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一卷 慈悲道场忏法 - 乾隆大藏经
2025-06-23 11:53

第一卷 慈悲道场忏法 立此慈悲道场四字乃因梦感。

弥勒世尊。既慈隆即世。悲臻后劫。依事题名。弗敢移易。承此念力。欲守护三宝。令魔隐蔽。摧伏自大增上慢者。未种善根者。今当令种。已种善根者。今令增长。若计有所得住诸见者。皆悉令发舍离之心。乐小法者。令不疑大法。乐大法者。令生欢喜。又此慈悲诸善中王。一切众生所归依处。如日照昼。如月照夜。为人眼目。为人导师。为人父母。为人兄弟。同归道场。为真知识。慈悲之亲重于血肉。世世相随虽死不离。故目等心。标号如上。

今日道场。幽显大众立此忏法。并发大心。有十二大因缘。何等十二。一者愿化六道心无限齐。二者为报慈恩功无限齐。三者愿以此善力。令诸众生受佛禁戒不起犯心。四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于诸尊长不起慢心。五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在所生处不起恚心。六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于他身色不起嫉心。七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于内外法不起悭心。八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凡所修福不为自身。悉为一切无覆护者。九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不为自身行四摄法。十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见有孤独幽系疾病起救济心。令得安乐。十一者以此善力。若有众生。应折伏者而折伏之。应摄受者而摄受之。十二者以此善力。令诸众生在所生处恒自忆念发菩提心。令菩提心相续不断。仰愿幽显凡圣大众。同加覆护同加摄受。令(某甲)等所悔清净所愿成就。等诸佛心同诸佛愿。六道四生皆悉随从满菩提愿。

归依三宝第一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宜各人人起觉悟意念世无常。形不久住。少壮必衰。勿恃容姿自处污行。万物无常皆当归死。天上天下谁能留者。年少颜色肌肤鲜泽。气息香洁是非身保。人生合会必归磨灭。生老病死至来无期。谁当为我却除之者。灾害卒至不可得脱。一切贵贱因而死已。身体胮胀臭不可闻。空爱惜之于事何益。自非勤行胜业。无由出离(某甲)等自惟。形同朝露命速西光。生世贫乏无德可称。智无神圣大人之明。识无圣人洞彻之照。言无忠和仁善之美。行无进退高下之节。谬立斯志劳倦仁者。仰屈大众惭惧交心既法席有期追恋无及。从此一别愿各努力。勤意朝夕亲奉供养。人加精进。唯是为快。仰愿大众各秉其心。被忍辱铠入深法门。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宜各殷重起勇猛心。不放逸心安住心。大心。胜心。大慈悲心。乐善心。欢喜心。报恩心。度一切心。守护一切心。救护一切心。同菩萨心。等如来心。一心志意五体投地。奉为国王帝主土地人民父母师长。上中下座善恶知识。诸天诸仙护世四王主善罚恶。守护持咒五方龙王龙神八部。广及十方无穷无尽含灵抱识水陆。空界一切众生。

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一拜)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何故应须归依三宝。诸佛菩萨。有无限齐大悲。度脱世间。有无限齐大慈。安慰世间。念一切众生犹如一子。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誓灭众生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众生不得佛。誓不取正觉。以是义故。应须归依。又复诸佛慈念众生过于父母。经言。父母念儿慈止一世。佛念众生慈心无尽。又父母见子。背恩违义心生恚恨。慈心薄少。诸佛菩萨慈心不尔。见此众生悲心益重。乃至入于无间地狱大火轮中。代诸众生受无量苦。是知诸佛诸大菩萨。爱念众生过于父母。而诸众生无明覆慧烦恼覆心。于佛菩萨不知归向。说法教化亦不信受。乃至粗言起于诽谤。未曾发心念诸佛恩。以不信故。堕在地狱饿鬼畜生诸恶道中。遍历三途受无量苦。罪毕得出。暂生人间。诸根不具以自庄严。无禅定水。无智慧刀如是等障由无信心。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不信之罪众罪之上。能令行人长不见佛。相与今日各自慷慨。折意挫情。生增上心起惭愧意。稽颡求哀忏悔往罪。业累既尽表里俱净。然后运想入归信门。若不起如是心运如是意。直恐隔绝障滞难通。一失斯向冥然无返。岂得不人人五体投地如大山崩。一心归信无复疑想。(某甲)等今日以诸佛菩萨慈悲心力。始蒙觉悟深生惭愧。已作之罪愿乞除灭。未作之罪不敢复造。从今已去至于菩提。起坚固信不复退转。(某甲)等舍此身命。若生地狱道。若生饿鬼道。若生畜生道。若生人道。若生天道。于三界中若受男身。若受女身。若受非男非女等身。若大若小若升若降。受诸迫恼难堪难忍。誓不以苦故退失今日信心。宁于千劫万劫受种种苦。誓不以苦故退失今日信心。仰愿诸佛大地菩萨。同加救护同加摄受。令(某甲)等信心坚固。等诸佛心。同诸佛愿。众魔外道所不能坏。相与志心等一痛切。五体投地。

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一拜)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善摄心听。夫人天幻惑世界虚假。由其幻惑非真故无实果。虚假浮脆故迁变无穷。无实果故。所以久滞生死之流。迁变改故。所以长泛爱苦之海。如是众生圣所悲念。故悲华经云。菩萨成佛各有本愿。释迦不现长年。促为短寿。悲此众生变化俄顷长沦苦海不得舍离。故在此土救诸弊恶。教有刚强苦切之言。不舍于苦而度众生。未尝不以善法方便弘济益之心。所以三昧经言。诸佛心者。是大慈悲。慈悲所缘缘苦众生。若见众生受苦恼时。如箭入心。如破眼目。见已悲泣心无暂安。欲拔其苦令得安乐。又诸佛等智其化是均。至于释迦偏称勇猛。以能忍苦度脱众生。当知本师慈恩实重。能于苦恼众生之中。说种种语利益一切。我等今日不蒙解脱。进不闻一音之旨。退不睹双树潜辉。良由业障念与悲隔。相与今日起悲恋心。以悲恋如来故。善心浓厚。既在苦中忆如来恩。呜咽懊恼惭颜哽恸。等一痛切五体投地。志心奉为。

国王帝主土地人民父母师长信施檀越善恶知识。诸天诸仙聪明正直。天地虚空护世四王主善罚恶守护持咒。五方龙王龙神八部。广及十方无穷无尽一切众生重复。

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一拜)。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一拜)。相与志心胡跪合掌心念口言。作如是说。

诸佛大圣尊觉法无不尽

天人无上师是故为归依

一切法常住清净修多罗

能除身心病是故为归依

大地诸菩萨无著四沙门

能救一切苦是故为归依

三宝护世间我今头面礼

六道一众生今尽为归依

慈悲覆一切皆令得安乐

哀愍众生者我等共归依

五体投地。各自念言。仰愿十方一切三宝。以慈悲力以本愿力大神通力不思议力无量自在力度脱众生力覆护众生力安慰众生力。令诸众生皆悉觉悟知。(某甲)等今日为其归依三宝。以此功德力。令诸众生各得所愿。若在诸天诸仙中者。令尽诸漏。若在阿修罗中者舍憍慢习。若在人道无复众苦。若在地狱饿鬼畜生道者。即得免离。又复今日若闻三宝名及与不闻。以佛神力。令诸众生尽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同诸菩萨俱登正觉(一拜)

断疑第二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一心谛听。夫因果影响感应相生。必然之道理无差舛。而诸众生业行不纯。善恶迭用。以业不纯。以报有精粗。或贵或贱或善或恶。其事匪一参差万品。既有参差不了本行。以不了故疑惑乱起。或言。精进奉戒应得长生。而见短命。屠杀之人应见促龄。而反延寿。清廉之士应招富足。而见贫苦。贪盗之人应见困踬。而更丰饶。如此疑惑人谁无念。而不知往业植因所致。又如般若所明。若有读诵此经。为人轻贱者。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而诸众生所以不能深信经语有此疑者。皆由无明惑故。妄起颠倒。又不信三界内是苦不信三界外是乐。每染世间皆言是乐。若言乐者。何意于中复生苦受。饮食过度便成疾疹。气息喘迫鼓胀绞痛。又至衣服弥见忧劳。寒得絺络则恩薄念浅。热见重裘则苦恼已深。若言是乐何意生恼。故知饮食衣服真非是乐。又言眷属以为乐者。则应长相欢娱歌笑无极。何意俄尔无常倏焉而逝。适有今无向在今灭。号天叩地肝心寸断。又不知生所从来死所趣向。衔悲相送直至穷山。执手长离一辞万劫。诸如此者其苦无量。众生迷见谓其是乐。出世乐因皆言是苦。或见进啖蔬涩节身时食。去于轻软习粪扫衣。皆言是等强自困苦。不知此业是解脱道。或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经行礼拜诵习之人翘勤不懈皆言是苦。而不知是等修出世心。脱有疾病死亡之日。便起疑心。终日役此心形。无时暂止。人之气力何以堪此。若不勤劳岂当致困。徒丧身命于事无益。或复自秉其说理实如之。不知推果寻因。妄构此惑。若遇善知识则其惑可除。遇恶知识则其愚更甚。因疑惑故堕三恶道。在恶道中悔何所及。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凡有此疑因缘无量。且疑惑习气。出三界外尚未能尽。况在今形云何顿去。此生不断后更复增。大众相与方涉长途。自行苦行。当依佛语如教修行。不得疑惑辞于劳倦。诸佛圣人所以得出生死度于彼岸者。良由积善之功故。得无碍自在解脱。我等今日未离生死。己自可悲。何容贪住此恶世中。今者幸得四大未。衰五福康悆。游行动转去来适意。而不努力复欲何待。过去一生已不见谛。今生空掷复无所证。于未来世以何济度。抚臆论心实悲情抱。大众今日唯应劝课努力勤修。不得复言且宜消息。圣道长远一朝难办。如是一朝已复一朝。何时当得所作已办。今或因诵经坐禅勤行苦行。有小疾病。便言诵习勤苦所致。而不自知。不作此行早应终亡。因此行故得至今日。且四大增损疾病是常。乃至老死不可得避。人生世间会归磨灭。若欲得道当依佛语。违而得者。无有是处。一切众生违佛语故。所以轮转三途备婴万苦。若如佛语都无休息勤于诸法如救头然。勿使一生无所得也。相与人人等一痛切。五体投地如大山崩。奉为有识神以来至于今身。经生父母。历劫亲缘。和尚阿阇梨。同坛尊证上中下座。信施檀越善恶知识。诸天诸仙护世四王。主善罚恶。守护持咒。五方龙王龙神八部。广及十方无穷无尽一切众生。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南无维卫佛南无式弃佛南无随叶佛南无拘留秦佛南无拘那含佛南无迦葉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无边身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又复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愿以慈悲力。同加摄受。以神通力覆护拯接。从今日去至于菩提。四无量心。六波罗蜜。常得现前。四无碍智。六神通力。如意自在。行菩萨道入佛智慧。同化十方俱登正觉(一拜)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重复志诚善摄心念。相与已得入归信门。唯应秉意以趣向为期。于内外法莫复留难。若本业不明。自不能造。见人作福唯应奖劝。弹指合掌明进其德。不宜起心生诸妨碍使彼行人心成阻退。若是不退彼进如故。彼既无减唯当自损。空构是非于身何益。若能于善无有碍者。可谓合道有力大人。若今作碍。者于未来世云何能得通达佛道。就理而寻损害实重。阻他善根罪真不轻。如护口经说。有一饿鬼。形状丑恶。见者毛竖莫不畏惧。身出猛焰犹如火聚。口出蛆虫无有穷尽。脓血诸衰以自严身。臭气远彻不可亲近。或口吐焰支节火起。举声号哭东西驰走。是时满足罗汉问饿鬼曰。汝宿何罪今受此苦。饿鬼答言。吾往昔时曾作沙门。恋着资生。悭食不舍。不护威仪。出言粗恶。若见持戒精进之人。辄复骂辱偏眼恶视。自恃豪强谓长不死。造于无量不善之本。而今追忆悔无所补。宁以利刀自截其舌。从劫至劫甘心受苦。不以一言诽谤他善。尊者还阎浮提。以我形状。诫诸比丘及佛弟子。善护口过勿妄出言。设见持戒不持戒者。念宣其德吾受鬼身经数千劫。终日竟夜备受楚毒。若此命尽复入地狱。是时饿鬼说此语已。举声号哭自投于地。如大山崩。今日道场同业大众。如经所说大可怖畏。止以口过获报累劫。何况其余不善之本。舍身受苦皆由作业。若不作因云何得果。若有造因果终不失。罪福不远身自当之。譬如影响不得舍离。因无明生亦因而死。去来现在行放逸者。未见是人而得解脱。能守护者受福无穷。今日大众。宜各惭愧洗浣身心忏谢前咎毕故不造新。诸佛称叹。相与从今日去。若见人之善。莫论成与不成久与不久。但使一念一顷一时一刻一日一月半年一岁。已自胜于不作者矣。所以法华经言。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而况有人能发如是大心勤于福善。不随喜者。圣所悲念。(某甲)等自惟。无始生死以来至于今日。已应有无量恶心阻人。胜善何以故然。若无是事。云何今日于诸善法多有留难。禅定不能习。智慧不能修。少时礼拜已言大苦。暂执经卷复生厌怠。终日劳扰起诸恶业。使此身形不得解脱。如蚕作茧自萦自缚。如蛾赴火长夜燋然。如是等障无量无边。障菩提心。障菩提愿。障菩提行。皆由恶心诽谤他善。今始觉悟生大惭愧。稽颡求哀忏悔此罪。唯愿诸佛请大菩萨。以慈悲心同加神力。令(某甲)等所忏除灭所悔清净。所有障碍无量罪业。因今忏悔净尽无余。相与人人等一痛切。五体投地归依世间大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善德佛南无无忧德佛南无栴檀德佛南无宝施佛南无无量明佛南无华德佛南无相德佛南无三乘行佛南无广众德佛南无明德佛南无师子游戏菩萨南无师子奋迅菩萨南无无边身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又复归依如是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相与胡跪合掌各自称名心念口言。(某甲)等从无始生死以来至于今日。未能得受道此报身。于四事中未得相离三毒炽然贪嗔嫉妒。起众恶业。见人布施见人持戒。自不能随喜见人忍辱见人精进自不能行。不能随喜。见人坐禅修智慧业。自不能行。不能随喜。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或见人作善修诸功德。不能随喜。行住坐卧于四威仪心无惭愧。憍慢懈怠不念无常。不知舍此身形应入地狱。于他身色起种种恶。障人建立三宝兴显供养。障人修习一切功德。如是罪障无量无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不信三宝是归依处。障人出家。障人持戒。障人布施。障人忍辱。障人精进。障人坐禅。障人诵经。障人写经。障人造像。障人斋会。障人供养。障人苦行。障人行道。乃至他人一毫之善皆生障碍。不信出家是远离法。不信忍辱是安乐行。不知平等是菩提道。不知离忘相是出世心。致使生处多诸障碍。如是罪障无量无边。唯有诸佛诸大菩萨。尽知尽见。如诸佛菩萨所知所见罪量多少。今日惭愧发露忏悔。一切罪因苦果。愿乞消灭。从今日去至坐道场。行菩萨道无有疲厌。财法二施无有穷尽。智慧方便所作不空。一切见闻无不解脱。相与志心五体投地。仰愿十方一切诸佛大地菩萨一切贤圣。以慈悲心同加神力。令六道一切众生。以今忏法。一切众苦皆悉断除。离颠倒缘不起恶觉。舍四趣业得智慧生。行菩萨道不休不息。行愿早圆速登十地。入金刚心成等正觉(一拜)

忏悔第三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经言。在凡谓之缚。在圣谓之解。缚即是三业所起之恶。解即是无碍之善。一切圣人安心斯在。神智方便无量法门。明了众生善恶之业。能以一身作无量身。能以一形种种变现。能促一劫以为一日。能延一日以为一劫。欲停寿命则永不灭。欲现无常则示涅槃。神通智慧出没自在。飞行适性坐卧虚空。履水如地不见险难。毕竟空寂以为栖止。通达万法空有俱明。成就辩才智慧无量。如是等法不从恶业中生。不从贪嗔嫉妒中生。不从愚痴邪见中生。不从懒惰懈怠中生。不从憍慢自养中生。唯从谨慎不作众恶勤行善业中生。何处见人修诸善业。随从佛语。而有贫穷者。有丑陋者。有癃残百疾不自在者。有卑贱为人陵懱者。有所言说不为人信用者。今以身证。若有一人。随从佛语修诸功德。不为自身而得恶报者。宁以我身入阿鼻地狱受种种苦。使此等人得恶报者。无有是处。

今日道场同业大众。若欲舍凡入圣者。当依佛语如教修行。莫辞小苦生懒堕心。宜自努力忏悔灭罪。经言。罪从因缘生。亦从因缘灭。既未免凡类。触向多迷。自非资以忏悔。无由出离。相与今日起勇猛心。发忏悔意。忏悔之力不可思议。何以知然。阿阇世王有大逆罪。惭愧悔责重苦轻受。又此忏法令诸行人得安隐乐。若能自课努力披诚至到稽颡忏悔归依毕竟为期者。而不通感诸佛。未之有也。恶业果报影响无差。应当怖惧苦到忏悔。各各志心等一痛切五体投地心念口言。作如是说。遥请诸佛同加哀愍。

愿救我苦厄大悲覆一切普放净光明

灭除痴暗瞑念我及一切方婴地狱苦

必来至我所施令得安乐我今稽首礼

闻名救厄者我今共归依世间慈悲父

南无弥勒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金刚不坏佛南无宝光佛南无龙尊王佛南无精进军佛南无精进喜佛南无宝火佛南无宝月光佛南无现无愚佛南无宝月佛南无无垢佛南无离垢佛南无师子幡菩萨南无师子作菩萨南无无边身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

又复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三宝。唯愿必定来愍我三毒苦。施令得安乐及与大涅槃。以大悲水洗除垢秽。令至菩提毕竟清净。六道四生有此罪者。同得清净。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究竟解脱。相与志心等一痛切。五体投地心念口言。(某甲)等自从无始以来至于今日。无明所覆。爱使所缠。嗔恚所缚。堕在愚网。经历三界备涉六道。沉沦苦海不能自拔。不识往业过去因缘。或自破净命破他净命。自破梵行破他梵行。自破净戒破他净戒。如是罪恶无量无边。今日惭愧忏悔。愿乞除灭。

(某甲)等重复志诚五体投地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依身口意行十恶业。身杀盗淫。口妄言绮语两舌恶骂。意贪嗔痴。自行十恶。教他行十恶。赞叹十恶法。赞叹行十恶法者。如是一念之间起四十种恶。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

(某甲)等重复志诚五体投地。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依于六根。行于六识。取于六尘。眼着色。耳着声。鼻着香。舌着味。身着细滑。意着法尘。起种种业。乃至开八万四千尘劳门。如是罪恶无量无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

(某甲)等重复志诚五体投地。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依身口意行不平等。但知有我身。不知有他身。但知有我苦。不知有他苦。但知我求安乐。不知他求安乐。但知我求解脱。不知他亦求解脱。但知有我家有我家眷属。不知他亦有眷属。但知自身一痒一痛不可抑忍。楚挞他身恒恐苦毒不深。但自知畏现身小苦。而不知畏起诸恶业舍身应堕地狱于地狱中备受众苦。乃至不知饿鬼道畜生道阿修罗道人道天道有种种苦。以不平等故。起吾我心。生怨亲想。所以怨对遍于六道。如是等罪无量无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某甲)等重复志诚五体投地。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心颠倒想颠倒见颠倒。离善知识近恶知识。背八正道行八邪道。非法说法。法说非法。不善说善。善说不善。起憍慢幢。张愚痴帆。随无明流入生死海。如是罪恶无量无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

(某甲)等重复苦到五体投地。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以三不善根。起四颠倒。造作五逆。行于十恶。炽然三毒长养八苦。造八寒八热诸地狱因。造八万四千鬲子地狱因。造一切畜生因。造一切饿鬼因。造人天生老病死种种苦因。受于六道无量苦果。难可堪忍。不可闻见。如是罪恶无量无边。今日忏悔愿乞除灭。(某甲)等重复苦到五体投地。求哀悔过。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以三毒根。起于三有中历二十五有。处处起诸罪恶。随逐业风不自知觉。或障人持戒修定修慧或障人修诸功德修诸神通。如是罪障障菩提心。障菩提愿。障菩提行。今日忏悔愿乞除灭。(某甲)等重复苦到五体投地。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以贪爱心构起六识。随逐六尘起众多罪。或于众生边起。或于非众生边起。或于无漏人起。或于无漏法起。如是贪嗔所起罪恶。今日忏悔愿乞除灭。又愚痴心起颠倒行。信于邪师受于邪说。着断着常着我着见。随痴所行起无量罪。如是因缘障菩提心。障菩提愿。障菩提行。今日忏悔愿乞除灭。(某甲)等重复志诚五体投地。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身三恶业。口四恶业。意三恶业。从无始无明住地烦恼恒沙。上烦恼止上烦恼观上烦恼。四住地烦恼。三毒四取五盖六爱七漏八垢九结十使。如是一切烦恼等障无量无边。障菩提心。障菩提愿。障菩提行。今日忏悔愿乞除灭。(某甲)等重复志诚五体投地。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不能修慈悲心。不能修喜舍心。不能修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又不能修一切助菩提法。如是无有方便。无有智慧。障菩提心。障菩提愿。障菩提行。今日忏悔愿乞除灭。

(某甲)等重复增到五体投地。又复无始以来至于今日。轮转三界。备历六道受四生身。或男或女非男非女。遍一切处起无量罪。或为大身众生。更相啖食。或为细身众生。更相啖食。如是等杀业无量无边障菩提心。障菩提愿。障菩提行。今日忏悔愿乞除灭。(某甲)等重复志诚五体投地。自从有识神以来至于今日。于六道中受四生身。于其中间所起罪恶无穷无尽。如是等罪。唯有十方一切诸佛大地菩萨。尽知尽见。如诸佛菩萨所知所见。罪恶多少今日志心稽颡求哀惭愧忏悔。已作之罪愿尽销灭。未作之罪不敢复作。仰愿十方一切诸佛。以大慈心受。(某甲)等今日忏悔。以大悲水洗。(某甲)能障菩提一切罪垢。令至道场毕竟清净。又愿十方一切诸佛。以不思议力以本誓愿力度脱众生力覆护众生力。令(某甲)等今日起誓发菩提心。从今已去至坐道场。毕竟成立不复退转。所有誓愿悉同菩萨所行誓愿。仰愿十方一切诸佛大地菩萨。以慈悲心同加摄受。令(某甲)等得如所愿满菩提愿。一切众生各各具足满菩提愿。

End

修慈悲的机遇

◎ 达 照行者在始觉的修习路上,在生起了真正大慈悲心之后,所要努力的,就是对于修慈悲行之机遇的把握了。在对待所有众生都能够平等的基础上,分别以各种适当的方法使他们体悟这个本觉真心,使他们能够解脱生死的

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

我要讲的题目是安住道场与发心念佛。安住道场又分成两部分来讲,即道场与安住。什么叫道场?顾名思义,修道场所名道场。道场有三种,约三世分:现世道场,后世道场,后后世道场。第一现世道场,又可分为小中大三种。

世间慈悲人

◎ 唐黄檗希运心如大海无边际,广植净莲养身心。自有一双无事手,为作世间慈悲人。【作者简介】黄檗希运(?-约859),唐朝福州人氏,品性端凝,学贯内外。参百丈怀海禅师,得其旨。后于洪州高安县鹫峰山建寺弘

文殊道场

◎ 张建成佛教在清凉山不断发展至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清凉山的发展进入到第一个高潮期。北魏孝文帝继位之初就崇佛敬僧。《古清凉传》记载他曾到清凉山避暑,游行于中台,上置小石浮图,并建清凉寺,还在清凉山射箭畋

黄念祖:法会圣众 第一卷

法会圣众 第一卷黄念祖老居士【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

黄念祖: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

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

刘素云:法雨惠群生—传递正能量,和合护道场

一、两封来信引人深思二O一四年底,护法居士给我转来两封信,一封信是某道场负责人写的,另一封信是在这个道场挂贴的同修写的。前者诉说管理道场的种种苦衷,后者是状告这个道场对他的种种不公。前者满腹委屈,后者

亲近道场三要点

◎ 理 海经常有人问:入寺应注意哪些细节,才能合乎仪则?诚然,佛门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来规范大众的言行,但入寺若能牢记静、敬、净三个字,自可合乎规矩、不失礼仪。一、静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可

慈悲经

深明事义、达到寂静境界的人,应该有能力,诚恳,正直,说话和气,态度和蔼,不傲慢。知足,容易供养,少管事,俭朴,感官平静,聪明,谦虚,不执着家庭。不应该做任何卑贱的事,免遭其他智者谴责。让一切众生幸福安

当下即是觉悟的道场

◎ 吴明山道场不在别的地方,就在此时,就在此地,就在此心。在每一刻回到你内在的觉照。我们一直在寻找,想从这个世界上,为这个身心找到一个安身之处。我们去赚取财富,制造许许多多的关系,学习各种知识,不断地

佛家的慈悲的特点

惟贤法师答:为人处事,要道德,家庭社会国家都必须要有一个道德,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庸之道,不偏之为中,不倚之为庸。道家讲清净无为,要少欲知足,过淡泊生活,属天人境界。诸葛亮讲淡泊以明志,宁静

慈悲济世 日行一善

慈悲济世 日行一善◎ 茗 山自赫胥黎物竞天择、达尔文优胜劣败倡说以来,世人往往损人利己、弱肉强食,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他人痛苦之上,良深浩叹。读者诸君如能辗转劝化世人实行这慈悲主义,把他人的快乐建筑在

大德的慈悲开示

上师这些简短朴素的甘露妙语,就像一颗颗珠玉,句句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就像人生路上的明灯,足以燃亮您和您身边人的生命。不管您是不是信仰佛教,希望这些甘露妙语成为您生命中的良友,能对您的生命有所帮助和启发。

放生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

放生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开庆法师按:放生的根本精神是慈悲护生。它体现了佛教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的信仰精神,彰扬了佛教戒杀护生的价值理念。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放生发展到一定规模或者数量时,一些问题也会伴随出

慈悲和智慧

圣严法师很多人自认为很慈悲,很有智慧;其实,那只算是同情和聪明,而不是真正的慈悲与智慧。因为凡是有主观的自己及客观的对象,仅仅是有漏的慈悲与分辨的智慧。清净而真正的慈悲与智慧,必须经过如法的修行,彻底

慈悲的根源

慈悲的根源慈悲是佛法的根本,也可说与中国文化的仁爱,基督文化的博爱相同的。不过佛法能直探慈悲的底里,不再受创造神的迷妄,一般人的狭隘所拘蔽,而完满地、深彻地体现出来。依佛法说,慈悲是契当事理所流露的,

慈悲的生活是最高贵的生活

◎ 一 行佛陀传授给我们许多慈观的方法。有一次,一群僧侣对佛陀说,他们丛林寺院附近有精灵作祟,造成许多困扰。佛陀于是对他们说了《慈经》:希望达到安乐平静的人,应学行正直、谦恭、懂得使用爱语。他们懂得

慈悲者常安乐

佛陀净住王舍城时,提婆达多常以诸多诡计杀害佛陀,但始终不能成功。有一次,南天竺国来了一位婆罗门,他精通咒术及配制毒药。提婆达多来到婆罗门的住处,请他配制了毒药,并将毒药洒在佛将路过的上空。结果,风一吹

等的慈悲有力量

达真堪布我们现在虽然也明白了一些佛理,但只是皮毛而已,并没有真正明白。佛讲的这些真理、真正的佛法,用语言是很难讲清楚的,它是要用心体会的。我们现在用语言讲,就像是用手指指月亮一样,只是说个大概。真正的

慈悲与信心

慈 悲 与 信 心◎ 宗萨仁波坐在这很高的座位上,大家这样看著我,令我非常紧张,我从来都不习惯坐这种座位。在西藏有一种传说:有一个法座,大威德金刚曾被摄于法座里面。因此每一次坐在法座上,就觉得底下有个

坐道场

坐 道 场◎ 黄 檗 问:无边身菩萨,为什么不见如来顶相?师云:实无可见,何以故?无边身菩萨便是如来,不应更见。只教尔不作佛见不落佛边,不作众生见不落众生边,不作有见不落有边,不作无见不落无边,不作凡

慈悲心与智慧是学佛的基础

如觉法师有些善友学佛很长时间,却始终无法找到修学的路径,要么以为修福行善就是学佛,要么以为诵经持咒就是修行。但是,这些都只是修学的方法之一,不是学佛的目标。因为我们学佛是要以解脱生命烦恼痛苦、成就清净

家庭也是道场

净慧法师各位道友:在石家庄这座省会城市,一连七天举办禅修活动是不是第一次,我不是很清楚。不过,我自己在这里主持都市禅堂的禅修活动,一连七天,这还是第一次。七天当中,也同各位分享了一些佛法与修行的内容。

真爱的四个层面:慈悲喜舍

一行禅师佛陀对爱的教诲丰富而深刻。想要一天 24小时生活在爱的境界中是可能的。一举一动、扬眉瞬目、起心动念、一言一语都可以充盈着爱。佛陀时代,婆罗门教信徒祈祷死后能够升到天堂,与婆罗门--宇宙之神,共

菩萨慈悲摄受一切众生平安吉祥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是传统中对观世音菩萨的普遍印象;每个时代的苦难众生,都会期待这样一位大慈大悲的菩萨现身、解救人们于烦恼的苦海。如果有人,一心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住大定聚,慈观

楼宇烈:大乘佛教的慈悲与智慧

大乘佛教的主要精神,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并修。这里,悲和福体现的是大乘佛教度人利他的慈悲精神;智和慧体现的是大乘佛教自度自利的智慧解脱。悲智双运是的大乘佛教就教义和宗旨来讲的,

做事的时候,智慧地处理慈悲心

明海法师要慈悲,又要做事,怎么办?在管理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矛盾,什么矛盾呢?人和事的矛盾。特别是学了佛以后,再管理公司,就经常会遇到这个矛盾:学佛要慈悲呀,可又要做事,怎么办呢?这个矛盾哪里都有,

用慈悲心去倾听他人的苦痛

用慈悲心去倾听他人的苦痛一行禅师如果在倾听时,能不断地保持慈悲心,愤怒与不耐就无法生起,否则对方所说的话就可能激怒你,让你生气或痛苦,只要心怀慈悲,就能免于恼怒、生气或失望。当倾听时,你希望自己能如观

佛家慈悲与世俗善良

惟贤法师中国的儒释道传统文化讲究为人处事要有道德,家庭、社会、国家都必须要有道德。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庸之道,不偏之为中,不倚之为庸。道家讲清净无为,要少欲知足,过淡泊生活,属天人境界。诸葛

虚云老和尚的慈悲开示

明因识果,自能放下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学。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

老和尚的慈悲法语!

让人醍醐灌顶的30句法语!梦参长老梦参老和尚毕生讲筵不绝,精通显密,高树法幢,德被四方,以百岁高龄复兴道场,日常接见信众,谆谆教诲,被誉为深山中的一盏明灯。他的法语你知道多少?哪句让你触动最大?一起来

楼宇烈: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遍于一切有情

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遍于一切有情摘要:大乘佛教的主要精神,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悲智双运,福慧并修。这里,悲和福体现的是大乘佛教度人利他的慈悲精神,智和慧体现的是大乘佛教自度自利的智慧解脱。悲智

家庭即是道场,生活是作佛事

净慧家庭,是人在一生中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基础,所谓成家立业。如果不把家庭当作道场,修行人的修行就无法落实。《维摩经》上讲: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诸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切法是道场,知空寂故。所以家庭

常生起慈悲心,利他也利己

圣严法师感同身受的慈悲,可以帮助我们破除执着、抗拒诱惑。但是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上,虽然自己对别人处处慈悲,别人未必会以慈悲回馈自己。因此,面对名利、财色的争夺时,难免担心自己会吃亏。对别人慈悲,从眼

智慧法语:佛说其实修行无处不在 浑身都是道场

编者按:道场是什么?你知道四大菩萨的道场吗?你的道场在哪里?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慈悲喜舍是道场,其实我们一言一行、时时处处都是道场。慈是道场,等众生故。悲是道场,忍疲苦故。喜是道场,悦乐

夫妻是最深远的修行,家才是极好的道场!

夫妻就像两扇门。《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代表男女。阴阳也代表天地,阳为天,阴为地。在家庭天地里,伦常关系就叫天地阴阳。日代表阳,月代表阴,日月合在一起为明,如果阴阳不合就不明。所以,夫妻阴阳和

大般涅槃经 第一卷

寿命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尸那国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尔时,世尊与大比丘八十亿百千人俱前后围绕。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以佛神力出大音声。其声遍满乃至有顶,随其类音普告众生:今日如来、

解读藏传佛教的慈善传统:源于善恶有报和慈悲观

佛教的慈善事业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历史上各个朝代的佛教都有兴办义学、修桥补路等多种领域的慈善事业。而藏传佛教将慈悲作为佛道之根本,也提倡无私利他、奉献众生的善行。佛教的慈善事业的形成与佛教的因果论、慈

慈悲的因缘到了 你自然也会素食

念佛之人为什么要吃常素呢?由于念佛一法是大乘佛法,修菩萨道圆成佛果。成佛的种子是什么呢?是慈悲心、大慈悲心,本着慈悲心的因缘,我们要吃常素,不能伤害众生。一是为了圆修佛果的目的、慈悲心的培植,我们要吃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圆觉经白话解十一 如何安立道场

十一 如何安立道场于是圆觉菩萨⒈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后,末世众生未得悟者

叶衣观音的道场

叶衣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体中的一个,主要是保护众生。叶衣观音也是一切诸佛智慧所幻化的观音,所以我们多修持一些关于叶衣观音的经典是非常的好的。那你知道叶衣观音的道场是哪里吗?叶衣观音的道场是来自于三亚南

一行禅师:用慈悲心倾听他人的苦痛

如果在倾听时,能不断地保持慈悲心,愤怒与不耐就无法生起,否则对方所说的话就可能激怒你,让你生气或痛苦,只要心怀慈悲,就能免于恼怒、生气或失望。当倾听时,你希望自己能如观世音菩萨一样谛听,但即使你很清楚

杨柳观音--心若是道场无处不宁静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他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的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的来以香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

圆光观音的道场

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圆光观音”解释如下:【圆光观音】 (菩萨)三十三观音之一。背负火焰之观音也。逢刑戮时念之。取法华经普门品:‘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之意。 观世音菩萨,无量劫

圆光观音的道场是什么

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圆光观音”解释如下:【圆光观音】 (菩萨)三十三观音之一。背负火焰之观音也。逢刑戮时念之。取法华经普门品:‘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之意。常念观音观世音菩萨,

虚空库菩萨道场如今在哪

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一般菩萨都是有道场的,而虚空库菩萨也不是例外的。因为他也是佛教中八大菩萨之一。从虚空藏菩萨横空出世后,凌驾群雄,慈悲恒发。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在众多菩萨中专主智慧、财富和功德,因为尊上的

山西小院打七记录——地藏王菩萨是真正的慈悲!

这次打七回来,我就准备好好的写个打七日记,可一提起笔,就感到自己非常的惭愧,学佛十年以来,惭愧心、忏悔心总是生不起来,总没有从内心深挖自己的罪业,也没有精进用功修行,所以功夫不得力。 我们家里这次去小

宿王华菩萨--心中有一颗慈悲的种子

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总会遇到,佛菩萨交到我们应该生一颗慈悲的心,那么我们修行慈悲之心该怎么修行呢?我们总不能凭想象就能生出来一颗慈悲之心吧。其实修行慈悲之心是很简单的,首先我们应该在心中种一颗慈悲的

卢志丹:慈悲喜舍,妙用无穷

慈悲喜舍,妙用无穷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有一个云游四方的老和尚人,途中,捡到一颗珍奇的宝石,随手扔进他的背包中。一天,老和尚遇到一个又饥又渴的旅行者,便打开背包,把食品分给那个饥饿的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