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大乘集菩萨学论
集布施学品第一之一
我闻地狱大险怖无穷猛苦镇烧然
谓昔曾无寂静心故乐多闻亲大法
闻已远离诸罪恶悔先所造尽无余
我于善利未尝获斯少分中几减失
菩萨妙乐胜无尽唯佛具证平等理
希有难思法宝中愿乐刹那听我说
三有所来成就主龙天八部诸眷属
咸生渴仰起慈心欢喜谛受安隐语
如来正法及佛子善入佛戒所生身
我今集解大仙言遍乐投诚恭敬礼
我于往昔无少解无教无言非善巧
亦无利乐及含生唯自一心为法友
然我意乐清净法为令长养诸善根
如我等比睹斯文于义未习应为说
论曰。谓欲成就士夫义者。于刹那顷具足难得。若不思惟是安隐处。此正等行当云何有。如华严经云。善财于胜热婆罗门。而作是念。得人身难。脱诸难难。得无难难。刹那具足清净难。值佛出世难。诸根具足难。听闻佛法难。得遇善人难。逢真实善知识难。受如理正教难。得正命难。
论曰。此若干种正行知已。若有大士如是观察。我意于他脱诸苦怖。不乐己身斯何殊妙。唯护尸罗尽有情界拔诸苦本。希妙乐行竖菩提因。发坚固意不坏信根。如宝光明陀罗尼所说偈云。信顺诸佛及佛法。亦信佛子所行道。信于无上大菩提。菩萨以斯初发心信为先导功德母。长养一切胜善法。断除疑网竭爱流。信能显示安忍行。信无浊染令心净。弃除我慢恭敬本。信如净手摄持因。七圣法财无上行。信能一切欢喜舍。由信喜故入佛法。是信出生智功德随佛所说皆通达。信根光净极锋锐如实永断烦恼本。信力坚固无能坏。唯一谛信佛功德。信于相应非相应刹那远离诸染着。信能超出诸魔境显示最上解脱道。信为不坏功德种。谓能增长菩提苗。信为出生胜智门。应现十方诸觉者。若常信重于佛宝。非戒非学皆远离。若能远离非戒学。是人深赞佛功德。若常信重于法宝。则闻佛法无厌足。若闻佛法无厌足。于法信解不思议。若常信重于僧宝。则于净众无懈退若于净众无懈退。则于信力无能动。若于信力无能动。则得诸根净明利。若得诸根净明利。彼人远离诸恶友。若人远离诸恶友。为善法友之摄受。若善法友摄受已。则常修习广大善。若常修习广大善。则得成办大因力。若得成办大因力。彼人信解最殊胜。若得信解最殊胜。即为诸佛常护念。若为诸佛常护念。则能发起菩提心。若能发起菩提心。于佛功德勤修习。若佛功德勤修习。则得生在如来家。若得生在如来家。于着无著俱解脱。于着无著解脱已。则得深心信清净。若得深心信清净。则得最上最殊胜。若得最上殊胜已。常行深妙波罗蜜。若行深妙波罗蜜。则能悟入摩诃衍。若能悟入摩诃衍。则知如法供养佛。若知如法供养佛。则得念佛心无动。若得念佛心无动。则常观佛不思议。若常观佛不思议。于佛无生无所住。若佛无生无所住。则知是法永不灭。
论曰。是中初发信根功德广大无量。于总聚中少略而说。又诸有情异生生身等。于如是法难生信解。若深心清净植福资粮。是信因力得住十佛刹微尘数众生劫。受诸妙乐胜善福报。于如是法当生信解。如十法经所说偈云。信为最胜乘。运载成正觉。是故信等事。智者应亲近。若人无信根。不生诸白法。譬如焦谷种。亦不生芽茎。又大善诱经云。尔时如来敕阿难言。于信法中如其了知。应当奉行。
论曰。行是信者于刹那顷得信根坚固。即菩提心坚固而能摄受一切福报。如师子王所问经云。尔时星贺那太子白佛言。世尊。云何令诸众生在所生处常得爱乐摄受诸法。佛言。欲解脱诸众生者。常生谦敬发菩提心。是则名为常得爱乐摄受诸法。又如华严经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犹如良田。能长众生白净法故。犹如大地。一切世间所依持故。乃至菩提心者犹如慈父。训导守护诸菩萨故如毗沙门。能断一切贫穷苦故。如摩尼珠。成就一切诸义利故。菩提心者犹如贤瓶。圆满一切善希求故。如独钴杵。毕竟能摧烦恼冤故。犹如正法。能断深心诸作意故。犹如利剑。能断一切烦恼首故。菩提心者犹如利斧。能伐一切诸苦树故。犹如兵仗。防御一切极苦难故。犹如钩竿。于轮回海拔众生故。如大风轮。能疾飘偃一切障碍云雾草故。菩提心者犹如丛林。积集菩萨诸行愿故。如佛塔庙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所尊重故。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殊胜功德。
论曰。云何复知诸异生等发菩提心。是中引圣言量非一经所明。如维摩诘所说经云。虽起身见如须弥山。犹能发起大菩提心生佛法矣。又宝箧经说此异生菩萨义云。佛告文殊师利。譬如迦陵频伽鸟鶵未出卵时。已能作于美妙音声文殊师利。是菩萨亦复如是。虽未断我见不出三界处无明[穀-禾 卵]。已能作于诸佛妙音。所谓空无相无愿解脱等音。又随说诸法经云。尔时胜慧菩萨于地龛中入涅盘时。于大城邑而获受生。彼于空性信解作对治故。又入定不定印经云。佛告文殊师利。云何名羊车行菩萨。譬如有人欲过五佛刹微尘数世界。是人乘彼羊车随路而去。过久远世行百踰缮那遇大风轮。以是缘故却退八万踰缮那。后是人于彼世界乘是羊车。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劫能越一世界不。文殊师利言。不也世尊。佛言。若大乘者发菩提心已。不应受持读诵声闻乘教。或与诸声闻共住修习于声闻乘。或自深心为他所教于如是乘。乃至悟解得彼智慧以是缘故于无上道即便退失。是菩萨于菩提心所得慧根慧眼彼悉破坏。文殊师利。我说是名羊车行菩萨。
论曰。若菩萨爱乐大乘信解空性。于信解行而获圆满。此圣言量唯信解行菩萨见如是事。如宝云经说。以无数总持三摩地门神通游戏解脱智明无边法聚。平等超越一切愚夫行报。乃至后际不为利养。于俱胝劫世间所得受用资具。心无贪着亦不分别。如莲华敷具足庄严。又于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安住大乘照了胜义。福智资粮希无减失。于其出离先所修习百千相应行门皆悉具足。
论曰。云何了义。谓初发菩提心者说住此地。不了义者少分标相得无疑惑。此圣言量信解行法所生言义。如中广略了信解行。复次如来秘密经云。尔时阿阇世王白佛言。世尊。彼菩提心当云何发。佛言。大王。谓深心不退。王言。世尊。云何深心不退。佛言。大王。谓能发起大悲。王言。世尊。云何能发大钴。佛言。大王。谓于诸众生不起厌舍之心。王言。世尊。云何于诸众生得无厌舍。佛言。大王。谓若不着己乐得无厌舍。
论曰。是中菩提心者。谓劝发大悲。欢喜敬爱义故。若不依如来教中相应。是人无有出离。此菩提心见可呵厌。如是不名发菩提心者。如十法经云。善男子。若诸菩萨体性发菩提心时。得值如来及声闻众教化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名最初喜乐发菩提心相。若闻说菩提及菩提心已。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是名第二喜乐发菩提心相。若彼众生无归无救见是二种住大悲心。乃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是名第三喜乐发菩提心相。若见如来众相圆满即生敬爱。乃至是名第四发菩提心相。
论曰。菩提心者。此有二种。一者愿菩提心。二者住菩提心。如华严经云。善男子。复有众生于众生界愿证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有众生住是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论曰。一者愿证作佛。一者愿住受生。又首楞严经说。因于某甲佛所发菩提心。云何复作少善根耶。如贤劫经云。昔星宿王如来于施音如来所初发菩提心时。为牧牛人以耽步罗叶施彼佛故。无量名称如来于电光如来所初发菩提心时。为织氎师以上妙衣施彼佛故。焰光如来于无量光如来所初发菩提心时。住城邑中以草灯炬施彼佛故。难胜如来于坚固步如来所初发菩提心时。为采樵者以少齿木施彼佛故。功德幢如来于妙吉祥称如来所初发菩提心时。为攻医师以一庵摩罗果施彼佛故。
论曰。此初发菩提心非满足行。此阿厌事犹能解脱轮转得无量乐如慈氏解脱经云。善男子。譬如有宝名曰金刚。能断一切贫穷苦故。善男子。此一切智心亦复如是。能断一切轮回苦故。
论曰。唯此发菩提心者得近彼果。应如是知。又善谏经云。佛言。大王。汝若谓多种作中能多种作者未。若我一切行中行一切行。一切处中利一切处。谓学布施波罗蜜多。如是乃至学般若波罗蜜多。大王。是故汝于三藐三菩提亦复如是。乐欲发生净信意愿利他。行住坐卧。若梦觉时。若饮食时。而常具足随念作意。观察诸佛菩萨声闻缘觉诸异生身等积集过去未来现在一切善根。称量已和合已。应随喜者而自现前随喜。乃至遍虚空界遍涅槃界亦自随喜。又复随喜一切诸佛菩萨缘觉及声闻众供养事业。平等回向一切众生。乃至令诸众生得一切智智。普皆圆满诸佛善法。日日三时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王。汝以如是正行得名王者。不捐宝位求菩提行亦获圆满。说是报者。大王。汝于彼时由发菩提心故。善根业报经无量数常生天上。于诸天中作天帝释。或生人间为人中王。大王。唯一发菩提心善根力故。余无别业。应知圆满或未圆满。以要言之。佛言。大王。唯一发菩提心者救度一切众生故。解脱一切众生故。安隐一切众生故。究竟令诸众生至涅槃故。得生无量无数诸善根故。大王。复何说是多种作中能多种作耶。
论曰。此菩提心行相者。经说。过现缘起。如是愿菩提心说入何地菩萨得戒。有云。九地。虚空藏经云。名闻利养是诸罪本。十地经云。说初地中于彼利养无有少分亲近希求若诸众生来至我所。一切所须倍多给与。
论曰。如其所言则极喜地菩萨得善住不动相应。复说生如来家。决定趣向成等正觉。又虚空藏经说。声闻乘而不能得如是。唯除乐大乘者。如最上授所问经云。是悭嫉法正说名缚。具表此学说极喜地。远离我想我执不起。云何复执一切所须。如说施头目等。
论曰。如是等经。入地已去正表此学。若遍论菩萨彼相应修习中。或复遮止不应顿作。菩萨未能学故。应知此二种遍诸学处。又一种学于成就作用不能学故。虽不修习亦无过失。无尽意经云。行广大布施时。舍净尸罗不为懈怠。以先未说亦不集行。如力亲近故。又十地经说。设犯欲邪行戒惑染轻微。由乐菩提心故。舍利子。说菩萨别解脱戒成就四法。谓是菩萨于修习中得真实语。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志乐精进勤求善法。习诸议论坚持禁戒。于菩萨学具足修习。由亲近于他如是戒学。或时违越轻毁师尊。极惭愧故起大怖惧。彼复受用尊重爱乐。圆成如是平等戒法。是菩萨于诸佛如来现前戒学发生乐欲正行应别授学。彼或无有善知识者。向十方现在佛菩萨前。专念作观随力称量。已坚持是戒。勿复欺诳十方一切佛菩萨众及彼世间诸天人等。正法念处经说。先少思惟已后竞不施堕饿鬼趣。语已不施堕地狱趣。况复无上菩提具足许施。无余世间诸众生故。如法集经云。善男子。菩萨应当尊重实谛。何以故。善男子。以集实谛名为法集。善男子。云何名实谛。若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弃舍身命不舍是心。不舍诸众生故。是名菩萨实谛。若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复于后时弃舍是心。及舍诸众生者。是菩萨为大妄语。实可呵厌。又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云。佛言。海意。譬如世间若王王臣欲饷一切城邑人民。集已弃舍。若饮若食不为办设。于诸人民则为虚诳。而于饮食少不可得。高声呵责忿恚而出。佛言。海意。是菩萨亦复如是。于诸众生未度者令度。不应但修捷语利辩。乃至而不勤修多闻积集诸善菩提分法。彼菩萨者则为虚诳诸天世人。如先佛说。是圣所呵厌。于智大智无上胜智俱极难得。是故当知。菩萨不应但以语言虚诳一切天人世间。复次海意。或有人来劝请说法施作义利时。彼菩萨随言为说。乃至弃舍己身修菩萨行不复虚诳一切众生。当如是知。
End
◎ 大 安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在这率从里面,其中大有功德,而且取得显著成就的在北魏年间就有昙鸾。北魏政
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来观察这世间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们说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但这并
◎怀 海问:如何是大乘入道顿悟法要?师云:你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并皆放却,莫记莫忆,莫缘莫念,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
他是无限的安静。这种安静不是无声的安静,而是内在的安静。仿佛静静的大山,静到极致,却像通天彻地的声音,有着某种难以表述的震慑力。这就是三法印所说的涅槃寂静,它来自所有躁动平息后的内心,来自宇宙人生的最
龙树菩萨是南天竺国的婆罗门族,天生聪明颖悟。事情只要对他说一遍,便永远不会忘记。有一次在乳哺中,听到婆罗门行者诵四部韦陀典,每一部各四万偈,每偈四十二个字,听完就能背诵,而且了解其中的含义。二十岁时
一日,阿难尊者向舍利弗提及,自己曾亲见文殊师利所成就的不可思议神通力,及所说妙法。此时,大迦叶尊者也跟舍利弗说,自己亦曾见过文殊师利的希有神通,接着详说整个过程。昔时,世尊成佛未久,文殊师利童子从宝王
第一卷贰、概 要(十门分列中前九门)谨释此经,依华严宗法及《弥陀疏钞》例,总开十门:计为一、教起因缘。二、本经体性。三、一经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器。六、藏教所摄。七、部类差别。八、译会校释。
第一卷一、教起因缘教起因缘者,明大教所以兴起之因缘。初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次则详述本经兴起之因缘。夫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三、一经宗趣经之所崇向者,名之为宗。宗者要也。全经之宗旨也。又宗者,修行之要径也。故知宗者,为全经之纲领。纲举目张,领提衣顺,是故于辨体后,首应明宗。体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二、本经体性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实相者,真实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实相无相,亦无不相,相而无相,名为实相。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五、所被根器前明本经广收万类,普被三根。今当更明,万类之内,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谁是当机。夫根器有“是器”与“非器”之别,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故名非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四、方便力用如《大毗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故知度生之方便,正是诸佛大愿之结归,大智之显现,万德之所庄严,果觉之究竟处也。是故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八、译会校释“译”指本经之原译本。“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甲本经译本本经乃“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九、总释名题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二卷发大誓愿第六【之五】我作佛时,国中无量色树,高或百千由旬。道场树高,四百万里。诸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二卷发大誓愿第六【之二】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九、他心通愿。右第九「他心通愿」。他心通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光明遍照第十二)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光明遍照第十二前《国界严净品》显依报庄严。今第十二,与十三两品,显正报庄严。光明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泉池功德第十七)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泉池功德第十七本品明极乐泉池不可思议功德。(一)首明池德之总相,并列标池量、水德
第三卷寿众无量第十三本品显三无量:一、佛寿无量。二、会众无量。三、会众寿命亦复无量。一者法身德也。二者大愿普也。三者主伴如如,真实不可思议也。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又有无数声闻之众,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菩提道场第十五)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菩提道场第十五此品中之菩提树,即第四十一愿中之道场树。品中先显树之广大庄严。次显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堂舍楼观第十六)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堂舍楼观第十六本品有二:一者,佛及诸菩萨居处。二、菩萨随意修习,从因得果,自由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三辈往生第二十四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前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决证极果第二十二)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决证极果第二十二本品总结极乐世界,清净庄严,境智冥合。因果如如。诸往生者,内无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往生正因第二十五)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往生正因第二十五前品三辈往生,主要显往生后之位次,而未广论往生之因行。故于本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十方佛赞第二十三)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十方佛赞第二十三本品(一)初明十方佛赞。(二)次明佛赞深意。(三)末明一念净信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受用具足第十九)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受用具足第十九本品名‘受用具足\’。故所有国人皆‘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德风华雨第二十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德风华雨第二十圆明具德之风,故曰德风。妙华飘聚如雨,故曰华雨。彼佛国土风花、香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礼供听法第二十六本品名礼供听法\。礼供\者,十方世界诸大菩萨,咸至极乐世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歌叹佛德第二十七)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歌叹佛德第二十七佛语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于一食顷,复往十方无边净刹,供养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大士神光第二十八)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大士神光第二十八本品显极乐大士神通光明。于圣众中,特显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最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愿力宏深第二十九)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愿力宏深第二十九本品显彼土所有菩萨均愿力宏深,决定一生补佛。若有本愿为众生故,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真实功德第三十一本品续前,同明极乐菩萨自利利他之妙德,一、先以喻明,二、明真实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劝谕策进第三十三)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劝谕策进第三十三上品显极乐殊胜超绝,净定安乐,令众欣慕,发愿求生。本品则说娑婆秽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心得开明第三十四)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心得开明第三十四本品弥勒领旨,心得开明。佛复垂训:一者当断惑念佛,知苦修善。二者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礼佛现光第三十八)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礼佛现光第三十八本品弥显两土导师,慈恩无极,加被一切会众,普令亲见极乐依正庄严。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如贫得宝第三十七前品佛说恶苦,折伏众生,诫令舍恶。本品说善因果,摄受众生,劝勉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重重诲勉第三十六)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重重诲勉第三十六本品为折伏众生恶业,而示诲勉。首显恶因恶果,令知畏惧。末劝端正身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惑尽见佛第四十一)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惑尽见佛第四十一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狱。王子得罪,禁闭其中。层楼绮殿,宝帐金床。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边地疑城第四十)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边地疑城第四十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慈氏述见第三十九)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慈氏述见第三十九本品宗旨,仍是证信除疑。慈氏述见,弥证佛言真实。盖此前极乐依正庄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菩萨往生第四十二)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菩萨往生第四十二前之三辈与边地疑城,皆论凡夫往生。今品广明十方菩萨往生之数无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非是小乘第四十三)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叁、流通分(第四十三至第四十八品)全经三分,初为序,中为正宗,末为流通。灵峰大师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受菩提记第四十四)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受菩提记第四十四北京净莲寺长老慈舟老法师《无量寿经科判》,谓本品内容为法师不退得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勤修坚持第四十六)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勤修坚持第四十六本品首为世尊咐嘱大众守护本经;次谕救护众生;三谕行解相资,求生净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独留此经第四十五)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独留此经第四十五本品表当来经灭,佛以慈悲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序分中《大教缘起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福慧始闻第四十七)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福慧始闻第四十七世尊于说长行后,复以偈颂,重申前意。于中复标明是非,拣非显是。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闻经获益第四十八)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闻经获益第四十八本品名闻经获益。广显闻者,获益难思。《无量寿起信论》云:闻经之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伍、再记丙寅暮春之初,本解三校甫竣。乃于篇末,再赘数语。此解因海内缁素大德之倡导,由东林寺提出申请,重印五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附录一、本经原序初印原序(黄超子居士)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凡十二译。宋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附录二、本经原跋敬跋重印大经合集本后萧方骏丙戌十月十九日,为北平广播电台台长黄念祖君之 慈母梅太夫人六十正