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五卷 妙法莲华经文句 - 乾隆大藏经
2025-08-14 10:12

上卷下卷

第五卷 妙法莲华经文句 上

从我始坐道场下。第二十七行半。颂施方便化。就此为二。初有六行半。明念用大乘拟不得。次寻念下。第二十一行。明念同诸佛用三乘化称宜可得。就初念用大化。又为三。初一行半。明用大拟宜。次众生下。第二三行。明众生无机。次我即下。第三二行。明念息大化也。始坐道场者。至理无时假时化物。为化之初故言始也。事释者。初在此处修治得道故言道场。坐此树下得三菩提故名道树。感树恩故观察。念地德故经行。道成赛泽之时。欲以大法。拟宜众生也。观心释者。树即十二因缘之大树也。深观缘起自成菩提。欲以无漏法林树荫益众生。故言观树。经行者。大乘三十七品。是行道法。自以道品履一切地得成佛道。欲以此法化度众生。是故起行。树地无有分别岂须报恩。未曾有经云。秖以通化传法。名报恩耳。过去因果经云。佛成道初一七日。思惟我法妙无能受者。二七日思众生上中下根。三七日思惟谁应先闻法。即至波罗柰。为五人说四谛。陈如得法眼净。頞髀拔提十力迦葉摩诃男拘利未得道。佛重说四谛。四人得法眼净。佛又说五阴无常苦空非我。五人得阿罗汉。佛为佛宝。四谛为法宝。五人及佛是六阿罗汉。即是僧宝。小云疏云。初三七日时已是说法华。下文宿王华智佛。在七宝菩提树下。说法华经。当知今佛在菩提树亦说法华。而钝根众生不堪。允同诸佛开三教化。后于王城说一乘耳。若推智者意。是则先在菩提树下说于佛慧。后在余处说佛慧。例如今佛先说华严后说法华。故文云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而今亦令入如来慧。与此义同也。五比丘者。诸女听仙人说法。恶生王嗔割两臂耳鼻等血变为乳。恶生王者拘邻是。仙人者佛是。佛誓令得甘露。令初闻法音也。

问。何故初为五人转法轮。

答。人先见谛故。人是现见故。人为证故。佛所行事业与人同故。诸天从人中得善利故。人中有四众故。轮王出世声至他化自在。憍陈如得道声至梵天。佛得道声至首陀会。何故尔。答善业名誉业。称赞父母师长业。有上中下故尔也。若使有顶有耳识者。佛声亦至彼。轮王行十善善生欲天。欲天喜我眷属增多故。陈如离欲故彻梵。佛最胜至尼吒(云云)。若依大乘。佛得道声遍至百亿尼吒。又遍十方无量无边世界尼吒(云云)。初转法轮处。菩提树处。初忉利下处。大神变处。此四处诸佛皆定。余处不定。又除转法轮一处。其三处决定。三七日者。旧云思理教等。又云劝诫等。瑶师。云事之至深。至圣犹思而后行一七思佛智微妙。二七思众生根性不同。三七思法药万品即举偈证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云何而可度。今明佛在法身之地寂而常照。恒以佛眼洞览无遗。岂始至道场淹留三七方思此事。言三七者。明有所表也。表佛初欲三周说法故。假言三七耳。初七思法说。次七思譬说。后七思因缘说。皆无机不得。是故息大施小也。此偏就圆教大乘为释耳。若通途约大乘释者。初七思惟欲说圆教大乘。次七思惟欲说别教。后七思惟欲说通教大乘。皆无机不得。是故息大说三藏三乘。为方便之化也。观心释者。初欲观中道。中道妙难观不得。次欲观即假。即假观分别智难生不得。后欲观即空。即空巧度又不得。方观方便析法小观也。从众生诸根钝下。第二三行明无机。又为三。初半行明障重。次如斯下。第二半行明不堪闻。尔时梵王者下。第三有二行。明诸梵虽请说大佛知无机所以不说。我即自思惟下。第二有二行。明念欲息化。又二。初一行半。明无机强说闻则有损。后半行正明息化。从寻念过去佛下。第二有十一行。颂上于一佛乘方便说三也。就此为二。初十行正明化得。后一行释疑。就前十行有四。初一行明三乘拟宜。次作是思下。第二六行半明有机。次思惟是下。第三一行半明施化。次是名下。第四一行明受行。寻念者。念彼虽无大机不容永舍要以方便而诱济之。非都不知开三。欲引同诸佛故。云寻念也。作是思惟下。第二六行半明有小机。此又为二。初四行半明诸佛叹。后二行明释迦酬顺。上欲大化于彼无机故诸佛不叹。今欲说小曲会根缘。则始终得度。所以佛叹也。就初佛叹为五。初三句释迦自叙诸佛现。佛现者。由念佛方便力故现。现由拟法会机二义故佛现。善哉下。第二一行一句。明诸佛正叹释迦。能隐实设权。故云善哉。为一施三引入佛慧。即是第一导师。得是无上法者。即是得实智微妙第一也。而用方便力者。随诸一切佛。隐实用权也。我等亦皆得下。第三一行。明诸佛亦隐实用权。如文。从少智乐小法下。第四一行双释二义。为众生少智不堪闻大所以隐实。而复乐小所以施权。虽复说三下。第五半行双结二义。虽复说三终为显实也。舍利弗当知下。第二有二行明释迦酬顺。既闻诸佛叹对曰南无。南无此云敬从。又二。初一行发言酬顺。后一行念顺物机。从思惟是事下。第三一行半。正明施教也。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下。即是前说中道无性佛种之理。此理非数又不可说。今以方便作三乘说。又非生非灭。而以方便作生灭说。又偏真之理亦非示说。以方便故作四门说。初为五人说无常有门也。是名转法轮下。第四一行。明受行悟入也。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法轮。陈如初得见谛。即断见惑分证灭谛。亦是分得有余涅槃。涅槃之音起自于此。由此得成无学。便有罗汉之名。能说三乘法者名佛。所说三乘即法。见谛罗汉等名僧。三宝于是现世间。从久远劫来下。第二一行是释疑。疑师云。佛初未能鉴机。寻念诸佛始知根性。即释云。非我不知用于方便。特欲引同故念诸佛。非始念方知。从久远劫来见其乐小。已为赞示令尽众苦。所以闻小即得解脱也。疑弟子云。云何众生一世暂闻即证罗汉。即释云。从久远劫来为其赞示。称于本习故速得道。旧云。此偈悬指寿量义。今明论秘密意。或当如此。明显露意是则不然。何者将明寿量。弥勒尚自不知。云何此中一偈悬指。今以释疑消文。从我见佛子等下。第三有六行颂上显实。文具四一。初我见佛子下二行颂人一。三乘行人皆是佛子。上文兼有其意也。我即作是念下。第二一行颂理一。为说佛慧。即是上一切种智佛知见也。舍利弗当知下。第三二行颂教一。但说无上道即教一也。菩萨闻是法下。第四一行颂行一。悉亦当作佛故。是行一也。更就此文为四意。初二行明大乘机发。亦云索果。次两行一句明佛欢喜。众生得大乘益故。次三句正明显实。次一行受行悟入也。明由机发故索果。索果由于机发。此应有四句。自有障除机未发。如诸罗汉在三藏时。以乐小故浊障虽除。大根钝故妙机未发。自有大机发障未除。如法华中诸凡夫人等。虽未断结以大根利故机发。自有障即除机即发。如说无量义时。证二乘果即于此座大机即发。自有障未除大机未发。即五千等是也。志求佛道者。即是索大非求小果也。索有三意。一大机有感果之义。机中论索。二情中密求。为得为不得即此意。三发言索。即是殷勤三请也。昔教之中已有二求。但未发言。至于今日具此三索。

问。昔出宅索三。是机情索者。文云如先所许。此乃求三何关求一。

答。出外不见必有异途。将昔许三以求异意耳。亦得是索一也。咸以恭敬心。皆来至我所者。一云。耻小慕大。大机感佛故云至佛所。今明非但机至佛所。亦乃身到。如无量义中四众围绕。合掌敬心欲闻具足道也。曾从诸佛闻方便所说法者。此中初味调伏。受行三藏六度通别等三教方便。由此调熟故。使障除机发而求大也。从我即作是念下。二行一句。明障除佛喜。佛为佛慧故出。昔障重无机。不得即说佛慧。中间虽障除又未得说。今机发正是说时。昔众生根钝智小。恐其谤法堕恶。故未是说时。今根利志大。闻必信解故佛欢喜。无畏者。不畏执小谤大起罪堕恶故言无畏。于菩萨中下三句正显实也。五乘是曲而非直。通别偏傍而非正。今皆舍彼偏曲。但说正直一道也。菩萨闻是法下一行。明受行悟入。六度通二菩萨。初闻略说动旧执致新疑。今悉已除。非独菩萨。二乘亦尔。而云声闻皆当作佛者。昔教不说二乘作佛。今行与授记。授记岂独二乘。除疑岂独菩萨。互存则两备。

问。菩萨何疑。

答。三藏说三僧祇未断惑一断即入真。通教说菩萨断正留习习尽即成佛。初闻略说悉云方便。昔真昔成竟知安在。又三乘同学一道何意有别。今闻法华扫荡诸疑无复遗芥。从如三世诸佛下。第四五行半。颂上叹法希有。非正为下不虚譬本。就此为二。初一行颂上如是妙法。妙法者权实也。如三世者。引同诸佛用权。权是引物之仪式也。说无分别法。引同诸佛显实。实则言语道断岂存仪式。又权实本无分别。为钝根小智分别权实。今还悟入。一三不二。即知佛说三一无分别也。诸佛皆尔何独我耶。诸佛兴出世下四行半。颂上时乃说之。上亦举昙花颂中还说诸佛兴出世两句。久久悬远时有佛出。此举人难。正使出于世两句。此举法难。如今佛出世四十余年始显真实(云云)。无量无数劫两句。此举闻法难。如五千之流。梵音盈耳越席而去。闻岂不难乎。能听是法者两句。举信受者难。普众唯身子前达。中下虽听犹未能了。举昙花譬上四难。但合闻者难余例可解。从汝等勿有疑下。第五二行半。颂上不虚又二。初一行半。勿于可信人生疑。次汝等舍利下一行。勿于可信法起疑。法王者。夫为人王言则不二。佛为法王岂容虚说。夫方便可是权假。真实宁应是妄。闻法王说法勿生疑也。旧从汝等舍利弗下七行。不颂敦信。但是释迦章中。劝信弘经之意耳。其文为两。初五行半令弘经使其行因。次一行半。略为受记。初一行令其慕果行因必须弘经。四十余年蕴在佛心。他无知者名为秘。一乘直道总摄万途故言要也。以五浊恶世下一行。释秘要明障重之人终不能解。故使如来秘不妄宣。当来世下二行。明弘经体。初一行明不善人勿为说。后明善人当为说。舍利弗去一行半。双结二义。初行结秘要。明此法如是先以万亿方便然后乃示真实。后半行结弘经体。其不习学不能晓了此。正结不善者勿为说也。兼对习学者则能晓了。此乃可为说也。汝等既已知下一行半。略为授记。上明三句论其有解。中一句明其无惑。下半偈明其得记。既有解无惑。正应欢喜作佛。此中受记开下身子等得记作本。此中弘经开下命身子流通作本也。旧意如此。今明从五浊下。第六六行。颂上拣众敦信。上幸有此文。近而不颂耶。又二初三行颂拣众。次三行颂敦信。五浊者一行。颂上拣非佛弟子。何者若乐诸欲。是行魔业故须拣之。上文着涅槃。尚非佛弟子。此文着生死。那是佛弟子。互拣非耳。终不求佛道者。颂上拣增上慢。上慢者。未得上法谓得上法。是故其人不求佛道也。当来世恶人一行。颂上如来灭后解义者。是人难得也。有惭愧清净一行。颂上若遇余佛便得决了。次三行颂上敦信。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初一行半敦信于权。次一行半敦信于实。实权无疑自知作佛(云云)

释譬喻品

先总释。譬者比况也。喻者晓训也。托此比彼寄浅训深。前广明五佛长行偈颂。上根利智圆闻获悟。中下之流抱迷未遣。大悲不已巧智无边。更动树训风举扇喻月。使其悟解故言譬喻。别释者。以世法比出世法。因于曾有闻未曾有踊跃欢喜。如经世间子父譬出世师弟。又以世生法。比出世生法。使蒙佛音教不失大乘。如经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珍玩之具。又以世灭。比出世灭。虽得无漏。闻亦除忧恼。如经我为其父应拔其苦难令免烧煮。又以世不生不灭。比出世不生不灭。令其安住实智中我定当作佛。如经乘是宝乘直至道场。当知佛以一音说于譬喻。巧令中下得四悉檀益。故言譬喻品也。约教解者。佛意本赞佛乘。为物不堪寻念先佛大悲方便。趣于鹿苑称赞三车。二乘以下中自济恩不及人。菩萨驾牛运他出火。故名摩诃萨。此三藏教中譬喻也。又三人同畏烧煮。声闻如獐直去不回。缘觉如鹿母并驰并顾。菩萨如大象身捍刀箭全群而出。涅槃云。兔马此通教中譬喻也。又三乘发心近。缘理浅智慧弱。断通惑不能尽边到底。非波罗蜜。菩萨发心久远。理深智强。断别惑穷源尽性。大品云。二乘如萤火。菩萨如日光。此别教中譬喻也。又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如斯之人易可化度。不令如来生于疲苦。如华严中。即事而真不须譬喻。为未入者。四十余年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今日王城决定说大乘。普令一切开示悟入佛之智慧。不令一人独得灭度。如今如始如始如今无二无异。上根利智闻即能解。不令如来生于疲苦。亦不须譬喻秖为中下动执生疑踟蹰岐道故。须今日大车譬喻而得利益。是名圆教中譬喻也。本迹观心例可解。不复记(云云)。法说有五段经文。其一始竟四犹未了。此品应在诸天说偈之后火宅譬喻之前。出经者。调卷置领解之初耳。又人云。发起中根。置第二卷初。如六瑞问答为法说作序。领解得记为譬说作序。此人情耳。置法说之后。中根可不悟耶。此领解段。领其所闻述其所解。长行领与解合说。偈中领与解各陈。故言领解段也。文有二。一经家叙。二身子自陈。叙为二。谓内解外仪。内解在心名喜。喜动于形名踊跃。从妙人闻妙法得妙解。若值一幸尚复欣挕?鋈?簿咦隳?挥辉尽N脑啤=翊邮雷鹞糯朔ㄒ粜幕秤辉尽D谕夂秃现麓嘶断病<词澜缡鸵病S指男⊙Т蟆F?妒虏葩帧J芨缓兰乙怠N脑啤=袢漳酥?媸欠鹱印J枪驶断病4宋?耸鸵病S钟腔谒?惨赡巡⒊?D谕夥琳侠?淮罄省N脑啤N乙训寐┚ N乓喑?悄铡J枪驶断病4硕灾问鸵病S址鹱铀?Φ谜呓砸训弥?N脑啤0沧∈抵侵小N叶ǖ弊鞣稹4说谝灰迨鸵病T冀陶摺7蚧断蚕灿谌胛弧6?⒙藓撼鋈?缌??F扑淖∽庸?6院Σ黄莘昀?恍馈=裱曰断簿龇鞘兰湎惨病H艨嗳堂鞣ⅰH艟烤刮扪?纫训弥?=癫挥χ叵病H羧?送?晕扪运档馈L逦鏊湟熘た找恢隆R恢轮?簿靡训弥?嗖恢叵病H舳?展畚?奖愕馈<俟鄣炊?酥????展鄣捶卜蛑??小9??叨竦么蠡断病R涝参虺醴⑿淖∶?断沧 3跣幸嗝?断残小3醯匾嗝?断驳亍I碜蛹仁巧细??恰1厥浅?胫?断病I璨怀?胍嗝?断病4私栽冀淌鸵病1炯J驼摺I碜泳贸煞鸷沤鹆?印

End

“成佛的”《妙法莲华经》

◎ 大 安《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余字。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为妙法。Pundari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为喻,比喻佛法之洁白、清净

黄念祖:至心精进 第五卷

至心精进 第五卷黄念祖老居士【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拔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无上正等正觉。欲令我作佛时。智

李炳南:平时训练往生的两个妙法

问:平素按时念佛,并不间断,如果突然遇到灾难,例如被汽车撞死,不能念佛,能够往生吗?李炳南老居士:念佛到一定境界的人,不会出现这样的奇祸。为了防止万一,平素应当练习第一念先念佛。什么叫做第一念先念佛呢

《妙法莲华经》释题

《妙法莲华经》是全经总题,本经是后秦弘始三年,龟兹国的鸠摩罗什法师所译,共七卷二十八品,此普门品即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五品;品依于经,故先列经题,此题依古德七种立题中,是法喻立题,妙法是法,莲华是喻,乃释

上求下化皆不离的妙法

大安法师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这样的一个高度,进一步地就推断出九法界众生离开净土一法,上不能圆成佛道,这个是说得非常的究竟。一切修行人都不是想要圆满成就佛果吗

元音老人:念佛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妙法

佛说,以黄叶止小儿啼,是法无定法,应病与药,所以对症的药都是良药,各种法门都是一律平等,无有高下。末法时期,众生根基比较陋劣,业障深重。所以修法还是以净土最为恰当,契理契机,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经文记载中的燃灯佛

智度论九曰:“如然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然灯太子。作佛亦名然灯,旧燃灯佛名锭光佛。”四教集解中曰:“亦名然灯,亦名锭光。有足名锭,无足名灯。锭字或作定字,非也。”瑞应经上曰:“锭光佛时,释迦菩萨

林克智:逆抚念诵助生西妙法

逆抚念诵助生西妙法林克智对于临终时不能自主生西,经助念亦未见佛来迎者,可用逆抚念诵法,助其往生。其法为:以两手掌向其温处逆抚而上,至于顶门,掌离体约2公分,行者全神贯注于全掌,口中作如是言:南无阿弥陀

无量劫的经文含义

道家谓天地一成一毁为一劫。术数家亦指命中注定的厄运,大难,大限。古代道家的宏观时间概念之一。古代道教传说宇宙经历若干万年会归元复始一次,重新再开始。无独有偶古印度婆罗门教传说中也认为宇宙经历若干万年会

林崇安:《杂阿含经》经文的厘正初探

一、前言今日想探索佛教的根本思想,自然要依据当年释迦牟尼佛(约西元前565-486)所教导的经典。但是这些经典在长期下传的过程中,从初期的背诵,中期的书之文字,到后期的译成他国文字,难免有所出入,因此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五卷

卷第五: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五【白话】接着,更有普贤菩萨摩诃萨,进人了不思议的解脱门方便海,也进入了如来的功德海。这些不可思议的解脱门方便海中,有解脱法门,是为庄严清净一切诸佛国土,并调伏众生,令他们究竟

王雷泉:《法华经文句》提要

《法华经文句》提要王雷泉《法华经文句》,略称《妙法莲华经文句》、《法华文句》,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于陈祯明元年(五八七)讲于金陵光宅寺,门人灌顶记录,至唐贞观三年(六二九),补治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五卷

古尊宿语录 第五卷○临济(义玄慧照)禅师语录之余师问洛浦云:従上来一人行棒一人行喝。阿那个亲。洛浦云:总不亲。师曰:亲处作么生?洛浦便喝。师便打。一日大觉到参。师举起拂子。大觉敷坐具。师掷下拂子。大觉

张秉全:《妙法莲华经》题解

《妙法莲华经》题解《妙法莲华经》者,是释尊所说一代时教中被称为纯圆独妙的大乘法宝,经中之王。历代受持、读诵之盛,于众多教典中,无过此经。读诵此经法会,各地经常举行,但读诵而通达其义者,并不多见。殆由近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五卷

景德传灯录 第五卷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法嗣四十三人。一十九人见录一十人旁录。西印度堀多三藏。韶州法海禅师。吉州志诚禅师。匾檐山晓了禅师。河北智隍禅师。洪州法达禅师。寿州智通禅师。江西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五卷

五灯会元 第五卷○六祖大鉴禅师法嗣△青原行思禅师吉州青原山静居寺行思禅师,本州安城刘氏子。幼岁出家,每群居论道,师唯默然。闻曹溪法席,乃往参礼。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甚么来?师曰:圣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五卷

碧岩录 第五卷⊙碧岩录第四十一则垂示云:是非交结处,圣亦不能知;逆顺纵横时,佛亦不能辨。为绝世超伦之士,显逸群大士之能,向冰凌上行,剑刃上走。直下如麒鳞头角,似火里莲花。宛见超方,始知同道。谁是好手者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五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五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五师在蒋山受敕。拈示众云。大众见么。龙飞凤舞降自九重。佛祖纲宗尽在里许。却请维那对众宣读。升座。僧。问承师有言。龙飞凤舞降自九重。此意如何。师云。无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育王广利禅寺语录 第五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育王广利禅寺语录 第五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师绍兴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于明州报恩光孝禅寺开堂。宣疏拈香祝圣罢。乃就座。天童和尚白槌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师云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五卷

祖堂集 第五卷祖堂卷五大颠大颠和尚嗣石头,在潮州。元和十三年戊戌岁迎真身,元和皇帝于安远门躬自焚香,迎候顶礼。皇帝及百寮俱见五色光现,皆云是佛光,百寮拜贺圣感。唯有侍郎韩愈一人独言不是佛光,不肯拜贺圣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五卷

禅林僧宝传 第五卷潭州石霜诸禅师禅师名庆诸、庐陵新淦陈氏子也。生而神俊、标致闲暇。年十三、独游南昌。爱西山、往游览忘返。沙门绍銮与语奇之。谓人曰、此儿自奋如此。他日未易量也、容纳之。诸事之、十年如一日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五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五卷往生比丘第三之四明 梵琦梵琦。字楚石,俗姓朱,浙江宁波象山人。母亲梦见太阳堕入怀中而生下梵琦。九岁时,出家于永祚寺。十六岁获准剃度,依止晋翁询法师,阅读《首楞严经》而有所省悟。后

印光大师:念佛是在家学佛的第一妙法

念佛是在家学佛的第一妙法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势不能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于佛前随

印光大师:都摄六根为念佛之妙法

都摄六根为念佛之妙法都摄六根,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时无论声默,常须摄耳谛听。此乃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之二义而兼修者。返闻单属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则为益大矣。心念属意,口念属舌,耳听属耳,眼皮下垂

净土经论:净土宗经文

净土宗经文是《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华严经》里的《普贤行愿品》、《楞严经》里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和世亲菩萨的《往生论》,合称为净土五经一论,是净土宗的核心经典,《大势至菩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方便品第二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方便品第二这时,世尊结束禅定,安详地告诉舍利弗说:诸佛的智慧深奥无比,难解难入,所有声闻、辟支佛二乘之人不得知晓。为什么呢?因为佛之所以能成为佛,关键在于他曾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譬喻品第三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譬喻品第三这时,舍利弗欢喜无比,心潮起伏,他立即站起身来,双手合十,两眼注视着释迦牟尼佛那副尊严的面孔,开口对佛说道:今天,我们有幸从世尊这里听到如此微妙的法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叙品第一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叙品第一以下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 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佛随行共处的有一万二千多名大和尚,他们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果位,所以,他们已没有各种欲望和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化城喻品第七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化城喻品第七释迦牟尼佛告诉诸比丘说:在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注:表示时间的数量单位,意为无数)劫,有一位名叫大通智胜的如来,具足佛的十号之德,即:应供、正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信解品第四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信解品第四这时,在座的长老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等大弟子们从释迦牟尼佛这里听到如此亘古未有的妙法,并亲眼看见释迦牟尼佛为舍利弗尊者授无上佛智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药草喻品第五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药草喻品第五这时,世尊对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说:好!好!迦叶善于演说如来的真实功德。诚如迦叶所言,如来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你们即使于无量亿劫之中不停地敍说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法师品第十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法师品第十这时,释迦牟尼佛借对药王菩萨说法之机,告诉法会中的八万大士说:药王,你看见了吗?参加这次法会的大众中有无量无数的天众、龙王、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授记品第六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授记品第六世尊说完如上偈语后,对参加法会的所有大众宣告说:我的这位弟子摩诃迦叶将来在未来世朝见三百万亿个佛,个个都悉心供养、恭敬、尊重、赞颂,并广泛宣传这些佛

净土因果:放生问答:妙法老和尚开示放生问答

引言:妙法老和尚的慈悲开示往往如醍醐灌顶,闻者无不茅塞顿开、法喜充满,现将部份妙语整理如下:问:有位居士想将来为建设道场多做些布施,请教您:怎样才能多聚钱财?答:财即是柴,多聚无益,常付之一炬,并容易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