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2025-06-16 07:01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

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时善五蕴染一蕴无记二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二蕴现在前。若住无记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时善二蕴染一蕴无记五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二蕴现在前。若本不住别解脱律仪。无善身语表设有已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四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则于彼时善四蕴染一蕴无记二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二蕴现在前。若住无记心命终。彼舍善蕴四无记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时善一蕴染一蕴无记五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二蕴现在前。诸欲界命终生第二第三第四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时善五蕴染一蕴无记二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二蕴现在前。若住无记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时善二蕴染一蕴无记五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二蕴现在前。若本不住别解脱律仪。无善身语表设有已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时善四蕴染一蕴无记二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二蕴现在前。若住无记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时善一蕴染一蕴无记五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二蕴现在前。诸欲界命终生无色界。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一。即于彼时善五蕴染一蕴无记二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一蕴现在前。若住无记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一。即于彼时善二蕴染一蕴无记五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一蕴现在前。若本不住别解脱律仪。无善身语表设有已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一。即于彼时善四蕴染一蕴无记二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一蕴现在前。若住无记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一。即于彼时善一蕴染一蕴无记五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一蕴现在前。诸色界命终还生色界。即此地没还生此地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无记蕴二。得无记蕴二。即于彼时善四蕴染一蕴无记二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二蕴现在前。若住染心命终。彼舍无记蕴二。得无记蕴二。即于彼时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二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二蕴现在前。若住无记心命终。彼舍无记蕴五。得无记蕴二。即于彼时善一蕴染一蕴无记五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二蕴现在前。色界下地没生上地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时善四蕴染一蕴无记二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二蕴现在前。若住无记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则于彼时善一蕴染一蕴无记五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二蕴现在前。色界上地没生下地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五。得善蕴五染蕴四无记蕴五。即于彼时善四蕴染一蕴无记二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二蕴现在前。若住染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五。得善蕴五染蕴四无记蕴五。则于彼时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二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二蕴现在前。若住无记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五。得善蕴五染蕴四无记蕴五。即于彼善一蕴染一蕴无记五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二蕴现在前。诸色界命终生欲界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五。得善蕴四染蕴四无记蕴二。有说五。则于彼时善四蕴染一蕴无记二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二蕴现在前。若住染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五。得善蕴四染蕴四无记蕴二。有说五。即于彼时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二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二蕴现在前。住无记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五。得善蕴四染蕴四无记蕴二。有说五。即于彼时善一蕴染一蕴无记五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二蕴现在前。

诸色界命终生无色界。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一。即于彼时善四蕴染一蕴无记二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一蕴现在前。若住无记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一。即于彼时善一蕴染一蕴无记五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一蕴现在前。诸无色界命终生无色界。即此地没还生此地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无记蕴一得无记蕴一。即于彼时善四蕴染一蕴无记一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一蕴现在前。若住染心命终。彼舍无记蕴一。得无记蕴一。即于彼时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一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一蕴现在前若住无记心命终。彼舍无记蕴四。得无记蕴一。即于彼时善一蕴染一蕴无记四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一蕴现在前。无色界下地没生上地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四无记蕴一。得善蕴四无记蕴一。即于彼时善四蕴染一蕴无记一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一蕴现在前。若住无记心命终。彼舍善蕴四无记蕴四。得善蕴四无记蕴一。即于彼时善一蕴染一蕴无记四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一蕴现在前。无色界上地没生下地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四无记蕴一。得善蕴四染蕴四无记蕴一。则于彼时善四蕴染一蕴无记一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一蕴现在前。若住染心命终。彼舍善蕴四无记蕴一。得善蕴四染蕴四无记蕴一。则于彼时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一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一蕴现在前。若住无记心命终。彼舍善蕴四无记蕴四。得善蕴四染蕴四无记蕴一。则于彼时善一蕴染一蕴无记四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一蕴现在前。

诸无色界命终生欲界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四无记蕴一。得善蕴四染蕴四无记蕴二。有说五。则于彼时善四蕴染一蕴无记一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二蕴现在前。若住染心命终。彼舍善蕴四无记蕴一。得善蕴四染蕴四无记蕴二。有说五。即于彼时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一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二蕴现在前。若住无记心命终。彼舍善蕴四无记蕴四。得善蕴四染蕴四无记蕴二。有说五。即于彼时善一蕴染一蕴无记四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二蕴现在前。诸无色界命终生色界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四无记蕴一。得善蕴五染蕴四无记蕴五。即于彼时善四蕴染一蕴无记一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二蕴现在前。若住染心命终。彼舍善蕴四无记蕴一。得善蕴五染蕴四无记蕴五。即于彼时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一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二蕴现在前。若住无记心命终。彼舍善蕴四无记蕴四。得善蕴五染蕴四无记蕴五。即于彼时善一蕴染一蕴无记四蕴灭。善一蕴染四蕴无记二蕴现在前。

何故欲界随眠不于色界法随增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前结蕴有情纳息中说。欲界异生有九十八随眠随增九结系。色界异生有六十二随眠随增六结系。无色界异生有三十一随眠随增六结系。或有生疑。欲界异生为色无色界随眠随增。色界异生为无色界随眠随增。欲令此疑得决定故。显成就彼非彼随增。谓欲界异生但为欲界随眠随增非色无色界。色界异生但为色界随眠随增非无色界。由此因缘故作斯论。何故欲界随眠不于色界法随增耶。答界应杂乱及不可施设离欲染故。界杂乱者。谓彼亦是欲界亦是色界。则不可说欲色界异。及不可施设离欲染者。谓离欲界贪时不名离欲界染。离色界贪时乃名离欲界染。此不应理。何故欲界随眠不于无色界法随增耶。答界应杂乱。及不可施设离欲染故。界杂乱者。谓彼亦是欲界亦是无色界。则不可说欲无色界异。及不可施设离欲染者。谓离欲界贪时不名离欲界染。离无色界贪时乃名离欲界染。此不应理。何故色界随眠不于欲界法随增耶。答界应杂乱。及彼非此所缘故。界杂乱者。谓彼亦是色界亦是欲界。则不可说色欲界异及彼非此所缘故者。谓无上地烦恼缘下地法故。何故色界随眠不于无色界法随增耶。答界应杂乱。及不可施设离色染故。界杂乱者。谓彼亦是色界亦是无色界。则不可说色无色界异。及不可施设离色染者。谓离色界贪时不名离色界染。离无色界贪时乃名离色界染。此不应理。何故无色界随眠不于欲界法随增耶。答界应杂乱。及彼非此所缘故。何故无色界随眠不于色界法随增耶。答界应杂乱。及彼非此所缘故。皆如前应知。

问所说三界云何建立。为以地为以处为以爱断耶。设尔何失。若以地者应说九界地有九故。谓欲界四静虑四无色。若以处者。应说四十界有四十处故。谓欲界二十处。色界十六处。无色界四处。若以爱断者。亦应说九界。谓欲界爱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爱。各分齐有异故。答应说以爱断故建立三界。问若尔。应立九界。答同类爱断故唯立三界。谓从无间地狱乃至他化自在天皆由欲爱所差别故建立欲界。从梵众天乃至色究竟天。皆由色爱所差别故建立色界。从空无边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皆由无色爱所差别故建立无色界。复次若处有色有欲立欲界。有色无欲立色界。无色无欲立无色界。复次若处有色有第二立欲界。有色无第二立色界。无色无第二立无色界。复次若处有色有境立欲界。有色无境立色界。无色无境立无色界。复次若处有色有众具立欲界。有色无众具立色界。无色无众具立无色界。复次若处有色有欲有我执立欲界。有色无欲有我执立色界。无色无欲有我执立无色界。复次若处有色有第二有我执立欲界。有色无第二有我执立色界。无色无第二有我执立无色界。境及众具说亦尔。复次若处有色无惭无愧相应立欲界有色无惭无愧不相应立色界。无色无惭无愧不相应立无色界。复次若处有色悭嫉相应立欲界。有色悭嫉不相应立色界。无色悭嫉不相应立无色界。复次若处有色忧苦根相应立欲界。有色忧苦根不相应立色界。无色忧苦根不相应立无色界。复次若处有色段食淫爱相应立欲界。有色段食淫爱不相应立色界。无色段食淫爱不相应立无色界。复次若处有五蕴异熟因五蕴异熟果。不善无记随眠随增立欲界。有五蕴异熟因五蕴异熟果。唯无记随眠随增立色界。有四蕴异熟因四蕴异熟果。唯无记随眠随增立无色界。复次若处有四蕴异熟因得一果。不善无记随眠随增立欲界。有五蕴异熟因得一果。唯无记随眠随增立色界。有四蕴异熟因得一果。唯无记随眠随增立无色界。复次若处有三受异熟因三受异熟果。不善无记随眠随增立欲界。有二受异熟因二受异熟果。唯无记随眠随增立色界。有一受异熟因一受异熟果。唯无记随眠随增立无色界。复次若处有五受异熟因四受异熟果。不善无记随眠随增立欲界。有三受异熟因三受异熟果。唯无记随眠随增立色界。有一受异熟因一受异熟果。唯无记随眠随增立无色界。复次若处有有色无色异熟因有色无色异熟果。不善无记随眠随增立欲界。有有色无色异熟因有色无色异熟果。唯无记随眠随增立色界。有无色异熟因无色异熟果。唯无记随眠随增立无色界。如有色无色如是。有见无见有对无对说亦尔。问所说三界云何安立。为上下重累。为邻次傍布。若上下者。云何施设遍离彼染。云何神通能遍至彼。若傍布者。陀罗达多所说当云何通。如说下方世界无边上方世界无边。此中有说。上下重累。谓从此界风轮之下虚空悬远有下方色究竟天。彼下展转乃至风轮次下复有色究竟天。展转向下乃至风轮。如是展转下方世界乃至无边。又从此界色究竟上虚空悬远有上方风轮。彼上展转乃至色究竟天。次上复有风轮展转向上乃至色究竟天。如是展转上方世界乃至无边。问若尔。云何施设遍离彼染。云何神通能遍至彼。答若有离一欲界染时。即名离一切欲界染。以相同故。然依初定所发神通。但能至一欲界梵世非余。以处别故。如是离色界染及依余定发通。随应亦尔。有余师说。邻次傍布。问若尔。陀罗达多所说当云何通。答彼应作是说。下方欲界无边。上方色界无边。此中欲界诸处同一随眠。色无色界随地差别各别随眠。问何故欲界诸处同一随眠。色无色界随地各别。答欲界是不定界非修地非离染地。此中烦恼如无辔马自在奔逸。故一切处同一随眠。色无色界是定界是修地是离染地。此中烦恼如有辔马不自在转。故上下地各别随眠。复次欲界不善根强盛善根羸劣。故一切处。同一随眠。色无色界无不善根善根强盛。故上下地各别随眠。复次欲界不善增长善法退减。色无色界无不善法善法增长。复次欲界不善如主。善法如客。色无色界无不善法。善法如主。复次欲界有不善根能断善根。色无色界无不善根能断善根。复次欲界礼仪无忌犹如夫妻。故一切处同一随眠。色无色界礼仪有隔犹如母子。故上下地各别随眠。复次欲界善法威仪有杂。犹如王子与旃荼罗子同禁囹圄。故一切处同一随眠。色无色界善法威仪无杂。犹如王子与长者子同禁囹圄。故上下地各别随眠。问三界中间有物间不。若有者。彼有二物界应成五。即五中间复有四物。界应成九。如是展转便为无穷。若无者。云何不三界合成一耶。答应言彼中更无物间。问若尔。三界云何不成一耶。答于彼中间虽无物间而不成一。如十八界十二处五蕴三世四大种等。虽无物间而不成一。此亦如是。复次性相异故物类别故。虽无物间而不成一。问若尔。他化自在天上初静虑下中间悬远。有无量空界色。云何可知此是欲界此是色界分齐差别耶。答二界轮际俱有光网。二光分齐粗妙不等。由此了知此是欲界此是色界。复次若欲界生得天眼所能见处是欲界。不能见处是色界。复次若欲界生得神通所能到处是欲界。不能到处是色界。复次若处欲界爱所缘是欲界。色界爱所缘是色界。是谓二界分齐差别。

何故欲界不遍行随眠不遍于欲界法随增耶。答此应成遍行及彼非此所缘故。此应成遍行者。谓此欲界不遍行随眠。若遍于欲界法随增者。亦应成遍行。则不可施设遍行随眠不遍行随眠相用差别。及彼非此所缘故者。谓彼异部诸法非此不遍行随眠所缘。此但以自部法为所缘故。所以者何。由不遍行随眠势力。建立五部诸法有异。若不遍行随眠亦遍缘五部者。则于五部应遍随增。如是便为五部杂乱。五部杂乱故则对治杂乱。对治杂乱故则现观杂乱。现观杂乱故则不可施设遍知差别。沙门果差别。欲令无如是过。是故欲界不遍行随眠不遍于欲界法随增。何故色界不遍行随眠。不遍于色界法随增耶。答此应成遍行。及彼非此所缘故。何故无色界不遍行随眠不遍于无色界法随增耶。答此应成遍行。及彼非此所缘故。皆如前释。遍行因义广说如杂蕴智纳息。及结蕴不善纳息。有十想谓无常想乃至灭想。此如定蕴摄纳息中已广分别。若修无常想彼思惟无常想耶。乃至广说。修有四种。谓得修习修对治修除遣修。四修义如智蕴他心智纳息中广说。此中有说。但依习修作论。有说。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诸有欲令此中但依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现在前。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现在前时缘无常想义。若修无常想彼思惟无常想耶。答应作四句。有修无常想不思惟无常想。

谓缘余法修无常想。如缘色受行识蕴。除无常想缘余想蕴起无常想。问此说在何位。答在增长暖顶位起无常行相身受心念住及缘余法法念住。若离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染。起无常行相身受心念住。及缘余法法念住为加行。彼加行道时若信胜解练根作见至。时解脱练根作不动。起无常行相身受心念住。及缘余法法念住为加行。彼加行道时。若起无常行相身受心念住。及缘余法法念住时。若即以此类念住杂修静虑时。诸有欲令一切法是胜义者。即起此类念住义无碍解时。及起此类念住辩无碍解愿智边际定无色解脱入灭尽定想微细心时。如是等时修无常想。无常想现在前故。不思惟无常想缘余法故。有思惟无常想不修无常想。谓缘无常想修余想。余想者。谓无常苦想苦无我想及余善染无记想。此中善想者。谓加行善。及生得善想加行善想。谓闻思修所成。闻所成者。谓缘无常想起非无常行相闻所成想。思所成者。谓缘无常想起非无常行相思所成想。修所成者。谓缘无常想起非无常行相。问此修所成想说在何位。答在暖顶忍初及增长位。缘无常想起非无常行相法念住。若世第一法位起三行相法念住。若已入正性离生苦现观四心顷。起三行相法念住。集道现观各四心顷。起四行相法念住。若以缘无常想非无常行相法念住。离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染。若即以此为加行。彼一切加行无间解脱道时。若以缘无常想非无常行相法念住。信胜解练根作见至。时解脱练根作不动。若即以此为加行。彼一切加行无间解脱道时。若以缘无常想非无常行相法念住。杂修静虑及起他心智宿住随念智通时。起缘无常想非无常行相法念住时。起四无量时。诸有欲令一切法是胜义者。即起此类法念住义无碍解时。及起此类法念住辩无碍解。愿智边际定无色解脱空识无边处遍处入灭尽定想微细心时。是名善想。染想者。谓缘无常想起萨迦耶见。执我我所起边执见。执断常起邪见。执无因无作及损减起见取。执上妙胜第一起戒禁取。执净解脱出离起疑犹豫不决。起无明无智黑闇愚痴。起贪爱乐悦意。起嗔不爱乐不悦意。起慢高举。如是等时是名染想。无记想者。谓缘无常想起非如理非不如理想。是名思惟无常想。缘无常想故不修无常想起余想故。有修无常想亦思惟无常想。谓缘无常想修无常想。如无常想长时相续现在前时。缘自相续过去未来。及他相续三世无常想。问此说在何位。答在暖顶忍初及增长位。缘无常想起无常行相法念住。若世第一法位起无常行相法念住。若已入正性离生苦现观四心顷。起无常行相法念住。若以缘无常想无常行相法念住。离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染。若即以此为加行。彼一切加行无间解脱道时。若以此类法念住信胜解练根作见至。时解脱练根作不动。若即以此为加行。彼一切加行无间解脱道时。若以此类法念住杂修静虑。及有欲令一切法是胜义者。起义无碍解。及起愿智边际定无色解脱入灭尽定想微细心时。有说。及起无愿无愿三摩地时。如是等时修无常想无常想现在前故。亦思惟无常想缘无常想故。有不修无常想亦不思惟无常想。谓除前相。问此说在何位。答在初暖顶忍及增长忍。起缘灭谛法念住。若增长暖顶不缘无常想起非无常行相诸念住时。若已入正性离生灭现观四心顷。若于修位无学位中。起一切不缘无常想非无常行相诸念住时。如是等时不修无常想。无常想不现前故。亦不思惟无常想。不缘无常想故。迦湿弥罗国外诸师作如是说。有不修无常想亦不思惟无常想。谓缘余法修余想。如缘色受行识蕴除无常想。余想蕴起余想。缘无为起余想。余想者。谓无常苦想苦无我想。及余一切非无常想。广说应知如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亦尔。差别者。说自名。及第三句中皆除无愿无愿不净想厌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断想离想灭想。随应当知者。谓若修不净想。彼不思惟不净想。以不净想现在前时缘显形色故。若思惟不净想。彼不修不净想。以缘不净想时余想现在前故。余想者。谓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及余善染无记想。如不净想厌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断想离想灭想亦尔。差别者。说自所缘。谓若修厌食想。彼不思惟厌食想。以彼想现在前时缘香味触故。若思惟厌食想。彼不修厌食想。以缘彼想时余想现在前故。余想者如前说。若修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彼不思惟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以一切世间不可乐想现在前时缘诸世间可爱事故。若思惟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彼不修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以缘彼世间不可乐想时余想现在前故。余想者如前说。若修死想彼不思惟死想。以死想现在前时缘命根及命根俱生无常性故。若思惟死想彼不修死想。以缘彼死想时余想现在前故。余想者如前说。若修断想彼不思惟断想。以断想现在前时缘涅槃故。若思惟断想彼不修断想。以缘彼断想时余想现在前故。余想者如前说。如断想离想。灭想亦尔。

End

黄念祖:大教缘起 第三卷

大教缘起 第三卷黄念祖老居士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

黄念祖:寿众无量 第十三卷

寿众无量 第十三卷黄念祖老居士【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又有无数声闻之众。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佛对阿难说:无量寿佛命有多久,没有方法能说,不可以称量,不可以计算,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七章 妙明真心 见性无还内容提要:所缘景物都有起本因,而见性没有本因。世间众生无始以来,误认见性是物,失掉本心,心逐境迁,为物所转。如果不为物转,心能转物,便同于如来原文阿难承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卷第三第五章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内容提要:答波斯匿王:肉身无常,终要坏灭。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原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第六章众生颠倒迷失本心内容提要:一切能缘所缘之法都是自心显现的。你的身心,也是妙明的圆通的真心中所现之物。自心包罗万象,修禅所见的山河、大地、虚空,无一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八章 能见所见 离是非相内容提要:阿难说妙明的见性显现在我的眼前,这句话,还不明白见包括能见、所见,把眼前所见的物象误作能见的见性。世尊为破除阿难及会中未得无学的大众这种迷惑,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三卷

卷第三:世主妙严品第一之三【白话】接着,更有欲界第一天四天王中东方的天王大众。如:持国天天王主乾闼婆王,证得了自在方便摄一切众生解脱门。这是能知晓佛陀的清净空性,帮助众生从正道中解脱的解脱法门。树光乾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十三卷

卷第十三:《光明觉品》导读世尊从两足轮下,放百亿光明的境界是此品全部的内容。世尊以此不可思议光明遍照此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的各种万法万界也在此光明中显现。此光明又照至过此世界十佛土,乃至过十亿世界的百亿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三十三卷

卷第三十三:十回向品第二十五之十一【白话】佛子啊!菩萨摩诃萨又将法施所修得的善根如此回向:愿一切佛国刹土都完全清净,并且以不可说不可说的庄严器具庄严。每一个佛国刹土都无量广大等同法界,精纯绝妙,没有任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四十三卷

卷第四十三:十定品第二十七之四【白话】佛子啊!什么是菩萨摩诃萨无碍轮三昧?佛子啊!菩萨摩诃萨证入这禅定三昧时,安住在无障碍的身业,安住在无障碍的语业,安住在无障碍的意业,更安住在无障碍的佛国刹土。因此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三卷

古尊宿语录 第三卷○黄檗(希运)断际禅师宛陵录丞相裴公问曰:山中四五百人。几人得和尚法?师云:得者莫测其数。何故。道在心悟。岂在言说。言说败是化童蒙耳。问:如何是佛?师云:即心是佛。无心是道。但无生心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十三卷

古尊宿语录 第十三卷○赵州(従谂)真际禅师语录并行状师即南泉门人也。俗姓郝氏,本曹州郝乡人也,讳従狱。镇府有塔记云:师得七百甲子欤。值武王微沐,避地伏崃,木食草衣,僧仪不易。师初随本师行脚到南泉。本师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

景德传灯录 第三卷中华五祖并旁出尊宿共二十五人。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旁出三人一道育禅师。二道副禅师。三尼总持。无机缘语句不录。古第二十九祖慧可大师。旁出七世共一十七人三人见缘。斋僧那禅师。向居士。相州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十三卷

景德传灯录 第十三卷怀让禅师及曹溪别出共七十七人。怀让第七世。郢州芭蕉山慧清禅师法嗣四人二人见录。郢州兴阳清让禅师。洪州幽谷山法满禅师。郢州兴阳义深禅师芭蕉山第二世住遇禅师。已上二人无机缘语句不录。吉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三卷

五灯会元 第三卷○六祖大鉴禅师法嗣△南岳怀让禅师南岳怀让禅师者,姓杜氏,金州人也。于唐仪凤二年四月八日降诞,感白气应于玄象,在安康之分。太史瞻见,奏闻高宗皇帝。帝乃问:是何祥瑞?太史对曰:国之法器,不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十三卷

五灯会元 第十三卷◎青原下四世○云岩晟禅师法嗣△洞山良价禅师瑞州洞山良价悟本禅师,会稽俞氏子。幼岁従师念《般若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处,忽以手扪面,问师曰: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经言无?其师骇然异之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三十三卷

古尊宿语录 第三十三卷○舒州龙门(清远)佛眼和尚普说语录 (住南康云居嗣法善悟编)师云:山僧教人识取自已。师僧家闻得了,却云初机学人看底事。有甚难会。你且缓缓且子细。你用何者名自已。败如古德对自已语云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三卷

古尊宿语录 第四十三卷○宝峰云庵真净禅师住金陵报宁语录师开堂日。拈香云:此一瓣香。恭为今上皇帝。祝延圣寿万岁万万岁。伏愿。尧风永扇。同日月之盛明。汤德弥新。共乾坤而久固。此一瓣香。恭为报宁大檀越主特进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三卷

碧岩录 第三卷⊙碧岩录第二十一则垂示云:建法幢立宗旨,锦上铺花。脱笼头卸角驮,太平时节。或若辨得格外句,举一明三,其或未然,依旧伏听处分。举,僧问智门:莲花未出水时如何?智门云:莲花。僧云:出水后如何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三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三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上堂三请首座上堂。合千差包万有。齐往来印今古。混有无一生死。举不犯之令。行不言之教。齐不齐平不平。于此建立于此辨明。于此纪纲于此表帅。何法不容何事不成。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十三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三宋平江府虎丘山门人绍隆等编小参六高邮乾明受敕。住金山龙游寺。当晚小参。僧问。明历历露堂堂。因什么乾坤收不得。师云。金刚手里八棱棒。进云。忽若一唤便回。还当得活也无。师云。鹙子目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三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三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上堂举。僧问睦州。以一重去一重即不问。不以一重去一重时如何。州云。昨日栽茄子。今朝种冬瓜。师云。高高处观之不足。低低处平之有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三卷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 第十三卷径山能仁禅院住持嗣法慧日禅师臣蕴闻上进师到雪峰值建菩提会请普说。问话毕乃云。菩提宿将坐重围。劫外时闻木马嘶。寸刃不施魔胆碎。望风先已竖降旗。雪峰法窟真歇场中。人人怀报佛报祖之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三卷

祖堂集 第三卷祖堂卷三牛头牛头和尚嗣四祖,师讳法融,润州延陵人也,姓文。四祖在双峰山告众曰:吾来至此山时,于武德七年秋,于庐山顶上东北而望见此蕲州双峰山顶上有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分六道。四祖问五祖曰: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十三卷

祖堂集 第十三卷祖堂卷十三招庆招庆和尚嗣长庆,在泉州,师讳道匡。汉国朝州人也。姓李。入闽,参见怡山,密契心源。后以泉州王太尉请转法轮,闽王赐紫号法因大师矣。师上堂,良久云:大众谛听,与你真正举扬,还委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三卷

禅林僧宝传 第三卷汝州风穴沼禅师师讳延沼。以伪唐乾宁三年十二月、生於馀杭刘氏。少魁礧、有英气。於书无所不观。然无经世意。父兄强之仕、一至京师。即东归、从开元寺智恭律师。剃发受具、游讲肆。玩法华玄义、修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十三卷

禅林僧宝传 第十三卷福昌善禅师禅师名惟善、不知何许人。住荆南福昌寺。嗣明教宽禅师。为人敬严、秘重法道。初住持时、屋庐十馀间。残僧数辈。善晨香夕灯、升座说法、如临千众。禅林受用、所宜有者、咸修备之。客至

净土因果启示: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三卷

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三卷往生居士第四之二清 裴永度裴永度。江苏泰州人。家族世代居住于曲塘镇,从事种田的工作。生性恬静淡泊,无所嗜好,而见善事必定努力去做。从小就深信佛法,持长斋课诵佛名没有间断。后来归依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三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三卷往生比丘第三之二唐 承远(莲宗三祖)承远。不清楚他的出身,最初学法于四川成都的唐公,稍后又追随资川(今四川资阳县)的诜公。然后到荆州,奉事学习于湖北玉泉寺的真公。真公指示他居住在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