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五卷 添品妙法莲华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8-01 10:20

第五卷 添品妙法莲华经

劝持品第十二

尔时药王菩萨摩诃萨,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与二万菩萨眷属俱,皆于佛前作是誓言,唯愿世尊,不以为虑,我等于佛灭后,当奉持读诵说此经典,后恶世众生善根转少,多增上慢,贪利供养增不善根,远离解脱,虽难可教化,我等当起大忍力,读诵此经,持说书写种种供养,不惜身命。尔时众中,五百阿罗汉得授记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愿,于异国土广说此经,复有学无学八千人得授记者,从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当于他国土广说此经,所以者何?是娑婆国中,人多弊恶怀增上慢,功德浅薄瞋浊谄曲,心不实故。尔时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学无学比丘尼六千人俱,从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于时世尊告憍昙弥,何故忧色而视如来,汝心将无谓我不说汝名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耶?憍昙弥!我先总说一切声闻皆已授记,今汝欲知记者,将来之世,当于六万八千亿诸佛法中,为大法师,及六千学无学比丘尼,俱为法师,如是渐渐具菩萨道,当得作佛,号一切众生喜见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憍昙弥!是一切众生喜见佛,及六千菩萨转次授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作是念,世尊,于授记中独不说我名,佛告耶输陀罗,汝于来世百千万亿诸佛法中,修菩萨行为大法师,渐具佛道,于善国中当得作佛,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寿无量阿僧祇劫。尔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及耶输陀罗比丘尼,并其眷属,皆大欢喜得未曾有,即于佛前,而说偈言:世尊导师,安隐天人,我等闻记,心安具足。

诸比丘尼说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于他方国土广说斯经。

尔时世尊,视八十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摩诃萨,是诸菩萨,皆是阿鞞跋致,转不退法轮,得诸陀罗尼,即从座起至于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说此经者,当如佛教广宣斯法。复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见告敕,我当云何?时诸菩萨敬顺佛意,并欲自满本愿,便于佛前作师子吼,而发誓言,世尊,我等于如来灭后,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众生书写此经,受持读诵解说其义,如法修行正忆念皆是佛之威力,唯愿世尊,在于他方遥见守护,即时诸菩萨,俱同发声,而说偈言:唯愿不为虑,于佛灭度后,恐怖恶世中,我等当广说,有诸无智人,恶口骂詈等,

及加刀杖者,我等皆当忍,恶世中比丘,邪智心谄曲,未得谓为得,我慢心充满,或有阿练若,纳衣在空闲,自谓行真道,轻贱人间者,贪著利养故,与白衣说法,为世所恭敬,如六通罗汉,是人怀恶心,常念世俗事,假名阿练若,好出我等过,而作如是言,此诸比丘等,为贪利养故,说外道论义,自作此经典,诳惑世间人,为求名闻故,分别于是经,常在大众中,欲毁我等故,向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及余比丘众,诽谤说我恶,谓是邪见人,说外道论义,我等敬佛故,悉忍是诸恶,为斯所轻言,汝等皆是佛,如此轻慢言,皆当忍受之,浊劫恶世中,多有诸恐怖,恶鬼入其身,骂詈毁辱我,我等敬信佛,当著忍辱铠,为说是经故,忍此诸难事,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我等于来世,护持佛所嘱,世尊自当知,浊世恶比丘,不知佛方便,随宜所说法,恶口而颦蹙,数数见摈出,远离于塔寺,如是等众恶,念佛告敕故,皆当忍是事,诸聚落城邑,其有求法者,我皆到其所,说佛所嘱法,我是世尊使,处众无所畏,我当善说法,愿佛安隐住,我于世尊前,诸来十方佛,发如是誓言,佛悉知我心。

安乐行品第十三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甚为难有,敬顺佛故,发大誓愿,于后恶世护持读诵说是法华经。世尊,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摩诃萨行处?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复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乾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叉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又不亲近旃陀罗及畜猪羊鸡狗畋猎渔捕诸恶律仪,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悕望,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悕求。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与同师,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文殊师利,是名初亲近处。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有菩萨,于后恶世,无怖畏心,欲说是经,应入行处,及亲近处,常离国王,及国王子,大臣官长,凶险戏者,及旃陀罗,外道梵志,亦不亲近,增上慢人,贪著小乘,三藏学者,破戒比丘,名字罗汉,及比丘尼,好戏笑者,深著五欲,

求现灭度,诸优婆夷,皆勿亲近,若是人等,以好心来,到菩萨所,为闻佛道,菩萨则以,无所畏心,不怀悕望,而为说法,寡女处女,及诸不男,皆勿亲近,以为亲厚,亦莫亲近,屠儿魁脍,田猎渔捕,为利杀害,贩肉自活,炫卖女色,如是之人,皆勿亲近,凶险相扑,种种嬉戏,诸淫女等,尽勿亲近,莫独屏处,为女说法,若说法时,无得戏笑,入里乞食,将一比丘,若无比丘,一心念佛,是则名为,行处近处,以此二处,能安乐说,又复不行,上中下法,有为无为,实不实法,亦不分别,是男是女,不得诸法,不知不见,是则名为,菩萨行处,一切诸法,空无所有,无有常住,亦无起灭,是名智者,所亲近处,颠倒分别,诸法有无,是实非实,是生非生,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观一切法,皆无所有,犹如虚空,无有坚固,不生不出,不动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处,若有比丘,于我灭后,入是行处,及亲近处,说斯经时,无有怯弱,菩萨有时,入于静室,以正忆念,随义观法,从禅定起,为诸国王,王子臣民,婆罗门等,开化演畅,说斯经典,其心安隐,无有怯弱,文殊师利,是名菩萨,安住初法,能于后世,说法华经。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菩萨常乐,安隐说法,于清净地,而施床座,以油涂身,澡浴尘秽,著新净衣,内外俱净,安处法座,随问为说,若有比丘,及比丘尼,诸优婆塞,及优婆夷,国王王子,群臣士民,以微妙义,和颜为说,若有难问,随义而答,因缘譬喻,敷演分别,以是方便,皆使发心,渐渐增益,入于佛道,除懒惰意,及懈怠想,离诸忧恼,慈心说法,昼夜常说,无上道教,以诸因缘,无量譬喻,开示众生,咸令欢喜,衣服卧具,饮食医药,而于其中,无所希望,但一心念,说法因缘,愿成佛道,令众亦尔,是则大利,安乐供养,我灭度后,若有比丘,能演说斯,妙法华经,心无嫉恚,诸恼障碍,亦无忧愁,及骂詈者,又无怖畏,加刀杖等,亦无摈出,安住忍故,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能住安乐,如我上说,其人功德,千亿万劫,算数譬喻,说不能尽。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若欲说是经,当舍嫉恚慢,谄诳邪伪心,常修质直行,不轻蔑于人,亦不戏论法,不令他疑悔,云汝不得佛,是佛子说法,常柔和能忍,慈悲于一切,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萨,愍众故行道,应生恭敬心,是则我大师,于诸佛世尊,生无上父想,破于憍慢心,说法无障碍,第三法如是,智者应守护,一心安乐行,无量众所敬。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为听法故,亦常随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诸天昼夜常为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故。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文殊师利,譬如强力转轮圣王,欲以威势降伏诸国,而诸小王不顺其命,时转轮王,起种种兵而往讨伐,王见兵众战有功者,即大欢喜,随功赏赐,或与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严身之具,或与种种珍宝,金银琉璃车磲马瑙珊瑚琥珀,象马车乘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与之,所以者何?独王顶上有此一珠,若以与之,王诸眷属必大惊怪。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国土,王于三界,而诸魔王不肯顺伏,如来贤圣诸将与之共战,其有功者,心亦欢喜,于四众中为说诸经,令其心悦,赐以禅定解脱无漏根力诸法之财,又复赐与涅槃之城,言得灭度,引导其心,令皆欢喜而不为说是法华经。文殊师利,如转轮王见诸兵众有大功者,心甚欢喜以此难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与人,而今与之,如来亦复如是,于三界中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众生,见贤圣军与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共战,有大功勋,灭三毒出三界破魔网。尔时如来亦大欢喜,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与,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乃与汝等而敷演之。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常行忍辱,哀愍一切,乃能演说,佛所赞经,后末世时,持此经者,于家出家,及非菩萨,应生慈悲,斯等不闻,不信是经,则为大失,我得佛道,以诸方便,为说此法,令住其中,譬如强力,转轮之王,兵战有功,赏赐诸物,象马车乘,严身之具,及诸田宅,聚落城邑,或与衣服,种种珍宝,奴婢财物,欢喜赐与,如有勇健,能为难事,王解髻中,明珠与之,如来亦尔,为诸法王,忍辱大力,智慧宝藏,以大慈悲,如法化世,见一切人,受诸苦恼,欲求解脱,与诸魔战,为是众生,说种种法,以大方便,说此诸经,既知众生,得其力已,末后乃为,说是法华,如王解髻,明珠与之,此经为尊,众经中上,我常守护,不妄开示,今正是时,为汝等说,我灭度后,求佛道者,欲得安隐,演说斯经,应当亲近,如是四法,读是经者,常无忧恼,又无病痛,颜色鲜白,不生贫穷,卑贱丑陋,众生乐见,如慕贤圣,天诸童子,以为给使,刀杖不加,毒不能害,若人恶骂,口则闭塞,游行无畏,如师子王,智慧光明,如日之照,若于梦中,但见妙事,见诸如来,坐师子座,诸比丘众,围绕说法,又见龙神,阿修罗等,数如恒沙,恭敬合掌,自见其身,而为说法,又见诸佛,身相金色,放无量光,照于一切,以梵音声,演说诸法,佛为四众,说无上法,见身处中,合掌赞佛,闻法欢喜,而为供养,得陀罗尼,证不退智,

佛知其心,深入佛道,即为授记,成最正觉,汝善男子,当于来世,得无量智,佛之大道,国土严净,广大无比,亦有四众,合掌听法,又见自身,在山林中,修习善法,证诸实相,深入禅定,见十方佛。

诸佛身金色,百福相庄严,闻法为人说,常有是好梦,又梦作国王,舍宫殿眷属,及上妙五欲,行诣于道场,在菩提树下,而处师子座,求道过七日,得诸佛之智,成无上道已,起而转法轮,为四众说法,经千万亿劫,说无漏妙法,度无量众生,后当入涅槃,如烟尽灯灭,若后恶世中,说是第一法,是人得大利,如上诸功德。

从地踊出品第十四

尔时他方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过八恒河沙数,于大众中起合掌作礼,而白佛言:世尊,若听我等,于佛灭后,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进,护持读诵书写供养是经典者,当于此土而广说之。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止善男子,不须汝等护持此经,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佛说是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震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踊出,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三十二相无量光明,先尽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是诸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音声,从下发来,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各将六万恒河沙眷属,况将五万四万三万二万一万恒河沙等眷属者,况复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况复千万亿那由他眷属,况复亿万眷属,况复千万百万乃至一万,况复一千一百乃至一十,况复将五四三二一弟子者,况复单己乐远离行,如是等比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是诸菩萨从地出已,各诣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释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头面礼足,及至诸宝树下师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礼右绕三匝合掌恭敬,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以赞叹,住在一面,欣乐瞻仰于二世尊,是诸菩萨摩诃萨,从初踊出,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见诸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净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在大众前各共合掌,观释迦牟尼佛,而问讯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所应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尔时四大菩萨,而说偈言:世尊安乐,少病少恼,教化众生,得无疲倦,又诸众生,受化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尔时世尊,于菩萨大众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所以者何?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亦于过去诸佛,供养尊重种诸善根,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尔时诸大菩萨,而说偈言:善哉善哉,大雄世尊,诸众生等,易可化度,能问诸佛,甚深智慧,闻已信行,我等随喜。

于时世尊赞叹上首诸大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于如来发随喜心。尔时弥勒菩萨,及八千恒河沙诸菩萨众,皆作是念,我等从昔已来,不见不闻,如是大菩萨摩诃萨众,从地踊出住世尊前,合掌供养问讯如来,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知八千恒河沙诸菩萨等心之所念,并欲自决所疑,合掌向佛,以偈问言:无量千万亿,大众诸菩萨,昔所未曾见,愿两足尊说,是从何所来,以何因缘集,巨身大神通,智慧叵思议,其志甚坚固,有大忍辱力,众生所乐见,为从何所来,一一诸菩萨,所将诸眷属,

其数无有量,如恒河沙等,或有大菩萨,将六万恒沙,如是诸大众,一心求佛道,是诸大师等,六万恒河沙,俱来供养佛,及护持是经,将五万恒沙,其数过于是,四万及三万,二万至一万,一千一百等,乃至一恒沙,半及三四分,亿万分之一,千万那由他,万亿诸弟子,乃至于半亿,其数复过上,百万至一万,一千及一百,五十与一十,乃至三二一,单己无眷属,乐于独处者,俱来至佛所,其数转过上,如是诸大众,若人行筹数,过于恒沙劫,犹不能尽知,是诸大威德,精进菩萨众,谁为其说法,教化而成就,从谁初发心,称扬何佛法,受持行谁经,修习何佛道,如是诸菩萨,神通大智力,四方地震裂,皆从中踊出,世尊我昔来,未曾见是事,愿说其所从,国土之名号,我常游诸国,未曾见是众,我于此众中,乃不识一人,忽然从地出,愿说其因缘,今此之大会,无量百千亿,是诸菩萨等,皆欲知此事,是诸菩萨众,本末之因缘,无量德世尊,唯愿决众疑。

尔时释迦牟尼佛分身诸佛,从无量千万亿他方国土来者,在于八方诸宝树下师子座上结加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见是菩萨大众于三千大千世界四方,从地踊出住于虚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诸无量无边阿僧祇菩萨大众,从何所来?尔时诸佛各告侍者,诸善男子,且待须臾,有菩萨摩诃萨,名曰弥勒,释迦牟尼佛之所授记,次后作佛,已问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当因是得闻,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问佛如是大事,汝等当共一心,被精进铠,发坚固意,如来今欲显发宣示诸佛智慧,诸佛自在神通之力,诸佛师子奋迅之力,诸佛威猛大势之力。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当精进一心,我欲说此事,勿得有疑悔,佛智叵思议,汝今出信力,住于忍善中,昔所未闻法,今皆当得闻,我今安慰汝,勿得怀疑惧,佛无不实语,智慧不可量,所得第一法,甚深叵分别,如是今当说,汝等一心听。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弥勒菩萨,我今于此大众,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诸大菩萨摩诃萨,无量无数阿僧祇,从地踊出汝等昔所未见者,我于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导是诸菩萨,调伏其心令发道意,此诸菩萨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于诸经典读诵通利思惟分别正忆念,阿逸多!是诸善男子等,不乐在众多有所说,常乐静处勤行精进,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乐深智无有障碍,亦常乐于诸佛之法,一心精进求无上慧。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阿逸汝当知,是诸大菩萨,从无数劫来,修习佛智慧,悉是我所化,令发大道心,此等是我子,依止是世界,常行头陀事,志乐于静处,舍大众愦闹,不乐多所说,如是诸子等,学习我道法,昼夜常精进,为求佛道故,在娑婆世界,下方空中住,志念力坚固,常勤求智慧,说种种妙法,其心无所畏,我于伽耶城,菩提树下坐,得成最正觉,转无上法轮,尔乃教化之,令初发道心,今皆住不退,悉当得成佛,我今说实语,汝等一心信,我从久远来,教化是等众。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及无数诸菩萨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云何世尊,于少时间,教化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诸大菩萨,

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白佛言:世尊,如来为太子时,出于释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是已来,始过四十余年。世尊,云何于此少时,大作佛事,以佛势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无量大菩萨众,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此大菩萨众,假使有人,于千万亿劫,数不能尽,不得其边,斯等久远已来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殖诸善根,成就菩萨道,常修梵行。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难信,譬如有人,色美发黑年二十五,指百岁人言是我子,其百岁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难信,佛亦如是,得道已来其实未久,如此大众诸菩萨等,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善入出住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集诸善法,巧于问答,人中之宝,一切世间甚为希有。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时初令发心,教化示导令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我等虽复信佛随宜所说,佛所出言,未曾虚妄,佛所知者皆悉通达,然诸新发意菩萨,于佛灭后,若闻是语,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业因缘,唯然世尊,愿为解说除我等疑,及未来世诸善男子,闻此事已亦不生疑。尔时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佛昔从释种,出家近伽耶,坐于菩提树,尔来尚未久,此诸佛子等,其数不可量,久已行佛道,住神通智力,善学菩萨道,不染世间法,如莲华在水,从地而踊出,皆起恭敬心,住于世尊前,是事难思议,云何而可信,佛得道甚近,所成就甚多,愿为除众疑,如实分别说,譬如少壮人,年始二十五,示人百岁子,发白而面皱,是等我所生,子亦说是父,父少而子老,举世所不信,世尊亦如是,得道来甚近,是诸菩萨等,志固无怯弱,从无量劫来,而行菩萨道,巧于难问答,其心无所畏,忍辱心决定,端正有威德,十方佛所赞,善能分别说,不乐在人众,常好在禅定,为求佛道故,于下空中住,我等从佛闻,于此事无疑,愿佛为未来,演说令开解,若有于此经,生疑不信者,即当堕恶道,愿今为解说,是无量菩萨,云何于少时,教化令发心,而住不退地。

End

“成佛的”《妙法莲华经》

◎ 大 安《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余字。梵文 Saddharma,中文意为妙法。Pundari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为喻,比喻佛法之洁白、清净

黄念祖:至心精进 第五卷

至心精进 第五卷黄念祖老居士【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拔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无上正等正觉。欲令我作佛时。智

李炳南:平时训练往生的两个妙法

问:平素按时念佛,并不间断,如果突然遇到灾难,例如被汽车撞死,不能念佛,能够往生吗?李炳南老居士:念佛到一定境界的人,不会出现这样的奇祸。为了防止万一,平素应当练习第一念先念佛。什么叫做第一念先念佛呢

《妙法莲华经》释题

《妙法莲华经》是全经总题,本经是后秦弘始三年,龟兹国的鸠摩罗什法师所译,共七卷二十八品,此普门品即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五品;品依于经,故先列经题,此题依古德七种立题中,是法喻立题,妙法是法,莲华是喻,乃释

上求下化皆不离的妙法

大安法师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这样的一个高度,进一步地就推断出九法界众生离开净土一法,上不能圆成佛道,这个是说得非常的究竟。一切修行人都不是想要圆满成就佛果吗

元音老人:念佛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妙法

佛说,以黄叶止小儿啼,是法无定法,应病与药,所以对症的药都是良药,各种法门都是一律平等,无有高下。末法时期,众生根基比较陋劣,业障深重。所以修法还是以净土最为恰当,契理契机,是最适合众生修证得度的一个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林克智:逆抚念诵助生西妙法

逆抚念诵助生西妙法林克智对于临终时不能自主生西,经助念亦未见佛来迎者,可用逆抚念诵法,助其往生。其法为:以两手掌向其温处逆抚而上,至于顶门,掌离体约2公分,行者全神贯注于全掌,口中作如是言:南无阿弥陀

密宗莲华胎藏-胎藏界

莲华胎藏:(术语)胎藏界之曼陀罗也,胎藏界之大悲门,以莲华为标帜,故曰莲华胎藏,母胎于子含藏保持,如莲华之于莲种,故曰莲华胎藏。见胎藏界条。 《大日经》卷三解释说:“今日约胎藏为喻,行者初发以智心,如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五卷

卷第五: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五【白话】接着,更有普贤菩萨摩诃萨,进人了不思议的解脱门方便海,也进入了如来的功德海。这些不可思议的解脱门方便海中,有解脱法门,是为庄严清净一切诸佛国土,并调伏众生,令他们究竟

持莲华菩萨的简介

最有鉴赏价值的印度佛教壁画,是德干高原海德拉巴邦的阿旃陀石窟壁画。那里是一片丘陵地带,四周环山,中间有溪流,流溪环成马蹄形。阿旃陀29个石窟洞就在临溪在悬崖上。在石窟的数量上,它虽不及我国敦煌的鸣沙

持莲华菩萨相在哪里收藏

最有鉴赏价值的印度佛教壁画,是德干高原海德拉巴邦的阿旃陀石窟壁画。那里是一片丘陵地带,四周环山,中间有溪流,流溪环成马蹄形。阿旃陀29个石窟洞就在临溪在悬崖上。在石窟的数量上,它虽不及我国敦煌的鸣沙山

持莲华菩萨的法相是什么

持莲花菩萨像,有人说是文殊师利或观音(文殊师利,相传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观音,也为佛的左胁侍,后传为西方三圣之一,也称观自在、观世自在)。这尊菩萨头戴宝冠,妙相庄严,肌肤色泽匀称,线条柔美

持莲华菩萨是哪里的

最早发现此石洞壁画与雕刻的,是1819年一个英国侵略印度驻马德拉斯的军队中的打猎者。报告引起了英国皇家亚洲学会的重视。至1843年,开始了全面的调查。本图所欣赏的即是该石窟寺内的重要壁画之一。阿旃陀石

持莲华菩萨的历史起源

最早发现此石洞壁画与雕刻的,是1819年一个英国侵略印度驻马德拉斯的军队中的打猎者。报告引起了英国皇家亚洲学会的重视。至1843年,开始了全面的调查。阿旃陀石窟的壁画,按其开凿年代,大致可分三期:第一

持莲华菩萨的历史地位

阿旃陀是古代梵语阿谨提耶的音译,意为无想。原指离石窟寺仅6.4公里处的一个小镇(也和我国敦煌县与千佛洞之别相同)。在石窟未被发现以前,这个小镇寂然无闻。本地居民称石窟寺为莱那,即古代巴利语洞的意思。发

持莲华菩萨法相的特点

画面中央为一持莲花菩萨像,有人说是文殊师利或观音(文殊师利,相传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观音,也为佛的左胁侍,后传为西方三圣之一,也称观自在、观世自在)。这尊菩萨头戴宝冠,妙相庄严,肌肤色泽匀

持莲华菩萨的实例

印度学者B•巴达恰利亚在《印度佛教图像志》有关“无量光”的内容中谈到“莲花手”这个概念时说:“在禅定中的无量光,被设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主管贤劫,但他自己不行动,而是他的助手——莲花手菩萨,负责行

持莲华菩萨的形象特征

大乘佛教流行以后,阿弥陀佛、观音和大势至菩萨的造像组合,逐渐取代了释迦牟尼、帝释和梵天的组合,尤其是观音菩萨,在佛教盛行地区可谓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崇拜对象。在中国佛教的两大系统: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信仰中

持莲华菩萨的艺术特点

《持莲花菩萨》是阿旃陀石窟壁画的代表作。菩萨身材高大,体态丰满,具有女性化的特征,右手轻拈一朵青莲花,左臂斜垂,姿态优雅,双目低垂,脸上露出悲天悯人的沉思表情,肤色浅淡,用晕染手法表现出明暗和体积感。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五卷

古尊宿语录 第五卷○临济(义玄慧照)禅师语录之余师问洛浦云:従上来一人行棒一人行喝。阿那个亲。洛浦云:总不亲。师曰:亲处作么生?洛浦便喝。师便打。一日大觉到参。师举起拂子。大觉敷坐具。师掷下拂子。大觉

张秉全:《妙法莲华经》题解

《妙法莲华经》题解《妙法莲华经》者,是释尊所说一代时教中被称为纯圆独妙的大乘法宝,经中之王。历代受持、读诵之盛,于众多教典中,无过此经。读诵此经法会,各地经常举行,但读诵而通达其义者,并不多见。殆由近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五卷

景德传灯录 第五卷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法嗣四十三人。一十九人见录一十人旁录。西印度堀多三藏。韶州法海禅师。吉州志诚禅师。匾檐山晓了禅师。河北智隍禅师。洪州法达禅师。寿州智通禅师。江西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五卷

五灯会元 第五卷○六祖大鉴禅师法嗣△青原行思禅师吉州青原山静居寺行思禅师,本州安城刘氏子。幼岁出家,每群居论道,师唯默然。闻曹溪法席,乃往参礼。问曰:当何所务,即不落阶级?祖曰:汝曾作甚么来?师曰:圣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五卷

碧岩录 第五卷⊙碧岩录第四十一则垂示云:是非交结处,圣亦不能知;逆顺纵横时,佛亦不能辨。为绝世超伦之士,显逸群大士之能,向冰凌上行,剑刃上走。直下如麒鳞头角,似火里莲花。宛见超方,始知同道。谁是好手者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五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五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五师在蒋山受敕。拈示众云。大众见么。龙飞凤舞降自九重。佛祖纲宗尽在里许。却请维那对众宣读。升座。僧。问承师有言。龙飞凤舞降自九重。此意如何。师云。无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育王广利禅寺语录 第五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育王广利禅寺语录 第五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师绍兴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于明州报恩光孝禅寺开堂。宣疏拈香祝圣罢。乃就座。天童和尚白槌云。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师云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五卷

祖堂集 第五卷祖堂卷五大颠大颠和尚嗣石头,在潮州。元和十三年戊戌岁迎真身,元和皇帝于安远门躬自焚香,迎候顶礼。皇帝及百寮俱见五色光现,皆云是佛光,百寮拜贺圣感。唯有侍郎韩愈一人独言不是佛光,不肯拜贺圣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五卷

禅林僧宝传 第五卷潭州石霜诸禅师禅师名庆诸、庐陵新淦陈氏子也。生而神俊、标致闲暇。年十三、独游南昌。爱西山、往游览忘返。沙门绍銮与语奇之。谓人曰、此儿自奋如此。他日未易量也、容纳之。诸事之、十年如一日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五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五卷往生比丘第三之四明 梵琦梵琦。字楚石,俗姓朱,浙江宁波象山人。母亲梦见太阳堕入怀中而生下梵琦。九岁时,出家于永祚寺。十六岁获准剃度,依止晋翁询法师,阅读《首楞严经》而有所省悟。后

印光大师:念佛是在家学佛的第一妙法

念佛是在家学佛的第一妙法念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为亲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网,事务多端。摄心参禅,及静室诵经等,或势不能为,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早晚于佛前随

印光大师:都摄六根为念佛之妙法

都摄六根为念佛之妙法都摄六根,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时无论声默,常须摄耳谛听。此乃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之二义而兼修者。返闻单属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则为益大矣。心念属意,口念属舌,耳听属耳,眼皮下垂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方便品第二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方便品第二这时,世尊结束禅定,安详地告诉舍利弗说:诸佛的智慧深奥无比,难解难入,所有声闻、辟支佛二乘之人不得知晓。为什么呢?因为佛之所以能成为佛,关键在于他曾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譬喻品第三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譬喻品第三这时,舍利弗欢喜无比,心潮起伏,他立即站起身来,双手合十,两眼注视着释迦牟尼佛那副尊严的面孔,开口对佛说道:今天,我们有幸从世尊这里听到如此微妙的法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叙品第一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叙品第一以下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 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佛随行共处的有一万二千多名大和尚,他们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果位,所以,他们已没有各种欲望和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化城喻品第七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化城喻品第七释迦牟尼佛告诉诸比丘说:在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注:表示时间的数量单位,意为无数)劫,有一位名叫大通智胜的如来,具足佛的十号之德,即:应供、正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信解品第四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信解品第四这时,在座的长老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等大弟子们从释迦牟尼佛这里听到如此亘古未有的妙法,并亲眼看见释迦牟尼佛为舍利弗尊者授无上佛智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药草喻品第五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药草喻品第五这时,世尊对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说:好!好!迦叶善于演说如来的真实功德。诚如迦叶所言,如来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你们即使于无量亿劫之中不停地敍说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法师品第十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法师品第十这时,释迦牟尼佛借对药王菩萨说法之机,告诉法会中的八万大士说:药王,你看见了吗?参加这次法会的大众中有无量无数的天众、龙王、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

净土经论:白话佛经——妙法莲华经 授记品第六

妙法莲华经 法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授记品第六世尊说完如上偈语后,对参加法会的所有大众宣告说:我的这位弟子摩诃迦叶将来在未来世朝见三百万亿个佛,个个都悉心供养、恭敬、尊重、赞颂,并广泛宣传这些佛

净土因果:放生问答:妙法老和尚开示放生问答

引言:妙法老和尚的慈悲开示往往如醍醐灌顶,闻者无不茅塞顿开、法喜充满,现将部份妙语整理如下:问:有位居士想将来为建设道场多做些布施,请教您:怎样才能多聚钱财?答:财即是柴,多聚无益,常付之一炬,并容易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