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五十一卷 佛本行集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6 07:22

第五十一卷 佛本行集经

尸弃佛本生地品第五十三

尔时菩萨。住在优娄频蠡河岸之侧。行其苦行。坐卧随宜。着弊故衣。受随用器。一日之内。唯食一粒。所谓胡麻。或一粳米。或一小豆。或一蒃豆。或一大豆。或赤粳米。或一青豆。当于彼时。输头檀王。访觅菩萨。不知所在借问他言。我子今者住在何处。作何事业。于是月日。私密遣使。访问菩萨行坐之处。告使者曰。卿今应当访知我子所停之处。何所为作。应报我知。时诸使者。承是敕已。即白王曰如王所敕。不敢违旨。遂即驰访。次第渐到优娄频蠡所居之处。见其菩萨行难苦行。寻还往白输头檀王。作如是言。善哉大王。今者童子。在优娄频蠡所居之处。行难苦行。其所居停。皆悉随宜。乃至日食一青豆等。时输头檀王。闻是事已。心怀怅怏。愁忧不乐。即说是言。呜呼我子。身体软弱。汝以何事。乃至如是。次第六年。时诸使者。将其菩萨善恶消息。诣大王所。次第论说。当于尔时。耶输陀罗释种之女。闻诸使人论说童子在苦行处。行其苦行。所居行住。随宜安止。乃至日食一青豆等。闻是事已。便即思惟。我于今者。安然受乐。实非善也。何以故。我夫今者既在苦行。我亦应当顺童子法行其苦行。时耶输陀罗。作是念已。即脱璎珞。金银琉璃。真珠摩尼。种种诸宝涂香末香。诸花鬘等。皆悉弃舍。着纯白衣。唯留一髻。卧凡恶铺。所食粗涩。才可活命。世人苦行。莫能及者。

尔时世尊。得菩提已。时优陀夷。而白佛言。希有世尊。耶输陀罗既见世尊在于山林行苦行。时云何善能随顺世尊。而行苦行。诸余世人。莫能及者。佛告优陀夷言。优陀夷。耶输陀罗释种之女。非但今世我在山林行大苦行能随顺我行于苦行。过去之世。我在厄难。亦能随我入大苦难。时优陀夷。白佛言。世尊。其事云何。愿为解说。佛告优陀夷。我念往昔。过久远时。有一闲静阿兰若处。其处山林溪壑之内。有一鹿王。领诸群鹿。食草而活。次第游行于彼之时。有一猎师。张设木弶。罥彼鹿王。尔时群鹿。各各走散。当于尔时。有一母鹿。见彼鹿王为弶所罥即住不走。尔时诸鹿。多解人语。而彼鹿母。即便说偈。告鹿王言。

鹿王当努力奋迅足与头

张设弶罥人今犹未来此

尔时鹿王即以偈句报母鹿言。

我今虽用力不能拔此弶

以皮作罥绳缚束转复急

微妙诸山林甘泉水草美

愿令未来世永莫受此殃

而有偈说。

是时彼二鹿恐怖泪交流

以恶猎师来执持刀仗故

尔时鹿王遥见猎师执杖而来。即便以偈告牝鹿言。

此是猎师将来至身体乌黑着鹿衣

今来必剥我皮肤斩截支节而将去

尔时牝鹿遥迎猎者。渐至其前。而说偈言。

善哉汝猎师今可敷草铺

先破我皮肉尔乃杀鹿王

尔时猎师。问于牝鹿。作如是言。今此鹿王。与汝何亲。是时牝鹿。报猎师言。此是我夫。甚相爱敬。以是因缘。作如是念。愿不与彼爱别分离。以是义故。必先杀我。后及鹿王。尔时猎师。作如是念。此是仁妇。希有希有。是鹿能作如是大事。时彼猎师。于其牝鹿。生大欢喜。即以偈颂。报牝鹿言。

我自生小未曾闻见有诸兽解人语

此事世间甚希有我意何忍起害心

今既不杀于汝身亦复并放尔夫去

如是全活尔身命愿汝夫妇恒相随

尔时猎师。诣彼弶所。解放鹿王。尔时牝鹿。见王免缚。心大欢喜。遍体踊跃。不能自胜。复以偈句。白猎师言。

善哉如是大猎师诸亲见者皆欢喜

如我得见夫免脱欢喜踊跃亦复然

佛告优陀夷。汝今当知。彼鹿王者。岂异人乎。即我身是。时牝鹿者。耶输陀罗即其是也。耶输陀罗于彼之时。尚随顺我受大苦厄。况于今日。能随顺我。行大苦行。于诸世人莫能行事而能行也。

其罗睺罗。今以过业所逼恼故。在胎六年。耶输陀罗。为是菩萨。怀愁毒故。不自严饰。然其如来过六年后。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时输头檀王所遣使人候消息者。彼等使人。见佛世尊。从坐起故。即诣输头檀王之所。到王所已。而白王言。大王当知。太子今者苦行已彻。称满心意。已从坐起。

尔时输头檀王。闻此语已。别敕二人。而告之曰。汝等今当诣太子所。至彼处已。当宣我言。告彼太子。汝于今者苦行已彻。当可速来统领国事。为转轮王具足七宝。时彼二人。奉王敕已。依王教命。如法顶受。承是敕意。诣太子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太子言。善哉圣子。输头檀王。敕我二人。到圣子所。告圣子言。汝于今者。苦行已彻。今可速来。承受我位。为转轮王。七宝之具令悉备足。

尔时世尊。闻彼二人作是语已。而说偈言。

若人已调伏世无不伏者

诸佛境无边无迹无来去

若人不入网爱无所从生

诸佛境无边无迹无来去

尔时耶输陀罗。于其宫内。闻是太子苦行已彻。犹望不久必应还来当受王位。政国治民。作转轮王。便生是念。太子若作转轮圣王。我即当作第一妃后。如是念已。欢喜踊跃。遍满其体。不能自胜。持种种香涂其身体。即着种种无价宝衣。及诸璎珞。而自庄饰。食诸妙馔。眠寝宝床。柔软卧具。作如是事。豫待太子。时罗睺罗。过六年已。尽其往业。耶输陀罗。即以种种资物食饮。而自供养。以是因缘。其罗睺罗。便即出生。既出生已。时诸内人。寻共咨白输头檀王。作如是言。异哉大王。耶输陀罗。今乃生子。输头檀王。闻此事已。心大嗔怒。即作是言。今我太子。舍家出家。已经六岁。耶输陀罗。今生此子。何从而得。是时释子提婆达多。作如是言。此是我子。输头檀王。倍增嗔恚。召诸释种。悉令聚集。即告之曰。卿等当知。耶输陀罗。不护太子。亦不护我。不护诸释。不惜名闻。纵恣其意。辱我宗族。我等今者应作何事而苦治也。

尔时释种。皆共同声。作如是言。耶输陀罗。污辱家者。我等应当如辱家法而苦治之。

时彼众内有一大臣。作如是言。当髡其发以杖打之。打已印记。

复有一臣。作如是言。当截其耳劓去其鼻。

复有一臣。而作是言。当挑两目。复有一臣。作如是言。枪贯木上。

复有一臣。作如是言。掷着空井。

复有一臣。作如是言。掷着火内。

复有一臣。作如是言。令抱炽然大热铁柱。

复有一臣。作如是言。系缚手足。遣大群牛蹈而杀之。

复有一臣。作如是言。令卧地上白象蹈之。

复有一臣。作如是言。从头至足。以锯解之。

复有一臣。作如是言。节节支解分为八叚。

尔时输头檀王。告诸臣言。我今敕令耶输陀罗及所生子。俱当就死。

是时如来已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便自观见耶输陀罗及所生子在厄难处。以慈悲心。所逼恼故。处处顾视。于时而有毗沙门天去佛不远。时彼天王知如来意。即持笔墨及陀罗叶。往诣佛所。尔时世尊。手自作书。而白王言。其所生儿。是我之息。愿莫有疑。尔时毗沙门天王。从世尊所。受是书已。寻即往至输头檀王大众之内。即出其书王怀里。

尔时彼书。有证有验。输头檀王。见是验已思寻。此书真是我息悉达太子。手自书处。

尔时输头檀王。及诸大众。为此因缘。于耶输陀罗。生欢喜心。耶输陀罗。传闻人道大王有敕欲杀其身及所生子。护身命故。速疾往至摩诃波阇波提憍昙弥所。作如是言。善哉尊后。我无是过。此所生子。太子体胤。听闻不久太子来到。若其到已。自应当知。今欲杀我。是虚枉耳。尔时摩诃波阇波提。闻耶输陀罗作是语已。心复欢喜。即遣使请输头檀王。至阿输迦树林之内。到林处已。而白王言。唯愿大王当知。今者耶输陀罗释种之女。至于我边。而作是言。我无此过。我所生子。太子体胤。若彼太子。身来到已。自知虚实。是故大王。莫作是事。应须待彼太子来到。即知此事定实云何。

尔时输头檀王。闻彼摩诃波阇波提作如是等善利益义。即报之曰。此言有理。若如尊后所言说者。我等宜住听太子至。若不尔者。当知此事定实云何。虽复如此。输头檀王。由于释女耶输陀罗未生欢喜。是故衣服及余璎珞。少分供给。发遣安置随宜处所。尔时释女耶输陀罗。复至摩诃波阇波提憍昙弥所。至已白言。善哉尊后。我于今者。欲诣园内。酬昔所许诸天微愿。暂一祠祀。未审尊后听许已不。尔时摩诃波阇波提。共彼释女耶输陀罗。将罗睺罗。广办供具。赍持杂物。诣彼神所。其神名曰卢提罗迦。从神作名。其苑亦名卢提罗迦。于彼苑中。菩萨往昔在家之日。恒于彼苑。按摩游戏。彼苑之内。有一大石。菩萨往日于上坐起。耶输陀罗释种之女。当于尔时。将罗睺罗。卧息彼石。于后捉石掷着水中。遂立誓言。我今要誓。如实不虚。唯除太子。更无丈夫。共行彼此。我所生儿。实是太子体胤之息。是不虚者。令此大石在于水上浮游不没。时彼大石。如彼要誓。在于水上遂即浮住。如芭蕉叶浮于水上。不沈不没。亦复如是。于时大众。见闻此已。生希有心。欢哗啸调。踊跃无已。叫唤跳踯。歌舞作倡。旋裾舞袖。又作种种音声伎乐。

尔时输头檀王。闻此事时。欢喜踊跃。遍满其体。不能自胜。即敕庄严彼迦毗罗婆苏都城。令除荆棘沙砾土石秽恶粪等诸不净物。更以香汤。扫洒涂治。摩拭其地。在在处处。安置香炉。烧最妙香。其香炉间。杂错种种妙色宝瓶。其宝瓶内。盛满香水。于其水中。复安香花。于其香炉宝瓶中间。更复安置芭蕉行列。复悬种种纷葩缯彩。竖立种种杂色幢幡。真珠条贯。处处交横。金铃罗网。遍覆其上。复作日月星宿形像。张设空中。宝花流苏。处处垂下。复以种种杂[犛-未 牙]牛尾。所在间错。尔时严[飢-几 希]迦毗罗处。犹如幻炎乾闼婆城。庄严是已。将罗睺罗。即入彼城。召唤释种宗族傍亲。悉皆聚集。广办种种财物饮食所须。调度方始。别更为罗睺罗作。其生日耶输陀罗生息之时。是罗睺罗阿修罗王。捉食其月。于刹那顷。暂捉还放。是故释种诸亲族等。聚集议论。于罗睺罗食月之际一刹那间。生此童子。是故立名。名罗睺罗。其罗睺罗。可喜端正。诸人见者莫不欢悦。肤体黄白。如真金色。然其头顶。犹如伞盖。其鼻高隆。犹如鹦鹉。两臂修牖。下垂过膝。一切支节。无有缺减。诸根完具。莫不充备。

尔时输头檀王。为罗睺罗。置四奶母。何等为四。一者抱持。二者洗濯。三者饮乳。四者游戏。此四奶母。随时将养不久即令智慧备足。

尔时世尊。在波罗奈。转大法轮。于时诸天各各相告。其声展转。乃至梵顶。即于彼时。输头檀王。闻子悉达已得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觉证已。至波罗奈。转大法轮。为于天人而演说法。

尔时输头檀王。于世尊所。倍更忆念。作是思惟。设何方便。令彼太子。愍诸眷属速来至此迦毗罗城。复作是念。应当遣谁而为使者。谁有智略。能了此事。复作是念。此忧陀夷国师之子。次复车匿。此之二人。从小已来。恒共悉达。拊尘弄土。伴涉遨游。此之二人。并各堪至悉达多所。我今当遣往彼为使。

尔时输头檀王。唤优陀夷国师之子及以车匿。而告之言。汝等二人。应当知时。今者太子。既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至波罗奈国。转大法轮。为诸天人演说诸法。汝等今可速往至彼悉达多所。宣我告敕。传我意旨。今汝太子。行难苦行。至其边际。称遂汝心。已得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复转于无上法轮。既为天人演说诸法。善哉太子。今可来诣迦毗罗城。为怜一切诸眷属故。

尔时优陀夷国师之子。并及车匿。而白王言。大王当知。悉达太子。若不来者。未审我等更作何计。王报之言。汝等但听。太子处分。其优陀夷国师之子。并及车匿。即白王言。如大王敕不敢违命。受王敕已。顶礼其足。各还本处。辞别父母诸眷属等。渐行往至波罗奈国诸仙居处鹿野苑中。至彼处已。顶礼佛足。却住一面白言。世尊我等今者奉承大王输头檀敕遣来至此。而王告言。善哉太子汝今苦行已得超越。满汝心愿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大法轮。复为天人。演说诸法。善哉太子。今可来至此迦毗罗婆苏都城。怜愍一切诸眷属故。

尔时世尊。闻此语已。故说偈言。

若人已调伏世无不伏者

诸佛境无边无迹无来去

若人不入网爱无所从生

诸佛境无边无迹无来去

时优陀夷国师之子。并及车匿白言。世尊欲令我等当何所作。佛告彼等。作如是言。汝能学我此诸弟子出家法不。

尔时世尊。虽问彼等。但彼二人。先于佛边。已有慕仰出家之意。因白佛言。我等并各愿乐出家。于时世尊即听出家。与受具戒。

尔时世尊。自从出家起坐。未曾面向生地迦毗罗城。乃至未化贤友知识五比丘等。及以长老耶输陀等亲善友辈。波罗捺城所生。有四大富长者诸将男子。何等为四。一毗摩罗。二苏婆睺。三富楼那。四伽婆般帝。

尔时尊者耶输陀。有善知识等五十余人。长老富娄那弥多罗尼子。亦有徒众三十一人。长老摩诃迦旃延。复有八万四千徒众。长老婆毗耶。亦有胜徒。合三十人。同行善友其数六十。复有迷只耶聚落所生长老那毗迦栖那耶那。

尔时复有一婆罗门。其有二女。一名难陀。二名婆罗。

尔时复有一婆罗门。名曰提婆。并及其妻。长老频蠡迦葉。合有五百螺髻梵志。

复有长老那提迦葉螺髻梵志。其数三百。

复有长老伽耶迦葉。诸徒众等。其数二百。亦是螺髻诸梵志等。

尔时复有长老忧波斯那。数合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复有一树林中五百苦行诸仙人等。为雨法雨。王舍城中。频婆娑罗王。及臣等。凡九十二那由他人。长老摩诃迦葉。长老舍利弗。目揵连等。又删阇耶波梨婆阇迦外道弟子。五百人等。化如是辈若干人已。然后世尊。方始回面向本生地迦毗罗城。

时优陀夷。见婆伽婆回面坐向本所生地迦毗罗城。又复诸天。告彼长老优陀夷言。善哉尊者。今可请佛愿至生地本迦毗罗婆苏都城。为其怜愍诸眷属故。

尔时长老优陀夷。善知圣意如来将去。遂从坐起。偏袒右臂。整理衣服。合掌向佛。偻身低头。而说偈言。

譬如非时诸树木欲着花果待其时

非时花果无光丽尊今可渡恒伽河

树木纷葩花正开其花香遍十方刹

花既开敷结果实尊向生地正是时

此时最妙最为胜清流香洁泉池水

百鸟林中出妙响诸欣悦事是其时

释种往昔心发愿一切大地我独摄

见尊出家大忧怖不称心愿甚郁怏

世尊眷属所思迟由尊生子罗睺罗

愿往至彼为决疑大众渴仰思欲见

如来念母养育恩为彼慈心怜愍故

若见远来大圣师应得欢喜除忧恼

释种大王输头檀往昔起此微妙愿

何当得见金色体我子入此迦毗城

此时非热亦非寒堪称世尊受乐道

亿数释种瞻仰待犹如毕宿冀月回

尔时世尊。即告长老优陀夷言。汝优陀夷。若其然者。汝等二人。于先可至彼迦毗罗婆苏都城。告我亲眷诸释种等。作如是言。今者太子。苦行已彻。愍汝等故。不久欲来。其优陀夷。及彼车匿。蒙佛敕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不敢违。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辞退而去。次第渐行至迦毗罗婆苏都城尼俱陀林。依彼聚落。暂时止住。

尔时输头檀王。严驾驷马宝车而出。往至彼园。占观好地。输头檀王。于时遥见长老车匿。及优陀夷。剃除须发。身着袈裟。手执钵器。见已即告诸大臣言。汝等大臣。此何人也。剃除须发。身着色衣。手持应器。时大臣等。即报王言。此等二人。乃是悉达太子门徒。尔时输头檀王。心怀懊恼。怅怏不乐。而作是言。我子端正。容仪可喜。观者无厌。喻如金像。而彼身形。今如是也。不喜观见。谓诸臣言。汝等必当断是二人勿令我见。作是语已。始往园内。尔时臣等。作如是念。今此二人。一者乃是国师之子。二者悉达太子侍者。作是筹量。不能遣却。输头檀王。在园游观。还欲出时。尔时诸臣。恐王见彼长老二人生烦恼故。遂将安置空墙院内。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作如是言。汝等比丘。今可速疾办具衣钵。我今欲行游观余国城邑聚落。因欲向我本自生地彼迦毗罗婆苏都城。怜愍一切诸眷属故。

尔时长老舍利弗。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而作是言。希有世尊。未曾有也。世尊今者行正是时。甚精甚妙。今者世尊。乃欲游观诸余国城。实是其时。尔时佛告。舍利弗言。舍利弗。汝今欲得闻此事者。当为汝说。尸弃如来多陀阿伽多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将欲游行本自生地处处观看城邑聚落。其时微妙甚可爱乐因缘之事。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今正是时。愿为比丘。演说往昔尸弃如来诣自生地游观国邑。令诸比丘闻佛说已。当如是持。

尔时世尊。即以偈说尸弃如来游历观看本生地事。

善哉甚妙舍利弗汝今应当一心听

昔日尸弃圣如来往昔观看生地事

所至一切村聚落往见尸弃圣如来

处处皆各生甘泉八功德味悉具足

所至一切村聚落往见尸弃大圣师

处处皆有诸花树枝叶垂下普蓊郁

所至一切林树下尸弃如来止住处

是树自然雨妙花遍布其地悉充满

所经一切林树下尸弃如来若止住

其树甘果自然落枝条婀娜悉低垂

有树人所攀及者花果纷杂甚可怜

尸弃如来大圣师应感流行如是事

若有人所不及树妙花甘果自然落

尸弃如来大圣师应感流行如是事

诸天在于虚空里雨大妙花姜迦罗

尸弃如来大圣师应感流行如是事

诸天在于虚空里普雨清凉妙花雨

尸弃如来大圣师应感流行如是事

诸天在于虚空里雨花名曰曼陀罗

尸弃如来大圣师应感流行如是事

诸天在于虚空里雨花名曰波梨耶

尸弃如来大圣师应感流行如是事

诸天在于虚空里雨花名曰毗婆伽

尸弃如来大圣师应感流行如是事

诸天在于虚空里雨花名曰香胜香

尸弃如来大圣师应感流行如是事

诸天在于虚空里雨诸种种妙香花

尸弃如来大圣师应感流行如是事

诸天在于虚空里雨花名曰普至香

尸弃如来大圣师应感流行如是事

诸天在于虚空里雨于异种妙香花

尸弃如来大圣师应感流行如是事

诸天在于虚空里纯雨真金妙色花

尸弃如来大圣师应感流行如是事

诸天在于虚空里雨诸七宝妙色花

尸弃如来大圣师应感流行如是事

诸天在于虚空里雨花纯是真金茎

尸弃如来大圣师应感流行如是事

诸天在于虚空里纯雨一切宝茎花

尸弃如来大圣师应感流行如是事

诸天在于虚空里纯雨优波罗花叶

尸弃如来大圣师应感流行如是事

诸天在于虚空里纯雨栴檀妙香末

尸弃如来大圣师应感流行如是事

诸天在于虚空里雨赤栴檀妙末香

尸弃如来大圣师应感流行如是事

诸天在于虚空里纯雨牛头栴檀末

尸弃如来大圣师应感流行如是事

诸天在于虚空里奏作种种天乐音

尸弃如来大圣师应感流行如是事

非人在于虚空里拂弄种种妙天衣

尸弃如来大圣师应感流行如是事

诸天随顺佛行路持诸种种妙香花

其花纷杂种种光雨诸道路深至膝

彼时无寒复无热亦无蚊虻诸恶虫

尸弃如来大圣师应感流行如是事

一切大地悉微动并大巨海及诸山

尸弃如来大圣师应感流行如是事

一切大地普调柔清净无有恶荆棘

尸弃如来大圣师应感流行如是事

所有丘墟悉平满山陵堆阜皆坦然

尸弃如来大圣师应感流行如是事

刹利种姓大威德其数八万有六千

尸弃如来大圣师行住坐起相随逐

诸婆罗门净行种其数八万有六千

尸弃如来大圣师行住坐起相随逐

豪富威德大长者其数八万有六千

尸弃如来大圣师行住坐起相随逐

亦有地居诸天等皆是妙色净庄严

尸弃如来大圣师行住坐起相随逐

复有虚空诸天众皆大威德最严胜

尸弃如来大圣师行住坐起相随逐

四大天王及天众殊胜妙色威德者

尸弃如来大圣师行住坐起相随逐

护世四天大王等复有殊妙大威势

尸弃如来大圣师行住坐起相随逐

忉利三十三天众微妙威力转殊胜

尸弃如来大圣师行住坐起相随逐

须弥山顶帝释王及诸亲友眷属等

尸弃如来大圣师行住坐起相随逐

善分耶摩诸天辈妙色清净大威严

尸弃如来大圣师行住坐起相随逐

喜乐诸天兜率陀威严功德甚微妙

尸弃如来大圣师行住坐起相随逐

次复化乐诸天等所行功德转微妙

尸弃如来大圣师行住坐起相随逐

他化自在诸天等威德光严甚辉耀

尸弃如来大圣师行住坐起相随逐

大梵宫中诸天辈妙色威力转光华

尸弃如来大圣师行住坐起相随逐

色界所有诸天辈及诸龙神金翅鸟

乾闼婆等阿修罗夜叉鬼神及罗刹

紧那罗等摩睺罗皆得具足妙威严

尸弃如来大圣师行住坐起相随逐

世间有诸众生类已说及以不说者

尸弃如来大圣师行住坐起相随逐

彼尊尸弃如是行调伏无量天人众

正觉入于大涅槃永断诸有及后生

时佛复告舍利弗言。汝舍利弗尸弃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初欲往到本自生地。有如是等无量微妙希有行事。

End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二问曰。世第一法为几念处。答曰。现在一坏缘法念处。未来四。问曰。世第一法为几缘。答曰。为四缘。因缘者相应共有因。次第缘者。与苦法忍作次第缘。境界缘者忍智所缘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三问曰。以何等故。见道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说者。见道展转为因。非世第一法。复有说者。见道圣人身中修。以圣人身中修故。自地他地修。世第一法凡夫

第十一卷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六云何名身。云何句身。云何味身。乃至广说。问曰。何以故作此论。答曰。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彼尊者迦旃延子。于此经中。现种种事。善于义相。或有人疑。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四复次诸心心数法。于所缘定。问曰。为于何法定言定耶。为于眼入定。为于色定。为于刹那定。答曰。或有说者。于眼入定。不于色定刹那定也。所以者何。未生心心数法甚多。云何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六复有经说。若入地一切处定行者。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不离不异。余一切处亦如是。问曰。诸得一切处定。必离第三禅欲。彼若见地是我。当知是第四禅地身见。见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四云何顶法云何顶法退。云何暖法乃至广说。问曰。此中逆说凡夫所得法。说世第一法已。何以不次说忍耶。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应说云何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七即彼经说。应以四事察人是长老。为可与语。为不可与语。云何为四。一不住是处非处。二不住智论。三不住分别。四不住道迹。问曰如此四事有何差别。答曰或有说者。不住是处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十有业得一入报。谓法入中命根。有业得二入报。谓意入法入。触入法入亦如是。若得报眼入。得四入。眼入身入触入法入。如眼入耳鼻舌入亦如是。若得身入。得三入。身入触入法

第十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一一人此生十二支缘。几在过去几在未来几在现在。如是章及解章义。此中应广说优波提舍。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为止他义故。如毗婆阇婆提说缘起是无为法。问曰彼以何义故说缘

第二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爱敬品第四之四世尊说无学成就戒身。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经中说无学成就戒身。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佛经是此论根本。今欲广解佛经故而作此论。复次所以作

第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三问曰次第缘体性是何。答曰。如波伽罗那说。除过去现在阿罗汉最后心。诸余过去现在心心数法是也。复有说者。诸过去现在心心数法。是次第缘体性。问曰。若然者阿罗汉最后心。

第十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十一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善法与不善法。作近所作因。不善法与不善法。作近所作因。不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者。以善业故生大富长者商主家。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