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五卷 菩提资粮论 - 乾隆大藏经
2025-07-17 13:32

第五卷 菩提资粮论

问得力菩萨于众生中。云何应修行。答。

诸论及工巧明术种种业

利益世间故出生建立之

于中书印算数。矿论医论。能灭鬼持被毒论等。出生村城园苑河泉陂池花果药林论等。显示金银真珠鞞琉璃贝石(石白如贝)珊瑚宝性论等。记说日月星曜地动梦相论等。相诸身分支节论等。如是等无量诸论。能与世间为利乐者。劫转坏时悉皆灭没。劫转生时还于人间出生建立。如木铁瓦铜作等。工巧非一。能灭鬼持颠狂被毒。霍乱不消食诸逼恼等。种种明术雕画绣织作等。种种事业。能与世间为利乐者。皆亦出生及令建立。

随可化众生界趣及生中

如念即往彼愿力故受生

诸摩诃萨随何世界。若天人等趣。若婆罗门刹帝利鞞舍等生。于彼彼处。若有可化众生。为起无量思念。欲化彼等众生故。随彼色类长短宽狭音声果报。得令众生受化之事。即应作愿。起彼色类长短宽狭音声果报。令彼众生速受化故。

于种种恶事及谄幻众生

应用牢铠钾勿厌亦勿惮

若以骂詈恐动嫌恨鞭打系闭诃责如是等恶事加我。及诸众生无量谄幻知不可化。以彼等故不应自缓铠钾。亦勿厌流转。勿惮求菩提。又应发如是心。我不为无谄无幻众生而着铠钾。我正为彼等众生着此铠钾。我当作如是事发起精进。为令彼等众生速得建立无谄无幻故。应当如是自牢铠钾。

问已说得力菩萨修行。云何未得力菩萨修行。答。

具足胜净意不谄亦不幻

发露诸罪恶覆藏众善事

具足胜净意者。谓增上意。又是善增也。意者心也。即彼心具足。名具足胜净意。不谄亦不幻者。谄谓别心。别心者不质直也。又谄者名为曲心。幻者谓诳也。若心不曲不诳。彼是不谄不幻。发露诸罪恶者。若有罪恶显说发露彼名发露诸罪恶。覆藏众善事者。若有善业竟大覆藏。彼名覆藏众善事。若菩萨欲疾得菩提。应当具足净意不谄不幻发露罪恶覆藏善事。是故世尊说云。谄非菩提。幻非菩提。

清净身口业亦清净意业

修诸戒学句勿令有缺减

此诸菩萨欲与修念相应故。先当清净身口意业。于中杀生不与取非净行等三种身恶行。应当清净。与此相违三种身善行。应当受之。妄语破坏语粗恶语杂戏语等四种口恶行。应当清净。与此相违四种口善行。应当受之。贪嗔邪见等三种意恶行。应当清净。与此相违三种意善行。应当受之。诸波罗帝摹叉学句。亦当受而随转。于彼学句。无有知而故破。若缺漏戒者。于修念中。心则不定。

安住于正念摄缘独静思

用念为护己心得无障心

如是于戒正清净已。断除五盖。于空闲净洁离众之处。少声少喧少蚊虻蛇虎贼等。不甚寒热不置卧床。若立若经行若结加坐。或于鼻端或于额分。回念安住随于一缘善摄作已。若于境界有躁动心。则用念为守门。如是置守护已。远离障碍贼心。独在一处无散乱意。而修习思惟。

若起分别时当觉善不善

应舍诸不善多修诸善分

于思惟时若起分别。即于起时觉此分别。若是不善即应舍离勿令复增。若是善分唯当数数多作。不应散乱。如室中灯不闭风道。

缘境心若散应当专念知

还于彼境中随动即令住

于中修定比丘。心思惟时专意莫乱。若心离境即应觉知。乃至不令离境远去。还摄其心安住境中。如绳系猿猴系着于柱。唯得绕柱不能余去。如是应以念绳系心猿猴系着境柱。唯得数数绕于境柱。不能余去。

不应缓恶取而修于精进

以不能持定是故应常修

缓者谓离策勤。恶取者谓非善取(谓太急也)。若欲成就三摩提者。不应缓作及恶取精进。以缓作及恶取精进。不能持三摩提。是故修定行者。应常正修。

若登声闻乘及以独觉乘

唯为自利行不舍牢精进

若欲登声闻乘及独觉乘。唯为自利故。自涅槃故。尚于昼夜不舍牢固精进。策勤修行。

何况大丈夫自度亦度人

而当不发起俱致千倍进

然此菩萨应于流转河中度诸众生。亦应自度。何得不发起过彼声闻独觉乘人。俱致百千倍精进也。如自度流转之河度他亦如是。

半时或别行一时行余道

修定不应尔应缘一境界

今此一日不应半时修习别定。余时之中复行异道。唯于一定应善缘境。心随一境。勿向余处。

于身莫有贪于命亦勿惜

纵令护此身终是烂坏法

应当生如是心。我此身中。唯有薄皮厚皮肉血筋骨髓等。终归干枯。我此寿命亦当终尽。彼丈夫精进丈夫势力丈夫健行。我亦应得。若其未得。我于精进不应赊缓。虽复百岁护此烂身。必定当是破坏之法。

利养恭敬名一向勿贪着

当如然头衣勤行成所愿

今此若在旷野宿住之时。勿贪身命于中游行。若有利养恭敬名闻起时。不应贪着。为自愿成就故。应速勤行。如然头衣。

决即起胜利不可待明日

明日太赊远何缘保瞬命

彼于如然头衣勤行之时。明日赊远莫待明日。若于我身有胜利者。决即发起。应当生如是心。何缘能保开眼合眼时命。我今即起胜利。明日太远。莫待明日。

安住于正命如食爱子肉

于所食啖中勿爱亦勿嫌

如是定行比丘。若村若僧坊中。随有如法无所讥嫌乞得食已。勿起贪心爱着。亦勿嫌之。应当安住正念。如食所爱子肉。但为身住不坏存于寿命。摄护净行故。犹如昔云夫妻行旷野时。共食子肉。

出家为何义我所作竟未

今思为作不如十法经说

应当如是观察。我为何义故而行出家。为畏不活耶。为求沙门耶。若为求沙门者。应作是念。我于沙门之事。为已作为未作为今正作。如其未作及正作者。为成就因缘故。应当精勤。我离家类则名非类。应数思念。我之活命系在于他。我亦应作别异仪式。我自于戒得无嫌不。有智同净行者。于我戒所复无嫌不。我已与诸恩爱其相别异。不与共俱。我属于业。业之所。生受用于业。业是所亲依业而行。我所作业。若善若恶我当自受。我于昼夜云何而过。我喜乐空寂不。我有上人法不。能得圣人胜知见不。若当后时同净行者问我之时说之不惭。应数思念此等十法。所谓定行比丘。应数思念。

观有为无常若无我我所

所有诸魔业应觉而舍离

有为谓因缘和合生。以因缘和合生故。彼无我所。以有为故彼是无常。若是无常。彼为他所逼迫故苦。若苦彼不自在转故无我。于有为法应如是观。所有诸魔业应觉而舍离者。或于菩提心六度相应经中作不欲乐因缘散乱因缘赊缓因缘障碍因缘。若从自起若从他起。皆应觉知。于此诸恶魔业。皆觉知已离之。莫令彼自在行。

根力与觉分神足正断道

及以四念处为修发精勤

信精进念定慧。是为五根。信精进念定慧。是为五力。念择法精进喜猗定舍。是为七觉分。欲定精进定心定思惟定。是为四神足。未生恶不善法为令不生。已生恶不善法为令其断。未生善法为令其生。已生善法为令其住。生欲发勤摄心起愿。是为四正断。正见正分别。正语正业。正命正发行。正念正定。是为八分圣道。身受心法。是为四念处。此等三十七助菩提法。为修习故。发起精勤。

心与利乐善作传传生处

及诸恶浊根彼当善观察

心若调伏守护禁系。则与诸利益安乐善事。作传传生因。若不调伏不守护不修习不禁系。则与诸无利恶浊为根知已。于彼应极观察。生住异相故。内外两间不住故。过去未来现在世不俱故。无处来故。无处去故。刹那罗婆牟呼利多时中不住故。犹如幻故。为修习故。应当观察。

我于善法中日日何增长

复有何损减彼应极观察

若佛世尊所说。施等善法能出生菩提者。我于彼诸善法。有何增长有何损减。常应如是专精观察。日日之中。起而复起。

见他得增长利养恭敬名

微小悭嫉心皆所不应作

若见余同净行者。或沙门。或婆罗门。增长利养恭敬名闻之时。亦不应生微小悭嫉。复应思量生如是心。我亦喜得众生利养衣服饮食卧床病缘药等众具。我亦喜得在家出家之所恭敬。我亦喜得具足可赞之法。

不羡诸境界行痴盲哑聋

时复师子吼怖诸外道鹿

若见他人增长利养恭敬名闻之时。于色等境界中。不应稀羡。于爱不爱色声香味中。虽非痴盲哑聋。而作痴盲哑聋之行。若有力能莫常哑住。应以正法遣惑破系时到。为怖外道鹿故。及住持正教故。复当震师子吼。我已解释修心。今当解释修相。所谓。

奉迎及将送应敬所尊重

于诸法事中随顺而佐助

于所尊重奉迎将送。于听法时花鬘供养。修理支提等法事中恭敬作故。当得手足轮相。彼又是大眷属先相。

救脱被杀者自然增不减

善修明巧业自学亦教他

有被杀者救令解脱。护命因缘离于杀生。受此等业长夜习近故。当得长指相足跟平正相身直相。彼是长寿先相。自所受善法。受已增长不令损减故。当得足趺高如贝相毛上向相。彼二是法无减先相。善修明论工巧等业。自学及教他故。当得伊尼[跳-兆 尃]相。彼是速摄先相。

于诸胜善法牢固而受之

修行四摄事施衣及饮食

于诸最胜善法。牢固受之。习近多作故。当得善安立足相。彼是能作事业先相。修行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常习近故。当得手足网相。彼亦是速摄先相。以妙饮食衣服布施。常习近故。当得柔软手足相七处高相。彼二是得上妙饮食甜味。及衣服等先相。

不违乞求者和合诸亲戚

眷属不乖离施宅及财物

随所有物。若来求者。即施不违逆故。当得臂髀佣圆相彼是自在调伏先相。和合亲眷朋友共住。不令各各乖异。若乖异者亦使和合故。当得阴密藏相。彼是多子先相。布施舍宅财物。及施上妙床敷衣服堂殿宫等故。当得金色相细滑薄皮相。彼二是得上妙床敷衣服堂殿宫等先相。

父母及亲友随所应安置

所应安置处无上自在主

忧波弟邪夜(隋云近诵旧云和上者略而讹)阿遮利夜(隋云正行旧云阿阇梨者亦讹)父母兄弟等。所尊重者。随所应处安置。为无上自在主故。当得一孔一毛相白毫印面相。彼二是平等先相。

虽复是奴仆善说亦受取

应生最尊重施药愈诸病

施药愈诸病者。于病人所。施药给侍将息饮食。以给侍将息。病即能起故。当得髆间平满相味中上味相。彼二是少病先相。

前行善业首细滑美妙言

善为正意语前后无不供

前行善业首者。园林会堂义井花池饮食花鬘。于难行处起桥。及造僧坊游处等中。劝励他人自为前导。所施过他故。当得尼瞿嚧陀普圆身相顶髻相。彼二是胜主先相。细滑美妙言者。长夜真实细滑语故。当得广长舌相梵音相。彼二是得五分五分语道具足音先相。五分五分语道具足音者。一者可知。二者易解。三者乐闻。四者不逆。五者深。六者宽远。七者无嫌。八者悦耳。九者辩正。十者不杂(二种五分故有十也)。善为正意语者。长夜实语正意语故。当得师子牙相。彼是爱语先相。前后无不供者。他人虽有前后。然皆供养无不供养。以如法威仪平等威仪故。当得齐平齿相细滑齿相。彼二是善净眷属先相。

不坏他眷属慈眼观众生

亦不以嫌心皆如善亲友

于诸众生。作怀抱慰喻摄受之心。以不贪不嗔不痴眼观故。当得青眼相牛王眼睫相。彼二是爱眼观先相。

我已解释三十二大丈夫相出生之业。别有种种菩萨之行。今当解释。

应当如所言即随如是作

如言若即作他人则生信

应当如言即如是作。若如所言即如是作。他则生信。随有言教。即当信受。

应当拥护法觉察放逸者

及作金宝网罗覆于支提

于此法中应自拥护。若有背法放逸众生。于彼亦应方便觉察令其向法。及于如来支提之所。应以种种宝网罗覆。为令相好满足故。

有欲求婇女庄严以施之

亦与说佛德及施杂光璎

若有求婇女者。即便庄严婇女。而以布施。此诸婇女普皆端正。以此布施。为令自意所求爱事皆满足故。又以无量异种。说佛功德之法。应在集会之处。高出美妙悦意之声。而为演说。为得诸声分清净故。又以种种光明照曜璎珞之具。悦彼心眼而以布施。为得诸随形好满足故。

造作佛形像端坐胜莲花

及于六法中修习同喜乐

以金银真珠贝石等造作佛像。坐胜莲花。为得化生。及为得佛身故。六种同喜法者。于彼同梵行中。慈身业口业意业。不分受用物。戒具足见具足。此等六种同喜法中。应数习近。为得徒众。不被诸外论众所坏故。

可供无不供为命亦不谤

佛之所说法及以说法人

可供无不供者。于中应可供养。所谓和上阿阇梨父母兄等。无不供养者。无不敬畏。虽为活命。终不谤法及此说佛法人。亦不应谤。不应轻欺。为护自善助故。

金宝散教师及教师支提

若有忘所诵与念令不失

应以金银散于教师。亦应以摩尼金宝散教师宝支提。菩萨有三摩提。名现在佛对面。住此等三摩提。于生生中。现前修习为得闻持故。若有众生忘失所诵引世利乐经书。于彼众生。与作忆念。为不忘失菩提心故。及为得忆念现知故。

未思所作已勿躁勿随他

外道天龙神于中皆莫信

所作业行。若身口意。于中诸处。若未思所作已。勿为躁急。亦勿随他。应如是行。若异于此则生热恼亦是悔因。于游行出家尼揵等诸外道及于天龙夜叉揵闼婆等中。皆不应信。

心应如金刚堪能通诸法

心亦应如山诸事所不动

安置其心应如金刚。有慧力堪能故。于诸世出世法中。如其自性如实通达。于诸事中安置其心。亦应如山。八种世法。所不能动。

喜乐出世语莫乐依世言

自受诸功德亦应令他受

或有言说能出世间。若与佛法僧相应。若与六度相应。若与菩萨地相应。若与声闻独觉地相应。彼中应作喜乐。或有言说依止世间。增长世间。与贪嗔痴相应。彼中不应喜乐。若有诸受戒学头多等殊胜功德善人所赞所受取者。于彼等中皆应受取。亦应令他受此功德。

修五解脱入修十不净想

八大丈夫觉亦应分别修

于中解脱入者。一者为他说法。二者自说法。三者自诵法。四者于法随觉随观。五者取随何等三摩提相。此是五解脱入。应当念修。十不净想者。谓膖胀想。青瘀想。脓烂想。溃出想。啖想。断解想。分散想。血涂想。肉落想。骨想。此是十不净想。贪若生时应当念修。本为断除欲贪故。八大丈夫觉亦应分别修者。于中有八大丈夫觉。谓少欲是法多欲非法。是为初觉。知足是法不知足非法。是为第二。远离是法杂闹非法。是为第三。发精进是法懈怠非法。是为第四。安住念是法忘失念非法。是为第五。入定是法不入定非法。是为第六。智慧是法无智慧非法。是为第七。不乐戏论是法乐戏论非法。是为第八。此等八大丈夫觉。应当觉之。多欲等八不善助。应当断除。

天耳与天眼神足与他心

及与宿命住应修净五通

于中天眼天耳忆念宿住知他心神足。此等五种智通。应当修习。

End

心静,便是菩提

心静,便是菩提。静心,便是清喜。能心静的静心者,便是思想最饱满、心境最怡然、气质最韵致的快乐之人。静里才能听见咚咚心跳的声音,才能听到幽幽心音的淙淙;静里方可看见灵魂袅娜的娉姿,方可看到情丝万丈的旖旎

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

每当我们面对佛陀,反观其心, 佛是圆满的慈悲心, 清净心, 觉悟心, 平等心, 愿力心, 念念不舍众生的心, 而我们是有求的心, 执著的心,分别的心, 贪心、嫉妒心、嗔恚心、种种自私自利的心, 而虚度

黄念祖:至心精进 第五卷

至心精进 第五卷黄念祖老居士【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拔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无上正等正觉。欲令我作佛时。智

黄念祖: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

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

深心与菩提心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什么是深心呢?深心是菩萨净土,一切功德,万善庄严,没有哪一点不修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今天叫你做件小事,马上就想为什么找我,为什么不找别人?这样子怎么成就功德?什么是

大乘佛教的灵魂是发菩提心

大乘佛教不管是烧香拜佛、诵经磕头,还是闻思修行,任何一个善事都离不开菩提心。任何善事行善都要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去做,这样才能叫做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做大乘佛法。大乘佛教的灵魂

佛说菩提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万人,其名曰智幢菩萨、法幢菩萨、月幢菩萨、日幢菩萨、无量幢菩萨、跋陀波罗等,十六正士,文殊师利等。六十同意、弥勒菩萨等,贤劫一切菩提萨埵

为什么要孝顺父母?怎样将菩提心落实在孝道?

一、为什么要孝顺父母?知母:三界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无一不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大至老虎、狮子,小至蚊虫、蚂蚁,没有一个众生没有当过自己的父母。只是由于不断投生流转,现在认不出他们是自己的父母而已。实际上,每

菩提心

经上说:修行若不发菩提心,终成魔业。古德说: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由这两段经论看来,可知发菩提心,为修行上最起码和最重要之条件。那么,菩提心究竟是什么?含些什么意义呢?按菩提二个字是梵音,东

菩提树

◎ 吴冠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话已经不新鲜。全靠这公园养我们这方的老人和儿童。一位邻居指着我们楼群中的小公园感慨地说。我们这个公园长约数百米,宽约百米,布满高大的垂柳、雪松、槐树、泡桐及各种形态和色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智 敏我们修净土宗的,如果把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当做阿伽陀药的话,这就是无上的密。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可以包涵八万四千法门,这么多法门都摄在一句佛号里面,即是密法的陀罗尼总持法门

慎因果种菩提

慎因果种菩提◎ 土登相切桑布一谈到因果,学佛的人都头头是道,用来劝诫那些还在迷惑的人们.然而口上说得容易, 实际上真正畏因不行恶法的人少之又少, 这个不良现象让我们痛心不已! 为什么这么多的人造下恶因

菩提心影

律航法师大觉之由何所有,一念无明万象峙。大师久证无生理,来来生生空中迹。大愿无边尽虚空,不择六道作导师。万年一念本寻常,何争来早与来迟。上来八句偈颂,是律航为纪念慈老恩师示寂三周年而作的。此次永久纪念

菩提的训练

菩提的训练希阿荣博堪布世间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依赖各种因缘,念念生灭,没有什么是完全孤立、自给自足的。了解无我,可以帮助我们淡化分别念,认识到倾尽全力去搭建自我的堡垒、坚守人我的区别和界限,不仅是痛苦

菩提心的尊贵殊胜及其功德

首先来讲一讲发菩提心的尊贵:讲到菩提心的尊贵,要从比较上或举喻来说明,始能显示出来。佛陀在大乘经典中特别指出发菩提心的尊贵明文,可说是很多很多的,现我简单的举出几则来谈谈。经中举喻说:如有一大龙王,在

发菩提心 行菩萨道

◎虚 云今日诸位发心来归依三宝,老衲甚为欣慰。诸位远道过江来此,无非希望得些益处。但若想得益,自须有相当行持,如徒挂空名,无有是处。诸位须知现既归依,即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孙。但能敦品

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

此标题是出自《华严经》里的偈子,全偈应是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在日常的修学生活中,我独自思惟,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与佛陀教导的法相应。想起这首偈子,便想深入了解菩萨的心和众

青色菩提

青 色 菩 提◎ 证 严天堂和地狱都是用心和行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与地狱,要怕的是心的偏向。有人点灯求光明,其实真正的光明,在我们心里。佛前的灯不必刻意地去点,要紧的是点燃我们的心灯。 摘自《

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

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 济 群如何区分大乘与小乘?很多人都以为,修学大乘经典便是大乘行者,修学小乘经典便是小乘行者,却极少从自身的发心进行考量。汉传佛教为大乘佛教,因而,中国像教徒多以大乘行者自居,似乎

发本心而成菩提

◎ 夏坝降央克珠何谓发心?发者,是发起,故发菩提心者,便是发起成佛的心。简言之,发心即是发菩提之心。由其本初之心,加以助缘,而成就纯善之心,以助成大乘之行,此即为发起菩提之心。在佛法中,发菩提心者,崇

烦恼菩提

◎ 慧 明 诸同学!何谓烦恼菩提?盖烦恼与菩提,不出一心。烦恼之事,确是修行人证悟菩提必有的过程,今略说之。烦恼菩提,含有二义:一则火中生莲义,二则转识成智义。 云何火中生莲义?火喻烦恼,莲喻菩提。烦

陈兵: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

问: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答:《发菩提心经论》里面讲,有五种观察发起菩提心。但是发起以后是不是非常真实呢?也未必。有一个大乘经里讲,发菩提心有七种,只有前面三种发了以后不退转,后面四

王骧陆:菩提法用 性灵

性灵宇宙间一切一切,由人类以至万物,无不各有其性,即无不各有其灵,灵是灵用。如铁有坚性,有坚的妙用,这是铁的灵;棉花有柔性,即有柔的灵用,这是棉的灵。但棉和铁,不能自启其用,而人为万物之灵,其灵特异,

王骧陆:菩提法用 人才

人才一所大房子的建设,必需要坚固合度的材料,一个国家的建设,也必需厚重干练的人才。但才不才,各有地位和立场,亦如器之厚薄,经用不经用。所以,才以德为体。譬如一把刀,锋利是用,坚刚是体,真正纯刚利剑,虽

王骧陆:菩提法用 父亲节

父亲节做父亲的居然也有了节,真是奇事。大概是原子炸弹的感应力吧,否则这两个字早已没人顾问。想不到也有登报的命运,并且年年八月八日做纪念,定为父亲节。世上许多做父亲的不知有何感想,这一天仅仅是父亲受儿女

雪漠:烦恼与菩提是一体两面

烦恼与菩提是一体两面烦恼与菩提,二者亦无别。放下不执著,住此本元心。有朋友问我什么叫“成就”,我用《西夏咒》里的一句话回答了他:“何为成就?大贪大嗔大痴也。欲由凡入圣,大贪;连我执也斩,大嗔;明知不可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林克智:菩提达摩禅学及其现实意义

少林名刹远承祖灯。卓立道风,龙象辈出,已历1500个春秋。随着国家昌盛繁荣,法运回升,少林文化也由衰而兴。为更好地体现寺院特色与弘扬禅宗祖庭及其禅法,特撰此文。一、菩提达摩行略菩提达摩(?-536,一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9:魔障即菩提

49:魔障即菩提魔有外魔、心魔之别。外魔不过是另类较为高级的生命,也是有情众生修行不成功不圆满才会报得的一些生命样式,因为他们同我们人类不大一样,所以被我们统称为魔。当我们修行层次较高,或特定机缘下他

林克智:菩提心是学佛的根本

心是一切善恶法的根源,是万法的根本。我们日常思虑之心,可为善、亦可为恶,十法界不离此心,成菩提亦即此心,唯菩提心是真心,其余皆妄。我们修学佛法是要学佛的觉,非单靠那些仪式、仪轨可成。因而我们学佛必须具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内容提要:阿难问世尊:若离明暗,毕竟无所见。若无前尘,毕竟无念。顺推逆推,反复推求,根本没有我心,亦没有心所。将由什么发因地心求无上菩提?世尊批

西天二十八祖之二十八祖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

须菩提之听故事长信心

「她们穿著宫妃的服饰,珠光宝气,使人一看,就知她们不是天上的仙女,定是人间的王妃。她们手拉着手,嬉笑着走到我的面前,向我问道:「『修道者!你为何一个人在这深山丛林里修道?难道你不怕虎豹豺狼会伤害你吗?

须菩提之归投佛陀

有一次,佛陀在须菩提的故乡布教,乡人纷纷传说,说佛陀是一切智人,论到智慧,世间上没有人能够和佛陀相比。这样的议论早就传到须菩提的耳中,而且,他的父母跟随乡人,都皈依了佛陀。须菩提家中,一向信仰传统的婆

须菩提之涕泪悲泣

般若会上涕泪悲泣须菩提在佛陀的僧团中,修道闻法,非常热心。尤其是四处十六会的般若法会,须菩提如不去其他的地方教化,从不缺席。有一次,佛陀在祇园精舍预备讲说《金刚般若》的时候,千百位弟子从城中托钵乞食回

须菩提之什么是空

须菩提在大觉者佛陀的教导下,明白宇宙人生的事物是因缘和合的,一切是因缘所成,一切也由因缘所灭。因缘,就是「空」的最好注解。空,不是空了没有的空,不是空空洞洞的空。空,不离开因果事物而有空,空不是破坏因

须菩提之空生吉兆

大圣佛陀对宇宙人生所发表的言说,其数之多,真是浩如烟海,无有边际。不容怀疑的,佛陀所有的教法中,皆是以大乘法为中心,在大乘法中又以般若为中心。什么是般若?最好的解释,就是觉知「空」的智能。空,太玄妙了

须菩提的故事

大圣佛陀对宇宙人生所发表的言说,其数之多,真是浩如烟海,无有边际。不容怀疑的,佛陀所有的教法中,皆是以大乘法为中心,在大乘法中又以般若为中心。什么是般若?最好的解释,就是觉知「空」的智慧。空,太玄妙了

须菩提之乞富不乞贫

须菩提出家以后,过着三衣一钵的生活,每天上午到街坊上托钵乞食,下午就跟随佛陀听教参禅。比丘们每日出外托钵乞食,总是遵照佛陀的法则,次第行乞,一个个,一排排,无论人家施舍与否,都必须经过。可是须菩提过乞

须菩提是不是菩提老祖

《西游记》原文第一次提到此君,是第一回悟空求师时樵夫指抄路:“那洞中有一个神仙,袭称名须菩提祖师。”后文提到悟空的师父,都是“菩提祖师”,没有“须”字。“须”在古代白话百里,有“理应、理当、应当”之意

须菩提为何被称为解空第一

须菩提从小时候性就很单纯、乖巧、用功,所请来的教师向他所讲的道理,不管是婆罗门的教法,人世间一切的法,听了就了解了,不只是了解,还可以体会到“以整化为零便是空”这样的道理。所以他对一切的东西都很疼惜,

须菩提是谁

须菩提出生婆罗门教家庭。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长者鸠留之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恒乐安定、善解空义、志在空寂”著称,号称“解空第一”。每次化缘都去有钱人家里化缘。须菩提智慧过人,然性恶劣,嗔恨炽盛,为

世尊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

他悟出了诸法无常、缘起性空的道理。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发现了妄想,发现妄想掩盖了佛性,是一切众生沉迷不悟、流转六道的原因。我们学佛修行,就是别胡思乱想,就是要打掉妄想,要把八识田里的妄想,一个一个打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四十三节 道力业力烦恼菩提

第四十三节 道力业力烦恼菩提大慧曰:『有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盖无始时来,熟处太熟,生处太生,虽暂识得破,终是道力不能胜他业力。且那个

什么叫菩提心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

菩提心是啥?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发菩提心的方法

经常有人说要发菩提心做大乘人。我是由衷的随喜赞叹。但是,大多数人发菩提心只是发了外表而菩提心的根本确缺失了。菩提,其实就是佛,又名自性清净心、真如。发“菩提心”,就是我们用来修行的五蕴身随学“菩提”,

发菩提心有什么意义

大乘佛教鼓励我们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广行六度四摄,圆成无上佛果。四大菩萨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观音菩萨代表大慈悲,地藏菩萨代表大愿力,文殊菩萨代表大智慧,普贤菩萨大愿大行。要有悲心,要有智慧,要有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