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五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 - 乾隆大藏经
2025-08-17 09:18

第五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

第七子摄颂曰。

外道覆认衣作记死时施

有五种亲友得法独应行

尔时佛在王舍城住竹林园。时摩揭陀主影胜大王。闻说妙法得见谛已。遂与八万诸天子众。并摩揭陀国长者居士婆罗门等过百千数。于大众中制立严教。击鼓宣令普告国人。不得有人辄为窃盗。若有犯者驱令出国。所有家资库藏财物。悉皆给与被贼之人。是时世尊。为憍萨罗国胜光大王说少年经。得调伏已。亦于国界作其严制。于我国中不得有人辄行窃盗。如有犯者断其命根。所有家资库藏财物。悉皆给与被贼之人。尔时群贼咸悉逃窜二国中间屯营而住。摩揭陀国有诸商人。相随而往憍萨罗国。到彼界已。时诸商主告其伴曰。我今平安仁可归去。从者去已。贼便遥见知无护者。便共劫夺。时诸商人咸悉走向憍萨罗国。投胜光王。既到王所。前白王曰。大王当知。于此国界先多交易。今由群贼商侣不来。时胜光王敕大将军。名毗卢宅迦。卿可急往捕捉群贼。并所盗财将来见朕。是时大将部领四兵。勇力军众象马车步。往贼营处旷野林中。彼诸群贼总集险林。放舍兵戈分所得物。尔时将军既遥见贼。便于四面周遍列军。战鼓才鸣群贼惊慑。或有奔逃或遭残害。或时被杀或复生擒。收所盗财并诸贼党。还至王所启大王曰。此是彼贼并所盗财。时胜光王告诸人曰。汝之本物各任将去。商估贾客既认物已。诸外道辈亦取自财及赤石染服。并将苾刍所有衣钵。时诸苾刍后至王所。王曰。仁等亦应认取衣钵。苾刍报曰。此货物中无我衣钵。王曰。仁等岂非先被贼劫答曰。我亦被贼。王曰。若无者。宜应唤彼外道。并将所认衣物随来。时彼外道既闻王唤。持衣即来。苾刍见衣作如是语。此是我僧伽胝。此是僧脚敧。王告外道曰。彼是小贼。汝是大贼。强认他衣。彼默无对。王言。圣者。仁于衣物有记验不。令我得知。此属外道此属苾刍。苾刍报曰。我衣无记以缘白佛。佛言。苾刍衣物应为记验。不知云何。佛言应为纽结或墨点净。及余记验方乃持之。

佛在室罗伐城。有一长者。娶妻未久诞生一息。其妻身死更娶后妻。未久之间复生一子。其第二子为母所苦。于善法律情希出家。既出家已游历人间。其父后时遇遭重病。定知将死。命长子曰。我所有财应作三分。子承父命遂即分三。便报子言。此是汝分用充家业。一分属吾以供葬事。余之一分与出家子。便自叹曰。

积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

会合终别离有命咸归死

说是语已遂即命终。其出家子闻父身亡。即到兄所孔怀相见。两共哀号问讯既终。兄乃告曰。父亡之日先有遗言。留一分财可宜收取。苾刍念曰。如世尊说。死后当与此非法财。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凡在家者命欲终时。有攀缘心如是施财并宜收取。父分与财勿生疑虑。既受财已。于三宝中而兴供养。其出家者临终之日。无顾恋心。若言我死后与者。如是之财即不应取。

缘处同前。有二苾刍共为亲友。言谈得意同处而居。时一苾刍人间游行。随缘施化于本房中及经行等处。忘遗衣物并齿木土屑。时彼亲友为收举已。遂起疑心即往白佛。佛言。收取无犯。然而亲友有其五种云何为五一者相爱。二者心喜。三者师长。四者得意。五者彼闻用物情生悦乐。如斯五种听许收用。

缘处同前。时有长者。娶妻未久诞生一女。年既长大便舍俗累。于佛法中而为出家。时属饥俭乞求难得。巡门乞食渐至父家。父见女来即前问曰。圣女。尔于今者云何济命。便报父曰。乞食巡门实诚难得。虽经辛苦亦不充虚。饥火所烧甚难堪忍。父闻斯语惨然不悦。便告女曰。尔若在家不出家者。设无怜爱终须供给。从今已往每日可来家中受食。既受请已。便于他日。复将一伴来诣父舍。受其请食。父报女言。我今无力能济二人。宜可独来而取于食。女报父言。世尊不许一女独行。佛若许者不遭斯苦。时苾刍尼具以上事白诸苾刍。苾刍以缘白佛。佛言。若时饥俭乞求难得不充济者。听苾刍尼从众乞法于父母舍而作往还。应如是乞。敷座席鸣揵稚言白。既周尼众集已时。乞法尼先从上座次第礼僧。于众首前合掌恭敬蹲踞而住。应如是乞。大德尼僧伽听。我苾刍尼某甲。今逢俭岁饮食难得。若无饮食不能存济。我某甲。今从尼僧伽。乞于亲族边作往还住止羯磨。愿尼僧伽。与我某甲于亲族边作往还住止羯磨。是能愍者愿哀愍故。第二第三亦如是说。羯磨白二准此应作。如百一中说。

若苾刍尼大众。为作与诸俗亲往还羯磨竟。此苾刍尼得独行无犯。往亲族家随意而食。复至丰时即不应往。如独往者得越法罪。

第八子摄颂曰。

赊取他衣去及为他和市

不高下买衣应二三酬价

缘处同前。时有苾刍。于俗人处赊买他衣。将至寺内遂即身亡。时彼衣主既闻消息。急诣寺中告诸人曰。某甲苾刍今何所在。苾刍答曰。彼已身死。衣主告曰。彼于我处赊取衣来。今可还直。苾刍报曰。仁今可去诣彼尸林随索衣直。衣主报曰。所有衣钵仁等共分。遣向林中从尸索债。如何释子欺诳于人。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苾刍身死所有衣钵应还衣价。复有苾刍。于俗人处赊取贵衣。乃至苾刍身亡之后。是时衣主来至寺中问言。某甲苾刍今何所在。答曰。彼已身亡。衣主告曰。其人我处赊取衣来。时诸苾刍还将本衣却付。衣主报言。彼所将物是贵价衣。今此相还全无所直。时诸苾刍不知云何。以缘白佛。佛言。应随现前所有之物可充衣价。应告彼言。其人已死现有斯物。今以相还宜生欢喜。时有二居士共为交易。一人问曰此衣几价。衣主答曰。二十迦利沙波拏。买衣人曰。我今酬汝十迦利沙波拏。时邬波难陀来至其所。彼之二人作如是念诸大苾刍出言决定。我等宜应请断其价。二人共问邬波难陀。大德。此之衣物价直几多。是时邬波难陀私问一人汝欲买衣为当卖衣。答言。我买。邬波难陀报曰。此衣价直二十迦利沙波拏。又问第二。汝欲卖衣。报言。我卖。邬波难陀报曰。此衣可直四十迦利沙波拏。二人交易。卖索四十。买酬二十。因致纷诤。买衣人曰。我于和市人边闻直二十。衣主复云。我于和市人边闻直四十。互相谓曰。我等二人共于一处听其断价。两种不同。定是彼人故为斗乱。诸苾刍闻已白佛。佛言。凡诸苾刍。不应为他俗人断价。亦复不应于交易处辄论贵贱如和市法。若有犯者得恶作罪。时诸苾刍欲买衣服高下酬价。俗人报曰。我是小兴生人。仁等乃是大兴生人。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苾刍不应酬价高下。若诸苾刍欲买衣者。应令俗人酬其买价。若无俗人。应可二三得自酬价。过此酬者得恶作罪。

第九子摄颂曰。

果树差修理四种不应分

果熟现前分观时莫諠戏

尔时佛在王舍城。时频毗娑罗王。以一千根庵没罗林施与僧伽。时诸苾刍虽取果食不令看守。遂致摧折而便荒秽。频毗娑罗王见林摧折。问左右曰此庵没罗林是谁园树。大臣答曰此是大王。先以千株庵没罗树施与苾刍僧伽。僧伽食已而不看守。因即摧残致斯荒秽。然诸圣者曾不修理。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于寺基业不应弃舍。大众应差守园之人令其修理。时守园人遂安篱栅。计诸果树分布与人。于树根下而嚼齿木。或时漱口或洗手面濯足浣衣。是时林树被溉灌已。枝叶滋荣果实丰熟。有众多客苾刍来告旧人曰。美果新熟仁应惠我。旧人答曰。我等已分。仁何得食。报言。此是轨范师分。此是亲教师分。此同亲教师分。此同轨范师分。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有四种物。皆不应分。云何为四。一者四方僧物。二者窣睹波物。三者众家病药。四者寺资产物。若有违者得恶作罪。此等诸果应行与僧。时有贼来偷果。世尊告曰。大众应差守护园人。既受差已专为守护。因斯阙食。佛言。更别差人应早食已替彼令食。如世尊说。庵没罗果分与众僧。时守园人平等分与。其果有虫佛言应审观察虫者简却。先作净已然后行之。诸苾刍等净果之时。高声諠戏口出涎唾。灒污其果。佛言。不得諠杂。应圣默然而为观察。若諠闹者得恶作罪。

第十子摄颂曰。

无净人自行自取不应食

不选开其病结界证耕人

如世尊说。庵没罗果应行与僧。不知谁应合行。佛言。令净人行。若无净人。应使求寂。求寂无者。先作净已苾刍受取。应可自行。如世尊说。差守园人令其守护。净人求寂才去之后。众鸟咸来啄损其果。佛言。应以树叶盖覆。净人求寂事毕还来。宜应指示。时六众苾刍次差守园。简取美好庵没罗果。持至住处受已而食。时诸苾刍互相谓曰。美好之果久不见行。报曰。无可将来。咸被六众简取。好者持至住处。令他授与皆自啖食。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不应自取而食。若有食者得恶作罪。时六众苾刍自选好者令授而食。与此与彼遂便闹乱。佛言。不应自选而食。若有食者得恶作罪。无犯者。若火力微应取熟者。火力强盛应可食生。

缘处同前。时诸苾刍人间游行。遇至一村于中有寺。既入寺已。不见一人旧住苾刍。先向昼日游处。寺内皆空。时客苾刍自相谓曰。此之空寺既无苾刍。我等岂于无界之处而为居住。当共结界。先结小界。时旧苾刍遂即来至。客便告曰。善来善来具寿。仁可来此我为解劳。主人报曰。具寿。何为却与我等解劳。我是主人。暂向昼日闲静之处。客便告曰。我欲结界。已于此处先结小界。主人报曰。我于此处先已结界。彼此怀疑。为取先界为取后耶。以缘白佛。佛言。应取先界。后结不成。凡客苾刍至他住处。应可住经七八日。已无人来者。应共结界。若异此者得恶作罪。

缘处同前。有一苾刍。住阿兰若处。有二耕人共为斗诤。遂以身手互相捶打。时此二人。便以苾刍为证见者。时彼二人相牵俱至王所。各申道理。言有证人令唤苾刍。苾刍既至。王自问曰。此事如何。苾刍白言。大王。若能自立要契。如转轮王者。我能白王。王然其契。苾刍答曰。此二斗人更互相嗔俱行拳棒。王既闻已二皆与罪。苾刍告曰。大王。何故行罚。向者立要。如转轮王行化于世。王曰。轮王如何行化。答曰。夫轮王者。止其无益令行有益。王曰。若如是者二俱有犯。各与轻罚两皆释放。是时二人各生嫌恨。时诸苾刍以缘白佛。佛言。有斗打者。苾刍不应在傍看住。若见诤者急舍而去。如不去者得恶作罪。

尼陀那别门第五总摄颂曰。

菩萨像供养吉祥大众食

大会草稕居集僧鸣大鼓

第一子摄颂曰。

听为菩萨像复许五种旗

为座置尊仪铁竿随意所

缘处同前。若佛世尊自居众首为上座者。便有威肃众皆严整。世尊不在即无上事。是时给孤独长者来至佛所。礼双足已退坐一面。而白佛言。我今欲作赡部影像。唯愿听许。佛言。应作。欲安幡盖。佛言。随意。时彼长者不知欲造何幡。佛言。有五种旗幡。谓师子幡莫羯罗幡龙幡揭路荼幡牛王幡。长者复请为赡部影像作座。佛言。可作。又作铁竿而悬旗幡。佛言。应作。

第二子摄颂曰。

供养菩萨像并作诸璎珞

涂香及车舆作伞盖旗幡

缘处同前。给孤独长者白佛言。岂非佛为菩萨时广作供养。佛言。如是。我今欲为赡部影像随意供养。佛言。应作。世尊。为菩萨时着诸璎珞。佛言。如是。我今欲为赡部影像作诸璎珞。佛言。随意。唯除脚玔耳珰。余皆任作。我今欲作磨香涂香拭佛手足。佛言。应作。佛为菩萨时乘舆出入或乘御车。我今欲作辇舆。佛言。应作。复言。为菩萨时常持伞盖随从幡旗。我今欲为影像作其伞盖并造诸幡。佛言。应作。菩萨在家常着花鬘璎珞以为严饰。我今亦作用庄严像。佛言。如是。种种庄饰之具。我皆听作。

第三子摄颂曰。

吉祥并供养花鬘及香合

诸人大集时昼开门夜闭

尔时给孤独长者请世尊曰。佛为菩萨时。一切大众以吉祥事恭敬供养佛。若听者。我于赡部像前。为吉祥事并设供养。佛言。随意应作。我今复欲作顶上鬘及诸香合供赡部像。佛言。应作。长者言。我因赡部像庄严寺宇。时诸苾刍彩画其寺。以诸香泥花鬘烧香末香。奏诸鼓乐广设供养。时众人等见此希奇生未曾有。共相谓曰。此之住处极妙庄严。时诸苾刍见人闹乱昼日闭门。俗人见已便起讥嫌云障生善。以缘白佛。佛言。若有鼓乐为供养时。昼日开门至夜宜闭。

第四子摄颂曰。

大众集会食薜舍佉月生

香台五六年并应为大会

尔时给孤独长者设供养时。众多苾刍等七众俱集长者见已生大欢喜。作如是念。如世尊说。苾刍有五种时施。云何为五。一者于客来人及将行者而为给施。二者于病人及瞻病者而行给施。三者于饥俭年及在险路而行给施。四者若得新谷新果及。新节岁。先于持戒有德为供给已后当自食。五者若遇风雨寒雪之时。应持饼粥麨及诸浆往施众僧。勿令圣者冒涉艰辛。受我饮食安乐而住。我今见此苾刍苾刍尼邬波索迦邬波斯迦。远来至此疲于道路。若佛听者。我当为此而设大会。即往佛所礼双足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有五种时施。广如上说。由观菩萨大会供养四方人众悉皆云集行路辛苦。若佛听者我当设供。佛言。随意应作。长者遂设无遮大会。

尔时长者白佛言。我今更设大会。佛言。应作。长者白佛。菩萨生时是何月日。佛告长者。薜舍佉月日月圆时是我生日。我今欲作生日大会。佛言。应作。我今欲为赡部影像而作香台。佛言。应作。世尊。为菩萨时经于几岁而除顶髻。佛言。五岁。我今欲作五岁大会。佛言。应作。世尊。菩萨于几岁时重立顶髻。佛言。六岁。余如前说。世尊。我欲为作赡部影像作佛陀大会。佛言。应作。

第五子摄颂曰。

大会为草稕不应杂乱坐

应打揵稚鼓告时令普知

给孤独长者设大会时。六大都城并皆云集。时诸苾刍亦复来至。由斯席荐并皆阙少。佛言。长者。应结草稕随时坐食。苾刍食已不收而去。以缘白佛。佛言。苾刍食了应收草稕举置一边方随意去。若作佛陀会已应须弃之。时诸苾刍不依大小。越其次第相杂而坐。令行食者久延时节。或时食竟更有人来。失其时候。佛言。应告时至。虽告时至众闹不闻。世尊告曰。应打揵稚。犹尚不闻。佛言。应可吹螺并复击鼓。然未普闻。佛言。打大钟鼓。佛令打鼓。打三下已即便长打。诸有病者及授事人致有阙乏。佛言。应待病人请得食已。并授事人食竟然后长打。若不尔者得越法罪。

第六子摄颂曰。

集僧鸣大鼓供了去幢幡

若多获珍宝随应悉分与

如世尊说。应打揵稚及吹双螺者。虽如是作犹不普闻。佛言。应打大鼓令响普闻。为大会时远近咸集。设会虽竟人犹不散。世尊告曰。应除供养所设幢幡。时众见已自然散去。作此会时苾刍僧众多获珍财。不知云何。佛言。据合得者。先从上座乃至行末随其大小准法平分。时诸苾刍犹自纷扰。佛言。众若多者。应可千人与其一分各自分之。或复百人或二十人乃至十人。而为一分令自分取。邬波离白佛言。十人分中若一身死。亡人之分谁合得耶。佛言。若十人内已分衣竟。亡人之分应入僧伽。如其未分。九人合得。多亦准斯。尼陀那了。

End

黄念祖:至心精进 第五卷

至心精进 第五卷黄念祖老居士【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拔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无上正等正觉。欲令我作佛时。智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五卷

卷第五: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五【白话】接着,更有普贤菩萨摩诃萨,进人了不思议的解脱门方便海,也进入了如来的功德海。这些不可思议的解脱门方便海中,有解脱法门,是为庄严清净一切诸佛国土,并调伏众生,令他们究竟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五卷

古尊宿语录 第五卷○临济(义玄慧照)禅师语录之余师问洛浦云:従上来一人行棒一人行喝。阿那个亲。洛浦云:总不亲。师曰:亲处作么生?洛浦便喝。师便打。一日大觉到参。师举起拂子。大觉敷坐具。师掷下拂子。大觉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五卷

景德传灯录 第五卷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法嗣四十三人。一十九人见录一十人旁录。西印度堀多三藏。韶州法海禅师。吉州志诚禅师。匾檐山晓了禅师。河北智隍禅师。洪州法达禅师。寿州智通禅师。江西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五卷

五灯会元 第五卷○六祖大鉴禅师法嗣△青原行思禅师吉州青原山静居寺行思禅师,本州安城刘氏子。幼岁出家,每群居论道,师唯默然。闻曹溪法席,乃往参礼。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甚么来?师曰:圣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五卷

碧岩录 第五卷⊙碧岩录第四十一则垂示云:是非交结处,圣亦不能知;逆顺纵横时,佛亦不能辨。为绝世超伦之士,显逸群大士之能,向冰凌上行,剑刃上走。直下如麒鳞头角,似火里莲花。宛见超方,始知同道。谁是好手者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五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五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五师在蒋山受敕。拈示众云。大众见么。龙飞凤舞降自九重。佛祖纲宗尽在里许。却请维那对众宣读。升座。僧。问承师有言。龙飞凤舞降自九重。此意如何。师云。无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育王广利禅寺语录 第五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育王广利禅寺语录 第五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师绍兴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于明州报恩光孝禅寺开堂。宣疏拈香祝圣罢。乃就座。天童和尚白槌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师云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五卷

祖堂集 第五卷祖堂卷五大颠大颠和尚嗣石头,在潮州。元和十三年戊戌岁迎真身,元和皇帝于安远门躬自焚香,迎候顶礼。皇帝及百寮俱见五色光现,皆云是佛光,百寮拜贺圣感。唯有侍郎韩愈一人独言不是佛光,不肯拜贺圣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五卷

禅林僧宝传 第五卷潭州石霜诸禅师禅师名庆诸、庐陵新淦陈氏子也。生而神俊、标致闲暇。年十三、独游南昌。爱西山、往游览忘返。沙门绍銮与语奇之。谓人曰、此儿自奋如此。他日未易量也、容纳之。诸事之、十年如一日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五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五卷往生比丘第三之四明 梵琦梵琦。字楚石,俗姓朱,浙江宁波象山人。母亲梦见太阳堕入怀中而生下梵琦。九岁时,出家于永祚寺。十六岁获准剃度,依止晋翁询法师,阅读《首楞严经》而有所省悟。后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