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2025-06-15 10:57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

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独觉到究竟声闻皆离染得。尽智时得故。余声闻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如是说者。若决定可得者彼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后作加行方现在前。佛不由加行。独觉下加行。声闻或中或上。然有愿智由边际定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问此愿智加行云何。答以一切地及边际定为加行。谓修行者将起此愿智时。先起欲界善心。次此无间入初静虑。次入第二静虑。次第乃至入非想非非想处。从非想非非想处起还入无所有处。次第乃至入初静虑。从初静虑起复入第二静虑。次第乃至入第四静虑。彼既如是于上下地一切等至。循环入出令极调顺第四静虑已。复于第四静虑从下入中从中入上。如是上品名为边际第四静虑。从此次第引起愿智。是故尊者世友作如是言。诸阿罗汉为饶益他故。于上下地循环入出令调柔随顺第四静虑。若时加行流注无滞。尔时名为加行成满。从此能引愿智现前。大德说曰。于无间灭无间起及俱生中了知方便。若时加行流注无滞。尔时名为加行成满。从此引起愿智现前。

问宿住随念智与缘过去愿智何差别。答名即差别。谓此名宿住随念智。此名缘过去愿智。复次宿住随念智知前际有漏五蕴。此愿智知有漏无漏诸蕴。复次宿住随念智知欲色界前际五蕴。此愿智知三界及不系诸蕴。复次宿住随念智知诸蕴共相。此愿智知诸蕴自相及共相。复次宿住随念智此法者有外法者亦有。此愿智唯此法者有。复次宿住随念智异生有圣者亦有。此愿智唯圣者有。复次宿住随念智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皆有。此愿智唯无学者有。复次宿住随念智时解脱不时解脱相续中皆有。此愿智唯不时解脱相续中有。复次宿住随念智依四根本静虑。此愿智唯依第四根本静虑。复次宿住随念智通曾得未曾得曾习未曾习共不共。此愿智唯未曾得未曾习不共。复次宿住随念智初引发时唯能生生次第随念后成满时。若生生次第若超百生千生等。随其所欲皆能随念。此愿智初引发时及成满时。若次第若超越如其所愿皆如实知。复次此愿智但于宿住随念智所知境转者。即有六事胜。一炽盛胜。二增上胜。三微妙胜。四清净胜。五明白胜。六迅速胜。况余多耶。是谓宿住随念智缘过去愿智差别。

问他心智与缘现在愿智何差别。答名即差别。谓此名他心智。此名缘现在愿智。复次他心智缘一物为境。此愿智缘一物或多物为境。复次他心智缘自相境。此愿智缘自共相境。复次他心智缘他相续。此愿智缘自他相续。复次他心智缘心心所法。此愿智缘五蕴。复次他心智依四根本静虑。此愿智唯依第四根本静虑。复次他心智此法者有外法者亦有。此愿智唯此法者有。复次他心智异生有。圣者亦有。此愿智唯圣者有。复次他心智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皆有。此愿智唯无学者有。复次他心智时解脱不时解脱相续中皆有。此愿智唯不时解脱相续中有。复次他心智通曾得未曾得曾习未曾习共不共。此愿智唯未曾得未曾习不共。复次他心智有漏无漏。此愿智唯有漏。复次他心智缘欲色界系及不系法为境。此愿智缘三界系及不系法为境。复次此愿智但于他心智所知境转者。即有六事胜。谓炽盛胜等如前说。况余多耶。是谓他心智缘现在愿智差别。

问云何愿智能知未来。答有说。以过去现在比知未来。譬如田夫下种子已。比知定有如是果生。彼亦如是。有说。若尔愿智应是比量智非现量智。应作是说。此愿智不待观因而能知果。不待观果而能知因。是故此智是现量智。非比量智。问云何愿智知无色界。答有说。由观等流及行差别。如观行路之人知所从至。有说。若尔愿智应是比量智非现量智。应作是说。此愿智不观因而知果。不观果而知因。故此智是现量智。非比量智。然声闻独觉有余习过患故。于所愿境加行乃知。如来余习过患永尽。故于所愿举心即知。问世尊愿智云何能知一切有情心相差别。答有说。此不必须问。所以者何。此是诸佛境界不可思议故。有说。先已品量而今能知。有说。由取一分所识知有情心相差别。类知余者。如世界坏时有情多分生极光净天。于彼展转访宿住事。后以宿住随念智知。佛亦如是。有说。佛于缘起善达故知。有说。佛于愿智自在故知。有说。佛于自业善达故知。有说。佛于等流善达故知。有说。佛于行差别善达故知。尊者说曰。佛于有情心界欲知便知。不因加行无烦责问。以初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此种类智皆已得故。问何缘发起如是愿智。答为饶益他故。谓先起愿智观诸有情意乐差别。后随所应作饶益事。譬如良医先观病者差别相已然后授药。

问愿智当言善耶。无记耶。答或善。或无记。此中有说。愿智唯一。谓在第四静虑唯是善。有说。愿智有二。谓在第四静虑及欲界各唯善。有说。愿智有三。谓第四静虑善欲界善无记。有说。愿智有五。谓四静虑及欲界各唯善。有说。愿智有六。谓四静虑善欲界善无记。有说。愿智有七。谓上三静虑唯善。初静虑及欲界各善无记。有说。愿智有十。谓四静虑及欲界各有善无记。如是说者。应知如前说六者善。问愿智唯在第四静虑又唯是善。何故乃言四静虑善欲界善无记耶。答愿智实在第四静虑及唯是善。然此中依密意说。愿智及愿智后同缘起说智。皆名愿智故。其事云何。谓瑜伽师先依第四静虑发起愿智知所知法。即缘此法入第三静虑。次第乃至即缘此法。起欲界善心。从此无间即缘此法起欲界善或无记心说所知法。此中若根本若后起皆说名愿智。是故说或善或无记。

云何无诤行。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我弟子中善现苾刍住无诤行第一。虽作是说。而不广辩。云何无诤行无诤名何法。彼经是此论所依根本。彼所不说者。今应说之。故作斯论。问云何无诤行。答一切阿罗汉善达内时外不如是。若亦善达外时名无诤行。云何内时。谓自相续中所有烦恼。云何外时。谓他相续中所有烦恼。遮此烦恼名为善达。一切阿罗汉于自相续所有烦恼皆已遮断。于他相续所有烦恼则不决定。若亦能遮名无诤行。有说。时谓三时。即日初分日中分日后分。于此三时制诸烦恼。名为善达。一切阿罗汉于自相续三时烦恼皆已制断。于他相续三时烦恼则不决定。若亦能制名无诤行。有说。时谓六时。即日夜各初中后分。于此六时制诸烦恼名为善达。一切阿罗汉于自相续六时烦恼皆已制断。于他相续六时烦恼则不决定。若亦能制名无诤行。尊者妙音说曰。非谓无有自相续中烦恼故名无诤行。但以能遮他相续中烦恼诤故名无诤行。所以者何。诤是对他之名。非对自故。问何故遮制烦恼。名为善达。答要由方便觉慧现前。方能遮制自他烦恼故名善达。

问无诤名何法。答令他相续无杂秽转。谓诸烦恼能为津润垢腻杂秽。得无诤者不为他相续中烦恼之所津润垢腻杂秽。即是远离他相续中诸烦恼义。有说。此文应言于他相续无遗余转。谓得无诤者。如于自相续烦恼永断无余。如是于他相续烦恼亦能遮制令无有余。即是遍遮他相续中应令彼起诸烦恼义。有说。此文应言于他相续无差别转。谓得无诤者如能遮亲相续中烦恼令其不生。如是亦能遮怨及中相续中烦恼令其不起。即是平等遮制他相续中诸烦恼义。问善达外时无杂秽转有何差别。答善达外时。谓慧无杂秽转。谓烦恼不起。

复次彼阿罗汉行五种法。令他相续烦恼不起。何等为五。一净威仪路。二应时语默。三善量去住。四分别应受不应受。五观察补特伽罗。净威仪路者。彼阿罗汉先一处坐。若他来者即观其心。以何威仪令不起结。若知由此生彼结者。即便舍此住余威仪。若不起结即如本住先住。余威仪亦尔。应时语默者。彼阿罗汉见他来时便观其意。为应与语为应默耶。观已若见语起彼结。虽极欲语即便默然。若见由默起彼结者。虽不欲言而便与语。若涉道路见二人来。即观谁应先可与语。观已若见与此语时彼起结者。即与彼语与彼亦然。若俱与语而起结者。即便默然俱默亦尔。若语若默俱起结者。即为避路令不起结。善量去住者。彼阿罗汉随所住处即便观察。我为应住。为应去耶。若见住时起他结者处虽安隐资具丰饶随顺善品而便舍去。若见由去生他结者。处虽不安资缘匮乏不顺善品而便强住。分别应受不应受者。彼阿罗汉若有施主以资具施。即观其心为应受为不应受。观已若见受起彼结。虽是所须而便不受。若见不受起彼结者。虽所不须而便故受。观察补特伽罗者。彼阿罗汉为乞食故将入城邑里巷他家。观察此中男女大小。勿有因我起诸烦恼。若知不起便入乞食。若知起者。虽复极饥而便不入。无如是事为分别故。假使一切有情。因见我故起烦恼者。我即往一无有情处断食而死。终不令他因我起结。彼阿罗汉修行如是五种行法。则能遮他相续烦恼令不现前。

问何故阿罗汉已得解脱而修此法自拘缚耶。答彼阿罗汉先是菩萨种性。不忍有情造恶招苦。为拔彼故恒作是念。我无始来与诸有情互起缠缚。轮回五趣受诸剧苦。我幸得免复应救彼。又作是念。我无始来或作倡妓或淫女等鄙秽之身。百千众生于我起结。尚由此故长夜受苦。况我今者离贪恚痴为世福田。于我起结而不招苦。故我今者不应复作烦恼因缘。故阿罗汉虽自解脱而为有情起无诤行。

问彼为遮他自相烦恼。为共相耶。答唯自相可遮。非共相。所以者何。共相烦恼随其所应。一时总缘一界一地一处一类。一所得身执我我所。或执断常。或拨为无。或执第一。或执能净。或起犹豫。无明不了一切有情恒任运起不可遮止。是故唯遮自相烦恼。问无诤行自性云何。为是定。为是慧耶。设尔何失。若是定者此文云何通。如说善达外时名无诤行。善达是慧。若是慧者余说云何通。如说应习静定无诤。答应说是慧。问若尔。何故说应习静定无诤耶。答彼应说应习静慧无诤。而说应习静定无诤者。欲显与定俱故名定。而实是慧。是名无诤自性。如自性我物等亦尔。已说自性。所以今当说。问云何名无诤行。答此行能对治他烦恼诤故。名无诤行。然诤有三。一烦恼诤。二蕴诤。三斗诤。烦恼诤者谓百八烦恼。蕴诤者谓死。斗诤者谓诸有情互相陵辱言语相违。应知此中说烦恼诤。为遮有情起烦恼故。复有说者。由此能令自他诤无故名无诤行。即是善修无我行义。是故尊者善现曾于日暮至一毗诃罗扣门而立。门内苾刍问言是谁。尊者善现由住无诤久时熟修无我行故。默不能答言我是善现。良久乃曰。此是世间假所立名为善现者。又彼尊者曾路行遇雨。至一外道门侧避之。外道问言。仁字何等。尊者善现由住无诤久时熟修无我行故。默不能答我是善现。再三问已。乃徐答言。此是世间假名善现。故知善修无我行者。令自他诤无说名无诤行。有说。诸瑜伽师由住此故于爱不爱。宜不宜。可意不可意。有利无利苦乐具中。悉皆无诤故名无诤行。

复次无诤界者堕色界。有说。堕欲色界。如是说者。初说为善。地者在第四静虑。有说。在五地。谓四静虑及欲界。如是说者。谓初说善。所依者依欲界身。行相者是不分明行相。所缘者缘欲界。于欲界中但缘烦恼。有说。通缘欲界五蕴。如是说者。初说为善。念住者是法念住。有说。通四念住。如是说者。法念住。善智者是世俗智。三摩地俱者非三摩地俱。根相应者舍根相应。世者堕三世缘未来。善不善无记者是善缘不善。有说。通缘不善无记而多缘不善。三界系不系者。色界系缘欲界系。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是非学非无学缘非学非无学。见所断修所断不断者。是修所断缘修所断。有说。通缘见修所断多缘修所断。缘名缘义者但缘义缘自相续他相续非相续者。但缘他相续。有说。通缘自他相续而多缘他相续。何处起者。应言欲界起。非色无色界。欲界中唯人趣非余趣。人趣中唯三洲非北洲。三洲中男子女人俱能起。尊者众世说曰。唯赡部洲唯男子能起。如是说者初说为善。何等补特伽罗起者。是圣者非异生。唯无学非学。无学中唯不时解脱非时解脱。所以者何。以要得自在定及相续不为烦恼所持者方能起故。问佛独觉到究竟声闻。为亦住无诤不。设尔何失。若彼亦住无诤者。无诤能遮他相续烦恼。何故犹起百千众生而缘彼起烦恼。若彼不住无诤者。契经说云何通。如说尊者善现住无诤第一。彼根性劣尚能住无诤。佛独觉等根胜。而彼何故不能住于无诤耶。答应言佛等亦住无诤。问若尔。何故犹起百千众生而缘彼起烦恼耶。答佛及到究竟声闻。俱是说法教化他者皆得愿智。观察有情我今为能令彼于我不起烦恼而种善不。若知能者便往化之。若知不能不起彼结但能令彼种善根者。即念宁起彼结要当令种善根。所以者何。彼若能起毛许胜善。必能摧灭如山烦恼诸恶行故。若知俱不能者则方便避之。胜于善现过百千倍。有说。佛及到究竟声闻不住无诤。问何故善现能住无诤。佛等根胜不能住耶。答尊者善现于无诤中爱乐尊重恒时修习。佛等不尔。非于无诤起极尊重想故。然非不能住。如是说者。佛等亦住无诤然不多住为化有情故。所以者何。诸受化者根性不等。或宜慰喻。或宜诃责。或宜称赞。然后入法。彼虽或于诃责等位起贪嗔慢。然必因此种诸善根。是故如来舍利子等虽能恒住无诤行。为化有情而不多住。

问无诤。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独觉到究竟声闻皆离染得。尽智时得故。余声闻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如是说者。若决定可得者彼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后加行现在前。佛不加行。独觉下加行。声闻或中或上。然有无诤由边际定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问此无诤加行云何。答以一切地及边际定为加行。如愿智中广说。

如契经说。善现苾刍修无诤行证法随法。问无诤不能断诸烦恼。世尊何故作如是说。答彼尊者于无诤行从昔以来。爱乐修习由此展转能起圣道。断诸烦恼成阿罗汉。从此能起无诤现前。依此密意故作是说。非谓无诤能断烦恼。其事云何。曾闻尊者昔由二缘。于无诤中发起正愿。一由见二由闻。由见者。谓于往昔见佛弟子由住无诤。每至城邑衢路市里。将护有情令不起结。由闻者。谓于往昔闻佛弟子由住无诤。余说如前。既见闻已起正忆念。随所修习施戒多闻精勤梵行。一切皆以回向无诤。愿我未来作佛弟子恒住无诤。将护有情如所见闻。诸佛弟子。由彼愿力感众同分。于释迦牟尼佛法中。为住无诤第一弟子。为无诤故速疾证得阿罗汉果。以无诤必依无学身故。由斯密意。契经说言。修无诤行证法随法。问无诤作何行。答作寂静行。为寂静他诸烦恼故。

如说我弟子中因儒童黠慧第一。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中。世尊记说五百弟子。各随所能双双第一。今本论师欲于相似双中显差别故。而作斯论。问何故世尊说诸弟子双双第一。尊者世友说曰。世尊欲显善说法中师与弟子贤和无诤互不相隐真实功德。非如外道为名利故心怀嫉姤弟子与师互相非毁。复次世尊欲显善说法中弟子尚有真实功德可称可记。何况于师。恶说法中师尚无有实德可记。何况弟子。复次欲显善说法中悭垢永断师与弟子互相称扬真实功德。非如外道有悭垢故。师于弟子。弟子于师。尚不欲闻他人称赞。何况自说。复次世尊显已所应作事皆已成办舍教授担而自安故。复次欲显苾刍修正加行。有所归趣非悠悠故。复次世尊欲令于所赞德随彼爱乐多住中者生敬重心意望满故。复次佛为勉励新学苾刍令生希慕翘勤修故。大德说曰。由二因缘世尊记说弟子功德。一者显己现法乐住。二者哀愍后世有情。复次世尊自显于九十六诸外道众中我众最胜故。复次世尊欲显佛出世间有大饶益。谓佛出世乃有如是诸第一双开士出现非无佛时。复次世尊欲令于诸功德差别门中别别乐者欢喜勤修舍诸懈怠疾证得故。复次世尊欲以弟子所得证已所说是真实故。复次欲止诽谤善说法中无有现证上人法者故。复次世尊欲止见诸苾刍形容憔悴生轻慢者。显此皆有殊胜功德。阿毗达磨诸论师言。随诸佛法故。谓过殑伽沙数如来应正等觉出现世间法。皆记说弟子众中所有多双第一功德今佛亦尔。复次欲令世间别别爱乐诸功德者闻生欢喜。于佛正法。起尊重心种诸善根获大饶益故。复次欲与未来诸佛庄严徒众故。谓佛记说诸弟子已无量有情若见若闻皆生欢喜发起正愿。随所修习施戒多闻正勤梵行皆以回向第一功德。愿我来世于佛法中得预如斯诸正士数。则为庄严彼佛徒众。复次欲令所记弟子自庆愿满故。谓因儒童等五百苾刍曾于过去五百佛所。若见若闻彼佛记说弟子功德欢喜发愿。随我所有施戒多闻正勤梵行愿于来世佛正法中得预如是大弟子数今既愿满。复闻佛记欢喜踊跃深自庆幸故有是说。一一如来大弟子众皆于过去五百佛所大誓庄严方得成就。由如是等种种因缘佛记弟子双双第一。

问如说我弟子中因儒童黠慧第一。婆呬迦等敏捷第一。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因儒童心直心无曲心淳质增上。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由此俱名第一。此中黠慧即是敏捷敏捷即是黠慧。而佛各称第一故须问其异相。尊者因儒童心直心无曲心淳质增上者。直无曲淳质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直者是总句。心无曲者别。显心无谄心淳质者别显心无诳。如黠慧马善识人意。虽或惊触无损于人。尊者因儒童亦复如是由黠慧故善知佛意。于诘问时随顺正答。其事云何如契经说。彼在家时丰饶财宝亲属豪贵。常事日天彼以盛年时当娉妇。广请外道婆罗门众于自宅中大设祠祀。佛于化事终不失时。是日晨朝为化彼故着衣持钵命阿难陀。汝可随我入城乞食。命已便入室罗筏城至因儒童宅门而住。外道梵志遥见叱言。今日此家设吉祥会此不祥物何用来为。佛闻便告阿难陀曰。汝往语彼诸外道等。三界大师吉祥中最。汝不欲见吉事。岂成此因儒童定于今日弃舍汝等投我出家。尽汝技术能留难不。时阿难陀受佛教敕如师子王无所畏难往如群鹿外道众中告言。如来善达因果所言诚谛语汝等曰。三界大师吉祥中最。汝不欲见吉事。岂成此因儒童定于今日弃舍汝等投我出家。尽汝伎术能留难不。外道闻已相视笑言。沙门乔答摩随情诡说。何有将临祀会延屈我等内外庆集而归汝出家耶。奇哉沙门如是妄语。时有婆罗门名为五顶。曾见世尊记事不谬告外道众曰。此因儒童定当出家莫生异念。外道咸曰。设有斯事我等必能为作留难。即共相率弹指拊掌。绕因儒童室七重而住。须臾日出此因儒童着新净衣。至重阁上。烧香发愿跪拜日轮。尔时世尊知化时至便自化作婆罗门形。着乌鹿皮金绳络体。手执金杖。从日轮来至因儒童前敷座而坐。儒童接足归诚顶敬。外道喜曰。儒童福人感大梵天亲临礼席事今已办。快哉沙门所言无实。时佛即以所化作形告儒童言。今作何事如是喧扰。儒童羞赧俯首答曰。今随俗法正欲娶妇。佛问所费。答言我费三百千金。复问所用。答言百千与妇作庄严具。百千为众办诸饮食。百千用施诸婆罗门。佛言汝设饮食施婆罗门用二百千。当获爱果事容可尔。余百千者用买妇耶。彼心直故即答言买。佛言汝妇直尔许耶。且汝妇发为直几许。儒童答言此无多直若诸倡伎淫女置之。直一迦羯尼。或唯直半。复问彼爪为直几耶。儒童答言此无所直。佛复次第举彼身中三十六物一一问之。儒童亦一一而答皆言此无所直。然因儒童曾于过去迦葉波佛法中。经十千岁修界方便观因佛别问不净物故。过去所习善品现前遂伏欲贪。离欲界染。世尊于是还复本形。为因儒童说四真谛。彼闻即得不还果证。佛时便执因儒童手上升虚空。说伽他曰。

虽极庄严而行法静调息务修梵行

一切世间累皆舍即是净志沙门僧

由此故知彼心质直。若不尔者。化人问时彼应答言。汝是梵志何用知我娶妇事。为娶妇法然云何名买。由质直故随问而答。善品成熟得不还果。是故世尊赞因儒童黠慧第一。

End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二问曰。世第一法为几念处。答曰。现在一坏缘法念处。未来四。问曰。世第一法为几缘。答曰。为四缘。因缘者相应共有因。次第缘者。与苦法忍作次第缘。境界缘者忍智所缘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三问曰。以何等故。见道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说者。见道展转为因。非世第一法。复有说者。见道圣人身中修。以圣人身中修故。自地他地修。世第一法凡夫

第十一卷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六云何名身。云何句身。云何味身。乃至广说。问曰。何以故作此论。答曰。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彼尊者迦旃延子。于此经中。现种种事。善于义相。或有人疑。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四复次诸心心数法。于所缘定。问曰。为于何法定言定耶。为于眼入定。为于色定。为于刹那定。答曰。或有说者。于眼入定。不于色定刹那定也。所以者何。未生心心数法甚多。云何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六复有经说。若入地一切处定行者。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不离不异。余一切处亦如是。问曰。诸得一切处定。必离第三禅欲。彼若见地是我。当知是第四禅地身见。见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四云何顶法云何顶法退。云何暖法乃至广说。问曰。此中逆说凡夫所得法。说世第一法已。何以不次说忍耶。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应说云何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七即彼经说。应以四事察人是长老。为可与语。为不可与语。云何为四。一不住是处非处。二不住智论。三不住分别。四不住道迹。问曰如此四事有何差别。答曰或有说者。不住是处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十有业得一入报。谓法入中命根。有业得二入报。谓意入法入。触入法入亦如是。若得报眼入。得四入。眼入身入触入法入。如眼入耳鼻舌入亦如是。若得身入。得三入。身入触入法

第十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一一人此生十二支缘。几在过去几在未来几在现在。如是章及解章义。此中应广说优波提舍。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为止他义故。如毗婆阇婆提说缘起是无为法。问曰彼以何义故说缘

第二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爱敬品第四之四世尊说无学成就戒身。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经中说无学成就戒身。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佛经是此论根本。今欲广解佛经故而作此论。复次所以作

第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三问曰次第缘体性是何。答曰。如波伽罗那说。除过去现在阿罗汉最后心。诸余过去现在心心数法是也。复有说者。诸过去现在心心数法。是次第缘体性。问曰。若然者阿罗汉最后心。

第十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十一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善法与不善法。作近所作因。不善法与不善法。作近所作因。不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善法与善法作近所作因者。以善业故生大富长者商主家。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