们在座的更普遍了,我们中国是堕胎大国,这是一个国际问题,这个问题好。已经堕过胎的,我教你

净土经论:蕅益大师:八大人觉经略解

大文为三:初总标,二别明,三结叹。 今初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不论在家出家,但是归依于佛,即为佛之弟子。既为佛子,即应恒修此八种觉。言常于昼夜者,明其功无间断。言至心者,明其亲切真诚。

净土经论: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

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离此爱。若生嗔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嗔。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凡历缘境,皆

净土经论:般若净土法门的实修法

般若为导,净土为归是夏莲居大士所倡导的净宗修学总纲。学习解脱成佛窍诀之前首先学习一下人身难得、轮回过患。人身难得:1、盲龟喻: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像一大汪洋,在大海上有个牛轭,上面有个孔,它在大海上漂浮,

净土经论:法句譬喻经

佛说世间最苦之事法句譬喻经安宁品第二十三昔佛在舍卫国精舍。时有四比丘坐于树下。共相问言。一切世间何者最苦。一人言。天下之苦无过淫欲。一人言。世间之苦无过嗔恚。一人言。世间之苦无过饥渴。一人言。天下之苦

净土经论: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呢

第一、阿弥陀佛是本愿成就的佛。第二、阿弥陀佛是救度众生的佛。第三、阿弥陀佛是光明摄取的佛。第四、阿弥陀佛是临终来迎的佛。慧净上人精彩答疑:问: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修行需要具足信愿行,法师在宣讲

净土经论:什么样才是真正念佛人

【具信愿行三资粮。闻思修三妙慧。始名念佛人。淨宗学会要求念佛人。要具五德。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一向专念。求生淨土。依佛为境。心。愿。解。行。一一同佛。是真念佛人也。】此处把念佛人的标准说出来

净土经论:佛说四谛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诸比丘。比丘应唯然。比丘便从佛闻。佛便说是。比丘真正法说。为是四谛。具思惟见开了分别发见。若所有比丘过世时。从如来无所著正觉。是亦从是

净土经论:念观音菩萨心咒功德殊胜

嗡嘛呢巴美吽观音心咒,成就了五方佛的秘密,关闭了六道再生之门。《宝箧经》云:凡听闻六字真言嗡嘛呢巴美吽者,命终时由十二佛陀、八大菩萨所引路而往生极乐世界。麦彭仁波切在《百咒功德》中说:仅仅讽诵就不被业

净土经论:元音老人:如何具备念佛往生的条件

禅宗产生很长时间后,才出现了净土宗。净土宗是在东晋时,由庐山东林寺的慧远法师设立的。当时,慧远法师看很多人参禅不对机,就设了两个佛堂:一个是禅堂,一个是依据三经(即《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