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五卷 正法华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8-01 09:44

第五卷 正法华经

授五百弟子决品第八

于是贤者邠耨文陀尼子,闻佛世尊敷阐善权示现方便,授声闻决当成佛道,追省往古所兴立行,又瞻如来诸佛境界,得未曾有欢喜踊跃,无衣食想支体解怿,不能自胜,于大正法或悲或喜,即从坐起稽首佛足,寻发心言,甚难及也世尊,未曾有也安住,如来至真等正觉所设方谋甚深甚深,非口所宣,此诸世界有若干品,以无数权随现慧谊,顺化群生分别了法,为此众人说其本原,方便度脱,世尊圣慧,悉知我等行迹志性之所归趣,乃复举喻说古世事及始发意,时满愿子稽首佛足却住一面,归命世尊,瞻戴光颜目未曾眴。

佛言:善哉诚如所云,如来通见一切本际,推其深浅因行授与,如示声闻卑下小乘,淫怒垢除令得休息,乃导菩萨无极之慧,犹如昔者有一导师,行慈多哀怜愍贫厄,衣食不充求乞无获穷无资贿,乃为击鼓普令国境,谁欲入海采珍宝者,人民皆会,复循令言,谁不爱身不嫪父母不顾妻子者,当共入海采求珍宝,人民闻令退还者多。又诸贫乞欲规采宝,无衣覆体无资自济,前却犹豫不能自决,导师知之悉召告曰,设欲入海相给衣粮不使空乏,诸贫欢喜,即奉教命一时上船,望风举帆游入大海,不逢大鱼不触山崖,弊鬼罗刹亦不敢娆,得至龙宫,便从龙王求如意宝,俗人贫厄不自谐活,愿见惠施以救远近,龙王即与随所侥愿,若欲得者悉令来取,导师还令,行取者少不取者多,所以者何?心怀恐怯,到龙王所惧没不还,于时导师告诸贾人,各恣所欲,贾人悉采金银琉璃水精虎珀车磲马瑙,各取满船,

导师严敕,还阎浮利,众人从命归到本土,家室亲里,饮食伎乐车马乘从,悉来迎逆,共相娱乐七日七夜,乃归家居,各各相问,得何等宝?少智贫乞但得七宝导师,慧侣获如意珠,师升高楼手执宝珠,周向四方四隅上下,斯珠之德令雨七宝,寻如所言则雨七宝,普遍其国无所不满,其余慧侣分布诸国,四出周行亦雨七宝,少智贫士乃更呼嗟,我俱入海恨不值此,导师告曰:吾敕令卿,卿不往取今何所望?众人弃宝更相合会,共还采宝,诣海龙王求如意珠,即悉得之,还阎浮利亦雨七宝。

佛言:发无上正真道意欲度一切,譬如导师行入大海,愍诸贫匮令入海者,谓为一切讲说经道,望风举帆入大海者,谓学权智海三难者,谓空无想无愿,海谓生死,得如意珠谓获如来无极法身,众又随从取如意珠,谓闻菩萨道而发大意得无从生,贫劣下人采取七宝各自满船,谓得七觉意,还归乡里家室迎者,谓十方人来受道教,升楼执珠向八方上下,谓得佛道度脱十方,谓诸慧士等分至诸国雨七宝者,谓各诣他方成最正觉,众贫悔还相命入海,谓诸声闻闻有一乘无二道也,尔乃更发无上正真道意,后当成佛各有名号,于是颂曰:比丘当听,解喻说之,如有导师,愍伤国人,多贫匮乏,常苦汲汲,击鼓巡令,谁欲入海,众人集会,更告之曰,不惜身命,不嫪父母,不顾妻子,当共入海,海中有难,无得变悔,时诸贫乞,亦欲有意,恐不自致,沉吟不决,导师宽恕,给其衣食,时入大海,各求七宝,于是导师,诣龙王宫,并告所领,求如意珠,等侣受教,获如意珠,还归乡里,大小悉迎,于时导师,升高楼上,向于八方,遍雨珍宝,朋党分行,在于异国,亦雨七宝,莫不蒙恩,采七宝者,乃自悔恨,俱行入海,怨不值是,导师告曰,前相敕令,自不肯取,是若等过,何所怨责,即还入海,求如意珠,寻则得之,发意菩萨,得正真道,畏厌生死,便随声闻,奉行空事,无想无愿,得度三界,至泥洹门,见佛世尊,降魔官属,至于无上,正真之道,开化一切,出万亿音,十方群生,莫不受教,天龙鬼神,皆来稽首,发菩萨意,至无从生,或为声闻,断三垢毒,睹见十方,无所挂碍,诸罗汉等,乃自咎悔,俱行学道,何为得斯,坐起行步,懊恼自责,如来然后,现于三乘,善权方便,随顺诱导,道无有二,况乃三乎,诸声闻等,尔乃踊跃,其心[火 霍]如,云除日出,佛皆授决,当至大道,国土处所,各有名号。

佛告诸比丘,宁见声闻满愿子乎!于比丘众为法都讲,光扬咨嗟诸佛之德,敷陈正典精进劝助,开佛说法讽受奉宣,散示未闻而无懈废阐弘谊趣解畅槃结,应答四部不以厌惓,显诸梵行悉令欢喜,舍除如来菩萨大士辩才质疑,未曾有如满愿子者,于比丘众所取云何,其满愿子,岂独为吾作声闻乘而受法典也。勿造斯观,曾已历侍九十亿佛,从诸世尊启受正要,所在众会常为法讲,宣散经谊分别空慧,志无所著,若说经时无有犹豫,靡不通达未常弊碍,普恒尽心诸佛世尊菩萨神通,毕其形寿令修梵行,于声闻众信意想之,以斯善权利益救济,于无央数亿百千垓群生之类,开化无量阿僧祇人,令发无上正真道意,其所游至皆为黎庶,显畅大道令得佛住,一切所修,常为己身净诸佛土,所行如应开化众生,于诸正觉普现供侍,今于吾世为尊法讲,每受正典论议难及,贤劫之中兴显千佛,又当供养将来世尊,亦皆为尊法之都讲,常为无量无极品类,光益训谊,劝化一切无限蒸民,令发无上正真道意,具足满进菩萨道行,却无数劫当成为佛,号法照曜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当于此土而为大圣,尔时江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土,七宝为地,地平如掌,无有山陵丘墟溪谷荆棘砾石,重阁精舍周匝普满,而用七宝,犹如诸天宫殿丽妙遥相瞻见,天上视世间,世间得见天上,天人世人往来交接,其土无有九十六种六十二见

憍慢罗网,一切化生不由女人,净修梵行各有威德,以大神足飞行虚空,常志精进所作备具智慧普达,紫磨金容三十二表,大人之相,是时人民常有二食,一曰法食,二曰乐禅悦豫,是为二食,有无央数亿百千垓诸菩萨众,悉得神通周旋分别坟籍谊理,其声闻等皆逮圣行,行八脱门威曜方便,名德奇雅得度无极,劫名宝明,世界曰善净,佛寿无量劫,灭度之后法住甚久,起七宝塔遍是世界,十方诸佛皆共歌叹斯土功德,佛说如是欲重解义,即而颂曰:诸比丘听,于此谊旨,如吾所语,诸天世人,行权方便,究竟善学,若当遵崇,修佛道行,此诸众生,脆劣懈废,故当演说,微妙寂静,示现声闻,缘觉之乘,而常住立,菩萨大道,善权方便,若干亿千,以用开化,无数菩萨,斯声闻众,故复说言,上尊佛道,甚为难获,亿数群生,被蒙淳化,已得修学,如是之行,下劣懈废,恣尚慢堕,而当渐渍,皆成佛道,身口及心,常遵所行,如是声闻,力势薄少,畏厌一切,终始之患,而复严治,净己佛土,或复示现,己在爱欲,怒害瞋恚,及闇痴冥,睹诸众生,迷惑邪见,坏裂蠲除,疑网弊结,吾声闻众,行亦如是,应时随宜,化此萌类,以权方便,发起一切,悉为众人,顺而广说,告诸比丘,我声闻备,所行具足,于亿千佛,以欲救护,斯佛正法,觉了禅思,而求于度,所在自处,为尊弟子,博闻多智,讲法勇猛,当悦众生,心不厌倦,而兴佛事,建立于道,获大神通,安住普达,具足导利,则是灯明,察知众生,常见根原,为说经典,使至清净,诱导群萌,亿百千垓,分别宣示,尊上正法,处此大乘,无上正真,自见国土,英妙清净,将来之世,亿百千佛,应时供侍,奉敬如是,恒当将护,于尊正法,又复严净,己之佛土,讲说经典,亿百千垓,善权方便,常遵勇猛,当复开化,无数众生,悉在道慧,无有诸漏,彼每事敬,诸大圣雄,常当执持,此佛尊法,当得佛道,自在导师,名法光曜,照闻十方,其佛国土,最尊快乐,七宝之地,普悉清净,时劫当名,为宝之明,世界号曰,善净严饰,无数亿千,诸菩萨众,如是等类,得大神通,时佛世界,众所嗟叹,神通恢大,善妙清净,又诸声闻,亿千之数,皆为大圣,贤猛之众,神足极上,行八脱门,分别解散,靡不开达,其佛国土,一切众生,皆行清净,常修梵行,具足辩慧,众德无乏,庶人贤兴,盛殷甚多,诸贤人等,人民繁炽,但乐经典,余无所慕,其土亦无,女人之众,无有恶趣,勤苦之患,紫磨金色,自然在身,三十二相,而自庄严,而佛国土,无衣食想,在所欲得,当说于斯。

尔时千二百由己行者,各心念言,怪未曾有莫不喜踊,世尊加哀余皆得决,必愍余等使蒙其例,于是世尊,知诸声闻心之所念,告贤者大迦葉,今应真众千二百人,现在目下除阿难罗云,又是声闻知本际等,当供养六十二亿佛,过斯数已,五百弟子皆当作佛,号普光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为佛众祐,优为迦葉,像迦葉,江迦葉,海迦葉,黑曜,优陀,阿难律,离越,劫宾[少/兔],薄拘卢,淳[少/兔]善等,五百罗汉,皆当逮成无上正真道,为最正觉悉同一号,于是世尊而叹颂曰:佛尊弟子,姓曰本际,当成如来,世之导师,将来之世,无央数劫,当化众庶,无数亿千,得为最胜,号曰普光,彼佛国土,名曰清净,当来之世,无央数劫,常见诸佛,不可计量,光音神足,大力明父,音声畅闻,十方世界,亿千众生,周匝围绕,唯但讲说,尊上佛道,诸菩萨等,常修正行,所乘端严,尊妙宫殿,所游行处,无所想念,得听受法,于两足尊,常往周旋,

他方佛国,诸佛大圣,如是比像,已复供养,广普至尊,心中欣然,多所悦可,其诸国土,皆一等类,众大圣雄,无有异名,人中之上,悉号普光,如是俦类,精进力行,安住之寿,极长难限,劫数具足,六万二千,灭度之后,正法当住,圣所遗典,存劫三倍,又以像法,当复住立,过于正法,转复三倍,假使正法,灭尽之后,男女众多,遭大苦患,是诸最胜,大圣伦等,名号普光,大士之上,具足当为,五百导师,各各悉等,皆成佛道,其名普闻,十方佛土,神足大力,及其境界,正法功德,正类如是,悉当遵修,宣此雅典,一切所得,皆当若兹,现于天上,及在世间,如我往古,施于清净,广普光明,人中之上,所建立行,悉耐从已,各已受决,多所愍哀,无央数事,成一平等,如佛今者,于世正真,尊故兴发,为迦葉说,卿当念持,五百佛名,诸声闻众,及余一切,是故弟子,犹得自在。

尔时五百无著,目见耳闻如来授决,欢喜踊跃往诣佛所,自投于地稽首作礼,悔过自责,鄙之徒等每忆前者,自谓已得泥洹灭度,无有巧便,不能识练了别正归,弃背明哲志疲厌想,今乃得逮如来之慧,当成正觉,唯然世尊,譬如士夫入慈室藏,以明月珠置于结中,醉酒卧寐不自唯省,寤忘明珠不知所在,起之他国无有资用,饥乏求食计穷无获,思设方计周旋往反,乃得供膳心怀悦豫,于时乃念前寝室藏,明珠系结将无堕彼,驰还求索,寻即往见慈室长者,慈室长者而谓之曰:卿何以故而自劳烦?行求饭食思想不息,子欲知乎?尔时吾身严整衣服,游行采毅敬利所谊,行至于此见明月珠,系于子结,今珠在体,岂不省耶?以何因缘来至吾计,设何方便而尽力行,子今求财宝所以难致者,以不自察可否之事,且便疾去以明珠宝,持诣大龙而贸易之,由得诸宝所有之藏恣意所施,昔者世尊本始造行,为菩萨时发诸通惠,我等不解亦不觉了,于今悉住罗汉之地,而谓灭度,处险难业常如虚乏,今日如此乃能志愿于诸通慧,当以斯法开化余人,以如来慧分别道意,比丘尔等,勿以此谊谓泥洹也。卿诸贤者,又当亲殖众德之本,昔者如来以权方便开导若等,今亦如是重说经法,若之徒类自取灭度,今者世尊,授以无上正真道决,于是五百声闻知本际等,而叹颂曰:我等闻斯,乃知前失,已得受决,是上佛道,稽首世尊,无量明日,唯愍讲斯,所演光耀,犹如愚冥,不能分别,所以一一,而获灭度,今日欢然,安住所化,志愿广普,诸通慧事,如有一子,行来求索,即时游入,于慈室堂,于彼睹见,多财富者,于时富士,广设饮食,其人一寐,而不饮食,明月珠宝,而系在结,因此卧寐,从寐而起,坐慈藏室,而欢喜悦,彼愚騃子,而越利谊,寻时起去,远行入城,求服饮食,甚不能获,行索供膳,财自系活,从人得食,谓获无为,明珠约结,而自念言,今此珍宝,为在不乎,续在佩身,求不知处,故复睹见,慈室长者,所可施与,丈夫之事,即为示说,善哉快言,畅现妙宝,教化令度,其人适见,第一安隐,蒙宝之恩,获致于斯,有无极财,藏满丰盈,又以五欲,而自娱乐,如是世尊,说譬若兹,吾等前世,俱发志愿,非是如来,之所兴为,于往古时,长夜精进,世尊我等,下劣心弊,不能觉了,如来教化,心无志愿,不肯进前,而以泥洹,欢喜自庆,如佛圣教,所觉开度,如是计之,无得灭度,人中之上,愍发慧谊,乃为灭度,第一无为,此结明珠,离垢上珍,今日我等,所闻无限,因从化导,普显怡怿,各各逮得,别授殊决。

授阿难罗云决品第九

于是贤者阿难自念言,我宁可蒙受决例乎,心念此已发愿乙密,即从坐起稽首佛足,贤

者罗云,复前自投世尊足下,俱共白言,唯为我等演甘露味,大圣是父靡不明彻,无归得归无救得救无护得护,于诸天阿须伦,兴立庄严若干种变,阿难罗云,则是佛子亦是侍者,持圣法藏,惟愿世尊,孚令我等所愿具足,授无上正真。又余声闻合二千人,与尘劳俱皆从坐起,偏袒右肩一心叉手,瞻戴尊颜我等逮见,佛告阿难,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海持觉娱乐神通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为佛众祐,先当供养六十二亿佛恭顺奉侍,执持正法将护经典,然后究竟成最正觉,于是开化二十百千江河沙等天人,使发无上正真道意,其佛国土清净无瑕,地绀琉璃,竖诸幢幡,自然庄严世界平正,无沙砾石山陵溪谷,地皆柔软如天綩綖,劫名柔和,无有雷震,时佛寿命不可计数亿百千垓,无可为喻难得崖底,诸弟子众受道教者,不可计会亿百千垓无能限量,阿难成佛为大圣时,所以名曰海持觉娱乐神通,其土人民多神变周旋如来灭度后法住过倍,像法存立复倍正法,十方无量江河沙等亿百千佛,悉当叹颂彼佛功德,于时世尊,而赞叹颂曰:今佛颁宣,诸比丘众,仁者阿难,总持吾法,于当来世,成为最胜,供养诸佛,六十二亿,名曰海持,觉乘神通,于此博闻,彼成大道,其土清净,显现微妙,自然跱立,无数幢幡,诸菩萨众,如江河沙,皆是如来,之所建发,悉如最胜,无极神足,其德名闻,流遍十方,欲计寿命,无量难限,教化世间,多所愍伤,假使其佛,灭度之后,正法当住,过倍其数,像法存立,转复过倍,最胜宣发,教化若兹,又此众生,如江河沙,兴报应心,立以佛道。

尔时新发意八万菩萨,各自念言,怪未曾闻古来未有,吾等焉用菩萨谊,为诸声闻类顽嚚之俦,乃复授决当获大道,何因若兹,世尊即知其心所念,便告之曰:诸族姓子及比丘听,佛法平等,族姓子,这发无上正真道意,前于超空如来至真等正觉所,而现在博听众经,常修精进,来至吾所欲建殷勤,由是缘故,速得无上正真道成最正觉,仁贤阿难,为佛世尊奉持法藏,修菩萨行,出家之缘意履雅愿,以诸族姓子用相托付,尔时阿难自亲从佛,闻已无量空无之谊,当得成佛授国土决,闻本行愿欢喜悦豫,寻即忆念无央数亿百千之垓诸正觉典。又观本行所履之迹前后劫数,即叹颂曰:我本闻有,无量诸佛,悉念为余,说经典时,诸有灭度,最胜大圣,余皆忆识,如所闻说,得立佛道,心不怀疑,如是比者,善权方便,而为安住,立侍者地,以大道故,奉持正法。

于是世尊告贤者罗云,罗云思之,汝当来世当得作佛,号度七宝莲华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为佛众祐,则当供事如十世界尘数如来,当为诸佛现作尊子,亦复如今为吾息也,其度七宝莲华如来,国土寿命教化众生所有庄严,亦如海持觉娱乐神通世界清净,罗云当为其佛尊子,过是已后当得无上正真道成最正觉,时佛颂曰:罗云是我,尊上长子,幼少精童,柔和殊妙,斯佛之子,当得大道,常以法施,多所悦喜,无数亿佛,所见哀念,欲得算计,无能限量,普为最胜,诸佛之子,当成大道,众比丘像,又此罗云,所行温雅,兴立殊愿,奉吾正戒,咨嗟宣扬,世雄导师,言我今是,如来之子,诸德无量,亿垓之数,设有思念,莫能限量,其罗云者,佛之长子,今所通履,住佛道故。

尔时阿难罗云,俱白佛言,今我等见二千声闻,学弟子戒心怀忻然,瞻戴尊颜,道法正典不可思议,愿及是时,佛告阿难罗云,宁见二千声闻学弟子法戒者乎,阿难白佛言,唯然见之佛告阿难,斯党同行等学大乘,当供养五百世界尘数如来执持正典,然于后世一时同集,布于十方各各异土,逮成无上正真道为最正觉,号宝英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为佛众祐,其寿一劫,觉慧平等,诸声闻同

多少无差,诸菩萨众亦复如是,灭度之后正法住立,数亦无异,时佛颂曰:此诸声闻,二千朋党,今悉住立,于世尊前,斯等圣智,佛皆授决,将来之世,便当成佛,而显示现,无量譬喻,睹见诸佛,悉当供养,便当逮获,无上尊道,住于道行,犹得自在,其名行异,游处十方,悉当忍辱,须臾不变,当复独处,坐丛树下,当得佛道,成就慧谊,皆当成觉,号同一等,名曰宝英,流闻世界,其佛国土,平等殊特,诸声闻众,等亦如是,神足光明,皆遍世间,周流一切,十方国土,分别经法,有所依猗,正法存立,等无有异。

于是诸学闻佛授决,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以颂赞佛:闻佛授我决,世光见饱满,如甘露见灌,已获无极安。

End

《法华》两喻漫谈

◎禅 悦髻珠喻髻珠喻,又作顶珠喻,髻珠,指转轮圣王发髻中的明珠。髻珠喻出自《法华经》卷五《安乐行品》。经中讲述了强力转轮圣王,想以威猛之力降伏其他小国家。而这些小国家的国王并不顺从他。转轮圣王便起兵前

《法华经》里的提婆达多

◎ 逾 陀提婆达多是佛陀的堂兄弟,为人机智聪明,富有才干。出家后,却一直怀有野心,至佛陀晚年,还做出了出佛身血与破僧的恶行。但在《法华经》中却有佛陀为提婆达多授记成佛的记载。有个阿私陀仙人,他四处游历

黄念祖:至心精进 第五卷

至心精进 第五卷黄念祖老居士【法藏比丘说此偈已。而白佛言。我今为菩萨道。已发无上正觉之心。取愿作佛。悉令如佛。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奉持。如法修行。拔诸勤苦生死根本。速成无上正等正觉。欲令我作佛时。智

虔诚读诵《法华经》的不可思议感应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因经中宣讲法义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 不入法华,不知佛恩之浩瀚;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妙法莲华经》被称为成佛的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吴言生:《法华经》与禅宗思想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妙法意为佛陀所说的教法微妙无上, 莲华比喻经典的纯洁无瑕。该经产生于公元前后的古印度,后秦鸠摩罗什于公元406年将它译成汉语,共7卷27品,后人增添为7卷28品。另有晋

吴言生:《法华经》与生活禅

《法华经》还深刻影响了禅的日用境。《法华经法师功德品》:若说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产业等,皆顺正法。云门曾以此勘验自恃甚高、自以为对《法华经》有很深悟解的陈操尚书,问他:经中道,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五 龙女成佛品---见宝塔品(下)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五 龙女成佛品---见宝塔品(下)宝塔出现至龙女成佛,为法华眼目所在;梵文合作一品。世有别行流通称法华简本者,如西晋译《萨昙分陀利经》是也。在秦译只得前分;北齐始补译中后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六 比丘尼授记品---劝持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六比丘尼授记品---劝持品龙女以在家资格,显示即身成佛;法华妙旨得此有力之证明,宜乎学者皆思转入一乘矣。然后世不易遭遇法华,端赖法身大士现身提倡。于是药王菩萨以首座当机,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七 安住品---安乐行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七安住品---安乐行品此品为初心菩萨宣说《法华经》之楷模;因前品诸机,纷纷发愿劝持是经,而加持力薄者难收大效,不可不先求住心之道,以植其基也。重在安住四法,故名安住品。尔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三 舍利弗授记品---譬喻品(上)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三 舍利弗授记品---譬喻品(上)前品方便引入一乘之旨,舍利弗闻而顿悟;遂蒙授记;为法华会上选佛第一声。古译列《譬喻品》(晋名《应时品》)之首。然察其条理,应附前品之末。今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五卷

卷第五: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五【白话】接着,更有普贤菩萨摩诃萨,进人了不思议的解脱门方便海,也进入了如来的功德海。这些不可思议的解脱门方便海中,有解脱法门,是为庄严清净一切诸佛国土,并调伏众生,令他们究竟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八 大通如来品---化城喻品(上)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八 大通如来品---化城喻品(上)前举诸喻,普通根机皆可领会其旨矣。较钝者仍有疑惑,复须充量晓谕之;继此遂有化城之喻。然未譬喻之前,先说释尊及诸弟子学佛因缘之古史;而推源于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九 化城喻品---化城喻品(下)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九 化城喻品---化城喻品(下)己明释尊来历,则其所说之法,自然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极力宣扬一乘大教,钝根无此胜愿以接受之;累世广说三乘,无非俯就此辈机宜;故有化城之喻。

冯达庵:法华特论 自序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法华特论自序《妙法莲华经》流传中国,隋译比较完备,凡二十七品;文相显豁,都八万言。本论别出手眼,撷其精英,以三十品分配之。义理深奥,迥超余经之上。论列要旨,泰半须宗密法。否则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一 序品---同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一 序品---同序者,叙述本经之由绪也。有通序,有别序。前述当时说法处所, 与听众机类;后述大会发起因缘,与表演境界。义理同科者聚为一段,谓之品。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

冯达庵:法华特论 发凡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发凡诸佛说经,有权有实,而以《妙法莲华》为应世正宗。宗旨深奥,非权机所能信解。古德喜谈实大乘者,每依般若玄义而疏释之;只涉藩篱,未穷究竟。文化与日俱进,岂宜故步自封?爰造此论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十二 一乘法力品---法师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二 一乘法力品---法师品此文晋译药王如来品, 以开首详述如来古史也。秦隋二译缺之,惟说持经之功效;命曰法师品,约行者立名也。此品正明《法华经》为应身佛汇归之所;得其旨者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六 一乘普度品---药草喻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六 一乘普度品---药草喻品三车穷子之喻,皆接迂回之机;本品乃接径直之机,为法华正宗。世尊说此,所以迦叶等之不及;缘彼等只从声闻道得悟也。此中原含多喻,藉明一乘普度之旨;诸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七 迦叶等授记品---授记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七 迦叶等授记品---授记品迦叶等自述心得,信解三乘为权;一乘为实;可蒙授记矣。然或误认一乘必以三乘为阶梯;故佛特取雨泽日光为喻;明一切根机皆可直受一乘教法;不过钝者难契,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五 穷子喻品---信解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五穷子喻品---信解品开权显实,上根顿明;舍利弗及四众一部分,皆能欢喜接受。次焉者不免怀疑,世尊更说三车喻以晓之;中根乃得信解。迦叶等权示当机之位,特申穷子之喻;藉表转迷启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四 三车喻品---譬喻品(下)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四 三车喻品---譬喻品(下)钝根众生,迷于六尘,情识甚炽;非设三乘教法,广行警惕不可;此三车喻之所由也。情识己离,然后引入性海,令悟佛之知见;诸佛出世本怀,原来如是。舍利

冯达庵:法华特论 第二 开权品---方便品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二开权品---方便品如来为宣扬一乘宗旨而应世;根机不相及,则曲垂方便,权说三乘教法以引之;所谓“为实施权”是也。今将开权显实,不可不揭出大权方便之用意,俾当机专心转向一乘;

法华探微--大通智胜佛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国名好城[5],劫名大相

多宝佛为《法华经》增益法的本尊

多宝佛(梵音Prabhuta-ratna),又译作大宝佛、宝胜佛、多宝如来。此佛于《法华经》中出现,他在久远劫前已灭度,但是以愿力的缘故,化成全身舍利,为了证明《法华经》的真实妙义,而安住在多宝佛塔

王雷泉:“如来使”精神与慧思的新法华学

如来使精神与慧思的新法华学王雷泉一、《法华经》中的如来使精神《法华经》说一乘佛法的根据,即度化一切生存在五浊恶世的众生,故在穷尽诸法实相的一乘圆理指引下,必须顺应时节因缘,方便说三乘法门,乃至从事一切

王雷泉:《法华经玄义》提要

《法华经玄义》提要王雷泉《法华经玄义》,又称《妙法莲华经玄义》、《法华玄义》,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讲述,门人灌顶笔录,与《摩诃止观》、《法华文句》同称为天台三大部。智顗讲说《法华

王雷泉:《法华经文句》提要

《法华经文句》提要王雷泉《法华经文句》,略称《妙法莲华经文句》、《法华文句》,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于陈祯明元年(五八七)讲于金陵光宅寺,门人灌顶记录,至唐贞观三年(六二九),补治

王雷泉:序心皓法师《〈法华经〉学修旨要》

法华精神与人类宗教的未来序心皓法师《〈法华经〉学修旨要》王雷泉宗教是解决人生问题的,当宗教自身成为问题时,也就意味着我们的人生、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发生了问题。这段话,是我1993年7月参加河北赵县

洪修平:《法华经》是怎样一部经?

《法华经》是怎样一部经?《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典籍之一,也是中国天台宗依持的主要经典。妙法意为所说教法微妙无上,莲华即莲花,莲华经是比喻经典的洁白美丽。此经原二十七品,后增为

杨曾文:《法华经》和中国佛教

《法华经》从晋代译出后立即在佛教界广泛流传,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这里介绍其中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一)古来对《法华经》的注释和对此经所谓宗、体的解释。在《法华经》译出后相继有不少注释著作问世。鸠摩

杨曾文:中国历史上的《法华经》及其在21世纪的意义

《法华经》是汉译早期大乘佛典之一,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和在北传佛教流传的国度发生过重大影响,至今仍受到广大佛教信徒敬奉。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可以预言,即使在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21世纪,《法华经》

杨曾文:日莲心目中的《法华经》

在镰仓时代成立的佛教宗派中,日莲宗是最富有独特风格的宗派之一。日莲宗虽与天台宗一样奉《法华经》为基本经典,但对此经作出了新的解释,进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妙法莲华经五字经题为核心的教义体系。日莲宗的创始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五卷

古尊宿语录 第五卷○临济(义玄慧照)禅师语录之余师问洛浦云:従上来一人行棒一人行喝。阿那个亲。洛浦云:总不亲。师曰:亲处作么生?洛浦便喝。师便打。一日大觉到参。师举起拂子。大觉敷坐具。师掷下拂子。大觉

张秉全:读诵法华,是往生极乐之最佳助行。

读诵法华,是往生极乐之最佳助行。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纯全收,上至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如华严会上善财童子及华藏海众,有的已破四十一品无明,证等觉菩萨高位,末后,普贤菩萨尚教彼等发十种大愿,修行此十愿

张秉全:法华经的妙旨是什么?

法华经的妙旨是什么?法华经妙旨是什么?就是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这佛知见是什么?就是现前一念心之实性。亦名法性。此性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变不迁,亘古常住。但无形

张秉全:为什么说,法华经是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为什么说,法华经是甚深微妙难解之法?诸佛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无非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就是令一切众生,觉悟人人本具与佛相同的见闻觉知之性,(即是佛性)个个都能作佛。只因迷背不知,枉作众生,受

张秉全: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

迷时法华转,悟时转法华。法华三昧,三昧中王,以其统摄一切三昧故也。何谓法华三昧,即观照诸法实相是也。如何观照?即于一切根身器界上体达唯心所现,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即是境,境即是心。观此心无心相,非在

张秉全:《法华》奥典,妙冠群经

《法华》奥典,妙冠群经《法华》尊经,纯圆独妙。七卷玄文,凡二十八品,前十四品为开权显实之文,后十四卷为开迹显本之文。全经处处穿插授记作佛之事。显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之殊胜。综括诸佛降灵原意,大畅如

张秉全:《法华经》在五时八教中之地位及其五重玄义

法华经是台宗的主要经典。本宗的深广义趣,均出于此经。此经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会三归一,即权明实。在五时八教中,独尊纯圆独妙,理冠群经。何谓五时八教?五时:一、华严时;二阿含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

张秉全:《法华》经王纯圆独妙

《法华》一经,开权显实,开迹显本,纯圆独妙,被尊为经中之王。七卷玄文,凡二十八品,其中心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开权显实,二开迹显本;三授记成佛。一、开权显实权,权宜方便的意思。佛根据众生根机所能接受

张秉全:华严奥藏,法华秘髓……皆不出于此。

华严奥藏,法华秘髓……皆不出于此。蕅益大师《弥陀经要解》中说,“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华严奥藏者,一代时教中《华严经》为根本*轮,称性直谈佛的自证之法。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