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五卷 十地经论 - 乾隆大藏经
2025-07-19 10:27

第五卷 十地经论

明地第三

论曰。依第三明地差别有四分。一起厌行分。二厌行分。三厌分。四厌果分。起厌行者。谓十种深念心。厌行者。观一切行无常乃至未入禅。厌者四禅四空三摩跋提。厌果者。四无量等净深心应知。

经曰。诸佛子。菩萨善清净心行第二地已。欲得第三菩萨地。当起十种深念心。何等为十。一净心。二不动心。三厌心。四离欲心。五不退心。六坚心。七明盛心。八淳厚心。九快心。十大心。菩萨以是十种深念心得入第三地。

论曰。是中十种深念心者。一依彼起净深念心。如经净心故。二依不舍自乘。如经不动心故。三志求胜法起善方便。此能厌患当来贪欲。四依现欲不贪。如经厌心故。离欲心故。五依不舍自乘进行。如经不退心故。六依自地烦恼不能破坏。如经坚心故。七依三摩跋提自在。如经明盛心故。八依禅定自在有力。虽生下地而不退失。如经淳厚心故。九依彼生烦恼不能染。如经快心故。十依利益众生不断诸有。如经大心故。已说起厌行分。次说厌行分。厌行有三种。一修行护烦恼行。二修行护小乘行。三修行方便摄行。修行护烦恼行者。观一切行无常无有救者。此二十句示现云何观一切行无常。

经曰。诸佛子。是菩萨住第三菩萨地已。正观有为法一切行无常。苦不净无常败坏不久住。念念生灭不从前际来。不去至后际。现在不住。如是正观一切诸行。

论曰。是中命行不住故。总明无常观。如经正观有为法一切行无常故。云何此无常。何者是无常。如是正观。云何此无常者。依身转时力生三种苦。如经苦故。依饮食力形色增损等。如经不净故。依不护诸恶力横夭寿等。如经无常故。依世界成力灭坏故。如经败坏故。资生依主无有定力一处不住。如经不久住故。何者是无常者。无常有二种。一者少时。如经念念生灭故。二者自性不成。实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中。不生不转不住。如经不从前际来不去至后际现在不住。如是正观一切诸行故。如是观一切有为法。无常行中无有救者。

经曰。是菩萨如是真实观见一切行。无有救者无所依止。共忧共悲共热恼。憎爱所系忧恼转多。无有停积。常为贪嗔痴火所然。见身无量病苦增长。

论曰。是菩萨如是真实观见一切行无有救者。第二十句说此无救有九种。一者于无常未至中无所依告。如经无所依止故。二者无常既至无能救者。以无常至故多共忧苦。如经共忧故。三者中间同悲。如经共悲故。四者同苦恼事中忧悲随逐。其力虚弱转增热恼。如经共热恼故。五者追求资生时。欲所爱事不欲不爱。如是妄想爱憎常缚。如经憎爱所系故。六者受用时中乐少苦多。如经忧恼转多故。七者于身老时中少壮盛色不可复集。如经无有停积故。八者于少壮时具三种受贪等常烧。如经常为贪嗔痴火所然故。九者于年衰时无量病苦增长。如经见身无量病苦增长故。后三句皆明身患事。何故不在初说。示身数数患事故。云何修行护小乘行。

经曰。是菩萨见如是已。于一切行转复厌离。趣如来智慧。是菩萨见如来智慧不可思议。无等无量难得无杂。无恼无忧。能至无畏安隐大城不复转还。见能救无量苦恼众生。

论曰。修行护小乘者。于一切有为行生厌离已。趣向佛智慧。依如来智有二种大。一摄功德大。二清净大。摄功德大者有五种。一者神力摄功德大。如经是菩萨见如来智慧不可思议故。二者无比摄功德大。无有敌对。如经无等故。三者大义摄功德大。广能利益无量众生。如经无量故。四者无讥嫌摄功德大。希有难得。如经难得故。五者不同摄功德大。诸外道不杂。如经无杂故。清净大者。离烦恼使苦得涅槃故。离烦恼使者。离烦恼习无明不杂。如经无恼故。离苦者。苦根本尽忧悲随尽。如经无忧故。得涅槃者。如经能至无畏安隐大城故。菩萨至涅槃城不复退还。而能利益众生。得世间出世间涅槃胜事。如经不复转还故。见能救无量苦恼众生故。依无救众生起十种殊胜心。

经曰。菩萨如是见如来智无量。见一切有为行无量苦恼。复于一切众生转生殊胜十心。何等为十。所谓众生可愍孤独无救生殊胜心。恒常贫穷生殊胜心。三毒之火炽然不息生殊胜心。闭在三有牢固之狱生殊胜心。常为烦恼诸恶稠林所覆生殊胜心。无正观力生殊胜心。远离善法心无喜乐生殊胜心。失诸佛妙法生殊胜心。而常随顺世间水流生殊胜心。失涅槃方便生殊胜心。是名生殊胜十心。

论曰。是中无救者以孤独故。孤独无救有九种。一恒常贫穷孤独无救。二三毒之火炽然不息孤独无救。三闭在三有牢固之狱孤独无救。四常为烦恼诸恶稠林所覆孤独无救。五无正观力孤独无救。六远离善法心无喜乐孤独无救。七失诸佛妙法孤独无救。八而常随顺世间水流孤独无救。九失涅槃方便孤独无救。是中依欲求众生心无厌足。于他资财求无休息。此二应知。如经恒常贫穷生殊胜心故。三毒之火炽然不息生殊胜心故。依有求众生六道世间轮转故。彼因烦恼所覆故。常生难处故。如是三句次第应知。如经闭在三有牢固之狱生殊胜心故。常为烦恼诸恶稠林所覆生殊胜心故。无正观力生殊胜心故。依梵行求众生不起胜念者。怀增上慢者。无入涅槃心者。妄行外道者。如是四句次第应知。如经远离善法心无喜乐生殊胜心故。失诸佛妙法生殊胜心故。而常随顺世间水流生殊胜心故。失涅槃方便生殊胜心故。次说救度众生精进行发此十心。

经曰。是菩萨见诸众生界如是具受种种苦恼。已发大精进行。是诸众生我应救我应解。应令清净应令得脱。应着善处。应令安住。应令欢喜。应知所宜。应令得度。应令涅槃。

论曰。何处救度以何救度云何救度成。此分别救度众生差别。何处救度者。于业妄想中烦恼妄想中生妄想中。如经我应解故。应令清净故。应令得脱故。如是次第我应救度故。以何救度者。授三学摄取故。劝置持戒处故。劝住定慧处故。如经应着善处故。应令安住故。如是次第三昧地故。定慧合说。复劝置持戒处有二种。一除疑网令信戒故。如经应令欢喜故。二已入戒者令心乐住安固不动。如经应知所宜故。复劝住定慧处灭除掉没随烦恼使。如经应令得度故。云何救度成者。令得二种涅槃界。如经应令涅槃故。是名修行护小乘行。云何修行方便摄行。

经曰。菩萨如是善厌离一切有为行已。深念一切众生界。趣一切智智无量利益。即时依如来智慧救度众生。作是思惟。此诸众生堕在大苦烦恼业中。以何方便行而拔济之令住涅槃毕竟之乐。

论曰。是中厌离深念利益。示现三种因。一者远离妄想因。善厌离一切有为行故。二者不舍世间因。深念一切众生故。三者发精进因。趣一切智智无量利益故。于中趣利益处者。能修行彼道故。深念者能善化众生故。依如来智慧救度众生。此言示现发起方便摄行。如经作是思惟。此诸众生堕在大苦烦恼业中。以何方便行而拔济之令住涅槃毕竟之乐故。堕在大苦烦恼业中者。苦者生妄想。烦恼者烦恼妄想。业者业妄想。涅槃毕竟乐者。无上涅槃故。是中方便摄行有三种。一证毕竟尽。二起上上证毕竟尽。三彼起依止行。

经曰。是菩萨作如是念。不离无障碍解脱智处。彼无障碍解脱智处。不离一切法如实觉。彼一切法如实觉。不离无行无生行慧。如是智慧光明。不离禅方便决定智慧观。彼禅方便决定智慧观。不离闻慧方便。

论曰。证毕竟尽者。住无障碍解脱智中。如经是菩萨作如是念。不离无障碍解脱智处故。彼尽以如来所说一切法随顺如实觉起。以此如实觉起彼无障碍解脱智。如经彼无障碍解脱智处不离一切法如实觉故。此自相同相无分别行慧。如经彼一切法如实觉不离无行无生行慧故。如是智慧光明不离禅方便决定智慧观者。彼慧此中名光明。依是光明故名明地。彼菩萨于禅定中方便决定智慧观。如经彼禅方便决定智慧观不离闻慧方便故。彼禅方便者。得胜进禅故。决定者。于他决定故。智慧观者。自智慧观故。是名起上上证毕竟尽。彼如是智慧观依闻慧方便得。此是彼起依止行。闻慧方便是起所依。是故修行是名彼起依止行。是中行者。日夜求法闻法。如是次第依教依义。

经曰。菩萨如是正观知已。转复勤修求正法行。日夜常求。闻法喜法乐法依法随法益法思法究竟法归依法随顺行法。

论曰。是中求正法行者。依经教依义如前说。日夜常求闻法喜法乐法者。无慢心无妒心无折伏他心问义故。依法者。依大乘教法自见正取不忘失故。随法益法思法者。依读诵依为他说依静处思义故。究竟法者。依定修行故。归依法者。依出世间智故。随顺行法者依解脱。于诸佛解脱法随顺彼行故。是中求正法行常求闻法。此初二句示现常勤行故。喜法等九句示现正修行故。彼常勤行以何为因。示现恭敬重法毕竟尽故。彼菩萨以财为首。于财宝中及王位处。或生天处。世间净中及以己身以法为重。

经曰。菩萨如是方便求佛法故。无有诸财钱谷仓库宝藏等事而不能舍。于此物中不生难想。但于说法者生难遭想。是菩萨为求佛法故。无有所用外财而不能舍无有内财而不能舍。无有所作供给尊事而不能行。无有憍慢我慢大慢等而不能舍。质直柔软故。无有身苦而不能受。是菩萨得成就胜财心。若闻一句未曾闻法。胜得满三千大千世界珍宝。是菩萨得闻一偈正法生上财想。胜得转轮圣王位。复得胜财心。若得未曾闻法能净菩萨行。胜得释提桓因梵天王处无量劫住。是菩萨若有人来作如是言。我与汝佛所说法一句能净菩萨行。汝今若能入大炽然火坑受大苦者。当以相与。是菩萨作如是念。我受一句佛所说法能净菩萨行故。尚于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火从梵天投下。何况入小火坑。我等法应尽受一切诸地狱苦犹应求法。何况人中诸小苦恼。菩萨如是发精进行。修诸正法。随所闻法。于寂静处悉能正观。

论曰。彼菩萨为重法故。能舍一切财物。如经菩萨如是方便求佛法。乃至但于说法者生难遭想故。彼财所得处田宅等外财彼亦能舍。如经是菩萨为求佛法故。无有所用外财而不能舍故。及彼财所为内法此亦能舍。如经无有内财而不能舍故。及彼所为是亦能舍。身行恭敬奉给等。如经无有所作供给尊事而不能行故。谁于此物能得能舍。彼高大意此亦能舍。如经无有憍慢我慢大慢等而不能舍质直柔软故。所应护者彼亦能舍。种种身苦而无不受。如经无有身苦而不能受故。于得众多胜妙财宝然不爱乐。重法心成故。如经是菩萨得成就胜财心。乃至胜得满三千大千世界珍宝故。是名于财中胜。云何王位等中胜。是菩萨得法转生喜心成就。胜得转轮王位释梵天王等。如经是菩萨得闻一偈正法生上财想。乃至胜得释提桓因梵天王处无量劫住故。为求法故投身满三千大千世界炽然火中。及地狱中久受苦恼。如经是菩萨若有人来作如是言。我与汝佛所说法一句。乃至何况人中诸小苦恼故。是中闻一句法者。谓闻字句法。得闻一偈法者。谓闻偈法故。能净菩萨行者。谓闻义故。此正修行以何为因。示现依寂静处思惟正观故。如经菩萨如是发精进行。乃至悉能正观故。云何厌分。是菩萨闻诸法已。知如说修行乃得佛法。入禅无色无量神通彼非乐处。于中不染必定应作故。

经曰。是菩萨闻诸法已。降伏其心于空闲处心作是念。如说行者乃得佛法。不可但以口之所言而得清净。是菩萨住此明地因如说行故。即离诸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行。是菩萨灭觉观内清净心一处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二禅行。是菩萨离喜行舍忆念安慧身受乐诸贤圣能说能舍念受乐入三禅行。是菩萨断苦断乐先灭忧喜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四禅行。是菩萨过一切色想。灭一切有对想。不念一切别异想。知无边虚空即入无边虚空处行。是菩萨过一切无边虚空想。知无边识即入无边识处行。是菩萨过一切无边识想。知无所有即入无所有处行。是菩萨过一切无所有处。知非有想非无想安隐。即入非有想非无想处行。但随顺法行故而不乐着。

论曰。以何义故。入禅无色无量神通。为五种众生故。一为禅乐憍慢众生故入诸禅。二为无色解脱憍慢众生故入无色定。三为苦恼众生令安善处永与乐故。应解彼苦令不受故。入慈悲无量。四为得解脱众生故。入喜舍无量。五为邪归依众生故。入胜神通力。令正信义故。此地得不退禅故。名为三昧地。前地非无三昧此地胜故。是中禅无色差别有四种。一离障。二修行对治。三修行利益。四彼二依止三昧。是初禅中离诸欲恶不善法是名离障。如经即离诸欲恶不善法故。有觉有观是名修行对治。如经有觉有观故。喜乐是名修行利益。如经离生喜乐故。入初禅行是名彼二依止三昧。如经入初禅行故。第二禅中灭觉观是名离障。如经灭觉观故。内净是名修行对治灭觉观障。如经内清净心一处无觉无观故。心一处者。修无漏不断三昧行一境故。定生喜乐是名修行利益。如经定生喜乐故。入二禅行是名彼二依止三昧。如经入二禅行故。第三禅中离喜是名离障。如经离喜故。行舍忆念安慧是名修行对治。如经行舍忆念安慧故。身受乐是名修行利益。如经身受乐故。入三禅行是名彼二依止三昧。如经入三禅行故。第四禅中断苦断乐先灭忧喜是名离障。如经断苦断乐先灭忧喜故。舍念清净是名修行对治。如经舍念清净故。不苦不乐是名修行利益。如经不苦不乐故。入四禅行是名彼二依止三昧。如经入四禅行故。无色三摩跋提亦有四种。一离障。二修行对治。三修行利益。四彼二依止三昧。过一切色想者。过眼识想故。灭一切有对想者。耳鼻舌身识和合想灭故。不念一切别异想者。不念意识和合想故。意识分别一切法故。说别异想是名离障。如是对治过色等境界想。不分别色等境界见无我故。是名修行对治。知无边虚空者。是名修行利益。即入无边虚空行者。是名彼二依止三昧。过一切无边虚空想者。是名离障。如是对治过彼无边虚空见外念粗分别过患是名修行对治。知无边识者。是名修行利益。即入无边识行者。是名彼二依止三昧。过一切无边识想者。是名离障。如是对治过彼无边识见粗事念分别过患。是名修行对治知无所有者。是名修行利益。即入无所有行者。是名彼二依止三昧。过一切无所有想者。是名离障。如是对治过彼无所有见粗念分别过患。是名修行对治。知非有想非无想安隐者。是名修行利益。即入非有想非无想行者。是名彼二依止三昧。已说厌分。

云何厌果。谓四无量五神通等。云何四无量。

经曰。是菩萨慈心随顺广大无量不二。无嗔恨无对无障无恼害。遍至一切世间处法界世间最究竟虚空界。遍覆一切世间行。如是菩萨悲心随顺喜心。随顺舍心。随顺广大无量不二。无嗔恨无对无障无恼害。遍至一切世间处法界世间最究竟虚空界。遍覆一切世间行。

论曰。无量有三种。一众生念。二法念。三无念。众生念者。有四种相差别。一与乐。二障对治。三清净。四摄果。云何与乐。与三种乐。一与欲界乐。二与色界同喜乐。三与不同喜乐。彼离苦离喜故。不二者。亦是广大无量。如经是菩萨慈心随顺广大无量不二故。云何障对治。与不爱者与爱此障对治。如经无嗔恨无对故。云何清净。正断身心不调睡眠掉悔诸盖等。如经无障故。云何摄果。欲色界中受正果习果无苦事故。如经无恼害故。云何法念。遍一切处所有欲色无色界凡夫。有学无学众生等法。及众生所有分别作者皆能念知。如经遍至一切世间处故。无念者有二种。一自相无念。观法无我世间中最。如经法界世间最故。二遍至无尽观。如经究竟虚空界故。一切世间者。一切世界普行故。如经遍覆一切世间行故。诸神通者。四通明智第五明见。初一神通身业清净。天耳他心智二通口业清净。宿命生死智二通意业清净。一身通能到众生所。天耳他心二通能知说法音声义故。以知他心故。随种种言音皆能尽知。依于此义种种异名说随众生用故。去来二通尽知众生过去未来所应受化故。云何身通。

经曰。是菩萨现无量神通力能动大地。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现没还出石壁山障皆能彻过如行虚空。于虚空中加趺而去犹如飞鸟。入出于地如水无异。履水如地。身出烟焰如大火聚。身中出水犹如大云。日月有大神德有大威力而能以手扪摸摩之。身力自在乃至梵世。是菩萨以天耳界清净过人。悉闻人天二种音声若近若远乃至蚊虻蝇等悉闻其声。是菩萨以他心智如实知他众生心及心数法。有贪心如实知有贪心。离贪心如实知离贪心。如实知有嗔心离嗔心有痴心离痴心。如实知有染心离染心小心广心大心无量心摄心不摄心住定心不住定心解脱心不解脱心求心不求心。上心如实知上心。非上心如实知非上心。如是以他心智如实知他众生心及心数法。是菩萨如实念知无量宿命诸所生处。亦能念知一生二三四五乃至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亦能念知百生。念知无量百生无量千生无量百千生。念知成劫坏劫及成坏劫无量成坏劫。乃至念知百劫千劫百千劫亿劫百亿劫千亿劫百千亿劫。乃至念知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我本在某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生如是色如是饮食如是寿命如是久住。如是受苦乐。我于彼死生于此间。于此间死生于彼间。如是过去世种种相貌。说姓相等皆能念知。是菩萨天眼界清净过人。见诸众生若生若死形色好丑善行不善行贫贱富贵。是诸众生随所造业皆如实知。是诸众生成就身恶业。成就口恶业。成就意恶业。谤诸贤圣成就邪见。及邪见业因缘故。身坏命终必堕恶道生地狱中。是诸众生成就身善业。成就口善业。成就意善业。不谤贤圣成就正见。及正见善业因缘故。身坏命终必生善道及诸天中。如是菩萨天眼界清净过人。相貌姓名。见诸众生若生若死形色好丑善行不善行贫贱富贵。是诸众生随业受报皆如实知。是菩萨于禅解脱三昧三摩跋提能入能出。而不随禅解脱力生。随见能满菩提分法处。以愿力故而生其中。

论曰。身通者。得胜自在应知。自在有三种。一世界自在。能动世界大地。如经是菩萨现无量神通力能动大地故。二身自在。彼能散合隐显。如经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现没还出故。三作业自在。作业有八种。一者傍行无碍。如经石壁山障皆能彻过如行虚空故。二者上行。如经于虚空中加趺而去犹如飞鸟故。三者上下行。如经入出于地如水无异故。四者涉水不没。如经履水如地故。五者其身炽然。如经身出烟焰如大火聚故。六者身能注水。如经身中出水犹如大云故。七者身能摩扪。如经日月有大神德有大威力而能以手扪摸摩之故。八者自在。乃至梵世间器世间。随意转变得自在故。如经身力自在乃至梵世故。天耳通者。随能闻所闻如实示现清净谛闻故。过人者。远闻故过人。声者下乃至阿鼻地狱等声悉能闻故。如经是菩萨以天耳界清净过人故。随人天等所作音声现闻明了。乃至蚊虻蝇等微细音声亦能闻故。如经悉闻人天二种音声若近若远乃至蚊虻蝇等悉闻音声故。他心通者。他心差别有八种。一随烦恼。二使。三生。四学三昧行。五得三昧。六得解脱。七妄行正行。八余凡夫增上慢。随烦恼者。与贪嗔等和合。如经是菩萨以他心智如实知他众生心及心数法有贪心如实知有贪心乃至离痴心故。使者。有烦恼离烦恼等。如经如实知有染心离染心故。生者。人中小欲天中广色天中大。无色二解脱中无量。如经小心广心大心无量心故。学三昧行者。散心不散心。如经摄心不摄心故。得三昧者。入定不入定时及在定起时。如经住定心不住定心故。得解脱者。有缚无缚。如经解脱心不解脱心故。妄行正行者。于名闻中现起悕望顺不顺故。如经求心不求心故。余凡夫增上慢者。粗细习行故。如经上心如实知上心。非上心如实知非上心故。宿命智通者。谁能念智能念故。如经是菩萨如实念知无量宿命诸所生处故。念何等事。如经亦能念知一生乃至念知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故。云何念因名字差别。如经我本在某处如是名故。家差别。如经如是姓故。贵贱差别。如经如是生故。好丑差别。如经如是色故。供膳差别。如经如是饮食故。业行差别。如经如是寿命如是久住故。衰利成坏差别。如经如是受苦乐我于彼死生于此间于此间死生于彼间故。是中家差别者。谓父母差别。贵贱差别者。刹利婆罗门等差别。业行差别者。命差别时非时死故。是中种种相貌者。一切诸相差别。如经种种相貌故。说者名称。如经说故。姓相者家姓等故。如经姓相等皆能念知故。复有异义亦能念知一生二生。如是等是名相貌。说者。名等故。相者。我于彼死生于此间。如是等皆能念知故。生死智通者。谁能见。以天眼见故。清净者审见故。过人者远见故。如经是菩萨以天眼界清净过人故。见何等事。谓众生生死等。如经见诸众生若生若死乃至随所造业皆如实知故。云何见。如经是诸众生成就身恶业乃至随业受报皆如实知故。余者如前二地中说。善恶业报此亦如是应知。是中禅者四禅。解脱者四无色定。三昧者四无量。三摩跋提者五神通。能入能出者。即生心时随心用现在前故。而不随禅解脱力生者。彼淳厚深念心此成就示现。随见能满菩提分法处者。与诸佛大菩萨共生一处故。如经是菩萨于禅解脱乃至以愿力故。而生其中故。

经曰。是菩萨住菩萨明地已多见诸佛。以大神通力大愿力故。见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百千那由他佛多亿佛多百亿佛多千亿佛多百千亿佛多百千万亿那由他佛。以大神通力大愿力故。是菩萨见诸佛时。以上心深心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一切供具悉以奉施。以诸菩萨上妙乐具供养众僧。以此善根皆愿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诸佛所生上恭敬心专心听法。闻已受持如说修行。是菩萨观一切法不生不灭因缘而有。

论曰。一切法不生不灭者。于清净法中不见增。于烦恼妄想中不见减。因缘集生故。彼清净中。无一法可增。彼烦恼妄想中无一法可减。然依对治因缘故。离烦恼妄想。转胜清净般若现前。如经观一切法不生不灭因缘而有故。

经曰。是菩萨一切欲缚转复微薄。一切色缚一切有缚一切无明缚皆悉微薄。诸见缚者先已除灭。是菩萨住菩萨明地已。无量百劫无量千劫无量百千劫无量百千那由他劫无量亿劫无量百亿劫无量千亿劫无量百千亿劫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不复现集断于妄贪。不复现集断于妄嗔。不复现集断于妄痴。是菩萨彼诸善根转增明净。诸佛子。譬如本真金巧师炼治秤两等住转更精好光明倍胜。诸佛子。菩萨亦复如是。住菩萨明地已。无量百劫乃至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不复现集断于妄贪。不复现集断于妄嗔。不复现集断于妄痴。彼诸善根转增明净。是菩萨忍辱安乐心转复明净。同和心柔软心不嗔心不动心不浊心不高下我心众生所作不悕望心有所施作不望报心不谄曲心不稠林心转复清净。是菩萨四摄法中利益增上。十波罗蜜中忍辱波罗蜜增上。余波罗蜜非不修习随力随分。诸佛子。是名略说菩萨第三菩萨明地。

论曰。一切欲缚转复微薄者。断一切修道欲色无色界所有烦恼。及彼因同无明习气。皆悉微薄远离故。诸见缚者。于初地中见道时已断。如经是菩萨一切欲缚转复微薄。乃至诸见缚者先已除灭故。不复现集断于妄贪等者。断不善根使习气行。非断粗烦恼。粗烦恼前地已断。如经是菩萨住菩萨明地已无量百劫乃至彼诸善根转增明净故。真金喻者。示现不减秤两等住故。菩萨住明地。厌离世间胜于前地自在不失故。如经诸佛子譬如本真金乃至彼诸善根转增明净故。是菩萨忍辱安乐心转复明净者。他人加恶心能忍受善护他心。如经是菩萨忍辱安乐心转复明净故。加恶不改善护他心。分别示现作恶怀疑。现同伴侣爱语诲诱。如经同和心故。柔软心故。加恶不嗔闻骂不报不生忧恼。如经不嗔心故。不动心故。不浊心故。过去不憍慢自与善语。如经不高下我心故。心不悕望他人恭敬。如经众生所作不悕望心故。于所作事心不求报。如经有所施作不望报心故。非不实心作利益行。及无偏心等作利益故。如经不谄曲心故。微细隐覆垢心皆悉远离。如经不稠林心转复清净故。

经曰。菩萨住是地中。多作忉利天王得法自在。能除众生贪欲等诸烦恼垢。以善方便力拔济众生诸欲淤泥。所作善业布施爱语利益同事。是诸福德皆不离念佛念法念僧念菩萨念菩萨行念波罗蜜念十地念不坏力念无畏念不共佛法。乃至不离念具足一切种一切智智。常生是心。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大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为导为将为师为尊。乃至为一切智智依止者。复从是念发精进行。以精进力故。于一念间得百千三昧。得见百千佛。知百千佛神力。谓动百千佛世界。能入百千佛世界。能照百千佛世界。能教化百千佛世界众生。能住寿百千劫。能知过去未来世各百千劫事。能善入百千法门。能变身为百千。于一一身能示百千菩萨以为眷属。若以愿力自在胜上菩萨愿力过于此数。示种种神通力。或身或光明或神通或眼或境界或音声或行或庄严或加或信或业。是诸神通乃至无量百千万亿那由他劫不可数知。

论曰。此地摄报果愿智力果。如初地中释。

End

黄念祖:至心精进 第五卷

至心精进 第五卷黄念祖老居士【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拔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无上正等正觉。欲令我作佛时。智

徐恒志:关于佛教经论的研究方法

一、端正学习教理的态度(一)佛弟子应该研究佛教教理我们知道,世间任何学问都有它一定的理论基础,佛教是宇宙间的伟大真理,也是一种伟大的学术,三藏十二部多至八千余卷,所说的义理广大无边,凡世间出世间的一切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林崇安:北传阿含经论中的止与观

北传阿含经论中的止与观林崇安一般的人都生活在「外观」的世界中,眼光只看着别人,别人满我的意,就高兴;不顺我的心,就生气。结果,自己不知不觉间变成了外境的奴隶都不知道,因为自己已经「心随境转」,不断生起

俱舍宗的经论

一、《俱舍论》俱舍宗主要的论典是世亲菩萨依"诸法无我印"所造的《俱舍论》,今略陈其梗概如下:(一)名义《俱舍论》,全称为《阿毘达磨俱舍论》( Abhidharmakosa-sastra)。阿毘是对;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五卷

卷第五: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五【白话】接着,更有普贤菩萨摩诃萨,进人了不思议的解脱门方便海,也进入了如来的功德海。这些不可思议的解脱门方便海中,有解脱法门,是为庄严清净一切诸佛国土,并调伏众生,令他们究竟

宋智明:第八课 天台宗的经论与著述

第八课 天台宗的经论与著述面对天台法门,首先是浩瀚的经论,学者往往望洋兴叹,以为难穷其源,庶不知经论虽多,悟心则一,故了悟大旨,直趋根本,摄归真源,则透过文字,全体现前。天台宗所依的经论,如湛然大师在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五卷

古尊宿语录 第五卷○临济(义玄慧照)禅师语录之余师问洛浦云:従上来一人行棒一人行喝。阿那个亲。洛浦云:总不亲。师曰:亲处作么生?洛浦便喝。师便打。一日大觉到参。师举起拂子。大觉敷坐具。师掷下拂子。大觉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五卷

景德传灯录 第五卷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法嗣四十三人。一十九人见录一十人旁录。西印度堀多三藏。韶州法海禅师。吉州志诚禅师。匾檐山晓了禅师。河北智隍禅师。洪州法达禅师。寿州智通禅师。江西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五卷

五灯会元 第五卷○六祖大鉴禅师法嗣△青原行思禅师吉州青原山静居寺行思禅师,本州安城刘氏子。幼岁出家,每群居论道,师唯默然。闻曹溪法席,乃往参礼。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甚么来?师曰:圣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五卷

碧岩录 第五卷⊙碧岩录第四十一则垂示云:是非交结处,圣亦不能知;逆顺纵横时,佛亦不能辨。为绝世超伦之士,显逸群大士之能,向冰凌上行,剑刃上走。直下如麒鳞头角,似火里莲花。宛见超方,始知同道。谁是好手者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五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五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五师在蒋山受敕。拈示众云。大众见么。龙飞凤舞降自九重。佛祖纲宗尽在里许。却请维那对众宣读。升座。僧。问承师有言。龙飞凤舞降自九重。此意如何。师云。无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育王广利禅寺语录 第五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育王广利禅寺语录 第五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师绍兴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于明州报恩光孝禅寺开堂。宣疏拈香祝圣罢。乃就座。天童和尚白槌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师云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五卷

祖堂集 第五卷祖堂卷五大颠大颠和尚嗣石头,在潮州。元和十三年戊戌岁迎真身,元和皇帝于安远门躬自焚香,迎候顶礼。皇帝及百寮俱见五色光现,皆云是佛光,百寮拜贺圣感。唯有侍郎韩愈一人独言不是佛光,不肯拜贺圣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五卷

禅林僧宝传 第五卷潭州石霜诸禅师禅师名庆诸、庐陵新淦陈氏子也。生而神俊、标致闲暇。年十三、独游南昌。爱西山、往游览忘返。沙门绍銮与语奇之。谓人曰、此儿自奋如此。他日未易量也、容纳之。诸事之、十年如一日

净土因果启示:诸经论中放生集要

辑一 以慈心故,行放生业● 药师琉璃光本愿功德经「放诸生命病得除愈,众难解脱。」「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众难。」● 契经「戒杀放生,得长寿报,又戒杀放生,可解怨释结,长养悲心,润菩提种。」● 华严经普

净土经论:往生论注

往生论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婆薮槃头菩萨 造魏永宁寺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 译论魏西河石壁谷玄中寺沙门昙鸾 注解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

净土经论:善导大师全集-观经四帖疏(上)

观经四帖疏观经玄义分卷第一沙门善导集记先劝大众发愿归三宝道俗时众等 各发无上心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共发金刚志 横超断四流愿入弥陀界 归依合掌礼世尊我一心 归命尽十方法性真如海 报化等诸佛一一菩萨身 眷

净土经论:文殊师利发愿经全文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身口意清净除灭诸垢秽一心恭敬礼十方三世佛普贤愿力故悉睹见诸佛一一如来所一切刹尘礼于一微尘中见一切诸佛菩萨众围绕法界尘亦然以众妙音声宣扬诸最胜无量功德海不可得穷尽以普贤行力无上众

净土经论: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 卷下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卷下尔时。(一)释迦牟尼佛因信相菩萨。为一切众生及自己身。问诸佛名。佛说十方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大菩萨僧已。复欲大师子吼。师子吼者。名决定说。决定说者。明知如来。常住不灭。并说众

净土经论:佛说人仙经全文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臣法贤奉诏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那提迦城昆左迦精舍中。与大众俱。尔时尊者阿难独止一处。起如是念。我佛世尊。先说所有诸方诸国。及诸城隍。所谓盎誐国。摩迦陀国。迦尸国。

净土经论:念佛的捷径--福慧双修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次第,一步深

净土经论:呼吸念佛的修行方法

下面谈谈呼吸念佛的方法。现在有的同修已掌握了呼吸念佛方法,怕往下修出危险。可能是我上次讲的不好,责任在我。有的同修说这是学禅定念佛方法,我在此强调一下,不是禅定念佛方法,写的明明白白,叫净坐念佛方法。

净土经论:念诵佛经的窍诀方法

凡是学佛的人都知道诵经,大部分都会诵一些经典。可是没有几个人懂诵经的窍诀,他们认为诵经就是照本宣科就可以了。其实,诵经并非如此简单,若是懂得诵经窍诀的人,他在一次诵经中就可以获得一座殊胜修法圆满的功德

净土经论:念佛法门 不可思议

蕅益大师示王心葵法华一经,殷勤称叹方便;须知有世间方便:布施、爱语,孝、悌、忠、信等,是也。有出世间方便:苦、空、无常、无我、不净、数息、因缘、远离、知足等法门是也。有出世上上方便:十波罗密、四摄、四

净土经论:《回向文》白话解释

印光法师鉴定 皈依弟子黄智海演述回向,实在也就是发愿。修行人的发愿,譬如走路的人,定走路的方向。走路人定了方向,走路才不会走错。修行人发了愿,修起来才有一个结果。所以发愿是最要紧的。回向发愿的话头,多

净土经论:怎样念佛容易成就

我们学佛是以佛的心愿、佛的行为、佛的慈悲心来开发我们的心,以佛心佛愿佛行来转变我们的身,转变我们的心,转变我们的家庭,转变我们的单位,转变我们这个shehui,转变我们这个国家,转变我们这个世界,把整

净土经论:在家居士,修净土宗早晚课的内容

一、依印光大师教导的方法。《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念诵佛号百声千声万声,随自己闲忙而定。菩萨名号各三声或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佛说阿弥陀经(一遍)往生咒(

净土经论:念佛三要-毛凌云

菩萨戒优婆塞湖北通成惕园毛凌云纂述佛法难闻,生死难了,余虽不敏,幸闻佛法中即生了脱之持名念佛法门,愿与众共修,同生极乐。前辑念佛法要四卷,普劝修持,恐末法人情,喜简厌繁,难期普及。谨再节取佛经祖语及净

净土经论:如何正确看待感应及神通

以前学佛的道场要我们不求感应跟神通, 就算有,也不能讲出来,但是现在接触到施食法门,常听到很多相关的感应事迹,也知道有很多人,羡慕求神通感应,之前有听到师父你说过一般的神通是鬼通,鬼道神通,而且鬼道也

净土经论:佛说百佛名经全文

隋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大菩萨众。及大诸天。帝释天王。大梵天王。四天大王。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无量百千大众

净土经论:念佛修行怎样落实“一门深入”

信众:如何看待一门深入?做早晚课、打坐、平时念佛,是否要一致?早晚课念观音菩萨,阿弥陀佛,必须一致吗?比如,早晚课我念阿弥陀佛,干活的时候念观世音菩萨,行吗?传喜法师答:你听这个法还没有听明白,念什么

净土经论:佛说高王观世音经全文

佛说高王观世音经观世音菩萨。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佛国有缘。佛法相因。常乐我净。有缘佛法。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大神咒。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无上咒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

净土经论:佛赞偈逐字详解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顺此略释赞佛偈,偈由宋朝择瑛法师所作(瑛或写英),兄弟皆出家,师是弟弟。宋神宗熙宁间人,

净土经论:往生极乐世界发愿文

宗喀巴大师 造法尊法师 译文殊菩萨化身西藏黄教喇嘛至尊宗喀巴大师写此《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发愿文》,为修净土善信之无上宝典,至诚发愿,至诚诵持此文,必得往生极乐世界。敬礼南无宗喀巴大师敬礼南无阿弥陀佛大导

净土经论:如何超度堕胎婴儿

信众:现在法律规定每对夫妻只能养一个小孩,但是大多数妇女都有堕过胎儿,请问师父应该怎样超度他们?师父:这个情况我们在座的更普遍了,我们中国是堕胎大国,这是一个国际问题,这个问题好。已经堕过胎的,我教你

净土经论:蕅益大师:八大人觉经略解

大文为三:初总标,二别明,三结叹。 今初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不论在家出家,但是归依于佛,即为佛之弟子。既为佛子,即应恒修此八种觉。言常于昼夜者,明其功无间断。言至心者,明其亲切真诚。

净土经论: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

若生恩爱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情爱,何当得生净土?远离此爱。若生嗔恚时,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何当往生净土?得离此嗔。若受苦时,当念净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若受乐时,当念净土之乐,无央无待。凡历缘境,皆

净土经论:般若净土法门的实修法

般若为导,净土为归是夏莲居大士所倡导的净宗修学总纲。学习解脱成佛窍诀之前首先学习一下人身难得、轮回过患。人身难得:1、盲龟喻: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像一大汪洋,在大海上有个牛轭,上面有个孔,它在大海上漂浮,

净土经论:法句譬喻经

佛说世间最苦之事法句譬喻经安宁品第二十三昔佛在舍卫国精舍。时有四比丘坐于树下。共相问言。一切世间何者最苦。一人言。天下之苦无过淫欲。一人言。世间之苦无过嗔恚。一人言。世间之苦无过饥渴。一人言。天下之苦

净土经论: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呢

第一、阿弥陀佛是本愿成就的佛。第二、阿弥陀佛是救度众生的佛。第三、阿弥陀佛是光明摄取的佛。第四、阿弥陀佛是临终来迎的佛。慧净上人精彩答疑:问: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修行需要具足信愿行,法师在宣讲

净土经论:什么样才是真正念佛人

【具信愿行三资粮。闻思修三妙慧。始名念佛人。淨宗学会要求念佛人。要具五德。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一向专念。求生淨土。依佛为境。心。愿。解。行。一一同佛。是真念佛人也。】此处把念佛人的标准说出来

净土经论:佛说四谛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佛告诸比丘。比丘应唯然。比丘便从佛闻。佛便说是。比丘真正法说。为是四谛。具思惟见开了分别发见。若所有比丘过世时。从如来无所著正觉。是亦从是

净土经论:念观音菩萨心咒功德殊胜

嗡嘛呢巴美吽观音心咒,成就了五方佛的秘密,关闭了六道再生之门。《宝箧经》云:凡听闻六字真言嗡嘛呢巴美吽者,命终时由十二佛陀、八大菩萨所引路而往生极乐世界。麦彭仁波切在《百咒功德》中说:仅仅讽诵就不被业

净土经论:元音老人:如何具备念佛往生的条件

禅宗产生很长时间后,才出现了净土宗。净土宗是在东晋时,由庐山东林寺的慧远法师设立的。当时,慧远法师看很多人参禅不对机,就设了两个佛堂:一个是禅堂,一个是依据三经(即《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