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五卷 南本大般涅槃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8-02 11:09

第五卷 南本大般涅槃经

四相品第七之下

尔时,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诸佛世尊有秘密藏,是义不然。何以故?诸佛世尊唯有密语,无有密藏。譬如幻主机关木人,人虽睹见屈伸俯仰,莫知其内而使之然;佛法不尔,咸令众生悉得知见,云何当言诸佛世尊有秘密藏?”

佛赞迦葉:“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言,如来实无秘密之藏。何以故?如秋满月,处空显露,清净无翳,人皆睹见;如来之言亦复如是,开发显露,清净无翳,愚人不解谓之秘藏,智者了达则不名藏。

“善男子,譬如有人多积金银至无量亿,其心悭吝不肯惠施拯济贫穷,如是积聚乃名秘藏;如来不尔,于无边劫积聚无量妙法珍宝,心无悭吝,常以惠施一切众生,云何当言如来秘藏?

“善男子,譬如有人身根不具,或无一目、一手、一足,以羞耻故不令人见,人不见故名为秘藏;如来不尔,所有正法具足无缺令人睹见,云何当言如来秘藏?

“善男子,譬如贫人多负人财,怖畏债主隐不欲现,故名为藏;如来不尔,不负一切众生世法,虽负众生出世之法而亦不藏。何以故?恒于众生生一子想,而为演说无上法故。

“善男子,譬如长者多有财宝,唯有一子,心甚爱重,情无舍离,所有珍宝悉用示之;如来亦尔,视诸众生同于一子。

“善男子,如世间人,以男女根丑陋鄙恶,以衣覆蔽故名为藏;如来不尔,永断此根,以无根故无所覆藏。

“善男子,如婆罗门所有语论,终不欲令刹利、毗舍、首陀等闻。何以故?以此论中有过恶故。如来正法则不如是,初中后善,是故不得名为秘藏。

“善男子,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心常忆念怜爱无已,将诣师所欲令受学,惧不速成寻便将还,以爱念故,昼夜殷勤教其半字,而不教诲毗伽罗论。何以故?以其幼稚,力未堪故。善男子,假使长者教半字已,是儿即时能得了知毗伽罗论不?”

“不也,世尊。”

“如是长者于是子所有秘藏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以子年幼故不为说,不以秘吝而不现示。所以者何?若有嫉妒秘吝之心,乃名为藏;如来不尔,云何当言如来秘藏?”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言:若有瞋心、嫉妒、悭吝,乃名为藏;如来无有瞋心嫉妒,云何名藏?善男子,彼大长者,谓如来也;言一子者,谓一切众生,如来等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教一子者,谓声闻弟子;半字者,谓九部经;毗伽罗论者,所谓方等大乘经典。以诸声闻无有慧力,是故如来为说半字九部经典,而不为说毗伽罗论方等大乘。善男子,如彼长者,子既长大,堪任读学,若不为说毗伽罗论,可名为藏。若诸声闻有堪任力,能受大乘毗伽罗论,如来秘惜不为说者,可言如来有秘密藏。如来不尔,是故如来无有秘藏。如彼长者教半字已,次为演说毗伽罗论;我亦如是,为诸弟子说于半字九部经已,次为演说毗伽罗论,所谓如来常存不变。

“复次,善男子,譬如夏月,兴大云雷,降注大雨,令诸农夫下种子者多获果实,不下种者无所收获。无所获者非龙王咎,而此龙王亦无所藏。我亦如是,降大法雨《大涅槃经》,若诸众生种善子者得慧芽果,无善子者则无所获。无所获者非如来咎,然佛如来实无所藏。”

迦葉复言:“我今定知如来世尊无所秘藏。如佛所说,毗伽罗论谓佛如来常存不变,是义不然。何以故?佛昔说偈:

“诸佛与缘觉, 声闻弟子众,

犹舍无常身, 何况诸凡夫!

“今者乃说常存无变,是义云何?”

佛言:“善男子,我为一切声闻弟子教半字故而说是偈。又善男子,波斯匿王其母命终,悲号恋慕,不能自胜,来至我所,我即问言:大王,何故悲苦懊恼乃至于此?王言:世尊,国大夫人某日命终。假使有能令我母命还如本者,我当舍国、象、马、七珍及以身命悉以报之。我复语言:大王,且莫愁恼忧悲啼哭,一切众生寿命尽者名之为死。诸佛、缘觉、声闻弟子尚舍此身,况复凡夫!善男子,我为波斯匿王教半字故而说是偈。我今为诸声闻弟子说毗伽罗论,谓如来常存,无有变易。若有人言如来无常,云何是人舌不堕落?”

迦葉复言:“如佛所说:

“无所积聚, 于食知足,

如鸟飞空, 迹不可寻。

“是义云何?世尊,于此众中,谁得名为无所积聚?谁复得名于食知足?谁行于空迹不可寻?而此去者为至何方?”

佛言:“迦葉,夫积聚者名曰财宝。善男子,积聚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有为积聚者即声闻行,无为积聚者即如来行。善男子,僧亦二种:有为、无为。有为僧者名曰声闻,声闻僧者无有积聚,所谓奴婢、非法之物、库藏谷米、盐豉胡麻、大小诸豆。若有说言如来听蓄奴婢仆使如是之物,舌则卷缩。我诸所有声闻弟子名无积聚,亦得名为于食知足。若有贪食名不知足,不贪食者是名知足。迹难寻者,则近无上菩提之道,我说是人虽去无至。”

迦葉复言:“若有为僧尚无积聚,况无为僧?无为僧者即是如来,如来云何当有积聚?夫积聚者名为藏匿,是故如来凡有所说,无所匿惜,云何名藏?迹不可寻者所谓涅槃,涅槃之中,无有日月星辰诸宿、寒热风雨、生老病死、二十五有,离诸忧苦及诸烦恼。如是涅槃,如来住处,常不变易。以是因缘,如来至是娑罗树间,于大涅槃而般涅槃。”

佛告迦葉:“所言大者,其性广博,犹如有人寿命无量,名大丈夫。是人若能安住正法,名人中胜。如我所说八大人觉,为一人有,为多人有?若一人具八则为最胜。所言涅槃者无诸疮疣。善男子,譬如有人为毒箭所射,多受苦痛,值遇良医为拔毒箭,涂以妙药,令其离痛得受安乐。是医即便游于城邑及诸聚落,随有患苦疮疣之处,即往其所为疗众苦。善男子,如来亦尔,成等正觉,为大医王,见阎浮提苦恼众生无量劫中被淫怒痴烦恼毒箭受大苦切,为如是等说大乘经甘露法药。疗治此已,复至他方有诸烦恼毒箭之处,示现作佛为其疗治,是故名曰大般涅槃。大般涅槃者名解脱处,随有调伏众生之处,如来于中而作示现。以是真实甚深义故,名大涅槃。”

迦葉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世间医师悉能疗治一切众生疮疣病不?”

“善男子,世间疮疣凡有二种:一者、可治,二、不可治。凡可治者,医则能治;不可治者,则不能治。”

迦葉复言:“如佛言者,如来则为于阎浮提治众生已。若言治已,是诸众生其中云何复有未能得涅槃者?若未悉得,云何如来说言治竟,欲至他方?”

“善男子,阎浮提内众生有二:一者、有信,二者、无信。有信之人则名可治。何以故?定得涅槃无疮疣故。是故我说治阎浮提诸众生已。无信之人名一阐提,一阐提者名不可治。除一阐提,余悉治已,是故涅槃,名无疮疣。”

“世尊,何等名涅槃?”

“善男子,夫涅槃者,名为解脱。”

迦葉复言:“所言解脱,为是色耶?为非色乎?”

佛言:“善男子,或有是色,或非是色。言非色者,即是声闻、缘觉解脱。言是色者,即是诸佛如来解脱。善男子,是故解脱亦色非色,如来为诸声闻弟子说为非色。”

“世尊,声闻、缘觉若非色者,云何得住?”

“善男子,如非想非非想天亦色非色,我亦说为非色。若人难言:非想非非想天若非色者,云何得住去来进止?如是之义,诸佛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解脱亦尔,亦色非色,说为非色;亦想非想,说为非想。如是之义,诸佛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知。”

尔时,迦葉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唯愿哀愍,重垂广说大般涅槃行解脱义。”

佛赞迦葉:“善哉!善哉!善男子,真解脱者,名曰远离一切系缚。若真解脱离诸系缚,则无有生,亦无和合。譬如父母和合生子,真解脱者则不如是,是故解脱名曰不生。

“迦葉,譬如醍醐,其性清净;如来亦尔,非因父母和合而生,其性清净。所以示现有父母者,为欲化度诸众生故。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解脱无二无别。譬如春月下诸种子,得暖润气寻便出生,真解脱者则不如是。

“又解脱者,名曰虚无。虚无即是解脱,解脱即是如来,如来即是虚无,非作所作。凡是作者,如城郭楼观,真解脱者则不如是。是故解脱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即无为法。譬如陶师作已还破,解脱不尔。真解脱者不生不灭,是故解脱即是如来。如来亦尔,不生不灭,不老不死,不破不坏,非有为法。以是义故,名曰如来,入大涅槃。不老不死有何等义?老者名为迁变,发白面皱,死者身坏命终。如是等法解脱中无,以无是事故名解脱。如来亦无发白面皱有为之法,是故如来无有老也,无有老故,则无有死。

“又解脱者,名曰无病。所谓病者,四百四病及余外来侵损身者。是处无故,故名解脱。无病疾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无病,是故法身亦无有病,如是无病即是如来。死者名曰身坏命终,是处无死即是甘露,是甘露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成就如是功德,云何当言如来无常?若言无常,无有是处,是金刚身云何无常?是故如来不名命终,如来清净无有垢秽,如来之身非胎所污,如分陀利本性清净。如来解脱亦复如是,如是解脱即是如来,是故如来清净无垢。

“又解脱者,诸漏疮疣永无遗余;如来亦尔,无有一切诸漏疮疣。

“又解脱者,无有斗诤。譬如饥人,见他饮食,生贪夺想,解脱不尔。

“又解脱者,名曰安静。凡夫人言:夫安静者,谓摩醯首罗。如是之言即是虚妄。真安静者毕竟解脱,毕竟解脱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安隐。如多贼处名不安隐,清夷之处乃名安隐。是解脱中无有怖畏,故名安隐。是故安隐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法也。

“又解脱者,无有等侣。有等侣者,如诸国王有邻国等,真解脱者则不如是。无等侣者,谓转轮圣王,无能与等,解脱亦尔无有等侣。无等侣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转法轮王。是故如来无有等侣,有等侣者无有是处。

“又解脱者,名无忧愁。有忧愁者,譬如国王畏难强邻而生忧愁,夫解脱者则无是事。譬如坏怨则无忧虑,解脱亦尔是无忧畏。无忧畏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无忧喜。譬如女人,唯有一子从役远行,卒得凶问,闻之愁苦,后复闻活便生欢喜,夫解脱中无如是事。无忧喜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无有尘垢。譬如春月,日没之后,风起尘雾,夫解脱中无如是事。无尘雾者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譬如圣王髻中明珠无有垢秽,夫解脱性亦复如是无有垢秽。无垢秽者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如真金性,不杂沙石,乃名真宝,有人得之生于财想,夫解脱性亦复如是如彼真宝。彼真宝者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譬如瓦瓶,破而声嘶,金刚宝瓶则不如是,夫解脱者亦无嘶破。金刚宝瓶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是故如来身不可坏。其声嘶者,如篦麻子,置盛热中爆裂出声,夫解脱者无如是事。如彼金刚真宝之瓶无嘶破声,假使无量百千人众悉共射之,无能坏者。无嘶破声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如贫穷人负他物故,为他所系,枷锁杖罚受诸苦毒;夫解脱中无如是事,无有负债。犹如长者多有财宝,无量亿数,势力自在,不负他物,夫解脱者亦复如是,多有无量法财珍宝,势力自在,无有所负。无所负者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无逼切。如春涉热、夏日食甜、冬日触冷,真解脱中无有如是不适意事。无逼切者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又无逼切者,譬如有人饱食鱼肉而复饮乳,是人则为近死不久,真解脱中无如是事。是人若得甘露良药所患得除,真解脱者亦复如是。甘露良药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云何逼切、不逼切耶?譬如凡夫我慢自高而作是念:一切物中谁能害我?即便捉持蛇虎毒虫,当知是人不尽寿命则便横死,真解脱中无如是事。不逼切者如转轮王所有神珠,能伏蛣蜣九十六种诸毒虫等,若有闻是神珠香者,诸毒消灭。真解脱者亦复如是,皆悉远离二十五有。毒消灭者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又不逼切者譬如虚空,解脱亦尔。彼虚空者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又逼切者,如近干草燃诸灯火,近则炽然,真解脱中无如是事。又不逼切者譬如日月不逼众生,解脱亦尔,于诸众生无有逼切。无有逼切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无动法。犹如怨亲,真解脱中无如是事。又不动者,如转轮王更无圣王以为亲友,若更有亲则无是处;解脱亦尔,更无有亲,若有亲者亦无是处。彼王无亲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法也。又无动者,譬如素衣易受染色,解脱不尔。又无动者如婆师华,欲令有臭及青色者无有是处;解脱亦尔,欲令有臭及诸色者亦无是处。是故解脱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为希有。譬如水中生于莲华非为希有,火中生者是乃希有,有人见之便生欢喜;真解脱者亦复如是,其有见者,心生欢喜。彼希有者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其如来者即是法身。又希有者譬如婴儿,其齿未生,渐渐长大然后乃生;解脱不尔,无生不生。

“又解脱者,名曰虚寂,无有不定。不定者,如一阐提究竟不移,犯重禁者不成佛道,无有是处。何以故?是人若于佛正法中心得净信,尔时即便灭一阐提;若复得作优婆塞者,是亦得能灭一阐提,犯重禁者灭此罪已,则得成佛。是故若言毕定不移不成佛道,无有是处。真解脱中都无如是灭尽之事。又虚寂者,堕于法界,如法界性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又一阐提若尽灭者,则不得称一阐提也。何等名为一阐提耶?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缘一切善法,乃至不生一念之善。真解脱中都无是事,无是事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不可量。譬如谷聚,其量可知,真解脱者则不如是。譬如大海不可度量,解脱亦尔,不可度量。不可量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无量法。如一众生多有业报;解脱亦尔,有无量报。无量报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为广大。譬如大海无与等者;解脱亦尔,无能与等。无与等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最上。譬如虚空最高无比;解脱亦尔,最高无比。高无比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无能过。譬如师子所住之处,一切百兽无能过者;解脱亦尔,无有能过。无能过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为无上。譬如北方,诸方中上;解脱亦尔,为无有上。无有上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无上上。譬如北方之于东方,为无上上;解脱亦尔,无有上上。无上上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恒法。譬如人天身坏命终,是名曰恒,非不恒也;解脱亦尔,非是不恒。非不恒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坚实。如佉陀罗、栴檀、沉水,其性坚实;解脱亦尔,其性坚实。性坚实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不虚。譬如竹苇,其体空疏,解脱不尔。当知解脱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不可污。譬如墙壁未被涂治,蚊虻在上止住游戏。若以涂治,彩画雕饰,虫闻彩香,即便不住。如是不住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无边。譬如聚落皆有边表,解脱不尔。譬如虚空无有边际,解脱亦尔,无有边际。如是解脱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不可见。譬如空中,鸟迹难见。如是难见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甚深。何以故?声闻、缘觉所不能入。不能入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又甚深者,诸佛菩萨之所恭敬,譬如孝子供养父母,功德甚深,功德甚深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不可见。譬如有人不自见顶;解脱亦尔,声闻、缘觉所不能见。不能见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无舍宅。譬如虚空无有舍宅,解脱亦尔。言舍宅者喻二十五有,无有舍宅者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不可取。如阿摩勒果,人可取持;解脱不尔,不可取持。不可取持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不可执。譬如幻物不可执持;解脱亦尔,不可执持。不可执持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无有身体。譬如有人,体生疮癞及诸痈疽,颠狂干枯,真解脱中无如是病。无如是病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为一味。如乳一味,解脱亦尔,唯有一味。如是一味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清净。如水无泥,澄渟清净;解脱亦尔,澄渟清净。澄渟清净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一味。如空中雨,一味清净。一味清净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除却。譬如满月,无诸云翳;解脱亦尔,无诸云翳。无诸云翳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寂静。譬如有人,热病除愈,身得寂静;解脱亦尔,身得寂静。身得寂静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即是平等。譬如野田,毒蛇鼠狼俱有杀心;解脱不尔,无有杀心。无杀心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又平等者,譬如父母等心于子;解脱亦尔,其心平等。心平等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无异处。譬如有人,唯居上妙清净屋宅,更无异处;解脱亦尔,无有异处。无异处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知足。譬如饥人,值遇甘馔,食之无厌;解脱不尔。如食乳糜,更无所须。更无所须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断绝。如人被缚,断缚得脱;解脱亦尔,断绝一切疑心结缚。如是断疑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到彼岸。譬如大河,有此彼岸;解脱不尔,虽无此岸而有彼岸。有彼岸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默然。譬如大海,其水泛涨,多诸音声,解脱不尔。如是解脱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美妙。譬如众药,杂呵梨勒,其味则苦;解脱不尔,味如甘露。味如甘露喻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除诸烦恼。譬如良医,和合诸药,善疗众病;解脱亦尔,能除烦恼。除烦恼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无迮。譬如小舍,不容多人;解脱不尔,多所容受。多所容受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灭诸爱,不杂淫欲。譬如女人,多诸爱欲,解脱不尔。如是解脱即是如来,如来如是无有贪欲、瞋恚、愚痴、憍慢等结。

“又解脱者,名曰无爱。爱有二种:一、饿鬼爱,二者、法爱。真解脱者,离饿鬼爱,怜愍众生故有法爱。如是法爱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离我、我所。如是解脱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法也。

“又解脱者,即是灭尽,离诸有贪。如是解脱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法也。

“又解脱者,即是救护,能救一切诸怖畏者。如是解脱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法也。

“又解脱者,即是归处。若有归依,如是解脱,不求余依。譬如有人依恃于王,不求余依。虽复依王,则有动转;依解脱者,无有动转。无动转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法也。

“又解脱者,名曰屋宅。譬如有人,行于旷野则有险难;解脱不尔,无有险难。无险难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是无所畏。如师子王,于诸百兽不生怖畏;解脱亦尔,于诸魔众不生怖畏。无怖畏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无有迮狭。譬如隘路,乃至不受二人并行;解脱不尔,如是解脱即是如来。又有不迮,譬如有人,畏虎堕井;解脱不尔,如是解脱即是如来。又有不迮,如大海中,舍坏小船得坚牢船,乘之渡海至安隐处,心得快乐;解脱亦尔,心得快乐。得快乐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拔诸因缘。譬如因乳得酪,因酪得酥,因酥得醍醐,真解脱中都无是因。无是因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能伏憍慢。譬如大王慢于小王,解脱不尔。如是解脱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法也。

“又解脱者,伏诸放逸。谓放逸者,多有贪欲,真解脱中无有是名。无是名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能除无明。如上妙酥,除诸滓秽,乃名醍醐;解脱亦尔,除无明滓,生于真明。如是真明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为寂静,纯一无二。如空野象,独一无侣;解脱亦尔,独一无二。独一无二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为坚实。如竹苇、蓖麻,茎干空虚而子坚实,除佛如来,其余人天皆不坚实。真解脱者远离一切诸有漏等,如是解脱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能觉了增益于我。真解脱者亦复如是。如是解脱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舍诸有。譬如有人,食已而吐;解脱亦尔,舍于诸有。舍诸有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决定。如婆师华香,七叶中无,解脱亦尔。如是解脱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水大。譬如水大,于诸大胜能润一切草木种子;解脱亦尔,能润一切有生之类。如是解脱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为入。如有门户,则通入路,金性之处,金则可得;解脱亦尔,如彼门户,修无我者则得入中。如是解脱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为善。譬如弟子随逐于师,善奉教敕得名为善,解脱亦尔。如是解脱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出世法,于一切法最为出过。如众味中,酥乳最胜,解脱亦尔。如是解脱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不动。譬如门阃,风不能动,真解脱者亦复如是。如是解脱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无涛波。如彼大海,其水涛波,解脱不尔。如是解脱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譬如宫殿,解脱亦尔。当知解脱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所用。如阎浮檀金,多有所任,无有能说是金过恶;解脱亦尔,无有过恶。无有过恶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舍婴儿行。譬如大人,舍小儿行;解脱亦尔,除舍五阴。除舍五阴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究竟。如被系者从系得解,洗浴清净然后还家;解脱亦尔,毕竟清净。毕竟清净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无作乐。无作乐者,以吐贪欲、瞋恚、痴故。譬如有人误饮毒药,为除毒故即服吐药,既得吐已,毒即除愈,身得安乐;解脱亦尔,吐诸烦恼结缚之毒,身得安乐,名无作乐。无作乐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断四种毒蛇烦恼。断烦恼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离诸有,灭一切苦,得一切乐,永断贪欲、瞋恚、愚痴,拔断一切烦恼根本。拔根本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断一切有为之法,出生一切无漏善法,断塞诸道,所谓若我无我、非我非无我。唯断取著,不断我见。我见者名为佛性,佛性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不空空。空空者,名无所有;无所有者,即是外道尼揵子等所计解脱;而是尼揵实无解脱,故名空空。真解脱者则不如是,故不空空。不空空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空不空。如水、酒、乳、酪、酥、蜜等瓶,虽无水、酒、酪、酥、蜜时,犹故得名为水等瓶,而是瓶等不可说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则不得有色香味触;若言不空,而复无有水酒等实。解脱亦尔,不可说色及以非色,不可说空及以不空。若言空者,则不得有常乐我净;若言不空,谁受是常乐我净者?以是义故,不可说空及以不空。空者,谓无二十五有及诸烦恼、一切苦、一切相、一切有为行。如瓶无酪,则名为空。不空者,谓真实善色,常乐我净,不动不变,犹如彼瓶色香味触故名不空。是故解脱喻如彼瓶。彼瓶遇缘则有破坏,解脱不尔,不可破坏。不可破坏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又解脱者,名曰离爱。譬如有人,爱心希望释提桓因、大梵天王、自在天王;解脱不尔,若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无爱无疑。无爱无疑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若言解脱有爱疑者,无有是处。

“又解脱者,断诸有贪,断一切相、一切系缚、一切烦恼、一切生死、一切因缘、一切果报。如是解脱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涅槃。一切众生怖畏生死诸烦恼故,故受三归。譬如群鹿,怖畏猎师,既得免离,若得一跳则喻一归,如是三跳则喻三归,以三跳故得受安乐;众生亦尔,怖畏四魔恶猎师故受三归依,三归依故则得安乐。受安乐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涅槃,涅槃者即是无尽,无尽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决定,决定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若涅槃、佛性、决定、如来是一义者,云何说言有三归依?”

佛告迦葉:“善男子,一切众生怖畏生死故求三归,以三归故则知佛性、决定、涅槃。善男子,有法名一义异,有法名义俱异。名一义异者,佛常、法常、比丘僧常,涅槃虚空皆亦是常,是名名一义异。名义俱异者,佛名为觉,法名不觉,僧名和合,涅槃名解脱,虚空名非善,亦名无碍,是为名义俱异。

“善男子,三归依者亦复如是,名义俱异,云何为一?是故我告摩诃波阇波提:憍昙弥,莫供养我,当供养僧。若供养僧,则得具足供养三归。摩诃波阇波提即答我言:众僧之中,无佛无法,云何说言供养众僧则得具足供养三归?我复告言:汝随我语,则供养佛;为解脱故,即供养法;众僧受者,则供养僧。善男子,是故三归不得为一。善男子,如来或时说一为三、说三为一,如是之义,诸佛境界,非是声闻、缘觉所知。”

迦葉复言:“如佛所说,毕竟安乐名涅槃者,是义云何?夫涅槃者,舍身舍智。若舍身智,谁当受乐?”

佛言:“善男子,譬如有人,食已心闷,出外欲吐。既得吐已,而复回还,同伴问之:汝今所患,竟为差不?而复来还。答言:已差,身得安乐。如来亦尔,毕竟远离二十五有,永得涅槃安乐之处,不可动转,无有尽灭,断一切受,名无受乐。如是无受,名为常乐。若言如来有受乐者,无有是处。是故毕竟乐者即是涅槃,涅槃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

迦葉复言:“不生不灭是解脱耶?”

“如是,如是,善男子,不生不灭即是解脱,如是解脱即是如来。”

迦葉复言:“若不生灭是解脱者,虚空之性亦无生灭应是如来,如如来性即是解脱。”

佛告迦葉:“善男子,是事不然。”

“世尊,何故不然?”

“善男子,如迦兰伽及命命鸟,其声清妙,宁可同于乌鹊音不?”

“不也,世尊。乌鹊之声,比命命等,百千万倍,不可为比。”迦葉复言:“迦兰伽等,其声微妙,身亦不同,如来云何比之乌鹊?无异芥子比须弥山。佛与虚空亦复如是,迦兰伽声,可譬佛声,不可以喻乌鹊之音。”

尔时,佛赞迦葉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解甚深难解。如来有时以因缘故,引彼虚空以喻解脱,如是解脱即是如来。真解脱者,一切人天无能为匹,而此虚空实非其譬,为化众生故以虚空非喻为喻。当知解脱即是如来,如来之性即是解脱,解脱、如来无二无别。

“善男子,非喻者,如无比之物不可引喻,有因缘故可得引喻。如经中说:面貌端正如月盛满,白象鲜洁犹如雪山。满月不得即同于面,雪山不得即是白象。善男子,不可以喻喻真解脱,为化众生故作喻耳。以诸譬喻,知诸法性,皆亦如是。”

迦葉复言:“云何如来作二种说?”

佛言:“善男子,譬如有人执持刀剑,以瞋恚心欲害如来,如来和悦无恚恨色,是人当得坏如来身成逆罪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身界不可坏故。所以者何?以无身聚唯有法性,法性之性理不可坏,是人云何能坏佛身?直以恶心故成无间。以是因缘,引诸譬喻,得知实法。”

尔时,佛赞迦葉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我所欲说,汝今已说。又善男子,譬如恶人欲害其母,住于野田在谷积下。母为送食,其人见已,寻生害心,便前磨刀。母时知已,逃入积中。其人持刀,绕积边斫,斫已欢喜生已害想。其母寻出,还至家中。于意云何?是人成就无间罪不?”

“世尊,不可定说。何以故?若说有罪,母身应坏,身若不坏,云何言有?若说无罪,生已杀想,心怀欢喜,云何言无?是人虽不具足逆罪,而亦是逆。以是因缘,引诸譬喻,得知实法。”

佛赞迦葉:“善哉!善哉!善男子,以是因缘,我说种种方便譬喻以譬解脱。虽以无量阿僧祇喻,而实不可以喻为比。或有因缘亦可喻说,或有因缘不可引譬。是故解脱成就如是无量功德趣涅槃者,涅槃如来亦有如是无量功德,以如是等无量功德成就满故,名大涅槃。”

迦葉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始知,如来至处,为无有尽。处若无尽,当知寿命亦应无尽。”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能护持正法。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断烦恼诸结缚者,当作如是护持正法。”

End

黄念祖:至心精进 第五卷

至心精进 第五卷黄念祖老居士【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拔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无上正等正觉。欲令我作佛时。智

大般涅槃经 第一卷

寿命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尸那国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尔时,世尊与大比丘八十亿百千人俱前后围绕。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以佛神力出大音声。其声遍满乃至有顶,随其类音普告众生:今日如来、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五卷

卷第五: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五【白话】接着,更有普贤菩萨摩诃萨,进人了不思议的解脱门方便海,也进入了如来的功德海。这些不可思议的解脱门方便海中,有解脱法门,是为庄严清净一切诸佛国土,并调伏众生,令他们究竟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五卷

古尊宿语录 第五卷○临济(义玄慧照)禅师语录之余师问洛浦云:従上来一人行棒一人行喝。阿那个亲。洛浦云:总不亲。师曰:亲处作么生?洛浦便喝。师便打。一日大觉到参。师举起拂子。大觉敷坐具。师掷下拂子。大觉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五卷

景德传灯录 第五卷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法嗣四十三人。一十九人见录一十人旁录。西印度堀多三藏。韶州法海禅师。吉州志诚禅师。匾檐山晓了禅师。河北智隍禅师。洪州法达禅师。寿州智通禅师。江西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五卷

五灯会元 第五卷○六祖大鉴禅师法嗣△青原行思禅师吉州青原山静居寺行思禅师,本州安城刘氏子。幼岁出家,每群居论道,师唯默然。闻曹溪法席,乃往参礼。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甚么来?师曰:圣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五卷

碧岩录 第五卷⊙碧岩录第四十一则垂示云:是非交结处,圣亦不能知;逆顺纵横时,佛亦不能辨。为绝世超伦之士,显逸群大士之能,向冰凌上行,剑刃上走。直下如麒鳞头角,似火里莲花。宛见超方,始知同道。谁是好手者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五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五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五师在蒋山受敕。拈示众云。大众见么。龙飞凤舞降自九重。佛祖纲宗尽在里许。却请维那对众宣读。升座。僧。问承师有言。龙飞凤舞降自九重。此意如何。师云。无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育王广利禅寺语录 第五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育王广利禅寺语录 第五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师绍兴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于明州报恩光孝禅寺开堂。宣疏拈香祝圣罢。乃就座。天童和尚白槌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师云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五卷

祖堂集 第五卷祖堂卷五大颠大颠和尚嗣石头,在潮州。元和十三年戊戌岁迎真身,元和皇帝于安远门躬自焚香,迎候顶礼。皇帝及百寮俱见五色光现,皆云是佛光,百寮拜贺圣感。唯有侍郎韩愈一人独言不是佛光,不肯拜贺圣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五卷

禅林僧宝传 第五卷潭州石霜诸禅师禅师名庆诸、庐陵新淦陈氏子也。生而神俊、标致闲暇。年十三、独游南昌。爱西山、往游览忘返。沙门绍銮与语奇之。谓人曰、此儿自奋如此。他日未易量也、容纳之。诸事之、十年如一日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五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五卷往生比丘第三之四明 梵琦梵琦。字楚石,俗姓朱,浙江宁波象山人。母亲梦见太阳堕入怀中而生下梵琦。九岁时,出家于永祚寺。十六岁获准剃度,依止晋翁询法师,阅读《首楞严经》而有所省悟。后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