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一百九卷 大宝积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8-10 10:37

第一百九卷 大宝积经

隋北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

贤护长者会第三十九之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大城,住迦兰陀长者竹园,与诸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所作已办,不受后有,长老舍利弗为众之首。时,诸比丘围绕世尊欲听受法,身心调顺,无有睡眠。当于尔时,如来世尊面貌容色,犹如初日开敷莲华,端严显耀,微笑熙怡。尔时,彼诸比丘等作如是念:“今婆伽婆,欲宣说何等法门,面相乃然如是光显?”

当于彼时,有一最大巨富商主长者之子,名跋陀罗波梨,与其一千眷属围绕,威力欲以震动大地,安详徐步向世尊前。尔时,贤护长者之子,宿福因缘受天果报,身体柔软,犹如初出新嫩华枝,诣于佛所;到佛所已,观见如来最胜最妙容色,寂静澄定功德藏身,犹如金树光耀显赫遍满竹林。是时,贤护即于佛所生净信心,合十指掌,作如是念:“于世间中得大名闻,此不虚说!谓言萨婆若、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者,斯真实也。”尔时,贤护即便低头,顶礼佛足,两膝著地,一心举头,谛视世尊,目未曾瞬。如是瞻仰如来之时,其身俨然不倾不动。

尔时,世尊见跋陀罗波梨长者,内心如是生渴仰已,如来即更身放妙光。而彼光明出照之时,其跋陀罗波梨长者,即得无畏,从地而起,绕佛三匝,复更顶礼佛世尊足,礼已长跪而白佛言:“唯愿世尊哀愍于我,唯愿世尊教示于我。大圣世尊,我于佛边信心未久。是故,世尊,但当为我随逐现事说一法门。我今渴仰欲闻诸法,以生死中烦恼所逼,多有疑惑,心恒分别。以是义故,唯愿世尊慈悲怜愍,为我说法,令我决疑。大圣世尊,我无正知故有迷惑,不知出离生老病死烦恼海津。唯大圣尊是一切智,世间希有犹如意珠,能与一切众生诸乐令成就故。又复世尊犹如父母,为令一切诸众生等得善果报,即是根本。”

尔时,世尊告跋陀罗波梨长者,作如是言:“跋陀罗波梨,若有疑者,今恣汝问,我当为汝分别解说。”

尔时,跋陀罗波梨长者,蒙佛印可,内怀欢喜,欲问心疑,即便起立,却住一面;住一面已,其身威光圆满具足。尔时,长老阿难比丘,既见彼已,即白佛言:“希有世尊!此长者子跋陀罗波梨,身光德力胜诸王威,殊妙绝群,端正可爱,于世间内独无有双。”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长老阿难,汝今欲闻此跋陀罗波梨长者家中所有众乐事乎?乃至具足说其受于快乐果报,虽复忉利帝释天王犹不能及,况复人间?此阎浮提能得及者,无有是处。唯除一人长者童子,名苏摩浮帝。”

尔时,阿难即白佛言:“唯然!世尊,此跋陀罗婆梨长者家宅之中有何殊胜,世尊乃尔称誉?”

尔时,佛告长老阿难:“汝当至心,谛听!谛受!是长者子所有资财善根广大,我今为汝次第宣说。阿难,是长者子,凡有六万最大商主恒随其后。彼诸商主,各有无量奇异财宝种种富饶。其跋陀罗波梨家内,恒常铺设六万上妙六合床榻,杂色被褥以覆其上。复以真绯杂色缯彩用为倚枕,持来两边杂色妙衣憍奢耶等,一一之处皆有四具。又火浣布及以粗纻,诸是四方土地所出种种衣服众杂异物,皆悉具足庄严其家。彼之衣裳悉皆柔软,犹如手掌清洁光润。其宅处处周遍皆悬真珠璎珞,以为校饰。复有六万婇女,端正殊绝,身体柔软细滑;闲於戏笑,善巧语言,姿态艳美承接人意,瞋恚见之自然欢喜,忧戚遇者便生欣慰;调谑音词,开心悦目,并皆孝顺;瞻仰己夫,妇礼具足,于余男子远离欲心;或复有时,自知惭愧羞耻,合掌低眉,曲躬恭敬,专向其夫无复余顾;或复有时,各各为其夫婿别怜爱故,心生妒嫉争斗相嫌,皱眉蹙頞犹如深钩,假此为戏实无妒心;手爪纤长,指节圆佣,踝腕细密以欲醉身;妖冶顾眄,行步庠序,进止逶迤;发彩绀青细润柔软,巧为结梳能惊惑人。在于如是等诸婇女之中或侍或凭,彼诸婇女皆专奉夫,清净名闻处处流布。然此婇女种姓最大,处其家中亦好名闻,并堪匹偶大家为嫡妇,有如是种种等庄严。长者贤护家中不可称量,宅甚宽旷。又其长者欲食之时,则有六万杂种羹臛饭食微妙香美,犹若天厨无有异也。其饭悉是糠粮,色味充盈具八功德,随意进啖入口便销,食已随顺无所妨碍,果报感致称心自然,又复食已身体光鲜无诸臭秽。又其长者家内,复有六万辇舆,各以种种珍奇庄严,真珠间错上下正等,悉有妙衣以覆其上。又以香华各各布散,水洒于地,无有尘埃,清净润泽。又其家内,复有种种最上音声,手打指弹及以气吹,其响微妙鸣亮入神,歌曲正得犹白鸽声心所乐闻,如此微妙庄严其家。又其家内,园林树木扶疏茂盛,华卉交加红紫鲜洁。其树林间复有诸鸟,各各出好音声,其音和雅犹如天宫,约须弥山众宝合成,龙窟无异。又燃种种灯明,其灯光明无风动摇处处洞彻,朗夜赫奕与昼不殊。又复其家所住国界有六万城,其城各有街巷相当,楼橹却敌悉皆具足。彼城处处诸国商人往来聚集,种种形状,种种语言,种种珍奇众杂宝货,共相贸易填咽城市,百千万众不可胜计。又彼诸城周匝四边,园圃杂树数百千种,华果繁茂枝叶扶疏,蜂众竞来采其香味。又彼诸城多有象马及诸车乘。

“阿难,彼诸城内所有大富长者、居士、商主及以商人,恒常一心,皆共称叹跋陀罗波梨所有功德,合十指掌顶礼赞咏,况彼名闻心皆愿乐欲得睹见!又其国主波斯匿王,见跋陀罗波梨长者,资财富饶形势福德,自身卑愻犹如贫人羡其财宝。

“阿难,其彼真月长者童子,每一食时即有千种珍味,晨昏左右所须自然。又有五千婇女,围绕承奉以为娱乐。阿难,是真月长者童子所受快乐,比天帝释已胜千倍,匹于跋陀罗波梨,形貌颜色,库藏资财,受乐果报,百倍不及其一。

“复次,阿难,是跋陀罗波梨长者,有一妙车名为夺意,奇巧精丽,人间所无,而此车中有天宝座。其车纯以天诸杂宝雕饰间错,彼诸天宝玛瑙、金刚、真珠、珍贝,光明显曜如虚空星庄严,如是其车行时迅疾如风。阿难,跋陀罗波梨,意欲至于海内采珍宝时,坐彼车中如意即至;受快乐已,若欲还家,应念便至。”

尔时,阿难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此跋陀罗波梨长者,往昔造何等善根,今世乃尔受斯果报?”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长老阿难,汝欲知者应当谛听!此之因缘皆由过去于诸佛边种植善根,今得如是胜上果报。阿难,我念往昔有一如来出现于世,名曰乐光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阿难,尔时此跋陀罗波梨长者,于彼佛边作声闻僧,名为法髻,持戒不完,多有毁缺,而善宣说诸佛教法开示未闻。是大法师,一闻总持修多罗藏,亦持律藏,为诸众生常说法要,博识辩聪,义味甚深,音声朗彻令人乐闻,得听法者心生欢喜,永即不复堕诸恶道。阿难,彼以如是法施因缘,九十一劫恒生天人端正富贵。阿难,是长者子,所得妙车因缘报者,我更为汝次第解说。阿难,是跋陀罗波梨长者,于彼乐光佛世作法师时,见诸梵行持戒比丘,羸瘦顿乏,力弱无堪,凡有所须悉皆布施,复造鞋袜、靴履等物欢喜施与,藉此功德今感妙车如意果报。

“复次,阿难,往昔有佛,号曰迦葉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尔时,彼佛告长者言:于未来世有佛,名曰释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彼佛世尊当授汝记。阿难,此跋陀罗波梨长者,我须教之,令其生解。”

尔时,阿难重白佛言:“希有世尊!此长者子如是富饶,多蓄财产,而性柔和不生贡高,在于五欲不染其心。”

佛告阿难:“汝今当知,凡是智者,不以资财及诸五欲心生憍傲。阿难,此长者子以妙法因,多受种种无尽福报。”

尔时,跋陀罗波梨长者,蒙佛许可,欲问所疑,即便一心在于佛前,长跪合掌而白佛言:“大慈世尊,摄受一切众生,哀愍众生。我今心中有疑欲问,唯愿世尊为我解说使得断疑。”

尔时,佛告跋陀罗波梨长者子言:“跋陀罗波梨,汝心有疑欲断除者,今正是时,恣汝所问,我当为汝分别解说。”

尔时,跋陀罗波梨长者即白佛言:“世尊,诸众生等知有神识,而是神识犹如宝箧未开之时,不知其中是何等宝。世尊,此之神识相貌云何?复何因缘名为神识?世尊,云何人死无手脚眼?命终之时,诸根欲灭,诸大欲分,而此神识云何从此身中而得移出?世尊,而此神识复云何色?复云何体?从于身中云何得离此识?云何舍于此身,成就别身?云何舍此诸大、诸入,向于后世?云何成就各各别身?世尊,人今既死,未来诸入云何随顺?云何此世作诸善根,于未来世受于果报?既是此世诸入阴等造作善根,其人云何更复于后别诸阴中受其果报?云何此识彼处得身?云何诸入体随彼处?”

尔时,世尊赞长者言:“善哉!善哉!跋陀罗波梨,如是,如是,如汝所问。汝今至心谛听!谛受!我当为汝说神识去来移灭。跋陀罗波梨,犹如风大,虽无形色不可睹见,然由因缘而现形色。现形色者,其义云何?譬如风吹动诸树木,发起山壁水崖触已作声,以冷热因缘所生是故能受;然彼风体不可得见,手足目等亦复如是不可得见,于诸色上增益胜处或黑或白。跋陀罗波梨,如是,如是,此神识界亦复如是,不可以色得见,亦不至色体,但以所入行作体而现色,此识界亦复然。当须知云何于彼处此识界,得名受触法界耶?复云何此识界,舍此身已后受爱触等?譬如风界能移香气,故知此华香从风吹来;而其风界实不持华香而来,亦非无风而华香能来。彼香无色,彼风亦无色,其彼闻香根亦无色。跋陀罗波梨,如是,如是,彼死人识欲移持触受等及诸界已,有于彼世以父母和合故,然后可知有识;其识有故,即知有受有触和合而成。犹如胜人识强胜故有香根,香根胜故有胜香。复有二身胜故,有二事胜可见。二事胜者,所谓色、触。其风多故,华香亦多。如是,如是,以识大故受亦大,受大故识亦大,识大故诸界亦大,然知此善此恶也。譬如画师既善成就板,随欲出向作即能为,善意解故随色能作,然彼画师若无色不可现色。如是,如是,此识成就六色身,所谓因眼见色,所有识智因眼见色者实无有色,因耳闻声者亦无色,因鼻闻香者亦无色,因舌知味者亦无色,因身觉触者彼触亦无色,因意有诸大者彼亦无色,所有知者亦无色。当知彼境界内亦无有色,如是次第,此识当知皆亦无色,当应如是观。而汝问此识云何舍此身至于彼世者,跋陀罗波梨,夫命终时此识以业持故,此业及命尽时,譬如入寂灭三昧人有识身体,此识身体灭已,然后入寂灭内住。如是,如是,此识于死人边,舍身及以诸大,舍已唯有念力,如是知我是彼某甲。凡人舍身之时,有二种触正念。何等为二?一者、正念,二者、触。而彼人命终之时,于身有触二受:一、身受,二、念受。死后念有触。

“复次,汝问识者何义?然有子能生芽,从智生识即名为念,是故智及子故名为识,然后还受于触。苦乐智知故名为识,后复受善恶,亦能知善恶境界故名为识;犹如从子生芽,其身成就故名为识。

“复次,跋陀罗波梨,汝又问言此识云何舍身已移向彼者,譬如镜中照现身形;又如泥团模内铸出身形;又复如日出时能灭诸暗,其日没已还复生暗,然而彼暗无有常定、非无常定之处,然彼暗无色无受不可见。如是此识生身已,如暗离明,身生亦然,其人不见此识,然识受此身。譬如妇人受胎,然不知此我怀胎为男为女、或黑或白、或诸根具以不具、或手足正等,以不然,彼在胎之者,或以热食触故觉已即动。如是,如是,此识来去伸缩共眼开闭,昔所造诸业故,所有境界即笑语言等,诸有所生得色身内住识,然诸众生不知我身内所住识有何体。跋陀罗波梨,此识善成就故,流至于一切诸有,然诸有不染著。跋陀罗波梨,诸有及识六根境界,是六界处,有四大处,有五阴处。跋陀罗波梨,如是识等境界汝当知。跋陀罗波梨,譬如木人以一机关作一切诸事,走跳现种种诸伎。跋陀罗波梨,于汝意云何?彼木人有何因缘作如是事?”

跋陀罗波梨白佛言:“世尊,如来所问,非我境界,我无智能答。”

佛复言:“跋陀罗波梨,彼者由巧智慧力作种种事,而彼巧业无有色,以智所生。如是,如是,此身人由识巧故生,而此种种身由识所作,此识造身故生,而此识无有可尽,犹法界修熏故,往昔诸身忆念意成就。犹如日光,此识应须当见,譬如日光照于秽浊臭恶诸尸,亦不为其所染,而其臭秽不离日光所生。如是,如是,此识欲初生在粪秽所食诸不净,又在猪狗等腹内受胎,然彼识不为臭秽所染。

“复次,跋陀罗波梨,此识舍身已,随善恶所行,此义何也?此识舍此身体,即受彼罪福。譬如风界,从山首出至于瞻婆林,因触故受微妙香;至臭秽之处,或至诸尸臭处。跋陀罗波梨,彼风随至多处,而取多气至彼即多。犹如彼风界将彼香气过,而彼风界无有色,及彼香亦无色。如是,如是,此识舍身已将善恶而移,如是次第而去。彼识欲移,犹如睡梦人知一切诸物,有身不移本处。如是,如是,有福亦生,欲移识时,犹如梦见诸事,然此识不从咽喉出,亦不从诸孔出,其识出时亦复不求诸孔。”

尔时,跋陀罗波梨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云何或鸡卵、鹅卵在[穀-禾 卵]内,其[穀-禾 卵]无孔,云何知识别而[穀-禾 卵]不破?其识云何移徙?”

佛告跋陀罗波梨:“譬如以瞻婆等诸华熏乌麻,善熟然后压取油,而言此是瞻婆等华油。如彼香不破坏乌麻而香气移徙,彼香不著乌麻,因麻及华共和合故香气相著,然后香气不从麻子边求孔然后入,因彼二故其香移徙。如是,如是,此识不破坏卵[穀-禾 卵],妙香移徙,此识转移亦复如是,汝当如是知。

“复次,此识不移徙,犹如日、火、摩尼宝等光明,应如是见。复次,此识移徙,犹如种子所至地方种子,而彼种子掷置地内,生芽茎叶华果子,或白、或赤、或黑,各有自味力成熟;而彼地界是一,水、火、风大亦然。如是,如是,此识有一法界,一切诸有中成就身然后生,或黑、或白、或赤等色,或本性刚强,或本性调柔。

“复次,跋陀罗波梨,命终之时,此神识舍身已,成后身种子因,欲作手足等体,而当时未有身分,而彼舍地分取法界分,而彼诸界共念和合。然彼念以信敬力故,法界念和合,取识不离识,而法界可见,亦不离法界识有因。然彼识风为助,自余法界皆为微妙,所谓念界、受界、法界、色界。”

尔时,跋陀罗白佛言:“世尊,彼识云何有色?”

佛告跋陀罗波梨:“凡有二种色:一者、内,二者、外。言内色者何?所谓眼也。外者是色。若有眼识,彼名内色,耳内声外,鼻内香外,舌内味外,身内触外,意内法外。跋陀罗波梨,譬如生盲之人夜睡眠中,梦见种种天妙诸色最胜最上,而彼人见已生最胜喜乐;睡眠觉已便即不见,及至天晓而向他说:诸人辈听我昨夜眠中梦也。我见最妙最上端正妇女之形,复见丈夫百千数众,复见园林。此中彼处我皆梦见,或有人身体柔软,手足端严,臂膊佣长,身体纤细,腰跨正等。而彼生盲梦中所见诸人,身体形容及庄严璎珞皆悉具说。尔时,彼生盲人如是所说,形体生识不见。于汝意云何?彼生盲之人,睡眠所梦,云何得见?”

跋陀罗波梨白佛言:“善哉!世尊,唯愿为我解说,此事云何得见?”

佛告跋陀罗波梨:“跛陀罗波梨汝当知,以内眼因智力,彼生盲人在梦中见,非实眼见。跋陀罗波梨,如梦中人见色少时正念其死,人见内色亦复如是。复次,跋陀罗波梨,更为汝解。其死人神识如种子移,譬如种子散于地上受取四大,如是此识受正念已,受受已受善及不善,已舍身已然后移。”

跋陀罗波梨复问:“世尊,云何此识受善及不善,识然后移?”

佛告跋陀罗波梨:“譬如莲华色摩尼宝随色影变,若置黑影形即变黑,若置白中即变为白,随其影形所在之处,彼摩尼宝即同其色,所安置处随其地分色即随变。如是此识受善及恶,而即移去亦复如是。”

尔时,跋陀罗波梨复问佛言:“世尊,此神识何体而现?”

佛告跋陀罗波梨:“此神识无形、无聚处、无积贮处,毕竟不可得、不可得言,此神识有生、有灭、有恼亦不可言。跋陀罗波梨,譬如从子生芽,亦不可得烂子生芽,亦非坏子生芽,而彼好子乃生芽成就。跋陀罗波梨。于汝意云何?彼子芽住何处?或在茎,或在叶,或在根,为彼子在树枝。如是,如是,此识于身体无处倚住,不在眼,不在耳,不在鼻,乃至亦不在意。犹如从子生芽,所生子芽者,以取、受为本;彼处取故,即便受胎;受胎已,即有触。如生芽已,依时即有枝叶华,有枝叶华即有子。如是,如是,此识先成就身体,身体成就已,其神识无处可住,亦不离神识有身。如彼种子从树熟已然后有子,非生果有子。如是,如是,此身命终之时,从身体中此神识显现,以受和合,以爱相缚,以念相执,善攀缘和合,或非善攀缘和合,以风界相持,智熏逐业缘,父母和合,然后此识显现。跋陀罗波梨,譬如善成就好明镜见面形,非无其面得见面形,亦非无明镜可有面形。如明镜及面两缘和合得有面形,而其面形无有色,亦无受,亦无有识,但随身转动,其镜内形亦转动如身,言语移徙、转动申缩、俯仰随所作者,其镜内面形,亦作如是事相显现。跋陀罗波梨。于汝意云何?其面形因何事故,而现形镜中?”

跋陀罗波梨白佛言:“世尊,因人身体故现彼镜中,如是形随其身色,面亦有如是色。彼形亦如是色,或诸根具足,或不具足,彼面形于明镜中,亦复如是现其形相。”

“跋陀罗波梨,如彼明镜成就面形,以有身故,彼明镜中现形。如是此身,因识有受、有取、有识、有诸行,思念成就身体。言彼明镜者,彼缘父母和合。当知如身灭已,无有识形。如彼明镜现面形已,又清水中更见面形,如此识舍此身形已,至于彼复受余诸阴。譬如尼拘陀树子,或优昙婆罗等诸树子,虽复细小,而能生极大树枝;生大树枝已,舍彼形复更余处生。而彼子界舍树形已,随时干枯无复本味;其本味灭已,彼树便即干枯萎悴。如是此识,微细无定色形,生诸身已更复舍,更成就前别体。犹如大麦、小麦、乌麻小粒大粒等子,随所地方散处,于彼地方即便著根。如是,如是,此识所有众生身内,移于彼处,即有取有受而住,或受福,或受罪,从此世移至彼世。犹如蜜蜂见其味,于华内取其味香,而舍其华更移别华,或舍恶华移至好华,坐华上已,乐著彼华取彼香味。如是,如是,此神识以多善根,或受天身;受天身已,以恶果故,或复受地狱、畜生、饿鬼等身;受已复受别身。而此神识云何须观?譬如郁金香子、或红蓝华子、或分陀利华子,其体本随分色不定,而彼子内不可见芽亦无定色,而彼子入地得水润泽即便生芽,有芽已然后生华;而彼色不可以子得见,亦不离子有芽及色。如是,如是,此识舍此身已欲成彼身,彼肉团内未有诸根,何况诸入?既无诸根及入,岂可有天眼、天耳及香味触?体得有知,理岂可知:我于彼时作如是诸业,我过去如是身体?但因识而受,譬如蚕虫以自身口出于丝缕作茧,缠绕其身于中即死。如是,如是,此识自生身已还自造业,犹如蚕虫出丝缠绕,即自灭身移向于彼。譬如莲华生于水中,即有妙色香味,而彼华内无水正体而可得见。彼华灭已,所有地方置子于中,则有色香所住。如是,如是,此识所移之处,诸根境界无共移者,受亦无移,其所移者唯有法界。譬如如意珠随所至之处,有须之物即随念得。犹如日天光明自随逐日而行,日所至处,光亦至彼。如是,如是,此神识所移至处,受想法界等相随不离。

“复次,此识舍身已取一切诸有,聚集取已,无肉无骨来就后身。彼取色身有及诸触等事,以天眼观见善恶受取。譬如小枣、千年枣、庵摩罗果、迦毗陀等果成就时,各有一味,或苦、或酢、或甘、或碱等诸六味。而彼诸果熟已,在所地方其味在内,子移彼处各自有味。如是,如是,此识子所移之处,彼自有触随福及无福,以有及念自随而移。

“复次,此识舍身时作如是念:如我今舍此身故,名此念识。为识知善业、不善业,知此业随我而行,知我随此业而行。如是等知,故名为识。

“复次,此身知造一切诸业,故名为识。犹如风界,或时冷,或时热,或时随臭有气,或时因香有气,故知为风。如是此识体无有色,以取因色故,或欲取因故,或见取因故,或持戒求报取因故,乃至有受受因故,受身体色成就故,言为识。”

尔时,彼众中有一长者童子,名曰苏摩浮坻(音多尼反隋言真月),从座而起,合十指掌,而白佛言:“世尊,其色云何须观取?云何须观欲取?云何须观见取?云何须观戒取?云何须观?”

佛告真月:“凡有智者,欲知汝所问,当如是知。真月,若有善色,若有非善色,从肉团时,须观筋、血、脉及气脉、髑髅缝脑、大肠、小肠、肺、心、肝、肾、脾、胆诸藏,脂[月 冊]髓血、痰阴涕唾,不净臭秽非常可畏。毛发、髭鬓、皮肤裹覆聚集,聚已所有诸色皆为四大。所成四大者,取色以成身故名取色。苏摩坻,彼身以父母和合成牢鞕者,彼即是地大;所有稀软者,彼名为水大;所有暖成熟者,彼名为火大;所有摇动屈伸者,彼名为风大;所有知者,彼名声、香、味、触等界;所念知者,故名为识。”

尔时,苏摩浮坻复白佛言:“世尊,云何死时舍彼色界?云何彼识从彼身出?云何彼身舍已,作如是知此是我身?”

佛报真月言:“真月,受此身正住之时,身业既尽,舍于诸大。譬如以乳和水,以火煎煮,以得热气,乳水各别;而彼乳所有脂腻味,彼无有色。真月,如是,如是,死人身别,诸大亦有别,神识亦有别;然彼识取诸大,及取法界,已以法界熏念,取善及恶至于来世。譬如摩诃迦良那药苏,取种种药味力煎,其内或有辛、或有苦、或有醋、或有碱、或有淡、或有甜,取诸味已入体成熟,色香等味取已,彼苏体舍移而成药味。此识亦复如是,舍身已取善及恶,及取法界,此识移去。言彼苏味体者,即以喻身;言彼诸药和合聚集者,喻彼诸根;言诸药色香味触者,喻识移去故言识;诸味将去者,即是识移。应当如是观,言人色别异者,或善色,或恶色,或入体大真药苏熟消,即是喻善业。当如是观,若言因彼大真苏食已出痿黄色,即是喻不善业。当如是观,如大摩诃迦良那药苏宝者,如是此识,应当观如摩诃迦良那药苏,取诸药色味,取已成大真药苏,而彼苏无有手足及诸根,但取彼味。如是,如是,此诚舍身已及舍诸界,唯取法界,取受已,取善及恶而去。

“真月,彼人舍身已,于来世得正念,得天念,或见六欲诸天,或见十六大地狱,或见身体诸根具足。彼于尔时作如是知:此是我身也。彼人命终之时,彼念见种种相,或见微妙辇舆;或见微妙园林,其园林内有种种树木,新生蓊郁可爱;或有妙池,或见种种成就诸事。彼见如是等诸相,心生欢喜;生欢喜已,安隐如法取命终;而彼人神识,犹如乘马。应当如是观,言乘马者,譬如有人在战场内,身著好牢铠甲,善持马控辔、速疾骗骑;如是此识,著攀缘铠甲善果报,速疾乘出入息,舍诸界、诸入等,舍已取后生诸梵天,乃至阿迦腻吒等天微妙之处。”

End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二问曰。世第一法为几念处。答曰。现在一坏缘法念处。未来四。问曰。世第一法为几缘。答曰。为四缘。因缘者相应共有因。次第缘者。与苦法忍作次第缘。境界缘者忍智所缘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三问曰。以何等故。见道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说者。见道展转为因。非世第一法。复有说者。见道圣人身中修。以圣人身中修故。自地他地修。世第一法凡夫

第十一卷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六云何名身。云何句身。云何味身。乃至广说。问曰。何以故作此论。答曰。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彼尊者迦旃延子。于此经中。现种种事。善于义相。或有人疑。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四复次诸心心数法。于所缘定。问曰。为于何法定言定耶。为于眼入定。为于色定。为于刹那定。答曰。或有说者。于眼入定。不于色定刹那定也。所以者何。未生心心数法甚多。云何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六复有经说。若入地一切处定行者。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不离不异。余一切处亦如是。问曰。诸得一切处定。必离第三禅欲。彼若见地是我。当知是第四禅地身见。见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四云何顶法云何顶法退。云何暖法乃至广说。问曰。此中逆说凡夫所得法。说世第一法已。何以不次说忍耶。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应说云何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七即彼经说。应以四事察人是长老。为可与语。为不可与语。云何为四。一不住是处非处。二不住智论。三不住分别。四不住道迹。问曰如此四事有何差别。答曰或有说者。不住是处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十有业得一入报。谓法入中命根。有业得二入报。谓意入法入。触入法入亦如是。若得报眼入。得四入。眼入身入触入法入。如眼入耳鼻舌入亦如是。若得身入。得三入。身入触入法

第十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一一人此生十二支缘。几在过去几在未来几在现在。如是章及解章义。此中应广说优波提舍。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为止他义故。如毗婆阇婆提说缘起是无为法。问曰彼以何义故说缘

第二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爱敬品第四之四世尊说无学成就戒身。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经中说无学成就戒身。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佛经是此论根本。今欲广解佛经故而作此论。复次所以作

第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三问曰次第缘体性是何。答曰。如波伽罗那说。除过去现在阿罗汉最后心。诸余过去现在心心数法是也。复有说者。诸过去现在心心数法。是次第缘体性。问曰。若然者阿罗汉最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